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佛经讲解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解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解1 返回
字体: A- A A+
« 上一课 下一课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第1课(临时版)

仁波切传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课前开示

今天开始讲《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前几天我给大家介绍过,这部经的主要内容是劝发菩提心,以及忏悔无始以来所造的谤法罪。法王如意宝于1996年传过《大乘方广总持经》,1997年年初传《药师经》,之后用了四五个月的时间传《释迦佛广传》,当时我们发愿念诵释迦牟尼佛的修法仪轨。同年秋天讲完《释迦佛广传》后,法王接着宣讲此经。讲完这部经典后,法王去汉地--峨眉山、成都、桂林、南宁、昆明、鸡足山、广州、深圳、汕头、宁波、普陀山,再回到成都。1997年,法王去的地方不多,主要是讲《释迦佛广传》和这部经。

法王讲《释迦佛广传》的第一天是藏文直播,当时没有同步翻译,其内容我在第二天给道友们分享。1999年我从新加坡回来后,才开始同步翻译。当时讲的这部经,叫《发觉净心经》。法王讲的时候,有几个人听过,距今已二十多年。此经的其中一个译本,由隋朝的阇那崛多译师翻译,叫《发觉净心经》。现在用的译本,由唐朝的菩提流志翻译,叫《发起殊胜菩萨志乐经》。此经当时以汉文印刷过一些,部分道友学过,而在座的绝大多数人,当时没有学过。

最近我讲了《大乘方广总持经》。有正知正念的人,最近说话等各方面都比较注意,但是不知道这能维持多长时间?要维持很长时间,这才是最关键的。希望大家多看《大乘方广总持经》,这样状态维持得久一点。如果大家发愿读三遍以上、多看,将内容掌握了,以后说话就不容易诽谤别人。想要说别人过失,就用正知正念来摄持。像平常法师们的讲经说法、普通人的聊天,讲过失时,会感觉比较舒服。讲功德时,因为凡夫人有嫉妒心,说者不愿意说,听者也不太舒服。讲过失时,说者、听者都比较欢喜,“然后呢?是这样啊?哇……”像这样津津乐道,大家特别欢喜,却没想到以此因缘,造下严重的罪业。

以前法王也是先讲《大乘方广总持经》,再讲这部经,这样令大家加深印象、巩固境界。否则凡夫人依靠闻慧偶尔产生的境界,很快又像彩虹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我讲这部经,原因有两个:一方面希望大家遮止谤法罪;另一方面,我以前讲过,法王一生中,讲的经不是很多。我想在没有离开人间时,把传承都奉献给大家。将来堪布、堪姆、法师们在不同的地方,也把这部经传承下去。在汉地,这部经传得不是很广。1996年,净空法师在新加坡传过一次,有没有留下音频视频?我不太清楚。除此之外,传授的次数不是特别多,我没有听过,也许有吧。

这次传讲这部经,跟之前一样,由于各方面的因缘,听众不算多。很多外面的听众,心里不是很开心,跟我说:“你们一如既往地享受妙法甘露,而我们只有一直等待。”但暂时来讲,只能如此,这样也许更好。对于正法,要有一种难得之心,因为法并不是随时随地都有。闻法的因缘要具足,不是那么容易的。

下面我们正式宣讲《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发起”,藏译本的意思是,令菩萨们发起殊胜志乐。བསྐུལ་བ།劝发之义,劝发殊胜意乐。其时有六十位菩萨生不起信心,懈怠、懒惰、放逸。弥勒菩萨把他们带到佛陀那,佛陀为他们讲前世的因缘。他们忏悔,并发愿将来往生极乐世界,然后佛陀讲了二十种教言。其道理,在蕅益大师的《阅藏知津》中有说明,大家方便的时候可以参考。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是《大宝积经》里的一会。《大宝积经》共有四十九会,此经是其中的第二十五会,藏译本也是第二十五会。国外的英文资料中说,《大宝积经》曾有一万多章。在无著、世亲弘法之前,此经被大火焚烧,留存至今的,只有四十九会。藏译本的四十九会,与汉译本大致相同。藏译本有四会是从汉译本翻译过来的,有这样的历史。

