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佛经讲解 >> 圣大解脱经讲解 >> 圣大解脱经讲解18 返回
字体: A- A A+

第18课

仁波切 讲

【课前发愿】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圣大解脱经》。

《圣大解脱经》上一节课主要讲到皈依三宝,最终要皈依究竟一乘的佛宝。所谓的佛宝,就是认识我们心的本来面目,或者万事万物的真相、现空无二的境界,其实这也是佛,也是最究竟的皈依,这就是众生归入一乘的道理。今天继续讲:

信相菩萨白佛言。世尊。当观何事。求于大乘。佛言。善男子。当观三界无常。以求大乘。

下面开始讲大乘佛教的教义。信相菩萨问佛陀:世尊,我们修什么样的法才能求于大乘?我们经常这样想:我想好好学大乘佛法,但是修什么法才能真正趋入大乘法门呢?有这样的疑问。

佛告诉信相菩萨:善男子。当观三界无常。以求大乘。这里是略说三界无常。想修大乘佛法,应该先观三界无常,这是很重要的。下面广说的时候主要讲慈悲心和普度众生。

我们大家都应该清楚,学习密法,不管是《杰珍大圆满》还是《龙钦心滴》的前行当中,首先都要观无常,观一切万法犹如水泡,这很重要,为什么呢?因为究竟的涅槃才是可行的,其它整个世界的所有法都没有常法。《法句譬喻经》云:“恩爱如梦,会当别离。尊荣豪贵,亦有忧戚。”世间当中所有的恩爱,如同梦里面的显现一样,一定会是离开的,所有世间的荣华富贵,到最后也是痛苦的、变化的、无常的。最后说“唯有涅槃,永离生死”,永不变化的就是得到涅槃的果位,这才是永恒地远离一切生死。

所以,我们希求大乘佛法,应该先观三界无常,这是基本的法。有些人可能认为:修大乘和学密乘不用观无常,无常是小乘四法印中讲到的很小的法,大乘只要度众生就可以。其实并不是,此经说,当观三界无常。以求大乘。

信相菩萨复白佛言。云何名为。观于无常。佛言。欲观无常。除其烦恼。当行正念。慈悲为首。说法度人。而不取证。是名菩萨。不舍众生。为求大乘。

信相菩萨复白佛言。云何名为。观于无常:信相菩萨再次问佛陀:观无常具体是什么样呢?此处广讲,在无常的前提下再进行修行。

佛言。欲观无常。除其烦恼:万事万物没有任何常法,要好好地观“无常皆是痛苦”的道理,观完以后,能够遣除对世间的荣华富贵、对器世界有情世界实有的执著的烦恼,即通过观无常的方法遣除自相续当中的烦恼。修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时,应该先修出离心,其实出离心的根本就是无常,对整个轮回产生非常强烈的厌离心,无常法不可缺少,所以先应该断除常执。

当行正念。慈悲为首。说法度人。而不取证。是名菩萨:然后行持正知正念。修大乘佛法,主要以慈悲为首,如果相续当中有了慈悲心,通过讲经说法度其他众生。讲经说法的目的并不是自己得到回报,不是这样的,而不取证,这才叫做真正大乘菩萨。“取证”,有些注释直接说是求回报,也有自己想获得声闻缘觉的涅槃、自己寻求寂灭的意思。菩萨不是这样。虽然我们每天念受菩萨戒的仪轨,但是实际上,我们可以观察,自己相续中有没有观无常、观慈悲心、度众生。

不舍众生。为求大乘:不舍弃众生才是真正求大乘,这句话大家应该记住。大乘佛教最究竟的思想就是利益众生,而且天下所有的众生一个都不舍弃,不是像政治家所说的一样,他关心的是他的民族、他的国家里面的人,而会舍弃无用的人,除了人类,也会舍弃动物。在大乘佛教中,天下所有的有情,哪怕动物、饿鬼众生,全部都想令他们得到利益。作为大乘菩萨,只要能利益众生,自己不会去证果、涅槃、寂灭,只要能利益众生,永远都会住在轮回当中。

