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中论广释02 访问量: 373 切换至听传承页面 返回: 密法基础课程内容
字体: A- A A+

第二课

思考题

1、请详细解释龙猛菩萨在本论开篇顶礼释迦牟尼佛的两颂之内涵及重要性。

2、为什么要学习《中论》?我们最究竟的需要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何联系?

3、众生的执著有千千万万、各种各样,为什么只安立八种边?

4、一切万法远离八边的这种本体,小乘、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各自作何理解?

5、龙猛菩萨安立生灭、常断、一异、来去八边次第的理由是什么?

昨天介绍了什么是《中观六论》。在《中论释》的前言里我说过,对于《中观六论》包括哪些论典,各大论师的观点稍有不同。像《胜乘宝藏论》和《布顿佛教史》里的观点,与宗喀巴大师及果仁巴大师的观点就不相同。对于这些不同说法17,大家应该了知。

(17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根本慧论》、《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精研论》、《名言成立论》,这是宁玛派所承许的中观六论。若按嘎单派讲,非以《名言成立论》,而许《宝鬘论》为第六论。若按萨迦派果仁巴大师讲,只许中观五论,认为《名言成立论》、《宝鬘论》皆非中观所摄的论著,因其并非主要抉择般若空性故。彼诸中观论著究竟开显了佛陀第二转般若无相法轮的真实密意,抉择了大中观最为了义的殊胜正见。总而言之,无论何派凡是安立龙树“中观理聚论”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作者必为圣者龙树,二是诠释第二转般若法轮,三是着重抉择般若空性的正见。)

昨天学习了《中观根本慧论》的论名。大家一定要清楚“根本慧”的含义。今天我们开始学习译礼句。

在藏地,最早将印度梵文《中观根本慧论》译成藏文的译师是焦若·鲁坚赞,即龙幢,后来日称译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本论历经两个阶段才翻译完成

藏传佛教的译师在翻译源自印度的佛经论典时,一般都会在前面加译礼句。鸠摩罗什大师和玄奘大师在翻译的时候,一般前面不加译礼。汉地后代的译师在翻译的过程中,加译礼的也比较少见。

乙二(译礼句):

【《中论释》科判:乙二、译礼句:】

“顶礼文殊师利童子!”

此顶礼句是译者在翻译时加的,龙猛菩萨的原文中没有。

译者顶礼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为了遣除翻译过程中的一切障碍,使翻译善始善终、顺利圆满;二、为了自他都能开启智慧,顶礼自己的殊胜本尊,祈求得到加持;三、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顶礼不同的本尊,可以表明本论属于三藏中的哪一种

以前,藏地国王赤热巴巾为了让世人能够辨别三藏18,对翻译做了规定:译师在翻译印度经论时,经藏前要加译礼句“顶礼诸佛菩萨”;在律藏前要加“顶礼一切智智佛陀”;在论藏前要加“顶礼文殊师利菩萨”

(18国王赤热巴巾规定:在经论前应该“顶礼一切智智佛陀”,因为戒律方面的因果非常细微,唯有佛陀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才能完全了达,诸菩萨和声闻缘觉也无法通彻这样的因果取舍;在经藏或属于经藏的论典前,应该“顶礼诸佛菩萨”,因为大多数的经藏是佛和菩萨以问答方式而形成的,如《文殊请问经》、《弥勒请问经》;在论藏或对法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文殊师利菩萨”,因为唯以文殊师利菩萨的敏锐智慧,才能辨别蕴、界、处、缘起等一切对法的概念、数目、定义。)

此处顶礼的是文殊师利童子,表明本论属于论藏

【意即顶礼宣示诸法真实胜义实相之智慧本尊文殊师利童子。】

文殊菩萨能宣示诸法真实胜义实相,因此译者要在这样殊胜的智慧本尊面前恭敬顶礼。

【前译派的译师在翻译此论时,为了消除违缘,首先如此顶礼。】

如此顶礼,也是为了遣除翻译过程中的一切障碍

早期我在翻译经论的时候,前面也加了译礼句,但后来感觉藏文经论前的顶礼句好像有点多,颂词前有一个顶礼句、讲义前有一个顶礼句、从梵文译成藏文也有一个顶礼句,如果我翻译时再加一个译礼,好像总在磕头一样,所以我现在一般都没加。其实译礼还是很重要的,按理来讲,为了遣除违缘,令翻译顺利圆满,应该有这样的译礼

