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 >> 第十五 教授随教品 返回
字体: A- A A+

第十五 教授随教品

戊五(教授随教品)分四:一、如何获得教授之理;二、如理作意教授;三、经行地道之理;四、宣说教授随教之殊胜功德。

己一、如何获得教授之理:

无数劫定生,信解得增上,

如水入大海,善法真圆满。

信解行地一大阿僧祇劫积累资粮必定生起出世间一地,对大乘道信解越来越得以增上,如同四方河流入于大海般,以福慧资粮所摄的善法真实圆满自相续的功德后于胜法位末际趋入无过圣地。

如是积资粮,佛子原清净,

善知心善修,即是妙加行。

彼时法相续,佛前得寂止,

广大智慧故,获得广教授。

如刚刚所讲,积累资粮的佛子原本多劫之前相续完全清净,戒律清净。多闻大乘深广法,如实善加了知意义,以心不依五障的堪能善法修行加行道,就是妙加行。由于先前圆满资粮,具有领悟一地智慧的缘分。那时,获得法门相续等持。所谓法相续等持是怎样的呢?依靠入定于无数佛陀前得受无量正法教授,并且能相续不断受持其句义。如此利根者于大资粮道获得这一等持,有些于胜法位获得。获得之后那一等持功德差别越来越增上。如此安住于法相续等持中,于最殊胜的善知识佛陀出有坏前获得能证得一地圣者智慧之极其圆满或广大的寂止与广大的胜观智慧的缘故,得到具数十万经藏之义无量广大教授。

己二(如理作意教授)分二:一、以思维作意;二、以修行作意。

庚一、以思维作意:

彼初勤戒者,辨别经等法,

以及不二义,心住经等名。

1、根本心:得到教授后,首先或最初精勤持戒菩萨辨别经藏十二契经法与无有二取或远离有无二者的不二真如义,心安住于明确宣说的《十地经》、《楞伽经》、《月灯经》经典等名称,心安住于所谓此经的名称仅此而已,是根本心。

尔后彼依次,伺察词句类,

亦于各别内,如理析其义。

2、随行心:之后勤戒者次第伺察某某经的词句分类,无余分析“我听闻的此法直至最终圆满之间”的词句,此经有这么多品,这么多颂,字数有这么多,这称为随观或随行心。

3、观察心:所谓“亦于各别内,如理析其义”,各自经之内,逐字逐句精读也无有不当之处,按照安慧论师的《注释》中说:以智慧如理对各自内逐字逐句精读如理分析,实际就是分析经的词句后,要了知“此句的意义是这个”。思择所诠义,寻思能诠文字,思择意义分为计数、衡量、思择、妙观察四种。其一、计数:诸如,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之数,色蕴十处,加上法界一部分无表色,共有十一。受有眼根之缘所生受至意根之缘所生受六种,诸如此类,总之,以计算数目来思择意义。其二、衡量:数目也是不增益多,不损减少,断决为定数,分别衡量其法相并思维。其三、思择:这样的法,安立为色等的原因,具正量道理而寻思伺察。其四、妙观察:分别寻思前三者意义的自相与共相。总而言之,思维意义有多少数目,随后无误计算数量,以理伺察固定为多少的原因,之后辨别那些数目每一意义的自相与共相。能诠文字阿(A)等零散的一字一字不能表明意义,若干文字聚集成名称,名称聚集成词句,众多词句聚集成文,由此表明意义。所以,应当思择文字无义与有义两种,这称为观察心。

认定彼等义,复次总结法,

为得彼之义,复次彼发愿。

4、认定心:所谓“认定彼等义”,以智慧无误确认句义的相、实际的数目等、其分类与法相,即是认定心。

以这四种心不是笼统而是极其细致确定抉择经等法句义。

5、摄集心:其后“总结法”,了知此经从头到尾之间的教义合而为一归集就是仅此摄要,比如,《十地经》中广说十地安立都集于解说十地范畴里,因此认为十地名称的意义仅集于此,归摄于根本心,一法之义普皆总结就是摄集心。总之,经藏中虽然有广说,但有些是从道的功德、有些是从次第、有些是从果、有些是从所断等角度而言,尽管一切都需要了知,但现今自己要实修意义的心要,就是仅此瑜伽要点总纲。