有一个文殊菩萨的发愿文,当时是文殊菩萨在雷音王如来面前发过的愿,偈颂不是很多,其中有一个偈颂:“自己恒时所修善,不取菩提之正路,若一有情未出离,住于暗劫恒化利。”自己所修的善法不愿意取得菩提的正路,如果在这个世间中,有一个众生还没有离开轮回,他愿意住在恶浊的、黑暗的劫当中,不断地教化所有众生,饶益他们。

我口头上会说,真正实际行动上也很惭愧。但是,我们非常明白,大乘佛教不以任何方式害任何众生,直接、间接都不害任何众生,这是大乘最伟大的地方,也是最了不起的地方。同时,也不舍任何众生,不像有些人:这个人跟我关系好,有机会我要帮助他;这个人跟我关系不好,有机会要害他。在这方面,包括我们一些发心的工作人员、负责人难免会有一些机会,想给别人告状。因为世间人都是这样,一个领导上台的时候,在他的圈子中,只要有机会,该报恩的报恩,该报仇的报仇。但是大乘佛教的理念不是这样的,虽然有时候不报仇的话,有些野蛮众生可能会来故意欺负你,但不管怎么样,你只要以慈悲心维护众生,总有一天他会被感化的。

这一点,我个人摸摸自己的良心:这么多年以来,我在学院也算是一个管理人员,也听到有些人白天在我面前听法,但晚上、背后会说各种各样的话,以前没有学习大乘佛教之前可能会有一些想法,但是后来依靠上师如意宝的教言,确实大乘佛教学得比较深了以后,没有因为别人对我不好、没有因为自己私人的原因找各种机会报仇;如果我有这种心态的话,应该有这个机会,以一种方式开除这个人,但是自己在这么长的时间中,没有什么后悔心,做得还可以。

所有人,以后都有报恩的机会,也有报仇的机会,这时候,希望想想这八个字:不舍众生。为求大乘。直接、间接饶益每个众生,不要损害任何众生的相续,这是大乘佛教最好的精神。在有生之年,实际行动当中应尽量往这个方向去迈步,这很重要。

这里有个入城门的比喻,这个比喻在佛教界很出名,大家以前可能听说过。《大宝积经》第四十七会中专门讲宝髻品,很早之前法护翻译的第四十七会中也有这个比喻;后来翻译的《大集经》中也有;还有《宝性论》魏译本,也就是北魏时翻译的版本,无著菩萨翻译的,也引用了这个比喻。前面《大宝积经》译作风格不是特别好懂,《大集经》和魏译本的内容基本相同,也比较好懂。大家应该通过下面一个人入城门的比喻来观察:我们自己度众生是什么样的?将来自己的发愿是什么样?往生极乐世界是希望自己过一个非常安逸的生活,还是度众生?……

有些大学生读书时的理想还可以,但是真正找到工作以后,大多数人只想自己有钱、自己享受,除此之外根本不想国家和人民,基本上没有——这不是大乘佛教的精神。这里的菩萨,“哪怕我当凡夫人,只要能利益众生就可以”。

下面的比喻看起来是一个人没有考虑好,进入城门后犹豫不定,又跑回来了,是不是这个人很笨?但实际上这个比喻的内容很有意思。通过这个比喻,每个人要想一想:你入城门的时候,有没有像声闻缘觉一样舍弃如你儿子一般的众生?很多念“阿弥陀佛”的人,会不会直接到“城里”去、不想回来了?众生都不管了,儿子在外面一直哭都不管了,会不会这样的?大家还是要观察自己。

