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21 返回
字体: A- A A+

第21课

荣素班智达·造论

仁波切·翻译

今天我们讲《入大乘论》。《入大乘论》总体上讲大家都比较喜欢,尤其是有智慧的人很喜欢;有些人看不懂,看不懂没办法喜欢,看都看不懂的话为什么喜欢呢?有些人是似懂非懂;有些虽然不是完全听得懂,但是总觉得里面有个很好的道理,一直在这方面感兴趣,这也是很好的。

我也希望正在讲的时候,大家都有一种加持力、凝聚力,或者有一种智慧的力量,正在这个时候好好学的话,以后应该对这部论会有更好的理解。我跟你们也说过几次,我个人与这部论还是很有缘份。当时法王讲的时候我闻思的也不够,我也找到了几个人给他们辅导,那个时候学院的人本身也不多,辅导的过程当中一直没有间断,觉得挺好的。

现在堪布、堪姆当中有些也在辅导,如果以后有机会以后辅导也可以。如果现在辅导的话大家可能有新鲜感,加持的云没有消散之前有一种滋润,或者有一种湿气在那里,这也很重要。

今天继续讲第四品——以理无害品,上面一直讲大圆满最厉害,这一品通过推理证成大圆满没有其他理证的妨害,然后讲大圆满品,最后一品比较少。这里可能学起来比较费力,但也可以,挺有意思的。

第四 以理无害品

如是宣说的此大圆满,简而言之,诸法的根本就集于心与心显现许中,心的自性是菩提,因此称为菩提心。所说仅此而已。对大圆满有信心的诸位行者,仅仅依靠宣说就能通达、趋入,可是耽著声明学与因明学的行人们会这样想:我们的这些宗派,是以声明的意义与理证成立的,大圆满与理证相违,任何与理证相违的,那就不是所应取。

如是宣说的此大圆满,简而言之,大圆满真正的教理要说的话确实也是非常丰富,如同昨前天讲的一样,所谓的大圆满有界部、心部和窍诀部,窍诀部也有很多外内密、极密的分类,极密也有特别多的续部,特别多的教言。如果我们用教理来理解,确实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更重要的是像全知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四心滴》《三休息》《三虚幻》等等,还有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极密意续事》,特别多。像《极密意续》当中也是特别多的一些……包含了像事部、行部、续部当中每一个本尊的灌顶。以前德巴堪布造过一个《极密意续》的注释,颂词也特别多,里面包括每一个本尊心部本尊的灌顶、界部的灌顶,确实浩如烟海。不是大圆满“很简单”,光是看了几本书或是听到短短的几个教言就可以了,不是这样的。以班智达派以《七宝藏》为主的内容特别多,像古萨里派教言为主的《四心滴》当中的《上师心滴》,这样的窍诀性的比较少。

不管怎么样,真的要广闻博学的话,大圆满的续部当中每一个续部也是特别多,我看宁玛续部在《大藏经》当中大概有三函,还有德格单独有一个前译宁玛续部,那个有二十多函,土登尼玛活佛编辑的有大概五十多函,最近很多大德也收集了很多,这些续部和注释非常多,但是如果我们归纳起来非常简单。

简而言之,诸法的根本就集于心与心显现许中,如果大圆满所有的窍诀归纳起来,抉择一切诸法的根本,归根结底就是心和心的显现,心的自性是菩提,心的自性实际上也是菩提,如果用窍诀性的归纳,心和心所显现的一切万法,最后归于心当中,心的本性也是菩提。《佛子行》当中也是这样讲的,一切都是心的自性,心也是远离四边八戏,懂得这个道理以后才知道心的本性是怎么样。

因此称为菩提心。所以说,心的自性是菩提,这个叫菩提心。这里的菩提并不是《入菩萨行论》里面讲的菩提,那里面发大乘的心叫菩提心,这里就像《法界宝藏论》当中经常引用《普作续》的教证,经常说“菩提心”。菩提心应该是大圆满当中界部的一个术语,一般界部当中菩提心说得比较多一点,像无上窍诀部有时候也说觉性,这样说得比较多。这里,因为大圆满是依靠推理来说,先要知道心是什么,菩提心到底是什么样,这两个的差别。今天这两个问题要搞懂。

所说仅此而已。如果归根结底心就是菩提心,就像禅宗说明心见性一样,大圆满当中心即是菩提,菩提即是心,懂得这样的话,所说的道理也仅此而已。

因此,对大圆满有信心的诸位行者,仅仅依靠此宣说就能通达、趋入,意思就是说,刚才“心即是菩提,菩提即是心”,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有缘者,上师给你简单地讲“心就是佛啊,心就是普贤王如来,或者心即是菩提”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也可以通达了、证悟了,或者说你也可以进入密乘。

大圆满就这么简单!