《大宝积经》的译者,是唐朝非常了不起的三藏法师--菩提流志。菩提流志是神奇的人物。就像法显大师一样,他晚年才学汉语并出国,到中国弘法。他的发愿很特殊,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德。《宋高僧传》说,菩提流志在印度,十几岁开始学习外道的工巧明、历算、医学等,对所有世间学处无所不通,并弘扬他们的教法。他在60岁时,遇到一位上座部的大师。与大师辩论后,他皈依佛教,开始学习三藏。五年后,菩提流志成为三藏法师,其名声传扬于世界各地。法显大师65岁出国,菩提流志也是六十多岁时,精通佛教与世间各种学问。

彼时正值唐朝,唐高宗多次派人迎请菩提流志来大唐弘法。十年后,菩提流志应邀来到洛阳,然而唐高宗已经去世,随后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执政。唐朝的好几代皇帝,都对菩提流志很尊敬。后来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唐中宗继位,彼时首都已经迁都至长安,即现在的西安市。刚开始时,菩提流志在洛阳翻译《华严经》等经典。唐中宗在位时,他就在长安翻译《大宝积经》。

此前,玄奘大师曾发愿翻译《大宝积经》。在他六十多岁时,翻译完《大般若经》。而《大宝积经》,他只翻译了一部分。彼时玄奘大师法体欠安、气力不足,其传记说他只翻译了此经的少许。他认为翻译《大宝积经》的过程,如同翻译《大般若经》一样浩大,故《大宝积经》只能遗留下来,由菩提流志继续翻译。现今的《大宝积经》汉译本,延用了部分玄奘法师的译文。彼时,唐中宗大力支持菩提流志译经,当朝的文武百官、王妃宫女等,经常去参观译经场景。宰相也经常亲临,监督翻译,召集全国有学问的文学家、知识分子,从印度迎请了精通翻译的大德,一同参与译经,并建立了规模宏大的译经场。在唐睿宗时期,菩提流志用了七年时间,才完成《大宝积经》的翻译。唐玄宗时期,菩提流志示现圆寂。

《宋高僧传》说菩提流志活了156岁。在某个节日,他右侧而卧,安详圆寂。菩提流志60岁开始学佛,那么长寿,也很好。后唐玄宗为其举行的葬礼,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最隆重的葬礼。菩提流志译师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德,他的人生历程很奇妙。同时期的金城公主—据说是唐中宗的养女,有说是女儿,她是藏王赤松德赞的妈妈。金城公主在唐中宗时入藏,这是唐中宗时期的藏汉文化交流史。

如前所述,此经的另一译本--《发觉净心经》,由隋朝译师阇那崛多翻译。阇那崛多是巴基斯坦人,学汉语后来到中国,六、七十岁时示现圆寂,也翻译了一些经典。上述两个译本都很好,我对了一下,前面的部分,两者出入不大,基本一样。相对而言,菩提流志的译本,比阇那崛多的稍微好懂一点。菩提流志能得到唐朝历代皇帝支持,可见其译风非常好。我在对照藏译本时,感觉菩提流志的译本比阇那崛多的好懂,差别不大。净空老法师讲此经时,也用菩提流志的版本,并且特别赞叹他的译风。

正式宣讲

这部经分有上卷和下卷,我们首先看上卷: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离奈城仙人住处施鹿苑中。与大比丘众满足千人。复有五百诸菩萨众。

释迦牟尼佛第一转法轮之地--瓦纳纳西,藏文名字བཱ་ར་ཎཱ་སཱི།也就是波离奈城,现在是印度很重要的城市。此处有一些佛塔,具体内容在其他书里讲过,在此我就不重复了。

这里有一个仙人住处。关于仙人住处,有几种不同说法:

