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佛经讲解 >> 圣大解脱经讲解 >> 圣大解脱经讲解17 返回
字体: A- A A+

第17课

仁波切 讲

【课前发愿】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课前开示

今天我们继续讲《圣大解脱经》。

今天讲三宝的体性,内容可能稍微难懂一点,大家应该认真地学。我也不是特别明白,但应该没有大的问题。

前面讲到,信相菩萨问世尊:三宝到底是一相、二相还是三相?如果是一相,三皈依就变成了一皈依;如果是三相,则是三皈依,如此佛法僧三宝是别别他体,那么众生在三个阿僧祇劫中修持三宝、修持正法,最后很难成立究竟一乘。又问到,佛陀灭度以后,如果众生问到“信仰三宝将获得什么样的利益”“住于三宝将获得怎样的功德”,应该如何回答……如果佛陀能为我们宣说,将会对众生非常有利。提出这些问题后,佛陀特别赞叹信相菩萨:善哉善哉,你问佛这样的大事,非常了不起,一般来讲,一到七地的菩萨很难问出这个问题,只有十地法云地的大士菩萨才能问得出来。

信相菩萨提出的这些问题,我们可能觉得不是那么难懂,但今天分析的时候,确实比较难懂一点。昨天前面分析了,三界众生实际上是非常苦恼的。对初学者,包括凡夫、声闻缘觉,佛陀阶梯式地一层一层讲三宝;对修很长时间梵净行的大士,讲三宝是一体,如同《宝性论》中所说。

我们自己要先考虑一下,如果别人问我们:你认为三宝是一体还是他体?如果是他体的话,是两种体性、还是三种体性?当别人这样问的时候,我们怎么回答?学过《宝性论》《佛藏经》等三转如来藏的人都清楚,暂时来讲,对不同根基的众生,佛陀分别宣说了佛宝、法宝和僧宝,但究竟意义上只有一个佛宝,为什么呢?因为佛陀相续当中才是真正的真相,其他暂时的法宝和僧宝并不是很究竟,我们大多数承认为究竟一乘,或者究竟一宝。

为什么佛陀暂时说二相或者三相呢?也许我们能说出简单的道理,我们会说法宝是佛陀讲到的三藏十二部经,僧宝是小乘的和合僧、僧众比丘、大乘的菩萨、有学和无学的僧人等等。但是分开或者最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呢?也许我们不是特别清楚。因为这个原因,佛陀特别赞叹信相菩萨大士所问。今天的内容我们要更加进一步地观察。

昨天已经讲了,所谓的七宝能解救世间生活上的贫困、物质上的痛苦,而三宝能长养法身、续佛慧命,这是真正的宝。《宝性论》云:“稀有无垢故,具力世庄严。”因为世间稀有的缘故、无垢的缘故、具有力量的缘故、世间庄严的缘故等六种原因,称三宝为宝,大家应该清楚。七宝在所有世间财物当中是最珍贵的,而三宝在精神财富当中是最珍贵的。是不是如此?大家自己可以进行论证。作为公正者,我们用自己的智慧来观察时,可以成立。

正式传讲

今天讲到:三宝为什么安立别别的他体呢?昨天是讲总相三宝,今天讲别相三宝。

别相三宝者。佛现王宫。二应法身。言是菩萨。为度众生。修行苦行。道场树下。现成正觉。自觉觉人。故号为佛。佛名觉者。僧名受化。弟子从教得理。故名为僧。僧有二种。一者和合。得名为僧。二者无为。亦名为僧。得无为者。以真空解慧。性空无为。迷惑相续。证结尽无。为已灭诸结。圣众共住。和合不诤。以此二义。故得名僧。善男子。法者一切善恶之法。有为无为。诸佛道理。恶法可离。善法可崇。并为心轨。皆是法宝。是故佛僧二宝。人异体别。法与僧佛。体同难别。何以难别。或有人言。佛僧二宝。但取假名行人。行人所得五分法身。诸善功德。判为法宝。此义不然。何以故。今因以此诸善功德。得成于人。离法无人。何得别人。并为二宝。今释人法。有同有异。以法成人。法属于人。是以故说。五分法身。十力无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诸波罗蜜。无量三昧。以为佛宝。小乘五分。说为僧宝。此诸功德。有为无为。法相道理。可为轨用。复名法用。此则同体。虽说二义。亦有法体。异佛法僧。如是法宝。已说此三。众生归依。得免三界。生死怖畏。一切行人。虽得免粗。细苦未尽。是故为说。至极三宝。明昔日三宝。言佛有苦。法是无常。僧亦无常。是苦。非真依处。今说常住行者。觉了法性理空。永离八倒。无有生灭。动求之苦。为真依处。名为佛宝。所得常法。轨用至极。名真法宝。常住行者。会真法性。证常住无为。故名为僧。亦以八倒永尽。与九圣众。一切和合。永无诤讼。故名为僧宝。昔日三宝。异人别法。今之三宝。于一佛一体。分为法僧。以是义故。我为法说。一相三宝。令诸众生。趣向一乘。

