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俱舍 >> 俱舍论讲解 >> 俱舍论讲解054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五十四课

思考题:

1.身体与识都不同的众生是哪些?为什么?

2.身不同、识相同的是哪些众生?为什么?

3.身同、识不同的是哪些众生?为什么?

4.身识皆同是哪些众生?为什么?

5.何为识处?哪些为七识处?

6.三恶趣、有顶、四禅为何不称识处?

7.什么是众生九处?三恶趣以及无想天外的第四禅为何非九处?

8.何为四种识处?单独的识为何不叫处?

9.七识处、四识处在所摄方面如何分为四类?

下面宣讲释迦牟尼佛第一转F轮的密意——《俱舍论》。为什么说是释迦牟尼佛第一转F轮的密意呢?释迦牟尼佛在三转F轮中,针对不同众生宣讲了不同的法,第一转F轮中针对钝根者宣讲我存在;第二转F轮针对中根者宣说空性法门,讲我不存在;第三转F轮当中针对最利根者,宣讲远离一切戏论言说的境界,并承许超越一切的如来藏存在。

龙猛菩萨说: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诸佛所宣说的法,一转F轮是有我,二转F轮说无我,但在诸法的实相当中,无我亦非无我。现在所讲的内容是释迦牟尼佛第一转F轮我存在的道理,虽然最后抉择阿罗汉的人无我,但首先讲蕴界处、业因果、轮回、器情世界全部存在。因此,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后学者应该精通《俱舍论》,因为释迦牟尼佛在这里将一切法的类别、法相等全部归纳无余。

乙二(法之特点)分四:一、七识处;二、有情九处;三、四识处;四、观察七识处与四识处所摄之义。

丙一、七识处:

身不同与识不同,身不同与识一致,

相反以及身识同,无色界中初三处,

此等即是七识处,余者非有彼能毁。

七识处是指什么呢?身体与意识皆不同的一部分众生,就像欲天和人类;身体不同但心识一致,就像第一静虑中大梵天等众生;相反是指身体相同、意识不同,这是第二禅天人;身体和心识全部相同,指第三禅的众生。上述四处加上无色界初三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和无所有处,这七种众生的意识,称为七识处。《俱舍论》当中,对于佛陀在不同经典中讲到的,各类众生意识的差别、身体的差别,或者识蕴的差别、分类等,宣说得非常细致。其他的为什么不叫识处呢?能坏之故。比如第四禅、无色界最高的有顶以及三恶趣的众生,因为是可以摧毁意识之处,因此不能称为识处。

若问:既然经中说“七识处、心九处,有色众生身异、想亦异,如诸人与有天,此为第一住识……”其中所说的这些是什么意思呢?

现在很多人解释佛经,如果没有精通《俱舍论》,想解释佛经尤其讲《阿含经》《阿毗达磨》《毗奈耶经》的话,真的非常困难。

经中讲到了七种识处,在茫茫三千大千世界当中,有些众生身体不同、心识也不同,有些众生身体和心识都相同,有些众生身体相同、心识不同,有些心识相同、身体不同,有这么四种类别。

身与识二者都不同的众生是人类与诸欲天,他们的身体颜色、形状与行相均各不相同,识也有苦乐等舍的不同之故。

以前古人说“人心如面”,也就是说人的面部各不相同,人的心也是如此。之前我在杭州的时候,有一对双胞胎,长得特别像,但仔细观察还是有点差别,一个人的鼻子稍微大一点,一个人的眼睛稍微小一点;心也是完全不同,可能是因为前世的习气,一个人对贸易、人的教育和沟通很有兴趣,一个人对这方面没兴趣,对佛法方面很有兴趣。再比如演毛泽东的演员与毛泽东,人们都认为长得太像了,真正去看的话,两个人的爱好、苦乐、素质等各方面完全不相同。

同样的道理,欲天的身体不相同、心识也不相同,比如三十三天和四大天王,他们的身体、相貌、颜色、形状等各方面都不相同,心识也完全不相同。所以,人与人之间不相同,欲天与欲天之间也不相同。

