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俱舍 >> 俱舍论讲解 >> 俱舍论讲解004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四课

思考题:

1.请辨析“传闻此论乃佛说”之义。世亲论师对此持什么观点。

丙三、此论以必要等四法成立佛说:

所有的佛教宗派,可以分为小乘和大乘,小乘又分有部宗和经部宗,大乘则有显宗和密宗,显宗就是唯识宗、中观宗,密宗方面的道理,在相关的论典中都有论述。

对这几个宗派之间的关系,大家一定要分清楚。现在个别以汉语注疏的《俱舍论》讲义,可能对四大宗派的关系不太清楚,有些人以密宗观点来解释,有人以中观方式解释……其实,《俱舍论》是小乘宗的一部论典,对这一点一定要明白,用其他方式去解释不一定合理。

有人认为:既然《俱舍论》主要讲小乘有部和经部,大圆满的修行人没必要学吧?!

即使是大圆满的修行人,也必须通达名言方面的法。噶当派的教言再再强调:比如从学院到印度去,对路途中可能会遇到的违缘一定要注意,不能只关心尼泊尔到印度之间的一段路,而不关心眼前的情况,这样很有可能刚走出几步,就已经堕入坑洼当中,那想要抵达印度还是有点困难。同样,大圆满的境界对我们来说比较远,因此,对名言方面的道理需要精通,否则,即使表面在学佛,对自相续生起正见或者与他人探讨法义等,从各方面来看都是非常可笑的!

前段时间,个别居士说,针对《藏密问答录》《密宗断惑论》当中的有些观点,要作遮破,然后写了一篇文章。文章当中,语气相当不友善,处处都在指责“这个不对、那个不对”。真正从头到尾看了以后,发现这个人根本不懂什么叫因明、什么叫推理,什么叫教证,自己就随随便便信口胡说。这些人的行为,的确没有很大意义,对教理根本不懂,对小乘和大乘的区别也不懂,俱舍和般若之间的差别也不懂,净土宗和密宗之间的差别也不懂。现在世间上很多人就是这样,只看了两三本书,就自认为已经通达了,实际对名言当中最简单的“什么叫五蕴”,可能也不清楚。这种所谓的佛教徒,如果继续如此盲目的自信,我想:在现在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当中,佛教不可能前进,一定会停滞不前的。

因此,作为佛教徒,尤其对佛经大乘、小乘方面的理论研究和修学,这一点非常重要。还有自己修行的时候,与其他人探讨、辩论的时候,这种广闻博学都是非常重要的。

无辨诸法之智慧,无法息灭诸烦恼,

以惑漂泊有海故,传闻此论乃佛说。

颂词中讲到的第一个“无”,也即如果没有辨别一切诸法的智慧,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大家学习《俱舍论》的目的,就是要开智慧。很多人说:“你可不可以给我念个‘嗡 阿绕巴扎纳德’,因为我想马上开启智慧。”好像口里面吹个风,智慧马上从眼睛里出来一样。实际上,能够真正辨别诸法的智慧非常重要,哪些是法,哪些是非法,哪些是一切法的总相,哪些是一切法的别相等等,对这些必须通达。

没有辨别诸法的智慧,那么,“无法息灭诸烦恼”。在世间,每一个众生的相续中都有业和烦恼,而业和烦恼,必须通过无我的智慧来摧毁。佛经中也说,诸智慧能摧毁一切烦恼大山。如果不具足智慧,就无法摧毁烦恼。无法息灭烦恼会有什么过失呢?轮回中的众生将无法从中解脱。

“惑”在这里是指烦恼,在没有息灭烦恼之前,依靠这些烦恼,所有众生始终会漂泊在三有的大海当中;如果没有佛法和智慧的大船,众生就会一直在无边的大海中沉溺。

世亲论师为什么在这里宣说对法藏呢?颂词中说“传闻”,是听说或者传说的意思,“此论”指的是对法七论。世亲论师用一种不太满意的语气说:不具足辨别诸法的智慧,就不能摧毁烦恼,只要有烦恼,众生就会一直漂泊在轮回当中。为了众生不再漂泊轮回、真正证悟人无我,听说佛陀宣说了对法七论。

