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大学演讲 >> 34 做出你的价值 >> 探寻生活的另一种价值-演讲-上海外国语大学 🎬 返回
字体: A- A A+
« 上一课 下一课 »

探寻生活的另一种价值——上海外国语大学演讲

『2015年6月20日』

主持人:

各位上外及其他院校的同学们,大家好!非常荣幸能请到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索达吉堪布为我们演讲。

刚刚堪布说想做一点调整,在演讲开始之前,大家有没有什么特别想问的问题,不管跟今天的主题是否相关,都可以提出来。非常简短的那种,有吗?

堪布:

你们尽量简短地问,我也尽量简短地答。

快问快答

观众:我这两天正好就在想一个问题,“古来圣贤多寂寞”,这句话您认同吗?

堪布:某种意义上,我认同。因为最究竟的境界,的确没有言辞可表达。

观众:那要怎样融入现实生活呢?一边保持内心的寂寞,一边生活,这中间是否要做一些调整?

堪布:需要智慧。

观众:现在社会上信佛的人越来越多了,有明星也有黑社会,当然还有我们这些普通人。我想问的是,不管什么人学佛,要做到最基础、最起码的一点,您觉得是什么?

堪布:行持十善。

观众:今天的主题是“探寻生活的另一种价值”,而冥想就是一种探索生命价值的方式。我想请问,以您的经历来说,在世俗中修行的人应该怎样冥想,才能让生活更有品质?

堪布:生活的品质有很多种标准,但我觉得内观自心,发掘它的本质和价值,是最有意义的。

观众:学佛之前,我们有很多贪嗔痴;学佛之后,发现自己和身边的道友也还是有很多贪嗔痴。想请上师开示,在追寻佛法的路上,我们该怎样戒贪嗔痴呢?

堪布:贪嗔痴即是烦恼,烦恼即是菩提。通过修行现前菩提,是最好的方法。

观众:怎样才能获得闻慧、思慧和修慧?

堪布:闻、思、修,首先听闻,然后思考、辩论,再不断串习。这三种智慧要经过长期磨炼才能获得。

主持人:

谢谢大家的提问!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探寻生活的另一种价值”。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生活的价值是什么?

可能有人会说:“活着就是要追求幸福。”那幸福又是什么?是吃大餐、穿名牌,还是住豪宅、开豪车?我想,都不尽然。

“生活”拆开来是两个字,“生”和“活”。到底我们为何而生,又为何而活?

也许大家会说:“哎呀,我们都是成年人了,很多人孩子都有了,难道还不知道自己为何生、为何活?”但我们真的知道吗?

大家可能又会问:“哎,你问了我们这么多,那生活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恕本人惭愧,看了堪布那么多著作和演讲,至今也还在苦苦追寻中。

机会难得,接下来就有请堪布为大家讲一讲,什么是生活的价值。

今天和在座各位探寻生活的另一种价值,我觉得很有意义。

生活,是为了生存而活着?

大家也知道,现在很多人都把财富、事业、学习、爱情当作生活的根本。这些是生活吗?也是。因为所谓的“生活”,就是为了生存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但这种生活不仅人类有,地球上的很多动物也有,它们为了生存,也要吃东西、干活、学习、繁衍后代……为自身的生存而活着。

我小时候在山上放牛,经常能看到刚出生的小牛。它们从来到这个世间起,日日夜夜都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中。自己也会努力成长,晚上好好睡觉,白天寻找吃的。

这就是动物的“生活”,为了不饿死,能延续后代。但作为更高级的人类,我们的“生活”,是否应该有所不同?

除了赚钱、成家、立业之外,更重要的,我们应该思考人生。但大多数人,可能都没有时间思考。

价值观随着时代在变

我已经五十多岁了。回顾过去的生活,不管是外在世界,还是自己内心,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像上海,城市的建筑风格也好,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好,向前推一百年、两百年、三百年……肯定和现在不一样;往后再过几百年,会变成什么样也很难说。

从一个角度看,生活在高速发展,应该是进步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却好像一代不如一代,人们的思想变得越来越肤浅、庸俗化。从我们那代人,50后、60后到今天的90后、00后,观念早就变了。

刚才有个70后的知识分子就在跟我讲,他无法接受孩子现在的思维方式。之前送孩子出国留学,原本希望他能有一个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想,给全家的生活也带来一些提升。但是没想到,孩子回国之后,想法跟自己格格不入,追求所谓的“自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愿被父母、老师管着。有时候想聊聊找工作、找对象的事,但孩子特别反感,说:“按照国外的理念,每个人都有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你们最好不要干涉。我就想活得洒脱、自在,这才是我要的幸福。”于是,他跟孩子之间就发生了极大的矛盾和冲突,甚至不知道这个家将来会变成怎样。

