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佛说善生经 第10课 访问量: 1308 切换至听传承页面 返回: 学经课程内容
字体: A- A A+

第9课

现在我们在讲六方。前三方的顶礼对境——父母、师长、妻子已经讲完了,今天讲亲族和主仆。

首先讲亲族。我们这个译本用的是“亲族”,但安世高和僧伽提婆的译本中,用的是“亲友”,亲戚和朋友。“亲族”可能只表示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戚,《毗奈耶经》中讲,七代之内的血统关系叫亲族。而亲友不仅仅指亲戚,还包括关系密切的朋友。从这两方面来理解都可以。我没有查到原文(巴利文)中是怎样表达的,但我相信佛经有不同的版本,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可能会有所不同。

善生,夫为人者,当以五事亲敬亲族。云何为五?一者给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善生,是为五事亲敬亲族。

佛陀告诉善生:“作为人,应该以五种事来亲近、恭敬自己的亲属。哪五种呢?”

当今社会,融洽的关系,尤其是与亲朋好友、上下级保持良好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大家清楚,也许以前依靠个人的力量就能成办很多事情,但现在这个时代,需要团队精神。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世间的很多事情都需要依靠团队协作来成办,包括佛教中的很多事情,也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来成办。

和合的团队

佛教中的最高团队是僧团。“僧团”这个词对佛教徒来说并不陌生。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就在《别解脱经》中详细地开示了僧团的管理和运作模式。所以我们经常说,世界上最早的团队管理模式,也许来源于佛教。

藏语的僧众(根登巴)翻译过来是“和合众”,也就是相互之间和睦共处,团结和合的团体。所谓的“六和敬”:“身和同住”,僧众住在一起。“语和无诤”,僧众之间没有语言上的诤论。“意和同悦”,僧众都有共同的目标,今生有相同的事情,来世也有共同的发愿。“戒和同修”,无论是居士戒、出家戒还是菩萨戒,大家持守着相同的戒律。“见和同解”,僧众在见解方面相同,都具足因果不虚、人身难得、往生清净刹土、空性以及利益众生等的见解。“利和同均”,大家有很多共同的事情要做,比如念经、闻思修行、度化众生……有很多的利益需要成办。从“六和敬”的意义来看,僧团代表着和合的团队。

和合的团队对于世间人来说同样重要。许多人也认为团队很重要。团队是重要,但团队的构建与运作,一定要依靠个人。也就是说,团队的顺利运转需要每一位成员都具足相应的品质。

首先是善于沟通,每一位成员都要善于沟通,如果你不去主动沟通,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就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成员之间先要有语言的沟通。

第二,成员之间要保持信息(价值观、目标以及愿景)的畅通。如果一个团队,没有信息观念,那么成员之间也会很难合作。

第三,成员之间需要互相尊重。毕竟人都是各式各样的,每个人的特点、爱好、性格以及习气都不相同,包括长相、口味也各不相同,所以要学会尊重别人。成员之间需要互相尊重,少了尊重,就没法合作。

第四,要善于解决问题。人多的时候,是非不可避免。假使你涉入是非之中,要如何巧妙地化解呢?即使你没有涉入其中,但在你的生活中,还是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矛盾出现时,应该怎样善巧地处理呢?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勇敢,一定要有勇气!要做到前四点都需要勇敢,如果不勇敢,你怎么会有勇气与人沟通,又怎么会有勇气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玻璃心”更需要勇气

现在很多人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不敢面对人,包括有些修行人也是。他如果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拿个转经轮一直“嗡玛呢巴美吽……”的话,还是有能力。但如果从屋子里出来跟别人交流合作时,或者是他的行为或观点被别人直接呵斥时,他就无法承受了。本身就是“玻璃心”,然后外境上稍微遇到一点小小的摩擦,就“啪”地崩溃了,然后躺在床上两三天都起不来,一直伤心、绝望、痛苦,好像整个世界都变成了灰蒙蒙的一样,自己也要接近圆寂了……

心态是很重要的。如果心态出了问题,会感觉整个世界都失去了原有的色彩,这种状态下也没办法合作、和合。如果真的要学佛,我们就应该敢于面对佛教团体中发生的任何事情。肯定会有一些事情发生,也会有一些矛盾产生,但也没什么好怕的,自己还是应该坚强一点。

有些人是不敢接触人,特别害怕得罪人,尤其是那些没有在社会中与人打过交道,又缺乏生活和工作经验的年轻人,这个问题尤为明显。刚开始,你在母胎或学校时,或许感觉这个世界是美好又温和的,但当你真正来到这个世界,走出校门跟不同的人接触之后,就觉得:噢,原来很多事情不是之前想象的那样,原来人心那么复杂、那么麻烦啊!这个时候,不要说利益众生、度化众生,可能跟大家一起吃饭、发心的勇气都没有了。

