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19 返回
字体: A- A A+

第19课

荣素班智达·造论

仁波切·翻译

闻法要求

今天继续讲《入大乘论》。《入大乘论》不知道今天讲什么,让我们进入到一千多年前的世界当中。所以,有时候好像懂,有时候不懂,似懂非懂,这个成语用在《入大乘论》上面比较合适,不懂的话好像懂一点,懂的话也不太懂。

现在正在讲宗派的辨别,昨天前面已经讲了大圆满自宗的观点。讲这个观点的时候已经说了唯识宗的观点,唯识宗如今在这个世界上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宗派。我们行持唯识宗的观点当然也是非常好,它是整个大乘的基道果全部都非常圆满的宗派,唯一不圆满的地方——最后承认一种远离二取的圆成实的心识,他们认为这个是实有的。

在座的各位以后也应该要关注这一点,现在在这个世界上也有一部分人专门学习唯识宗、研究唯识宗,一辈子对唯识宗的经论非常投入的。他们一方面应该懂万法唯心造的道理;但另一方面,以中观和大圆满更高的见解来进行驳斥的观点也许不太懂,这个时候很有必要心平气和地、以和平的理念来互相沟通和辩论,这也是有必要的。

昨天前面虽然用各种比喻、各种方式讲了很多,尤其荣索班智达非常精通声明学,他就经常用很多因明和声明学的逻辑推理来进行论证,非专业者不得不进入,但要进入也很费力。不管世界上任何一个智者、大师,他们在讲的过程当中,或者造论的过程当中,会引用一些与当时社会背景相关的道理;与此同时,作者自己的特长,用现在的话来讲,可能叫自己的专业术语,这些也会适时引用的,引用的时候我们也是雾里云里,不知道在讲什么,这也是正常的。

阿底峡尊者,公元前982年-1054年,当时阿底峡尊者一个老班智达,遇到还是小孩的荣索班智达,如果阿底峡尊者是在晚年遇到荣索班智达的话,那肯定离现在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一千多年前的文字和一千多年前的写作风格,对现代人来讲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包括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一直追溯到上千年以上的文化,跟现在有很多隔阂,所以有时候不太明白也是情有可原的。尤其是后面第四品、第五品,你们不要认为《大圆满品》很容易懂,其实也不是,有时候一直讲声明学的各种各样的论证方式,我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这也是应该的吧,你看阿底峡尊者老班智达和小孩用梵语来辩论他都听不懂,那我们现在隔了一千年以后的人要跟他沟通的话,肯定中间有一些隔阂是正常现象,我们也不得不啃这个骨头。有时候学的时候比颂词还难,每一句需要思考很长时间,然后作解释。一般来讲长行文比颂词好懂多了,直接可以理解,但是这个长行文比较难懂。有时候还可以,就像昨天有一个人掉在水里面的故事大家都喜欢。开车的人也是一样的,路不太好的时候心情很不好,一旦路特别平的时候就“呜……”开始放音乐,又遇到特别颠簸的时候又不开心。有时候遇到比较简单的故事大家都比较喜欢,但不管怎么样,《入大乘论》还要学下去。

学的过程当中希望在座的人应该要专注听,我看大多数人还可以;但有些人正在讲的时候可能没有很好地专注,那就擦肩而过,前面的思路断了,断了以后很难接,如果前面听不懂后面更没有办法。有些人的智慧本来也不是特别锐利,再加上散乱、打瞌睡、各种懈怠,反而是听不懂的,所以那每天“坐飞机”的话飞机票也比较贵,这样不是很好,一定要专注。

你们很多人来到这里确实也是不容易,为什么不管哪位上师灌顶我也是尽量翻译,让你们相续当中一方面种下一个很好的善根,另一方面对密宗甚深的见解、修行和基道果,一定要有深刻的认识。

我们不是说大话,如今在这个世界上,显宗、密宗,包括声闻乘、菩萨乘、密乘,这三乘非常完整无缺地存在,应该是在藏地。藏地可以成为一片清净的净土、人间的净土。我说的“人间净土”不是蓝天白云、鲜花盛开于大地,不是从这个层面来讲的,这个到处都有,你如果去澳大利亚、新西兰或者其他地方,那里的风景更美,藏地也不算特别美。

但是,如今藏传佛教的体系,不管是从理论的抉择,还是修行的窍诀,还是传承的严密性,这些是非常完整的。这并不是我个人说的,你们在座的各位应该是非常有学识的人,有时候讲考班讲考时,看看每个人的介绍,如果在世间来讲个个都很厉害,但是遇到《入大乘论》的时候也不是那么的……这个是博士,这个是硕士,这个是本科生,这些有时候不如小学生的智慧;因为他们没有读过的人反而好像很厉害一样的,也有这样的。

但是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你们都是很厉害的人,这样的话,你也知道如今这个世界上哪些地方有佛教很好的传承;尤其是这个信息时代,这一点大家都很容易知道。以前无论是藏地、汉地,还是其他很多地方,全部都是前往印度去求学,包括贝若扎那,包括藏地很多大德也去那里求学;像汉地的玄奘、法显、义净……好多去那里求学。后来,因为11世纪以后,其他宗教把印度的佛法毁灭了,毁灭以后到目前为止,只有把在其他地方兴盛的佛法,在印度重新弘扬起来。本有的佛教几乎没有传承、没有文字了,这个历史我在有些书当中稍微提了一下,也是特别遗憾。