佛现王宫。二应法身。言是菩萨。为度众生。修行苦行。道场树下。现成正觉。自觉觉人。故号为佛。佛名觉者:佛陀是在迦毗罗卫国的王宫中示现降生,他是随顺法身的第二次幻化身、相应身。法身,在藏文当中是显现化身的意思,不同版本中也是这样讲的。意思就是说,佛陀在王宫当中顺应法身、显现化身。“二”,我估计是“而且”的“而”,不过暂时也不敢改。佛陀是在净饭王的王宫中依靠世间的五种观察方式来入胎、降生,成为义成王子,是大菩萨,十地菩萨。为了度化众生,佛陀显现上在尼连禅河旁边苦行六年,接受牧羊女的供养,来到菩提迦耶,印度金刚座的道场,在菩提树下示现成正觉。现成正觉。自觉觉人。故号为佛,自己觉悟了,断除了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自己觉悟以后觉人,觉悟其他众生,正因为如此而称为佛。佛名觉者,佛陀还有一个名号,从无明的睡眠当中彻底醒悟过来,故叫觉者。藏文中有“从无明的睡眠当中醒悟过来”。

这里在讲别相三宝。其中,佛陀到底是什么样呢?佛陀是两千五百多年前来到世界上,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物,并不是神话故事,也并不是传说中的神人,不是这样的。虽然佛历的算法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比较相同的说法是,佛陀于公元前623年降生,住世80年,最后于公元前543年示现圆寂,所以佛陀是在人类历史上真正出现过的觉悟、悟众生的人。藏文《大藏经》中光是佛说的经典就有108函。汉地的《大藏经》跟藏地的《大藏经》有点不同,藏地把佛说的经典聚集在一起,印度大德们的论著另有200多函。佛陀在印度一带降生、苦行、说法,最后示现涅槃,整个所有一生的事业都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而且他说的法现在有非常清楚的文字记录。并且,这样的文字并不单是一个地方的文字,大家应该清楚全世界有多少个国家语言的《大藏经》。

佛陀到底是不是一种传说?现在个别迷信的人,包括有些学校,中学、大学的老师,只看到眼前极少数的历史,再没有学过更多的历史,就说佛陀是一种传说、一种迷信。以前七八十年代的老师经常这样说,现在有些人不敢这么说。但有些年轻人受到个别邪知识的影响,经常对佛法的真理、对佛陀的人物有歪曲的解说,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是他自己孤陋寡闻的表现。我们要对历史负责、对真理负责,应该把历史上怎么出现的故事说清楚。如果觉得确实不符合历史,可以亲自去印度和各个地方看,包括周围的个别国家,像尼泊尔、斯里兰卡等,有个别国家,是佛陀弘法的地方,当时同属印度,当时佛陀说各种法的地方,现在仍然非常清晰地存在。

这叫做佛宝,佛宝是这样的。

所谓的僧宝是什么样呢?

僧名受化。弟子从教得理。故名为僧。僧,接受别人的供养、化缘物。僧众可以接受别人的供养;作为弟子,从佛陀那里、导师那里得到真理、教导,所以叫僧。从总体上僧的名字是这样的。