大圆满说多的话特别多,不像其他宗派一样只有几本书就解决了,不是这样的,确实教理特别丰富;但如果说简单一点,遇到具有证悟的、具有加持的金刚上师,弟子自己分别念不多、观清净心、信心也特别好,这样的一个人,这样的师徒聚合,上师依靠他的直指方式,弟子以自己的信心祈祷以后马上能开悟。

有一个续部当中说,狮子发出狮吼声的时候,其他猛兽都会恐惧,唯一他自己的小狮子崽听到狮子的狮吼声很欢喜。同样的道理,大圆满的狮吼声,其他没有缘份的外道宗特别恐惧、排斥,而自己有缘的、有信心的弟众听到后非常欢喜地接受。

汉地的大德解释狮子吼:第一,主要是摧毁邪说。第二,赞美说法第一,说法非常非常好。摧毁邪见和赞美说法第一,就叫做狮子吼。一些地方说大狮子吼,汉地寺院的法堂当中都有“大狮子吼”等字。佛陀说法第一,就是狮子吼,本论抉择本具的如来藏佛性,有着狮子吼的意义。

有些人就像《入中论》里面所讲,听到中观空性的时候数数欢喜一样,有些人前世对大圆满有特别大的信心,遇到法本、看到这方面的文字,依止一些他有缘的善知识,有无比的欢喜心和恭敬心,以此因缘自己很快的时间当中认识心的本来面目。

大圆满的传承当中,非常重视师徒之间的缘起

依止善知识是很重要的,对大圆满也要有信心,对上师也要有信心,如果对大圆满有信心,但是对自己三恩德的上师没有信心,或者没有依教奉行也不一定能通达,大圆满的传承当中,非常重视师徒之间的缘起。

我那天看到有一段文字,我们寺院前几年圆寂的阳塘活佛,大概五几年的时候,藏地出现很多特殊的事情,当时藏地的很多大德纷纷逃往印度、尼泊尔等地。当时活佛已经作好所有的准备,包括口粮、乘骑、他带的眷属、带路的人全部都作好准备,要启程的时候跟他的金刚上师日洛打招呼说:“现在特殊的时候,我就只有离开了,很多人都逃亡。”

上师说:“你今天不要离开,我要观察一下,明天再告诉你。”

第二天,上师对他说:“我作了一个观察,但是你最好不要离开,你可能会进监狱,但你不一定会死;我也会进监狱,我可能会死在监狱里面。”后来他的上师确实在监狱里圆寂了,阳塘活佛在监狱里过了很多年。后来政策稍微开放的时候被释放,把这些写在文字上。

后来我在心里想,如果我将所有启程的事情都已准备妥当,而且当时待在这里还是很有风险的,如果其他人会不会这样选择:上师说“你不要去”的话,有些人认为上师是有密意的,是“让我去”的意思。因为他自己想去嘛,有些人故意说上师是有密意的,“不要去”的意思是他自己不去,让我去的意思,就走了。

一般大圆满的修行者,很重视法脉的传承和师徒之间的缘起,还有对法和对上师要有信心。当然这个道理如果跟其他宗派的人说,他觉得这个是“依人不依法,这是不合理的”,可能会这么说。

不管怎么样,如果有信心的人,大圆满依靠这样的方式也可以通达。我看到以前的大德,好像遇到一个很有缘份的上师,就给他传了一个偈颂,这个偈颂他一生当中都很重视。不管是显宗当中还是密宗当中一个偈颂,他觉得这个对我是很重要的窍诀,所以如果有信心的人当然可以(依靠这样的方式通达)。

可是耽著声明学与因明学的行人们会这样想:他们会这样想的,下面有声明学和因明学。他们怎么是想的呢?我们的这些宗派,是以声明的意义与理证成立的,大圆满与理证相违,任何与理证相违的,那就不是所应取。一般来讲,声明学和因明学的这些寻思分别者,他们是这样认为的。

声明学,主要是以前印度的梵语跟藏文之间进行对比,比如梵文当中这个词怎么解释,到了藏文当中怎么解释,对此进行分析,这种学科叫做声明学。如果按照藏文,它的藏文的文法、藏文的结构、藏文里面所有词和文句的基础知识,也就是文法知识,这些也可以属于声明学。

用现在的话来讲声明学就是语言学,现在语言学当中,尤其是东亚文化,印度的梵文和巴利文有很悠久的历史,也特别重视,尤其是现在很多高等学校,很重视东亚文化当中的梵文。像以前北大最早的时候开始梵文学,以前季羡林校长他们在德国请了一些印度的大师去教,当时八十年代也是在北京专门有东亚文化系,开的梵文和巴利文专业,后来有些教授在那里学完了以后,在复旦大学等很多大学里面开梵文的课。

据说学梵文的人特别拥挤,好多教授都觉得很惊讶,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学梵文有兴趣?国外也是这样的,尤其是在东亚文化当中,梵文是非常有逻辑性的一个古典的文学。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论证,现在很多学术界的人,大圆满原来是这样的,并不是我们听到的,你直接观虚空就可以了。如果观虚空的话,有些分别念比较重的、语言学的这方面有研究的人不答应。

这里的因明学是哲学——西方哲学、东方哲学,尤其是印度哲学,像法称陈那,他们在全世界来讲都是特别有威望的,以这种推理很有必要对大圆满进行论证。

所以,如果能从语言学和哲学这两个层面进行论证,那就是很好的。否则对方认为大圆满不可接受。

荣索班智达这方面很厉害。其实现在世间人来讲也是很重要的,现在世间的有些高等大学受过系统教育的人,可能觉得宁玛巴的大圆满可能很简单,修个加行、看虚空、认识自己的心,哪有这样的?我们学因明要研究的话多少多少年,学语言学或者文学要多少年。而且还有一部分,特别对显宗五部大论有深厚的爱好,或者在这方面有研究的人,也是更不答应,你们密法太简单了,稍微修一下观自心就开悟,哪有这样的?我们要多少年当中需要研究,而且研究的时候需要一种特别严谨的逻辑推理,否则,这么简单的事情,一下子就能成立,哪有这么容易?很多人也是这样认为的。下面荣索班智达开始驳斥。