个别地方虽然有,比如像日本也有东密的传承、修法,像泰国、缅甸也有原始佛教的个别教义,但是全部的教理比较完整的,如今确实比较罕见。我们这个地方说大一点,是很多人没有发现的一个精神的清净刹土,是隐藏很多很多宝贝的地方。如果你到了这里以后,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来听到或者学到这个法的时候,自己一定要得到一部分,不可能得到所有的东西,但是你到了金洲以后,一块金子都没有带走,空手而归有点可惜。

所以,我的意思是,听课的时候大多数人很专注、很好,但极个别人比较“天才”,从来不看书,所有的内容已经能背得清清楚楚,这样的话我也随喜。不管怎么样,也希望大家听的时候要认真,不然听的时候不知道懂还是不懂。

今天继续讲唯识宗。昨天前面归根结底说的是什么呢?唯识宗承认远离能取所取的心识,但是这个心识就像一个水晶球一样的,不观待任何对境而产生是很难的。昨天以能作所作的比喻,或者斧头砍树,灯光照亮黑暗,以这样的比喻来说的时候,唯识宗的观点最后也值得观察,意思是这样的。

昨天一直讲“遍计”和“分别”,其实今天的内容是衍生出来的内容,跟本论的意义也有联系,但也不是很有联系。前面讲的是分别念,这个分别念有很多的分类,分别念上面,就像我们有时候讲着讲着不知道讲到哪里去了。荣索班智达很有智慧,很有智慧的人,造论也好,讲课也好,内容有点分散。包括有些堪布、堪姆讲课的时候特别会说,抓不到重点,最后一直飘飘飘,飘到其他的世界,然后一直像目犍连找佛光去了,最后都自己回不来了,有这种情况。

所以,我们以后讲课和学习抓住重点很重要的,当然我并不是说荣索班智达抓不到重点,我是不敢说的;但是他讲到分别念的时候,下面又把我们带到另外一个山谷里面去了。

总体归纳寻思、假立的一切法相。寻思也有三种,即寻思、遍计与分别。这三者就像说烦恼、随烦恼与染污法一样,选择名词(或有冲突)时,遍及范围有大有小,不加选择(或名词不冲突)的有些时候,也可以通用。这三种寻思也是这样,所谓的寻思一词,范围很广,道、果与佛法的教典中都运用。遍计,一切三界的心与心所中都运用。分别,运用于安立心与智之差别名言的个别方面。有些时候,遍计本身也以分别一词来宣说。佛陀具有神变、道、佛法中用词时,也称为善巧寻思。

总体归纳寻思、假立的一切法相。前面的分别念都可以说是寻思,或者说是假立的一切法相。这里的“寻思”要提前说一下,我找了很长时间,但是没有找到特别适合的词,所以根据《藏汉大词典》藏文的意义,暂时用的“寻思”这两个字。这里的“寻思”并不是《定解宝灯论》里面说的寻伺分别的这种漂泊者;因为这里是说:不重视内容、特别喜欢辩论的、重视词句的叫“寻思”,我们经常说的“寻思观察者”。

这里的寻思,一般来讲也有清净的智慧的内容,也有不清净的心识的内容。《俱舍论》当中四种异转所行,异转所行当中的寻思遍于心和遍于智慧的、范围比较广一点的分别念,这个叫做“寻思”。所以它并不是贬义词,也不是褒义词,是一个中性词。像一禅、二禅有些地方有寻有伺,当然这里的“思”有不同的文字。所以,这里的“寻思”是总的一个分别念的意思。

寻思也有三种,即寻思、遍计与分别。寻思有三种,一个是寻思自己本身,还有遍计和分别。

这三者就像说烦恼、随烦恼与染污法一样,选择名词(或有冲突)时,遍及范围有大有小,烦恼、随烦恼和染污法看起来是三种不同的名词,选择名词时,这里用的是“选择”,但意思可能是冲突。这三者如果内部互相冲突,那它的遍及范围有大有小,因为那个时候烦恼的范围大一点,然后随烦恼当中的一些分支的烦恼,染污的话——业染污、苦染污,可能比这个范围小,或者也可能比这个范围还大。可能都可以解释吧。

不加选择(或名词不冲突)的有些时候,也可以通用。如果不加选择,如果这些名词不冲突,在那个时候也可以通用。有时候说“我烦恼很重”,其实是随烦恼很重;或者二十个随烦恼里面有一个比较重的话,可能会说烦恼很重;或者心的染污心比较强,我可能会说“我烦恼重”“随烦恼多”,或者“染污心很强”。如果名词互相不冲突的时候,不同的地方可以用。

这三种寻思也是这样,这三种寻思也是一样的,如果内部不冲突的话一会用遍计,一会用寻思,一会用分别;如果里面有点冲突,那它的范围还是有大小的。怎么有大小呢?

所谓的寻思一词,范围很广,道、果与佛法的教典中都运用。所谓的寻思,范围比较大一点,佛法当中的道、果,还有佛法的教典这些当中都可以引用。当然可能经论当中有吧,但一般现在寻思用在道上和佛法方面,有是应该有,因明当中经常用,《俱舍论》当中也是经常用,大乘的密法当中也是,寻思分别可能有一种寻思、去寻觅,然后继续思维。如果这个词分开的话,就像思所智慧一样,在佛教方面也有这样的,或者佛教方面寻思分别者比较耽著词语的思维。所以整个佛法里面教典当中都会运用的,现在运用得不是特别多,但应该是可以的。

