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佛说善生经 第07课 访问量: 1136 切换至听传承页面 返回: 学经课程内容
字体: A- A A+

第7课

今天我们继续讲《善生经》,下个礼拜可能再讲几节课就讲完了。这部经圆满了也很好,没想到我们利用这段时间学了这样一部经典。

我之前在不同的资料中都引用过《善生经》的内容,但没有具体学习过。这次给大家辅导的过程中,我对照了《善生经》的不同版本,自己也认真地学习了一遍。

不管是支法度的译本、《中阿含经》的译本,还是其他译本,这部经典各个译本之间,内容差距都比较大,不像《维摩诘经》的不同译本,相互之间很多内容都容易对应。你们以后讲《善生经》时,首先要确定好译本。这次我们选的译本就非常好,其中的内容尤其适合当今时代的在家佛教徒。

(上师擦鼻涕……)

讲课的时候流鼻涕是最麻烦的,如果是其他看不见的地方痛一点也没事,但往往是在经堂里给大家这样“表演”,虽然不是很好,但也没办法。要克服这种困难。(众笑)

如何弘扬生活佛教?

我也希望你们以后能好好地弘扬《善生经》,因为现在的佛教徒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在家居士。对于我们在家居士来说,有些经典比较深,一直讲空性、般若等大乘中非常深奥玄妙的内容,也许部分道友很难通达其义;而有些戒律方面的经典又跟在家佛教徒没什么关系。

要想弘扬生活佛教,选的经典一定要契合生活,宣讲的法也一定要在生活中用得上。其实,一些指导生活的道理,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是很重要的。希望这次听课的道友们,以后多弘扬人天乘或者说生活佛教,这样大多数人都能接受,也能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派上用场。

重要的是,我们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要关心所宣讲的法能否让对方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真实的受用。否则光是宣说一些甚深的妙法,虽然从功德或是从甚深的意义上来讲,非常有必要,但真正到了生活中,结合人们的言行举止时,有些道理就很难用上。

所以,我们既要讲浅显易懂的内容,也要讲殊妙深奥的内容,这两者要结合起来。如果只讲简单的内容,人们就没有机会通达佛教的深妙之理,而这非常可惜;如果整天讲的都是特别深奥的内容,人们也很难在生活中派上用场。因此我觉得多学习像《善生经》这样的经典就很有必要。

前面讲了要远离的十六种恶友,今天开始讲应该依止的十六种善友。

在我讲的过程中,大家也观察一下,自己在生活和修行中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好朋友?如果有,我们又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依止呢?前面也讲了,对于恶友,我们一定要尽快远离,因为恶友的危害非常大,这一点大家应该能记住。

大家每听一堂课,即使记不住很多内容,至少也要记住最关键的,在生活和修行中能经常用上的内容。如果一堂课的内容,再过十几二十年,你还能记在心里面,这是最有意义的。

佛告善生:有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止非,二者慈愍,三者利人,四者同事,是为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当亲近之。

佛陀告诉善生:“有四种朋友可以亲近,他们能带来真实的利益,能救护我们的人生。这四种亲友,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这样的朋友会从多方面提供帮助,能饶益我们,所以依止他们非常有意义。

“一者止非”,制止恶行、非法的朋友。

“二者慈愍”,心怀慈悲,有同情、饶益之心,心地善良的朋友。

“三者利人”,经常饶益对方的朋友。

“四者同事”,在实际行动中,亲自去帮助对方的朋友。

“是为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当亲近之。”这四者是值得我们依止的朋友,亲近他们能得到利益和救护。

这以上是略说。

这样的,是善友

《大乘义章》中将亲友分为身口意三种:“止恶”指的是语言方面制止恶行;“慈愍”指的是心识方面怀有悲愍之心;“利益”和“同事”则指行为方面的帮助。像这样从身语意的角度来分也可以,但实际上语言也有涉及心的部分,心同样有涉及语言和身体的部分,所以下面的分类不一定跟《大乘义章》里的分法完全相同,可能会有一些交叉。

《佛本行集经》中讲了亲友的三种法相,“我略说友相,恶谏善劝行,厄难相救济,是名真善友。”略说朋友的法相,则有三个方面:一是“恶谏”,经常劝谏、制止朋友的恶行;二是“善劝行”,劝诫朋友行持善法;三是“厄难相救济”,当你遇到厄难,在最困难的时候,善友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解救你。这些是真正善友的法相。

