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大学演讲 >> 16 点亮一盏心灯 >> 博学与济世-问答-东北财经大学 🎬 🎬 返回
字体: A- A A+

东北财经大学佛学问答

(一)问:据我了解,辽宁阜新过去有一个东藏佛教基地,当年有三千僧侣的规模,用当地话说,叫“东西平衡”,是这样一个文化遗产。但可惜的是,现在只留下了遗址。关于东藏佛教,能否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

答:李院长说要送我一本书,非常感谢。我很喜欢书,在我学院的房子里有很多书,不知道具体有多少,他们说,一个小地方的小图书馆都没有那么多书。一有时间我就会到书海里游泳,很快乐。每增加一本我都特别开心。

东北这边有东藏寺院的遗址,这个我听说过,以前也查过一些相关的历史,但记载得好像不是很清楚。不过从逻辑上推,有西就有东,应该有东藏的佛教。

其实,这边藏传佛教的寺院古迹很多,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大庆,以及吉林和辽宁的很多地方都有,有些我以前去看过,那里的菩提塔、降魔塔跟西藏的完全一样。

可能中间发生了很多变异吧。早期在内蒙古、宁夏一带都有藏传佛教的寺院,从宗喀巴大师传下来的也有,但这些寺院具体是在什么时期、怎么传下来的,我也不太了解。以后如果能找到可靠的历史,我们可以共同研究。

问:我买了一本书,西方人写的,他讲了世界范围内100位有影响的教育思想家,孔子、基督、柏拉图都在,但没有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我觉得这个不对,因为有其人有其事,佛陀的教化是明摆着的。请问您怎么看?

答:可能是作者的立场问题吧,有所偏重的时候,有些就不收录了。应该不至于否认佛的存在。

你说得对,有其人有其事。一九五几年的时候,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喜饶嘉措大师,曾去印度参加了一个世界性的佛教大会。回来后,竟然有人问:“释迦牟尼佛真的存在吗?”大师当时是跟班禅大师一起去的,他们朝拜了佛陀降生、成道、转F轮以及涅槃的所有古迹。他说:“世界上任何一位国王的存在,都可以从他的历史事迹、建筑遗迹来推知,佛陀也一样。谁有怀疑,我跟他一起去印度走走。”

所以,证明佛陀来过世间是不困难的。

(二)问:堪布您好。我们的人生分几个阶段,小时候、中年、老年,请问在这每一个阶段里,做些什么才有意义?

答:人这一生里所执著的东西,有些是会变的。童年时我们喜欢玩具,喜欢跟小朋友一起唱歌跳舞,但一长大就变了,把这些舍弃了。年轻时我们执著感情,追求成功、财富、地位,但老了又变了,又舍弃了。然而,在人生的所有阶段唯一不需要舍弃的,就是善心、感恩心和利他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将成为你最珍贵的财富。

很多同学认为人生是完美的。其实也不是,有完美的,也有不完美的,这是轮回的本性,佛教对此阐释得相当透彻。

所以,用我多年学习佛法的经验来看,我觉得,不论你眼前处在什么状态,地位高也好、低也好,财富多也好、少也好,只要你肯接受心灵的教育,树立因果观念,培养善心、感恩心、利他心,那么你的人生就有意义,一定会有意义。

问:社会比较复杂,我们在学校里接触得少,有时候都很逃避,害怕面对这些,请问怎样让心变得坚强?

答:佛教理念是很开放的,像无我,像大慈大悲,这些对你的心态会有帮助。普通知识也是学了才懂,所以,学学这些,“磨刀不误砍柴工”,不会耽误你很多时间。

现在很多独生子女的心态我理解,他们怕一些未知的东西,工作的压力、家庭的压力、生活的压力,想想都怕,怕毕业后被太多不情愿的事情束缚住。其实没有必要。只要你有一种宗教信仰或理念,让它成为你内心的坚强依靠,那时候,不论你遇到什么,用些智慧和方便也就解决了。

(三)问: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在这种快节奏下,我们怎样才能安住自己的心,不跟随境界转呢?