如果能圆满翻译一部殊胜论典,有时还是能够利益到很多人。前段时间,我将根登群培大师一部六十多页的中观论典译成了中文。国外的大智仁波切对我说:“你这次完成了一项大工程,翻译了一部伟大的著作!”我开玩笑说:“只翻译了六十几页,怎么能算大工程呢!”但其实他说的是对的,这部论的字数虽然不多,但从它的意义来讲,的确算是一项大工程。

藏地译师在翻译印度经论时还有一个传统---保留经论的梵文名称。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令后人不忘前辈译师们的恩德。如果鸠摩罗什大师和日称论师没有翻译《中论》,后人由于语言的隔阂,根本不可能懂得龙猛菩萨的金刚语。所以,译师们对佛法的贡献、对众生的恩德都非常大

二、在众生相续中种下梵文的种子,令与千佛结下因缘。所有的贤劫千佛都会用梵语来转法轮。法王如意宝在有些发愿文中说过:贤劫千佛中的四尊佛已经出世,他们都在印度金刚座示现成佛,将来还会有九百九十六尊佛出世,他们也将以行持梵净行19的方式出现于世,用梵语来转法轮。如果我们通过学习梵文论名,在自己的相续中种下梵文的种子,就会与贤劫千佛结上善缘

19梵净行:《宝蕴经》中云:“心净则身净,身净未必心净,故心清净,则称之为梵净行。”真正的梵净行就是心要清净。

三、表明这部论典来自印度,来源非常清净。古印度造论非常严格,论典要经过诸大班智达认真研究、严格审察之后才能流通,所以能通过的论典都非常可靠。(堪布根华仁波切在《入行论讲义》当中把这几个原因阐释得非常广。)

以上是造论支分,下面讲论义部分。

甲二(论义)分三:一、宣说见解而顶礼;二、抉择宣说中观之见;三、忆念恩德而顶礼。

乙一(宣说见解而顶礼)分二:一、宣说中观见解;二、顶礼宣说者。

【《中论释》科判:甲二(论义)分三:一、顶礼句;二、论义正文;三、随念恩德之顶礼。】

在论义当中,龙猛菩萨前后各作了一个顶礼句,都用来顶礼释迦牟尼佛。开头的顶礼句“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是为赞叹佛陀的殊胜功德;最后的顶礼句“瞿昙大圣主,怜悯说正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是为随念佛陀的深厚恩德

印度有些高僧大德,也经常用这两个顶礼句来顶礼释迦牟尼佛。他们或者念诵开头的顶礼句,或者念诵最后随念恩德的偈颂。现在藏地很多大德在传法的时候,为了忆念本师恩德,也经常用最后一句来顶礼。

如果大家以后有机会传讲《中论》,最好也能像龙猛菩萨一样随念恩德,应该想到:传承上师们讲了这部论、鸠摩罗什等译师翻译了这部论、龙猛菩萨造了这部论……所有这些都源于转了三次法轮的释迦牟尼佛,无论是传承上师、译师、作者还是本师,不仅自身都具有超胜功德,而且对我们都有极大恩德!

大家在平时祈祷时,用前面或后面的顶礼句来赞叹释迦牟尼佛、随念恩德也非常殊胜!