实际上我也思考过这个内容,确实,如果生活中有这样的朋友,最好不过。他不仅会帮助你断除恶行,还会鼓励你行持善法,而且在最关键的时刻,他会在你身边,给予你支持和帮助。不像有些人,你有权有势的时候,他对你特别好,一旦你各方面下滑、衰败的时候,就根本不理你,这种人确实不像真正的朋友。

另外,《瑜伽师地论》从八个方面讲了善友的法相。比如,“对于经论的多闻”“对于实相有所证悟”“具足慈悲心”“无厌倦心”“有忍耐心”,等等,大部分都是讲心的境界。

作为佛教徒,依止的朋友最好是广闻博学且戒律清净的,尤其是大乘佛教徒,最好依止心怀慈悲,所作所为完全是为了利益众生的朋友,而且这样的朋友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不会动不动就生厌烦心。

有些人对该生厌烦心的轮回不生厌烦心,不该生的厌烦心却不断生起,比如在发心过程中,稍微遇到一点小小的事情,立马就生厌离心,这种朋友也不值得依止。我觉得,容易生厌倦心的朋友,还是会给周围带来很大的影响。

(上师擤鼻涕……)没事,他们看到也没事,我也没干什么坏事。

下面广说这四种法。“止非”“慈愍”“利人”“同事”各包含四种法,总共十六种法。这些功德可以在不同的朋友身上具足,也可以在一个人身上具足。

善生,止非有四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见人为恶则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三者慈心愍念,四者示人天路。是为四止非,多所饶益,为人救护。

佛陀告诉善生:“制止恶行有四种法,如果制止了恶行,就能得到利益,为人救护。是哪四种法呢?”

“一者见人为恶则能遮止”,善友看到朋友行持偷盗、欺骗等各种恶劣之事时,会想尽办法劝谏他,阻止他造恶业。

孔子也讲过几种劝谏的方法,像谏、谲谏,等等。戆谏是直言不讳、莽撞直接地劝谏;谲谏是旁敲侧击地劝谏;降谏则是非常恭敬、礼貌地劝谏;而讽谏的语言十分委婉。

有些人在劝别人时,常常导致对方下不来台,在众人中直接给他说:“啊,你不能这样!你这样会……”这不但无法利益对方,可能反而导致关系的破裂。但有些人就非常慈悲,劝谏的时候既善巧又柔和,这样对方也容易接受。

见到朋友做恶事时,以各种善巧方便劝谏、制止,这是“止非”的第一者。

“二者示人正直”,善友会讲很多正道,正面教育自己的朋友。假使朋友喜欢杀生,善友就讲杀生的过失、放生的功德以及生命的可贵,这样他也容易接受,内心接受之后,自然而然会戒杀放生。

“三者慈心愍念”,对朋友心怀慈悲。毕竟大家都是懂道理的人,所以可以用慈心和爱心慢慢感化对方。当然,“止非”并不全是通过语言,这里的“慈心愍念”就提到了慈悲心。

每一世的人生,都因善友而一路光明

“四者示人天路”,善友不仅会为自己的朋友讲止恶行善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让他关心来世。儒教的思想只关心今世,而对来世能否转生善趣、获得大小乘的果位等并不关心。但是善友会关心朋友的来世,而且这样的开导,实际上也是在帮助朋友断恶行善。

其实,无论是在学佛的过程中,还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很多人真的非常需要朋友的指点。有些人之所以能够进入佛门,趋入正道,也许是某个朋友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善友不仅在我们学佛的入门阶段很重要,在之后的学佛旅途中,仍然重要。

我记得《诸德福田经》中讲到了阿难前世的故事。他曾经也是因为朋友的引导,才在往后的生生世世中都获得快乐。

他前世是一个老百姓,身上生了很多恶疮,四处求医问药,仍然没有治好。后来一位善友对他说:“你用出家人沐浴过的水,再沐浴自己的身体,情况应该会有好转。”于是他就去寺院创造条件,用僧人沐浴过的水,再沐浴自己的身体,这样病就完全好了。而且他因为供僧沐浴的功德,感得生生世世身相庄严,没有疾病,并在这一世值遇佛陀,证得了殊胜的境界。