前面说学习大乘佛法的人不能舍众生,怎么不能舍众生呢?下面讲一下这个很重要的比喻。

善男子。譬如一城。纵广一由旬。多有诸门。路险黑暗。甚可怖畏。有入此城。受于快乐。复有一人。唯有一子。爱之甚重。遥闻彼城。受乐无穷。即便舍子。欲入此城。是人方便。得过险道。到彼城门。一足已入。未举一足。即念其子。寻作是念。我唯一子。来时云何。竟不将来。谁能养护。令离众苦。即舍乐城。还向子所。善男子。菩萨慈悲。亦复如是。为怜悯故。修集五通。既修集已。垂得尽漏。而不取证。何以故。悯众生故。舍漏尽五通。乃至行于凡夫地中。善男子。城者。喻于大解脱乐。多诸门者。喻于八万四千诸三昧。路险难者。喻诸魔道。到城门者。喻于五通。一足入者。喻于智慧。一足未入。喻诸大菩萨未证解脱。言一子者。喻于五道一切众生。顾念子者。喻大悲心。还子所者。喻调众生。实得解脱。不取证得。即是方便。善男子。是故菩萨摩诃萨。大慈大悲。救摄不舍。不可思议。复次。善男子。菩萨大士。从初发心。必至菩提。常为众生。受十善法。何等为十。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逸。四不妄语。五不两舌。六不恶囗。七不无义语。八不贪嫉。九不嗔恼。十不邪见。菩萨如是。慈悲具足。慈能教善。见世所乐。悲能济苦。地狱度之。见诸众生。求涅槃门。不能知处。菩萨应当。于此众生。修集悲心。悲因缘故。为诸众生。开大涅槃门。显示安隐处。使得大乘果。是名菩萨摩诃萨行。

善男子。譬如一城。纵广一由旬。多有诸门。路险黑暗。甚可怖畏:比如一个城市,整体面积比较大,长宽都是一由旬,有各种各样的门,门很多。北京大学到处都有门,像有些城市,如西安还有部分老建筑,也是这样。城市里东南西北、四方四隅都有门。要去这个城市,路险黑暗。甚可怖畏,要进入这个门特别危险、黑暗,去也不容易,非常可怕,有些经中说有盗贼、虎狼,这比喻成魔众。其实路就是我们的选择,修行过程当中确实很难,很多人没到城市遇到黑暗,走不下去,回来了;有些人因为路比较危险,走不下去,回来了;有些人遇到违缘、恐怖、生病、生邪见等外魔、内魔,就回来了。整个修行的路确实是艰难的,真正学佛、学好了大乘佛法以后不容易退,但是没学之前比较麻烦,求学路上,你会遇到精神上、物质上、生活上、身体上各种各样的磨难。我们知道,前辈高僧大德经历了多少苦难,比如益西措嘉空行母依止莲师之前所受的苦难,还有贝若扎那,其实是一个真正非常了不起的、诸佛菩萨所幻化的大译师,显现上在依止善知识、求学过程中也特别难。有些人在求学过程中有点辛苦、有点累,借不到房子,被人开除、歧视,受到所有人欺负的时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修行,千万不要退转。所有人开始欺负你的时候,你应该想“我是21世纪的米拉日巴,我现在有希望,违缘比较多”。如果顺顺利利,不一定很好。

有入此城。受于快乐:如果真正入于城市,受乐无穷,里面有吃有穿,天天享受,像极乐世界一样。

复有一人。唯有一子。爱之甚重。遥闻彼城。受乐无穷。即便舍子:一个人有一个儿子,特别爱重,后来远远地听到这座城市的功德,说这座城市如何好,到那里以后,受乐无穷,什么都有。于是动心了,将自己的儿子舍弃。他可能比较激动、匆忙。有些道友要去某个地方的时候,也比较急,带个手机就跑了;这个人也可能比较冲动,他把儿子放弃了。不知道之前是离婚了,还是怎么。(众笑)

欲入此城。是人方便。得过险道。到彼城门。一足已入。未举一足。即念其子。寻作是念。我唯一子。来时云何。竟不将来。谁能养护。令离众苦。即舍乐城。还向子所:他以各种各样的方便入于城市。刚才说了路很危险,他找人、想出各种办法,已经过了前面所有的恐怖、黑暗、危险,到了城门。有些经典讲城门有外城门、内城门,还有中间的城门。到了中间的城门,一只脚入于城里面,另一只脚还没有举起来,正在跨城门时,想起了他儿子:我这个人怎么这样的?他一只脚在里面、一只脚在外面的时候,想起了他儿子,一动不动。这个人还是可以的。(师笑)他想:我唯一的儿子,来的时候没有带,竟不将来。为什么不把他带过来?我进城以后过得特别快乐,但谁能养护他?他妈妈也不在,其他亲人朋友都没有……就像现在有些独生子女一样比较可怜。谁来养护他,谁来令他远离所有的痛苦?怎么去读书啊?很多事情都没有安排……这个时候他舍弃了快乐的城市,回到儿子所在的地方。

