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现观 >> 现观庄严论讲解 >> 现观庄严论讲解20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二十课

思考题:

1.请根据自身经历谈一下大悲心在修行中的重要性。

2.结合颂词解释道谛四相的含义。

3.一地菩萨为什么能够不遭受世间的各种危害?

下面继续讲《现观庄严论》第二品道智品,依靠现观的名词来了解得地菩萨相续中的智慧境界。

壬二(广说十六种忍智之差别)分四:一、苦谛之四相;二、集谛之四相;三、道谛之四相;四、灭谛之四相。

我们在学习《俱舍论》、《大乘阿毗达磨》、《现观庄严论》、中观等大小乘教言时,经常会遇到见道的十六行相,这是佛教中比较关键的一个专用名词,大家应该记住。

佛法的讲闻需要一种缘起,藏传佛教大德贡塘丹毕卓美(《水木格言》的作者)曾说过:“清净的讲闻要求上师和弟子都具足法相,如果上师没有法,弟子不具信心,那这样的传法跟聊天没有什么差别。”我觉得这个教言极为重要。如果真正要交流佛法,那么作为传法者,至少要热爱佛法,对法有欢喜心,对所传之法的大概词句和内容有所掌握;作为闻法者,要对这个法门有信心、有兴趣,乐意听受。如果传法者心里对法没有热情,听法者也对佛法、传法者没有信心,那么这种传法确实跟世间普通的上课、聊天没有差别。因此,传法要产生殊胜的加持,自他的相续首先都需要净化。

我们这次一起学习的过程中,大家一方面要对论典所讲的道理认真观察,同时无论听哪一个法师传讲,都要生欢喜心,因为他们都是下了工夫的,相续中有着智慧的传承。

世间有一种说法: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但我们佛教为什么要强调对法师的恭敬呢?因为真理的来源就是老师,所以恭敬老师其实就是恭敬真理。因此,佛教的价值观其实是特别符合真理至上的精神的。

只有在恭敬心的状态下,才能体会到智慧的可贵。不管是修加行、密法等任何一个法门,亦或每一次听课、听辅导,你都会非常珍惜。我听到个别人说:“我现在对听辅导没有兴趣,对某某法师的课没有兴趣。”这说明对法的意乐不强。如果对法的意乐强,就会以法为主,既然选择了这个法,就不会挑剔法师,因为不管法师是什么身份的人,你是从法里得益。

我们从释迦牟尼佛的公案中可以看到,即使面目极其恐怖的罗刹传授佛法,他也是很乐意、很欢喜地去接受,不会因为对方的身份、长相就拒绝他的法。曾有一个老师跟我说:“现在的学生特别喜欢长得好看的老师,我长得不是很好看,所以每次上课的时候都有点痛苦……”我认为这种以貌取人的做法是不合理的。对学生来讲,老师的相貌美丑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相续当中有没有真理。

癸一、苦谛之四相:

真如与诸智,互无能所依,

故不许差别,广大无能量,

无量…

证得一地菩萨时,是于一个成事刹那间现见真谛,所谓真谛也就是三界一切万法的实相。这种智慧可分为十六种不同的行相,又可归摄于苦集灭道四谛,每一谛有四个相。

以苦谛的四相为例,《俱舍论》等论典中是这样解释的:缘欲界苦谛的智慧有两种(苦法忍、苦法智),缘上两界苦谛的智慧也有两种(苦类忍、苦类智),这四种智慧的对境就是苦谛四相。

对于第一地菩萨的智慧,我们总的可以表述为:入定位缘法界实相,是离戏空性与光明智慧无二无别,犹如虚空一样的境界;出定位起现功德,住于如梦如幻的境界。分别而言,也可以从不同行相来认识一地菩萨的智慧境界:

在现见欲界苦谛的无间道时,“真如”(法界)与“诸智”(缘法界的智慧)无二无别,相互之间无有能依所依、一体他体、境与有境等关系,任何对立的差别法都不承许,这就是苦法忍的智慧。

欲界的所有障碍断除以后,现前解脱道,此时境与有境无二无别的智慧并非局限于一个渺小的范围,而是遍及一切万法、广阔无边的,这就是苦谛的法智。

现见上界苦谛的无间道智慧也是境和有境无二无别的,从表面上看来,能缘的智慧是作为有境,实际上不可思议境界中并没有任何能量存在,这叫做类忍。

在现见上界苦谛的解脱道时,境和有境同样也是无二无别,整个真如法界像虚空一般广大无量,这就是苦谛的类智。

苦谛所摄的一切法都可以为一地菩萨的智慧所现见,归纳起来就是以上的四种行相。

癸二、集谛之四相:

…无二边,住彼于色等,

执为佛自性,无取无舍等,

慈等…

得到第一地菩萨、证悟苦谛四相的同时,对于痛苦之因的集谛——业和烦恼的实相也会完全证悟。

现前缘欲界集谛的无间道时,从境和有境无二无别的层面叫做“无二边”,常断、来去、生灭……凡是二元对立的法在此境界中都不存在,这就是集谛的法忍。

在现见欲界集谛的解脱道时,将我们现在执为不清净的色、受、想等一切万法都通达为涅槃的自性,与法界空性无二无别,如同《中观根本慧论》中所说的“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这样的境界就是集谛的法智。

在现见上界集谛的无间道时,了达上界一切法胜义中远离戏论故,在世俗中也无有取舍、生灭、来去、常断、黑白等分别,这叫做集谛的类忍。

在现见上界集谛的解脱道时,入定位得到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于是在出定时就会对没有通达此义的众生生起与智慧无别的四无量心,这叫做集谛的类智。

以前的上师们经常讲:菩萨由于相续中具有大悲心的缘故,才不会像声闻阿罗汉一样堕入寂灭的边。虽然我们还没有得到一地,但大悲心对我们来讲也是很重要的,相续中有了大悲心,就不会太在乎自我的快乐、痛苦等,因而修行也就不会为膨胀的我执所障碍。我们的很多道友就是如此,平时都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中,基本上没有什么自私自利心,在这种强烈利他心的驱使下,做事情总是以大局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为什么学院和学会里总有一些人从发心的行列里中途退出呢?主要的原因就是自私心太强、慈悲心太弱。如果慈悲心很强烈,就根本不会把某个人对自己态度好坏放在心上;反之,如果慈悲心比较弱,那么自身稍稍受到一点危害就承受不了,这种人因为怕惹麻烦、怕辛苦,跟谁都不愿意接触,即使拥有了一定的势力,也不会主动饶益有情,而是选择走自我解脱的道路——“自我解脱”说起来也很好听,不排除有些人是真的对出世间修行有信心,但也有不少人可能只是自私自利心比较重而已。

我们这里有个别道友,学到后来只是做口头功夫,把利他心讲得头头是道,但从来不去真正行持,就像某些政府领导一样,在会议上讲得特别好听,但散会了他也就完事了,实际工作中从来不去倾听老百姓的心声,不去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因此,大家一定要实地去修大悲心,有了大悲心,就可以从容地面对人生中的一切痛苦以及不公待遇等。这是千金难买的修行窍诀,大家要记住它。

癸三、灭谛之四相:

…及空性,证得佛陀性,

遍摄诸净法,除遣诸苦病。

一地菩萨在现见欲界灭谛的无间道境与有境无二无别境界中,证悟了现似存在的色等一切万法于实际中微尘许也不成立,完全远离四边八戏,通达了这样的空性实相,即是灭谛的法忍。

依靠现见欲界灭谛的解脱道境与有境无二无别的空性智慧,可以在很快的时间中证得圆满正等觉佛的本性,或者说,依靠这种与无量法界平等的善根之威力,可以很快证得佛的果位,这叫做灭谛的法智。

在现见上界灭谛的无间道,菩萨对于上界的一切万法都能以清净的涅槃法来摄持,因为色等虽然在名言中显现为种种相,但实际上跟涅槃的清净空性无二无别,所以无有一法不能以之摄持,这种境界就是灭谛的类忍。

在证悟上界灭谛的解脱道,菩萨凭借入定位通达万法实相的智慧之威力,能在出定位遣除身心内外的各种灾难和疾苦,这种境界就是灭谛的类智。

以上就是灭谛的四种行相,它们在本质上是一体的,只是反体不同而已。

癸四、道谛之四相:

灭除涅槃执,诸佛守护等,

不杀害生等,一切相智理,

自住立有情,所修布施等,

回向大菩提。

苦谛的来源是集谛,要断除集谛,必须要现前灭谛,而现前灭谛的唯一方法就是修持道谛——依靠道谛来灭除业和烦恼,才能中断轮回的痛苦。下面就讲道谛的四种行相。

在现见欲界道谛的无间道,菩萨不但证悟了欲界的世俗色等万法的无相空性,而且也灭除了对涅槃清净法的执著,就像我们学中观时经常引用的《般若经》教证所说,若有一法较涅槃更为殊胜,也必定是如梦如幻,这样的境与有境无二无别的境界就叫做道谛的法忍。