丙一(宣说中观见解);丙二(顶礼宣说者):

【《中论释》科判:乙一、顶礼句:】

首先,龙猛菩萨以这两个偈颂来恭敬顶礼释迦牟尼佛(第一句是宣说中观见解,开显了佛陀所证所讲的缘起空性之理;第二句是顶礼宣说者---释迦牟尼佛)。虽短短两个偈颂,已圆满含摄了《中论》的所有内容、全部意义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在名言当中,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胜义当中,诸法首先不生究竟亦不灭,不是常有亦非断灭,不是一体亦非异体,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陀不仅能宣说一切诸法是由因缘和合而生,而且能善巧寂灭能诠所诠等一切戏论,我(龙猛菩萨)要以三门恭敬的方式,稽首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佛陀宣说的缘起空性之理在世出世间所有的学说当中是第一

《俱舍论》亦云:在整个世间,唯有释迦牟尼佛才能彻底通达并宣说与凡夫共同及不共的所有学问

共同与不共的学问是什么呢?即名言当中,一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缘起和合的假象--有生有灭、有常有断、有一有异、有来有去,都如梦如幻地存在,胜义当中,一切法皆为空性,在远离四边八边(或四边八戏)的法界实相中,万法根本不存在

缘起空性之法唯有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以其狮吼声20才能圆满宣说,它佛教最不共的特点,任何外道及世间人都无法说出。虽然世间有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但因凡夫人都具有业和烦恼,无法见到万法实相,因此不可能如实宣讲,佛陀由于断证已达究竟,能够彻见宇宙真相,因此,他所宣说的佛法才是最究竟、最圆满的!古往今来的任何一位智者,都无法将其推翻。

20狮子吼:佛经以兽中之王的狮子比喻佛的勇猛无畏。《大智度论》曰:“又如狮子,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于九十六种外道中,一切降伏,故名人狮子。”大狮子吼是譬喻佛在大众中说法之音能决定无畏。《维摩经.佛国品》曰:“演法无畏,犹如狮子吼。”

这一顶礼句也是般若智慧的精华,藏地很多修行人都非常重视,一般在念完《般若经》或《心经》之后,都会念诵这个顶礼句由此,自相续中的般若智慧就会自然而然生起;另外,他们在遇到违缘魔障,需要念诵一些降魔仪轨的时候,也会把它加在仪轨的后面,这样依靠般若空性的力量,就能遣除所有违缘创立断法的玛吉拉准空行母21说:这两颂不仅是赞叹、顶礼佛陀的偈文,也是非常殊胜的降伏法。

21玛吉拉准是藏地十分著名的空行母,她依靠显宗的般若经典开悟,之后依止帕·单巴桑吉,创立了般若法门---断法派。她所传下来的法脉,藏地各教各派都在修。她将很多伏藏品隐藏在神山中,后由一些高僧大德取出。有关她的生卒年代,很多历史都不相同,有些说她降生于公元1103年,公元1204年圆寂,还有些说她生于1031年,她以悲心和空性的境界摄受了无量众生,尤其是对天龙鬼神,通过布施身体与空性、悲心结合起来,从而收服、降伏他们。

此顶礼句也是对释迦牟尼佛最殊胜的赞叹(智慧功德方面)。表面看好像并未赞叹佛陀,只是说“不来不去”等,但实际上,这几句话显示出了佛陀无与伦比的智慧功德---照见万法在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在名言中现而无自性。

有些人可能会产生疑问:生灭、来去、一异、常断这些现象,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怎么能说不存在呢?比如,我现在去经堂上课,下课后就会回来,我已亲身经历了来和去,因此来去肯定存在;又比如,我在非常认真地听课,而有的道友却在打瞌睡,我和这个道友肯定不是一体,因此一异也必然存在;又如,我是在某一年出生,最后必定会在某一年死亡,生灭也显然存在;常和断在生活中也经常发生,因此它们也必定存在。

对于这一点,麦彭仁波切解释说:从来没有破显现的中观宗,但也应该知道,众生见到实有的生灭、常断、一异、来去这八边的显现,实际上都是由迷乱分别念造成的,虽然在世俗当中,它们如梦如幻地显现,但在胜义当中却是远离八边的大空性,没有任何实有的本体

有人可能又会问:如果世俗一切迷乱显现是由分别念造成的,那迷乱分别念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事实上,所有迷乱分别念的根源就是执著所有众生的相续当中都存在着俱生执著遍计执著