6、愿心:如果对经所说教义无有怀疑,那么为了自己要获得的经中所说诸如十地的意义,之后瑜伽行者以猛烈的希求心发愿我当获得此义,即是愿心。

通过以上六种心如理作意经等妙法的意义,有十一种作意:

意诠持续寻,各自而思择,

作意无言诠,一味亦伺察。

1、有寻有伺作意:“意诠”是指意分别,以意识将名、义混合而了知意义是此,它是有分别意,它持续探寻、寻思、伺察经典的句义,即是以获得有寻伺一禅未至定与第一静虑粗分正禅之心而为。

2、无寻有伺作意:以获得所谓“中禅”——第一静虑殊胜正禅与二禅之心各自加以思择。

3、无寻无伺作意:如果获得了三禅与第四静虑正行,则无有寻伺二者的缘故,以寻伺作意无可言说的一味等持也可伺察。

有寻有伺作意等这三种是分别心本体的三种分类。

法名总结此,当知寂止道,

当知胜观道,分析彼之义。

当知双运道,是为总结彼。

4、寂止作意:应当了知,六心中仅仅心专注于法的名称,也包括受持词句,以单单名称总结某经的所有教义,诸如宣说智慧波罗蜜多的意义,与十万等多数词的意义摄集于般若波罗蜜多的名称之义中,应当了知心专注于此,就是寂止道。

5、胜观作意:应当了知胜观道是指以计数、衡量等四种分析经义。

6、止观双运作意:应当了知止观双运道是指总结名、义二者,止观没有双运时,以寂止缘名称、词句,以胜观缘意义,一旦止观双运时,不分别缘名、义而是将这两者合一止观平等相合而缘取。

寂止作意、胜观作意、双运作意这三种是从道侧面的三种分类。

沉心极摄持,掉举亦可寂,

复于彼所缘,平等住等舍。

于彼恒常行,恭敬而修行。

以所缘分三相,即寂止相、受持相、等舍相。

7、寂止相作意:心如果散射掉举,则思维散乱与轮回的过患不复外散,心向内平等安住,即是寂止相作意。

8、胜观相作意:如果心昏聩昏沉,则作意胜观相,作意佛陀及等持的功德或者法的自相与共相,从昏沉中尽量持心,做到心情昂然。掉举时随同胜观,因此以胜观不能遣除,要作意寂止。昏聩昏沉随同寂止,因此需要以胜观遣除,昏沉的心,以作意胜观相尽量持受,掉举也是以作意寂止相来寂灭。

9、等舍相作意:如果无有沉掉而平等,则于其状态中作意等舍相安住等舍。

10、恭敬加行作意与11、恒常加行作意:如是修行,都必须以恭敬加行作意与恒常加行作意连续不断实修,所以,前面那些作意并不是偶尔时间行持,而是恒常作意,作意要有欢喜心与恭敬心而修行其道。

庚二、以修行作意:

专心于所缘,莫散彼相续,

散动速认知,复次安住彼。

仅以思慧不能现前道的功德,因此必须专心修行。具体而言,最初欲界心没有向内入定,刹那不住留,如闪电、风、浮云般动摇,如海浪般难以阻止的分别念以九种住心方便次第调伏,向内真实安住之等持修法:

1、安住:自心一缘专注任意一种所缘而安住。

2、相续住:如果这般安住也刹那安住不了而动摇于其他状态,则不要从前面所缘相续中散动而以正念护持相续,尽可能安住。

3、数数住:假设这般安住也不能持续安住长久而散动于他处,则要迅速知晓我在散动,之后心再度安住于前面的所缘。

具慧愈向上,心亦向内收,

复见功德故,等持心调柔。

4、近住:这样再三串习护持相续,如果能够稍微持续安住,则具慧者极其策励越来越向上心向内收摄于前面作意的所缘,即称为近住。

5、调伏住:之后,心能较前少许安住,则自己见到心向内安住的功德,心想但愿我获得住心等持,欢喜希求等持而使自心调柔,称为调伏住。

由见散动过,止息不喜彼,

贪心不悦等,兴起当寂灭。

6、寂静住:以散动分别未能调伏心而以欢喜等持能调伏。以这般欢喜希求等持使心不同程度安住所缘,但如果因先前散动串习力而散动,则想到这种散动如同夺取等持的盗匪般极其有害。由于见到散动之过失的缘故心想不随它转而精勤于一切功德根本的等持。止息以散动之因不喜等持,即是第六住心寂静。