僧团要有合作精神。在今日社会,如果各个地方的佛教徒心中都有团队精神,那么很多事情做起来就会非常方便。就像筷子,折断一根筷子很容易,但如果很多双筷子捆在一起,就会有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世间人也经常说“团结就是力量”,这也是对的。以后我们佛教徒,一定要勇敢,一定要团结。

当然,如果你特别喜欢独自修行,想变成独觉,那我们也随喜,毕竟独觉完全证悟了“人无我”,也证悟了部分的“法无我”。当你在虚空中显现神通神变——上身出火下身降甘露时,我们看到了就随喜。但在这之前,大家作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修行人,还是要学会勇敢地面对。不要别人随便说几句,你的心就碎了,不要连跟别人一起吃饭的勇气都没有。有的人是真的不敢和别人一起吃饭,不敢面对人。当然,有些可能是心理上有各种各样的症结,这个我们就不说了。但作为真正的修行人来说,他有勇气面对任何人。

关键是,我们对人对事不要太执著了。别人批评你也好,你教训别人也好,都不要特别地去执著,对待事情也不要老是抓着不放。

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应该还可以。不管我跟什么样的人接触,都不会有什么烦恼,我既可以跟无信仰的人接触,也可以跟高僧大德接触,跟世间普通的工人、农民等形形色色的人接触都可以。要是以后不讲课了,我就去当农民,自己种一些野菜,也许过这样的生活,每天的心态都会很好;又或是去工厂帮工人做事情,这对我来说,也可能不会有什么压力。

我在观察自己的时候,确实觉得自己跟什么样的人接触都可以。表面上看,你们可能觉得我很坏,但实际上,我内心中对谁都不排斥,即使别人整天对我不满,我也不会在意,无所谓的。因为就连佛陀,都有人对他不满,更何况是我们这样一大堆烦恼组成的臭皮囊呢?这样的臭皮囊显现在世间时,别人呵斥它也理所当然。所以这方面,以比较“傲慢”的心态来讲,我自认为还是不错的。

这里稍微讲了一下团队精神和团队合作。无论是亲友关系还是主仆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真的很重要,对佛教徒来说更是如此。

这方面大多数的佛教徒都很不错,但也有极少数,这个我们不得不说,确实性情、性格特别古怪。我有时候都觉得:噢,这个可能是在社会上混不下去了,所以才来出家的;那个是不是无路可走了,就像有些电影里讲的那样,走投无路了才来学佛的。但这样的人学佛也不会成功,因为他跟谁都没办法相处,更不要说合作了。很多方面都有毛病的人,佛教徒中也有。包括穿出家衣服的人里面,百分之九十九的出家人都非常好,值得我们恭敬、顶礼、合掌、赞叹、祈祷,但也有极少数确实不敢恭维。

下面继续讲“亲敬亲族”。

“一者给施”,也就是给予。无论是财富、地位,还是吃穿等生活必需品,只要是能给的,我们就尽量满足别人。毕竟他们跟我们有缘。但有些人说:“啊,亲戚最麻烦了!”甚至是一些我遇到过的高僧大德,他们也说:“千万不要给亲戚任何东西!他们贪得无厌,而且只会越来越贪婪。他们是最大的祸害者,最好不要接近他们。”这种说法也不对,他们毕竟是你的亲戚。

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讲过:“不违法律与法规,应当尽己之所能,饶益亲戚及眷属,满足彼等一切愿。”在不违背佛法法规、世间法律的前提下,应该力所能及地帮助与自己有缘的亲戚或眷属,尽量满足他们。当然,满足“一切所愿”可能有点困难,因为这还要观待你的亲朋好友是贪得无厌还是知足少欲。如果他们特别贪婪,这一点你就不一定做得到。但当我们有能力和条件时,还是有必要给予一些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二者善言”,跟亲朋好友交流时,要和言善语,用温和的语言。就像《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中讲的:“常乐利益他,将护一切心,出口说爱语,安隐决定言。”与人交流时,尽量说爱语、温和语,让大家欢喜是很重要的。可是有的人却对自己的亲戚一点都不客气,好像他们是仇人一样,不管是对待家人还是对待朋友,反正对谁都不客气,这种态度真的不好。他们毕竟是你相熟的人。

“三者利益”,对于亲朋好友的身语意、工作事业以及生活等各个方面,在自己有能力时,要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且这样做对自己也会很好。

有的人在衰败时被亲友看不起,等到有钱有势了,又瞧不起他们,其实没必要这样。如果我们现在宽容、慈悲的对待他们,那么将来相互之间都会越来越好。

以德报怨的弟弟

佛经里有一则公案:一位父亲有两个儿子。父亲在快要离开人间之前,交代大儿子一定要保护好他的弟弟。说完,父亲就离世了。

小儿子在逐渐长大,而这让大儿子的妻子感到焦虑。在贪心的驱使下,她悄悄地跟丈夫说:“你最好在你弟弟长大之前把他处理掉,不然他以后会分我们的家产。”印度也有分家产的情况,现在很多年轻人嘴里也是经常提到“家产”“家产”“分家产”。

