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大学演讲 >> 34 做出你的价值 >> 做才是得到-演讲-海南大学 🎬 返回
字体: A- A A+

做才是得到——海南大学演讲

『2015年6月22日』

副校长致辞: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在海南炎热了一段时间之后,天气变得非常凉快,像是老天专门为这次活动,提供了一个最佳气温,这也反映了天人一体、人跟自然的和谐共生。

此时我们请到了索达吉堪布,给这一次文化之旅作首场校园演讲。我代表海南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对堪布的到来表示欢迎,也对他鞍马劳顿的辛苦表示敬意。

在跟堪布商量主题的时候,我们选了“做才是得到”。当然对这个题目,我们是从一个普通世俗人的角度来理解的,一会儿堪布将会从物质、精神、行动等各个方面作更深的诠释,我想这确实值得期待。

再一次对各位的积极参与、对索达吉堪布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

各位老师、同学,以及其他来宾,很高兴在这样美丽的校园,和这么多有知识、有爱心、有文化的学者,有一个共同交流、学习的机会。

刚才,副校长带我参观了海南大学,看了红树林、东坡湖、白鹭,还有各个学院的建筑,我觉得在这里学习的人确实很有福报,应该非常快乐。

听副校长说,他已经来了二十多年,刚开始,这里只有两千多个学生,而现在有四万两千多,二十年翻了二十倍。

作为老师,能坚守在这个岗位上,不断地给学生传授知识,其实是很难得的。这个职业看似平凡,但如果长期、规律地做下去,会很有意义。

我也可以算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虽然出家了,但在佛学院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讲课,少部分时间出来跟大家交流,除此之外,生活也很平淡,没什么过多的欲望和追求。

“做”是一门学问

今天的主题是“做才是得到”。我看你们把“做”写得很大,“得到”几个字写得比较小,我想这个意思是:要“得到”,就得多“做”,否则会得不到,或者即便得到,也不一定是通过正确的途径。

有些年轻人喜欢夸夸其谈,想得很多,说得很多,但做得很少。“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古人也这样讲,光在嘴上说,没有实际行动,君子会为之而感到羞耻。

每个人来到人间,面前都会摆着很多机遇,有些是你的,有些不是你的。对身边出现的人和事,还有这些机遇,什么时候该争取,什么时候不能贪得无厌,就很有必要了解“做才是得到”的意义。

从未开显过的意义

其实“做才是得到”,也是我在两三年前写的一本书的书名,写完之后,没想到很畅销。这本书从表面上看,是针对世间没有研究佛学的普通人,从文化层面来讲的,读过这本书,或者将来读到这本书的人,自然会明白。

而从更深的层面来看,书里还讲到了佛法教义。这一点,在今天之前,我从来没有讲过。有些人可能知道其中有个别的佛教道理,但并不知道,这其中包含了藏传佛教完整的修行体系。

所以想趁今天的机会,稍微说一下。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去看,但不一定能看得出来。这本书分了八个章节,第一章做就是得到,讲人身难得;第二章怎样面对一切痛苦,讲轮回苦的本性;第三章讲万法都是无常的,瞬息万变;第四章讲因果不虚。这在道次第中,叫四种共同加行: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业因果。

后面第五章,讲佛的加持不可思议,谈到了皈依、积资、净障;第六章讲孝顺,大乘佛教如何孝顺父母等等,这是菩提心;最后讲到临终关怀,也就是往生法。这些属于六种不共加行,有一定佛学基础的人,就知道它们的重要性。

因为我是作者,所以带入了自己佛学方面的一些研究。一本书里,实际包含了这些直接、间接、隐藏的意义。

而它的直接意义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只是口头上说、心里面想、理论上了解,一定要在行为中去实践。

你想得到什么?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这一点。在座的老师、学生,都可以来分析,跟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相比,我们穿得越来越华丽、昂贵、有品味;吃得也不寒酸,桌上有各种美味佳肴。这些外在的物质生活,的确有所进步。但我们的内心,是否因此更快乐?我们的幸福指数,是否随着物质的提升而提升?也不一定。相反,人们想要的更多,更加不得满足。

尤其在城市里,经常听人说压力太大、时间不够,很忙、很累。人们设想了很多理念,但生活得依然不好,久而久之可能会觉得,这个时代对自己有许多的不公平。

特别是大学生活,跟社会上完全不同。曾经,你有很多激情和梦想、很多人生规划,但等你走上社会,也许会发现,很多都无法实现。

小心“成功学”

我接触过不少大学生,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想着,一毕业就创业,自己当老板。但是看看现在的中国,那么多中小企业,还有那些大型集团,如果人人都当老板,不当员工,能不能形成这样的环境、国家和世界?

