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俱舍 >> 俱舍论讲解 >> 俱舍论讲解090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九十课

思考题

1.经中所说的三种妙行和三种恶行分别是什么?在业和烦恼是否他体方面,有部、经部有何不同观点?

2.十种善不善业道尚未包括的还有哪些妙行和恶行?

3.七种身语业怎样具足有表色和无表色?

4.请举例说明加行、正行、后行是否具无表色、有表色?加行、正行、后行的界限是怎样分的?

5.请略说恶业的加行怎样从三根本中产生?

大家对学习《俱舍论》应该有信心,学习任何一部法,没有信心是不行的。我还是需要给你们讲一个简单的公案,为什么说对《俱舍论》要有信心呢?我昨天接到红原一位堪布的电话,那位堪布以前我在有些书上也提过——根登洛若堪布,可能有八十岁了吧。我刚来学院的时候,在他老人家面前听了《大乘阿毗达磨》、《宝性论》等很多法,他是非常精进的,我以前也讲过,一般除了吃饭、睡觉以外,一直看书。有一次法王如意宝从新龙回来,僧众在那边排队的时候,他还拿着书夹一直在看书。这种精进不是一天两天,我刚来的时候身体也比较好,有时候晚上十二点钟去偷看,他已经起来看书了,在书上写一些注释。去年碰到的时候,他说:现在没有看书,一直在精进地念观音心咒,其他闻思修都没有。确实他现在没有讲经说法。但昨天他给我打电话说找齐美仁真堪布,有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当时没有找到齐美仁真堪布,我就给他打电话说:没有找到,怎么办?他说有特别重要的事情,我就说:我可不可以转告他?堪布说:那也可以,你转告他,主要有两件事情。听说齐美仁真堪布去年到拉萨,在拉萨书店里面找到了藏地比较罕见的几本书,你问他一下,有没有《俱舍论》的注疏和中观《回诤论》的注释?我当时开玩笑:你不是天天闭关吗?要《俱舍论注疏》干什么?现在你都接近八十岁的人了,看《俱舍论注疏》干什么?他一边开玩笑,一边也可能是谦虚,说:闭关也坐不住,还是想看书,还是想看一下以前没有看过的讲义和《回诤论》注疏。我说:慈诚罗珠堪布写了一部《回诤论注疏》。他说:你无论如何让他复印,给我寄一本。后来我告诉他:明天让齐美仁真堪布九点钟给你回话。所以今天九点钟的时候,可能齐美仁真堪布要给他回话……

他老人家现在确实是已经接近八十岁的人,这里有些人还没有到四十岁就觉得不行了。那天有位道友说:现在遇到《俱舍论》太老了,没有办法了,如果早一点学《俱舍论》,还是有希望的。我昨天想了想,这些人真是没有勇气和动力,像根登洛若堪布那样老的人还在找《俱舍论》的注释。我昨天跟齐美仁真说:我们到七八十岁的时候,会不会找《俱舍论》的讲义?虽然我们对学习有一种爱好,但是到时候不一定找,可能觉得年轻的时候已经学过了。我们这里的有些道友,离开学院的时候,不一定把《俱舍论》的法本带走,最多带着《上师心滴》和《修心八颂》就跑了……以前的有些高僧大德的行为完全是不同的,在他眼目中,《俱舍论》也是非常重要的。像堪布他老人家肯定看过《俱舍论》的很多注疏,但他还是想找以前没看过的特别好的讲义。

从一个角度来讲,这只是一般的事情,一位老堪布想找一本书,这也没有什么,但另一个角度来讲,他老人家已经接近八十岁了,这里的有些人可能到五十岁的时候,不一定看《俱舍论》。有些人直接跟我说:要不是您老人家天天逼着我们,都不想看,《俱舍论》很枯燥的。好几个道友这样讲的:我们还是看一遍吧,你在课堂上经常这样说,只要你高兴,我还是看一遍……。这种态度不太好,应该像萨迦班智达说的一样,即使明天死,今天也要学习,虽然即生没有成为大智者,但是学问就像自己保存的财物一样,来世也可以直接领受。所以,每一位修行人应该有这种愿望和兴趣,对任何一个学问,首先要产生兴趣,没有产生兴趣的话,抱着一种压力,用一种强迫的手段,肯定学不好的。