7、寂灭住:如此精勤,使心较前更好安住,但偶尔贪心不悦意等、沉掉等随烦恼兴起,也如前一样,要想到如果随这些所转,就不能成就等持,所以过患严重,如果没有随它们所转,就能成就神通等殊胜功德之根本的等持,因此尽可能不作意这些恶分别念,应当分别思择或依对治或置之度外来寂灭贪心等,即是寂灭住。

复尔勤戒者,心真实有行,

自然而获得,习彼成无行。

8、有行住:在此之后,精勤持戒者通过勤作串习力自然产生或获得现行的第八住心,依靠勤作策励,则不会被其他分别念中断而安住所缘,称为有行。

9、无行住:有行的住心通过串习使相续延长,从而不需要勤作策励心自然安住所缘,任运自成,获得无行,即是最后的第九种住心。

关于九种住心方便,经中云“安住、真实住、摄集住、近安住、调伏住、寂静住、寂灭住、一相续、等持或入定。”

尔后彼身心,获得大轻安,

当知有作意,彼彼增上已,

以增上远行,彼住正行得。

获得无行而自然安住之心后,如果串习其境界,则瑜伽行者的身体轻安堪能及心轻安,身体轻巧,极其舒适,堪能修行善法,心有明澄无浊欢喜周遍的感受,获得堪能善所缘的小中轻安后,获得如影子般极薄澄清的广大轻安,进而能获得第一静虑,应当了知是有寂相、粗相作意。依靠那种作意次第断除欲界上中下品烦恼,使等持增上后,那种增上从下地远行,如是安住第一静虑正行的瑜伽行者获得。越来越向上,以有寂相、粗相作意至第四静虑正行间修行。

这以上解说了等持修法。

希求神通者,净彼最堪能。

静虑得神通,真实成就彼,

为供无量佛,闻法往世界。

依此无量劫,承侍无量佛,

于彼承侍故,心成最堪能。

接下来,宣说由此向下获得等持的功德:获得四禅正行时,希求神通者获得禅定正行净化自地的爱、见、疑占多数不清净的烦恼,而达到最殊胜的堪能时,真实成就由堪能清净的静虑中获得的神境通等五通,这种瑜伽行者为了供养无量佛陀、听闻正法而前往十方世界,依靠这种方式于无量劫供养承侍无量佛陀。此处所谓“无量劫”,并不是三大阿僧祇劫之义而是超越了数目的无量劫,因为获得心自在等持的缘故。于十方净土的佛前作无量承侍,意乐清净的瑜伽行者之心达到最堪能,能随心所欲趋入。

是故彼等前,获得五功德。

彼成最无上,清净之法器,

一一刹那中,灭尽身粗重。

身心遍轻安,了悟诸法光,

不断真实相,未察尽得见。

如是为圆满,法身清净故,

具慧一切时,恒常摄持因。

为此,那些菩萨在证得一地之前,获得得地之相的五种功德,是哪五种功德呢?

心堪能,堪为生起超胜声闻、缘觉一地无上智的无上法器,所以,此菩萨每一刹那也会灭尽未严禁之心及如猴子般跳等、身体沉重不适而不能行善的一切身粗重,能清净阿赖耶上有的身心不堪能的粗重习气,是第一功德。身心诸时遍满轻安,是第二功德。这两种如同洗涤人用肥皂水能清净布等一样,以寂止的水净化身体的不堪能,身心遍布轻安的安乐。

并不是对殊胜经藏等有些了知有些不了知那样,而是一切时分通晓了知妙法之义的光明不间断,即是第三功德。获得真实圣地的真实相,身上不生昆虫等,梦中沐浴身体,得佛授记等获得《十地经》中所说的十地的梦相,此等得地的表相或征相是未刻意观察也完全得以见到,即是第四功德。这两者是胜观所生的验相。

再者,为了圆满究竟证悟法身,清净所断二障,具慧者入定、后得一切情况恒时都能摄持断证究竟这样的因,即是第五功德,这是止观二者的部分。

安慧论师的《注释》中将“灭尽身心粗重、身体遍布轻安之乐、心周遍轻安之乐、法光不间断及见到真实相这五种说为五功德,摄持圆满法身与获得清净之因是能摄持。”在此按照《摄乘论》中所说五功德如上所述。从教授品开始至宣说五功德,这以上宣说了如何获得住异生信解行地菩萨之法与功德。