这类问题在今后的生活中,可能会发生得更加频繁和激烈,因为时代变得太快。

几十年前,在我的家乡,人们了解知识主要通过报纸,因为识字的人少,会读报纸算是比较不错的。后来慢慢有了电报、广播、电视、电话。记得一些记载上说,当时国与国之间联系都靠电报,甚至像中美建交之前,相互对话还需要打电报给“第三国”来中转。但现在,电报早就过时了,家家进入网络时代,孩子们接受的知识和教育,不再仅仅来自于父母、老师、教科书,他们每天要从手机、电脑上接收全球范围的大量信息,而且一个比一个吸引眼球、震动人心,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他们的想法和心态,跟上个世纪保守、传统的父辈相比,已经截然不同。

生活的更高层次

可能你们还不太关注这些,但等以后再关注,也许会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所以现在就要思考,尤其要从根本上观察:大家眼下追求的这种“生活”,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如果仅仅是“为自身的生存而活着”,说实话,这种追求是比较低的。

佛教把修行人分了几种层次:低层的,偏重自我解脱,是小乘;高层的,想让天下无边的众生都获得解脱,是大乘。

我觉得生活也可以分几种层次:比较低层的,只求让自己和家人活下去,包括一些工地的工人、田里的农民、山上的牧民,他们可能没什么文化,靠干体力活养家糊口;比较高层的,有一技之长,掌握了某些科学技术或传统技艺,能让自己和家人衣食无忧;更高层次的,是社会上公认有智慧、有道德的精英人士,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应该不仅仅是这些。否则,不管哪个层次的人,都只是为了自己和家人而活着,谁又来维护和帮助这个世界?

所以,有些人会为了自己的员工,或者工作涉及到的人,成百上千乃至万数,为了他们而活着;有些人则不仅想利益人类,还想利益许许多多的动物,乃至为所有的生命而活着——这样的生活更有价值。

人们总认为,要从外界得到点什么,才活得成功、幸福。但多年的佛法经验告诉我,生活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自我的成功和幸福上,更体现在对社会和国家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对提升他人的生活品质做出了怎样的利益。

人活着,如果能帮助别人,就是有意义的,当他离开世间,其他人会记住他,为此而悲痛;如果只是浑浑噩噩、自私自利地活着,给周围造成负面的影响和痛苦,甚至杀害很多的生命,那么他的离开,也许会成为其他生命的“喜讯”。

幸福的根本,在心

人人都追求幸福,但幸福到底是什么?就像之前主持人讲的,有钱、有车、有房,样样齐全,事事顺利,这样的日子看起来的确美满。但我们内心的幸福感,到底是这些外在的物质带来的,还是内心的修养带来的?

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就认为,痛苦和快乐跟物质世界有密切的关系。他和其他机械唯物主义思想家异口同声地宣称,幸福来源于外在的物质,因此要大量开发资源,改造世界。在这种思想的驱动下,人们纷纷向外寻求财富,认为有了财富就有了快乐。这股思潮席卷了欧洲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并影响到东方的很多国家。

直到今天,我们中间绝大多数人仍会这样想:“如果给我几百万,肯定乐翻天。”但实际上,当你真的赚到钱,也许刚开始是快乐的,但它很快会变质,麻烦会接踵而至。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那些拥有巨大财富的人,是否也拥有巨大的幸福?这是不一定的。在西方很多发达国家,GDP越来越高,人民越来越富,幸福指数却越来越低。这个结论来自全球范围的调查分析,应该是由很多人经过各方面核实之后得出来的,并不是我这个出家人的信口开河。对此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钱越多的时候,不是应该越幸福吗?事实恰恰相反,到了一定程度,不但不幸福,还有各种各样的痛苦与日俱增。

可见,钱,或者说外在物质,并不是幸福的根源。它可能会带来短暂的快乐,但幸福的根本,应该是心。只有调伏了内心,才能把握住幸福。

但好像大家都很忙,忙得没时间想这些。其实自己也不知道在忙什么,每天糊里糊涂的,一睁眼就开始操心股票、生意、工作、学业……连早饭都顾不上;到晚上筋疲力尽,睡得像尸体一样。这样一直忙下去,别说梦想了,连梦都做不出来。当然,操心这些不是没有必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好好思考人生。