善男子。菩萨慈悲。亦复如是。为怜悯故。修集五通。既修集已。垂得尽漏。而不取证。何以故。悯众生故。舍漏尽五通。乃至行于凡夫地中:佛陀把这个比喻告诉善男子,菩萨的慈悲心也是这样的,为了悲悯众生,作为菩萨已经修行得到了五通,此时还没有漏尽通,相当于已经得到了声闻缘觉的境界。马上、快要得到漏尽通的时候,不去证悟,有些说不去证得,意思基本上一样。马上要获得佛果、马上要获得菩萨的最高境界的时候,没有选择这个,回来了,就像刚才那个人一样,他想起了自己的儿子。而菩萨为什么自己不去涅槃?因为他怜悯众生,放弃了漏尽通,显现上回到凡夫地,跟其他众生没有差别。

一方面,我们觉得这个人不去城市有道理,他想去也可以理解。发菩提心的菩萨,自己想往生极乐世界,好好跟阿弥陀佛吃自助餐也是理解的,但是有些菩萨不愿意这样,一直在娑婆世界,就像法王如意宝很多道歌里面讲的一样:清净刹土的诸佛菩萨多么快乐,我在浊世野蛮众生的群体当中,如何如何……法王显现上有痛苦。这也是菩萨的一个选择。

善男子。城者。喻于大解脱乐。多诸门者。喻于八万四千诸三昧。路险难者。喻诸魔道。到城门者。喻于五通。一足入者。喻于智慧。一足未入。喻诸大菩萨未证解脱。言一子者。喻于五道一切众生。顾念子者。喻大悲心。还子所者。喻调众生。实得解脱。不取证得。即是方便:下面讲这个城市对应的比喻。佛陀告诉善男子:城市比喻成大解脱,入了城市肯定大解脱,入于比较寂灭的境界。诸佛菩萨多少劫中入于一个禅定,这是远离轮回痛苦的大解脱的比喻。刚才城市有这么多的门,比喻成八万四千三摩地,也可以说是八万四千法门,因为入城市有很多门。我们要入大解脱,就像《楞严经》里讲的,有很多禅定、有很多法门、有很多修行方法。其实从广义上讲,每一个法门都是一个三摩地,包括大圆满的法、大手印的法,还有显宗里的这个法、那个法,全部都要通过观修进入,门很多,实际上就是进入的途径很多。路很艰难,比喻成魔道和违缘,浊世的时候,违缘很重。城门比喻成五通,一只脚进入,比喻成得道,进入解脱肯定有一定的智慧,已经进入的智慧。还没有入,比喻成大菩萨没有证得解脱的部分,有些在六道轮回中度众生不取涅槃。儿子比喻成五道的一切众生,虽然比喻上是一个儿子,但有很多五道的无量众生,众生和儿子可以进行对应。想念他的儿子比喻成大悲心,看起来是贪著众生,实际上是大悲心。《圆觉经》也说:“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菩萨变化成世间各种各样的显示,实际上并不是世间的爱,而是以慈悲心令其舍去贪爱,是一种假相的贪欲。其它经典中也讲过,在有些贪心非常严重的众生面前,菩萨变成有贪心的人,否则没办法断贪,因缘逐渐成熟的时候,断除他的贪心,让他解脱;嗔恨心严重的人面前,菩萨示现有嗔恨心,逐渐教化他。就像那个人特别爱自己的独生子,菩萨特别爱众生,不是菩萨有自相的爱和贪欲,表面上看有贪欲、烦恼,但实际上没有贪心,因此这里比喻成大悲心。他回到他儿子所在的地方,比喻成调化众生使得解脱,不去快乐的城市反而度他儿子,有些菩萨不去寂静的地方或者清净的刹土跟诸佛菩萨在一起,而在浊世众生面前通过讲经说法等行为度他们,让他们获得解脱。不取证得。实际是方便方法,为什么不取涅槃和寂灭呢?这是菩萨的善巧方便,不一定非要接受一个寂灭的法。