僧有二种。一者和合。得名为僧。僧有两种,一是和合而得名为僧。和合,我们经常讲“六和敬”,包括身和合、意和合,身体住在同样的寺庙;意,同样地观佛;语,同样地念经;戒和,受持同样的戒律;布施和合,作法布施和财布施;见和合,见解也是一样的。《长阿含经》中说:“和同敬顺。勿生诤讼。同一师受。同一水乳。”僧众是共同的随顺、共同的和睦相处,互相没有任何争论,同一个导师那里接受法,就像水和奶汁融入一体一样,僧众需要这样。僧,藏文中是“根登”,三和,和合的意思。因此作为僧人,和合是很重要的;如果不和合,在整个三界当中过失是最大的,破和合僧,为五无间罪之一。所以,不管是小僧众的居士团体,还是大僧众的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等出家人的团体,我们一定要和合,从身语意三个方面和合。身体不管接触谁,应该合得拢,可以跟大家共住,这个很重要。有些人身体跟人不合,这里也不行、那里也不行,哪怕一个座位、在一起做事、坐一个车,任何地方都跟别人合不拢;心不合,别人这样说,自己心里这样想,经常产生邪见、嗔恨;语不合,当面吵架,背后诽谤。

和合确实是很重要的,作为僧众的和合团体,应该跟世间其他团体不相同。僧众,和合众的意思,如果勾心斗角,特别复杂、特别乱,那这样的僧众没什么存在价值。像我们这里,缘于法王如意宝的加持和发愿力,总体上讲,上至高僧大德,下至一般的普通僧人,应该算比较和睦,但其中有个别人经常跟这个不和、跟那个不和,说话也不和,今天跟这个人吵架、明天跟那个人争吵,来到这里以后吵架的次数,两只手都不够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左手和右手所有的十指加起来都不够。但有些人,来这里多少年,从来没跟别人发生过一点点口角,特别和睦相处,这一点确实很重要。

尤其有些没有素质的、不闻思修行的人,接触这一切的时候,要么诽谤,要么说别人的过失,这确实是非常大的一种过患,是自己没有正知正念的表现。有些人只要在一起吃饭、聊天,就说别人的过失。其实,说别人的过失,说明自己是有过失的人,这是绝对的。因为菩萨看众生都是菩萨,佛看众生都是佛,凡夫看众生都是凡夫,嗔恨心特别严重的人看到别人都是可嗔的对境,这是一般的规律。

另外,有些人说话要注意,有些话在其他群体当中不能说。害我们的人各种各样,有些是以忿怒的形象害你;有些刚开始是以温和的方式来进入你的世界,这样,你就会跟他无话不说、无所不谈。这里有些人的朋友不是自己金刚道友,反而跟罗刹、夜叉、阿修罗等各种各样的非人交朋友,有些是饿鬼种姓,有些是罗刹种姓,有些是夜叉种姓,有些是紧那罗种姓,各种其他种姓,表面上看起来很亲和。我们这里有些人比较笨,以忿怒的形象出现在面前时,有点害怕,敬而远之;但以温和的方式、以特别的姿态和表现,跟他说“你真的很有口才,你们这里状况是什么样?”他就觉得“这是我很好的朋友”。其实,世间上的朋友有两种:一是真正的朋友,二是虚假的朋友。所以,有时候说话要掌握分寸,有些话是可以说的,比如显宗的道理、世间的道理,跟谁都可以说,但有些密宗的道理,不能随意说,这里面含有很多隐藏的意思,没有必要说。总而言之,在不同的时间中要观察、要注意自己的语业、口业,否则说出去的很多话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自己永远也洗不干净,最后落入特别可怕的陷阱当中。

和合僧,一方面僧众要和合、和睦相处;另一方面,有时候我们为了公事、建筑等可能会吵架,但是不过夜,相互好好地忏悔,这算是这里跟其它道场不同的做法。互相不说话不能过夜,否则,这里的护法神会不高兴。脾气特别不好的、经常跟人吵架的人,护法神不可能让他住很长时间。以前上师也说过,不和合的、经常捣乱的出家人、居士,不可能在这里待很长时间。我们来到这里,本来没有什么分歧,也没有什么界线。现在世界上那么多国家天天互相吵,互相做各种各样的威胁,但我们金刚道友之间应该水乳相融,没有必要水火不容,上师是一个、坛城是一个、修的法是一个,还有刚才讲的六和敬里面戒定慧等等很多都是一体的,那大家应该精进地修行、和合,这个很重要。

在这里特意跟大家说一下和合僧。

二者无为。亦名为僧。得无为者。以真空解慧。性空无为。迷惑相续。证结尽无。为已灭诸结。圣众共住。和合不诤。以此二义。故得名僧。僧,还有一种意思,叫无为,无为也名为僧。为什么无为是僧呢?得无为者,获得了无为的境界,以真空理解智慧,通达、解达智慧,一切万法是真实的空性,因为这个缘故,智慧随顺空性,最后通达空性的无二慧,了知一切万法为空性,这叫做无为,是证得空性方面的无为。这样的无为智慧面前,所有的迷惑相续,证结尽无。这里的“证”,可以是“症”。世间当中所有迷乱相续的症结全部通达,尽无有。这是第二个无为。一个是证悟智慧方面的无为法,第二个是断除迷惑方面的无为法。

