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大学演讲 >> 36 跨越历史的柔波 >> 佛教如何看待幸福-演讲-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 返回
字体: A- A A+

佛教如何看待幸福——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演讲

『2015年10月20日』

主持人致辞:

大家晚上好!欢迎参加这次非同一般的活动。我是理查德·莱亚德,英国政经大学的经济学者,同时也研究和人类幸福相关的课题。在此,我非常荣幸地向大家介绍索达吉堪布仁波切,因为堪布是中国佛教界的领军人物,非常了不起。

堪布来自一所顶尖的佛教研究机构,并一直在那里研修佛法;他也是一位多产作家,著述涉及藏传佛教的各个领域;同时,堪布还是一位伟大的上师,拥有成千上万的弟子。迄今为止,堪布已在上百所大学进行了演讲,政经学院能够成为其中之一,我感到十分高兴。非常期待堪布今天的演讲。

本次演讲大约有45分钟。之后堪布会引导我们进行一个简短的禅修,相信会是一个很不错的环节。最后是观众提问,请提前准备好您的问题。希望这一个半小时能为您带来幸福!

很高兴能与这里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就佛教如何看待幸福的话题进行交流。刚才我看到,你们学校有很多关于宗教的交流、讲座与修行,同时也有禅修的场所,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个人认为,这个时代需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在学习现代知识技术的同时,也要去了解古文化中的宗教思想。

佛教的政经观

首先,我想向各位简单介绍一下佛教经典中关于社会生活的一些观点。

可能有些人会认为,佛教是很古老的思想,无法跟上如今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脚步;有些人又认为,佛教思想只适合于极少数在寂静地闭门禅修的人,而对于整个东西方的都市在家人,却不一定适用。对于以上问题,我也一直在分析思考。

本来,我不是一名政治经济学的学者,从这个层面讲,我没有资格来政经学院交流。但因为我从事佛教研究的时间相对较长,所以,或许我可以用佛教的一些理念跟大家进行思想的碰撞。

佛教并不特别希求某种“实在”的幸福,而且,对于幸福的看法,佛教也持有各种观点和认知;并且在不同层面,也会有相应不同的解释。如果去研究这个来自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思想体系,就会非常有意思地发现,它完全可以适用于现代化的经济生活。

佛教有一部经典,叫《杂阿含经》。经中讲到,作为佛教人士,应先学习世间的知识和技术。即便没有条件学习,也应从事农、牧业,或掌握一些建筑类等技术;或是从事工商业,生产或经营各种产品。现在所谓的工业﹑农业﹑商业,《杂阿含经》里都提到了。

而且我认为,这部经典所讲的内容,也非常契合现代经济学。比如经中讲,赚来的钱,应分为四份使用:四分之一用于日常生活开支;四分之一用于储蓄;四分之一用于扶贫等慈善;四分之一用于投资生意等。而现在很多年轻人却爱走极端,要么将赚到的钱全部投资,要么吃喝玩乐恣意挥霍。比如,很多英国人和澳洲人,会把所有的钱拿去旅游;而很多中国人,则会把钱全部储存起来。这些行为,都不太符合以上提到的将钱财分为四份使用的佛教经济观。

还有一部叫《善生经》的佛经,详细描述了什么是佛教所认为的合理的社会生活。经中并没有要求佛教徒全都出家或者都去寂静地修行,而是倡导大家应该在城市中过一种正常的生活。这部经还讲述了夫妻、父母、兄弟、主仆、亲友之间,应该如何维持良好的关系。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做出了非常清晰的指导,值得大家去研究。

对于符合道德的政治生活,佛教也非常重视。相关经典中,阐述了很多关于平等、和平、非暴力的思想,以及如何让人民安居乐业,让国家兴盛发达的建议。这些经典包括:《金光明经》《仁王护国经》和《法华经》,这三部经典被称为“护国三经”。其中包含了很多治国的理念。比如,在世间方面,作为有德行、有慈悲心的国王和大臣,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民众;在出世间方面,如何通过祈祷消除世间灾难等等。以前很多修行人经常会念这些经,因为通过念诵的加持和威力,可以对国泰民安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前,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这三部经。前段时间,我很想去叙利亚念《金光明经》的传承,但因为各种因缘,此计划暂时搁浅。

幸福禅

下面,我简单分析一下,我们应该怎样追求幸福。

大多数人可能认为:幸福来自于外在的物质,比如,高档的房屋、昂贵的轿车,或者用之不竭的财富等等。一旦拥有了丰厚优裕的物质生活,就等于拥有了幸福。但实情却事与愿违,首先,财富往往是不稳固的,从开始积财,中间守财,再到后来担心财富耗尽等等,在追求财富的同时,掺杂着许许多多的痛苦。其次,即使拥有了财富,也并不意味着自己拿到了幸福的通行证。

另一些人认为,感情是至高无上的,依靠伴侣、配偶及深爱之人,能获得无与伦比的快乐。表面上看,很多人也的确也从感情关系中品尝到了甜蜜。但如果以智慧来观察,依靠伴侣获得的快乐,一方面往往只是在青壮年时代比较鲜明,之前或之后的人生阶段,就难以有强烈的感受;另一方面,这种快乐所持续的时间也很短暂,若将其中的快乐和痛苦相比,大多是痛苦占了上风。

其实,依靠物质和感情来获得快乐,不是人类独有的行为,很多动物也有这两方面的追求,并且也能从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安乐。

有些人将艺术作为自己的爱好,期望能依靠艺术来获取幸福。比如绘画、唱歌、跳舞,以及超越意识想象的各种美好等等,他们乐此不疲、陶醉其中。相对而言,在这些领域中获得快乐,需要的付出和伴随的痛苦都比较少。