遍计,一切三界的心与心所中都运用。遍计,众生不知道真相,因为他的遍计无明一直流转在轮回当中,所以三界里面的心和心所经常都用遍计。前面每一个宗派,最后自己建立的观点基本上都是遍计法,都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分别,运用于安立心与智之差别名言的个别方面。分别,它有时候用在不清净的心方面,有时候用在清净的智慧方面,比如说“无分别”,在因明当中提到“无分别”的时候,完全能照见事物的真相;或者说“分别”,这里清净的法也叫分别,不清净的心也叫分别。

有些时候,遍计本身也以分别一词来宣说。有些时候,我们说“这是一个遍计法”、“这是一个分别念”。分别念和遍计法,有时候完全是一个意思。

佛陀具有神变、道、佛法中用词时,也称为善巧寻思。佛陀在有一些示现神变,或者在基道果方面用一些词的时候,我们说佛是善巧方便的寻思、善巧方便的智慧、善巧方便的思考,可能会这样吧。

总的来讲,从习惯性上来讲,寻思好像不是一个特别好的词。我个人习惯性是这样的,但实际上这是我们的用法而已,按照范围比较广的,“多巴”,清净、不清净的词都可以遍计,那分别和遍计更比较偏向于不清净方面。比较而言,寻思可以解释为清净和善巧寻思。

寻思或者分别念分为这三种,下面这三种也有不同的一些分类。

若问:以这一切寻思抉择(或假立)是指什么?

如果问:这一切的寻思抉择或者假立到底指的是什么呢?下面有几种方式。

方便寻思抉择就是它,那些寻思本身也称为以方便抉择。如云:“无分别法中,普寻思利生,寻思而抉择,是故称寻思……”,密续及其他论中所说的那些,广泛提及既是寻思也是抉择。遍计假立前面已解说过。分别假立,外道的我与声闻的所取能取等上文中讲各个宗派时已详细解说过。

方便寻思抉择就是它,刚才寻思和抉择,或者寻思和假立,实际上是它本身,那些寻思本身也称为以方便抉择。有时候把寻思也可以叫做假立,也可以叫抉择,它用自己的词自己解释。

如云,是引用前面提到的《菩提心修法》当中的教证。无分别法中,普寻思利生,本来是智慧、无分别法,但是显现世俗当中还是寻思利益众生。寻思而抉择,是故称寻思……寻思而抉择,寻思而假立,实际上是寻思本身,引用教证时,寻思可以叫假立或抉择。

密续及其他论中所说的那些,这一点,续部还有其他密宗的窍诀论典当中所说的那些。广泛提及既是寻思也是抉择。这是讲寻思如何假立、如何抉择的。遍计假立前面已解说过。遍计前面已解释过,前面讲到,每一个宗派的观点实际上是遍计的。

分别假立,外道的我与声闻的所取能取等上文中讲各个宗派时已详细解说过。上文当中讲各个宗派时解释过“分别”,外道成为常有自在的我,这是他们的分别念,后来我们也是加以遮破的;声闻乘也是有能取所取的,最后有一个细微的微尘和细微的刹那心识,前面也讲过;还有唯识宗远离能取所取的、远离分别的一种心识等等,其实讲过各宗派的“分别”。各宗派的祖师大德他们依靠自己的智慧来建立一个分别念的观点,但是这些观点,最究竟来讲,只要有执著就是不合理的,这些在前面讲过,所以在这里不提及。

这些内容我觉得对我们的修行来讲不一定特别重要,但是因为荣索班智达声明学学得很好,他的智慧也很细致,这样讲的话,有时候有同感,有时候也不是特别明白,但是大概的意思是这样。

若问:以这些寻思的假立显现是指什么?

刚才讲寻思的本体、抉择,这三种寻思的假立显现是什么呢?

其中,寻思的假立显现,是指获得成就者们不舍弃此异熟身体而具足本尊身大手印相好容颜,获得具足六通,不舍身体而能抵至佛地。即使没有达到这样,但能如火一样燃烧事物,能行于虚空中,云游清净刹土,寿命能住长达一劫等。遍计的假立显现:成熟而显现三界的身体、处、受用一切。分别的假立显现,诸如,以前诸比丘修不净观而现前,诸道友无有共住的机会,他们成为嗔恨的对境。

这些都有假立的显现,其中,寻思的假立显现,是指获得成就者们不舍弃此异熟身体而具足本尊身大手印相好容颜,获得具足六通,不舍身体而能抵至佛地。不舍弃身体的时候获得成就,或者本尊显现在前面,虽然是一种假立显现,但名言当中通过修生圆次第,亲自见到本尊、亲自见到护法神、亲自见到空行,还有获得六种神通,不舍弃身体的情况下直接到达清净刹土。《藏密佛教史》当中,以及很多高僧大德的传记当中不舍肉身前往铜色吉祥山和其他清净刹土,这样的现象非常多。

即使没有达到这样,但能如火一样燃烧事物,即使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是在世间当中能显现,就像火的燃烧一样,缘觉也有这样的,包括有些大成就者,他上身燃火、下身出水,会显现各种神变。不仅仅是佛教,包括道教、罗马教、印度教,他们也有很多瑜伽士、大成就者,也是示现各种各样的神变,能行于虚空中,云游清净刹土,他们能行于虚空当中直接飞走,云游清净刹土,很多大德的传记当中,也是有直接到极乐世界的,直接到莲师刹土的。

我大概是20年前翻译的,德钦朗巴前往清净莲师刹土的《莲师刹土云游记》,那个还是很有意义的。最近那本书有些道友已经做了,给大家结缘了,但光结缘不行,你们看了没有?没有看的话书越来越多,像藏地也是好多《大藏经》、论著,全部请完了以后堆在书架上,上面一直积着灰尘,不看不读有点可惜。