1、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在这里转法轮。佛陀叫大仙人,像东北人说的大仙,并非不好的词,而是佛陀的意思,佛陀也可以叫大仙。本来他们ར字没有说得很好,(师模仿)他们说“大仙儿”“仙儿”,发音很好;

2、佛陀不在时,缘觉出世,并在那里修行,也叫大仙,所以叫仙人住处;

3、缘觉不在的时候,具五通的仙人也在那里修行,所以叫仙人住处;

4、还有一种说法叫仙人落处,落到此处。以前有五百仙人示现神通,在空中像老鹰一样飞翔。彼时以特殊因缘,五百仙人产生世间忆念,神通突然消失,堕在那里,所以叫仙人堕处,即藏译本中的དྲང་སྲོང་ལྷུང་བ་རི་དགས་ཀྱི་ནགས།,其中ལྷུང་བ།有堕的意思;

5、有说此处是五百仙人成就、居住的地方,三世诸佛转法轮的地方也叫仙人处。像这样,有上述这些不同的说法。

鹿野苑,又名施鹿苑。我以前讲过,那里是一片森林。因为当时的国王和大臣经常到森林里打猎,故梵达多太子把此处作为放生鹿的地方,并取名为鹿野苑。鹿是一种很吉祥的动物,以前人们一看到鹿,都认为很喜气。《释迦佛广传》的情节里,经常有鹿出现。像朵芒寺,也有各种鹿,它们不怕人,但那边的人讨厌它们。那里的僧人,看见那么多鹿子天天过来,有些小僧人就偷偷用石头打。我那天跟他们说,鹿是很好的动物,它们当中也许有僧人、大菩萨的转世。一般而言,鹿、兔子围绕修行人,是修行人相续具有慈悲心的征兆,所以我们要爱护这些小动物。

是时众中多有菩萨。业障深重诸根闇钝。善法微少好于愦闹。谈说世事耽乐睡眠。多诸戏论广营众务。种种贪著为所不应。妄失正念修习邪慧。下劣精勤行迷惑行。

当时,佛陀与众比丘、五百位菩萨居住在此处。藏译本讲,其中大多数菩萨都具有高深的修行境界,个别菩萨则业力深重。汉语佛经里的语言,也用到世间的场景。像世间人也说:“业障深重、造孽,我好造孽哦……”以前我去马尔康,当地人说话,藏语中混杂着汉语。(师模仿)他们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会说:“ཨ་མ་མ།(阿玛玛),好造孽哦……”业障深重,这些菩萨,有些是前世业障深重,贪心、嗔心很重,相续无法堪能。一旦现业,无法控制自己。

诸根闇钝。还有些菩萨诸根暗钝、愚痴,信根、慧根、精进根都不行,或者眼、耳、鼻、舌、身的根也不行。有些则意根特别迟钝,讲多少遍也记不住,心无法专注,觉得自己太笨了。

善法微少。善法微弱,他们很擅长做恶法,而做身口意的任何善法,力量薄弱,无法继续下去。像半小时坐禅也没办法,听课一个小时也没办法,一天的精进念诵也没办法,善根很微弱。

好于愦闹。喜欢热闹、散乱的地方,看电视连续剧、电影等。喜欢热闹的地方,即便没什么事情,也整天待在那里。有些城市里的老年人很喜欢热闹、散乱,一直在十字路口张着嘴巴。即使四方的微尘全部被风吹到嘴里,(师模仿)他也觉得是美好的享受。这些老年人与其这样,倒不如在家里好好念观音心咒。

谈说世事。谈世间事,有些菩萨整天讲世间的打仗、谈朋友、灭敌护亲、乱七八糟的时事、军事;

