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益西彭措堪布 >> 上品往生之因与往生后的情况 返回

上品往生之因与往生后的情况

  


观经四帖疏 39

善导大师 撰著

益西彭措堪布 讲解

 4.简机堪与不堪 

【四、从“复有三种众生”已下,正明简机,堪能奉法,依教修行。】

 

 5.正明受法不同 

【五、从“何等为三”下,至“六念”已来,正明受法不同。

即有其三:】

 1>慈心不杀,具诸戒行 

【一、明慈心不杀。 

然杀业有多种,或有口杀,或有身杀,或有心杀。言口杀者,处分许可,名为口杀。言身杀者,动身手等指授,名为身杀。言心杀者,思念方便计校等,名为心杀。

若论杀业,不简四生,皆能招罪,障生净土。但于一切生命起于慈心者,即是施一切众生寿命安乐,亦是最上胜妙戒也。此即合上初福第三句云“慈心不杀”也。即有止行二善,自不杀故名止善,教他不杀故名行善。自他初断名止善,毕竟永除名行善。虽有止行二善,总结成慈下行也。】

无论是胎、卵、湿、化哪一种生命,只要去杀害它,都会造集罪业、障碍往生。

而对一切生命起慈愍心的做法,就是给予一切众生寿命安乐,这也是最上胜妙的戒律。

【言“具诸戒行”者,若约人天二乘之器,即名小戒。若约大心大行之人,即名菩萨戒。此戒若以位约者,当此上辈三位者,即名菩萨戒。正由人位定,故自然转成。即合上第二福戒行善根也。】

 2>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二、明读诵大乘者,此明众生性习不同,持法各异。前第一人,但用修慈持戒为能。次第二人,唯将读诵大乘为事。然戒即能持五乘三佛之机,法即薰成三贤十地万行之智慧。若以德用来比校者,各有一能。即合上第三福第三句云“读诵大乘”也。】

这说明由于众生的习性不同,所持的法行各有差别。

 3>修行六念 

【三、明修行六念者,所谓念佛法僧,念戒舍天等。此亦通合上第三福大乘之意义也。】

修行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

【言念佛者,即专念阿弥陀佛口业功德,身业功德,意业功德。一切诸佛亦如是。

又一心专念诸佛所证之法,并诸眷属菩萨僧。 

又念诸佛之戒,及念过去诸佛、现在菩萨等,难作能作,难舍能舍,内舍外舍,内外舍。此等菩萨,但欲得法,不惜身财。行者等既念知此事,即须常作仰学前贤后圣舍身命意也。

又念天者,即是念兜率天上住最后身一生补处菩萨功德。此等菩萨难行之行已过,三祇之劫已超,万德之行已成,灌顶之位已证。

行者等既念知已,即自思念:我身无始已来,共他同时发愿,断恶行菩萨道。他尽不惜身命,行道进位,因圆果熟证圣者,逾于大地微尘。然我尚是凡夫,乃至今日,虚然流浪。烦恼恶障,转转增多,福慧微微,若对重昏之临明镜也。忽思忖此事,不胜心惊悲叹者哉。】

 6.回所修行,向所求处 

【六、从“回向发愿”已下,正明各各回前所修之业,向所求处。】

三类行人各将所修善业,回向求生极乐世界。

 7.修行时节延促 

【七、从“具此功德”已下,正明修行时节延促。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大意者,一发心已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一旦真实地发起了心以后,就誓愿尽这一生心不退转,唯一以往生净土为目标。

【又言“具此功德”者,或一人具上二,或一人具下二,或一人三种尽具。或有人三种无分者,名作著人皮畜生,非名人也。】

三种功德若一种都不具足,则不叫“人”。

【又不问具三不具三,回尽得往生。应知。】

 8.临终圣来迎接不同,去时迟疾 

【八、从“生彼国时”下,至“往生彼国”已来,正明临命终时,圣来迎接不同,去时迟疾。

即有其十一:

一、明标定所归之国;

二、明重显其行,指出决定精进者,亦是校量功德强弱;

三、明弥陀化主身自来赴;

四、明观音已下,更显无数大众等,皆从弥陀来迎行者;

五、明宝宫随众;

六、明蒙观音势至共执金台至行者前;

七、明弥陀放光照行者之身;

八、明佛既舒光照及,即与化佛等同时授手;

九、明既接升台,观音等同声赞劝行者之心;

十、明自见乘台从佛;

十一、正明去时迟疾。】

9.金台到彼,无华合之障 

【九、从“生彼国”已下,正明金台到彼,更无华合之障。】

上品上生者不必经过花合花开的过程

 10.金台到后,得益不同 

【十、从“见佛色身”下,至“陀罗尼门”已来,正明金台到后,得益不同。即有其三:

一者初闻妙法,即悟无生;

二者须臾历事,次第受记;

三者还至本国,更证总持巨益。】 

 11.总结 

【十一、从“是名”已下,总结。】

【上来虽有十一句不同,广解上品上生义竟。】

QUESTIONS

思考题

1、上品上生有哪三种众生?这三种人是如何获得往生的?

2、上品上生者在临命终时,往生的具体情形如何?

3、到极乐世界后获得哪些利益?


REVIEW
往期 精彩 回顾

观经四帖疏 01

观经四帖疏 02
观经四帖疏 03
观经四帖疏 04
观经四帖疏 05
观经四帖疏 06
观经四帖疏 07
观经四帖疏 08
观经四帖疏 09
观经四帖疏 10
观经四帖疏 11
观经四帖疏 12
观经四帖疏 13
观经四帖疏 14
观经四帖疏 15
观经四帖疏 16
观经四帖疏 17
观经四帖疏 18
观经四帖疏 19
观经四帖疏 20
观经四帖疏 21
观经四帖疏 22
观经四帖疏 23
观经四帖疏 24
观经四帖疏 25
观经四帖疏 26
观经四帖疏 27
观经四帖疏 28
观经四帖疏 29
观经四帖疏 30
观经四帖疏 31
观经四帖疏 32
观经四帖疏 33
观经四帖疏 34
观经四帖疏 35
观经四帖疏 36
观经四帖疏 37
观经四帖疏 38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