这样的无为法,灭尽了所有的结,灭尽了萨迦耶见等所有烦恼的结,这种境界的人叫圣众共住,这是一种和合。灭尽了贪嗔痴为主的所有烦恼结,这种智慧跟原来的无为法一味一体,如同小瓶子里的虚空融入大的虚空一样,原来自我的执著最后融入大的虚空一样的智慧,这是圣众共住,得圣果的僧众共住。这样的共住和合不诤,得到无为法境界的人,已经证悟了空性的圣者,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一样的,谁会吵呢?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从来没有吵过架,吵架的都是凡夫人。

有时候看新闻,世界上很多历史也是凡夫人斗来斗去,整个东南西北所有人类的历史,都是凡夫人自私自利的一种互相攻斗血腥的历史。将来也是这样,不管哪个民族、哪个国家,都是凡夫自我占有的历史。如果是菩萨,他会谦让,会饶益对方。的确,我们有时候放眼世界,反观历史,不管东方的历史、西方的历史,近代的历史、古代的历史,还有更早的历史,应该能看得出来,只要是凡夫人有权利,口头上说得很好,实际上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如果是菩萨作为一个世间的东南西北各个国家、各个地方的君主,那肯定会为所有众生、所有人类着想。

这样一来,我们知道,证悟了无为法的人,不会争、不会打、不会互相杀害,不会一直争执不息,动用武器,互相威胁、进攻,不会这样的,一定会是和合的。以此二义。故得名僧。通达了无为法的共住、和睦相处,还有和合不诤,以这两个意义的原因,得名为僧。

所以,僧众一定要比其他没有学佛的人、没有出家的人更加团结和合,不能其他很多部门团体都和睦相处,但僧众里面个人与个人不和。现在末法时代有些现象并不是很好,教派与教派之间互相不和,汉地也有,“你是禅宗,你是净土宗,你是华严宗”,互相不太和;藏地也有不和的现象,“你是格鲁派的,我是萨迦派的”“我是宁玛派的”;在一个教派当中,上师与上师之间不和,“你是那位上师的弟子,我是那位上师的弟子”;上师的弟子之间又不和,同属一位上师的弟子,又分“你是东边的人,我是西边的人”,东边的人当中“你是上区的人,我是下区的人,我是中区的人”,中区的人当中又是“你是这一派、我是那一派”……这样的话就不叫三宝的和合僧。

如果寺院僧众的门口上经常贴一些“和气四瑞”“六和敬”,能够为僧众和合创造好的缘起。总的来讲,和合才有解脱,和合才有快乐,如果不和合、争论,如同前面经中所说,只要有争论和争斗的地方,应该要离开一百由旬,所以最好早一点离开不和的地方。

这是僧宝。

善男子。法者一切善恶之法。有为无为。诸佛道理。恶法可离。善法可崇。并为心轨。皆是法宝。佛告诉善男子,从广义上讲,法可以包括一切善和恶的法、有为无为的法。诸佛所讲到的法的道理,恶法是可以远离的,这叫做诸恶莫作;善法可以增上、可以推崇,这叫做诸善奉行;并为心轨,恶法是要远离的,善法是要做的,这是以心的规则为主,叫做自净其意。“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佛教最根本的教义。所谓的法,不行恶行,奉行善法,并且调伏自己的心。心作为规则、轨道、所缘,要调伏。心有一个原则,真正的原则是什么呢?就是远离恶行、行持善法,这就是心的真正的规律所在,这就是法宝。

“诸善奉行”,有些地方翻译为“众善奉行”,《大藏经》里找不到这样的翻译,其实很多地方都翻译为“诸善奉行”,不知道“众善奉行”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两个都是“诸”,不是“众”,以前很多大德的翻译是“诸善奉行”。

这是我们所谓的法宝。

是故佛僧二宝。人异体别。现在佛法僧三宝是以别别他体的方式讲的。昨天问哪些是三相,一相是哪些,二相是哪些,下面主要讲二相。这一段比较难懂一点,大家要专注,不要打瞌睡,不然本来就难懂,你再打瞌睡、你再胡思乱想,等一下就“坐飞机”了。坐飞机没戴口罩的话,不知道在虚空中会怎么样。