答:生活节奏虽然很快,但也可以慢慢地过。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孩坐上火车,火车开得很慢,等检票员来检票时,他已经老了,而检的是一张儿童车票。也就是说,他在火车上度过了一生。

当然,这是故事。然而我们也可以反省,生活一定要那么快吗?一定要追求那么多东西吗?如果你能约束一下自己,该放的放一放,或许会发现:其实生活本身并不快,都是追出来的,但那么多的东西,就算你拼命追也是追不完的。再说,有些事物,你跑得越快,就越发现不了。

所以,静下来,找找最有价值的东西,好好品尝品尝。

问:那一定要学佛吗?这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答:佛教里所说的百分之百正确,所以,从追求真理的角度,我常常建议大家以理性方式思维佛法。我到大学或在研讨会上交流时,探讨的也都是理论和学术,这是我一向的态度。我不排斥任何宗教,我们非常和睦,但是我对佛法的熟悉让我知道,人所有的烦恼和痛苦,用佛法的窍诀都能解决掉。事实上,你也不必学习所有佛法,只要能撷取其中一部分,哪怕是沧海一滴,也会大大改变你的人生。

佛陀常说,我为你说解脱法,但解脱依赖于你自己。所以,我的想法就是,学不学佛是你的事,信不信佛也是你的事,但介绍真理是我的事。就像你们的老师,老师的话你听不听是你的事,但老师有为你开导的责任。

(四)问:我是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前段时间,一名老人在街上摔倒了,结果第一个冲过去扶她的是一名路边的乞讨者,他扔下了饭碗救起老人。这让我想起两年前的小悦悦事件,当时从她身边走过18个人,其中不乏开高档车的所谓成功人士,但最后去帮小悦悦的却是一名捡破烂的老人。我想请问堪布,我们善良的本源在哪里?是所谓“人之初,性本善”,还是要从信仰或教育中找到?

答:善良的本源,就是我们本善的人性。“人性本恶”是不成立的,西方科学家已通过试验验证了。然而,人的本性虽善,也要由教育启发和促进,否则,善就被遮住了。

学校里应该提供这种教育,比如利他。利他是最有价值、最有利益的生存理念,如果一个人在读书时就能得到适度的教导,那么他的一生都会因此焕发光彩。我常常这么认为,我们的生存目的,不是自己端牢饭碗、养活好自己就可以,我们的知识和能力,应该更多地体现在利他方面。

媒体也有引导向善的责任。“老人倒了没人扶”、“小悦悦事件”,这些的确说明今天的道德缺失,新闻里播出来,以此提醒大家反省,是有必要的。但我们也看到,负面东西播多了,有时只为吸引人,添枝加叶渲染一些偏颇观点,也会起很大的反作用。举个例子,对佛教徒好的地方不播,不好的到处搜罗,然后拿来指责佛教,这对社会人心是无利的。

其实分析一下也知道,一两个人的行为不好,不代表佛教不好,不代表所有佛教徒不好;18个人没去救小悦悦,也不代表所有人都没有良心。这个道理是不难懂的。

去年“小悦悦事件”刚出来,我正好在一所大学演讲,我问他们:“以后如果有类似事件发生在你身边,你会不会去救人?会的请举手。”结果,绝大部分都举手了。可见,大家并不是不想帮助人,但有些新闻的确起了反作用。

所以,人性本善,但也要教育。

老师的思想会成为学生的人生哲理。老师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学生们就行善、不造恶;老师说没有因果,学生们就无恶不作。老师的行为也会影响学生的性格:老师爱帮助别人,学生们也喜欢利他;老师不停地抱怨,学生们也处处指责。佛教团体也一样,法师喜欢赞叹别人,小法师们也会说人好话;法师爱说过失,小法师们也会效仿。

教育会在社会中形成循环,良性的或者恶性的,在重要人物和主流宣传推动下,形成各自走向。一定要谨慎。

(五)问:佛教与慈善可以划等号吗?

答:各个宗教都有慈善,它们以各自的教义——对真理与善心的教导作为依据,结合一定的方式方法利益世间,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慈善理念和事业。佛教也不例外。

总的来讲,我认为佛教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虽然古老,但奇妙的是,它在任何时代里,又都是时尚的。历史中有很多思想兴起后,很快便会过时或被转化,几百年前的理论,现在大都用不上了。而佛教却是完全不同的。

我对科学有信心,但我在不断对比中发现,佛教思想与今天的人类学、宇宙学、医学等知识完全适合,比如,佛教的无我空性与量子力学相近,佛教对宇宙的描述与天文学相近,佛教对人体构造、寄生虫的阐释与现代医学相符……

所以,佛教跟慈善是不能划等号的。

不过我们可以说,佛教里有慈善,有最好的慈善。因为基于菩提心的认识,佛教徒作慈善时,可以无私奉献,可以提供无界限的帮助,不分民族、文化或国界。而且,这种慈善也是遍及一切众生的,不仅仅是人类。

问:我长期在欧美生活,有很多别的国家的朋友,他们都有不同信仰。请问作为一个藏传佛教徒,在那样一个社会里,应该怎样修习自己的内心?

