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益西彭措堪布 >> 为什么善常常会退,恶常常会起? 返回

为什么善常常会退,恶常常会起?

  


观经四帖疏 41

善导大师 撰著

益西彭措堪布 讲解

(三)上品下生

【次就上品下生位中,亦先举,次辩,后结。即有其八:】

 1.总举位名 

【一、从“上品下生者”者,总举位名,即是大乘下善凡夫人也。】

 2.受法不同 

【二、从“亦信因果”下,至“无上道心”已来,正明第六门中受法不同,即有其三:】

 ①释“亦信因果” 

【一、明所信因果不定。或信不信,故名为亦。或可亦同前深信也。

又虽信不深,善心数退,恶法数起,此乃由不深信苦乐因果也。若深信生死苦者,罪业毕竟不重犯。若深信净土无为乐者,善心一发永无退失也;】

 ②释“不谤大乘” 

【二、明信虽间断,于一切大乘不起疑谤。若起疑谤者,纵使千佛绕身,无由可救也;】

说明信因果之心虽然有所间断,但是对于一切大乘不起疑虑毁谤。如果起了怀疑毁谤,纵然千佛围绕也没办法救度。
因此一定要杜绝诽谤大乘的罪业,尤其净业行者不能够诽谤禅、密两宗,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③释“但发无上道心” 

【三、明已上诸善,似亦无功。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名无上道心也。此义第三福中已明竟。】

称合净土的无上道心/菩提心:
唯一发一念厌患苦海、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回入生死普度众生的心。

 3.回前正行向所求处 

【三、从“以此功德”已下,正明第八门中回前正行向所求处。】

 4.临终圣来迎接,去时迟疾 

【四、从“行者命欲终时”下,至“七宝池中”已来,正明第九门中临终圣来迎接,去时迟疾。即有其九:

一、明命延不久;

二、明弥陀与诸圣众持金华来应;

三、明化佛同时授手;

四、明圣众同声等赞;

五、明行者罪灭,故云清净,述本所修,故云发无上道心;

六、明行者虽睹灵仪,疑心恐不得往生,是故圣众同声告言,我来迎汝;

七、明既蒙告及,即见自身已坐金华之上,笼笼而合;

八、明随佛身后一念即生;

九、明到彼在宝池中。】

 5.到彼华开时节不同 

【五、从“一日一夜”已下,正明第十门中到彼华开时节不同。】

 6.华开已后得益不同 

【六、从“七日之中”下,至“皆演妙法”已来,正明第十一门中华开已后得益不同。】

 7.他方得益 

【七、从“游历十方”下,至“住欢喜地”已来,正明他方得益,亦名后益也。】

 8.总结 

【八、从“是名”已下,总结。】

【上来虽有八句不同,广解上品下生竟。】

 

【赞云:

上辈上行上根人,求生净土断贪瞋。

就行差别分三品,五门相续助三因。

一日七日专精进,毕命乘台出六尘。

庆哉难逢今得遇,永证无为法性身。】

对第十四观的总结赞叹:
以上三品人都是指的上辈上行上根之人,求生净土远离了贪嗔。就他们行持的强弱差别分成三品,以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五门相续不断,每一门和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种心相合。在一日乃至七日之中专一精进,到了命尽之时,就乘着宝台出离了娑婆的六尘。庆幸啊!难遭难遇的解脱机会今天已经得到,从此永远证得无为法性身。

【上来虽有三位不同,总解上辈一门之义竟。】

QUESTIONS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上品下生往生条件的“发无上道心”?这和一般的菩提心有何差别?

2、上品下生临终圣众来迎的情行如何?生到净土、花开以后所得利益如何?


REVIEW
往期 精彩 回顾

观经四帖疏 01

观经四帖疏 02
观经四帖疏 03
观经四帖疏 04
观经四帖疏 05
观经四帖疏 06
观经四帖疏 07
观经四帖疏 08
观经四帖疏 09
观经四帖疏 10
观经四帖疏 11
观经四帖疏 12
观经四帖疏 13
观经四帖疏 14
观经四帖疏 15
观经四帖疏 16
观经四帖疏 17
观经四帖疏 18
观经四帖疏 19
观经四帖疏 20
观经四帖疏 21
观经四帖疏 22
观经四帖疏 23
观经四帖疏 24
观经四帖疏 25
观经四帖疏 26
观经四帖疏 27
观经四帖疏 28
观经四帖疏 29
观经四帖疏 30
观经四帖疏 31
观经四帖疏 32
观经四帖疏 33
观经四帖疏 34
观经四帖疏 35
观经四帖疏 36
观经四帖疏 37
观经四帖疏 38
观经四帖疏 39
观经四帖疏 40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