这部经中的阿难,不知道是不是佛陀的堂弟阿难尊者。有些经论中说,阿难尊者是在佛陀涅槃之后才获得圣果,但这位阿难知道自己前世的经历,所以他也许是另外一位获得了阿罗汉果位的比丘。

我是这样想的,如果你遇到了一位很好的朋友,他对你的修行和行为都起到非常大的帮助作用,他帮助你在今生遇到正法、步入正道,你的生生世世也因此获得快乐,所以我们对善友要有感恩之心。

《贤愚经》中说:“贤善之人,遏恶扬善,欲令广闻。”意思是说:贤善的好友,能够遏恶扬善,很多人因为他的语言而断恶行善,从此远离痛苦,获得快乐。通过自己的语言让人们断恶行善,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将自己在生活、修行中,看见的一些好的道理分享给周围的人;不管是浅显的道理,还是甚深的道理,都有必要给人们分享,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珍贵的精神甘露。

因果不会冤枉你

在刚才的公案中,阿难比丘前世因为供养僧众,感得生生世世寿命绵长,并具足妙色。反过来说,如果经常杀鸡、吃鱼,做很多恶行,不仅不会获得长寿、快乐和财富等善果,反而会感得短命、多病、贫穷、丑陋等恶果,而且还会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即使恶行的果报没有即生成熟,但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受苦。

事实上,很多痛苦跟我们前世造的恶业有一定的关系。大家可以观察世间人的生活,或是电影、电视里的情节,如果真正懂得前因后果,知道众生积聚了非常多的业,就会发现业力是贯穿一生的主线。

很多人抱怨:“我为什么这么倒霉?我为什么这么不行?”也许你今生是很善良,也非常讲道理,可是你的阿赖耶上还储存着多少恶业啊!之前的恶业不断成熟,现在行持善法的种子才刚刚种下,等它将来成熟时,也许你现在所承受的果报都已经受完了。

世间人对因果的道理相当茫然,认为现在做善事,马上就会成熟善果,但这是不可能的。农民在春天播种,几个月后庄稼能不能成熟还很难说,我们相续中的业,同样不是一生就能全部成熟——只有供养僧众、孝养父母、尊敬金刚阿阇黎等极个别、极少数的业可以现世现报。所以,懂得业因果的道理非常重要,生活中很多想不通的事情也就能想通了。

我是这样的,比如我今天祈祷了,好像没有明显的感觉,但我会更加用心地祈祷;虽然我吃感冒药了,还是流鼻涕,但我不会放弃吃药——当然,我流鼻涕倒没有祈祷过,这么小的事情也没有必要麻烦诸佛菩萨。但诸如此类很小的事情,都有因有缘,不会有任何的冤枉。大家也明白,因缘是很巧妙的。

总而言之,依止善友,生生世世都会充满快乐;依止恶友,生生世世只能与痛苦相伴。所以我们结交朋友时,不得不谨慎。

下面讲“慈愍”。

复次,慈愍有四事:一者见利代喜,二者见恶代忧,三者称誉人德,四者见人说恶便能抑制。是为四慈愍,多所饶益,为人救护。

佛陀告诉善生:“慈愍同样有四种事。”

“一者见利代喜”,见到朋友在名声、财富或工作中得到利益时,他会非常欢喜,发自内心地随喜。

“二者见恶代忧”,见到别人或自己的朋友遭遇不幸、痛苦时,他会非常担忧。

有些人在见到朋友造作恶业时,确实非常担心,见到朋友陷入困境、感受痛苦时也特别伤心。

今天“五一”来的人,希望你们要听的话,全部听完。不然只听半节课就走,好像有点不吉祥哦。一辈子可能从来没听过法,今天好不容易可以听一节课,结果这一节课也只听了一半。也许有的人是人生中第一次听佛法,也是最后一次,人生中唯一的一节课,可是也只听了一半——一半还没有,我还一半都没讲完,可能还要讲半个多小时吧。你们能不能稍微忍一下?大老远的都过来了,“既来之,则安之”知道吗?我也理解,可能很多人之前没有听过佛法,不过世间一般的课堂应该听过。一位小学老师在讲课时,你进教室听一下然后就离开,那个老师可能也不会同意的,对吧。今天新来的客人们,我不但没有赞叹你们,还稍微批评了一下,不好意思啊。因为在我眼前晃的人太多了。“五一”劳动节,我们还是比较尊重大家。