最后讲了一个总结,善男子。是故菩萨摩诃萨。大慈大悲。救摄不舍。不可思议。总的来讲,菩萨摩诃萨的大慈大悲,以世间任何一种心态都没办法做到,最根本的就是救护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不舍弃一切众生,世间当中也是不可思议。《大般若经》云:“菩萨成就一切福慧。以大悲力不舍有情。”菩萨最主要的是成就福慧。没有福德、没有智慧,光是想一想,不一定能成就。听起来菩萨好伟大,有些人说“我一定要当菩萨”,但是你没有福报,烦恼一现前,不要说菩萨,连好一点的凡夫都当不成。所有的贪嗔痴慢疑暴露出来以后,对自己很失望,最后得抑郁症都不好说。

佛教讲利他,心很广大。抑郁症的心态是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特别执著。佛教徒得抑郁症的少,因为一方面修菩提心,利益众生、利他心为主;另一方面,修空性法门,像《金刚经》《心经》,破除我执。抑郁症患者一般自尊心很强,如果修了空性,打破了外面的皮壳,那内在的虚空很广大,不会有束缚。所以,有心理疾病的人,多修一下大乘佛教的空性思想和菩提心。我相信,这两个如果修得好的话,肯定不会得这些疾病。

现在世间当中有那么多人心理有问题,不知道什么原因,好多这些病在以前听都没听过。到目前为止,我们藏族人不知道什么叫“抑郁症”,也许他们比较笨,也许可能没有这个名字,也许确实因为大乘佛教的原因。当然在城市里的藏族学者肯定懂,但是一般来讲,像寺院附近清净的牧民、农民,我问他们:“你知不知道抑郁症?”“啊?什么抑郁症?”“那你心态有没有什么问题?”“没什么问题。”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而言,也许是因为藏地的蓝天白天,也许是因为气候比较冷,所以抑郁症没办法站得住脚。(众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也许有大乘佛教的教义。

我确实认为,如果一个人真的菩提心修得很好,哪有抑郁症?天天想众生根本自己没时间想自己;如果想空性、中观里面的抉择,也把这些我执破除了。法王如意宝的一首道歌里讲:我现在已经完全证悟了空性,你们哪一个邪魔外道有本事站出来引发我的我执,我用空性的智慧宝剑跟你们搏斗,如果能引出我执,说明你赢了。如果学得好一点,自我、痛苦都不会产生。

复次。善男子。菩萨大士。从初发心。必至菩提。常为众生。受十善法:佛又告诉信相菩萨:善男子,菩萨大士从最初发心一直到获得菩提果位之间,常常为众生受十善法。受,藏文中也有对别人传授的意思,两方面都可以说。作为菩萨,一方面自己受持十善,不杀生、不偷盗等,一方面让众生守三皈五戒。汉文当中的“受”是自己接受;如果是为他人传授,应该提手旁的“授”。在藏文中,两方面都可以理解。从狭义上讲,菩萨自己受,从广义上讲,作为菩萨不给别人传居士戒、传八关斋戒,不会这样的,自己守十善的同时,有机会时也让众生守十善,这很重要。发了菩提心以后,经常让别人守三皈五戒。