耽乐睡眠。还有一些菩萨爱睡觉,白天迷迷糊糊、没有力气,想睡觉。晚上就更不用说,天还没黑就睡着。醒过来时,已经看到太阳了。

多诸戏论。喜欢诸多戏论,即没有任何意义、各种各样的戏论、执着。对心的本性,却一点兴趣都没有。而对邪知邪见,世间各种有无是非,很感兴趣。

广营众务。喜欢营办各种没有实在意义的琐事。

种种贪著。种种贪著,贪物、贪色、贪财,产生各种贪婪心。为所不应。对不应该做的事情很感兴趣。

妄失正念。丧失正知正念。

修习邪慧。串习常、乐、我、净的颠倒邪慧。藏译本里,此处还有懈怠、懒惰的意思。

下劣精勤。境界很下劣、懒惰,一点都不精进。

行迷惑行。整天行持像吸毒、喝酒等迷乱之事,沉迷于黑暗中。

鹿野苑的这五百位菩萨,有部分是初发心菩萨。像我们一样已经发了菩提心,因为前世的业障,修行特别不好。像吃喝玩乐、贪著各种世间法,这些修行人的障碍,他们都有。作为修行不好的凡夫人,或会想:“这是我,爱睡觉的是我,业力深重的也是我,智慧暗钝也是我,善根微弱也是我,喜欢愦闹的也是我,这些‘功德’我都具足。”可见现在我们具足的这些法,上述菩萨也具足。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在于会中见诸菩萨具足如是不善诸行。作是念言。此诸菩萨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皆已退转。我今当令是诸菩萨。觉悟开晓生欢喜心。作是念已。即于晡时从禅定起。往到其所共相慰问。复以种种柔软言词。为说法要令其欢喜。因告之曰。诸仁者云何汝等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而得增长不退转耶。

此时弥勒菩萨,见到这些菩萨具足如此不善的行为。好比平时在一个寝室,一个班,一个学院里面,我们看得出哪些是精进的,哪些是懈怠的,像这样大家都知道。弥勒菩萨看到那么多菩萨,情况不是很好,有些懒惰、有些爱睡觉。他心里想:这些菩萨,对无上菩提的圆满道分,都已经退转了。藏译本的此处有“呜呼”一词,藏文叫ཀྱེ་མ།(杰玛),表示心里感叹、悲哀。他说:“呜呼,这些菩萨都退失了,我今天要想办法劝劝他们。”觉悟开晓生欢喜心,此经的经名有劝发殊胜意乐--菩提心的意思。弥勒菩萨想,我要劝这些菩萨重新发菩提心,让他们生起欢喜心,想办法让他们好好开悟,对菩提心、对善法生欢喜心。

到了下午三四点,弥勒菩萨实在坐不住了。我们有时候坐禅,本来自己在修,突然想起某件事情很重要,བསོད་ནམས་འདི་ཡིས་ཐམས་ཅད་གཟིགས་པ་ཉིད།(索南得义檀加惹巴涅)简单回向后、起定。弥勒菩萨也是,下午到达菩萨们那里,没有呵责他们:“你们这些坏蛋,这些天情况很不好,你们在干什么呀……”而是以很温和的语言,以种种柔软的言词,为说法要令其欢喜,可见这是菩萨的善巧方便。一般来说,用温和的语言实在无法开导时,才用粗暴的语言,不能一见面就说他们,否则会适得其反。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让他们更加生气,关系破裂,劝发菩提心的大事不能成功。