佛宝和僧宝,实际上是“人异体别”。佛宝,《维摩诘经》的有些讲记里说,佛是果人——得果的人;僧宝是因人——还没有得果的、因地的人。佛宝和僧宝,一个叫果人、一个叫因人,这两个宝是“人异”,因为是不同的人的体相,所以“体别”,两个本体可以分开。

法与僧佛。体同难别。法宝有所不同,法与僧宝和佛宝是同体。刚才佛宝和僧宝是他体,但是法宝没有依靠佛宝和僧宝不能单独安立。所以,法宝与佛宝和僧宝是同体的,难以分别。离开了所依之人,要拿出单独的法来很难。

何以难别。或有人言。佛僧二宝。但取假名行人。行人所得五分法身。诸善功德。判为法宝。此义不然。为什么难以辨别呢?或许有些人说,佛宝和僧宝只是取一个假名的形象,比如佛宝是假立的名称,僧宝也是假立的行人的名称,行人所得到的五分法身,以及得到的功德,可以叫法宝。有些人是这样认为的。

我们刚才说,法宝单独分开很难,在这里回答的是,单独分开比较难,不能辨别,为什么呢?有些人认为佛宝和僧宝可以假立,法宝也是可以单独安立。行人所得五分法身,五分法身是戒蕴、定蕴、慧蕴、解脱和解脱知见,即我们经常讲的五种无漏法。一般来讲,得到小乘果位的时候,有小乘道最究竟的戒定慧、尽智和无生智,这叫做五分法身;获得佛果的时候,也有最究竟的戒定慧、解脱和解脱知见。他们认为,不管是佛也好,僧人也好,他们所得的五分法身的功德可以单独立为一个法宝,行人所得到的五分法身,和所有的善根功德单独建立起来,这就是法宝。但这里的回答说“此义不然”,这种说法不合理。

何以故。今因以此诸善功德。得成于人。离法无人。何得别人。并为二宝。怎么不合理呢?所谓的法宝无法单独安立,一定要依赖于人,要么是僧人、要么是佛。怎么不能单独安立呢?得成于人,要成就前面讲的五分法身、一切善妙的功德,一定要依赖于人,不管是僧人相续当中的五分法身、阿罗汉相续当中的五分法身,或是佛陀得到的五分法身,都是要由人的身份才可以安立,如果离了法,也没有人。那怎么会是除了人以外,另外得到二宝呢?这里的“二宝”,藏文当中是法宝。意思就是说,离开了法没有人,除了人以外,单独安立法宝是不可能的。我们的观点跟前面所讲到的一样,法宝,要么跟僧宝在一起,是僧人的相续当中所成立的法要;要么跟佛宝在一起,佛陀相续中所成立的法可以成立为法宝。

今释人法。有同有异。人,在这里是因人和果人,指僧宝和佛宝。人和法有同有异,法宝和人之间的关系,有同体的,也有他体的。我们经常说“一本体异反体”,因明当中有这样的名词。从佛宝的角度来讲,法宝和僧宝究竟意义上是一个本体,但是在不同的反体,有法的一面、也有僧的一面,但在这里更重要的是,法可以说融入于僧宝和佛宝当中。这里主要想讲二相,法宝要么融入于僧宝当中、要么融入于佛宝当中。

以法成人。法属于人。是以故说。五分法身。十力无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诸波罗蜜。无量三昧。以为佛宝。通过修法以后成人,成僧人,成阿罗汉,或者依法成佛。法属于人,所有的功德善法,要么僧人的相续当中所摄,要么是佛的相续所属的法,所以法属于人。以这样的缘故,并不是你们前面讲的,五分法身单独立为法宝,不能这样。应该是五分法身、十力四无畏、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十波罗蜜多和无量三昧都可以成为佛宝。我们经常说,佛陀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所谓的佛,即把这些功德最究竟的体相称之为佛。虽然我们面前可以看到相好庄严的佛像,可以呈现这样的佛宝,但实际上,这些功德全部达到最究竟的体相就叫佛宝。佛宝是这样理解的,这是究竟意义上的佛宝。