当然我们可能时间有限、精力有限,但精进的人应该是可以的。有时候看到高僧大德超越的境界应该生起信心,让我们感觉到佛法不可思议的力量。同时自己感受到除了现实生活以外,有一种超越的、应该穿越时空,找到新的境界,这也是有必要的。云游清净刹土,还有寿命能住长达一劫等。寿命能长达一劫,以前的仙人,以前初劫的时候很多人活到几百年、几万年,我们看有些人类历史也应该清楚的。

刚才讲的是寻思假立的显现,虽然是假立的,但是假立当中还是显现得比较特殊,因为一切万法都没有一个实有的东西,全部都是心的假立,正是因为这样,他的身体也是运用自如,这个意思。

遍计的假立显现:成熟而显现三界的身体、处、受用一切。唯识宗的阿赖耶识慢慢成熟,那外面的器世界,还有三界轮回里面的众生的身体,包括他的住处和受用都是依靠心的方式显现。

那天说,现在我们看到的各种颜色、形状,其实只是眼识当中一个错误的抉择。真正来讲,不管是科学家也好,还是我们看到的……我看到的电脑是四方形的,但是真正的真相,所有的微尘没有联系,全部漂在空中,这样的现象,稍微学过量子力学道理的人大家也是明白的。

这样归根结底,谁看到的呢?我看到的;用什么看到的?用眼睛看到的。用眼睛看到的话,那不可能是眼根,应该跟眼识有关,眼识归根结底就是跟心识有关。所以说,最后得到的所有的外境归根结底还是心的一种幻现,除此之外也找不到。这并不是唯一佛教的说法,现在西方科学有些研究者,有些地方特别接近我们的有些说法。

分别的假立显现,诸如,以前诸比丘修不净观而现前,诸道友无有共住的机会,他们成为嗔恨的对境。分别的假立显现,诸如以前有些比丘修不净观的时候,最后修成功了。修成功以后,他会说:“诸道友,无有共住的机会。”他就看不惯所有的人,因为自己处在一个特别可怕的骨架的群体当中,就像到了尸陀林一样;尸陀林有时候还没有很多骨架,看到人全是骨架,他就看不惯,生嗔恨心。

以前戒律当中也有,他看不惯,给别人武器,“你能不能杀我?”因为他实在受不了了。后来有些比丘真的杀了,佛陀知道以后,说“不能这样杀人,也不能听这些修不净观比丘的话。”好像是在戒律的堕罪里面,《毗奈耶经》当中佛遮止的时候也是跟修不净观有关系的。《俱舍论》和《入中论》当中,讲到修不净观时间长了以后全部变成骨架,开始对周围的人生嗔恨心。脾气不好的人可能确实是不净观修得很好,看周围的人都看不惯,都是骨架在害自己。

其实有时候人心情不好的时候真的看不惯周围的人。我刚来的时候,在一段时间当中,马尔康那边的一个比较出名的嘉绒的喇嘛,脾气比较暴躁,很多小和尚经常逗他,用石头打他,他就特别特别生气。

有一次我们修大经堂,在甘多拉经堂下面那里挖地基,很多喇嘛给他取一个外号,意思是小嗔恨心,给他扔土、扔牛粪,后来他就拿着那个锄头:“你们有本事过来啊!”跑来跑去。

有一次我们在甘多拉经堂里面念经,那个时候我也天天去念经,不去念经没有钱,没办法。念经的时候把书夹打开,刚好他坐在我右边,那个时候我也比较调皮,边念经边看,他好像很生气的样子,我就在他后背狠狠地打了一下,然后装作不知道,装着睡着了一样。

那个喇嘛很生气,看到他后面有一个比较听话的喇嘛洛果——色达的一个人,他还是很好的。他狠狠地扇了他一耳光,他说:“你还装着没事的样子!”我在心里想,其实是我装着没事。年轻的时候……有时候有这种嗔恨心的比丘。

有一次我在银行看到他,他取了一百多块钱,有十几、二十块钱的利息,他给我说,“我现在光吃利息都可以,钱存到银行里面很好的。”反正只有几十块钱吧。我心里面想,我那天打你你都不知道。

刚才这个叫分别念的假立显现。在《入中论》当中也是这样讲的,不净观最后来讲也是不究竟的一种观修方法,只不过是声闻乘压伏贪执的一种修法。这是寻思的假立显现。

若问:以这些寻思假立也不能显现是指什么?

虽然以这些分别念去寻思、去假立、去分别,但是不会显现的有哪些?

这里分了很多方面。意思是说,各种各样的显现,其实是寻思分别念在造作而已,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

以寻思假立却不能显现是指,修密宗道时,虽然观修文字、手印等也无法真实成熟。但会积累种子。以遍计假立但无法显现是指,心与心所而现行业,虽有所作但不能产生异熟的一切,然而会积累种子。以寻思假立但无法显现是指,外道的我等,然而会积累种子。

以寻思假立却不能显现是指,修密宗道时,虽然观修文字、手印等也无法真实成熟。比如现在有些修行人天天观本尊的身相、观心中的六字真言、观“啊”字,还有本尊的意代表的手印、宝剑等,一直这样观观观,但是观了好多年,一点感应也没有,根本没有修成,就是这里说的“虽然寻思但是没有显现”。修本尊的相,包括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自己修了很多年、观了很多年,有些人说……那天我家里来了一个男众,他说:“我现在很失望!”我说“怎么了?”“我现在真的很失望!”我说“为什么?”“我跟你祈祷了好长时间,但一点感觉都没有。”我说:“那怎么办?我又不知道,我又没让你祈祷我。”(师笑)所以,怎么样修也没有感应,但会积累种子。比如你修文殊菩萨,至少在阿赖耶识上种下一个善的种子,或者你念观音心咒,也会种下一个种子。