这件事非常有价值。谁都要经历生老病死的种种痛苦,而当你学会思考,也许会得到其他人得不到的快乐。

就像同在一座城市里,大家都去喝咖啡、吃美食、逛街、旅行,你却知道这些并不稳固和长久,知道真正的快乐不依赖于外境,唯一存在于内心。有了这样的心态,当挫败和痛苦出现时,你会比其他人更有面对的勇气和方法。

懂得接受无常

现在很多人,平时看起来阳光灿烂,可一旦遭受打击,失恋了、失业了,或者失去健康了,就会感觉霉运当头,变得很脆弱。身体也弱,内心也弱。

如果平时对此有过思考,能及时调整心态,这些打击应该不会阻挡你的前进。很多时候,困境反而是人生中最好的学习机会。

美国巨富洛克菲勒的儿子曾在一次投资中赔了一百多万美金,就像现在的炒股失败,这让他非常沮丧。父亲很有智慧,写了封信鼓励他说,失败是成功的机会,是成功的试验田。还引用《纽约太阳报》对爱迪生的采访来说明:当年那位记者问,对已经失败了一万次的发明怎么看,爱迪生却说:“我不认为这是失败,我不过是换了一万次不同的方法。”他把这当作磨炼和进步。

生活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痛苦,不可能永远成功、永远富有、永远和家人在一起。就像佛教讲:高际必堕,聚际必散。万法都是无常,高高在上的,总有下堕的时候;相亲相爱的,总有离别的一天。

国家首脑的任期,一般只有几年,顶多十几年。像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连任最多的总统,也才当政十二年。其他领导、官员,莫不如此。以前看到,明朝皇帝朱元璋在位长达三十多年,我都觉得惊叹。

在座各位都是高学历的知识分子,这也是一种成功,暂时来说,是站在比较高的台阶上。但走出学校,会不会还有这样的身份和光环?

我们和家人,今天相聚在一起,再过几十年,孩子会长大,老人会死去,他们都会离开,当这一切发生,心中是否做好了准备?

人生并不是一条设计完美的轨道,也不是一张按部就班的图纸。固然要有尽善尽美的规划和梦想,但当你付诸行动,就会发现很多情况并非想象中的样子。

就连梦想也是无常的。做学生的时候,我们会想着什么时候毕业,毕业之后如何创业、成家,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抱着美好的希望一直等待,但等到走上社会、组建家庭,我们又会有别的希望。

从懂事开始,到离开人间,谁不是抱着一个又一个希望,拼命追求?就像一场比赛,每个人都在赛道上全速奔跑,追逐着前方的金钱、地位、感情,或者其他各种各样的目标。有的目标很大,要改造全世界;有的目标很小,只想养活自己。

很多追求,不一定值得

目标比较小的人,似乎还更容易快乐。就像我家乡的很多打工者,除了挣钱,没什么其他的想法,每天挣个一两百块,就是他最大的追求。看他们在工地上起早贪黑,和着混凝土,全身都是泥,按说是很累的,但晚上经过他们的帐篷,就听到里面在吃饭、打牌,时不时发出一阵大笑,进去一看,桌上摆着几块钱,玩得不亦乐乎。有些时候,还能听到愉快的歌声,我在外面静静“偷听”,心想,他们的日子过得还真不错。

而大城市里那些月薪上万的人,每天想得很多,却好像失去了最简单的快乐。实际上,我们的很多思考并不那么重要,很多追求也不一定值得。人生路上,到底有什么更深的意义和价值,也许迄今你还没有找到答案。

比如读书。按理来讲,人应该爱读书,爱学习,这是一种宝贵的品质。我在一些欧美国家,看到那里的人不管在哪里,公车上、地铁上,手里都会捧一本书,感觉对知识很渴求。但回到国内,却发现很多人不爱读书,不觉得知识是自己的所需,甚至有些地方专门只在“读书日”那天看一看,做个“纪念”,其他时间根本不学习。不知道这样的现象你们这儿有没有。

这是对人生很重要的事,但人们不追求;一些并不重要,或者不现实的事,人们却苦苦营求。

我们要探寻人生的价值,按照佛教的方法,就是闻、思、修。首先通过读书、学习获得知识;然后反反复复地思维、辩论,解除疑惑;最后不断串习、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境界越来越提升,对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能慢慢给出答案。

