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大学演讲 >> 16 点亮一盏心灯 >> 博学与济世-演讲-东北财经大学 🎬 🎬 返回
字体: A- A A+

博学与济世——东北财经大学演讲

『2013年1月4日下午』

主持人致辞:

我们这里很多人对索达吉教授并不陌生。索达吉教授毕业于甘孜师范学院,是当代著名的佛学家、慈善家、理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今天的主题是“博学与济世”。索达吉教授非常博学,著作已累计有上千万字。近几年来,教授应邀前往清华、北大、浙大、人大以及港大等多所院校进行交流,与知识分子进行现场互动。可以说,教授是用他的悲心体谅了我们,在今天2013年1月4日这个“爱你一生一世”的特殊日子来到大连,来到我们东财,用他的大爱普度我们。

下面让我们心怀感恩,聆听索达吉教授的开示——

主持人说今天的日子很特殊,对我来说,这个讲座也比较特殊,我很珍惜,因为来这儿花了不少时间。

刚开始答应来以后,我发现前后的时间比较紧张,下一站离得又远,于是找他们商量,想推到下个学期。但个别老师和同学一再要求按时举行,我就同意了。来的路上,从昨天下午开始,飞机和车上的时间加上晚点、堵车,一共花了12个小时,今天凌晨4点才到东北。

为一次讲座,这样跑值不值呢?讲两个小时,再坐六个小时的飞机去下一站。我觉得很值,也很珍惜。

我常常记起释迦牟尼佛在因位苦行时,为求一偈——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甘愿在身上钉一千枚铁钉;而成千上万追随佛陀的修行人,也是为求真理付出一切。一想到这些,我就觉得,虽然时代不同了,人人都很忙碌,但为讲解和听闻佛法,做些付出是值得的。

博学济世,就是智慧与悲心

“博学济世”,这是你们东北财大的校训,拿它作为交流主题,我担心自己有班门弄斧之嫌。不过我得说,在我见过的许多校训里,这是最喜欢的一个。因为所谓博学济世,也正是我们佛教最核心的教义——智慧与悲心。

这样联系并不牵强。“博学”是广闻博学,和佛教的智慧是一个意思;“济世”也就是救度世间,佛教说以大悲普度一切生命,没有两样。刚好是智悲双运。我相信,由这一校训培养熏陶出来的人才,应该是对自己有益、对社会有用的。

智慧在藏语里称“西绕”,其直接涵义是,在所有取舍判断中最顶级的抉择和认知能力;悲心是“酿杰”,“酿”是心,“杰”是王,心之王——在我们可以生起的所有心念中,悲心是最高尚的心念。因此,智悲是佛教中统摄一切的理念。

佛教说智悲,你们说博学济世,一样的。不用特意解释。

没有智是可悲的,没有悲是可怕的

没有智、没有悲,古人今人都无法生存。

离开了智慧,人类无从进步。你们也知道,从工业革命到信息时代,再到今天的智能时代,智慧一直起着关键性作用。然而,如果没有济世的悲心,智慧掌握在谁的手里,谁就有可能给他所处的社会乃至全世界带来灾难。

所以,智与悲最好兼具,也就是智悲双运。

在这个地球上,像非洲某些地方的人,因为没受过教育,不要说为人类做贡献,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古代的东北和西南也一样,因为愚昧,征战抢掠时有发生,生存难以为继。这都是缺乏智慧导致的。所以,今天我们要生存,尤其是在大城市里生存,一定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智慧。

这种智慧依靠教育基本可以保证,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教育给大多数人提供了发展机会。不过在藏地,目前还是有很多孩子上不了学,开启不了智慧。

没有智慧是可悲的,很难融入这个时代。

然而,今天我更想提醒的是,如果有了智慧,甚至掌握了高科技却没有慈悲心、没有道德的话,是非常可怕的。试想,要是希特勒手里有原子弹,那这个世界早就毁灭了。因此,在培养智慧的同时,更要培养慈悲心。要知道,慈悲心弱的人,道德感也脆弱,很容易给他人造成致命伤害。

20岁的亚当·兰扎枪杀了27个人,这是前段时间在美国发生的一起重大事件。很多媒体都报道说,亚当·兰扎曾是一名荣誉学生,成绩优秀,2009年因父母离异得了自闭症。有人认为,他报复社会、伤害无辜,是因为人格障碍。