最近,他们在传一个我1997年翻译的白文殊观修白色“啊”字的修法,但这个比较深,也不适合特别公开,但一般得过灌顶、得过传承的人,自己修还是很重要的。我记得法王1997年的时候,应该是先讲大威德,后来修这个白文殊。我的这个念珠也是为了念“啊”字而请的。我看道友当中,当时法王也发了一些念珠,但后来不知道是没有重视、还是什么原因,很多人都掉了。

观修当中特别深的“啊”字,现在的这个翻译,我再稍微调整一下。因为翻译再次调整后,可能更准确一点。包括我现在翻译的一些,讲完了以后,自己心里更清楚,因为第一次再怎么样校对,讲的过程当中跟原文再三比较的时候,还是会发现有一些差别。所以,过一段时间再给大家提供“啊”字修法。我看了一下,原来的那个翻译也可以,也不是那么差,但跟现在比较起来,1997年到现在还是有一定的时间,所以现在再校对后可能会更好一点。

“啊”字修法特别深,大家经常念一些“啊”字咒语也好,多念些“嗡玛尼呗美吽”也好,多念些“嗡班匝儿萨埵吽”也好,即便你没有显现验相、没有见到本尊——那是因为我们业力太深重了。我是一点都不失望,因为我修的时间有限,而无始以来串习的无明烦恼习气比这多得多,我现在偶尔念几遍、偶尔念几万遍,不一定能断除相续中特别深厚的种子;所以即便没有显现,但遇到这些甚深修法和咒语,还是非常有意义。包括今天门措上师已经给男众、女众都赐予了白色“啊”字或者白文殊的灌顶,在麦彭仁波切的《依止窍诀集》里有修法仪轨,我以前翻译的也是这个;我看到法王中间用的观想方法也是麦彭仁波切的这个修法。而且法王也说:如果这个念了一亿遍,那就一定会成为我和麦彭仁波切的眷属,也是这样的。

最近有些道友问:得过《一子续》的灌顶后,是不是非要每天都念一遍?也不是这样,如果你能念,当然是很好的。以前法王如意宝是特意要求大家发愿,这次也没有特意要求,但如果确实每天能念也是很好。以后各方面因缘具足的时候,如果有自愿发愿的,也是很好的,自己也是有一种压力。我们很多道友是那个时候大家一起发愿,确实一直没有间断,这一点我觉得还是很好的。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包括喇嘛、觉姆、我们这边的道友,再怎么样,每天的《一子续》都不间断,有这么一批非常优秀的人,包括我在内(师笑);但我忙的时候确实经常会断。

以遍计假立但无法显现是指,心与心所而现行业,虽然心和心所造了一些业,虽有所作但不能产生异熟的一切,然而会积累种子。心和心所,不管产生恶心也好、产生善心也好,虽然有所作,但是没有积业、没有成为恶趣的因。比如嗔恨心很严重的话,就是堕地狱的因;但是此处说没有变成这样的,可能心不是很严重,只是稍微产生一个贪心、稍微产生一个嗔恨心而已。然而,在阿赖耶上还是会积累种子。不管你的嗔心也好、你的恶心也好,任何一个心,都会在阿赖耶上种下种子,只不过粗大的业才能形成果,如果不粗大不会那么明显。

以分别假立但无法显现是指,外道的我等,然而会积累种子。比如五个常派的我、微尘、自在天,虽然他们是假立的、心里分别的,没有现前——因为这是一个邪见,其实从来没有看到所谓的常我、神我。但这样的分别,相续当中还是有一个显现的种子,会种下种子。所以,我们做善事,虽然没有马上成熟,但还是变成一个种;做恶事也是这样,包括相续当中产生邪见、说一些不合理的语言,这些都在相续当中会变成一个种子,积累种子。

刚才是说寻思分别念也有寻思而不显现的这么一类。

若问:不以这些寻思假立而不显现是指什么?

好像有三类,此处是既不寻思又不显现的这么一类,那这是什么呢?

不以方便寻思假立而不显现是指,凡夫异生们没有修道而不显现圣者之法。不以遍计假立而不显现是指,识的缘不齐全而不现行业,不生诸蕴的一切。不以分别假立而不显现有两种,以缘不齐全而不生分别,不假立,归在前者的范围中。二是妙观察慧来分别抉择证悟空性无我,不假立我与有实法而不显现,就是通过修道获得无为法。不假立也显现,少许也不存在,有眼翳者眼前飘浮的乱发也是遍计假立显现。兔角也是以不遍计假立而不显现,只是它的相续中未积累生角的业而已。

不以方便寻思假立而不显现是指,凡夫异生们没有修道而不显现圣者之法。凡夫人没有修道,也不会显现圣者的法。比如,不学佛的人从来不念心咒,也不会观修生起次第,也得不到加持、感应,什么都没有,这是第一种法。确实世间人很多都是这样的,他根本不信,也没有假立、也没有道相,他认为他很正确,不过他还是有一些恶的分别寻思和修行——好的可能没有,不好的还是有的。