何等为十。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逸。四不妄语。五不两舌。六不恶囗。七不无义语。八不贪嫉。九不嗔恼。十不邪见:这些讲过很多次,大家应该清楚。哪十善呢?一是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邪淫,第四不妄语。不妄语很重要,一般人说谎言,很多信任度都没有了,语言很重要。第五个不两舌,第六不恶口。恶口很可怕,如果说文明的语言,人人都很喜欢,《舍利弗阿毘昙论》中说:“若人离恶口,离粗犷言。语言柔软,众人爱喜。”语言很重要,经常不骂人,不说粗暴语,语言很温和。有些人说话特别舒服,不管讲经说法或是平时演讲,语言自然而然有一种加持力,这样的语言,人人都很喜欢。有些人经常说“为什么别人讨厌我、不喜欢我?”也许是你的表情有问题,也许你的语言有问题、说话很冲,别人不一定会当场说,但是慢慢别人就不喜欢你了。语言是很重要的,是所有沟通之门。说话要像刚才讲的一样,该说的时候说,不该说的时候也没必要大声地说。有的人拉一箱饮料也要特别大声“快来啊!加油!”(师模仿)

第七不无义语,不说绮语。前面讲过,《大宝积经》中说,应说法语,莫说世语。应该说佛法方面的语言,不要说世间乱七八糟的贪嗔痴。有些爱打仗的人天天讲打仗,尤其是现在,有些年轻人天天耍游戏,包括我们这边商店里的藏族孩子天天耍游戏,也不学知识。我们这边应该没有吧,出家人肯定不会打游戏,天天打游戏的话,那在山里面干什么?应该到城市里好一点。还有些年轻人整天玩手机,其实玩手机是最严重的绮语,甚至比绮语还严重。说绮语说多了,舌头和嘴唇不一定有什么损害,但玩手机太多了,眼睛就不行了,什么功用都没有了。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到二三十岁眼睛就不行了,原因就是天天在灯光下玩手机。

未来的众生真的很可怜,现在网络上大多数都是绮语,各种各样吸引人的。很多孩子特别可怜,父母把手机、IPAD交给孩子,孩子就心满意足了,再也不闹不哭了。藏地很多孩子,汉地也是这样的,很可怜,才几岁,连话都不会说,玩手机倒很会。这个时代可以说是魔术的时代,特别可怕的时代,将来那些人成长以后没有任何价值观,整天在幻化的世界当中,结果在生活中、实际现实中遇到一点违缘时,心就脆弱得不得了。有些年轻人,只要领导稍微说一下,“那我走了。”你们也许不知道,我知道的不一定多,但也知道一些,现在的年轻人特别脆弱,不堪一击,同事、领导瞪一眼、说一句就不行了。我们这个时代是最可怕的一个时代,这也是一种魔术带来的,心在幻化的世界当中。

在山上作为一个出家人,舍弃自己的很多可爱的东西来到这里,你还不珍惜时间,天天不闻思修行,这样不值得。如果你在这里一边打工、一边发心,听一些课、学一些佛法,这对你的一生来讲真的很难得。不管你是什么身份的人,哪怕在法师面前听一堂课、十堂课,这种价值很难用金钱衡量。我相信你们比我有智慧、有才华、有能力、有慈悲心等,各方面的功德如大海一样,不用我提醒。但有时候看到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心里油然而生悲悯感:这个时代以后怎么办?以后我们的眼睛怎么办?以后我们的心怎么办?……以前十八世纪、十九世纪,虽然物质文明不发达,但心很纯真,生活很清净。这是绮语。

不贪,不嗔恨,不邪见。邪见,为什么不说痴呢?实际上,邪见是痴心的一个果。如果说不痴,不够明显;如果有邪见,则不知道真相,没有的增益为有,有的损减为无,所以这里没有说痴心。邪见的根本肯定是愚痴,因为愚痴不能见真相。