刚开始,大儿子死活不干,但是妻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说,最后没办法,丈夫也不得不听——有时候妻子的权力还是蛮大的。

于是大儿子就把弟弟带到一个像尸陀林一样恐怖的地方,然后把弟弟拴在一棵树上,说:“你老是违背我的要求、破坏我的好事,为了惩罚你,今天把你拴在这儿,明天我再来解。”其实哥哥心里想的是:这里有很多饿狗、野狼,他今晚肯定会被吃掉。

到了晚上,真的出现了各种各样獠牙毕露的猛兽,准备吃掉他。他害怕得瑟瑟发抖,就诚心祈祷、呼救:“在整个三界中,有没有谁能救护我!”

这时,佛陀发现度化他的因缘已经成熟,于是放出三种光——第一种“除冥”,他当时处于黑暗之中,但是依靠佛陀的光芒,黑暗当下就被遣除了;第二种“解缚”,就像解缚咒一样,解除了他身上的绳索;第三种“饱满一切”,他一整天都没有吃东西,特别饥饿,但是依靠佛陀的加持,他不再饥饿。

从束缚中解脱后的他,欢喜踊跃,沿着光,到了佛陀那儿,并皈依了佛陀,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证得了圣果。

当他观察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时,他发现自己之所以能够获得圣果,其实跟哥哥、嫂嫂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他非但没有怨恨,反而想利益他们。于是他依靠神通到了哥哥家。

哥哥看见弟弟没死,觉得特别不好意思。弟弟说:“你们不用担心,我不是来分家产的。虽然我当时差点死在了尸陀林,但正是依靠这样的因缘,我才获得了圣果。所以我非常感恩你们。我所得的正法,现在也传授给你们。”

传授完之后,哥哥、嫂嫂都获得了须陀洹果。

其实,很多佛教公案都很有意思,非常精彩。

从这个公案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因缘确实非常复杂。生活中,由于人心的复杂性,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展现;在历史的明镜中,我们也经常看见自己的影子,以及今日社会的种种现象。就像《大圆满前行》中讲的那样:上半生是亲人,可能下半生就成了仇敌;上半生是仇敌,下半生却是关系非常好的朋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实是无常的。所以,当我们有能力时,还是应该尽量帮助亲人。

不过,有些“帮助”太过分了,完全不合法,像贪污、腐败,甚至是挪用三宝的财产。大多数误入歧途的人,都是被身边的妻子、亲友给害了,身边的亲友不断地怂恿、鼓动,导致他的贪心越来越大,最后误入歧途。这是过分的“帮忙”。

慈爱身边的人

但另一方面,有些廉洁的领导、清净的修行人,又好像对身边的亲友不闻不问,特别冷漠。这种态度合理还是不合理呢?也不好说。

我们看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传记就会发现,虽然佛陀已经获得了圆满正等觉的果位,但他依然非常关心自己的家人和族人。法王如意宝也讲过:“虽然佛陀已经证悟了最高的境界,但显现上,他对自己的亲人仍然非常慈爱。”显现上,法王如意宝他老人家也特别关心身边的侄子和侄女,包括妹妹阿里美珠和门措上师,而且关心的程度,一般人可能很难想象。我们作为后学者,难道还能对身边的人漠不关心吗?有的人可能是修行境界有点“高”,但会不会太“高”了?“高”到连身边的人都顾不上了。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也不好说。

以前我讲过佛陀和琉璃王之间的故事,这里再给大家讲一下。

悉达多太子成佛后,仍然非常关心他的释迦族,而琉璃王却准备消灭释迦族。这其中的因缘很复杂,牵扯到了前世,也涉及今生。前世的因缘很多公案中有,这里就不讲了。那么今生的因缘是什么呢?

最初,也就是琉璃王的父亲波斯匿王,种姓不如释迦族。当波斯匿王去释迦族那边求婚时,释迦族都看不起他,于是他们就把摩诃男的婢女,当作皇宫中的王女给了波斯匿王。波斯匿王信以为真,就娶了她。后来发现时,也没办法了,婢女已经怀上了琉璃太子。

琉璃太子长大之后,又被父亲送去释迦族那边学习知识。他在那边经常被释迦族的王子们轻贱、欺辱,还被取上“婢女之子”的绰号。受到欺辱的琉璃太子心生怨恨,就发愿说:“我以后登上王位了,一定要发动军队灭绝释迦族!”因为有前世的因缘,所以他今生的发愿很容易实现。

当琉璃太子登上王位后,琉璃王身边的人提醒他说:“您原来不是发过愿嘛,怎么现在还不发动军队灭绝释迦族啊?”听完这话,琉璃王准备出兵去灭释迦族。佛陀听说后,就亲自去阻止这件事情。