在现见欲界道谛的解脱道,由于已经证悟了欲界一切万法与空性无二无别,菩萨恒时为十方诸佛所守护,不会受到世间一切邪魔、疾病等的危害,这就是道谛的法智。世间的损害有三种:第一种危害是自己造成的,第二种危害是其他众生带来的,第三种危害来自偶发的地水火风等自然现象。就第一种来说,有些业是我们今生造的,有些业是前世或更久远的生世中造下的,依靠佛的威力加持,这些业报有的可以根本不用感受,一定要感受的也可以减轻,就像世间一个有关系、有后盾的人,虽然以前做过坏事,但有时也能免于法律的惩罚;第二种当然也跟自己的业缘有关,但需要靠外道、邪魔、妖精等其他众生发起,而菩萨有了佛的加持,就不会受到他们的干扰;对于第三种——地水火风等自然灾害,依靠佛力也能遣除。因此,修持般若空性的菩萨一般不会有大的违缘,即使出现违缘也能马上将之转为道用。

学《现观庄严论》时,要注意跟《般若经》进行对应。我前两年翻译了《般若摄颂》,也给大家讲了,今年般若班的道友们也在学习,他们的理解还是很不错的。各地学员以及其他道场的佛友如果实在对《现观庄严论》无法领受,我希望至少也要听一遍《般若摄颂》,因为般若的威力和功德的确不可思议。最好也要经常念《金刚经》、《心经》、《般若摄颂》,同时身上佩戴般若的挂件(我们以前做过藏汉两种文字的《般若摄颂》挂件),依靠文字般若来保护自己。我自己从小就对这些经典很有信心,不管到什么地方都随身带着,遇到人和非人的危害之类,乃至做了一个噩梦,我心里都会想:我这里有很多密法、般若的法本,有很多上师的加持品,只要不是我上辈子不可转变的业现前(如果是这种情况,那可能谁也没有办法,毕竟连目犍连、舍利子在显现上也会受业报),其他的各种违缘应该不至于造成大的妨害。

有些人经常说:“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需要什么佛菩萨的加持啊?不用不用……”其实这并不能说明这个人很相信空性,真正相信空性的人不会这样。我即生见过很多确确实实证悟空性的上师,但他们的加持品是最多的。比如说敦珠法王,我虽然没有亲自见过,但从电视里看到他身上有很多加持品,也戴着嘎乌盒。顶果钦哲仁波切是真正的开悟者,我1990年在德里的一个宾馆里面见到他,他像往常一样赤裸上身,脖子上挂着一尊特别大的文殊菩萨像,因为那是麦彭仁波切亲自加持过的,所以不管天气多热他都一直带着。上师如意宝也是,像系解脱、《上师心滴》、嘎乌盒这些都会随身携带。

而现在的很多年轻修行人,基本上不带什么加持品,连课诵本也没有,浑身上下只有一个钱包,钱包里的钱也缩成一张银行卡,再加一个身份证,把钱包夹在腋下,看起来很像一个真正的公务员……其实,作为这个世间的修行人,还是需要依靠相才能领受诸佛菩萨的加持,这是一种信仰的标志。我想,乃至我们的能取所取没有消于法界之前,心里还是要对善和恶有所分别,应当执著于善法。

在现见上界道谛的无间道,由于证悟了胜义中万法空性的不可思议境界,菩萨在世俗中会行持不杀害众生等十善业(当然,在得地之前就已经断除了十不善,这里主要是指完全断掉杀生等的习气),不但自己安住于这样的一切相智之因(十善),并且也将其他众生安置于此上,也即劝他人行持十善,这种能成办自他二利的实相就是道谛的类忍。

由于前世的某些原因,有的人即生身口意非常清净,而有的人则身口意极不寂静,在行持十恶业上很“聪明”、很有兴趣,而一说到行持善业,就兴趣索然。听说有一个道友,每次电脑屏幕上出现法师讲课时,就不断打瞌睡,而看什么乱七八糟的新闻却精神得很……这一类现象,在一地菩萨身上绝不会发生。