颂词中的“听说”、“据说”,是一种不太满意的语气。上师如意宝也讲过,世亲论师的传记中也有。世亲论师依止克什米尔众贤上师很长时间,后来他到无著那里去求学,并造了《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他将这部论著寄给众贤上师,上师非常高兴,认为写得特别好。但众贤上师的弟子全部是小乘有部宗,他们认为,里面的很多“传闻”、“据说”等不满的语气,是不是针对有部宗?或者是不是在驳斥有部宗?诸位弟子向上师请教了这个问题。当时众贤上师说:并非如此,这只是世亲论师一种诗学的写作手法,不是针对有部。后来,众贤论师要求世亲论师再作一个《自释》。作《自释》的时候,世亲论师站在经部观点,对有部作了破斥,颂词中所有的传闻、传说,确实是对有部宗不满的一种语气。众贤上师看到后有点不高兴,于是前往世亲论师所在的摩揭陀地方,准备向他辩论。世亲论师听说上师来找他,觉得与自己的上师辩论不太好,而且也担心上师不高兴,就以转佛塔的名义去了尼泊尔。

《印度佛教史》里面说,这只是藏地的一种说法,实际印度没有这种说法。为什么在印度没有这种说法呢?前面我也引用了《印度佛教史》中的说法,因为时间有点对不上,世亲论师到尼泊尔的时候,众贤上师已经圆寂好多年了

不管怎样,世亲论师在颂词中用了传说、据说等,意思是什么呢?《俱舍论》的颂词,主要宣讲有部宗的观点,《自释》则是世亲论师站在经部的观点,对有部表达了一种不满。

世亲论师说:为了息灭烦恼,据说佛陀宣说了对法七论。但对法七论到底是不是佛宣说的呢?世亲论师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说“据说是佛陀说的”,实际世亲论师本人不承认是佛说的,也不承认由阿罗汉所造,应该承认由凡夫所造。

为什么宣说对法呢?因为必须具足辨别有漏、无漏一切法的智慧。一般大乘是说轮涅所摄的一切法,小乘则是讲有漏法和无漏法,什么叫有漏,什么叫无漏,这在下面会有广说。若不具足辨别有漏、无漏一切法的智慧,则无有其他方法,可以灭尽根本与随眠的一切烦恼。如果未灭尽烦恼,后果将如何呢?烦恼是三有的根本,依靠这些烦恼必然造作各种各样的业,结果将永远漂泊在世间三有大海中。因此,传说为了生起辨析诸法的智慧,佛首先宣说了对法,后来有七位阿罗汉结集,就像法护尊者结集了《因缘品》一样。

蒋扬洛德旺波首先讲述了有部宗的观点。也就是说,没有智慧就不能去除烦恼;不能去除烦恼,就不能从轮回中解脱;不能从轮回中解脱,则众生永远都会在苦海当中流转。因此,为了生起无我智慧,据说佛陀已经宣说了对法七论,后来由迦旃延、目犍连、舍利子等七大阿罗汉作了结集。就像释迦牟尼佛先宣说《因缘品》,法护尊者结集一样,有关对法方面,释迦牟尼佛在各种经典中已经作了宣讲,后来七大阿罗汉对其作了结集。这是有部宗的说法。

这里的“传闻”是指他宗的观点,是作者世亲论师站在经部宗立场上,对有部宗表达不满的一种语气。经部宗发现此论中的“既是无为法又是成实法”等说法,与教理有许多相违之处,所以说对法七部是迦旃延等阿罗汉所造。这是蒋扬洛德旺波的不同观点。他认为,不是佛说的,而是阿罗汉所造。对于这种观点,也有一些辩论性。