当时,佛陀坐在他们必经之路的枯树下。琉璃王对佛陀还是很尊敬的,所以当琉璃王见到佛陀时,就问佛陀:“您明明可以坐在旁边那棵枝繁叶茂的树下乘凉,为什么偏要坐在这棵枯树下呢?”佛陀说:“亲族之荫,故胜外人。”琉璃王明白了佛陀的意思,就把军队退了回去。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又有很多人劝琉璃王:“您为什么还不出兵?”听完这话,琉璃王再次带着军队,从另外一条路进发,准备攻打释迦族。这次,佛陀同样依靠神通,在他们必经之路的枯树下结跏趺坐。琉璃王见到佛陀后,又问了同样的问题,佛陀也是同样的回答:“亲族之荫,胜过外人。”出于对佛陀的恭敬,琉璃王再次退兵。

没过多久,琉璃王又准备出兵,但这次佛陀没有去阻挡。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想去救释迦族,但是佛陀知道,即使是目犍连也没办法阻挡——佛陀都挡不住,目犍连虽然神通第一,但也没办法扭转局面。

目犍连通过神通,将释迦族人分别放在钵盂里和天界中,但最后还是救不了他们。只有五比丘之一的摩诃男,救了一部分的释迦族人。印度佛陀的传记中也是这样记载的。

当时释迦族实在没人继任国王,佛陀就开许摩诃男还俗当国王。琉璃王攻打释迦族时,摩诃男是当时的国王,于是他对琉璃王说:“我现在跳进水池,在我出来之前的这段时间,你们放释迦族人离开。可以吗?”琉璃王心想:他在水里待不了多长时间,很快就会出来,于是答应了他。

摩诃男跳进水池之后,非常迅速地把自己的头发拴牢在树根上。趁这个时候,很多释迦族人都成功地跑掉了。

时间过了很久,琉璃王觉得奇怪,一看才发现摩诃男已经牺牲在了水池中。

当时还有五百位释迦族的美女,琉璃王想把她们带回皇宫跟自己生活,但那五百位美女坚决不跟他一起生活。在嗔恨心的驱使下,琉璃王残忍地砍断了她们的手和脚。

不过庆幸的是,那五百位美女在听完佛陀为她们宣讲的妙法后,都除去了心中的尘垢,获得了法眼净,命终之后也都转生到了天界。

除了当时跑掉的一部分人和这五百美女之外,其他的释迦族人都没能逃脱这厄运。

从这段历史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佛陀对父亲净饭王、儿子罗睺罗以及其他的释迦族人,是如此地疼爱与慈悲。在释迦族将要遭到灭绝时,佛陀也是亲自去阻挡,虽然佛陀不断地想办法,但业力确实不可思议。

有些时候,我们也是同样,虽然竭尽全力地想帮助自己的亲人或朋友,但业力现前的时候,就连佛陀和目犍连都没办法,我们更没办法。有的病人在业力现前时,谁都没办法疗愈他的疾病,因为这是业力病,吃药也没用。某些不可逆转的事情发生时,我自己也经常想,这肯定是前世的业力现前,既然业果已经成熟了,那再怎么想办法,也没办法。

2017年,有位道友的房子被拆了,被拆完之后,他说:“虽然我绞尽脑汁地想了很多办法,但这应该是前世的业力,确实没办法。”最关键的时候,他的房子还是靠不住。本来他的房子是用钢筋水泥做的,非常结实,可是最后还是变成了一堆废墟。从此之后,他对因果有了更深的感触。这样的定解倒不是他的上师给他讲的,而是这个破房子给他的“加持”。

“四者同利”,在自己得到利益时,也应该让亲戚获得利益。比如有一些工作或财富方面的机会时,也应该让亲戚参与进来,这能利益到他们。假使我有某个项目,我会通过合法的途径让亲友也参与其中,这样大家都能得到利益。

其他讲义好像有不同的解释方法,但这样理解也可以——互相帮助,为亲友提供一些方便。

“五者不欺”,我们不能欺骗自己的亲友。人心之中,最肮脏、最可恶的就是欺惑。所以,我们一定要诚实地对待别人,尤其是对待信任自己的亲友。如果在钱财、地位等方面,经常欺骗身边的人,他们真的会非常失望。

“善生,是为五事亲敬亲族。”佛陀告诉善生:“这以上是作为人,对自己的亲友需要做到的五种事。”

亲族亦以五事亲敬于人。云何为五?一者护放逸,二者护放逸失财,三者护恐怖,四者屏相教诫,五者常相称叹。

佛陀告诉善生:“亲友同样应以五事对待自己的亲友。哪五种呢?”