在座的人也是各种各样的,有些人前世对佛法的因缘非常深,觉得《俱舍论》、密法等很多法都非常好;有些人觉得不好……存在各种各样的想法。

(二)身不同、识相同的是梵众天界的新生天人。身体为什么不相同呢?他们的身体、颜色、言语、衣裳等与大梵天相比都要小。意识为什么相同呢?大梵天以前在光音天时想:以后我要造一个梵天世界,愿以我的悲心能产生一切众生。他到梵天世界不久,来了很多新的天人,于是他想:这些天人都是我的意愿所造。而新生的所有眷属也觉得:我们是由大梵天的意愿所生。实际并非如此,在其他论疏中有详细宣说。

(三)与身体不同、识一致相反,身一致、识不同的是二禅天的天人。原因是他们的身体都同样是光的自性,而且颜色、相、形状也是相同的。原来表演释迦牟尼佛本师传的时候,很多天子天女穿的服装、相貌打扮基本相同,不过我们是假装的,天人们完全是相同的。他们的心识不相同,因为在第二禅当中,乐受没有究竟和成熟,如果对正行的意乐生起厌烦,则现前未至定,如若对未至定生起厌恶,则现前正行的意乐,因而他们的心识是不同的。因此,第二禅的天人,有些住在未至定,有些住在正行当中,表面看来身体相同,实际心并不相同。

这也是有部宗的一种说法。实际上,人当中也是可以的,比如出家人的身体全部穿着红色的僧服,身体应该相同,但心识完全不同,有些想回家里帮忙,有些回去之后又想回寺院里面住……很多人的心不定,因此在我们这里,身体相同、心不同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四)身、识二者均一致的是三禅天的天人。他们身体的颜色等相同,而第三禅的心都有禅定的乐受,因此,心乐相同之故,识也相同。

上述四种情况,再加上四无色界的前三处也是识处,因经中云:“彼处无色界众生……”以上所说的即是七识处。

为什么叫识处呢?因为在这些地方,对自己的禅定、处所等以爱的方式,识得以增上。

若问:六道轮回中还有很多众生有心识,为什么只将它们称为识处呢?像无色界最高的有顶、色界最高的四禅,以及欲界的三恶趣——旁生、地狱、饿鬼,为什么不包括在识处当中呢?

除前面所说的这些以外,剩余的三恶趣、第四禅、有顶不是识处,原因是他们不会以贪爱的方式增长自己的识,而是摧毁自己的意识。

那是如何摧毁的呢?所有恶趣是以痛苦摧毁,以前第五世达赖喇嘛做的《传戒传承文》中说:三恶趣有苦苦逼迫。第四禅的无想天以因果无想定而摧毁。有顶则以灭尽定而摧毁。因此,这些地方不能称为识处。

丙二、有情九处:

有顶无想天众生,经说有情之九处。

因于不欲之中住,是故其余非称处。

前面讲到的七识处加上有顶和四禅无想天的众生,称为有情九处或者众生九处。除这九处众生以外,其他如三恶趣的众生不叫处,为什么呢?因为不愿意居住于其中的缘故。

比如五明佛学院,愿意住的人可以说“这是我的住处”,不愿意住的人,他自己也不认为这是他的住处。整天东奔西跑,今天跑到这个上师那里,明天跑到那个上师那里,这些人不能称为处者,原来说“我的上师是晋美彭措,我的法是大圆满,我的家乡是五明佛学院”,但现在这三个条件已经不具足了。地狱众生根本不认为自己的住处在这里,就像关在监狱里面的人,不认为:这是我的房子、我的家乡。整天都要逃出去,因此不能叫做处。

什么是众生九处呢?刚刚讲的七识处,加上有顶、无想天众生即经中所说的有情九处。前面七识处不算在内的有顶众生和无想天众生,在这里可以加上。

那么,恶趣以及无想天众生之外的第四禅为何不叫有情之处呢?三恶趣不叫有情之处,其理由是这些众生由业魔干扰而在不情愿中安住于此,如同关在监狱里的众生一般。或者说,此二者之所以不叫有情之处,是因为有情之处具有想从他处来此而不愿去往他处的心态,而恶趣不具备这两种特点。