驳:大圆满就像如意宝一样,于舍弃了它而耽著假宝般种种宗派的行人们前,暂且不用大圆满共称的“明点、大”等的所有术语,而以一般共称的语言宣说部分道理。所谓的菩提心,菩提,梵语,“阿瓦菩提”,是指尽智与无生智,或者完全清净一切垢染,或者无误通达,或者彻悟一切。所谓的心,梵语“紫达”有种种意义,“那布紫达”,是觉知种种所缘之义,或者始终积累诸行的种子,如同农夫的袋子一样。“增德那紫达”,由于能思维故称心,行与思相应,能思维能动摇、能趋入种种事,因此称为心。“杰达玛那布雅查”,心与意是一个意思,并不是色一样的无情法,成为觉知的本性,因此称为心。如此安立心与菩提的自性不同,是可得的法相,本性的法相是无二。显现的法相是一时间不具二法。其中,可得是以想分别造作之心的行境。显现是以受分别造作之心的行境,本性的法相是以无垢智慧分别造作之心的行境。其中通过可得能安立有无的名言,通过显现能安立真实非真实的名言,通过本性能安立成立不成立的名言。通过可得也不能遣除增益损减之处,通过显现能完全斩断增益损减而不能遣除迷乱,通过本性也能完全斩断迷乱。因此,跟随想之行境的心是下劣的。跟随受之行境的心是中等。跟随无垢智慧之行境的心最上等。比如,通过缘于旋火轮,可得火烬与旋火轮同等分开存在,通过显现同时不显现二者,何时显现旋火轮,那时就不显现火烬。何时显现火烬,那时就不显现旋火轮,通过本性不成立二者,如果旋火轮的本性成立,那么火烬就成了根本不存在。如果成立火烬的本性,那么旋火轮就成了根本不存在。由此可知,如果这里旋火轮只是显现,那么火烬-的本性就成立,而旋火轮的本性根本不成立。

驳:大圆满就像如意宝一样,于舍弃了它而耽著假宝般种种宗派的行人们前,暂且不用大圆满共称的“明点、大”等的所有术语,而以一般共称的语言宣说部分道理。大圆满就像胜幢上的如意宝一样,如果舍弃了它而执著了其他的法,像假宝一般种种宗派的行人,确实很可惜。在这些人面前,暂时不用大圆满自己的共称。大圆满自宗共称的五种明点,下面第五品会讲,它自宗当中专门讲的六种明点,还有五种大、五种殊胜等等,所有的这些术语暂时不用。大圆满的本来清净、任运自成、金刚链等等,用这些大圆满的术语来讲对方听也听不懂,应该用对方的语言来攻击对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是比较好的。

现在世间人有这种说法,如果实在是辩论辩不赢,要用专业性的语言打他,专业性的语言对方听不懂,用这个来糊弄别人,但这是不对的,应该是用别人共同承认的词语来解释。这样很好的,但这个有点难。

大圆满以自己不共的语言来说的话没有必要,所以一般以共称的语言来宣说,人们共同承认的、对方能接受的语言,这是很重要的。比如佛教,用我们自己的语言解释可以,但是更重要的,世间人可能,比如我们讲胜义谛、世俗谛对方不知道什么叫“胜义谛、世俗谛”,讲“菩提心”对方也不是很清楚,但是对方比较能接受的、有一种与他相同的语言来讲的话,是很好的。当然讲的过程当中,不能完全以世俗特别低劣的语言来描述,这样已经失去了它本有的甚深的味道。

大圆满在弘扬的过程当中,到目前为止,应该说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弘扬的。而且,所有藏传的密法当中,大圆满涌现的成就者是最多的,我也并不是在这里自己吹嘘,我们看各种历史,这一点,对于其他教派也是不得不承认的一件事情。

如今在全球来讲,修大圆满的人非常多。有些是公开修这个法,有些是不方便,因为自己的身份、自己的信仰等各种约束,但实际上自己是修大圆满的——其他教派公开不是很方便,但是自己秘密地、一直密修大圆满。

大圆满还有一个特点,从自古以来到现在,在传授过程当中只传给真正的修行人,修加行的、得过灌顶的,不搞世间法的这些人,大圆满基本上并没有被很多其他的政治学家、经济学家所利用。

你们也知道,全世界来讲,宗教很容易被其他的政界、学界或者其他所利用。历史以来世界上好多宗教,有些时候政治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要么摧毁宗教,要么以宗教的手段来做各种操作;但对大圆满而言,它的生存、它的历史背景,它的整个思想也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关系。到目前为止,大圆满被世间其他的各种染污得不是很严重。

当然个别修行人打着大圆满的旗号骗钱骗色,各种情况都是有的,但这个不是大范围,不像其他宗教。其他有些宗教,比如说一个国家的持政者,他需要利用的时候会用。在其他宗教的历史上也知道,为什么当年有很多政教合一的方式,包括很多有信仰的百姓受到特别大的痛苦?这也是跟人们的信仰有关系,有各种目的人利用信仰的话会这样的。

下面先用声明学来进行对比,因为前面讲的大圆满只要通达菩提心就已经开悟了,很简单的。那所谓的菩提心到底是什么样呢?