何况刚入社会的时候,你毕竟只是个学生,大学里的知识,也许百分之二十都用不上,人际关系很少,社会经验也不怎么丰富。你学到的东西,都是跟学习阶段匹配的,到了社会上,不一定能对接。在这个时候,很多梦想,可能会变成梦幻泡影。

所以刚毕业的时候,应该做一个普普通通、简简单单、脚踏实地的人,一件事一件事地去完成。就像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不可能一口撑成胖子。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不可能一步登天或者跨越世界。做任何事情,一件一件慢慢来,才能有一些成功。

现在很多所谓的成功学,会让我们的欲望更加膨胀,因为它只讲结果,不讲成功所需要的因缘。无论从佛学还是世间角度分析,成功都需要过程,这个过程也许很漫长,我们要日积月累,积攒到一定的技术、经验、智慧,因缘具足,才会水到渠成。

你们这里每个人都有水喝。我有时候在别的地方,看到只有前排领导有水喝,后面的人都没有。但这里不一样,基本每个位子上都有喝的,这算是海南大学的一个特色吧。虽然只是一瓶水,但大家都有得喝,感觉比较舒服、平等。如果只给领导喝,只给前排喝,其他人喝不上,可能不太好。所以特别感谢组织者。

想做,就拿出诚意

今天探讨的“做才是得到”,对我们的人生来讲,非常重要。不管什么人,如果想要得到,就得切实地去做。

我对自己也有一个评价:虽然不是很有智慧,也不是很能干,但只要诚心发愿要做的事,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会硬着头皮做下去。并不是刚开始有一种热情,过一段时间,就慢慢消退,失去兴趣,或者推给别人:“你们去做吧,我没有时间。”不会这样。

我觉得,只要承诺过,下过决心,跟别人明确表态要做的事,有生之年就应该认真地铭记于心,要记住自己最初的发心。在我的人生中,也一直都在做,不管是翻译、讲课,或者办学校,虽然是一些不足挂齿的小事,也算善事吧,但只要是我想做的,都会努力。

镜子里是谁?

当然,就像山路不可能是笔直的,总会有一些弯弯曲曲;做任何一件事,也不可能从头到尾都顺顺利利,总会出现想得到、想不到的违缘和障碍。但这些违缘、障碍不一定真实存在,很多时候只是自己的心力不够。

我看过一个国外的故事,说某家公司给所有人发通知,让大家去殡仪馆吊唁某个人,说他曾经障碍过我们,现在已经死了。大家都去了,看到殡仪馆里有一副棺材,打开一看,里面却是空的,只有一面长长的镜子,照出每个人的脸。原来真正作障碍的,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这个故事很讽刺,我们习惯于将过错归结于他人,却不懂反观自己。比如你在某个单位,感觉领导对你不认可,同事对你不友好,似乎周围的人都在跟你作对,但事实也许是,你好吃懒做,不认真工作,其他人不想让你白吃白喝,自然对你没有好脸色。所以,遇到做不下去的情况,应该反观自己,也许是自己正在制造障碍。

第一种:无底线的“做”

同样是“做才是得到”,也分几种类别。

第一种类别,虽然在做,但做的不是好事。不管在学校还是社会上,对正经的学习、工作没兴趣,尽爱干坏事。

现在有一些城市,年轻人吸毒、贩毒的情况比较严重,这些毒品对人体神经产生化学作用,一旦成了毒瘾,就很难戒掉。走到这一步,会拿自己完全没办法,为了吸毒,卖血、卖家产、赌博,直至做出严重违法乱纪的行为。虽然他们也在做,但做得非常不合理,违背了良心,违背了天人合一的道。

我看过一个故事,说有人想贿赂一个官员,于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带着十斤黄金去见他。但官员很廉洁,不愿意接受,他说:“我不能收,这样不好。”这个人说:“没事,您收下吧,现在深更半夜的,谁也不知道。”官员却说:“你知道,我知道,天知道,地知道。”

这种说法也是对的。如果做一些不正规、不合理、不正义的事,也许暂时没人知道,但举头三尺有神明,在自己的良心上,在因果规律上,是过不去的。

希望大家都有自己的底线,宁可过平凡的生活、贫寒的生活,甚至去流浪,也不去做危害自己、危害家庭、危害社会的事。有些事,千万不能做,一旦做了,得到的将是无法承受的苦果。