菩萨证悟了上界道谛的解脱道境与有境无二无别的境界,不会将六度四摄等一切善根回向给自己,而是为了一切众生获得无上佛果作大回向,这就是道谛的类智。

由此可知,作为大乘佛法的修学者,应该把自己的每一个善根都回向菩提;如果没有做广大的回向,善根很容易耗尽或被其他因缘摧毁。昨天我给一些老师做培训的时候说:“你们平常应该多想想:我要怎样帮助众生?怎样把佛教的精神弘扬出去?……哪怕你的这种利他心还比较造作,也能减轻自身的烦恼和痛苦,做任何工作也会很顺畅。”在座的发心人员也是一样,当你用一种自私自利的心态来做事时,就会感觉很累,觉得上上下下都是坏人,一直活在痛苦和焦虑之中;但如果你有比较广大的利他心,那么不管别人怎样对你,你都不会介意,因为你只想把自己的全部力量用来帮助众生——这是佛教中最高尚的一种修行,也可以去除自身的很多烦恼和痛苦。

在现实生活中、新闻里,我们可以看到每天都有人在哭泣流泪,我们自己也流过很多眼泪,但在我们从母胎降生到离开人间的这段时间里,有没有为众生流过一滴眼泪呢?请大家扪心自问。为众生流下的眼泪,应该说比黄金还值钱,但恐怕我们在漫长轮回中的泪水99.99%都是为了自己而流的。

壬三、摄义:

是道智刹那。

以上我们讲完了见道道智的十六刹那。关于见道的智慧,本论很多地方都有提及,但这里是从道智的角度讲的,以见道的智慧作为有境,以此智慧所了知的道作为境,忍、智的每一个行相都是境与有境无二无别的。

我前面给大家提过,对于见道十六刹那的安立,《俱舍论》和《大乘阿毗达磨》的观点有所不同:按《俱舍论》,是把上界苦谛和下界苦谛分别作为所缘,四谛以此类推;按《大乘阿毗达磨》,是把三界的苦谛统一作为所缘,然后把前面的法忍、法智安立为无间道、解脱道,把类忍、类智安立在殊胜道,其余诸谛也是如此。在我印象中,《摄抉择论》的观点跟《大乘阿毗达磨》比较类似。除此之外,还有弥勒菩萨、龙猛菩萨的安立方法,本论主要是站在大乘中观的立场,将龙猛菩萨和弥勒菩萨的观点合而为一来做解释。

无垢光尊者在《宗派宝藏论》和《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都讲过十六行相,他是在四谛每一谛上分出不同的四个刹那,而苦、集、灭、道四谛也是依次证悟的,共有四个成事刹那。大家方便的时候最好看一下这两本书。

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说,菩萨证悟万法空性是在一个成事刹那间,此一刹那由反体不同而安立为十六种行相。这样看来,是不是麦彭仁波切跟无垢光尊者的观点有所不同呢?其实也不是。比如我们讲十六空时,表面上看来好像有十六种智慧,但实际上它们是依不同反体而安立的。又如得一地菩萨时,既证悟了人无我也证悟了法无我,但实际上也并没有两种分开的实体可得。如果我们再参考《六十正理论》及其讲义,那么其中也是说,一切万法的本体就是唯一的涅槃法性,通达它是在一个刹那间。

可能有人会问:无间道、解脱道、殊胜道明明是不同时间产生的,怎么能安立在一个刹那之中呢?这并不矛盾。苦集灭道所摄的三界轮回一切真相都是在一刹那间证悟,这一刹那之前存在的所有见道障碍无间得以遣除,从这个反体可以安立为无间道,把智慧真正现前的这一分叫做解脱道,把彻底离障、智慧得到稳固的这一分叫做殊胜道,说起来还是同一个刹那。可以说,无垢光尊者安立四刹那,是从智慧的相续来讲的,麦彭仁波切安立一刹那,是从当下证悟的层面来讲的。

因此,说十六行相是同时或非同时,我觉得没有什么大的矛盾,怎么样承认都是合理的。真正的证悟是在一刹那间,在证悟的本体上也分不出解脱道、无间道、殊胜道等很多种,而考虑到证悟前前后后的情况,十六个行相都是可以安立的。那么,这个刹那是时际刹那还是成事刹那呢?大多数人都安立为成事刹那,这样前后就不一定是一个本体。只有承许为成事刹那,才能避免解脱道与殊胜道是同一实体的过失。所以从证悟的真正的正行来讲是一个成事刹那的相续,其中又有前后的不同刹那,这样可能比较合理。

关于这个问题,在藏传佛教中是有一些辩论的,但也没有哪本讲义给出特别详细的分析,希望大家课后多翻一下我前面提到的几部论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