所谓的菩提心,菩提,梵语,“阿瓦菩提”,菩提在梵语当中叫“阿瓦菩提”,布达是佛的意思,菩提心是“博得紫达”(Bodhicitta)。佛陀,汉文直接翻译出来是“佛陀布达”。这里的菩提是藏文当中的正觉,或者菩提的意思,梵文当中是“阿瓦菩提”,是指尽智与无生智,学《俱舍论》的时候经常遇到尽智和无生智,或者完全清净一切垢染,或者无误通达,或者彻悟一切。所以,菩提基本上所有的词完全懂得,没有任何垢染,这样的法叫做是菩提。

所谓的心,梵语“紫达”有种种意义,菩提心当中所谓的心有点不同,心在巴利文当中叫“紫达”,洛若对面的山叫“紫达嘛呢”,“嘛呢”是珍宝的意思,心宝山。心在梵文当中叫“紫达”,以前门措上师以前有个小狗叫“紫达”,是吧?很早很早……有时候法王取一些比较好的词。“紫达”是心的意思。心,总的来讲有种种意义,这里心主要以阿赖耶为主。

心还有几种分类,梵文当中最早的有一个叫“那布紫达”,是觉知种种所缘之义,就像眼耳鼻舌身,包括意识在内的六根识,或者始终积累诸行的种子,如同农夫的袋子一样。积累各种各样的种子,善的种子、恶的种子,未来转生到天界的、人间的,做牛马的等等各种各样的种子;就像农夫的袋子一样,萝卜、辣椒全部装在里面。现在有些道友的口袋也是这样的,什么东西都放在里面,农夫的袋子一样的,里面什么都有。

我大概十岁的时候,我们家秋天住在……有一次我去放牛的时候,另外一座山上有好多圆根萝卜,现在好像种得不多,原来有一个叫圆根萝卜,种了很多。当时我们家里条件不太好,当时我跟弟弟说要不要我们去偷,他说“可以”。

因为山比较远,背也背不动,我们两个去牵了一头犏牛——现在农耕的那种牛。我牵着,一般那种犏牛有鼻绳,我牵着它的鼻子。弟弟他六七岁,我们两个到了那里,牛上面有鞍子,我们开始拔萝卜,拔了两大袋,一袋大概有七八十斤,要上去的时候我们两个个子很小,就没办法;那个牛也不太听话,比较野,一直跳来跳去。实在没办法,后来想办法,我让他带着那个鼻绳一直抓着不放,我在马鞍上做两个木头桥,从桥上面这样推上去。

推了一半,刚好拴到鞍子上的时候,因为对面那边没什么,又到那边的时候滑到牛肚子下面去了。这样弄来弄去,弄了好几个小时一直没办法,最后那个牛也是越来越……那些犏牛一生气以后特别野。我们两个很失望的时候,旁边有一个大人在叫,我们两个吓了一跳,肯定合作社的人来了。

结果是一个熟悉的人叫贡措桑布,他去打猎,他就出来了。“你们在干什么?别人发现了很危险的。”但是他是大人,他马上把袋子拿上来往牦牛上一拴,特别简单。他拴好以后让我们赶快离开,“万一发现了,你们家里都完蛋了”,我们两个很开心,一秋天都吃那个圆根萝卜。

现在都是白萝卜,圆根萝卜不是很多。那天我在网上看了一下,有是有那个圆根萝卜。所以,口袋里面装东西,有时候是农夫的口袋、有时候牧民的袋子里面也可以装很多圆根萝卜一样的。

其实阿赖耶上有很多种子,就像口袋一样,这是一个意思。还有一个意思,“增德那紫达”,由于能思维故称心,行与思相应,能思维能动摇、能趋入种种事,因此称为心。主要是能思维的原因称为心,是怎么思维呢?《俱舍论》中五蕴当中的“行”,有相应行和不相应行,与思相应。这样的话能思维的有21个心所,一起动摇而缘对境,还有能趋入种种事——包括色声香味触,心直接以分别念或者以心所一起进入对境,所以也叫做心。一个是从阿赖耶上面,一个是从五根识,整个分别念,跟其他心所一起缘对境。

还有一个,“紫达玛那布雅查”,心与意是一个意思,并不是色一样的无情法,成为觉知的本性,我们平时没有那么详细地分,不管意也好、识也好、心也好,凡是远离了无情法,有一个觉知,每一个众生相续中有一个明了的心,像因明中讲了,心就是明了的。那样的心,梵语当中叫“紫达玛那布雅查”,这个是心。所以,心不像刚才的菩提,菩提只有觉悟的几个意思,心与不同的词组结合的时候,有缘对境的、积累种子的等等,这个叫做心。因此称为心。

我们要懂得大圆满,心和智慧之间的分析,其实是大圆满最重要的一个分析。众生只是在心上迷乱,觉悟者在菩提上觉悟,但是心的本体是菩提——我们不懂这一点,这就是我们迷乱的原因,所以要懂得心到底是什么样的。大圆满中经常说“心到底是什么样?心到底是什么样?”,但你光这样说,可能只是一种茫茫然的状态,或者没什么东西,那这样是不对的。这里是在分析:心的本体是涅槃,本体是佛陀,本体是空性。