有些人依靠世间的智慧来追求幸福。比如,某些大学教授或科学家,终其一生来研究某种学问,并将之视为快乐和享受。为了研究,甚至不谈婚论嫁,也不要求太多工资,甘愿为自己的专业付出一生的心血。

还有一些人,是通过做慈善事业来获得幸福。他们不顾自己的家庭和工作,一辈子做扶贫等利他之事,这是属于慈悲层面。

其实,不管是在慈悲还是智慧层面,如果发心清净,都会为整个社会和人类带来无与伦比的利益。

而更深层次的幸福,也许就只能从修行层面获得了。这里所谓的修行,实际上是指安住在自己的心性当中。比如现在人们常说的正念禅修,由它带来的幸福感,能够超越上述的全部类型。

为何禅修会有如此大的力量呢?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比如导致心理失衡的愤怒、贪婪、嫉妒,以及傲慢等。对人类来讲,当这些负面情绪一旦出现,即便物质再丰裕,生活也会变得一团糟糕、毫无头绪。所以,负面情绪对每个人的影响都非常大。

我认识的人很多,其中有一些是在藏地或山洞里面常年闭关禅修的人。如果审视他们的经济状况,饮食非常简单,穿着也破破烂烂,除此以外一无所有,但他们内心的幸福感却难以言喻。我也认识很多东西方国家的财多位高之人,但他们的幸福程度和修行人比起来,差距悬殊。

我倒是认为,每个人不论富有或贫穷,生活在何地,都可以享受自己本来就拥有的自性当中的幸福。实际上,当我们的心静下来时,各种各样的分别妄念全都会纷纷消于心性之中。此时,依靠这种平静和安住,我们的许多不合理的想法、不快乐的情绪和不正确的观念,统统都会被摒除。

快乐不必外求

我认为,很多人一心追求快乐,最终却事与愿违,是因为他们采用了向外求取的错误方法。当一个人不断外求时,就如同孩童追寻彩虹一般,无论怎样奔波,幸福反而离得越来越远;但如果能转向内求,则不管是什么身份,每个人都可以当下获得幸福与快乐。

以前,米开朗基罗在意大利准备创作《大卫》时,去市场考察,最终选定了一块可以作为原料的大石头。后来别人问米开朗基罗:“您是如何发现这块石头的?”他答道:“很简单,我去采石场,看见一块巨大的大理石,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卫。我要做的只是凿去多余的石头,去掉那些不该有的大理石,大卫就诞生了。”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它告诉我们,幸福不需外求,只要能摆脱与我们不相关的,本不属于我们的负面情绪的限制,安住于自心,当下我们就能够找到真实、本来的自我。

前段时间我们去牛津大学时,有教授说:“现在牛津大学的学生中,大概有百分之三十六的人,担心自己有各类心理疾病,从而寻求过心理咨询的帮助。”所以,虽然总体而言,21世纪的人类,在物质生活方面应该算极大丰富了,可与此同时,精神方面却越来越糟糕,心理疾病愈发普遍和严重。

对于自己心理疾病的成因,有人说是压力过大,有人说是所在地的天气不好,有人说是人际关系问题,有人说是感情破裂……其实,在我看来,上述种种理由,根本不会对一位真正的修行人的心理造成危害和影响。现在人们非常担心的各种问题,禅修者们也能轻易面对,并不会成为他们的痛苦之因。

不过,现在的很多人的确非常忙碌。所以,我在家乡藏地的时候,写过一本书,叫《你在忙什么》。就我所观察,以前没有电话时,一个人只能与身边的亲友对话;后来,出现了有线电话,如果双方所在地都有电话线,那他们之间就可以通话;现在,又兴起了无线网络,发明了包括微博微信在内的各类通讯手段,这时,一个人就可以与全世界对话。但因为不同国家存在时差等原因,如果美国、北京的人都与我们联系,以一个人有限的精力,就难以应对了。我们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当各种信息纷至沓来、占据内心,就会使我们的正常思维模式超负荷运转,到最后,我们就可能变得不正常了。

有一种说法值得我们思考:“经济解决今天的问题,政治解决明天的问题,宗教解决未来的问题。”经济可以解决日常的诸多问题,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政治也许可以在更长时间内发挥作用,比如,世界上一些政治家的思想就流传了几百年;然而对于宗教,回溯过去,它已经有几千年历史,而且,未来它的思想仍会延续下去。所以,或许我们人类有必要用宗教来观察、约束自身的言行。

最后,按照教授的提议,我们将一起进行一个简单的正念禅修的练习,其内容主要是以心来观察自己的念头。希望你们可以将身心都平静下来,然后用心去看“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在此过程中,当我们开始产生各种分别念时,就不断把心拉回到刚才的观察上。其实,随着这类禅修时间的增加,到一定时候,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很有质量、很有品味。因为,世间的诸多烦恼和痛苦,是由于心的浮躁和焦虑所导致的;如果我们的心很清净,即使身在监狱或贫困之地,我们仍然会过得很开心,会变成一名乐观主义者。

禅修的时候,大家尽量平静下来,看着自己的心,观察各种起心动念。有些人可能会在此时认识自己的心。其实,当心真正静下来时,意识最深层的地方,就像大海的海底一样,才会显露出来,而它才是意识真正的本来面目;而平时让我们痛苦的各种负面情绪,则犹如海面上的波涛,并非自心的本来面目。所以,如果能经常性、习惯性地禅修,那你的快乐会与日俱增;你的生活品质和内在也会与众不同;其他人觉得非常痛苦之事,也根本不会引起你的焦虑。

下面,我们一起来禅修几分钟,在此期间,大家最好不要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