否则,就会有很多不正当的追求。今天这个社会,德行被冷落在一边,聪明却受到热捧,很多人在绞尽脑汁想着,玩什么套路说什么话,才能诱惑人、欺骗人。暂时看来,他们或许得到了一点利益,但能不能笑到最后,很难说。

“时间”老人的选择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则寓言,特别耐人寻味。

寓言说,有两个人,一个叫“诚信”,一个叫“聪明”,结伴出海,结果途中遇到风暴,两人乘坐的船沉没了。当时救生艇上只有一个位置,“聪明”为了逃生,就把“诚信”推下海,自己坐着救生艇跑了。

“诚信”喝了不少海水,但大难不死,慢慢被海浪推到了一个孤岛上。他在岸边焦急地等待救援,正无可奈何的时候,远方来了一条船,船上挂着一面旗子,写着“快乐”两个字,原来是“快乐”的船。

他拼命喊:“‘快乐’‘快乐’,我是‘诚信’,你可不可以救我?”“快乐”说:“不行不行,我不能救你。我有了诚信,就快乐不起来了,只有狡诈的人才会快乐。”

“快乐”走后不久,“地位”的船来了,“诚信”又大声求救:“‘地位’‘地位’,我是‘诚信’,你可不可以救我?”“地位”说:“不行不行,我不能救你,我有了诚信,地位就保不住了。”

“地位”飞快地跑了。再过一会儿,“竞争”的船来了,“诚信”赶紧大喊:“‘竞争’‘竞争’,我是‘诚信’,你可不可以救我?”“竞争”说:“不行不行,我不能救你,这个时代竞争这么激烈,我如果诚信,还怎么跟人竞争?”说完也离开了。

正当“诚信”快要绝望的时候,“时间”老人来了,把他救到了船上。“诚信”问:“你为什么要救我呢?”“时间”老人说:“诚信所做的一切,时间会看在眼里,时间可以证明诚信的重要啊!”

返回的路上,没想到“聪明”“快乐”“地位”“竞争”的船,早已经翻在了海里。因为没有诚信,聪明会被识破,快乐不会长久,地位会被掀翻,竞争也终归失败。

这则寓言对我们有深刻的启示。很多人的确认为,做人要狡猾一点,活在世间,说话做事都应该有点“聪明”,才能成功,才有前途;而那些老实本分、认真干活的人,会被人瞧不起,会被时代淘汰。我们都被这样的浪潮推到了今天,的确有必要反思,真是这样吗?我们每天追求的生活,真是有价值的吗?跟动物相比,我们高在哪里?跟高尚的人相比,我们又缺了什么?

“我保证:独立思考”

我想这个时代缺少的,应该是道德教育:如何把人做好。

现在的人越来越没有底线,不受约束,恣意妄为,就像前面提到的年轻人,分不清好坏、善恶、美丑。如果父母告诉他,这是不好的,这是丑恶的,他可能反而认为,父母老了,思想不进步,心态不开放,孤陋寡闻。因为他看到,这些是当今时代最流行、最推崇的东西。

他的反驳有一定道理,我们的思维方式、教育模式的确要与时俱进,以顺应时代的变化。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的孩子缺少一种能力:独立思考。

今天的社会越来越呈现出“羊群效应”。一只羊跑了,其他的羊都跟着跑;一个人做了什么,其他人也都跟着做。很少会去思考,这件事到底该不该做。

我看过一个数据,说2014年的时候,全球一半的奢侈品都是中国人购买的。地球上有七十多亿人口,中国人只占不到五分之一,却消费了一半的奢侈品。其实,很多奢侈品都是“中国制造”,运到国外,价格翻了好几倍,又被中国人买回来。真的是我们需要这些吗?实际情况是,很多人的购买理由,只不过是“看到别人买了”。大部分的文化潮流、消费趋势就是这样形成的——缺乏独立思考的跟风盲从。

从学生时代起,就应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曾为美国学生写了一段誓词,放在了教科书里。新生开学第一课,孩子们都要这样宣誓:“我保证使用我的批评才能,我保证发展我的独立思想,我保证接受教育,从而使自己能够自作判断。”这三个“保证”,是让孩子们发愿,要带着批评、思考和判断来学习。

当年,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胡适去美国留学,第一次接触到这种教育,感到非常震撼。那些美国孩子,不管是做作业、玩游戏,都会思考“这样做到底好不好”,对生活会有自己的判断。包括藏传佛教的修学中,也有辩论、研讨的传统,而不是盲目地观摩,听老师、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