可以说,亲友也应如上所讲的那样对待我们,毕竟我们跟亲友是互相利益的关系,或者说,亲友应该通过下面将要讲到的另外五种法帮助我们。也就是说,我们跟亲友之间,总共有十种互相对待的方法,这样理解也可以。

“一者护放逸”,首先是保护自己的亲友,让他们不要太放逸。

如果你的亲友经常做不如法的事情,像杀人、偷盗、喝酒,你就不应该置之不理,更不应该在一旁幸灾乐祸:“啊,你看我们的亲友,现在如何如何。”好像更加高兴一样,这是不合理的,他们毕竟是你的亲友。如果你的子女、兄弟或其他的亲友做很多不如法的事情时——听不听是他们的事情,但你还是应该劝他们:“别这样放逸。这对你的家人、家族都不利,于今生、来世都没有意义。”总之,你不应该置若罔闻,要想尽办法保护他们。

“二者护放逸失财”,要保护亲友的财物,使他们免于因放逸而失坏财富。

有些人失去财富是因为乱花钱,有些是生活过于奢侈,还有些是经常做不如法的事情,就像前面讲的那六种损财业。

不过,在现在这个时代,有时候好像也没办法帮助亲友保护财物。人人都想通过股票等理财手段发财致富;跟人接触时,他们也经常谈论这些。

最近很多人都特别伤心,因为这几天全球的股市下跌。本来很富裕的人,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穷光蛋,第二天起来发现什么都没有了……大家都对无常有了更深的感触:“噢,我昨天本来有多少多少万,今天一瞬间,全都没有了……喇嘛钦!”这个时候对上师更有信心了。

昨天一位道友说:“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时,就说不要执著,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就受不了了。”确实是这样,别人痛哭流涕时,就安慰说:“啊,没事没事,不要紧的,万法皆为空性,一切都是上师的加持,这是赐予你修行的最好机会!”但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可能又什么都想不起来了;不过对你来说,有些违缘和痛苦确实是有帮助的。

我有时候看到世间人,他们把所有的家产都放在股市里,结果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全都蒸发干净了,一毫一厘都没有剩下。那个时候的感受,可能也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这里说到要保护亲友的财物,但也不知道怎么保护,有时可能也没办法保护吧。

我有时候看到世间财富的迅速变化、动荡,以及财富的瞬间流失之后,确实对佛教中所讲的“无常”二字,感触颇深。

“三者护恐怖”,如果你的亲友缺乏安全感,总是患得患失,心时常处于恐惧的状态,晚上不敢出门,白天也慌慌张张的——有些是因为非人的干扰,有些是人类的干扰,还有些是地水火风、猛兽、国王等的干扰。其实这种恐慌的状态,真的很不好,对身心都不利。因此,保护别人的心尤为重要。道友也好,亲友也好,要尽量保护他们,让他们免于恐惧。

别怕,别怕

生活中即使发生了一些恐怖的事情,我们也没必要害怕。有的道友特别胆小,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好像每次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情时,又或是遇到非人、阿修罗时,就会吓得呆住,全身哆嗦。但这又有什么好怕的呢?如果你确实遇到了像飞机失事等威胁生命的事情,那谁都承受不了。

前两天,俄罗斯的一架飞机,刚起飞就掉下来了。如果遇到这样恐怖的事情而害怕,我也能理解。可是也没有遇到那样的事情,只是在路上碰到个穿着特殊的人,就开始紧张了,紧张到不敢说话了——本来没有止语,结果立刻“止语”了。这也没有必要吧。

假使造了严重的恶业,那确实应该害怕堕地狱;如果杀了人、偷了东西,犯了法,也该害怕受到法律的制裁。除此之外,没什么好怕的。不管你处在哪个国家,你会了解当地的法律,你明知自己没有犯法,平白无故地也不可能发生什么事情,除非是个人业力现前。什么事情都没有,却怕这怕那,这样杞人忧天真的没有必要。所以,大家不要老是提心吊胆,不然弄到最后,自己的朋友来了却以为是魔鬼来了,那就不太好了。道友们互相之间,也要保护好对方的心,这很重要。我虽然没有遇到过大的灾难,但也经历过很多事情,在面对那些事情时,我的心还是很平静的。

还有的人又害怕什么呢?害怕堕地狱。其实这也没必要。

《大智度论》中有一则很好的公案。摩诃男,就是刚才提到的国王,他有一次去问佛陀:“世尊,我特别害怕,我可能没希望了。”佛陀问:“为什么?”“我在骑马或看到大象时,总会有一种恐惧感,而当我恐惧时,就连念佛的心也没有了。我特别害怕临终时会因为丧失正念而堕入恶趣。”佛陀就告诉他说:“假使一棵树一直趋向东方成长,那么当它被砍掉时,树枝和树叶也只会落在东方。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是一位善人,活着的时候也尽心尽力地行持善法,那么当你死亡时,就算无法忆念佛陀,也不可能堕入恶趣。”我对这个公案还是深有感触。