这虽是个别案例,但仔细分析一下,除了个人因素外,更深层面的还是教育问题:教育中给出的优秀,很多时候忽略了道德。现在的中国也一样,知识分子进入社会后,不论从事哪一行业,他们不缺电脑、科技以及各种现代知识,这方面堪称优秀,他们最缺的,是对社会的责任感。

这种缺失,一方面是家庭原因,现代家庭可能很少像古人那样重视道德。另一方面,在我们每天看的电视、电影里,娱乐的内容比较多,教导做人的知识少,这些看多了就会消耗人的意志。你们很清楚,一个意志低沉的人,是很难从内心确立一种责任感的,对自己、对社会,都不会有真正的承担态度,更不要说为整个人类做出什么有意义的事了。

很多同学读书期间总在想:什么时候毕业,毕业了我要多挣钱。多挣钱是不错,但如果你没有利他理念,就算把智慧发挥到极致,最多是照顾好自己和家人,仅此而已。

怀抱济世之心以成长

前两天,我在杭州遇到一名在美国读书的华裔高中生。他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美国人。交谈中,我随时能感到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关爱和责任,也看到一种差距。

和内地同学聊天,我最常听到的,是他们关于自己的理想,“我毕业后要找个好工作”,“我要买车、买房”,“我要好好照顾家人”,对人生的追求,似乎就只有这些。

但那个男孩不同,他对人生有着许多长程而具体的展望:如果有机会,自己要怎么帮助少数民族摆脱落后面貌;有经济能力时,要怎么扶弱济贫;有朝一日如果拥有了更大的力量,他还要如何帮助社会扭转不良状况……

可能有人觉得这是妄想,是不可能成真的梦想。但在我的理解里,年轻人怀抱一颗济世利他之心,是相当难得的,这对他的一生都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利他理念,没有泛爱世人的胸怀,即使我们有一些智慧,也会因为自小被封闭在狭隘的家庭或小团体观念中,让智慧在这种自私自利、维护自我、养活自己和家人的庸庸碌碌中,浪费掉了。

我们为什么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对一个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来讲,养活自己不是什么大的问题,我们的教育也不应该把它摆在重要位置上。牛马也能养活自己,而作为人,我们怎么能只考虑这些,甚至把这个当作人生的理想?

想过得快乐并没有错,但如果你只想自己的快乐,不关心他人的快乐,不说佛教,就是在世间道德看来,也是不适当的。因此,希望大家都能怀抱一颗济世之心来成长。

反思我们的教育

前不久,北大法律系的一名毕业生,因为被女友抛弃、创业失败、司法考试落榜等原因,心怀怨愤,于是在一个名叫乐乐的11岁男孩玩耍时不小心撞了他之后,为发泄不满,就把男孩骗到家里,残忍杀害了。

像北大这样的学府,在人们的期待中,从这里毕业的人都有远大理想,并且也正在各行各业做着贡献,可他为什么做出这种行为?他的残忍是从哪里来的?

当然,错不在北大,一个人不好,不代表所有人不好,这在逻辑上说不通。不过从另一方面看,也值得反思:我们的教育在某些方面是不是有问题?他虽然残忍,却也是脆弱的,老师有没有教导过如何面对挫折?有没有提倡控制自我、尊重他人的道德?没有的话,要不要重视?

我们的教育是否有这样一种预见:教了知识,也教了技术,但这些会不会被用在利他利己方面?如果相反,某些学生用它害人害己,那我们就该考虑,是否需要强调济世和利他理念,以确保智慧被用在正确的方向。

有人认为,有学问有能力就有前途,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康熙、乾隆下面都有奸臣,他们有学识、有能力,但为什么会走入歧途,危害国家和人民,也害了自己?现在每每见诸报端的贪污分子,又为什么会侵吞那么多的钱款?