菩萨一直提倡四摄,如《大乘义章》云:爱语摄者,美辞可玩,令他爱乐,名为爱语。四摄中的爱语,令众生心里欢喜,容易接受,这是菩萨的善巧方便。我以前讲过,《旧杂譬喻经》里有个故事,说有个国家,全国男女老少、上上下下的人刚强难化、粗暴野蛮。对于造恶业,大家习以为常,觉得非常合理。有一次,佛陀和五百阿罗汉眷属去了邻国,准备为他们弘扬佛法。所有阿罗汉都充满信心,觉得度化他们没有问题。佛陀首先让目犍连去,目犍连在当地直接讲要行持善法,不能造恶业。于是那个国家的人全部辱骂目犍连尊者,他的弘法不成功,回来了。舍利子说:“你的方法不对,应该用智慧来开导,让我去。”于是佛陀同意让舍利子去。舍利子尊者为众人宣讲戒律,他们更不听,侮辱他。他也没有成功,回来了。像《维摩诘经》的情节那样,然后是迦叶尊者……每一位阿罗汉依次前往度化,但是都没办法。人们对每一位阿罗汉,都谩骂得很可怕。阿难尊者对佛陀说:“这个国家的人太可怜了,别说他们平时造的恶业,仅仅这次他们辱骂五百阿罗汉的果报,尽虚空都无法容纳。”佛陀说:“他们的罪业确实严重,但菩萨安住在空性境界中,菩萨视之,静为无罪。”

佛陀问文殊菩萨:“你要不要去一下?”文殊菩萨说:“没问题,我去。”文殊菩萨的方法,与其他阿罗汉不同,到达以后就赞叹他们。可见我们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赞叹他人。对造业的人,不能一开始就指出他的过失。像有些法师去其他寺院的时候,说:“你们这里没有闻思修行。”这样的言辞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这里没有你的事,请你走吧。”由此可见,先随顺他们很重要。

像不信佛教的领导在旁边抽烟,有些人说:“上师在那里,你把烟拿下来!快拿下来!”(众笑)这是很不合理的做法,因为他根本不管你是上师、还是出家人。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更善巧地说:“你的烟很香吧?是什么烟?我感觉特别舒服,可见你是一个很快乐的人。”这样赞叹,他很开心,然后再慢慢度化他。当时文殊菩萨赞叹:“你们国家经济发达……”大家听了很欢喜。到了国王那,文殊菩萨又赞叹国王,国王很高兴,老百姓也很高兴。大家都觉得文殊菩萨是个好人,供养鲜花、金银财宝,特别喜欢他。后来文殊菩萨说什么,他们都听话,就这样慢慢度化了他们。这就是文殊菩萨的善巧方便,大乘菩萨也要随学一下。

你自己在山里剃光头,很寂静。看到山下有人抽烟、喝酒、吃肉时,你不能直接说:“你这样不行!造业!堕地狱!堕无间地狱!金刚地狱!多可怕呀……”如果这样,你的弘法肯定不成功。别人的善根比较薄弱,你还呵斥唾骂,只会让对方更不把你放在眼里:“这个沙门光头有什么了不起?你没有资格说我,你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

从我弘法多年的经验可知,度化众生时,柔和的语言真的很重要。像有些领导喝酒、抽烟,我在了解他真正的背景之前,从来不制止。有些人问:“我抽烟可不可以?”我说:“可以可以,没问题。”有些出租车司机,他们也有自己的喜好。坐出租车时,他们抽烟,我问:“你可不可以把窗户拉下来?”有些说可以,有些说不行,那不行也只能这样坐着。(师笑,众笑。)由此可见,柔和的语言会让他们欢喜。

此处,弥勒菩萨告诉他们:“诸位仁者,你们对无上菩提的圆满道分,有没有增长?有没有退失?”弥勒知道他们最近退失了,但并没有问:“为什么你们最近退得那么厉害?”还是用温和、尊重的语言说。

是诸菩萨同声白言。尊者。我等今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无复增长唯有退转。何以故。我心常为疑惑所覆。于无上菩提不能解了。云何我等当作佛耶不作佛耶。于堕落法亦不能了。云何我等当堕落耶不堕落耶。以是因缘善法欲生。常为疑惑之所缠覆。