像亲见本尊等比较高的境界,不一定每位道友都能达到,但是大家每天都在尽己所能地行持善法,善法方面的努力从来没有放弃。如果没有造特别大的恶业,临终时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堕入恶趣。所以我们内心中还是会有一种欣慰感、一种安全感。

除了极少数人,大多数人造的恶业并不多,并且每天都在行持善法,所以也不用害怕。就像佛陀对摩诃男说:“勿怖勿畏。”——不要怕,不要害怕。假如哪位道友对来世感到担心的话,那我们也对你说:“不要怕,不要害怕。”对今生有些担忧的话,也“别怕,别怕”。有的道友经常安慰这些“胆小怪”。

有些道友确实特别胆小,什么事情都没有,却整天心惊胆颤的。我们说话也好,做事也好,应该正常面对,没什么好怕的!有什么了不起的,胆子大一点!在这个世界,如果你太脆弱,可能最后连路都不敢走。

你看,前辈的高僧大德——前段时间,我们刚讲过法显的故事,他在六七十岁时,还想着出国留学。而且他一点畏惧心都没有,也不管什么雪山、沙漠、猛兽,或是其他的危险,直接就出发。

所以,我们也没必要紧张。道友也好,道场也好,真的没必要那么紧张。有些人就是因为胆小、脆弱,导致自己学佛的机会都失去了。

我以前也讲过,我们的传承上师法王如意宝真的很勇敢,是非常英雄的一个人,不然现在这个道场都不一定有。包括我们这些弟子也是,因为上师的影响,我们对一些小小的事情,不会恐惧,更不会因此而放弃。最重要的是,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坚定地勇往直前。

不要怕。别怕,别怕。

“四者屏相教诫”,我们尽量在私底下教诫亲友,而不应该在公共场合呵斥他们。

“五者常相称叹”,我们要经常鼓励、赞叹自己的亲友。

现在的人还是很喜欢讲一些功德,对不太好看的人也说:“哇!你长得太好看了!”那个人听了,喜笑颜开;对不太勇敢的人说:“哇,你太棒了!你是狮子座吧!好厉害哦!”——不过我不太懂,狮子座代表勇敢吗?我们也要经常赞叹别人,尤其是自己的亲友。

对于亲戚、部落的观念,藏地还是很重视。比如某位亲人生病了,所有的亲戚都会去看望他;如果谁欺负他,亲戚们都会去帮忙。以前维萨空行母在这边受到了很多的欺负,她在自传中说:“因为我是从外地(拉萨)来的,在这里举目无亲,所以会有人欺负我。”

藏地有一种说法:快乐的时候,大家要聚在一起,比如结婚时宴请亲朋好友;痛苦的时候,大家也要聚在一起,某位亲人生病或是被别人欺负了,这时,亲戚们也会出现的。其他很多地方可能也是这样。

不过,西方的一些家族好像不是这样。子女最多跟父母的关系比较好,跟父母的父母,关系就淡了。现在很多城市里的人,受西方的影响比较深,所以很多方面跟西方比较相像,这也是这个时代比较特殊的、跟以往不同的地方。

那么,亲友观念到底是强烈好还是平淡好?大家也要观察。

藏地传统的亲友和部落观念,在一段时间内是不会消失的。因为这样的观念,已经在他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就算在科技发达的现代,他们还是经常在微信群里沟通、互相赞叹,而且亲友之间的聚会也很多。

善生,如是敬亲亲族,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佛陀告诉善生:“如果按照上面所讲的那样去恭敬、亲近自己的亲朋好友,那么双方都会快乐,不会有忧愁、恐惧。”

接下来,我们讲主人和眷属之间的关系。这里用的是“僮使”(仆人),说仆人可能不是特别好听,实际上就是主眷之间的关系。

善生,主于僮使,以五事教授。云何为五?一者随能使役,二者饮食随时,三者赐劳随时,四者病与医药,五者纵其休暇。善生,是为五事教授僮使。

佛陀告诉善生:“作为主人,应该以五种事,教授自己的下属或眷属。哪五种事呢?”

“一者随能使役”,主人应该根据下属的能力,安排相应的工作。

如果他做门卫比较好,就安排他做门卫;适合做文字方面的工作,就让他做文字上的工作;有管理特长,就让他做管理。总之,要根据下属的不同能力、特长和特点,安排最适合他们的工作。

人才的选用很重要。有智慧的人,能够刚好把下属安排在最能够发挥出他才能的位置上。如果他的专业跟这份工作完全匹配,那将他放在这样的位置上就非常合适。

“二者饮食随时”,主人要随时提供饮食、衣物给自己的下属。

假使你的下属生活贫穷,无吃无穿,却又要做很多事情,那这些事情也不一定能做成功。下属吃得越好,能力也许越强。奢侈和浪费当然没有必要,应该在节俭、适当的前提下,让大家都有很好的饮食。