所以,你们要想一想高僧大德们对学问是怎样重视的,作为后学者明白这些道理的话,只要有一口气在,有生之年对这些事情应该下功夫,我是这样认为的。你们也不要觉得《俱舍论》是小乘法。堪布根登洛若去年在他的闭关门上写:我病得特别厉害,希望任何人不要与我交往。一直禁语,不说话,两三年当中一直在寺院里面闭关,实际上他也一直在闻思。这些高僧大德对待闻思修行,的确不像这里的有些人那样,经常说自己入于普贤王如来的定,讲课的时候也入于普贤王如来的定,但是问他《俱舍论》的无表色,可能都回答不上来。这种定和别人的定还是有一点差别,到底哪一个正确?像我这样的人可能分析不了……

前面说有十五个问题,现在讲第七个问题——妙行和恶行。

丙七(宣说善行与恶行)分三:一、业道之安立;二、单说邪命之原因;三、何业具何果。

丁一(业道之安立)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戊一、略说:

前面讲了三种妙行,也即身体行持三种善业,则令身业得以清净;语言行持三种善业,则令语业得以清净;意行持善业,则令意业得以清净。为什么说身清净、语清净、意清净呢?在做身语意的善业时,通过这个业,身语意得以清净。上一节课最后一个颂词没有详细解释,就是这个意思。

身之业等不善业,承许名为三恶行,

贪心等虽非为业,亦是意之三恶行,

与之相反为妙行,彼等笼统而归纳,

如应善与不善业,佛说各有十业道。

身体的三种不善业,承许为三种恶行。也就是说,身体的业,既是业也是恶行。贪心、害心、邪见虽然不是业,但是意之恶行。有部宗在这里将业和烦恼分开,前面可能也遇到过,贪心等虽然不是业,但是意的恶行,因为恶行的范围大一点,恶业的范围小一点,所以,恶行不一定是恶业,恶行里面包括恶业。

与三种身恶行和三种意恶行相反的,即是妙行。这里没有说语的恶行,《自释》和《俱舍论》的其他注释中也没有特别说明,只说了身体和意的恶行,与之相反的称为妙行,也就是说,身体善业的方面称为身体的三妙行,无贪、无嗔等称为意妙行。

如果将上述所讲的业大概归纳,则为善业和不善业,佛陀在经中说有十种善业道和十种不善业道。

既然经中说“三恶行与三妙行”,那它们指的是什么呢?《俱舍论》如果通达的话,大乘、小乘很多经典中的名词自然会通达,那佛经所说的到底指什么呢?身业等不善业受到圣者呵责,产生不悦意的异熟果,因而被承许为三种恶行。贪心以及“等”字所包括的害心与邪见三者,虽然不是业,却是三种意恶行。这里是从因的角度来讲,因为这里所说的贪,不是指贪嗔痴三种意不善业中的贪,而是它的因,也即贪不善业的因,有一种爱的含义,这种爱是在取对境时出现的,而后才会由此出生贪不善业。所以这里说,这种爱和害、邪见三者不是业,但确实是意的三种恶行,原因是贪心、害他人的害心与邪见的心,其自性就是烦恼,而不是业。意业则是指思(心所之一)的自性业。业和烦恼分开,通过增长烦恼而造恶业,爱心、害心和痴心作为因,起现贪心、嗔心、邪见。

经部宗不承认这种观点,他认为,佛经中说邪见等是身语意里面的意恶业,可以说贪心、害心和邪见是业,也是烦恼。业和烦恼虽然有不同的地方,但是同体也不相违。有部宗则认为业与烦恼互为异体。