“讲个性”为时过早

有些年轻人认为:“我是自由的,我有我的个性,做什么事都不用你们管。”其实,当你只是一个学生,或者处在人生刚起步的阶段,就还不是讲个性的时候。什么时候可以讲个性呢?成了成功人士,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智慧也达到了一定境界,到那时,你可以讲自己的个性、兴趣和品味。而现在,刚从大学出来,基本的家庭、工作、生活都没有,讲个性可能为时过早。

尤其不要为了所谓的“个性”为所欲为,否则得到的,不一定是好的结果。一旦被关在监狱里,一旦家破人亡,一旦身败名裂,一旦身体被彻底毁坏,你会后悔莫及的。

我们对人生应该有个正确的定位。今天的时代有各种乱象,如果遇到一些不好的因缘,结交了恶友,很可能会同流合污,或者以盲导盲,慢慢被引入特别危险、可怕的深渊,给自己的家人、朋友也带来麻烦和痛苦。

我去过一些监狱,发现里面有些人非常聪明,但就是因为太聪明了,利用这些“聪明才智”去犯罪,结果把自己困在牢狱当中,失去了自由。他们也很伤心、后悔,但事到如今,已经没办法了。

所以,在年轻时代,应该先建立一种正确的思考,这非常重要。

第二种:无追求的“做”

第二种类别,是什么都不想做。有些人对家里的事、工作中的事,或者作为佛教徒对修行上的事,一概不感兴趣,过得浑浑噩噩、糊里糊涂,这样也很不好。

做人做到无聊、无用、无趣的地步,是很倒霉的。人应该有所作为,如果每天都只是混日子,在世间来讲是极其失败的。什么都不想做,也就不可能得到很多。

第三种:半途而废的“做”

第三种类别,是虽然想做,但很难做成。就像列宁说的:“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们的思维很活跃,这个也想做,那个也想做,但在实际行动中,做一点点事情,都极其脆弱,总是半途而废。

我遇见过这样的人,讲得很好,头头是道,却不一定能做成。所以如果你是领导,选拔人才的时候,不能光看口才。我有时候也要选一些工作人员,看到口才不错的,我就会想,他嘴巴特别会说,听起来也很有思路、很有理想,但他说的这些,到底能不能落到实处,感觉好像很困难。这类人,让他想,让他写,都没有问题,一旦让他做,也许因为不够坚定和努力,很容易懈怠、退失,做着做着,事情就夭折了,会有这样的情况。

第四种:口头上的“做”

第四种类别,是嘴上说做,其实不会做,只是说说而已。

日本有个作家,写了本书叫《行动改革》,分析了只说不做的九种人。比如,有人之所以不做,是因为喜欢找借口:没钱、没时间、领导不支持、考虑不周到、条件不具足,或者自己年龄不行、智慧不行、经验不行、处境不行……所以暂时先放着,不做。

原本承诺过的事,却一直没有落到实处,这也是很不好的。佛教著名的龙猛论师曾经说过,智者的承诺,应该像石头上刻字一样,无论经过多少岁月,经历怎样的风吹雨打,也不会被抹掉、失效,当初的承诺,永远都在。

这一点,希望大家也能记住。不管是修行,还是做任何事,所有的承诺,都应当努力让它实现。这将成为一种智慧的传统,甚至可能生生世世地延续下去。

两百多年的承诺

有个令我感到惊奇的故事,也跟大家分享一下。

美国纽约的哈德逊河边,有一个两百多年前孩子的坟墓。孩子名叫波洛克,年仅5岁就不幸落水身亡,死后,父母给他建了一个小小的坟墓,当时是1797年7月15日。

父母的悲伤一直无法平息,后来,他们把这片土地转让给了别人,搬去很远的地方。卖地的时候,他们跟新主人达成了一个协议:将孩子的坟墓作为土地的一部分永久保留,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要毁坏它。

时间过去一百年,这片土地的主人换了一个又一个,但孩子的坟墓依然被完整地保留下来。直到1897年,这里被选为美国第十八届总统格兰特将军的墓地,而孩子的坟墓也在相距不到100米的地方,比邻而居。

又一个百年过去,格兰特陵园建成一百周年的时候,孩子也已经去世两百年了,纽约市市长来到这里,又重新修整了孩子的坟墓,并在总统的纪念大会上,亲自讲述了这个故事。

我曾经看过照片,孩子的坟墓很小,在一个铁围栏里,格兰特将军的坟墓比较大,就在不远的地方。去年我在纽约,有点好奇,很想去那里看看,因为这是一个延续了几百年的承诺。一个普通孩子的小小的坟墓,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即使随着这块土地被卖来卖去,即使被选作总统的墓地,它还是在那里,完好留存。如果换成其他国家,很可能过了十年八年,买主一变,就被拆掉、迁走了,更难以想象,还能跟国家总统的陵园建在一起。