还有一种,不以遍计假立而不显现是指,识的缘不齐全而不现行业,不生诸蕴的一切。识的缘、意识的缘。不管是嗔恨心或者是吝啬心,如果嗔恨心很严重堕入地狱,如果吝啬心严重堕到饿鬼。但是如果没有这样嗔恨心的识,吝啬的识的因缘不具足,可能其他一些行为都已经造了,但因为心的缘不具足,不生诸蕴,不会转生为地狱、饿鬼的五蕴。或者从善的方面来说,没有持戒、布施等这样的心识,虽然行为上做了一些,但是不会转生到天界和人间去。这是第二种法。

第三种不以分别假立而不显现有两种,第一个,以缘不齐全而不生分别,不假立,归在前者的范围中。识的缘不具足而不产生,就归在刚刚讲的不以遍计假立而不显现的道理当中。二是妙观察慧来分别抉择证悟空性无我,这个是比较正面的,也是一种分别观察,就像我们学中观,一直不断地观察。有时候我们的观察还可以,讲考的时候,互相之间还可以,“真的是这样吗?”好像有些人嘴特别快,我有时候也算快的;但是你们有些人特别快,有些刚来的居士都听不懂,再怎么样伸长脖子也没办法,因为讲者讲得特别快,“在这个过程当中,虽然是以无分别来观察,一切都是……”,那些刚来的居士就根本听不懂,一直这样……有时候很好笑。那以妙观察智来观察无我、空性,不假立我与有实法而不显现,不假立我、也不假立实有而不显现。因为观察无我的时候,肯定是空性的,不可能有我的显现,不可能有实法的显现,就是通过修道获得无为法。抉择灭,最后修到了无为法、空性的。

不假立也显现,少许也不存在,不假立也显现的法,连少许也没有的。其实,梦的显现、现实生活中的显现,其因缘都有分别念的假立和串习;如果没有,不要说现实生活中,连梦里也没有。有些人说:我根本没有想到的事情就做梦了,为什么?因为之前有这样的习气和假立的因缘。

有眼翳者眼前飘浮的乱发也是遍计假立显现。它应该有个错乱的因,你觉得眼翳者前显现的毛发怎么是假立呢?如果有假立的话,也现不出来。实际上,当时没有假立,因为是无分别错乱的显现,眼前确实是这样显现;但这之前对毛发、对很多也有一种错乱的因,如果没有错乱的因,虚空当中也不会显现。

兔角也是以不遍计假立而不显现,龟毛、兔角,因为没有这样假立的分别念的因,所以不能显现,只是它的相续中未积累生角的业而已。《定解宝灯论》中说,百般观察后,人的头上没有发现角,但这也是对个别人来讲,再三观察没有角而已。众生业力现前的时候,相续中有了生角的业——我们那天不是看了吗?人的头上有牛角、有羊角,他们说现在兔子头上也有像角一样的东西。龟毛、兔角,不知道乌龟有没有毛,有可能会有的。所以,只要因缘具足,什么都会产生。

荣索班智达很擅长声明学,作为一个声明学的大师,经常会说到这些词、文字怎么搭配,这方面讲得多一点。所以,我都担心翻译上的知识用在课程上,我就尽量控制。不然翻译的时候,自己翻书,看这个词句是怎么编的……但这对大多数人来讲,“这不是我的专业,这是你个人的事情”,所以你就不一定很关心。所以刚才讲了,有些时候,有些法师们自己擅长的、如果跟本论没有太大的关系,也不一定要讲很多。当然要讲的话,比如有时候你翻译的方法,这些讲一下也可以。

我觉得,有时候翻译还是比较难,你们有些人现在说看不懂、听不懂,其实翻译更难,立成文字等更难,有些风格也不同。那天我们说,“从智者班智达到愚者牧人之间”,这句话在其他外文版本当中翻译成“善巧智者、愚蠢女人、大象饲养者和每个人”,你们到时看一下是不是这样。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翻译的,我们是“从智者班智达到愚者牧人之间”,他们是不是担心我不舒服,就说“善巧智者和愚蠢女人”,但这样的话,女人也不舒服,女人不一定全是愚蠢者;还有“大象饲养者、每个人”,很出名的这些教授翻译的时候,不知道是个人的情绪,还是怎样的。有时候翻译确实比较难,说的话好一点,有些如果有文字,这样讲下来很好。

所以,每次想翻译的时候,就想:中间肯定遇到很多事情,怎么办呢?要不要开始呢?就像接一个工程、建一个高楼,那建的过程当中,包括资金的运转,或者设计、施工团队,还有装修……有很多很多的问题,肯定不是那么顺顺利利的。原来有经验的、管工程的那些人,我就跟他们说:你今年能不能给我建个经堂,能不能发心?“你说发心很简单。但实际上,所谓的发心不是那么简单,我是懂的。”确实是这样,翻译也是这样的。你们可能觉得光读一遍都很难,但立成文字、校对等等还是很难的,但也没办法;如果有了文字,可能比光是说一下好一点。光这样说一下,到底作者自己本人的语言是怎么样呢?我们都有一些怀疑。所以,还是有个原文比较好一点。

下面荣索班智达又开始讲:

运用“以分别抉择与证悟”的名言,这种以有分别的颠倒心见到安立为“抉择”,以无颠倒的心见到安立为“证悟”。

此处对“抉择”和“证悟”两个进行分析。这个跟平时的称呼比较相同,我们用分别念进行抉择,当然也有“用智慧来抉择”这种说法,但一般以没有颠倒的心见到叫证悟。

对此有人辩论说:这两个词是共同的,如此颠倒见到也运用“证悟”的词,比如说,“未如是证悟与颠倒证悟”。无颠倒见到也运用“抉择”的词,诸如,“以妙观察慧善加抉择”,或者“抉择灭”。