与之相反即是妙行。这些恶行与妙行如果笼统归纳,即是善与不善业道,经中说它们各有十种。佛经中是根据不同众生的根基,从自性罪的角度讲到了十不善业,那是不是所有的恶行包括在十不善业中,所有的妙行包括在十善业当中呢?不一定。不包括的有哪些呢?比如杀生等身业的加行与后行、嗔心等九种意业以及无惭无愧不包括在内,善业也不包括发放布施、喜爱言谈、知惭有愧、持戒律、建佛塔、印经书等。

戊二(广说)分七:一、是否具有表色无表色;二、业道各分三类;三、别说不善业道;四、断善根与恢复方式;五、思与几业道俱生;六、何界何趣中有几业道;七、业道之果。

己一、是否具有表色无表色:

六种不善无表色,淫二彼自做亦然,

七种善业具二种,等持所生无表色,

所有加行具有表,无表不定后行反。

十善业和十不善业当中,哪些具有表色、无表色,哪些不具有表色、无表色呢?这里首先讲身业和语业具不具足有表色、无表色,可能三种意业没有分析。因为世亲论师造论的时候,不一定对每一个问题都详细分析,在造论的时候,一般大概阐述以后,对有些问题可能通过间接、旁述或者言外之意的方式来宣说,并不一定所有的问题全部讲出来。

有些分别念比较重的人会认为:“这个论说得不圆满,你看这个问题没有说出来,那个也没有说出来,我的智慧很了不起,可能要胜过世亲论师了……”不要这样想,造论的时候不一定把所有问题都说出来,比如说释迦牟尼佛是遍知,他只要了知四谛法门,就可以称为遍知,不一定非要把这棵树上有多少片叶子说出来。《释量论》当中专门有这方面的辩论,我们不能从某一个角度安立释迦牟尼佛不是遍知,比如现在前面生长的这棵树上,本来有一千二百二十五片叶子,但释迦牟尼佛在任何经典中都未宣说的缘故,不是遍知,这在因明里面叫做相似理由。

除邪淫以外,身体和语言的六种不善业具有无表色,邪淫具有有表色和无表色二者。身语的六种不善业,如果是自己做,也同样具足有表色和无表色。反过来讲,身体和语言所做的七种善业也具有有表色和无表色,等持所生的禅定戒和无漏戒只有无表色,不具足有表色。所有身语所做的加行一定具有有表色,但不一定具足无表色。后行则与加行相反,也即无表色一定具足,但有表色不一定具足。

身语的善不善哪些具有有表色与无表色呢?不善业的杀生、不予取以及语四业,邪淫没有包括在里面,必定具有无表色,不一定具足有表色。比如起杀心的时候,无表色肯定具足,但是有表色只有正在做的时候具足,如果自己没有做而让别人做,则他自己不具足。语言也是如此,让他人说妄语、绮语、恶语、离间语;不与取,自己不偷但是指使别人去偷。不具足有表色的原因是,上述六种业委托他人也可成办。唯有邪淫既具有表色又具足无表色,指使他人邪淫,他自己不犯戒,所以,只有他自己做才犯邪淫,戒律、《毗奈耶经》当中是这样讲的。前六种不善业如果自己做,也具有表色与无表色两者。

戒杀等别解脱戒的七善业,也既具有表色又具无表色。比如不妄语,心里的无表色具足,有表色的语言也是不说。

等持所生禅定戒与无漏戒的善业有无表色,因为由入定力所生之故,没有有表色。

善不善业的所有加行均具有表色,因为它们都观待身语之所为。发心力量强大者具无表色,如果发心微弱不具无表色。《自释》里面以杀生为例,拿着刀子前往牦牛处,并用刀子狠狠地砍在它的身体上,在牦牛未断气之前,全部属于加行;在断气后,继续用刀子切割皮肉等,全部属于后行。再比如守戒律,首先在亲教师前顶礼,重复戒条等属于加行;白四羯磨完毕后,在上师面前酬谢、回向、顶礼等,属于后行。《自释》里有这样的辩论,所谓的正行,比如牦牛没死的时候是正行,还是死后是正行?没有死的时候算为正行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刀子砍在牦牛身上的时候,牦牛可能是在第二刹那死,而杀生者在第一刹那死了,这时犯不犯戒呢?戒律里面说不犯戒,因为牦牛还没有死。牦牛死了以后作为正行也不合理。有部宗说,死了以后属于后行,未死之前属于加行,只有真正断气的刹那才算正行圆满,这个很重要。得戒也是如此,亲教师阿阇黎弹手指说“你已得戒”,自己也产生得戒之心的时候,正行圆满。所以,正行是一刹那性的,前行和后行不是刹那性的,时间比较长,这样分析比较合理。