从这点来看,美国还是很不错的,为一份这样的承诺,坚持了两百多年。这很令人深思,承诺并不仅仅是一句话,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

衡量人的标准

古人也常说,有智慧的人,来到这个世界时做出的承诺,到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依然存在;没有智慧的人,承诺就像水上的花纹,说完之后,自己也忘了,别人也忘了。

在世间,人们衡量一个人,也会看他当初的承诺能不能在日后的行动中做到,这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

如果做不到,只是口头上、理论上说得非常美妙,就成了“知道分子”,不是知识分子,他们知道很多,但在实际行动中是不会去做的。

切莫嘴上行船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专门在海上行船的船长,其实自己没有开过船,但是特别会说,把开船的理论,包括遇到漩涡、急流等等的阻碍怎么办,都讲得非常好。后来,真正开船的人病死了,大家让这个特别会说的人开船,但他只会说,不会做,结果和船一起葬身大海。

佛教的修行也是如此,光停留在口头上,肯定是不行的。理论跟实修,有非常大的差别。

可能你们对这些不太了解。佛教群体中就有一部分这样的人,喜欢讲禅宗、密宗里的最高境界,说得自己好像已经开悟了,但其实连基本的善事也不去做。

大禅师的小道理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经亲近鸟窠道林禅师。白居易是个很有思想的文学家,他问禅师什么是佛法,禅师跟他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白居易很失望,觉得这么鼎鼎有名的法师,怎么讲出一个连三岁小孩都懂的道理,多么有失水准,不觉得惭愧吗?他看不上这个回答,言语中有种嘲讽。

鸟窠禅师回答说,是的,这个道理讲出来,可能三岁孩子都懂,但如果真正去实践,恐怕八十岁的老翁也做不到。

修行就是这样,有些人会讲很多大道理,但这些道理跟自己的心是分开的,无法相应。

敢梦敢当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需要不断地积累、沉淀,尤其在年轻的时候。好像我这几年遇到的很多年轻人,个个都满腔热忱,想做大、做强,“我要赚大钱”“我要改变世界”“我要造福人类”……他们的心态、视野确实和过去的人不一样。

有这样远大的理想也是好的,不像有些年轻人,心里没什么想法,整天无所作为,还经常拖累父母。但也要看到,很多事情,并不是喊个口号,就什么因缘都来了。

有时候,我也会关注世间的有钱人,倒不是想跟他们学赚钱,而是因为这个时代,人们特别喜欢用金钱来衡量成功,所以我想看看,他们是怎样成功的,甚至能在短短的二十年当中,就当上世界首富。

然后你会发现,其实每个成功的背后,都有很多艰辛。比如大家熟悉的阿里巴巴、腾讯、万达。我曾经看到万达老总的创业经历,刚开始怎么借钱、怎么找地,还跟人打了两百多场官司,看他经历的这些事,就觉得成功人士的内心还是很坚强的。

我们往往只看到他们成功后的样子:有花不完的钱,不仅这辈子花不完,下辈子、再下辈子,如果还有支配权的话,也都花不完。看到这些,很多年轻人会羡慕,希望能变得跟他们一样,但实际上,在他们成功之前,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员工;也曾经在某个岗位,认真勤恳地学习技术;也曾经在每一个难关面前,坚强地度过。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坚持不下去,就放弃了;而那些不断坚持的人,就成了今天的成功人士。

成功人士的“秘密”

当然这种成功,作为一个佛学研究者,我会毫无疑问地认为,不可能仅仅依靠知识、技能或努力就能实现,也跟他曾经造过的善业有关,这是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因缘。

我们经常看到,两个人一起创业,想合伙开发某个项目——现在一讲“开发”,就是分成、发财的意思。这两个合伙人,起初可能旗鼓相当,但到了后来,也会有不同的发展。

所以成功自有因缘。你的职业规划可以有很多种选择,不一定非要创业、当老板。那些世间非常成功的人,有些也不是老板,但他在一些大企业、大集团里,积累了丰厚的实力、财富和人脉。如果一开始选择创业,不一定能有今天,但因为选对了团队、找对了老板,今天的生活、事业,已经跟其他人完全不同。

佛教讲,凡事都由因缘决定,这些因缘有善有恶,对于那些善的因缘,我们应该去做,去争取。

舞台很大,你的心呢?