下面有三种分析方法,也是特殊的一个术语,大家要注意。如此安立心与菩提的自性不同,是可得的法相,我们都知道,这两者肯定是不同的,下面也会讲。这是可得的法相。本性的法相是无二,心和菩提,从本性的层面分析时,是无二的,心就是菩提,菩提就是心;从可得的层面来讲,本体是心的时候不是菩提,是菩提的时候不是心,有这样两个层面。显现的法相是一时间不具二法。一个时间当中不具足二法。先是总说,下面讲完了以后应该知道。

心和菩提,现在要分三个方面,一个是对境方面分,一个是心识、有境方面分,还有一个从作用方面分——从三个方面分,才知道心和菩提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这个分析方法还是有点意思。

其中,可得是以想分别造作之心的行境。这是从对境方面分的三个,第一个以可得的方式来分析,可得是什么呢?以想分别,相当于是分别心。因明当中,一个是无分别念,一个是有分别念,分别念的对境基本上是总相,不是自相,我们想好的、不好的……凡是想,都是有相状的,以想的分别来造作,这个就是可得,可得是指以想的分别心造作的对境。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显现是什么呢?显现是以受分别造作之心的行境,受,领受,相当于因明的无分别念。显现是无分别念的心识的对境。大家都知道,因明中的无分别念是现量见到的。本性的法相是以无垢智慧分别造作之心的行境。不管是现量也好、比量也好,最后远离一切增益的、真正智慧抉择的对境。没有什么增益,应该是非常确定的,要么是现量智慧、要么是比量智慧,没有任何错误的决定。这是从对境上面分三个:一个是无分别念的对境,还有通过分别念的对境,还有智慧的对境。

这是对心和菩提的分析,现在是从不同的层面来分析,第二个是从有境方面分析。有境方面分三,其中通过可得能安立有无的名言,可得是分别念,“涅槃是存在的、轮回是不存在的,心是没有的、菩提是有的”,像这样通过有和无来进行安立。因为是分别念,分别念不一定准确,但可以这样评价。通过显现能安立真实非真实的名言,显现比刚才的分别念还要确切一些,这是现量见到的,“这是一个月亮,是真实的;这是二月,不真实的”“这是毛发,是不正确的”,所以在现量见到的当中,有真的和假的,比前面更为确切一些。第三个,通过本性能安立成立不成立的名言。轮回在本质上到底成立还是不成立?涅槃到底成立还是不成立?这样的话,比刚才的显现更加准确。这三个从心识或有境的层面来安立。

下面三个通过作用方面安立,通过可得也不能遣除增益损减之处,可得毕竟是一个分别念,分别念不能断除增益和损减。因为“可得”,毕竟它自己是一个分别念,没有见到总相,也不具有智慧,就像一般的分别念,不能断除任何增益。第二个,通过显现能完全斩断增益损减而不能遣除迷乱,现量见到,肯定没有增益。现量不会有增益,无分别念见到,肯定是亲自见到;但是无分别念当中有一个正量和非量,比如二月是你看到的不正确的、有些迷乱的现量对境——迷乱是没办法遣除的,增益是可以遣除的。最后一个是最正确的,通过本性也能完全斩断迷乱。通过本性能完全斩断所有的增益、所有的迷乱显现,你有无垢智慧的话都可以。这三个是从作用上面分的。刚才前面对境方面分了三个,有境方面分了三个,现在作用方面分这么三个。分析心和菩提,需要这样从声明学、因明学来分析。

因此,跟随想之行境的心是下劣的,刚才可得的,有分别念,我们认为有,或者我们认为没有,这个智慧不算特别可靠,好多宗派也是凭自己的价值观来安立,这种心是比较低劣的。跟随受之行境的心是中等,因为毕竟是现量见到的,那现量见到比这个要正确得多,应该有量的正确性。跟随无垢智慧之行境的心最上等。刚才所说的没有垢染、断除增益、断除迷乱的这样一种智慧,是最上的。

一个是最前面的用可得的方式,那种方式叫做以可得的方式来证取,第二种以显现的方式来证取,第三种以本体的方式来证取。我们现在对心和菩提的了解大多数留在什么样的层面呢?应该是可得的方式,都是凭自己的分别念来进行评价,没有亲眼见到,也没有断除所有增益的这么一个方式。

现在这个道理用旋火轮的比喻。本来刚才我想找一个旋火轮的火烬,但是没有找到,现在肯定不好找。不过没有看过旋火轮的人,这里应该没有。(可以用香。)香不够亮吧?

下面把心和菩提用旋火轮的比喻进行分析。那天也用了一个旋火轮的比喻,荣索班智达很喜欢旋火轮。以后我们自己家里面也放一个旋火轮的东西,偶尔摇一摇,看看能不能自己对自己直指心性。其实这个观察方法很甚深,也是浅显易懂的。上面这个观察,大家明白了吧?