有些道友可能也是不具足这两种条件,不愿意回来,只想从这里出去。你们中的有些人想出去的话,我不会制止的,出去也可以。只要上师如意宝在这里,很多弟子都会来的。古人有句话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不会说到我这里来,但是桃李非常好吃,下面的路自然而然会形成。上师如意宝在这里的时候,成千上万的弟子肯定是不断的,不管有多少人制止,在山门口挡着,从山上会来;山上挡着的话,从山腰也可以来……这是上师的威力所致,依靠上师传讲的佛法甘露,自己的心与佛法相应确实会有很大利益。一旦上师如意宝不在的话,任何人不会让你住在这里,没有什么意义。如果上师不在,不一定有法师们讲经说法,虽然作为一个圣地也可以朝拜,现在车也很方便,你来磕三个头再回去也是可以的,但趁着上师在的时候,希望你们能够珍惜这样的时光,不要认为这里是恶趣处一样。

无想天以外,第四禅的一切凡夫想到无想天去,所有圣者想趋至上面的涅槃,因此也不具足这种条件。

丙三、四识处:

四处有漏之四蕴,自地独识未说处。

佛经当中经常说四种识处,到底是指什么呢?四识处是指有漏四蕴,也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前四者,自地单独的意识不说为处。

识处也可以说有四种,即恶趣到有顶之间的有漏四蕴。那么,一切有漏蕴都是识处吗?不是,是自地的有漏蕴,而不是他地的有漏蕴与无漏蕴。无漏蕴是摧毁有漏蕴的一种因,所以不包括在内。他地的有漏蕴,比如一个人住在欲界,色界的有漏色蕴、受蕴、想蕴是不是他的识处呢?不是,地不同之故。

识处的含义是指识以爱而住留,而在无漏与他地现在未住。如果不是自地,则识无法以爱的方式来住,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如果现在未住,也不会有处的名称。

那么,识蕴为何不叫识处呢?意识安住的对境叫做处,就像喇荣是我们居住的地方,因此叫做住处,但我们自己不能叫做处。意识相当于住的人一样,其他的有漏四蕴叫做处。单独的识蕴不能称为识处,因为此处是就住所与住者不同而言的,识是住者而不是住处,譬如,国王的宝座是他的所处,而国王是住者。

丙四、观察七识处与四识处所摄之义:

如若归纳有四类。

七识处包括而四识处不包括,四识处包括而七识处不包括,两者都包括,两者都不包括,共有四种类别。

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为七识处所摄而不为四识处所摄等现象呢?

《俱舍论》当中的分析相当重要,尤其有些没有打瞌睡的年轻人,对于《俱舍论》的有些道理,还有中观、因明当中所讲的道理分析得很清楚的话,以后阅读佛经也是很容易的。《修心八颂》或者《入菩萨行论》等,相对比较简单,或者每天念一点阿弥陀佛,对很多年轻人没有说服力,觉得佛教可能不是这么简单。现在科学如是的发达,在这个过程中,佛教对客观世界是如何分析的,大家应该清楚。否则,年轻人只是学一点禅定、念一点阿弥陀佛,在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时很难解决,所以,对于现在佛陀所说的,对于意识的分析方法、身体的分析方法,对于器世界的分析方法,一定要精通!

对此问题如果归纳而言,则有四类。有哪四类呢?

一、为七识处所摄不为四识处所摄:诸如七识处中的识蕴。从欲界、色界到无色界中间有七识处,其中只有识蕴不为四识处所包括。二、为四识处所摄不为七识处所摄:诸如四识处中的第四禅者、有顶以及恶趣的有漏蕴。七识处中为什么不包括呢?有摧毁之因的缘故,意识不能安住。但第四禅、有顶以及恶趣之间的有漏四蕴在四识处中可以包括。三、既不为七识处所摄也不为四识处所摄:诸如第四禅、有顶及恶趣的识蕴。四、既为七识处所摄又为四识处所摄:诸如七识处中识蕴以外的有漏四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