“三者称誉人德”,对于朋友的功德,他发自内心地赞美。

“四者见人说恶便能抑制”,发现别人对自己的朋友恶言恶语时,他不会袖手旁观、见死不救,而是会想尽一切办法制止。

“是为四慈愍,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具足这四种慈愍的朋友能饶益、救护我们的人生。

如果你有这样的朋友,你会得到非常大的利益。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他一定会帮助你,将你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要知道,真正的朋友看到你获利时,会发自内心地随喜。相反,不具有慈愍心的人,表面上跟你是朋友,暗地里却是竞争对手——如果你买了一辆很好的车,或是在财富、名声等方面有了非常大的收获时,他知道后不仅不会为你感到欢喜,反而闷闷不乐,特别不高兴。这样只知道追名逐利的“朋友”,世间有很多,只有极少数真正的朋友,在见到别人获得成功时,才会发自内心地随喜、赞美。

当然,东西方对追求名、利的态度都不尽相同。很多东方国家觉得追求名声是理所当然的,大家都认为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美名远扬是非常好的事情。但如果谁求利,谁就会被认为贪心重,欲望大。

可是在某些西方国家,人们觉得只要合法,求利是最重要的,比追求名声更重要,因为金钱真正能够在生活中用得上。所以只要没有触碰到法律红线,即使在我们看来不是特别如法的赚钱途径,仍然会被他们认同。

可以说,西方的道德跟法律是连在一起的,只要合法,就一定道德;不合法,一定不道德。在他们看来,通过不道德的行为获得名声、赚取财富是非常不合理且值得羞愧的事情,这是他们的传统价值观。

东西方也好,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也好,对名和利的希求确实有所不同。各个地方固有的文化、传统与习俗,我们没必要去遮破,但也没必要一味随顺。实际上许多东方特有的文化传统,很有必要坚持传承下去,不必所有的事情都向西方学习。西方有些方面,像科学技术是可以学习,但有些,也不一定那么优秀。

西方同样有需要坚持传承的传统习俗,但有些方面还是值得注意。比如从法律层面来看,某种行为可能并没有什么不对,但从良心和道德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也许对家庭生活、社会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不利。当然,这方面也没必要讲太多。

他是善友吗?你自己呢?

最重要的是,善良又慈悲的朋友,在你快乐时,他会真心随喜,在你痛苦时,也会替你代受,尤其是在你最困难的时刻,真正的朋友一定会挺身而出。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讲过:“衰败之时定了知,饶益者为亲密友。”在我们最可怜、最衰败的时候,还能看得上并帮助我们的人,就是最好的朋友。兴旺发达时,谁都和你是朋友,一旦你沦为乞丐,穷困潦倒时,真正能看到你的人就比较少。

人是非常现实的。我们藏族有一种说法:“兴盛时,天上的鸟儿都会欢喜地依止;衰败时,即使是亲生儿子,也会远远地离开。”

这节课主要讲什么呢?就是讲好朋友。这部分内容有两点需要我们注意:一是,你所依止的朋友是否善良,他是真正的好友吗?二是,你自己又是如何对待朋友的,是否在朋友需要帮助时挺身而出?如果你的朋友在陷入困境,需要帮助时,你根本不去帮忙,但当你有求于人时,心里就想起了他,那你可能不是一个很好的朋友。

我们再回过头来想一想上节课讲过的称伽拔咤的公案。他兴旺发达时,家乡人是什么态度,穷困潦倒时又是怎样的态度?这其中确实有现实的意义。大部分世间人都喜欢追逐名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自己要分清楚哪些是真正的好友,而哪些是真正的恶友。

利益有四。云何为四?一者护彼不令放逸,二者护彼放逸失财,三者护彼使不恐怖,四者屏相教诫。是为四利人,多所饶益,为人救护。

佛陀告诉善生:“利益同样有四种法。哪四种呢?”