比如,通过缘于旋火轮,可得火烬与旋火轮同等分开存在,旋转的那个叫旋火轮,火烬是刚才还没转之前的火棒、棍棒,这样的话,从分别心可得的角度来讲,旋火轮是正在转的这个,火烬是这个,你完全可以分别。分别念当中:刚才是旋火轮,圆圈的那个;还没有转的时候,这个叫火烬,像这样完全是可以分开的。通过显现同时不显现二者,从现量的角度来讲,这两个不会同时显现,因为何时显现旋火轮,那时就不显现火烬。旋火轮是一个圆圈的东西,火烬只是一个火棒。这样的话,这两个一个是圆圈、一个是长方形的东西,从现量见到的角度,一个有的时候、另一个没有,当现前圆圈的时候,肯定不是长方形;当你看见长方形的时候,肯定不是圆圈。所以,从显现的角度来讲,这两个不可能同时显现。何时显现旋火轮,那时就不显现火烬。何时显现火烬,那时就不显现旋火轮,刚才通过现量的角度来讲,一者有的时候另一者没有。这个比喻很重要,因为等会它要“跑”到心和菩提上来。通过本性不成立二者,名言的现量当中,好像两个都有,一个是长方形的、一个是圆圈;但是从本性的角度,用无垢智慧来观察的时候,这两个不成立。怎么不成立呢?如果旋火轮的本性成立,那么火烬就成了根本不存在。如果以无垢智慧分析,只有一个本性。问你:旋火轮的圆圈是不是真实呢?如果你说圆圈真实,那在那个时候,除了圆圈以外,不应该有其他的火烬,因为旋火轮是正确的,那只有一个旋火轮,不能有火烬。如果成立火烬的本性,那么旋火轮就成了根本不存在。这个很重要。如果你说旋火轮是假的,只有火烬,那旋火轮根本不可能存在。由此可知,如果这里旋火轮只是显现,最后得出来,原来圆圈的那个东西是假的、是眼花了;实际上,真正存在的是火烬。那么火烬的本性就成立,而旋火轮的本性根本不成立。最后绕来绕去,其实圆圈的旋火轮是我们的一个迷乱显现,“当时我确确实实看到圆圈,但是这个圆圈不存在,只有火烬存在”,最后从比喻上得到这样的道理。

心与菩提也是同样,通过能缘可得心与菩提二者等同分开有实体,通过显现,同时不显现二者,何时显现为心,那时就不显现菩提,何时显现菩提,那时就不显现心。其中,显现为心是欺惑,因此是迷乱,显现菩提是无欺,因此是无倒。如果通过本性成立心的本性,那么菩提的本性就根本不成立。如果成立菩提的本性,那么心的本性就根本不成立。由此可知,显现心是迷乱,由于如显现般的本性不存在,因此显现就是菩提的本性,心的本性根本不成立。依此义可知,大圆满中烦恼即解脱之大道、业即自然本智、痛苦即菩提的意义也是如此。宣说“解脱、自然本智、菩提”也只是分开说明了遣除众生的烦恼、业与痛苦之心的名言而已,本性是无别一体。

现在意义上也是一样,心与菩提也是同样,通过能缘可得心与菩提二者等同分开有实体,分别念的时候,心是“紫达”,菩提是“布达”,完全通达的,从分别念当中把这两个完全分开。其实这个道理很重要,有时候好像心和菩提是分开的,有时候好像是一起的,这里从分别念的角度来讲,跟刚才的旋火轮一样,两者完全是分开的。通过显现,同时不显现二者,何时显现为心,那时就不显现菩提,何时显现菩提,那时就不显现心。像刚才的旋火轮,从现量的角度来讲,只要一个有的话,没有第二个。因为心有能取所取,菩提是远离能取所取,只要依靠现量见的话,见一个的时候,另一个不可能存在;像旋火轮和火烬,现量的话,两个不可能同时存在。其中,显现为心是欺惑,因此是迷乱,显现菩提是无欺,因此是无倒。我们知道心有二取,心是迷乱的、造业的,而菩提是无欺的、无颠倒的,所以两个不可能同时存在。如果通过本性成立心的本性,那么菩提的本性就根本不成立。这是从本体,或者从无垢智慧角度来分析,如果心的本体在实相当中成立的话,那心就是正确的,菩提不正确,因为心以外没有菩提,菩提根本不成立。反过来说,如果成立菩提的本性,那么心的本性就根本不成立。

这个地方很重要。我们原来看到旋火轮,认为就是两个成立、两个不成立;但是通过三种方式观察后,才知道原来无垢智慧面前,这两个都不成立,其中更不成立的就是心或者旋火轮的部分。由此可知,显现心是迷乱,由于如显现般的本性不存在,刚才旋火轮的圆圈在火烬当中不成立,现在不清净的心的部分,实际上像显现一样在本性当中不成立,因此显现就是菩提的本性,旋火轮正在显现圆圈的时候跟火烬没有离开,只不过是它的显现而已,心的本性根本不成立。

这一段大家一定要看,我讲的时候讲清楚了吧?除非是你打瞌睡,或者心没有专注,或者智慧跟不上,其他的话,应该都可以的。

这三种对我们的心跟智慧,或者心跟法身的分析方法很重要。我们学《七宝藏》,或者学其他的时候,经常会搞错,有时候说是一体的、有时候说是他体的,到底在哪种情况下是分开的,哪种情况下是一体的?刚才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从分别念的角度来讲,心和菩提是分开的。如果以无分别念的现量见,以现量的智慧,那只有一个——以我们凡夫人的现量,可能只看到我们自己的心,是不清净的;如果我用瑜伽现量,只看到菩提,一个存在的时候,另一个不存在。如果从无垢智慧的角度来讲,心不存在,是菩提的游舞,最根本的只有一个菩提,那个时候就已经开悟了、大彻大悟了。