小乘五分。说为僧宝。所谓的僧宝,是小乘五分,也就是说小乘从预流向、预流果一直到阿罗汉之间的相续当中所有的无漏法身。预流向、预流果不是最究竟的,在《俱舍论》《大乘阿毗达磨》中说,有学者相续当中也有相似的无漏功德,戒定慧、解脱与解脱知见。这叫僧宝。

此诸功德。有为无为。法相道理。可为轨用。复名法用。这些善法功德既有有为,也有无为,有他们的法相和道理。也就是说,刚才前面的六波罗蜜多、四无畏,或者道当中,有些是有漏的有为法,有些是圣者相续当中无漏的无为法,还有些具有各种不同的法相、各种不同的道理和推理,这些通通轨用。轨用,藏文当中也有所缘的意思,凡是缘取的法,或者作为规则或运用,凡是属于法的所有的规则、运用,或者我们心可以缘取的法,复名为法用——法宝。法用,在藏文中也有法宝的意思。前面的三宝是一般的解说,这里的安立方法是作为圣者再高一层的三宝。

此则同体。虽说二义。亦有法体。异佛法僧。如是法宝。以上所说的三宝,佛宝、僧宝在本性当中是同一个本体,法也好、人也好,是同一个本体。但是为了众生,虽然说了两种意思,法宝和人宝,或僧宝和佛宝,但这两种意思在真正的法界体性当中也可以安立为异佛法僧。这里的佛法僧有法界的真理,这个真理当中,前面讲了,四无畏等等这样的功德叫佛宝,小乘的五分法身在法界当中成立为僧宝,法宝是有为无为的善法功德聚集的法。所以,在这样的体性当中,可以成立不同体的佛法僧三宝,这是总体上法宝的安立方法。这里藏文当中是“异佛僧,如是法宝”,称之为法宝,中间的“法”字没有,这样可能更好一点,法和人二者。以上主要着重讲二相,如果讲二相,那法宝要么属于佛相续当中,要么属于僧众相续当中,这叫两种体相。

已说此三。众生归依。得免三界。生死怖畏。一切行人。虽得免粗。细苦未尽。是故为说。至极三宝。前面已经讲了,这样的三宝实际上是众生所皈依的,依靠这样的三宝,三界众生可以从轮回的生死恐怖当中获得解脱。不过,一切行人以这样来皈依,虽然可以解除粗大的障碍,但是细微的障碍,还不能断除,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现在有三个相的执著,认为三宝是别别他体的,以这样的皈依方式,可以断除粗大的烦恼和障碍,但是不能断除更细微的障碍,为什么不能断除呢?下面会讲最究竟细微的三宝。表面上看起来三宝是分开的,但实际上只有一个佛宝的体性,如果明白了、皈依了这样的佛,那细微的烦恼、障碍也可以解除。所以,下面要给大家宣说最究竟的、最总集的三宝。

明昔日三宝。言佛有苦。法是无常。僧亦无常。是苦。非真依处。在说究竟的三宝之前先说一下,刚开始给小乘讲到的三宝是不究竟的,怎么不究竟呢?佛陀明确说,昔日的三宝,佛陀最初说法时,为声闻乘为主众生所讲的三宝是不究竟的,当时讲佛是有苦的,《涅槃经》中也说,佛陀背痛,需要靠一靠,让迦叶尊者去传法,“你去传法,我生病了”,佛陀示现像世间人一样。《俱舍论》第四品里讲到,按照小乘自宗的说法,佛陀的身体是有漏的法。所以,我们不皈依佛的身体,应该皈依佛相续当中的尽智和无生智。佛有苦,这个说法是不究竟的。

法也是无常的,因此真正的皈依处是灭谛,抉择灭的法。

僧也是无常的,比丘、僧人都是无常的,“无常皆有损”,僧众的身体是无常的,无有快乐,所以不能救别人,但有学和无学相续当中的抉择灭是真正的皈依处,《俱舍论》中也如是说。因此,最初传法时将佛陀说成像普通人一样,法是教法和证法,僧众也是如此,是苦,有苦的原因,非真实的皈依处。也就是说,最开始讲的佛法僧三宝不是究竟的皈依处,只是暂时的皈依处。

那最究竟的皈依处是什么呢?