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人都有智慧。然而遗憾的是,当他们把智慧用在维护自我利益上,心里就只有自己了,智慧成了邪慧,他可以伤害社会、伤害人类。当然,那时候他是想不到因果的,更想不到来世。

如果这不是个别现象,在我们的教育之上,可能还需要反思一下信仰问题。希拉里的话值得回味,“中国是世界上少数没有信仰的可怕国家之一。”她认为没有信仰是可怕的。也难怪,因为美国95%以上的人都有宗教信仰。

没有信仰,那我们信什么?信钱信权力。这就是问题。一旦从个人到家庭,从校园到企业乃至国家,人人崇拜这些的时候,所有关系都用利益维系,谁都不讲爱心和济世之心,那这个社会一定会出问题的,可能是很严重的问题。

做一个有用的人

人性是本善的,人人有利他倾向,但要激发它、让善心成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教育。离开向善的教育,再好的教学条件,教再先进的知识,也很难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前段时间在一个国际性的慈善与宗教论坛上,有学者指出,“现在是人多,才少。”显然,他们所理解的人才,不是单单指有文凭有才华的人。古人说“德才兼备”,先有德后有才,既有德又有才,这是人才,这样的人对社会有用。

今天的教育偏重才智,所以很多学生不关心德行,甚至不知道底线在哪儿。好分数就是好学生,但当企业接受了这样的好学生,又大失所望,“这么好的学历,应该不错,怎么是这样?好像没什么水平。”这就是做人不行的原因。

社会虽然很现实,不如家庭那么温暖,不如学校那么单纯,然而也并非无道可循。如果知道怎样待人接物,怎样与人合作,投身其中也不是特别困难。但可惜的是,很多人没有受过这种训练,所以一接触人,要么退却、要么冲撞,好像是道难以逾越的坎儿。而受不了的,就只有逃避了。

我听一位老师说,他班里有个特别优秀的学生,还没开始工作就自杀了,因为他觉得社会太复杂,不敢面对。我说:“那之前作些心理疏导,应该也不至于吧……”

年轻人有烦恼是正常的,因为对自我太执著了,所以面对不了、对治不了。但如果能接受一种利他的引导,哪怕是一句话、一本书、一堂课,或是一两个月的培训,学着让别人在自己心里变得重要,那你的人生可能从此就改变了。

吉姆·柯林斯拜访了85岁的彼得·德鲁克以后,他说:“别人都在问‘我如何成功’,而德鲁克却在问‘我如何贡献’;别人都在追问‘我怎么做才能使自己有价值’,而德鲁克在问‘我怎么做才能对别人有价值’。”拜访结束,临别时德鲁克对他说:“年轻人,走吧。走出去,做一个有用的人。”

管理大师们是如此强调利他,所以,不管你们现在学什么专业,以后做什么工作,都要有颗利他心。利他心是我们最需要的,在家里需要,在单位也需要,年轻时需要,年老时也需要,何时何地都需要的,一定是最重要的。其他的则不一定,现在我们认为重要的,等老了,就不重要了。

博学是为了济世

所以,现在我们就要博学,为了济世而博学。

人生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我们肯学习,最好能涉猎各方面的学问和知识,通过阅读及实践丰富自己的阅历,这样可以帮你提升抉择力,处理好每一个问题。因此,做老师也好,做企业管理者也好,不断学习是很重要的。

许多名人就是依靠读书成长的,老子、孔子都曾当过图书管理员,李大钊、毛泽东也在图书馆工作过,比尔·盖茨、莫言等也是读书高手。最典型的是前美国总统杜鲁门,他四十多岁时还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但一直在广泛阅读,因而知识渊博。当上总统后,他就是运用自己从书中得来的智慧和力量,帮助美国渡过难关、走向繁荣的。

杜鲁门有一句名言:“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是一名领袖,然而每一位领袖必须是读书人。”

因此,我们一定要多读书。当然,读书的出发点最好是利他或者利己,千万不要有害人的念头。如果要研发一些先进的东西,一定要在道德上预先做些权衡,于己于人有益的,就尽力去做。否则,如果只追求先进,不考虑后果,到时后悔就来不及了。像各种各样的武器,害了多少人?

这是智慧带来的,但对人类不利。

我们要相信因果

这里要说一下因果,害他人的一定会害到自己,这就是因果。可能有人会质疑:如果真有因果,为什么做好事的人不见有好报,干坏事的人却又没见被惩罚?