依此义可知,大圆满中烦恼即解脱之大道、业即自然本智、痛苦即菩提的意义也是如此。其实这几个是一个意思。大圆满当中,烦恼就是菩提,或者烦恼即解脱道、业是自然本智、痛苦就是菩提,这个意思跟前面说的一样,这三个说成一个也可以,烦恼即菩提、众生即佛、心性即菩提,意思完全是相同的。宣说“解脱、自然本智、菩提”也只是分开说明了遣除众生的烦恼、业与痛苦之心的名言而已,本性是无别一体。其实这里烦恼即菩提也可以说,烦恼即解脱也可以说,烦恼即本智也可以说,这个只是为了遣除众生的……有些执著业,有些执著烦恼,有些执著痛苦,所以安立了不同的三种词,实际上就是烦恼即菩提的意思,或者众生即佛的意思,本性完全是一体的。

荣索班智达下面讲“什么叫一”,“一二三四”的“一”也给我们解释半天。我们从小都学过“一”,不用解释,对吧?大家谁不知道“一”?包括牧童以上,像我这样的牧民都知道什么叫“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所谓“一”的意义也有同等之一、数目之一、无别之一三种。虽然所有“一”的名言同样是去除“多”的心,但是以所依基的差别主、缘于多、缘于一、无缘的差别而分的。

“一”还是有很多的意义,智者说的话什么都是对的,一讲“一”的话,也有很多道理要讲。有时候演讲的时候,有些会说的人,说着说着就延伸到其他地方去了,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荣素班智达也是,讲到一体的时候,就在“一”上面给我们“扯”得很远很远的。“一”,我们倒是知道也可以、不知道也可以,这里主要是指一味一体,后面的“一”很重要,是这个意思,刚才说烦恼和菩提是“一”,或者心和菩提是一体。后面说“一”有几种意义,其中一味一体的“一”很重要。

希望今天旋火轮的比喻,还有心和菩提之间的分析方法一定要搞明白。只要明白,那以后“原来大圆满说的就是众生即佛、心即智慧、烦恼即菩提”的道理,应该会明白的。旋火轮的比喻,我觉得是很有收获的。刚开始听到这个比喻的时候,我当时很开心;现在好像已经老了,也没什么开心、也没什么痛苦的。

所谓“一”的意义也有相同之一、数目之一、无别之一三种。虽然所有“一”的名言同样是去除“多”的心,只要说“一”的时候,就像《中观庄严论》当中所讲的一样,离一多因,不建立一的话,多也不可能建立;一说一的话,多肯定遣除了。一个人、一个瓶子、一个牦牛,一个……这样说的时候,马上就知道,多肯定已经遣除了;一块钱,“我现在只剩下一块钱”,肯定说明了没有好多钱。当然还有一百元、一万元,“一”有时候也有多的意思。

但是以所依基的不同,缘于多、缘于一、无缘的差别而分的。其实“一”,可以有些缘多、有些缘一、有些无缘,以这样的差别而分。怎么分呢?下面会讲。

若问:同等的一是指什么呢?

诸如,柱子具有撑梁的法相,瓶子具有装水的法相,这两者也称为所作。柱子所作是安住于柱子自本体中,瓶子所作安住于瓶子自本体中,虽然各自的法相可得,但所作性却得不到他体。虽然所作得不到他体,但柱子也不会变成瓶子,瓶子也不会变成柱子,它们也不会失去撑梁、装水的法相。这种道理,无间地狱众生具有最剧烈痛苦的法相。佛陀出有坏具有最究竟安乐的法相,二者也是以我与我的法相而空。空性也得不到他体,但是以本性空而不成立,那么仅以我与以我而空,地狱众生也不会变成佛陀,佛陀也不会变成地狱众生,也不失去安乐与痛苦的法相。比如,虽然“一百、二百、一千、两千”百千是多数,但一百无有二百等的差别,因此运用“一百(即百个一)”的名言。

诸如,柱子具有撑梁的法相,瓶子具有装水的法相,这两者也称为所作。这两个都是从自己的法相上是分开的,柱子撑梁、瓶子装水、人知言解义,每个东西都有法相;但它们两个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所作、因缘所作,是无常法,柱子是所作的、瓶子也是所作的。柱子所作是安住于柱子自本体中,瓶子所作安住于瓶子自本体中,瓶子的因缘造作不可能是柱子的因缘造作,这两个不是一个因缘。这主要是从分别念讲的。

我觉得你们学过因明的人今天没问题,没有学过因明的人今天又要坐一个“小飞机”,对吧?从分别念角度来讲,我们说东方的柱子和西方的柱子,两个都是柱子,可以用分别念合二为一;但是,如果用现量见,或者用无垢智慧见,自相完全都是分开的。我自己有时候觉得年轻的时候,五部大论、显宗、密宗什么都还是学了一点,所以现在遇到的时候还稍微好一点,不然如果有一个一点没学过,这里讲的话,可能也有点麻烦。

柱子的所作安住在自己的本性当中,瓶子的所作也是安住在自己瓶子的本性当中。从分别念的角度来讲,虽然各自的法相可得,但所作性却得不到他体。柱子的所作和瓶子的所作有没有他体呢?肯定是没有的,因为所作是分别念假立的。这个所作,从自相上面讲有他体,但这里是从可得的角度、分别念的角度来讲,没有他体。虽然所作得不到他体,但柱子也不会变成瓶子,瓶子也不会变成柱子,知道吧?如果它们两个的所作是一个,柱子可能变成瓶子,瓶子可能变成柱子。但是因为我们说的“一”,不是真正的、自相上的“一”,这两个所作,我的分别念认为是“一”。比如,你也是喇荣人,我也是喇荣人,“哦,是是是,我们是喇荣人”,这样的话,你的喇荣和我的喇荣,不会互相混淆;但是在我的分别念当中,“这两个都是喇荣人”,有个“一”的概念,要寻找一个相同的“一”,是脑海当中、概念当中的“一”,不是真正自相的“一”。

我们很多知识中……今天你们又学到了一个新的概念,从小都是学“一”,但这个可能不懂,第一次学“一”,对吧?