己三、经行地道之理:

尔后成如是,菩萨以入定,

除非意诠外,不见诸外境。

为增法光明,精进坚稳行,

法光增上已,安住唯心中。

之后于资粮道获得殊胜止观的菩萨一缘入定于等持,除了意之言诠或分别念以外,全然不见一切外境除心外另行存在,即是暖位明得时。为了使获得的法光明越来越增上,精进即坚稳菩萨精勤行持,即是明增或随增顶位。如此精进而行,法光明大部分增上后,远离真正外境等的显现,安住于唯心中。如何安住唯心中呢?

复次诸现境,尽觉是自心,

彼时即断除,所取之散动。

其后,显现色等一切外境如同认识梦时的显现一样,完全觉得那一切只是自心的显现而无有真正的外镜。那时就断除了色等外境所取散动而不显现。

尔后唯剩余,能取之散动,

彼时速触及,无间之等持。

随后,瑜伽行者唯一剩下认为心存在的能取分别或散动没有断除,即是忍位一向真如等持。当时,迅速证悟无所取则能取它的心也岂存在,二者同理,不久速疾便证得与见道无有间隔的等无间等持,即是胜法位无间等持。所谓等无间是指什么呢?

如是彼末际,断能取散动,

此等依次第,当知是暖等。

如此证悟无所取的忍位末尾断除能取散动,紧接着就能趋入一地,所以胜法位称为等无间。应当了知刚刚所讲的这些依次是暖位等四种加行道。

宣说胜法位无间获得见道之理:

尔后彼获得,出世无分别,

无垢离二取,无上之智慧。

彼此之转依,承许是一地,

彼此无量劫,成为极清净。

之后,见到出世间超胜声闻、缘觉三轮无分别的无上智慧而远离所断烦恼,因此无垢,断除所取能取,获得远离二取,经中称为获得无尘法眼离垢。由断除所取能取,故称无尘,由远离见断故称离垢,或者忍位是无尘,烦恼障的对治是无间道,智慧是解脱道,故称无垢。所谓法眼,是如实见到诸法法性真如之眼或智慧眼。如是生起无分别智慧的这位菩萨阿赖耶转依,承许是第一圣地。

若问:一地要多长时间才能获得?如是转依安住一地者,于信解行地一大阿僧祇劫行无量菩萨行而得到圣地,从此之后根本不会产生轮回过患,因此是极其清净。

现量得彻证,法界等性时,

恒得诸众生,与己平等心。

众生同无我,痛苦行利益,

不求报心平,与余佛子同。

得地的功德差别:由完全现量证悟法界对于异生法与圣法等一切法无别平等性而得地时,恒常获得一切众生与自己无有丝毫差别平等或等同之心,为此证悟五种平等性:1、证悟众生平等无我;2、由愚昧感受痛苦的一切众生之苦平等当断;3、平等而行断除那些众生业惑之集;4、如同使自己趋入道而获得灭谛利益自己者也不求回报一样,将其他众生安置于灭谛道谛而饶益也平等不杂自利求众生回报。5、这样的佛子心平等,与获得圣地的其他佛子断证等同或相同。

如此宣说完行他利之理,接下来说明以智慧证悟之理:

三界有为法,非真分别念,

彼以极清净,无二义智见。

获得一地的菩萨见到欲界、色界的五蕴及无色界的四蕴等三界的一切有为法仅是众生相续非真实的分别念心与心所而已,以后得清净世间智慧见到除心心所以外任何法均不存在——唯心,如《十地经》中云:“奇哉佛子,此等三界唯心。”

是以什么智慧见到的呢?它是以极度清净障碍、无有二取的无分别智慧见到,入定以无分别智慧连自他唯心也不缘,犹如虚空般清净无有所取能取,但所谓“证悟义”以后得智慧现见唯心外无有他法,心本身显现种种法也如梦如幻显现般。

见无彼等性,解脱诸见断,

是故决定说,彼时得见道。

了知无空性,如是有空性,

自性空性故,是名解空者。

获得见道的菩萨现量见到无有所取能取的圆成实本性而解脱见所断,决定可说当时称谓得见道。

此外,说获得见道者了知三种空性,以后得清净世间智慧或辨别所知的智慧了知:遍计是如绳上无蛇般无有的空性,如是了知依他起虽然像凡愚们思择所执取的法相那样并不存在,但现基依他起法相有的空性,圆成实本来远离二取的缘故是自性空性,所以见道者名为解空者。以上讲了三等持中的空性等持。