所谓俱生执著,即六道一切众生与生俱来的执著。它并非是后天通过学习等方式产生,包括旁生在内的所有众生都有俱生执著。由于无始以来串习至今,所以它比遍计执著坚固得多

遍计执著,即通过后天学习而产生的执著。也就是说,我们小时候这方面的习气并不严重,但后来受到外道教派、唯物论及其它西方科学理论等影响,染污了自相续,于是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思想。比如,有些人接触一些外道之后,便会认为万物的创造者是上帝或大自在天等。

有了俱生和遍计的人我和法我,就有了俱生执著、遍计执著的迷乱分别,有了迷乱分别就有了八边戏论,有了八边戏论,众生就永远不能见到万法真相,由此就会不断流转生死。为了让众生了达实相、息灭轮回,龙猛菩萨开篇即以总说的方式宣说了诸法远离八边戏论的真实义。

下面讲离八边的具体含义。

【在如实证达缘起性的圣者根本智慧前,诸法首先不生,究竟不灭;】

“不生亦不灭”:在释迦牟尼佛、历代高僧大德,以及所有真正证悟缘起空性的智者根本慧面前,诸法首先不会产生、究竟也不会灭尽,“不生不灭”能被如理如实地照见。

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中,第一句是“不生”在前,“不灭”在后;藏文译本是“不灭”在前“, 不生”在后;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22中也是“不灭”在前,说的是“不灭亦不起”。果仁巴大师也同意“不灭”在前的说法,并解释说:“诸法之灭若不存在,其生亦不可立。”意思是,有了诸法的灭,就一定有它的生,如果遮破了灭,生也就遮破了。

22《般若灯论》:又称《中观根本般若灯释》,清辩论师著,主要从词句上解释《中论》,其另一部论典《掌珍论》,主要开显了《中论》的意义。)

不知道梵文版本将谁放在前面。也许“不灭”在前的可能性大一点,因为藏文译本和波罗颇蜜多罗翻译的《般若灯论》,都把“不灭”放在前面。如果投票的话,他们是两个人,鸠摩罗什大师是一个人(众笑)。若按照果仁巴大师的说法,灭在生前也有一些道理。但实际上,不论是“不生亦不灭”,还是“不灭亦不生”两种译文并不相违,都是合理的

总之,应该知道,在圣者的根本慧定面前,即在实相当中,万法首先不会产生,如果“生”像石女的儿子一样没有真实本体,则“灭”也自然不会有

【本性连续不断,却非恒常而住;】

“不常亦不断”:凡夫众生一般都会有“常”和“断”的执著已有的法恒时不变,即是常;以前有后来没有,即是断。既然诸法从未产生,那就不可能有一个实有的法存在,如此就不可能有所谓的“常”,再者,若实有的法不存在,就不可能有它的灭,即堕入“断”边也绝不可能

【既不从他处来,亦不往他处去;】

“不来亦不去”:一般人都会认为色、心等诸法皆有来去,然因诸法无生无灭的缘故,来去也不可能存在。(《中论释》在此处先解释了“不来亦不去”,与颂词”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顺序不同,这样亦可,故未作调整。)

【既非不同之异体,亦非相同之一体。】

“不一亦不异”:如果诸法存在自性,那么它们之间要么是一体,要么是异体,然而因诸法无生并不存在自性,所以不可能成为一体,若一体不成立,则异体也不可能成立。另外,如果详细观察事物的本体,任何法都是由支分组成,这样分析至微尘、刹那,最后都无实体可得,实有的一体并不存在,如此一来,多体也就无法安立。所以,任何法既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

远离了上述“生灭、常断、一异、来去”这八个边,即是所谓的离八边。“离八边”意即,离开八种执著,是从有境的角度讲“离八戏”意即,离开八种执著相,是从对境的角度讲

有些道友可能会产生疑问,除此八种执著以外,世人还会有“好坏、有无、是非、高低、贵贱”等各种各样的执著,龙猛菩萨为何不安立其它而安立这八种呢?