受戒的比喻在其他注释里面有,杀生的比喻在《自释》里面也有。听说有些人对《俱舍论》很有信心,比大圆满还有信心,这样的话我也有信心讲了。尤其昨天堪布根登洛若还要找《俱舍论》新的讲义,我都想以后没什么事的话,可不可以把《俱舍论大疏》翻译出来。因为《大疏》里面把很多问题讲得比较细致,但是太广了,有时候就像茫茫无边的大海一样,实在不知道在讲什么问题,有这种感觉。但是真的要详细研究《俱舍论》的话,这是不可缺少、非常好的一部注疏。

这里说身体和语言的前行肯定具足有表色,但无表色不一定具足,因为当时的发心特别弱,无表色引发不出来,如果发心比较强的话,无表色也可以引发出来。由此可见,是否具无表色?答案是不一定。后行与加行相反,必定具无表色,而不一定具有表色,比如后行的时候,杀完牦牛以后,相续中恶业无表色已经具足了,但是有表色不一定具足,因为杀完牦牛以后不一定去管它,没有继续做的话,不具足有表色;继续做与正行相同之事,如削皮切肉等,与杀生相应的行为继续存在,这时具有表色。

己二、业道各分三类:

加行三根本所生,贪等彼后即生故。

善业加行及后行,均由无贪嗔痴生。

恶业的加行由贪嗔痴三根本所生,因为它们在三根本后面立即产生之故,这里没有说后行;善业的加行和后行全部是无贪、无嗔、无痴来产生的。

经中云:三杀生,即由贪心所生、由嗔心所生、由痴心所生。那么,所有的业道是不是都以三根本来究竟呢?三杀生指什么呢?就是指贪心所生的杀生、嗔恨心所生的杀生、痴心所生的杀生。恶业的业道是不是全部由三根本来究竟呢?不是这样的,佛经的密意是指三根本当中可以产生加行,对于正行和后行并未作判断。所以,《俱舍论》的确分析得非常细致,对生活中的一切行为都可以观察。

那三不善业的加行是如何以三根本所生的呢?蒋扬洛德旺波的注释,与其他讲义相比算是较广的,其他讲义中没有讲到这些内容。

杀生的加行由贪心所生:诸如为了想吃肉而杀生。嗔心所生:诸如杀害敌人。痴心所生:如以福德之心杀害父母等。有些外道认为父母已经老了,为了报恩而将其杀害,就像喜鹊一样。以前藏地有些老乡,自己的孩子不报恩的时候就说他们像外道一样、像喜鹊一样,坏得很。

不予取的加行以贪心所生:诸如因贪财而不予取。以嗔心所生:诸如偷盗怨敌的财物。以痴心所生:诸如婆罗门将盗窃说为正法。有些婆罗门特别喜欢偷一些财产占为己有,因为在有些典籍中说,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梵天的财产,婆罗门是梵天的儿子,婆罗门只是将自己父亲的财产拿来自己享用,不会有过失。

邪淫由贪心所生:诸如因贪恋而行邪淫。以嗔心所生:诸如为了侮辱她人而行淫。以痴心所生:诸如有些外道的说法,女人与花、果、烹饪好的食品、河岸、道路相同,所有人均可享用。

贪心等意三业由三根本所生,为什么呢?因为它们是在三根本的后面立即产生之故。这里所讲的意三业与烦恼里的三根本有点差别,原因是这里的意业是贪心、害心、邪见,三根本说的是贪心、嗔心、愚痴,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十善业的加行、后行与正行均是由无贪、无嗔、无痴中产生,就像龙猛菩萨《中观宝鬘论》里面所讲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