当然,同样是“做”,每个人得到的果又有不同。大部分人是为了自己和家庭的利益在做,为了个人的发展、孩子的成长;稍微扩大一点,也只是考虑自己的兄弟姐妹、整个家族的子孙后代。有没有更广阔的心量呢?很多人是没有的。而真正有智慧、有能力的人,就不会只追求自己的快乐,他会考虑更广大的人群,甚至为了所有众生而奋斗。这是最成功的“做”,也是最成功的“得到”。

如果你是老师,能够坚持天天讲课,让很多人沐浴在智慧的海洋中,当你桃李满天下的时候,就已经“做才是得到”。

如果你是企业家,能够一心一意、尽职尽责地帮助员工和客户,当所有人都把赞美的语言写在天空中,写在草原上,写在心间的时候,你也会感到一种成功。

如果你是公务员或者领导,能够用公平正直、合理合法的行为,帮助百姓获得法律的保护、正义的维护,当你为此而奋斗,活在这个人间,就会非常有意义。

别忘记,古老的智慧

尤其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大家不要忘记我们的传统文化。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曾经举办过一次讲座,主题是“困境时代的作家”,请到200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克莱齐奥,一个73岁的老人,来做演讲。

克莱齐奥说,每个人都在争取成功,但真正的成功学,在中国的老子等一些大思想家的学说里。他们的思想,是成功人生的典范。

这是一个诺贝尔奖得主的眼光。而现在的很多人,只关注当今时代的成功人士。比如现场就有人问他,是否知道莫言、韩寒、郭敬明,有没有看过他们写的书。他说暂时还不了解,将来会去看。但他特别指出,喜欢老舍和鲁迅。我想他以后也不一定会看,但由此可以了解到他的想法,是觉得成功学的根本就在儒教思想这些传统文化当中。

我们都想做一个好人,觉得这是做人的成功,但对这个“好”字,随着各自的因缘,会有不同的定义:也许是对家人好;也许是对客户、员工好;也许是对人类,以及人类之外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好。这取决于每个人的发心,而这种发心,不能忘失、背离传统文化的道。

大乘佛法的未来价值

有一本名叫《展望21世纪》的书,可能大家都看过,是关于上个世纪70年代,汤恩比博士和池田大作的一次很有意义的对话。他们主要探讨了生命的源泉,话题涉及环境保护、政治体制、国民经济、医疗卫生等方方面面,还谈到了中国对未来世界的作用。

他们一个是基督教徒,一个是佛教徒;既是虔诚的宗教徒,也是拥有牛津等名校背景的著名学者。谈话中,他们把科学思想和宗教理念进行对比、分析,对未来进行了预测和展望,由此讲到:“要解决人类21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依靠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这句话,也值得年轻一代认真思维。

这是一个科学家,和一个对当今社会颇具洞察的心灵导师对世界的看法。无论在21世纪,还是未来的22世纪,孔孟思想对于解决人类的社会问题都非常重要,对于完善人格,指导自己做一个好人,也同样重要。但仅仅学习儒教是不够的,还要学习大乘佛法;不能只想着完善自身,发展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思想,还应该培养利他的精神。尤其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人们不能太自私了,如果大家都有一种大乘佛教的利他心、菩提心,才能把这个世界营造成真正美好的家园。

今天最重要

所以,希望大家除了研究各自的专业:各种科技知识、文化知识,有空的时候,也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更重要。如果内心不快乐,即使拥有再高的学问、再多的财富,生活也会过得差强人意,甚至会陷在抑郁症、自闭症等等的麻烦当中。尤其在这个异常复杂、忙碌的时代,给自己留出时间,反观内心、找到宁静,是非常必要的。

最后,我想用一个小小的禅宗公案,作为今天讲座的结尾。

有一个人问一位了不起的禅师:“生命中的哪一天最重要?”禅师说:“今天。”这个人问:“是不是今天发生了特别惊天动地的事?”禅师说:“那倒没有。”这个人继续问:“是不是因为我的来访,所以很重要?”禅师说:“当然也不是。”这个人不解地说:“那到底是为什么呢?”禅师回答:“因为过去就像沉在海底的船,已经过去了,没什么重要的;未来就算有再多的辉煌和精彩,也还没有发生,同样不重要;而我们当下的生活,正在发生的一切,对每个人来讲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汉字的“念”,上面是“今”,下面是“心”,指的就是今天当下的这颗心。如果我们念念是善,在善的方面去发愿、去行动,最后也一定会成就一个善的梦想。

对应大乘佛教,就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是想,行是做;做,才是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