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俱舍 >> 俱舍论讲解 >> 俱舍论讲解099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九十九课

思考题

1.为什么有三种业分别障碍无来果、阿罗汉果及忍位者?

2.请解释住定菩萨的六种特点。

3.在菩萨是否属于圣者的问题上,大小乘有何不同观点?释迦牟尼佛于何时得住定菩萨?

4.在不同经典中,分别如何描述释尊最初发心的不同情况?各种不同的说法是否相违?

5佛陀怎样圆满三大阿僧祇劫?成佛真的要经过这样漫长的时间吗?

6.以大乘、小乘的不同观点分别说明释迦牟尼佛圆满六度的状况。

《俱舍论》第四品里面,五无间罪已经讲完了,现在是宣说近五无间罪。我想这次《俱舍论》讲得算是比较广,在讲解的过程中,同时讲到了显宗大乘、小乘之间的有些观点,我在这里将自己所知道的尽量解释。从当今佛教界人士来讲,可能很多人不一定精通显宗、密宗,尤其大乘、小乘之间的关系,还有很多道理,他们不一定精通。因此,希望你们在听这部论典的时候认认真真地听,课后把每次出的作业题好好做一做,这里面含有很甚深的意义……你们现在可能没什么感觉,因为每一个人在真正闻思的时候,不一定了知学习的重要性,一旦失去了这个机会以后,再去回顾的时候,确实是很有价值的。以前上师如意宝给我们传授《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当时我在法本上做了一些笔记,现在看起来确实有很大的价值。尤其有些大的论典,学习完以后,再重新回味的时候还是很有价值。

我想,你们在我面前听闻《俱舍论》,可能这辈子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以后会不会再发心讲一次《俱舍论》?你们不一定有这个心力,我也不一定有这种心力,很困难的。讲的话,可能用两年的时间讲一下《俱舍论大疏》,一年可能讲不完,现在这部比较简略的注释都需要一年时间,讲《大疏》最少需要两年的时间。实在不行,到我六十岁的时候再讲《大疏》……

于得无来罗汉忍,成为极重之障碍。

有三种异熟业,对于获得无来果、阿罗汉果以及忍位,会成为极其严重的障碍。为什么呢?因为在很快时间中会获得不同的果位,这时原本在来世需要感受的很多业报,即生当中会现前。比如我明天要离开五明佛学院,原本可以明年偿还的一些欠债,今天可能会有人来要:原来我借给你的钱,你可不可以马上还给我……不然,听说你明天要离开。

此外,宣说具有能障异熟的三种业,譬如,要前往他乡,债主就会前来索债。同样的道理,对于获得加行道忍位、圣者不来果与阿罗汉者,按次第必定会成为不转生恶趣与顺现法受业以外的欲界、三界这三种业的极度障碍。原因依次是,因为获得无来果以后再不用转生到欲界,来世转为欲界的业必定会成为一种障碍;获得忍位以后,不用再转生恶趣,所以,将来会转生恶趣的有些业于即生也会现前;获得阿罗汉果位以后在三界当中不会再转生,将来会转生三界的有些业也会成为一种障碍。因此说,获得忍位者不转生恶趣、得不来果后不转生欲界、得阿罗汉果后不转三界。

假设说杀住定菩萨与杀父亲的无间罪相近,那是从什么界限开始称为住定菩萨的呢?也就是说,住定菩萨是指什么呢?

从修妙相之业起,即名住定之菩萨,

投生善趣贵族家,根足转男忆宿世,

不退彼即赡洲男,观现量佛思所生,

余百劫中方能引,每一妙相百福生。

从修持三十二妙相开始,就可以称为住定菩萨。住定菩萨有什么特点呢?转生善趣、贵族之家,诸根具足,转为男身,能回忆前世,不退转而成就佛的果位。积累成熟妙相之业,必定会于南赡部洲转生为男身,并且亲自见到佛陀,生起思维所生之智慧,在一百劫中方可以引发此妙相,每一妙相需要一百种福德方能产生。

从积累成熟三十二妙相的业开始称为住定菩萨,也就是所谓的到一百劫时必定获得佛果之义。比如一位菩萨在过了一百劫的时候一定会获得佛果,这时就成为住定菩萨,这时如果有人杀了他,就会犯近无间罪。