其实因果是很复杂的。一般来讲,从因到果需要一定的时间,比如,春天播下种子,秋天才可以收获,而有些是三年以后才能结果,这是常识。同样,因果也是自然规律,只要你遵循它断恶行善,到时一定会看到果报。否则,只是因为不懂就轻视或践踏它,对自己是非常不好的。

《法句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个猎人带着一群猎狗去打猎,路上遇着一位比丘,他心里嘀咕,“今天不吉祥,可能打不到猎了。”结果进了山,确实没打到任何猎物。回家的路上,他又碰着那个比丘了,比丘刚从城里化缘回来。他正好气愤未消,于是放出猎狗去咬比丘。

比丘情急之下,爬到了一棵树上。猎人走到树下,用弓箭头去刺比丘的脚底,比丘痛得不能护持袈裟,结果袈裟从身上滑落,正好罩在树下猎人的身上。猎狗见到袈裟,以为是比丘掉了下来,一拥而上,把猎人咬死了。

所以,造罪业的人,终归害的是自己。这就是因果。《佛说四十二章经》里也说:“逆风扬尘,尘不至彼。”

一讲因果,很多人不信,但不信不能证明没有。我常常感到悲哀:你们是知识分子,为什么就没有这种知识呢?如果能接受因果及前后世的教育,像藏地一样,那你们的很多观念会改变,观念一改,行为就变了,行为一变,很多社会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因为观念是一切行为的主导。

“没有因果”、“人只有一世”的观念是错的,抱这种观念的人,只考虑自己、只顾眼前很正常,不关心他人和社会甚至不照顾父母也可以理解,但这是多么可怕啊!

莫言讲的因果故事

我想起莫言在领奖时讲的故事。以前我就喜欢看书,也看莫言的书,但兴趣不大,是他得了诺贝尔奖以后才看的。人就是这样,名气会为他赢得好奇和关注,这是挂着钩的。说到名气,先讲另外一个故事吧,这是很早以前听到的。

爱因斯坦常去各地讲学,他的司机每次都在下面听,听久了,自己也会讲了。有一次,爱因斯坦对他的司机说:“这次你讲吧,反正这里没人认识我。”于是司机上台。他讲得也确实不错,所有人都开始鼓掌赞叹,“爱因斯坦,厉害。”他们真的把他当爱因斯坦了。

这是故事,真假不好说。不过从中折射出一个道理:我们的社会,过去也好、现在也好,人们听什么、接受什么,往往跟讲述者的名声和地位有关,对真理也不例外。

莫言讲了个什么故事呢?他得了诺贝尔奖以后,我翻阅了一些他的书,也看了一些评论,有人说这是中国的光荣,有人说他写得不如巴金,也有人觉得无所谓,“他得不得奖,跟我的工资有什么关系?”不过我觉得确实不容易。在这么多国家、这么多人物里选,不管得哪个奖都不容易。

得奖后,他讲了个故事,是他爷爷讲给他的:

有一天,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遇到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间破庙。外边一直打着雷,一阵一阵的,一个个火球滚来滚去,他们都非常害怕。这时有一个人说:我们几个人里,一定有一个人做了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做过坏事,自己出去接受惩罚吧,免得连累他人。结果,没人出去。

又有人提议:既然没人出去,那我们抛草帽,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说明他做了坏事,请自己出去吧。于是大家开始往庙门外抛草帽,七个人的草帽被刮了回来,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出庙外。这些人认定他干了坏事,让他出去,但他不肯,于是大家就抬着他把他扔了出去。

这时莫言说:“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破庙轰然坍塌。”

这个故事见仁见智,但在我看来,它除了告诉人们判断事情要依靠智慧外,更重要的是警示我们:因果规律总是以心为起点,如果有谁起了害人的心,最终只会害到自己。

所以,人要有智慧,更要有悲心,要坚持博学,更要培养济世利他的心。如果学校能建立一种机制,像很多企业正在做的,借由爱心理念培养学生的利他心,无疑对学校的管理是有益的。而且,就社会层面看,这种爱心培训的意义,可能远远超过了一般的知识传递,因为当一个人有了爱心、可以忘我付出的时候,他所能提供的效益是非常大的。

借鉴佛教智慧以博学

在济世利他心的基础上,我建议大家也能借鉴佛教的智慧以博学。佛教的智慧虽然深奥,像四法印,太专业的解释不一定好懂,但是简单了解一下,弄懂一条两条,也是有益的。下面我大概讲讲这个四法印。

诸行无常

诸行,就是指一切万法。在座的诸位、这个学校乃至整个世界或宇宙,这一切都在刹那刹那变化,没有一个法是恒常不变的,这就是无常。懂得无常的人,在生活和事业上遇到任何变故,都有面对的力量,或至少不会那么痛苦。