答:在欧美国家里生活,可以学到很多不同的知识,有这个自由,但有时太自由了,也会找不到方向,这一点要注意。所以,作为佛教徒,要坚定信仰,不要变来变去。

至于修行,我建议你修习最殊胜的窍诀——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这是所有佛教教义的命根与核心。你可以一生都修持这三个法门,不用今天修这个、明天修那个。当你思维或修持任何一个道理时,可以把它贯穿到这三个主线式的修法中,这样既抓住了重点,又统摄了显密一切教理。

这就是修习窍诀的力量,也是藏传佛教的特点。现在内地有股“藏传热”,西方也出现了“藏漂”,越来越多的人纷纷对这种神秘、甚深的学问感兴趣,应该不是没有原因的。

(六)问:我来自大连理工大学,学环境工程。我小时候是我妈逼着我上学的,请问您小时候是怎么信佛的?

答:我是跟着我父母信佛的。

1962年我出生那会儿,饥荒刚结束,佛教正经历一场历史性毁灭,但藏地全民信佛的基础还在,所以父母怎么说、邻居怎么说,我就信了。从小就有的信念虽然比较坚定,但不太理性,总有些人云亦云的感觉,“大家信,那我也信”。

直到出家以后,跟随我的老师学习佛法,才算渐渐有了真正的信仰。已经近30年了。我一直认为,这是我人生里最有意义的时间,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找到了真理。

我对真理的信心,现在不管谁来破,都破不掉的。这不是因为我固执,而是在研究佛法过程中——佛陀留下了这么多教法,虽然我只研究了一部分,但在研究和比较中,我对它的理论依据和修证体系生起了定解,相信这是最完美的真理。我信的是佛陀的教法,这是我的信仰基础。

所以,如果出家前我还是相似的佛教徒,从出家后系统学习佛法以来,算是一名真正的佛教徒了。

问:既然是人创造了佛教,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佛,而不去相信自己呢?

答:如果我们自己是可信的,我们从来不发脾气,从来不偷东西,从来不做任何坏事、不说任何妄语、不起任何恶念,那我们可以信自己。但我们不是,怎么信?今天好像性格还可以,但过不几天就变了,没什么可信的。

但佛陀不一样,他的教法并不是一种设计或创造,就像一栋建筑物被建造起来一样,它是宇宙万物的真理,释迦牟尼佛成佛后,也只是说出这一真理,进行教育而已。我们学佛就是学习这种教导,把人做好,然后,我们也可以成佛。

和释迦牟尼佛一样,在我们生存的这个贤劫里,一共有一千尊佛出世,之前有拘留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之后还有九百九十六尊佛出世。他们都是证悟并宣说真理。这和一般意义上的代代相传完全不同。

(七)问:佛教里讲诸法无我,如果这一世行善、修行,那么当他离开世间时,这些福报都落到谁的身上了?

答:在暂时的世俗层面里,造恶会受苦,行善则会感受快乐果报,这些都是自己受的,到了后世也是如此。诸法无我指的是实相,在这一万法究竟实相层面,的确是没有善也没有恶,但在我们证悟它之前,还是脱不了苦乐的。

我们拿瓶子来比喻:既然物理学家认为瓶子的本体是能量,讲能量时,如果让你分析,这个瓶子里装的是好的东西还是不好的东西,你怎么回答?如果是能量,东西去哪儿了?

我想可能你不得不说:能量是对物质的究竟认识,在这一层面,应该没有“装的是什么”的问题,也谈不上“去哪儿了”,因为这是本体,唯有能量。而只有跳出这个层面,看瓶子的现象时,才可以说,里面装的是好东西或者不好的东西。而且,在瓶子没碎之前,它都有装的功能。

什么意思呢?讲实相时才讲无我。无我是对的,因为那种实有的“我”或说不是空性的法,是找不到的,物理学家找不到,佛教学者也找不到,所以说“无我”。承认无我,并不妨碍在世俗虚幻层面成立善恶,成立断恶修善的行为,以及由此感得苦乐果报。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积福累德。

只有到了最后,就像过河要船、过了河就不用船一样,当你成就并度过了轮回,那时才不用行善。之前还是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