到底是怎样的呢?住定菩萨具有以下这些特点:一、见道菩萨从此以后转生于善趣。小乘认为一定会转生善趣,但大乘认为,在有度化众生等事业和目的的时候,也会转生到恶趣当中去度化众生。二、在善趣中,也是投生为如大萨拉树般的王族等高贵种姓中。在善趣当中,不会降生在一般平民、乞丐、屠夫家。“萨拉树”是一种树的名字,以前根登群佩到印度去的时候,天天描写印度的树木、花果等,在藏地叫什么,印度人叫什么,在斯里兰卡叫什么,整天分析这些。他说芒果就像藏地的新鲜酥油一样,特别好吃,藏地人如果有这种福报多么好啊……写了很多这类的书籍。《毗奈耶经》里面好像讲过萨拉树,但是到底指哪一种树,《藏汉大辞典》里面也查不出来,根登群佩描写的有关树木的书籍里面也没有查到。但是,在所有的树当中,萨拉树特别高大,可以称为树王。住定菩萨就像萨拉树那样,在转生善趣的过程中,会转生于贵族之家。三、眼等诸根具全。四、转为男身。五、能回忆生生世世。六、百劫中不退转而获得佛果。

住定菩萨具有上述六种特点。当然,大多数住定菩萨,最迟会在一百劫中获得佛果,对于释迦牟尼佛而言,是在获得住定菩萨果位九十一劫以后成佛的。在很多佛经里面,有人问:您什么时候获得住定菩萨果位?释迦牟尼佛说:我现在能回忆起九十一劫。也有这种特殊情况。但是一百零一劫成佛的情况是没有的,最迟会在一百劫成佛,如果是利根,中间的时间也会缩短。

所说成熟妙相的业是指什么呢?

一、由于聪明伶俐,只有转在南赡部洲、成为具足男根的士夫才能积此业,其他趣、其他洲、其他补特伽罗均不能积累这种业,这是所谓积业的特点。

二、佛陀真实住世才能积此业的说法,是指对境的特点。首先,积业的时候需要有一位如来真实住世,在他面前发心,颂词里说“观现量佛”,即亲自在佛陀面前发心以后,才能积这种业。也就是缘佛陀的善心,而不是缘善趣、解脱、他地的心。小乘认为,在积累妙相的时候一定要缘佛陀,而不是缘其他善趣等法。

三、它是思所生善,而不是闻所生善,为什么呢?因为闻所生善低级的缘故。闻所生善和思所生善还是有很大差别,这二者当中,首先肯定要闻,然后去思维,在闻和思当中,思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呢?只是听上师讲完以后,根本没有思维,在你的相续中只会种下一个善根而已,实际不是那么坚固,但是通过自己再三地去思维,从这种思维智慧中产生的善根,不容易退。所以,我们要求背诵、思维的原因就是这样。

当然背书的时候还是很辛苦的,今天背的,明天就忘了,如果没有每天去串习的话,很快就忘了,可能自己也觉得自己为什么这么笨呢?其实,除个别人以外,都需要下功夫、花时间,再再地去串习,这样串习下来,晚年的时候很容易成熟。有些人对世间法方面非常聪明,为什么呢?这是前世闻所生和思所生的智慧串习下来的。有些人对佛法方面,即生怎么去串习也是不行,主要是基础少,不仅今生当中的基础少,前世的基础可能也是很少。所以,即生当中有这个机会,在自相续生起思所生智慧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是听闻一遍,可能一点印象都没有,因此说闻所生智慧低劣,而自己反反复复思维的智慧是很坚固的。

四、离成佛还剩下一百劫。

五、所谓的能引与能积累这种业,指的是时间的特点,只是一百劫。

六、实际上三十二相每一相都是由一百一百福德中产生,这是量的特点。

以上讲了环境、时间、量以及对境等几个特点,有关积累这种业的方法,《中观宝鬘论》、《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引用教证讲了很多,对于福德之量的因也讲得非常广,我在这里不用广说。

下面讲释迦牟尼佛当时发心的状况。

宝髻燃灯毗尸佛,三阿僧祇劫末出,

最初乃大释迦佛。以大悲心施一切,

以此圆满布施度,具贪虽然断肢体,

亦不心乱忍戒度,赞星胜佛精进度,

无间等持静虑度,尔时之心智慧度。

释迦牟尼佛是怎样发心的呢?大乘和小乘的观点一样,释迦牟尼佛在三阿僧祇劫当中发过心,也即第一阿僧祇劫,在宝髻佛等面前发心,第二个阿僧祇劫在燃灯佛等前发心,第三个阿僧祇劫在毗尸佛等前发心,在三阿僧祇劫之间发心并积累资粮。这是发心的状况。以下讲六波罗蜜多圆满的情况,小乘也承认释迦牟尼佛布施自己的身体和一切受用,从而圆满布施度;虽然具有贪心,但是在砍断自己肢体的时候,不会乱心,由此圆满安忍度和持戒度;因为赞叹星胜佛而圆满精进度;最后修无间等持圆满静虑度,当时的这个心即智慧度圆满。