其实,古代的观摩式教育也不是这样。所以现在的学校有点不伦不类,既不像东方文化重视道德,又不像西方文化重视思维。如此一来,孩子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甚至不愿意读书,不愿意深入地学习和思考。这对以后的父母来讲,可能会是一种比较大的压力。到底是用自己的方式教孩子,还是让他随大流,跟着学校的方式来?到底学什么才是真正对他有利,也对社会有利的?这些都需要考虑。

除此之外,人生还有一些更重大的问题,大部分人或许一辈子都没有想过,甚至会认为这是迷信、封建、落后的思想,而一味地排斥。比如对佛教中的见解和修行,实际上很多人并不了解,仅仅因为受到的教育,或者听了周围人的言论,就对它不屑一顾,抛诸脑后。但真正的批判精神,应该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在了解之前,任何人都无权轻易下定论。否则,连它错在哪里都不知道,又怎能判它“死刑”呢?

随缘、珍惜、知足

在座很多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这是人生最辉煌的阶段,但也可能是最痛苦的阶段,因为都在你追我赶的竞争之中。刚进校门的时候,彼此都差不多,而现在,可能你已经超过了一些人,也有一些人远远超过了你,把你甩在后面。竞争会让我们的心产生攀比,产生傲慢、嫉妒、焦虑等等的烦恼。此时如果能用上佛教的方法,调整竞争的心态,也许痛苦会少很多。

就像前面提到的奢侈品,其实在国外,很少有人出于攀比去购买那些高端品牌。我曾经看过欧洲的一些报道,在他们看来,为了面子,购买超出经济承受能力的奢侈品,是不明智和羞耻的事。他们说:“山鸡即使插上孔雀的羽毛,也不会变成孔雀。”

按照佛教的讲法,就是要随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福报和因缘,一旦超出这些,就成了奢求。如果要求不那么高,过自己该有的日子,活得不会那么累,心也能得到休息和调整,保持一份平和。这对很多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人往往拥有很多而不自知。一直追求那些没有得到的东西,对已经拥有的,却不知珍惜和满足。

比如问一个盲人最想要什么,他可能说是“光明”;问一个囚犯,他可能说是“自由”;问一个乞丐,他可能说是“食物”;问一个普通的世间人,他可能说是“一辆好车”;问一个修行人,他可能说是“超越的境界”。囚犯拥有盲人最想要的“光明”,看得很清楚,但他不觉得这有什么可贵;乞丐拥有囚犯最想要的“自由”,可以在街头游荡,但他不认为这是什么福利;普通人拥有乞丐最想要的“食物”,很少为一日三餐发愁,但他不会因此而满足。只有修行人是最快乐的,因为在“超越的境界”里,这一切,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

各位应该感到快乐,因为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态、过得去的家庭,还有文化、知识和信仰,这多么值得高兴,退一万步讲,至少,你没有失去光明、自由,或者沦为流浪汉。这样的幸运,按佛教徒的说法,都是三宝加持;按世间人的说法,就是老天保佑。当你不再只盯着别人有的,也能看到自己有的,就会发现,原来我是如此幸福!

封皮再旧,也是本好书

今天我们探寻的是生活的“另一种价值”。对于社会公认的那些“价值”,财富、地位、情感……我们可以去追求,但是不是只有这些能让我们快乐?不见得。在一些更简单、寻常的生活里,你也许能享受到更广阔的快乐和幸福。比如,给自己留点空闲,冲杯咖啡、泡壶绿茶,或者像我们那里的人,阳光下摆摆龙门阵,和好朋友开怀大笑。

尤其要懂得学习的价值,享受读书的快乐。

我看过一个故事,讲欧洲一个叫索伦的孩子,14岁的时候特别不想读书,就逃学了。后来,他在街头遇到一个流浪汉,流浪汉看出他是逃学的学生,就特意接近他,常常和他待在一起。

过了一段时间,流浪汉对索伦说:“我有个很好的东西,想要送给你。”于是把他带到一个图书馆,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封皮破破烂烂的书。流浪汉说:“希望你能读读这本书。虽然它的封皮很破,但你不要小看它。”他又指了指自己:“你是不是认为我只是一个流浪汉?”“当然,你过着那么悲惨的生活。”索伦毫不犹豫地说。流浪汉笑了,说:“实际上,我来自全世界最富有的家族之一。虽然我很有钱,但我想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包括做个流浪汉。所以孩子,千万不要以貌取人,就像这本书,虽然看起来不怎么样,但里面蕴含的价值,将是你想象不到的。”