它们也不会失去撑梁、装水的法相。它们也不会失去柱子撑梁、瓶子装水的法相。这种道理,无间地狱众生具有最剧烈痛苦的法相。佛陀出有坏具有最究竟安乐的法相,其实从分别念来讲的话,他们两个也有个共同的“一”,二者也是以我与我所的法相而空。地狱众生的我和我所执在本体上是没有的,佛陀也是没有我和我所执,所以从无我的角度来讲,佛和地狱众生也是有共同的“一”。空性也得不到他体,但是以本性空而不成立,这样的本性空,没有他体、也不成立,那么仅以我与以我所而空,因为这个原因,地狱众生也不会变成佛陀,佛陀也不会变成地狱众生,也不失去佛感受的安乐与地狱众生感受的痛苦的法相。

这个推理,大家应该都知道吧?虽然有同样的我,同样的一种空,佛陀没有我执,从本性上讲,佛以我和我所空,地狱众生也是以我和我所而空,共同都有一个空,但这个空没有他体。如果有他体,地狱众生和佛既然执为一,众生就变成佛,佛就变成众生;但是因为没有一个自相的他体,在我分别念当中,他们两个都有共同的“一”。和我刚才说的喇荣人一样,虽然有一个共同的“一”,但这个共同的“一”不会互相变成一体。

比如,虽然“一百、二百、一千、两千”百千是多数,但一百无有二百等的差别,是一百的话,二百已经遣除了;一千就把两千遣除了,它只是自己里面有很多的东西,只是捆成一个整体的东西。我们说“这是一千”,这是一个东西,相同的道理,遣除了其他的多数,因此运用“一百(即百个一)”的名言。这个叫做是相同的“一”,懂得了吧?这是“一”当中,他(荣索班智达)最主要想说的。世间当中,有一些是相同的“一”,相同的“一”主要是分别念当中安立的一种“一”,“你也是汉人、我也是汉人”,或者“你也是印度人、我也是印度人”,那我们两个从相同的角度来讲,有一个“一”;但这种“一”,并不是自相上的“一”。因为你出生的地方或者你的民族是“一”,所以有个相同的“一”。但有些人把相同的“一”认为是真实的“一”,为了这个也是增加了很多的痛苦,“我也是什么人,你也是什么人,那我们一起来打对方”,这样的话,可能有些地方要观察观察。

下面还要讲一个“一”,就可以了,好吧?

若问:数目之一是指什么?

这个“一”更有意思,这个是数字上的“一”。数字上的“一”,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一二三四”的“一”,对吧?

比如,所谓的“麟角喻”麟兽无有俱生的两个角,有如宝剑般的一个角,称为麟独角。如是遣除“无有人与蕴二者而有蕴”,或者诸缘觉所说的“无有所取有能取”,或者“无有二取有自证”等,遣除遍计后建立有法相,也承许那个法相中法与有法同体,法互相也如一本性一样遮遣了异体。建立一个有实法而说“无有两个而有一个”不舍弃一个有实法的心,这就称为数目之一。

比如,所谓的“麟角”,麟兽无有俱生的两个角,有如宝剑般的一个角,称为麟独角。这个大家都知道,在动物园当中有,头上好像没有角,在鼻子上有宝剑一样的一个角。这个就是数量上的“一”。表示什么呢?“无有人与蕴二者而有蕴”,像声闻乘,没有人和蕴,没有人我和我所,但是细微的、微尘刹那的蕴存在,这是建立一个东西。或者诸缘觉所说的“无有所取有能取”,他认为没有所取,但是也有一个能取的心识刹那。刚才是微尘刹那,宗派观点稍微有点不同。或者像唯识宗“无有二取有自证”等,遣除遍计后建立有法相,也承许那个法相中法与有法一体,比如柱子,有法是柱子,柱子的无常是法,它们两个是一体的,也有这样的说法。法互相也如一本性一样遮遣了异体。法互相也是一体的,比如柱子、瓶子一体,跟刚才相同的一体有点相同,遮遣了其他的他体。建立一个有实法而说“无有两个而有一个”我们在平时建立一个,按刚才声闻缘觉的观点、唯识宗的观点或者中观自续派的观点的话,其他都没有,只有一个,这个是数字上的“一”,和我们数学上的“一”有点相同。宗派当中讲的时候,着重于讲宗派,比如大圆满当中,菩提心是存在的,没有其他心,这也是建立一个“一”,也是数字上、数目上的“一”。不舍弃一个有实法的心,这就称为数目之一。心里一直专注,没有其他,只有一个存在,这就是数目上的“一”。这也是一种概念。

今天就讲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