有些论师认为:八边是针对内道、外道、世间人最主要的执著而安立的。即,内道有实宗多执著生灭二边,故以不生不灭破除;外道多执常断二边,故以不常不断破除;世间人多执一异、来去四边,故以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破除。总的来说,所有内、外道众生最严重的执著,都可以包括在这八种执著当中

对离八边空性的认识,佛教内部各派并不相同:

小乘有部、经部讲离八边,只抉择到人无我空性,而保留了无分微尘、无分刹那的实有,他们对离八边的本体研究得并不究竟;大乘随理唯识宗讲离八边,只抉择到人无我和相似的法无我空性,而保留了成实的依他起识;中观各派在认识它的方式上也有一些差别。

中观宗主要有自续派和应成派两种观点:

自续派认为:虽然一切诸法的本体在胜义当中远离了八边(八边不存在),但是在名言当中,生灭等八边应该存在。诸法在胜义中不存在的结论,他们是一步一步推出来的。《中观庄严论》23对此有具体阐释。自续派首先对生进行抉择,生不存在,无生也不会存在,以此类推,其它边也都不存在,最后以这种方式推出了离八边,但他们保留了名言的生灭等显现

23《中观庄严论释》对此有具体阐释:渐次趋入无分别的意义而确定中观之要义的道理(即中观的四步境界):

(一)空性:初学者依靠离一多因等进行观察时,如果思维瓶子等了不可得的意义,则在未经观察的侧面存在,而一经观察则不存在,以思索这一实相的现空轮番方式显现空性境界。

(二)双运:当时,通过思维它的单空也不成立或者本为空性的同时即是显现的道理,从而对如水月般“现即是空、空即是现”生起殊胜定解。尔时,现出缘起性空无违的境界或者称为通达现空双运。

(三)离戏:彼时显现、空性这两者虽然在词句表达的方式中异体存在,但就本体而言丝毫也不可分割,对此无二无别的道理生起定解,破基显现与所破空性结合起来而执著的妄念自可消逝,现出远离破立而能自然安住的离戏相。

(四)等性:对于这样的离戏长久串习,从而观待有法的法性各自分开的偏袒所缘之行境得以清净后,对诸法自性等性生起殊胜定解而趋至究竟。

如是空性、双运、离戏、等性即是中观的四步境界,依靠逐步修习前前而对后后之理生起定解。这些是极为关键的殊胜窍诀要点。

应成派并非如此,他们主要是对利根者宣讲自己的观点,即在所化有缘的利根者面前,直接宣说了远离八戏的大空性本体。

总之,应成派以下的内道各宗,虽然从不同高度抉择了离八边,但由于他们都有或粗或细的执著,所以谁也没能真正抉择到诸法的本体事实上,在实相当中并不存在实有的无分微尘、无分刹那以及成实的心识,诸法的本体也非单空,而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这样的万法实相唯有中观应成派才能真正抉择。

关于八边,有的人可能还会产生怀疑:众生的执著成千上万,这八种执著能含括所有的执著吗?对此,麦彭仁波切在《中 观庄严论释》中做过解释24:若对有部宗最究竟的观点进行观察,如果认为无分微尘、无分刹那不存在,即属于断灭;如果认为它们存在,则属于常见。如果以这样中观最究竟的观点来观察,就会明白,无论是外在各种显现,还是内在各种心念,世间一切戏论执著,最终都将无余含摄于常、断等八种执著当中。因此,龙猛菩萨把众生成千上万的执著安立为此八种宗喀巴大师 在《理证海》中也说:内道和外道的所有戏论都可以包括在八种戏论当中,除此之外都没有必要安立。所以,八种戏论的数量具有决定性,离八边即离一切边