“三者赐劳随时”,主人要按时发放工资等财物给自己的下属。

“赐劳随时”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下属如果连工资都拿不到,也不会愿意继续干下去。有的企业老板十分吝啬,连下属的工资都舍不得发,员工等着发工资,最后等不到全都跑了,一个员工也没有剩下。那个时候,老板自己也很痛苦。所以说,在待遇和财物方面,老板要按时提供给下属。

我前段时间也讲过,如果你有能力,还是应该尽量给周围的人提供一些工作机会。现在就业问题是全球的大问题之一。我每去一个地方都会问:“你们的就业情况怎么样?”本来我一个出家人,也不管就业失业。但我确实发自内心地觉得:“失业率高的地方,人们还是很可怜的。”我每到就业率比较高的地方时,就会感觉良好。所以我也希望有福报、有能力的佛教徒,至少也是帮助一部分人生存下去,提供一些好的工作机会给他们,这非常有必要,而且也有很大的功德。

“四者病与医药”,当下属生病时,主人应该提供相应的药物和医疗帮助。

比如说,为自己的下属提供“五险一金”。现在很多人说:“啊,我们有没有‘五险一金’啊?”上市公司有能力提供“五险一金”,但是才刚起步的企业可能就很困难。即使可以暂时解决你的保险问题,但最终,你所有的保险也不一定保得住。当然,作为真正的主人,当下属生病时还是要去关心,也要提供相应的药物与医疗服务。

“五者纵其休暇”,主人需要为下属提供休息的时间。

“九九六”肯定不行——早上九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星期六必须上班,这会让很多人累倒的。

西方一般都是双休日,比较有规律。尤其是在欧洲,他们很多人把假期攒在一起,然后一次性休假,每年大概有三个月的假期,一家人开着车去海边玩。他们也不攒钱,不像我们有些地方——人们活着的时候,拼命地挣钱;死的时候,人死在殡仪馆里,钱全部死在银行里。他们基本上不攒钱,一年上七八个月的班,然后放假的时候就开着私家车去海边玩,等钱花完了再回来继续上班。这样也挺好。

总之,休息很重要,我们也需要适当的休息。有的道友每天都熬夜——熬夜也很好,包括我们做讲记的发心人员,他们不停地在做讲记,也特别感谢他们,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方便。但是长期熬夜,身体确实吃不消。整理讲记的时间稍微长一点也可以,不然一两次熬夜可能没问题,但是要恢复过来也很困难。所以还是要适当的休息。

不过,有的人休息时间又太长了,今天休息,明天也休息,一到上班的地方就愁眉苦脸,什么事情都不想做。钱要多多地拿,事情要少少地做,这肯定不行。付出是很重要的,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适当的放松。

这些内容确实很好。如果这是企业管理手册中的内容,这些对管理层来说就很重要了。看上去这是上级需要遵守的纪律或是对上级的要求,但实际上,如果上级按照这样去执行,上级自己的事情也会成办得很圆满。

“善生,是为五事教授僮使。”佛陀对善生说:“这以上是主人教授眷属的五种事。如果主人以这五事教授自己的眷属,主人自己的事情也一定会成办得很圆满。”

当然,主人千万不能对下属有轻蔑之心,不要觉得:“他就是我的下属,我就是他的主人。”上半生你是他的主人,可能下半生你就成了他的仆人。有这个可能性,而且下辈子各自变成什么样,也很难说。《诸经要集》中说:“惟古思今。富贵非一。生灭交臂。贵贱同尘。”富贵与贫贱,从来都是无常的;生死也只是刹那间的事情。你今天是很富贵,但是明天就可能穷困潦倒。贵与贱,并非固定不变,如同尘埃,无有丝毫可靠。所以说,我们千万不能想:“噢,他永远是我的仆人。”不能这样傲慢,待人要平等。

僮使复以五事奉事其主。云何为五?一者早起,二者为事周密,三者不与不取,四者作务以次,五者称扬主名。

佛陀告诉善生:“僮使也应该以五种事来承侍他的主人。哪五种事呢?”