在流浪汉的点拨下,索伦终于有了读书的欲望,从此改变了人生的轨迹。

我们在生活里,也可能会遇到一个像流浪汉那样的人,起初觉得毫不起眼,结果却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也可能会得到一本看似残破的书,起初不屑一顾,结果却影响了你的一生。

我在三十多年前也看到过这样一本书——《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从此人生有了重要的转折。它并不厚重,但在我心中有着最重的分量。我也把它推荐给了很多人,他们都或多或少从中受到启发,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所以生活的价值,不一定要多么“高大上”,也不一定是人人都追求的。你需要独立思考,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观察,才能收获更大的意义和价值。

在古老的智慧里,寻找答案

很多时候,我确实有这样的想法:希望你们能了解一下宗教,了解一下佛教。并不是要你们都去信教,宗教信仰本来就是自由的,而是希望你们能听听佛教到底在讲什么。当你从中学到哪怕一个道理,或许会给人生带来奇迹般的转变。当然,这也看缘分,如果完全没有信心,佛法也不可能进入你的内心,影响你的生活。但如果各方面因缘巧合,你会从最初的排斥、怀疑,变成好奇、试探,到一定时候,就能感受到佛教思想的奇妙,感受到人生很多问题,不是单靠物质能解决的,也不是单靠科学能解决的,而要依靠传统文化,特别是一些古老深奥的智慧。

有了这些智慧,虽然表面上看,你的生活和其他人没什么不同,一样有生老病死,一样要经历困苦,但你内在的忍耐力、抗压力,会完全不一样。当你把心培养得足够勇敢和坚强,大自然的风风雨雨、人群中的是是非非、生活中的磕磕绊绊,都不再能令你屈服。你可以活得有滋有味,活出人生的境界。

自己的人生,要自己思考。很多时候,周围人的意见、传统的经验、现代的法则,可能都无能为力,只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修为,深入思考,才能在很多问题上给出真实的答案。

比如,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又是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两个人,为什么毕业后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个堕到了地下,一个好上了天;一个只能勉强糊口,一个却事业成功、爱情如意?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真相。因为我们不是石头、木头,或者其他什么物质,可以被塑造成同一个形状。我们是有生命的人,每个生命都是在不同善、恶业的感召下,来到这个世界,由此形成了各自的命运。佛教中说,所谓的命运就是“业力”的展现。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今生的命运,就是前世的业带来的,今生造的业,又会直接影响来世的命运。这种力量,年轻的时候也许看不出来,但再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同学聚会的时候,你们就会有深刻的体会。

这些道理,大多数人都不懂。说实话,每当看到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一方面我也随喜他们,有钱、有势、有文化,世间福报还是很不错的;但另一方面,又觉得他们可怜,活得迷迷糊糊,自己的前后世都不知道,算什么成功呢?还有很多人对此抱否定的态度,如果有理有据,否定也是可以的,但他其实并没有思考过。如果连人生的真相都不愿意去思考、去了解,学习再多的科学、技术,又有什么意义呢?

要知道,人类的幸福,并不是由科技决定的,而是掌握科技的人心在起决定性作用。如果人的心不善良,拥有再高的科技,也不会让人类觉得幸福,反而会觉得可怕。大家也看到,核武器的发明,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苦果;利用高科技犯罪的恐怖分子,对社会造成了怎样的伤害。

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名牌大学毕业,是硕士、博士、博士后,有各种不错的头衔,但对世间的这些真理,包括心与物质的关系、因果轮回的真相,你去探索、发现、实践过没有?

我们可能会觉得“聪明”很好,但人类不能太聪明了,为了自己、家人或某个团体的利益,肆无忌惮地浪费资源、破坏自然、假冒伪劣、伤害生命、毁坏社会的各个领域……渐渐丧失自己的良知。当人心变得肮脏、丑陋,那些表面的繁花似锦,终究会变得暗淡无光。

不要觉得现在看不出后果,就好像无所谓,跟自己无关。当有一天,厄运现前,疾病缠身,心被各种魔障干扰,你也许会手忙脚乱、怨天尤人的;也许会大难不死、谢天谢地的。生活会变成怎样,只有自己知道。

我们应该反思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利弊,但更重要的,是反思自己,“我找到人生的真理了吗?找到生活的方向了吗?”

这些与今天的主题,或许有直接的关系,或许没有。我也是忙来忙去,只能想到什么说什么,剩下的,就留给大家来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