菩萨同声白言:“尊者啊,我们如今在无上菩提的圆满道分上,一点增长都没有。最近的修行,我们很惭愧,很不对劲,越来越退转。”看前文可知,他们什么恶业都在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心一直被怀疑盖住,对无上菩提不能了解。我们想,自己到底能,还是不能作佛呢?”他们不仅修行不精进,甚至对佛果产生怀疑,到底能不能成就?能不能获得佛果?而且对于堕落法也不能了知,“我们到底会不会堕落恶趣呢?能不能成就也不知道,对堕落法也不能了解。”因此,善法几乎没法产生,心常常被疑惑缠覆。藏译本里,此处比较直白,菩萨们以这些原因生不起善心。其原因有几种:一是业力,二是恶友,三是环境,四是自己没办法精进……这些菩萨说:“我们现在的处境不妙,状况很不好,常为疑惑所缠覆。名称是菩萨,但我们很惭愧。”

尔时弥勒菩萨。而告之曰。诸仁者。可共往诣如来应供正遍知所。而彼如来。一切知者一切见者。具足成就无障碍智解脱知见。以方便力。善知一切众生所行。当为汝等随其根性种种说法。是时五百众中有六十菩萨。与弥勒菩萨。往诣佛所。五体投地顶礼佛足。悲感流泪不能自起。弥勒菩萨。修敬已毕退坐一面。

弥勒菩萨安慰他们:“诸位仁者,我们一起去拜见如来正等觉释迦牟尼佛。佛陀是一切知者,他具有尽所有智、如所有智,了知一切万法,无所不知。他有慧眼和佛眼,能见到未来过去的一切。他修行了三个阿僧祇劫,已经成就无有任何障碍的解脱知见。他用他的智慧来开导我们,以方便力和善巧力,能知道一切众生的所行。所以佛陀具有慈悲、智慧、善巧方便,他度化众生的能力都已具足。佛陀会根据你们不同的根基、种姓、欲乐,说种种不同的法。这样问题一定能解决的。”

《大宝积经》赞叹佛陀:处在于大众,能尽诸问疑,不谬而和柔,悦可于众心。佛陀在大众中,能解除一切疑惑。他用柔和的语言开导,让每个众生都会欢喜,不会刺伤、扰乱我们的心。他讲的话悦耳动听,让人感到舒适、快乐、温暖。此经又云:佛语智庄严,如杂妙花鬘。佛陀的语言,以智慧来庄严,就像各种妙花鬘一样特别美妙。

弥勒菩萨告诉他们,如果到了佛那里,问题一定能解决。后来弥勒菩萨带他们到佛那,解决了他们的疑惑。像我们看到有些人业力深重,把他们带到有知见的法师、大师那里作加持、开示,或者让他听听几堂课,这样他能从中受益。有些业力深重的人,到寺院里听几节课,这几节课把他的人生大事全部解决了,让他人生中的迷茫全部瓦解。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有。

五百菩萨当中,有六十位比较懈怠的菩萨跟弥勒菩萨一起,前往佛陀所在之处。藏译本中,此处没有说五百人。五百菩萨中,只有六十位菩萨问题比较严重,其他人还可以。大家到达后,五体投地,在佛的足下顶礼。这六十位菩萨都一直流泪,不能自已,很伤心。有些人伤心的时候,(师模仿)一直“呜呜呜”地哭,把头都……这种情况,以前在佛陀面前也有。他们一直在哭,一方面是见到了庄严的佛陀,很感动;另一方面作为菩萨,不精进修行,业力深重,烦恼炽盛。大家很伤心,一直坐在那里,不能自已。

弥勒菩萨。修敬已毕退坐一面。此处,藏译本说弥勒菩萨在佛前顶礼,右绕三匝,退坐一面,没有管他们,呵呵。像我父亲离世的时候,当时通讯不好,我在这里念了几天经。念完经,父亲天葬后,我去朵芒寺。我有三个妹妹,小妹妹当时在放牛,知道后就跑到朵芒寺,在朵芒寺对面的一颗树那抓着我,开始大声地哭。我没办法,只好说:“父亲死了,你应该哭,大声哭。”她停了一下,就不哭了。(师笑,众笑)后来她跟我说:“你好坏,本来我当时很伤心,你一说让我大声哭,我却哭不出来了。声音也没办法再大,眼泪也没有了。”我说:“父亲死了,肯定要大声哭嘛。”可见有时候让她哭,她就不哭;说“不要哭”的时候,非要哭。