“一者早起”,首先是早起,上班的时候要按时到。

其实,上师和弟子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这样想,作为弟子,要早起。以前法王外出去很多地方时,我也有机会跟着一起。一般是法王休息了,我才休息;法王醒来之前,我一定会起床。

我们也应该早起晚睡,这是很好的锻炼。有的人说:“睡得越多越健康。”也不一定。不管你有没有主人,最好都不要睡得太多了。而且现在正好是春天,更应该早起背书。我早上起来的时候,听到山对面的有些道友在背书,有些在念经——一大早听到这样的声音还是很舒服的。现在也不冷,希望各位闻思修行的道友们要早起。大家要想办法早起,不要睡得太沉了。我听说有的道友在枕边放了好几个闹钟,但早上还是醒不过来,这也睡得太沉了。不过这是比较特殊的。

对珍惜时间的人来说,早起真的很重要。有的学生、公司员工,特别喜欢做梦,整天都在梦中云游。这是很厉害,不过最好还是早起晚睡,抓紧时间闻思修行。

“二者为事周密”,作为下属,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先要考虑周全,然后再稳妥去做。

一件事情,要么不做;做,就一定要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做好。有的人虽然把事情接到了手里,但是自己做不了,又不愿意让给别人,就像我们藏族说的“老狗前面的骨头”,自己啃不动也不愿意给别人,这就耽误了很多事情。既然你选择了做这件事情,那就应该认真、细致地做好。做任何事情,要投入,要深入,要细致,这样才能将事情做圆满。

别人看到了也会说:“噢,他做事很认真的。”其实一个人做事认不认真,身边的人都能看出来,“那个人做事很稳妥。你放心,不会有问题的。”“那个人做事……他虽然讲得很好,但他不会做的,你们看着吧,他肯定不会做的。”

所以做事一定要严谨、缜密、认真对待,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全部打上圆圆满满的句号。

“三者不与不取”,主人没有给的东西,下属不要随便拿。

作为下属,你在主人身边,机会肯定很多。主人并没有给你,但你老是顺手牵羊,今天这里拿一点,明天那里抓一点,最后被主人发现时,你们都处于尴尬的境地,这也没有必要。

“四者作务以次”,作为下属,做事情一定要有次第性。

先做主人给你安排的事情,然后再做你自己安排的事情;重大的事情先做,有意义的事情先做,较难的事情放在后面做。

我们做事情一定要有计划、有次第,不能东做一个,西做一个,结果最后什么事情都没有做成,那就太不划算了。所以说,做事情要先规划好,然后再按次第去做。

“五者称扬主名”,作为下属,要经常赞叹自己的主人或领导,不能一听到别人提自己领导的名字时,马上就说:“哇,那个人特别差劲。”一般来讲,经常说自己领导过失的人,他自己也很差劲——领导管他的时候,他就看不惯,然后就开始在背后说过失。

说过失,说明自己有过失

即使自己所在的部门或团体,发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也不要在别人面前宣扬。我们学校刚建立时,我就跟老师们开会说:“一般来讲,我们学校不会发生什么事情,即使有什么事情,也是内部的事情,没必要对外宣传。”

修行人也是这样,如果你在班级或部门,净讲别人的过失,这只能说明你自己不是一个很好的修行人。即使从世间层面来讲,也只有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比如说,如果一个弟子对他的上师有着非常强烈的恭敬心,经常赞叹自己的上师,那别人看了也会觉得:“他一定得到了上师的加持和悉地。”相反,如果一个人口口声声地说:“我的上师不好,我的国王不好,我的领导不好……”那别人可能会想:也许他的主人是不好,但也可能是他自己有问题。

事实上,经常说别人过失的人,自己肯定有很多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呢?第一,不善于沟通。经常说过失的人,不会是善于沟通的人。第二,在别人看来,经常说过失的人也不会是一个好人。说过失的人看不惯别人,那别人也肯定看不惯他,所以他在别人的眼中不会是个好人。第三,他的心态很差劲。如果他的心态很好,菩萨心肠,又经常观清净心的话,那他在任何场合都不可能说别人的坏话。

有些人是性格问题,一开口就自赞毁他,说其他人的过失:“啊,我是如何如何了不起。”提到另外一个人时,他就竖起小拇指,谈到自己时,就伸出大拇指。也许别人反而觉得:你是“小拇指”,而那个人才是“大拇指”。

所以,下属最好多赞扬自己的主人。

总而言之,我们在合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团队精神。

如果你是学藏传佛教的,就要尽量宣扬藏传佛教的不共之处。当然,如果个别人真的有什么问题,也不是不能说,但要懂得把握分寸,由此大家也能看出你是否真正得到了传承上师们的加持,或藏传佛教给你带来的利益。

以前,我们经常听到上师如意宝赞叹他的根本上师和传承上师们的功德。在他老人家的眼中,他的上师们没有一个不好的。尤其是谈到托嘎如意宝时,他老人家的恭敬心就特别强烈。我们听了就觉得:“上师老人家是真正得到了上师们的意传加持,我们也希望像上师那样,能够得到上师老人家的意传加持。”心里自然而然会有这种感受。

相反,如果我们的上师整天批评他自己的上师,那我们多多少少也会有那样的习气。

所以说,你怎样对领导,将来你有下属的话,他们也会如是对你,假如你经常说领导的过失,那么以后,下面的人也会经常说你的过失,这是客观的因果规律,大家要注意。

是为主待僮使,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如果主仆相互之间都能做到以上十种法,那么双方都会获得快乐,无有忧虑与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