“一者护彼不令放逸”,就像前面讲的,赌博、饮酒等散乱的事情,毫无意义且不合理,真正的好朋友会以饶益之心保护我们的身语意,让我们不要放逸。

“二者护彼放逸失财”,我们可能会因为太放逸而失去所有的财富,所以善友会保护好我们的财富,防止我们财富的流失。

现在有各种各样关于理财的说法,像“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等等。但好的朋友会提醒你:“理财也是有风险的,你能保证自己好好地生活就可以了。”这种是好朋友。

好的朋友还会经常提醒你:“不要供养得太多了,不然你自己都没钱了。不要去放生了,你自己的生活都没办法解决,还放什么生呐?不要再买奢侈品了。不要……”佛教徒真的很需要这样的好朋友,因为有些确实太“虔诚”太激动了,什么都供养,也不考虑自己的生活。

别人是经常让你们供养,让你们布施,但我是经常让你们不要供养、不要布施。因为如果你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证,长期这样下去也不是很好。在基本的生活有保证之后,再去上供下施会比较好。不然有些太放逸了、刚开始太有“信心”了,最后可能又对佛法生邪见。这样真的不是很好。

“三者护彼使不恐怖”,善友会保护我们的心,避免我们感到恐怖。

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患有精神上的恐惧或者说精神方面的疾病,像忧郁症、恐慌症、自闭症,等等。别人恐慌不安时,你去安慰他,给予他心理上的疏导,过一段时间,他会走出阴影,步入正道,不再害怕。

有时候,我们可能因为身体或某些疾病,导致心里有恐怖感,睡觉也不安,有各种情况,但过一段时间就没事了,就很好了。真正的好朋友能够帮助别人解除这样的恐惧。

“四者屏相教诫”,善友会经常私下给我们一些有利身心的教诫,帮助我们心不恐怖、行为不放逸。

“是为四利人,多所饶益,为人救护。”我们应该依止具足这四种利益的朋友,他会保护我们,解除我们的恐惧,还会经常给予我们各方面的教言。

治疗散乱的“药”

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说:“断除一切诸愦闹,假设不能皆舍弃,则当依止诸正士,此乃彼之妙药也。”我以前在藏微博上引用过这句偈颂。意思是说,我们应该断除一切散乱、愦闹,如果实在无法断除,则应依止一位很好的朋友,这就是最有效的妙药。法王如意宝经常引用这句偈颂,我也引用过好几次。不知道你们重视了没有,希望大家课后就把这句偈颂背下来。

有些修行人好像很喜欢散乱、愦闹的环境,假使你做不到一点都不散乱,那就依止一位精进的朋友,对你来说,这也是一味妙药。法王还说过:“如果你们实在不能闻思修,我也不勉强,但你们要经常跟闻思修行比较好的道友接触。”闻思修行好的道友可能大家都抢着要——不知道闻思修行好的人多不多?

这句偈颂,我刚才用藏文给大家背了一遍,你们也应该能够背下来。

同事有四。云何为四?一者为彼不惜身命,二者为彼不惜财宝,三者为彼济其恐怖,四者为彼屏相教诫。是为四同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

佛陀告诉善生:“同事也有四种法。是哪四法呢?”

“一者为彼不惜身命”,关键时刻,善友会不惜身命去帮助朋友。为了朋友,他可以不顾自己的一切。

“二者为彼不惜财宝”,为了朋友,善友完全不在乎自己的财富。比如说,当朋友生病时,他哪怕倾家荡产也一定要救自己的朋友。

“三者为彼济其恐怖”,为了解除朋友的恐怖,善友愿意付出一切代价。

“四者为彼屏相教诫”,前面讲的“屏相教诫”可能是通过其他途径去做,但这里是说,善友会想尽一切办法,亲自去劝谏自己的朋友。比如说,当自己的朋友与恶友为伍,走偏、误入歧途时,他会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各种善巧方便去劝谏自己的朋友。

“是为四同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谁能做到这四种“同事”,谁就是最好的朋友,真正能饶益、救护我们。这样的善友永远不会欺惑自己的朋友。

三则关于善友的公案

不仅人类,在一些佛教故事里,动物中也有一些特别可靠的朋友。

有一则故事是关于狮子与猕猴的。

狮子与猕猴是很好的朋友。

猕猴有两个孩子。有一次猕猴要出去,就把孩子交给狮子照看。结果狮子不小心睡着了。一只饥饿的鹫鹰,趁机叼走了猕猴的孩子,准备吃掉它们。

狮子醒来,发现两只小猕猴被鹫鸟叼去了树上。狮子不会爬树,就在树下对鹫鸟说:“你是鸟中之王,我是兽中之王。我们二王是好朋友,你最好把猕猴的孩子还给我。我刚才是不小心睡着了,你不必要吃它们,它们是我朋友委托给我照顾的,我不能做对不起朋友的事情。”