我们学了佛,不是说不会老不会死,相反,佛教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病、会老、会死。我们了解这个道理以后,将来不论遇到什么意外,心态是不同的。

昨天有个道友说,最近他查出得了重病,但他不怕,因为他次第学了一年佛法,现在感觉心里有股力量。我想他说的是对的。得了重病不怕的人很少,但佛法的智慧的确有这种力量,可以让你坦然面对一切。即使等你老了,怎么也掩盖不住皱纹和白发的时候,想想无常,也就没什么痛苦了。

我知道知识分子认理,但分别念也重,这个不信、那个不信,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不过这种心态学佛法最好,尤其是因明,学了因明,你觉得佛教的哪个观点不对,可以找人辩论,一辩论,智慧就开了,傲慢也没了。

有漏皆苦

一切法因为无常,所以是痛苦的。

像这样从本性上认识痛苦,知道在人世间找不到真正的“完美”,可以让我们放下对生活的过高要求。佛教不否认幸福,佛教入世,就是要帮助人们获得幸福;而强调慈悲和无我的缘故,让佛教徒关心社会比一般人要强烈得多。

也正因为关心,佛教才更重视真理的传递,比如无常和痛苦。毕竟,人们不仅需要幸福,更需要面对痛苦的智慧。

诸法无我

人们认为的“我”或法的“自性”,其实是一种虚幻的存在,用理论观察时,在胜义或真实义中是得不到的。

没有“我”,那谁堕地狱,谁上天堂?谁在工作,谁在生活?没有“自性”,那山河大地、瓶子柱子又如何成立?

其实这些都是假象,只能在显现层面存在。当物理学家观察这个瓶子,发现它的本体只是能量或场的时候,他们知道,瓶子是假象,不是真实的存在。同样,当佛教以胜义理论推知万法的本体是空性,便了解到,不论是外在的瓶子柱子,还是内在的身心五蕴,都没有自性。这就是“无我”。

现象中有“我”,不代表真实中有“我”。

涅槃寂静

如果我们真正通达了一切万法的本体空性,证悟了无我的本来面目,这就是涅槃寂静,是真正的成就。

以上是佛教的四种智慧,也是真理。如果我们能接受真理的熏陶,我相信,黑暗会被遣除,社会将变得越来越光明。

年轻人是大有希望的

我总认为,今天的年轻人是大有希望的。

报纸上经常报道“最帅90后”,我看了一些照片,好像人长得也不是最帅,但他们的心灵的确很“帅”。像前两天那个22岁的医生,他从火里救出一个4岁的孩子,成了很多年轻人的榜样。当然,还有更多年轻人在做着善法,虽然没有人知道,但他们默默地走着自己的路。这就是希望。

现在的年轻人向善有很多机会。现在不像以前,父母和老师说什么,错的也认为对,现在有网络,你可以从中找到很多正面理念,像东西方包含智慧和真理的宗教,世界上普遍接受的好的或善的观念,都可以学,很自由。即使父母不让你到外面接触这些,也可以在家里上网学。

所以,世界是有希望的。

藏地有一两个学者,学了几篇文章就开始骂这个骂那个、骂传统骂现实,其实这样不对,一分为二比较好。

现实中是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但也应该看到,好的地方也有。尤其是发生在年轻人身上的变化——他们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开始对自我建设有兴趣,甚至参加一些有益人生的培训,这种力量是不可思议的。我曾经参加过企业关于管理和国际化理念的培训,从此改变了很多看法。所以我相信,只要年轻人经常参加这类心灵培训,培养自己的利他心、慈悲心,未来的社会因为你们,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烦恼和痛苦谁都会有,但只要你不是老想着自己,而能心存社会,为你所服务的企业着想,把那里的事当自己的事做,那你自己的痛苦和焦虑慢慢就消失了。这是规律。

请大家记住:自我执著是一切痛苦的根本,而利他的心和行为,才是快乐之源。这是智慧的精华,我的座右铭。

今天,东北跟藏地一样,外面是冰天雪地、寒风刺骨,但我站在这里,心里却充满欢喜,有一种如沐春风之感。我希望把这股春风传递给大家,并借助大家,将它的温暖传递到其他的生命、其他的角落乃至整个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