24《中观庄严论释》315页粗常断见:执著有实法非为刹那性是常见;诸如认为现在的蕴不生后世的蕴或者业中不生果,进一步地说,虽然有实法的因存在,但它却不生自果,这种执著为断见。能遣除如极险悬崖般外道所执的这种恶见的对治法,即认定一切有实法刹那灭尽、如果因样样齐全则必定生果的道理。也就是说,认定前因的刹那灭尽非但不是断见,反而是遣除常边的对治法。认定由因中产生后刹那的有实法非但不是常边,反而是断见的对治。这两种对治法虽说是符合名言实相的执著智慧,可是仅仅依靠这一点还无法如理生起出世间的见解,因此必须要通晓万法无自性。

这时便出现了观待空性的常断见:也就是指执著万法实有(的常见)与甚至名言中也不存在(的断见)。彼之对治:以名言存在作为遣除无边的对治,它不是有边与常边。无自性是遣除有边的对治,它不是无边与断边。尽管如此,但“有与无”的这些执著仅仅是所取能取分别念的自性,因而仍旧需要生起入定的无分别智慧。

当达到超出如是“有”、“无”分别念的无分别离戏等性的境界而灭尽一切执著相之时,执著名言存在、自性无有的戏论二边也将一并远离,当时,边执见荡尽无余,从而摈除了一切见解。由此可见,遣除粗边、细边、极细边的前前见解作为后后见解的基础,当离戏达 到究竟之后也就是符合至高无上之实相的见解。……如云“有无此二亦是边”等,应当明白入定无二的智慧与后得辨别的妙慧对应所遣之细粗边的方式。

八边的安立,实际上也具有一定次第。一般而言,众生首先会有生灭的执著,认为诸法有产生,产生了有实法之后,便会思维此实有之法到底是还是断,又会想各有实法之间是一体还是异体,它们从何处来、到何处……执著通常会以这种顺序产生因此在遮破时,也要先破生灭,之后再依次遮破其它诸边。

凡夫人对生灭、来去等“存在的道理”都很清楚,但对诸法真正的本性---佛陀所宣说的般若空性却一无所知。即使有些具智慧的人想要了解,然因不具能力,最终也很难通达,就像虽然知道一座山里藏有如意宝,但却不知具体藏在哪里,这样最终也很难寻到。是龙猛菩萨以其甚深的智慧,将通往宝藏的道路为众生开显了出来,后学者才得以真正趋入万法实相的殿堂。所以我们不仅要感恩释迦牟尼佛,也要感恩龙猛菩萨,他对我们的恩德也非常大

下面是顶礼宣说者:

【圆满正等觉佛陀所宣说的,寂灭一切能说、所说、法相名相等边戏,超离心与心所、能知所知等名言,息灭生老等众多灾难之立宗,为一切诸说之最上首。所以,作者于此首先恭敬顶礼能阐演如此甚深妙义之佛陀。】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释迦牟尼佛既能在名言当中宣说能诠、所诠、法相、名相、心和心所等所有显现的缘起法,也能在胜义当中善巧寂灭所有的戏论,我(龙猛菩萨)要在这样的佛陀面前恭敬顶礼,因为在整个世间,唯有释迦牟尼佛才能阐演如此甚深的殊妙之法。这些法在世间、出世间所有学说当中是第一。

古印度时期有九十六种外道,比如,数论外道、胜论外道、裸体外道、密行外道、顺世外道等,他们持有不同的观点,建立了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学说。

对于外道的见解,我们有时也有必要做些了解在《如意宝藏论》中,无垢光尊者详细介绍并破斥了外道各种各样的观点麦彭仁波切也说过:内道修行人通达外道的一些基本观点也是有必要的。因为凡夫人相续中存在外道习气种子,如果在了知外道观点并对其彻底破斥之后,将来就不会误入歧途

有些外道持有断见,认为因果、前后世都不存在;有些持有常见,认为上帝、大自在天都恒常存在;有些认为通过杀生祭祀、酒肉供养会令圣尊欢喜,以此就会获得解脱等等。总之,当时整个印度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邪知邪见。在中国的汉、藏两地也有很多外道邪说。

