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俱舍 >> 俱舍论讲解 >> 俱舍论讲解014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十四课

思考题:

1.五蕴次第如是安立的理由是哪些?

2.六根次第安立之理由是哪些?

丙四、蕴界处次第确定之理:

次第随粗诸烦恼,器等义界如是立。

通过上一个科判,已经间接说明了五蕴的次第。五蕴当中,为什么先讲色蕴,再讲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为什么不先讲识蕴等?有几个原因,首先,五蕴随着粗细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别,色蕴比较粗大,识蕴很细微;其次,根据烦恼的不同,从无始以来,众生相续中的烦恼先以色法开始,最后才会落到心识上;再者,比如煮饭或炒菜时需要具备器皿,之后在器皿里面装上食物,人们才可以享用,前前与后后之间有一种能依所依的关系;最后,根据界的安立不同而安立了五蕴如是的次第。

五蕴次第宣说有何理由呢?

五蕴的次第是按照粗细的顺序而宣说的,大多数色法都有阻碍并且粗大,因此最先宣说。《现观庄严论》中也讲过,佛法里面不会随心所欲地安立任何一法,佛陀为众生宣说的任何一个名词,都具有一定的必要和密意。

当然,不管学习般若还是《俱舍论》,有些法不一定有次第,但这里的五蕴是具有次第性的数目。首先讲色蕴,大家都知道,凡是色蕴就必定有阻碍,比如柱子有一种阻碍性,不能直接越过,这也是色蕴的一种体相,正因为它有阻碍并且粗大,因此先宣说。比如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见到前方有一座山、这里有一条河;色蕴里的声、香等,也很容易被发觉。

从非色的受想行识四蕴来说,我们见到色法后,自己的手、脚等就会有一定的感觉,说明受是粗大的,因而其次宣说受蕴;接触之后,“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这个想得到”、“那个不愿意得到”……这就是执著体相而有的粗想,由此宣说想蕴;有了执著想以后,愿“获得安乐、远离痛苦”,这时就会付诸行动而作取舍,于是讲到行蕴;识只是觉知事物的本体,所以是细微的,故最后宣说。

这是通过粗细的方式讲到了五蕴的次第。现在人们一般对色蕴研究得比较多,对感受方面进行研究的也有,尤其一些心理学家,对人的执著方面也有所研究。但是,真正在心的本体方面,到底心的奥秘是什么,这一点,除佛陀的随学者尤其大乘行者以外,很多人根本无法真正挖掘出其中的秘诀。所以说,所谓的心识是非常细微的,佛陀因此才首先宣讲了色蕴,最后宣讲了识蕴。

或者,依照产生烦恼的次第来说,无始以来众生由于喜色而首先看色,由色的美与丑而产生乐受与苦受,从苦乐的感受中产生颠倒想,由想中产生贪嗔行,之后生起烦恼识。

对人们来说,产生烦恼的次第也不相同。怎么不同呢?从无始以来,人们对色蕴特别执著,很容易因其生起烦恼,所以先讲了色蕴;见到悦意或者不悦意的外境色法以后,会产生乐受和苦受;从乐和苦中产生颠倒想:“这是常有的”、“这是清净的”等等;颠倒想出现以后直接行动;之后出现了贪嗔方面的识蕴。整个五蕴在一个执著的过程中,全部已经圆满。

另外,通过比喻和意义对应的方式也可以说明五蕴的次第。以盛所享用之饮食的器皿,以及“等”字所包括的食品、厨师、烹调、食者诸喻,依次说明意义,色如器皿,是最主要的所依;受相当于食品;仅仅在器皿中盛上食物还不行,还需要厨师,同样,只是有了色法以及苦乐的感受,没有想去执著,同样无法起到任何作用,因此想就像厨师;有厨师就可以制作出各种饮食,通过各种相应的心所进行取舍,故说行如烹饪;食物制作完成,由识作为享用者来享用,于是出现了上述一种次第。

或者,按照界的顺序来说,欲界以色为主,如声音、身体等;色界禅天以受为主;前三无色界以执著想为主,认为一切像虚空一样;有顶以行为主,也即等持;识蕴则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中都存在。

下面讲十二处当中的五根。

取现境故先五根,取大所生故四根,

他中最远速执故,或依位置之次第。

这里为什么要先讲十色处中的五根呢?这也是有原因的。取现在外境的缘故,先讲有色五根。五根当中,为什么先讲眼耳鼻舌四根呢?取大种所生的对境之故。那么,四根当中为什么先讲眼根、耳根,之后才讲鼻根和舌根呢?四根当中通过执取对境的远近不同,以及快速和缓慢取境的原因,从而安立如是次第。

此外,六根中首先宣说眼等五根也是有理由的,因为五根是取自之现在对境的有境。《量理宝藏论》中也是如此,分别念可以执著过去的境,而五根是如理如实缘取现在的对境。意根是从有境心识方面来讲,可以缘取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段,而且缘于无为法,相比前五根,意根更加细微、难以通达,因此最后宣说。一般人们也喜欢这样,比较容易的事情先做,将困难的事情放到最后做。

那为什么不先讲身根,而是先讲眼、耳、鼻、舌四根呢?这也是有原因的。此四根取四大所生的对境,身根则取四大与四大所生的两种对境。从所触方面来讲,因所触果所触都是身根的对境,因此有四大和四大所生两种对境,而其他四根只将四大所生作为对境。

前四者中,最先宣说眼根与耳根的理由:此二者可以取遥远的对境,鼻舌二根取较近的对境。眼耳二根中先说眼根,原因是眼根所取的对境最远。譬如,站在坛城上,就能看到紫青山沟潺潺不息的河流,但是听不到声音。眼睛能取远处的境,耳根只能取近处的境,所以,先讲眼根,后讲耳根。耳根和鼻根相比,耳根所取的境比鼻根更远,所以先说。鼻舌二根中先说鼻根的理由是,鼻根可更快地取对境,比如做饭、炒菜的时候,舌根还未尝到味道,鼻根已经闻到了香味,所以有快慢的差别。身根较前几根取境最慢,故而放在最后宣说。

或者,按照根所处的位置顺序来说,眼根居于首位,其余的几乎都位于下方。眼睛在最上面,位置比较高,但有些人的耳朵稍微高一点,不过一般都是耳朵稍微靠下一点,依次下来就是鼻根、舌根,身根大多数是在舌根以下,所以身根放在最后来讲。

通过宣说内六处的次第,就可以了知外六处的顺序,因为外境是按照有境的次第宣说的缘故,只要了知根的次第,依此类推,也可以成立界的次第。果六识界是按照因的顺序宣说,其原因是:如果成立六根的次序,六境与六识的次序也就自然成立了。例如,六位国王的顺序已经确定,六位王妃与六位王子的次序也就确定了,同样,六根的顺序已经安立,六境与六识的顺序自然而然确定下来了,因为是依据根来安立外境并产生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