对此有人辩论说:这两个词是共同的,如此颠倒见到也运用“证悟”的词,颠倒见到有时候也会运用“证悟”的词,比如说,“未如是证悟与颠倒证悟”。

莲花生大师的《见鬘窍诀论》,还有《大幻化网》当中,也有这个词。未证悟的这种心识,就像世间人的思想;颠倒的证悟,就是外道的个别思想,有这样的说法。所以,颠倒见也用证悟的名词,无颠倒见到也运用“抉择”的词,诸如,“以妙观察慧善加抉择”,或者“抉择灭”。抉择灭是圣者通过智慧来发现,这种无为法叫抉择灭。

一般来讲,抉择是颠倒的有境,无颠倒的有境应该是智慧的;但是有些时候,又有这样的说法,到底怎么样?对方有这样的问难。

下面荣索班智达是这样说的:

驳:并非如此,证悟与抉择二者所说的虽然相似,但有运用于所作业与能作业的两个时候,其中在宣说所作业时,颠倒见并不运用证悟一词。无颠倒见不运用抉择一词。在宣说能作业时,颠倒见也运用证悟一词,无颠倒见也运用抉择一词,也就是说,“嘎拉布达”一词是指明抉择,运用于无倒,以“阿瓦布达”或“札德桑加”来说明能作业。为此,所谓“以颠倒的寻思心遍计”是指成为增益损减之处,增益之处是指上述的五种根本常见。

驳:并非如此,证悟与抉择二者所说的作业虽然相似,从宣说作业的层面来讲是相同的、相似的,但有运用于所作业与能作业的两个时候,之前也讲了,作业可以分为能作业和所作业,正在砍树的我的行为是能作业,对方正在发生变化叫所作业。其中在宣说所作业时,颠倒见并不运用证悟一词。如果讲所作业,指的是对境。《定解宝灯论》中说,从离戏层面来讲,此二没有差别;颠倒见一般不会用证悟,只会用“抉择”,这是从对境的角度来讲。无颠倒见不运用抉择一词。只用智慧,这里是所作业的角度,无颠倒见只用“证悟”,不用“抉择”一词。——你们到时候看吧,应该能懂。

在宣说能作业时,颠倒见也运用证悟一词,像刚才说的“未证悟”“颠倒证悟”。无颠倒见也运用抉择一词,“以妙观察智来抉择”,也就是说,下面从印度的翻译来说,“嘎拉布达”一词是指明抉择,运用于无倒,以“阿瓦布达”或“札德桑加”来说明能作业。一个是抉择,一个是能明作业,从这两个来讲。为此,所谓“以颠倒的寻思心遍计”是指成为增益损减之处,用这个梵文的词来进行抉择的时候,“以颠倒的寻思心遍计”指的是增益和损减之处,增益之处是指上述的五种根本常见。增益,上面已经讲了五种常派,本来没有的认为有,增加了各种邪见。

损减之处是指诽谤基,诸如“无因、无果、无能作、无殊胜功德”,以有分别的无颠倒心见到安立为“证悟”的名言,如此增损之处中,对增益之处无颠倒证悟,上面已解说完毕。损减之处,诸如,有因,种子是苗芽的因。有果,苗芽是种子的果。有作者,士夫是播下种子的作者。有殊胜功德,三宝是真实超胜一切世间。同样,乃至安立遍计与安立真实均是以寻思颠倒心而安立为假立。以无颠倒寻思心所见安立为证悟真实。无颠倒心证悟的真实性,别人会以颠倒心建立是假立。因此,最终得不到真正的意义,同样也得不到无颠倒心,由于得不到它也得不到真实的意义,如以特殊的分别念安立一样,所有生起粗细非真实的遍计均是如此。

因此,识成立觉知的本体本身也是假立显现。圆成实的本性并不成立。比如说“一人被敌人所杀”“被兵器所杀”意义相同,被兵器所杀那就是被敌人所杀。同样,所谓“一切识由自己的种子所生”与“是寻思的假立显现”意义相同,说“自己的种子所生”不会得到“不是假立显现之识的自本性”。如此,二谛成了无二无别。由证悟二谛无二无别而能趋入无有二法。依此获得“安住大圆满见解”的名称,那也仅是对远离一切见解执著称呼的。

损减之处是指诽谤基,诸如“无因、无果、无能作、无殊胜功德”,损减之处是指诽谤基,也就是说没有因、没有果、没有能作、没有殊胜的功德。这些分别是什么意思呢?以有分别的无颠倒心见到安立为“证悟”的名言,如果没有损减、没有诽谤的话,那个是无颠倒的心可以面临,如此增损之处中,对增益之处无颠倒证悟,上面已解说完毕。前面已经说完了,对于“常我”这些都是增益方面无颠倒的证悟,已经说完了。

损减之处,损减之处,比如我们说无因、无果、无种子,这是一种诽谤,也叫做是损减。这个是我们怎么成立损减,怎么处理呢?我们可以这样说,诸如,有因,种子是苗芽的因。有因,因为种子是苗芽的因,如果说没有因那是诽谤,种子就是苗芽的因。有果,苗芽是种子的果。有作者,士夫是播下种子的作者。你说没有作者那也不对,种种子的农民都是作者,餐厅里面做馒头的人也是作者,炒菜的人也是作者——你看戴上厨师帽好庄严。

有殊胜功德,三宝是真实超胜一切世间。确实三宝的功德不可思议,我们随时祈祷、随时忆念一定会带来无上的加持和利益。所以这些完全是一种损减,是一种诽谤。虽然三宝也好、作者也好、种子也好,这些在真实义当中不成立,全部是分别、遍计、寻思,是一种心的假立,但它还是可以存在。