虽然这些外道都自称要引导众生趋入解脱,但观察其理论之后就会发现,他们究竟意义上都未通达无我空性,不是堕入常边即是堕入断边,如此怎能通达万法实相呢?因此自古至今,没有一位外道学者或论师能像释迦牟尼佛那样,如理如实地说出万法真相。

世间哲学、物理学、化学,以及量子力学等各个学科的研究者也是如此,虽然他们对某个领域深入研究之后,建立了相关的学说,但实际上,这些理论只是暂时、片面地解释了一些显现法的道理,并没有真正触及到万法实相。这些研究者具有的只是世间智慧,根本无法与释迦牟尼佛的圆满智慧相比。

那天有位道友来我家,高兴地对我说:“堪布,有个好消息告诉您,现在量子物理学已经接近佛法了!以前量子物理学家们认为分子、电子、夸克等细微的法真实存在,现在,他们认为这些法好像并不成立。”

虽然这是一个很好的消息,但是我想,如果人们仅从世间法的角度去研究佛法,想要通达佛陀所讲的万法奥义,应该是没有办法的;反之,如果他们依靠佛法来研究量子力学、相对论等物理学,想要了知万法实相,还是很有希望的。为什么呢?就像一个木匠如果拿着一把木锯去锯钢铁,想要锯断是不太可能的。同样的道理,量子力学最多抉择到夸克不真实存在而已,除此之外,对不存在的同时却有显现,显现的同时又是空性等道理根本无法解释清楚,而此理唯有依靠佛陀和龙猛菩萨所宣讲的般若空性,才能真正得到圆满解释。

不仅佛教的胜义空性理论,包括名言中万法缘起生的道理,如果科学家们能深入研究,最终也不得不承认。关于这一点,我在《四百论广释》25和《佛教科学论》26中都提过。比如,科学家们都认为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聚合之后就会产生水。然而,氢元素(H)和氧元素(O)的性质都未发生任何变化,既然它们并未舍弃自体,那聚合之后为什么就变成水了呢?而且,如果是在单个氢原子,或者两个氧原子的情况下聚合,为什么就不能产生水呢?其中的道理,只有依靠《般若经》才能解释清楚。

25《中观四百论广释》:世人经常认为,不同的因缘支分和合后,可以成为一体,生起实有的果,如氢气和氧气聚合燃烧,即可得到水(H2O),而观察之下,氢元素(H)和氧元素(O)的性质并未变化,它们并未舍弃自体变成所谓的水。可是为迷妄分别心所蒙蔽的有情,为幻相所欺骗,不能了知水是观待而起的缘起假象,反而执氢氧元素的聚合能真实成为一体,能成为真实的水,能产生种种解渴、溺人窒息等作用。作为有理智的人,不应为这些假象所欺,而应透破种种现象,了达事物的真实面目,超越无明愚痴的束缚。

26《佛教科学论》:以佛教的缘起观能了知一切万物在胜义中不生不灭,世俗中无欺显现种种现象。未观察分析前,存在各种显象,若进行细致分析,则得不到一个实有的物体。比如单个氧原子和由二个氧原子结合成的氧气(O2)都没有任何气味,若集合成三个氧原子(O3)时,出现一种臭气,科学家想观察这个臭气从哪里来?析离为单个氧原子时皆无有,但三个氧原子聚合时却是现量获得,因此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谜。佛教认为这臭气是因缘聚合时就产生,佛陀早就在《般若二万颂》里告诉我们:‘只要因缘聚合,就必定会产生因业力所显现的轮回妄相。’)

总之,若想认识万法的本体,了知万法在胜义中是如何空的,在名言中又是如何缘起产生的,就不得不依靠释迦牟尼佛的教典如果只依靠世间量子物理学、相对论以及化学等理论,即使再聪明,恐怕也难以通达

我们有些道友非常聪明,应该把这种智慧用来研究佛法。如果深入研究,就会对释迦牟尼佛无与伦比的智慧生起不退转的信心!