有关六波罗蜜多,小乘和大乘的解释方法有所不同。哪些方面不同呢?第一个最大的不同,按照大乘《入中论》、《十地经》里面所讲的,一地菩萨圆满布施度,然后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分别圆满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多分别在每一个地当中圆满。小乘则认为,释迦牟尼佛在凡夫位的时候就已经圆满了六度,最后转生为义成王子时也是未得地的凡夫,从义成王子到获得佛果,是在一座垫上,可以说是一生很短时间当中成佛的。

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讲,小乘也承认即生成佛,因为义成王子之前并未经历过一地到十地的过程。小乘所承认的菩萨,就像现在世间人所承认的菩萨一样,有些人稍微慈悲一点,就一直被喊“老菩萨、老菩萨”……小乘所谓的菩萨不一定获得圣者果位,他们所说的圣者是在预流向、预流果乃至阿罗汉果等圣者八果里面包括的,但菩萨是凡夫菩萨。什么叫凡夫菩萨?比如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宝髻佛、大释迦牟尼佛面前的时候,一直是凡夫,很慈悲的一位菩萨,没有得过任何果位。一般“得地”只是大乘的一种概念,小乘经典当中没有一地菩萨、二地菩萨等说法。小乘里面虽然说智慧波罗蜜多已经圆满、布施波罗蜜多已经圆满、持戒波罗蜜多已经圆满……这种说法是有的,但是并没有与十地对应。我有时候想:小乘还是承认即生成佛的,因为一个凡夫人可以在很快时间中获得佛果。所以,对于大小乘的有些观点,一定要去了解,否则在闻思修行过程中可能根本分不清楚。

那么,本师释迦佛成为菩萨时,曾对多少佛承侍才成佛的呢?

往昔,有一位眷属、功德、妙相、寿命等,很多功德均与释迦牟尼佛相同的佛陀,于具诤时出世,叫做大释迦牟尼佛,佛法同样住世千年。本师释迦佛当时成为一名陶师之子,名为光明童子,他供养大释迦佛一碗米、一双鞋与布絮。当时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为光明童子时,应该还是凡夫,这是大乘也承认的,这是《贤劫经》中的一个公案,《释迦牟尼佛广传》当中也有。他当时作供养并发愿:“善逝如来汝之身,眷属寿命与刹土,殊胜妙相等功德,唯愿我等成如是。”这是《释迦牟尼佛仪轨》后面,我们每天在念的回向偈。意思就是,就如大释迦牟尼佛您的身体、寿命、刹土那样,我以后也要与您一模一样。确实后来释迦牟尼佛与大释迦牟尼佛相同,住世也是八十一岁,有四众眷属,刹土和妙相等与大释迦如来一模一样。

《悲华经》里面讲到,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宝海波罗门,在宝藏如来面前最初发心,发下五百个大誓愿,这在《释迦牟尼佛广传》和汉文《本愿经》中都有。按照《大乘菩萨经》来讲,释迦牟尼佛曾经转生为精进行太子,在大蕴如来面前发心。还有《未生怨王忏悔经》当中,释迦牟尼佛成为净臂童子的时候,在智王上师面前发心。很多经典里面都讲到了释迦牟尼佛最初发心的过程,《毗奈耶经》里面也讲过,目犍连曾经问释迦牟尼佛:在各种不同的经典中,描述了您不同的发心过程,您到底最初发心是在哪一位如来面前呢?当时释迦牟尼佛如是回答:我在不同根基众生前,宣说不同的相应法。还有些经典中说,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劫以前已经成佛,只是在娑婆世界再次显现而已。《释迦牟尼佛广传》的下册,有一个章节,题目就叫做不同佛前之最初发心,里面专门描写了佛陀不同时期发心的有些说法,目犍连问佛陀的那段经文也在里面引用了。