鹫鸟说:“不吃它们我会饿死的。实在没办法,不能满足你的要求。”

然后狮子想了想,说:“那你吃我的肉。不要吃它们。我现在就把肉切给你。”于是鹫鸟就把猕猴的孩子还了回去。

这是一则关于动物的故事,也许是真的,也许是假的。但从整个故事的情节和意义来看,真正的好朋友为了自己的朋友可以付出一切代价,甚至是用自己的身肉去换取朋友委托给自己照顾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而恶友,就算你对他再好,甚至是有救命之恩,但他遇到利益时,还是会出卖自己的朋友,这类见利忘义的故事也很多。

真正的朋友,关键时刻不会变,不会随着环境或是别人的议论而变来变去。最关键的时候,他一定会站出来,一定会帮助自己的朋友。

已经圆寂的老堪布曲恰,他经常引用我家乡的一个故事。

我家乡的罗科玛部落中,有一个叫芒给勒塔的人,他跟另一个部落的贡罗是结义兄弟。以前藏地经常有这样的结拜兄弟,两个人在三宝面前发誓,这一生中,不管对方遇到什么事情,另一方都要像亲兄弟一样挺身而出,要互相帮忙。

后来,这两个部落开始作战,罗科玛部落的人拿着枪包围了贡罗所在的部落。这时,贡罗在包围他们的人群中看见了勒塔,于是对勒塔喊道:“勒塔!我是贡罗!”

勒塔听到了,就叫他过来,让出一条路给他离开。

酋长知道后要收拾勒塔。酋长质问他:“你明知他是我们的敌人,为什么还把他放了?”勒塔说:“这件事确实是我不对。你可以把我杀掉,我用命来换都可以。我跟那个人是结拜兄弟,有过承诺,无论谁遇到困难,另一方都要去帮助,决不能欺瞒。他叫我名字时,我想起了之前的承诺,就把他放了。现在,我可以用自己的性命来替代。”

酋长听了非常欣赏,就对他说:“虽然你这次是做得有点过分,但我还是很钦佩你的义气!你是讲信用的人!”

最后,酋长不但没有惩罚勒塔,反而提携他,让他跟随在自己的身边。

那个酋长叫根培格登。故事发生在一百年前。

以前藏地的高僧大德,讲到做人、交友时经常提到勒塔,说朋友就要像他那样可靠,即使千钧一发的时刻,也决不辜负自己的朋友。

可是现在很多人都不是这样,而是非常现实,不管亲情、友情还是爱情,他虽然不在乎“情”,但只要有利可图,他就会依靠那种关系让自己获利,一旦这个关系用不上了,他马上换另一种态度来对待。

还有一个发生在德国集中营的故事。

二战时期,集中营里有一个犹太人的孩子,大概八九岁。负责看守的德国军官也有一个儿子。

德国军官的儿子经常穿过地道,跑进集中营里面去玩。有一次,他认识了那个犹太孩子,跟他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看到集中营里面的人吃的东西后,德国小朋友不明白他们为什么都那么穷苦,于是经常带一些食物给他们。

最后,德国军官准备把集中营里面的犹太人全部毒死,但他的妻子不愿意看见自己的丈夫杀那么多人,就准备带着孩子们离开。

离开的那天,德国孩子穿过地道,去集中营最后一次看他的朋友。结果,他和集中营里面的犹太人一起被毒死了——德国军官根本没想到自己的孩子也被毒死在里面。

这两个孩子的种族、家庭背景完全不同,一个是犹太人,一个是德国人,但在某种因缘下,他们结识为感情很深的好朋友。最后那个德国小孩,虽然不是故意的,但也为自己的朋友付出了生命。有些人为了世间的朋友,也有如此坚定的毅力。