无相之基者,分别真实灭,

无愿之彼者,非真分别念。

佛子随觉分,一切种种相,

恒见之彼道,承许俱同得。

接下来是无相等持之基或所缘,对于从色至涅槃间的一切法,真实灭尽某某相状分别称为灭谛,如《摄对法论》中也说:“灭谛法相为何?灭即真如。以何而灭?以道谛灭。灭何者?灭分别念。”

无愿等持之基或所缘是非真实的分别不清净依他起,非真分别念是指烦恼障与所知障种子之所依,生、老等种种苦之因,不是所愿之处。

任何佛子欲求恒常不远离随菩提分念住等三十七道品等菩提分道法与忍智十六刹那自性见道一同获得,最初获得出世间无垢道时,先于信解行修行四正念、四正断等均得以成熟清净,又获得所修上道现行的一切能力。

赞叹一地者稀有功德:

慧行知有为,无我苦唯增,

断实无我见,得大见大义。

以智慧力而行者了知这一切以二我而空但由无明之缘由行等缘起的依他起造作的有为法,进而认识到尽管领受的我不存在,可是由业烦恼力成熟的三苦自性增长,由此断除实际无有、迷乱自性的我见,获得自他平等性的大本性见解及利益无边众生的大义。

无我见见我,无苦成极苦,

如自于利己,利生不求报。

这种菩萨虽然无有我见,但其他众生见为我,虽然菩萨自己现行二我不成立,但如同没有证悟此理的众生由迷乱自现所感有二我一样,将他们感受种种痛苦自我取受,对于遣除如梦般迷乱显现之痛苦的方便,乃至尽未来际不舍精进,由于自己解脱了有漏法而无有痛苦,但因其他众生的痛苦而极度痛苦,就像病儿的母亲一样,自己承担遣除无边众生痛苦之重任。自己得地后远离五种畏惧、甘受他众的痛苦而不厌倦。五处畏惧指,无有维生之畏惧、无有称颂等名声之畏惧、眷属邪行等之畏惧、投生恶趣之畏惧、死亡之畏惧。就像自己利益自己不求回报一样,成办其他众生之一切利不求他回报。

解胜心解脱,缚无尽久缚,

虽不见苦际,尽行而行持。

解脱者以殊胜大乘超胜的证悟境界一地的智慧使其心解脱所有见断,立誓承担他利的束缚等同无边众生尚且不尽,尽未来际间不舍誓愿之任,时间无边,长久束缚,虽然永远不见一切众生痛苦有穷尽的边际,但只要有痛苦,就诚心诚意尽量行持或精进遣除他们的痛苦。为此投生轮回,自己精勤于波罗蜜多,将他众安置于波罗蜜多,直接行持这样的所为是极其稀有的。

一世自痛苦,尚且不能忍,

况累世他苦,菩萨与之反。

世间人,不必说一切世间无量生世,就是一生一世中遭受的自苦也不能承受,如果连忍受自己痛苦的能力都没有,那么不能直接承担住于那么多世间界其他众生无余合集起来的痛苦就更不必说,心里刹那间也不会有这种想法,菩萨们与之相反。

佛子于众生,喜慈行无厌,

世间大稀有,平等非稀有。

虽然不需要为自利受痛苦,但为利众生有堪受无量痛苦的威德力,因此佛子们对无边众生彻骨透心欢喜慈爱,为利益他们精勤行持,不以他者邪行等而厌烦,那就是世间中最大的稀有,获得了众生与自己平等之心,因此也并非那么稀有,与自己利益自己不稀有同理。

宣说修道与究竟道:

复彼于余地,修道之此中,

修行二种智,是故能尽净。

彼无分别智,佛法能净治,

余如所安立,成熟众有情。

获得一地之后,菩萨于剩余的二地至十地间九地此修道中修行入定无分别智慧与后得清净世间智慧两种智的缘故能净化烦恼障与所知障。无分别智慧,是以修行佛陀的十力、四无畏等能净治的佛陀之法成熟自己。他智后得即以十地的法相与功德等尽所有安立与如所有安立成熟有情,通过示现成佛为众生说法。