大家在理解的时候应该了知,虽然各个经典说释迦牟尼佛最初的发心如何如何,有很多不同说法,实际上,在不同众生面前有不同的发心,只是为了不同根基示现的幻变,这一点极为重要。尤其麦彭仁波切将很多经典的密意,全部在《释迦牟尼佛广传》中作了归纳,希望你们还是要去了解。既然大家都是追随释迦牟尼佛的佛教徒,对于自己的本师一定要有所了解。有些人说:我的皈依上师有多少座寺院,他很了不起,有神通……。这些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但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是真正具有功德的佛陀,对于他发心的经历、积累资粮的过程,一定要知道,不然与外道弟子没有多大差别。因此,你们方便的时候看一看,释迦牟尼佛最初是如何发心的,对于这方面,现在汉传佛教的个别法师根本不清楚,我问过个别法师,他说这是入定分的……什么入定、出定,根本不是这样来分析的,应该有教证、理证才合理。希望你们好好看一看《释迦牟尼佛广传》,麦彭仁波切的智慧真的非常了不起,讲到了《大藏经》里面涉及到的,有关释迦牟尼佛因地时不同的故事和发心经历,也宣说了很多不同的道理。我们对这方面一定要有所了解,把握住重点,否则现在各种各样的说法很复杂,众说纷纭,最后归根结底,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宗应该如何承认?大家遇到这些甚深法的时候,从中获得利益极为重要。

从那时起,在第一个阿僧祇劫中承侍七万五千如来,最后宝髻佛出世。当时,第一个阿僧祇劫圆满。这个经历在《布敦佛教史》里面也有。唐玄奘的译本里面也说“于三无数劫,各供养七万,又如次供养,五六七千佛”,可能印度版的颂词中有这个内容,但是藏文本中没有,我是按照藏文翻译的。

接着于第二个阿僧祇劫中承侍七万六千如来,最后燃灯佛出世,当时圆满第二阿僧祇劫。此后在第三个阿僧祇劫中承侍七万七千如来,最后毗尸佛出世,当时圆满了第三个阿僧祇劫。大乘有些经典中说,每一个阿僧祇劫均承侍过无量如来。前面讲第三品的时候解释过,所谓的阿僧祇劫,不一定真的有那么长的时间,在很短的时间当中,或者刹那当中也可以圆满阿僧祇劫。有关这一点,在《大解脱经》等很多经典中都讲过,无垢光尊者在《善除暗论》中也已经宣讲过。

所以,大乘认为三阿僧祇劫不一定需要这么长时间。但在这里讲到,释迦牟尼佛在第一个阿僧祇劫到毗尸佛出世之间,已经圆满了三阿僧祇劫。过去七佛里面,第一大佛陀——毗婆尸佛出世,直到迦叶佛出世之后,释迦牟尼佛才成佛。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毗尸佛出世时,释迦牟尼佛就已经圆满了三阿僧祇劫,那迦叶佛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在哪里呢?迦叶佛时期,本师转为普通修行人,守持梵净行的戒律,发愿以后转生到兜率天,在迦叶佛的教法末期来到人间,以净饭王太子的身份成佛。这是小乘的观点,大乘并不承认,《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在讲发心的时候,也专门引用过一个教证进行说明。

那么,此菩萨在何时圆满六度呢?

某时,不是以希求增上生的殊胜发心,而是以大悲心将自己的身体受用全部施舍给一切众生,当时已圆满布施度。这与大乘的说法基本相同,不是以自私自利的心,而是以悲心将自己的身体受用全部布施,从而圆满布施度。关于这一点,请参阅《本师传》。实际按照大乘观点来讲,根本无法详细描述这个过程,为什么呢?一个凡夫人将自己的身体受用,无有丝毫贪求心而布施给众生,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这里完全是用小乘的观点来解释的。

未远离贪欲也即具贪的情况下,砍断肢体也一心不乱,当时次第圆满了安忍度与持戒度。他们认为,虽然未获得一地菩萨的果位等,但是别人砍断他肢体的时候,也是内心丝毫不乱,从而圆满了安忍度和持戒度,如安忍仙人的传记那样。这个公案在《释迦牟尼佛广传》中有,《贤愚经》里面也有。

本师释迦佛在转为婆罗门童子时,看见星胜如来在山洞中入火遍处定,生起信心,单足站立七日,口中赞叹道“大丈夫如牛王您沙门”。我们平时诵戒或者安居的时候,经常这样赞叹佛陀,佛经当中专门有这个记载,只有四句,加持非常大,因为释迦牟尼佛当时在修精进波罗蜜多时,就是念这个偈颂圆满精进波罗蜜多的,也圆满了九劫的资粮。所以这里也讲到,释迦牟尼佛当时只是念了一个偈颂,已经圆满了九劫的资粮,根本不需要一百劫,同样,三阿僧祇劫只不过是针对不同众生根基而言的。

在未现前菩提之前无间入金刚喻定时的等持,圆满静虑度,当时的智慧为圆满智慧度。以上称为各自的波罗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