自古以来,世人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然而绝大多数都被后人一一推翻。包括前辈科学家辛辛苦苦建立的各种理论,不久之后就被淘汰。在整个人类历史当中,这种现象一直在不断上演。但是,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真理,历经了二千五百多年的漫长岁月,经过了无数智者的辨析观察,始终屹然不动,谁人能破得了半句?这一现象应该值得我们思考

有些知识分子的分别念比较重,对很多事情都存有疑问,若想解除自己所有的疑惑,就要通达胜义谛和世俗谛这二法。通达了胜义空性,就会了知万法的本体;通达了世俗缘起,就会了知外在各种虚幻假象存在的必然性而这样揭示宇宙真相的法,唯在佛陀的教言当中才有。这也是龙猛菩萨恭敬顶礼释迦牟尼佛的原因,佛陀宣说的佛法在世间所有学说当中是第一

以前我们讲考的时候,谁讲得最好,我们就会竖起大拇指夸奖他:“你今天讲得第一!”在世间所有学说当中,释迦牟尼佛讲得最好,是第一,所以龙猛菩萨要对佛陀恭敬顶礼。希望大家在学这个顶礼句的时候,能对释迦牟尼佛、龙猛菩萨以及中观理论生起坚定的信心和虔诚的恭敬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今天讲考时,有些道友结合自身讲了一些感悟,这样很好。无论学中观还是学因明,都应把所学法义与自己的相续结合起来。个别道友可能认为《俱舍论》没什么可学的,相信他们听了昨天和今天道友的讲考之后,也会有所感悟。事实上,并不是《俱舍论》赐予了我们某种能力,而是我们能否结合自相续,用上里面所讲的每句教言。如果用上之后自己的相续逐渐变好,这种学问对我们来说就是有帮助的。

希望大家在学了今天的顶礼句后,也能把它用上,以后在讲经说法、祈祷,或是遇到违缘时,都能以此来祈祷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佛的加持不可思议,只要我们诚挚祈祷,就一定会得到加持

【以此偈亦宣说了必要、关联等四法。】

这个顶礼句除了顶礼释迦牟尼以外,还宣说了内容、必要、必要之必要、关联这四法。在讲每一部论的时候,都需要宣讲这四法。

【内容:虽然某些人认为“仅仅息灭八边戏之无遮为此论的内容,若以无生、无灭等具八种特点之缘起法为此论之所诠,则该论的直接内容将成为世俗谛”,但此论则以“缘起而生之真如性,远离八边戏之实相,息灭一切戏论”作为其所诠内容;】

有些人认为,“仅仅息灭八边戏之无遮为此论的内容”,即认为一个无遮单空为本论的内容。若真如此,本论就成了一部只讲世俗谛,而未讲胜义谛的论典。为什么呢?因为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若依分别念,成俗非真实。”我们的分别念可以执著单空,所以单空是世俗谛,并不是胜义谛。因此,这种说法完全不合理。事实上,本论宣说的内容是远离八边的实相---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世俗中如梦如幻,它并不是在抉择世俗法,而是以破戏论作为其所诠内容

如果大家没有一定见解,在学的过程中,可能有时会感到无法堪忍,所以最好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必要:依此论所阐释的道理极易通达;】

学习本论的必要是:依靠本论很容易通达里面所阐释的道理。(《藏汉词典》说的是“需要”),也就是说,为什么要学习《中论》呢?即要通达远离八边戏论的胜义谛

事实上,若想通达无上密法---大圆满或大手印,也必须通达中观,因为修密法时不能有任何执著,一定要观离戏空性27。关于这一点,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论》中讲过:我的所化众生,必须要有应成派的见解,抉择以后才可以趋入我所讲的境界。

27《定解宝灯论》云:“探求本来清净义,必须究竟应成见,仅从离戏分而言,二者无有差别也。”

【必要之必要:即论述寂灭之无住涅槃;】

必要之必要,亦可称“需要之需要”或“最究竟之需要”。最究竟的需要是什么呢?通过闻思本论,最终得到无余涅槃、获得佛果。

【关联:即必要与论典乃方便及方便生的关系。】

所谓关联,即必要与论典之间是方便与方便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