有部宗为什么说“佛陀宣说之后由阿罗汉结集”呢?因为佛经中经常说“三藏法师”,“三藏法师”当然包括对法藏,如果佛陀没有宣说,佛经中怎么会提出“三藏法师”这一概念呢?这样一来,三藏就不齐全了。经部宗对此回答:没有这种过失,对法藏是经中抉择胜义以及法之体相的那一部分。

世亲论师在《自释》里,只讲了经部宗的观点,没有剖析有部宗观点。后来有一位论师在他作的讲义里专门解释过,他说:并非有部宗所承认那样,对法七部不是佛陀所说。虽然不是佛陀所说,但也不存在三藏不齐全或三藏法师不存在等过失,因为释迦牟尼佛宣说的律藏和经藏当中,专门抉择总相和别相的法门,就是所谓的对法藏。他是这样澄清这种观点的。

《印度佛教史》以及明朗译师《漫谈佛教》中说:有人说《对法七论》是阿罗汉所造,理由是其中出现了很多过失,比如无为法成实等,所以,肯定不是佛造的。这种说法不合理,因为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最得意的两大弟子,就是舍利子和目犍连,如果他们对有部宗的观点都未精通,所造论典错误百出的话,那么所有的证人,佛陀在世的时候就应该不存在了。世亲论师在本论结文也说:“本师世目今已闭,堪作证者多入灭。”因此,“非佛陀所说而是阿罗汉所说,因为《对法七论》有很多过失”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印度佛教史》和明朗大师自宗怎么认为呢?他们说,《对法七论》应该是凡夫人造的,只是写上了阿罗汉的名字。为什么这样说呢?《对法七论》中,比如成实的法、虚空成实,无表色成实等,对这些根本不存在的法,他们承许为存在,阿罗汉不可能如此宣说,佛陀更不可能这样说。世亲论师为什么在颂词中说“传闻此论乃佛说”呢?意思就是说,这些不是佛陀的语言,也不是阿罗汉的语言,只是有些凡夫人以佛陀和阿罗汉的名义,造了《对法七论》,所以才会出现诸如此类的过患,这就是世亲论师真正的密意。

根据明朗大师和《印度佛教史》多罗那他的观点,的确比较好解释,因为说佛陀出现上述过失确实不太合理,说阿罗汉有这些过患的话,也不太合理。世亲论师在颂词中所表达的不满语气,解释起来合情合理,为什么呢?因为世亲论师完全通达佛陀的密意,《文殊根本续》也对世亲论师专门作了授记,而且他一生当中通达般若九十万部,也有些说通达般若九十九万部,还有历史说他已经当过五百世班智达。如果他没有真正通达佛教的教义,后代的论师可能更加困难的。所以,明朗大师和《印度佛教史》的一致观点是,对法七部不是佛说的,也不是阿罗汉说的,应该是凡夫人造了以后写上了阿罗汉的名字。

在这个问题上,希望大家反反复复好好思维一下。世亲论师在颂词中说:传闻俱舍是佛陀说的,在《自释》当中,站在经部的观点又不太承认。这个观点比较重要,希望在大家能够详细分析。

总而言之,世亲论师为什么在颂词里对有部宗有种不满的语气呢?因为他们的说法不太合理。他们说对法藏首先由佛陀宣说,就像《因缘品》一样,后来是由阿罗汉结集的。蒋扬洛德旺波尊者等人则说,是由阿罗汉造的。按照明朗大师和《印度佛教史》的观点,这是凡夫人造的。

最后一种说法应该比较合理,但大家还是要认真观察观察,到底我们自宗应该如何承认?

实际上,应该遵循世亲论师的观点。那么,世亲论师《自释》中的观点与颂词的观点完全不同,是不是自己在破自己呢?这也不矛盾。世亲论师在造颂词的时候,首先阐明有部宗的观点,再在《自释》当中,用经部宗的观点遮破。可以说,世亲论师的《自释》,就是我们的自宗,只不过文字上不明显,因此,后来的高僧大德,在这些问题上经常引用各种教理来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