菩萨如是。慈悲具足。慈能教善。见世所乐。悲能济苦。地狱度之。见诸众生。求涅槃门。不能知处。菩萨应当。于此众生。修集悲心。悲因缘故。为诸众生。开大涅槃门。显示安隐处。使得大乘果。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慈心是什么意思呢?让别人行持善法,让他们逐渐获得世间所有的快乐;悲心能救护总的世间痛苦,尤其是地狱、饿鬼众生的痛苦。下面把慈心、悲心结合起来,菩萨见到求涅槃门。不能知处。这是菩萨应该做的,为了众生,修集悲心。悲心怎么样修呢?见到这些众生的时候,希望他们求涅槃、求解脱,但是这些众生迷茫,不知道,在这个时候,菩萨应该为众生修习悲心,先自己修。作为菩萨,你自己一点基础都没有,一点都没有修,不可能成功度化众生。我们身边的很多人不学佛、杀生、妄语,做各种各样的坏事,自己还认为是对的,这样的话,很可怜。先把自己的悲心酝酿起来,好好修行,悲心特别强烈的时候,在实际行动中真正去度众生,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为悲心的缘故,为众生开大涅槃门,因为你的悲心比较成熟,就像以前的高僧大德一样。从很小的一个行为中也能看出,有些道友的悲心真的很好,不害众生。有些人很爱帮助别人,不管白天晚上,哪怕很小的事情,从一点点小事上理解别人、帮助别人——看起来是很小的事情,但这是很伟大的行为;做坏事看起来是很小的事情,但是很恶劣的行为。作为菩萨,先自己把大悲心修得很好,然后因为悲心对众生开涅槃门。

法王如意宝当年建立喇荣佛学院,是让多少众生依靠见解逐渐前往解脱的无量殿,确实不可思议。大家以后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建一些道场、建一些平台,一定要能利益众生。

我再次提醒,现在网络上建这个群、那个群,到处化缘,这还是比较可怕的。有些不是供斋的、说供斋,不是建学校的、说建学校……如果是真正的官方平台,所有财务帐目都要有理有据,这样好一点。除此之外,如果涉及了众生各种各样的善资,自己贪污了,不但不是打开涅槃的门,而是给众生建立了一个打开地狱的门,这是非常可怕的。名相上挂着善事,但实际上做恶事,这很可怕,不如自己光明正大地造恶业,像屠夫很明显地拿着刀直接砍众生的头。但有些人用善良的幌子,实际上,背后有个很恶劣的行为。佛教徒中也有极少数这样的。

开道场真的要像道场一样,里里外外行持善法。现在千万要注意网络上的各种平台。我没有建各种各样的平台,但有人经常以我们的名义来化缘,前面澄清过很多次,在这里再次跟大家说清楚。如果要捐款,没有详细地观察、直接投入,到一定时候……可能谁都不好说。因为现在很多骗子知道佛教徒的弱点,而且他们专门有研究:佛教徒喜欢什么功德,建经堂、建学校、供斋、放生,他喜欢什么样的上师、活佛、堪布、阿阇黎、大和尚,喜欢做什么慈善平台、公益平台、放生平台……现在真的很简单,网络上随便弄一个,得一大堆钱,然后就走了,所有的“功德”都圆满了,放生“功德”圆满了,慈善“功德”圆满了……佛教徒因为自己纯真的信心,也许有一点功德,因为心是善的,但这辈子专门养了一个骗子;但也许没有功德,反而使这个人更加猖狂地做这些事情。如果对众生慈悲,以无私的心,建立开启涅槃门的大道场、大平台,尤其建立带有智慧的、带有方便的道场很重要,否则名义上很美好,但实际上骗众生、害众生非常不应理。

因为大悲的原因,为众生开启涅槃门,而且示现安隐处,令无数众生获得快乐,使得大乘果——这是真正的大乘果。要追求大乘就是让众生得到利益,大菩萨建立道场、佛学院等特别好的平台,有很多众生得到利益。现在有一些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应该无私地做一些平台,让别人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佛法。当然我建议:有了一个开头后,还要有一个中间的维护和结尾。现在很多年轻人开头很热情,慢慢没有维护的方法,也没有一个很好的管理,这样可能也不是很好。发了大乘菩提心后,在不同的时代,依靠不同的方便方法利益不同的众生,也没有希求果报,唯一大乘佛教才有,而其它任何宗教、任何思想中也许是没有的。有没有呢?我们可以翻开历史看看,也可以把网络世界所有的思想积累起来,观察一下:完全无私的奉献精神在其他学说中有多少?

所以,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真正的行为。因此,我们要尽量地通过讲经说法,通过饶益众生的行为弘扬大乘佛法,这是每一个修学大乘佛法的人应该有的责任。

今天讲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