今说常住行者。觉了法性理空。永离八倒。无有生灭。动求之苦。为真依处。名为佛宝。佛法僧三宝到底是什么样呢?这是很重要的。按照大乘瑜伽行派的观点来讲,虽然表面上讲三宝,实际上只有一宝。完全觉悟了一切万法的本性的道理是空的,它远离了八种颠倒——常乐我净和非常乐我净的颠倒,无有生灭和动求之苦,妄动和欲求的痛苦。藏文当中“动求之苦”不明显,但是其它很多版本有。意思是说没有了前面生灭的、妄动欲求的痛苦,这就是真正的皈依处,这就是佛宝。这里已经讲了最究竟的至极三宝。真正的佛宝是什么呢?就像《中观根本慧论》中所说,远离四边八戏,或者远离常乐我净和非常乐我净的颠倒的究竟法相就是佛宝。

所得常法。轨用至极。名真法宝。法宝是什么样呢?所得到的真正的常法,不是有为法,《宝性论》里讲道谛和灭谛是真正的法宝。常法,轨用至极,终究真理的规则运用、最终极的真理,心所缘取的所有法已经到达了最究竟,我们讲的是到达最究竟的境界,或者是行持最究竟的法,这叫做“轨用至极”。“轨用至极”,其它地方用得不多,这里可以这样解释。这叫做法宝。法宝和佛宝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只不过说法不同而已。

常住行者。会真法性。证常住无为。故名为僧。僧宝是什么样呢?常住瑜伽行派领会、证悟真正的法性,证悟了常住的无为法,叫做僧众。所以,佛法僧三宝在究竟意义上达到了无为的体相,这就是三宝。

亦以八倒永尽。与九圣众。一切和合。永无诤讼。故名为僧宝。以八种颠倒永远灭尽。与九圣众,不是“九”,是“凡夫”的“凡”,与凡圣众,凡夫和僧众一起和合,永远没有诤讼。僧众和僧宝的差别是什么呢?所谓的僧宝,一切凡夫、僧众是和合的、没有诤讼,这叫做僧宝。这里把僧和僧宝分开解释了。

昔日三宝。异人别法。今之三宝。于一佛一体。分为法僧。前面所讲到的三宝,根据人和法,全部都是别别他体分开来讲的;如今讲的三宝,于一佛一体,大家应该知道,最后讲终究三宝的时候都是从无为法的体相上讲的,分为法和僧,但实际上没有什么差别,虽然分了法和僧,但实际上与佛的本体一味一体。

以是义故。我为法说。一相三宝。令诸众生。趣向一乘。以这个缘故,我为汝说,“法”改为“汝”。因为这样的缘故,我跟你宣说一相三宝。三宝是一相的,虽然众生面前是三宝,但实际上是一相的。令所有众生真正趋入一乘,这是最究竟的。《法华经》有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这句话很重要。世界上的真理只有一个,不可能有两种,到底别别他体是三宝的真相,还是究竟一乘、究竟一体是最真实的呢?究竟一乘是最真实的。

因此,这次学《圣大解脱经》,大家应该知道,从三宝的意义上暂时分为三乘,或者三相,中间也可以分二相,法可以融入僧宝和佛宝,但最究竟是一相。先三,然后二,然后一,最终一相。在世间当中包罗万象的所有法,暂时有二有三有四,但最终通达一味一体的法界。如果真正通达一味一体的法界,实际上这就是佛宝,这就是法宝,这就是僧宝。

为什么佛法僧在究竟意义上不可分割?这有着非常甚深的意义。这部法前面讲,表面上看,只是念“南无布达雅,南无达玛雅,南无僧嘎雅”,只是听一个佛号便能往生清净刹土,实际上跟净土宗的念佛法门的究竟意趣有相同之处,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依靠阿弥陀佛的加持,可以让我们转生清净刹土。念佛往生和带业往生也是一种法理,这样的法理在《圣大解脱经》中刚开始通过这种方式深入浅出地引入,到最后就像《法华经》中所说的最究竟的意义,要究竟趣入一乘。

这段话,如果没有学过《俱舍论》《宝性论》,如果没学过大乘小乘的很多法,比较难懂一点。《圣大解脱经》没有藏汉文的注释,我只有靠自力来解说,有些地方也许不一定正确。但不管怎么样,为什么佛陀说“你问得特别好”?如果没有讲甚深究竟一乘,那也没什么。之所以佛陀高度赞扬,说明当时菩萨问得非常深,佛陀依靠这样的缘起,把究竟一乘的道理依靠三宝的体相说明得非常清楚。希望大家懂得至极三宝的究竟一乘的观点。

好,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