这时弥勒菩萨没有管他们,绕佛后,他坐在一边,想:该哭就哭吧。这些菩萨平时不精进。现在在佛前,看你们会怎么样。

尔时佛告诸菩萨言。善男子。汝等应起。勿复悲号生大热恼。汝于往昔造作恶业。于诸众生以畅悦心。嗔骂毁辱障恼损害。随自分别。不能了知业报差别。是故汝等。今为业障之所缠覆。于诸善法不能修行。

此时,佛告诉这些菩萨:“善男子。”此处,藏译本中只有善男子རིགས་ཀྱི་བ།,没有善女人。“你们快坐起来,不要哭了。这样哭,会生大烦恼。你们为什么修不起来?由于往昔所造的恶业所致。”从情节上看,他们并没有说来见佛陀的缘由,只是坐在那里哭。弥勒菩萨也没有解释,他们是因为修不起来,所以哭。他们哭的时候,没说是因为父亲死了,还是母亲死了,但佛陀已了知前因后果。于诸众生以畅悦心。嗔骂毁辱障恼损害。“由于往昔所造的恶业,你们无法修行,当时你们用很愉快的心造恶业。”就像有些人骂人,跳起来:“哈哈,你们……”,笑着造恶业,哭着受果报。

《正法念处经》中云:如是罪业。作时喜笑。得殃报时,号哭而受。畅快地造恶业,受果报时,很可怕。佛说:“你们以嗔恨、障恼、损害的心,随自分别。不能了知业报差别,以自己的分别念,不能了知,自己曾经以这些原因造了恶业。如今你们因为业障的缠缚,对善法不能修行。以前以欢喜心造业,现在业力现前,感受果报。”

《诸法集要经》中云: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起,未见无恶因,而受于苦报。一切都是因缘而生,众生造恶业时,不知将来要感受苦报。

印光大师的文钞里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同样地,凡夫人造恶业时,很畅快,觉得无所谓。后来感受果报时,确实没办法。

有些人本身人很好,但业力现前时,修不了法。因为业力现前,身体不好;因为业力现前,心情不好;因为业力现前,一切事都不顺利。可见业是很可怕的,像诽谤别人,当时觉得无所谓。自己感受果报时,才发现不是那么简单。所以佛陀说:“你们不要哭了,起来吧。你们现在修不了法的主要原因,是你们曾经造过很多恶业。”

我们看高僧大德的传记,每一个修法都能得到验相。在座各位平时修任何法--本尊、加行、上师瑜伽等,修了好几天、几个月、好几年,如果一点感觉都没有,这时不能灰心、不能生退心,因为前世造过很多像诽谤正法等的恶业。在忏悔清净之前,有些事情不那么简单。你看这些菩萨们,佛陀、弥勒菩萨在世时,修法都修不起来,何况我们现在处于末法时代。五浊恶世时,我们修不起法,实属正常。因此不退转很重要,不然有些人觉得:“法不殊胜,对我不相应。”自己找借口退下来,特别可惜。

时诸菩萨闻是语已从地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善哉世尊。愿为我等说此业障。我等知罪当自调伏。我从今日更不敢作。

菩萨们听到佛这样说后,从地上坐起来,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白佛言:“那到底是什么业啊?能不能请您讲一下,我们往昔造了什么罪?我们会好好忏悔,好好发愿的。”

《心地观经》云:一忏不复造诸罪,三世如来当证明。我们发愿,以后不会再次造罪,这一点,三世诸佛都可以证明。“如果佛陀把整个过程告诉我们,我们从现在开始,绝对不敢再造罪。”他们就这样发愿。

此时佛陀准备为他们宣说往昔所造的业,具体内容,下次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