同样,乃至安立遍计与安立真实均是以寻思颠倒心而安立为假立。同样,不管是你说的遍计、真实,还是唯识宗说的圆成实,这些实际上是寻思颠倒的一种假立。

以无颠倒寻思心所见安立为证悟真实。前面讲了,唯识宗的观点被中观自续派破掉,中观自续派的观点被密续破掉,前面全部是颠倒心识安立,后面的宗派讲的是证悟的实相。

无颠倒心证悟的真实性,别人会以颠倒心建立是假立。你看唯识宗自己认为是无颠倒心,结果中观宗以颠倒心来破它。

因此,最终得不到真正的意义,最后任何一个,不管是外道也好、声闻乘也好,还是唯识宗、中观宗,都得不到真实的意义。同样也得不到无颠倒心,由于得不到它也得不到真实的意义,尤其是在这里,主要遮破的对境以唯识宗为主。唯识宗的话,寂天菩萨也看不惯,在《入行论·智慧品》里面“狠狠”地说;月称论师也看不惯,在《入中论》当中也是“狠狠”地说唯识宗的观点。所以,唯识宗最后承认一个实有的心识,在这里是不成立的。到最后,就像燧木、燧垫,刚开始摩擦两个都有,到最后两个都已经焚烧无余一样,最终得不到真实义,得不到真实义、得不到真实的心,得不到心的话,反过来又得不到真实义。

如以特殊的分别念安立一样,所有生起粗细非真实的遍计均是如此。刚才讲的有些特殊的分别念,声闻乘也有特殊的分别念,唯识宗也有特殊的分别念,密宗也有特殊的分别念,但这些到最后,有些是比较粗大的遍计,有些是细微的遍计,不管怎么样,最终全部要烧毁无余。

这次学《入大乘论》,应该是到最后什么依靠处都没有,就像昨天那个人掉到水里面,没有任何可抓的地方,到最后只有弄一个假的船离开,这是最好的方法。这个比喻,大家也要好好记住,也是很重要的。

这里还是讲唯识宗,因此,识成立觉知的本体本身也是假立显现。刚才远离二取的识其实本身也是假立的,圆成实的本性并不成立。你看,荣索班智达还是看不惯唯识宗,比如说“一人被敌人所杀”“被兵器所杀”意义相同,比如说一个人被敌人所杀,或者被兵器所杀,意思是相同的。怎么意义相同呢?被兵器所杀那就是被敌人所杀。被兵器所杀肯定是由敌人所杀的,肯定有作者,不可能有一把刀站起来杀你。

同样,所谓“一切识由自己的种子所生”与“是寻思的假立显现”意义相同,唯识宗认为,依靠阿赖耶而产生的话,应该有个实有的东西,其实也没什么东西;刚才兵器杀和敌人杀是一样的,只不过词语不同而已。那你用自己的阿赖耶产生也好,你认为阿赖耶产生的圆成实是存在的,寻思分别念不存在,都是假立的,这个说法是一样的,为什么呢?

说“自己的种子所生”不会得到“不是假立显现之识的自本性”。刚才说只要是兵器杀的话,肯定有敌人在杀你;如果地狱里面,可能兵器自己飞过来杀你,有这种可能性。但是在这里,只要是因缘而产生,肯定是假立的,这里唯识宗的观点,只要因缘而产生的话,远离二取的心识肯定是靠不住的,一定要把它灭掉,这个意思。

如此,二谛成了无二无别。这样一来,二谛成了无二。如果刚才圆成实也好,最后的心识已经没有的话,那二谛成了无二。

由证悟二谛无二无别而能趋入无有二法。我们到最后把圆成实、中观,全部都灭掉,最后我们什么依靠处都没有,不是光文字的分别念上面,真正所有的依靠处都没有,依此获得“安住大圆满见解”的名称,那个时候可以叫安住大圆满的境界。那时候“大圆满”你这样说比较不错。那也仅是对远离一切见解执著称呼的。大圆满是远离一切相状,并不是抓住一个本来清净或者任运自成的一个实有的东西才证悟大圆满,也不可能的。

声闻证悟人无我,缘觉证悟从显现色蕴开始至无有所取义,唯识宗证悟无有所取能取,中观宗证悟无有胜义法,密宗证悟二谛无二无别,他们都是对见解有执著,远离了这种见解执著,就立名为“大圆满见解”,也称为大本置见解。

声闻证悟人无我,缘觉证悟从显现色蕴开始至无有所取义,唯识宗证悟无有所取能取,中观宗证悟无有胜义法,中观宗胜义当中没有,世俗当中有一个实相的名言,或者如梦如幻的名言,密宗证悟二谛无二无别,而密宗证悟无二无别,这里的密宗和那天讲的一样,是外续,玛哈哟嘎和阿努哟嘎,名相上无二无别,但实际上他们都是对见解有执著。

远离了这种见解执著,就立名为“大圆满见解”,也称为大本置见解。刚才这些说是这样的,但实际上还是有一些见解,《定解宝灯论》当中说,为了遣除空性的执著,密宗宣说大乐智慧。他们都有一些细微执著,真正远离了这种见解的执著的话,那也可以叫大圆满见解,也可以叫大本置见解,大圆满的见解本来放置一切,一切都抛之脑后,所有的显现清净、不清净没有任何所立。就像中观月称论师说,因为我没有任何承认,所以我无有过患。他抛弃一切,看破一切,最终的见解也是禅宗最高的境界,这里讲到大圆满的见解也叫大本置见解。

好,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