圆满二大劫,修道至究竟,

获得最后修,菩萨依灌顶,

得金刚喻定,分别不可坏,

转依臻究竟,无有诸障垢。

住彼即获得,尽成利群生,

了知一切相,无上之果位。

两大阿僧祇劫圆满,即修道完成或究竟,十地究竟就是修道究竟,从二地至七地间,称为有行修,期间历经一大阿僧祇劫。八地至十地间称为无行修,期间历经一大阿僧祇劫。得以安住最后的修道十地,菩萨依靠十方佛陀以大光明赐予法王补处灌顶,获得不为相执分别念所坏的金刚喻定,连显现二取的细微习气也予以根除,获得远离二障及习气的最究竟转依,具足无有一切障垢的大断、安住于十一无学地乃至尽虚空界成办利益一切众生种种的大事业或者成为众生之尊的大悲与一时无碍了知一切所知相的大证这三大的无上果位。

己四、宣说教授随教之殊胜功德:

恒见难见佛,无等闻生信,

内心恒满足,无此更大义。

安住法门中,如来常亲传,

如由罪林中,牵头引菩提。

按照教授品中所说这般积累资累,能恒常得见相续不清净众生极难见的能仁佛陀,于佛前听闻无等法也就是如理听闻无比大乘教授所生极其清净信心力,对心相续恒时满足的菩萨来说教授随教无疑是最大利益,因为能不费艰辛获得大菩提的缘故没有比它更有意义的。安住于法门等持中,如来恒常亲自传授教言,好比陷在淤泥里或沉在水中依靠自力不能逾越,依靠其他大力之人抓着他的发或头能轻易牵到干地,同样,依靠如来的加持、教授及大悲力量将某行者从轮回过患的稠林中引领安置于无上菩提。

佛陀恒赞叹,真行己事善,

谴责颠倒行,最胜勤安住,

辨别之众生,断依善逝教,

广修违顺法,如理此宣说。

所谓教授与随教的差别:新宣说断除所断获得所得的殊胜方便要点,为教授,即佛陀了知所化众生的界性、根基、意乐而相应宣说,因此决定有利。随教是指已经得到教言,为了再三决定而再度细致随后传授其义。所以,诸佛对菩萨恒常真实行持自利的所为或所行的严禁恶行、摄集善法、饶益有情所摄的增上戒学宣说功德:“善男子如此善哉”而高度赞叹,对于破戒颠倒行,则指出其过患,予以谴责。对于勤行心不动安住增上定学、辨别法的增上慧学的胜解行众生宣说能断除定慧违品的过患及依止成为同品的功德,善逝教法此教义中广大止观瑜伽的违缘法与顺缘法是如此这般,一切时处佛陀如理传授的教言在此作了宣说。

彼见极清净,菩提无分别,

胜世除重暗,如大日普照。

恒积善充满,佛前得大教,

菩萨得广定,趋至德海岸。

如是无误宣说增上戒、定、慧学的本体与它们的违品及随同之诸法的教授随教说明,菩萨依靠趋入三学及断除其违品与依止同品法,获得广大止观瑜伽后逐步得地,以智慧所见使烦恼障清净,证悟无分别本性成为分别三轮之所知障的对治出世间殊胜菩提道而胜伏声闻、缘觉在内的一切世间,获得普遍驱除烦恼障所知障大黑暗的威力,如同大日升起一般照耀众生。世间的太阳不能照亮由其他有实法所遮障的孔穴,但以此说法能遣除任何人的无明黑暗,因此如同前所未有的大日或能普照十方世界的大日升起般,朗然昭然照亮世间。如此恒常积累二资善法如同百川盈满大海一样充满自相续,于能仁真佛前恒时获得广大教授的殊胜菩萨获得具足胜观极其广大的禅定等持,趋至一地至佛地之间无量功德海岸。

大乘经庄严论中第十五教授随教品释终

总结:

众多之信解,求法与说法,

以及修行法,教授与随教。

对于宣说圆满五义理菩提分法的本性,首先生起广大信解,寻求深广经典法句及其所说之义,得法后为他众传讲,实修法义即修行,修行胜进之因是得受教授随教授,趋入圣地,这五品相当于菩提分法方便、度摄、供依无量及菩提分品的总纲,所以在此作了中间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