金刚道友,生生世世的善友

我今天想跟大家强调的是什么呢?虽然有些人可能不认为身边的道友是自己的朋友,但从密宗的角度来讲,在同一坛城中获得灌顶,在同一位上师座下学习密法的道友,是密宗的金刚道友!如果我们相信因果,应该明白密宗的金刚道友比世间的朋友缘分还要深。如果我们一边听密法,一边跟金刚道友产生矛盾,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当面非常甜蜜,背后却藏着一把刀,那这是什么样的朋友,什么样的人心?大家也好好思维。

还有一点我要强调一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亲朋好友,都有真正的朋友,在最关键的时刻,我们一定要有信用,决不能欺惑他们,这非常重要。

《善生经》中也讲到,当你遇到困难时,可以看出哪些是真正的朋友。当你富贵,有名声又有才华时,可能人人都捧着你、尊重你、恭敬你。但要知道,一切的一切最终都会无常,我们所拥有的快乐也会坏灭。当你一无所有时,旁边还能有一些朋友和道友来帮助你是很重要的。

我经常想,我们有些道友出家之后,没有家人的照顾,所以谁生病了,身边的道友们还是要互相帮助。虽然你们不是亲戚,虽然他平时身体好的时候,从来都是不理你,但他身体不好时,如果你还愿意帮助他,那确实很有意义。同样的道理,当一个人处于财富或精神的低谷时,还能有人看得上他,这对他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藏族有一种说法:上去的时候,追的人多;下去的时候,帮的人几乎没有。确实,人在各方面都比较圆满时,大家都会赞美他,拿着哈达、捧着鲜花来追他。一旦这个人的身体、名声、心态等各方面都下滑时,就不再有人在乎他。所以说,我们很有必要依止一些真正的朋友。

我也希望,金刚道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哪怕一个月帮助一个病人也非常有意义。有的病人特别可怜,财富、人脉……什么福报都没有。这个时候,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不为自我宣传等其他目的,只是一心一意去帮助他的话,这真的很有意义。

我们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一下,假使自己马上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眼看着就要步入后世,但自己的身边,什么人脉资源都没有,这个时候,如果谁对我们伸出援助之手,我们定会感激不尽。

作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一方面不要欺惑自己的朋友,不要让他们失望;另一方面,我们佛教内部要团结,要互相帮助。你看,现在有些宗教,其中一个教徒有困难时,其他所有教徒都会过来帮忙。他们还是很厉害的,比如其中谁被欺负了,那其他所有教徒会拿着各种各样的工具去反击。虽然我们佛教徒不会这样去攻击别人,但这种团结精神我们佛教徒有没有?好像并没有。正因为这样,西方很多人才会欺负我们佛教徒。如果是其他宗教,他们根本不敢欺负,为什么呢?大家也应该清楚。

所以我们内在要有一种集体感:只要是佛教徒,我们就要去帮助;不仅是佛教徒,只要是人类,以及人类以外所有有生命的众生,我们就要帮助。因为我们的教义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就是要利益一切有情众生。静下心来思考时,在所有的宗教教义中,我们还是对自己的教义充满信心。

世尊说是已,复作颂曰:

制非防恶亲,慈愍存他亲,

利人益彼亲,同事齐己亲。

此亲乃可亲,智者所附近,

亲中无等亲,如慈母亲子。

若欲亲可亲,当亲坚固亲,

亲者戒具足,如火光照人。

“制非防恶亲,慈愍存他亲,利人益彼亲,同事齐己。”第一种是制非、防恶的朋友;第二种是心怀慈悲,心存他人的朋友;第三种是利益、饶益别人的朋友;第四种是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去帮助别人的朋友。

“此亲乃可亲,智者所附近,亲中无等亲,如慈母亲子。”我们可以去依止、亲近这四种朋友。有智慧的人也一定会去依止,因为他们无与伦比,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亲近他们、对待他们呢?要像慈悲的母亲关爱自己的独子般对待他们。如果母亲只有一个孩子,她对这唯一的孩子会尤为关爱。同样,我们也应该如此对待自己真正的好朋友,虽然他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但他就是我所选择的最好的朋友,所以我要亲近他、依止他、帮助他、呵护他,重要的是,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然快乐的时候都来享受,一旦遇到痛苦,人全跑了,那就太不讲良心了。

人圆佛即成

我这次讲《善生经》,很希望我们的人际关系能有所改善,不要再跟以前一样。以前,有的人是今天对别人特别特别好,结果没过两天,马上就翻脸了,无缘无故就再也不理对方。现在这个时代中,好像这样的人特别特别多,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也许是游戏玩多了,也可能跟西方个别的教育理念有关系。

人如果没有良心,也没有一颗可靠的心,那不仅自己无法信赖自己,他人也无法接受,“为什么这样一下就翻脸了?”弄得自他都非常尴尬,这也没必要。我们跟每个人的相识都有一定的因缘,结成朋友,也有因缘。即使无法长期维持朋友的关系,但也不能让彼此的关系变成恶缘或仇怨。这一点,大家作为大乘佛子一定要记住。

我们在对待金刚道友、朋友或其他世间人时,自己的心态,就稍微宽容一点,不要太敏感了,不要太执著自我了。最主要的就是这几个方面吧。我执太重、心太脆弱的话,可能会很难相处,也很难处理好人际关系。如果人际关系都处理不好,那在此基础上的大乘空性法门、利益一切众生、见到本尊,这些更没办法。基础都没有,上上的功德又如何建立呢?

《显句论》中有这样一个比喻:墙都塌了,墙上的花纹还怎么存在?确实是这样,有些人连基本的人际关系都处理不好,却说自己在梦中见到本尊,“不知道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还是大势至菩萨,亲自来到我面前,好像是让我安住在自然空性当中……”他入定的时候安住在自然空性当中,出定的时候跟谁都合不拢,这样的道友真的应该感到惭愧。

对于世间人都能处理好的事情,你作为佛教徒却处理不好,那你最好不要说大话,而应该说:“我真的很可悲,自己作为佛教徒,却连世间人都不如。我一点都不合格,我现在其他的先不谈,我只想好好改正自己的过失。”你还是自觉地放低自己好一点。

有的人从性格、行为以及人际关系方面来看,真的连一个没有皈依的世间人都不如。我们经常说“这是外道”“那是什么什么”,但这些人是什么样?有些宗教徒在行善、利他等方面,远远超过极个别佛教徒的行为和心态。这方面我们真的要好好反思一下。

当亲坚固亲

“若欲亲可亲,当亲坚固亲”,意思是说,如果想亲近上面所讲的这四种特别好的朋友,你就应该以坚固的心来依止,不要变来变去。不要今天是朋友,明天却成了敌人,过一段时间又变成朋友。人生很短暂,这样变来变去没有必要。或者说,我们依止的朋友应该是稳重的,不会变来变去的。

我们藏地有一种说法:“一辈子过得像一天一样,这是很可靠的人。”如果一个人,他今天对你很好,然后一辈子都这样,那他是最可靠的,因为他的心态非常稳重。我认识的有些人真是这样,他们的心态和行为好像从来没什么变化。

不像有些人,一点小小的事情就苦恼、伤心,可是第二天又开心得不得了,结果过一会儿又开始无缘无故地伤心,就像被石头击中的麻雀一样垂头丧气。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我还是接触过很多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确实非常大。人的情绪不稳定,有些可能是因为前世的业力,有些可能是吃了太多的垃圾食品,也不知道什么原因。

可能我也是这样,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痛苦,我承认自己不是很好的朋友。如果有人把我当朋友的话,我不是常年如一日的,我会一天一个变化,我也觉得自己很失败。

所以,我们的心态也好,表情也好,不要变得太多了,不然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很多痛苦,你自己的修行等很多方面也没有把握。经常变来变去的人还是很可怜的。“若欲亲可亲,当亲坚固亲”,不要变来变去,知道吗?以后记住啊,“坚固亲”!

“亲者戒具足,如火光照人”,这样的人就相当于具足了清净的戒律,就像火光一样,既能照耀自己,也能照亮别人。

真正的光明,不会一会儿光明,一会儿又被黑暗笼罩。只要火光存在,光明一定存在。这种像火光一般的好朋友,给别人带来的,永远都是光明、温暖和幸福。我很希望,每个人都变成如火光般明亮、温暖,能照亮周围的人,也希望我们所依止的朋友也是如此。

无论是家庭中的亲友,道场里的金刚道友,还是世间的朋友、校友、室友,凡是有很多很多“友”,但这个“友”要变成真正的友,而不是表面上的,这样才有意义。

今天就讲到这里。我的鼻涕也没有了——自然而然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