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 >> 六祖坛经讲解34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三十四课

思考题:

【知识类】

1、弟子对上师过于赞叹是否合理?为什么?

2、解释原文:正剑不邪,邪剑不正。

【修行类】

1、如何做才是报答上师恩德最好的方法?

2、在这个科技化、信息化的时代,用什么方式弘扬佛法是最好的方法?为什么说以这种方法来行饶益,甚至超越自己独自修行?

【生活类】

1、如果有人杀你未遂,之后悔过,想在你面前出家,你会怎样处理?

2、祖师说:佛性是无常,分别心是常。这种说法与你平时的认知是否有出入?你的理解是怎样的?

志诚对戒定慧三学的领悟,在六祖面前做了开悟方面的印证,祖师已经认可了他。

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

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六祖对志诚又说:你的师父,他所传的“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此三分别讲的是戒定慧三学,是针对于佛陀初转F轮时众生的根基,只从一个层面了解戒定慧三学,相当于对小乘或者根基比较低劣的人讲的。现在大多数人,可能一谈到佛教,“行持善法,断除恶行”,这样的境界大家都会认可,这是劝小根者行持的。

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六祖自己所讲的戒定慧三学,不缘空性来摄持,再讲深一点,以光明来摄持,一般的小根者无法接受,只有禅宗不共根基的人可以了知。所以,六祖说,“我的戒定慧三学的解释方法,是对大根者说的。”其实我们学《坛经》时不难发现,很多关于密法和大乘的道理讲得非常好。六祖是不识字的一位大成就者,他所宣说的论典,令人非常惊讶。显而易见,很多人虽然文凭不错,知识储备很丰富,但是可能只有在字面上滑,而真正内心的领悟和对佛教教义的认知深度,绝对没有像他那样。

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如果真的了悟万法的自性,在这样的自性见解中,果位的菩提涅槃没办法建立,无破也无立。如果果位的安立都没有,那么能建立果位的解脱正见,所谓的人无我、法无我,抉择空性的推理和修行,这些都无法得到。在我们自性上当下所有的果菩提都圆满的话,能抉择它的正见怎么会得到呢?

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

如果通过抉择或开悟,已经获得了一无所得的般若无缘境界,那时可以建立万法。在世俗中如虚幻般的万法可以得到,就像中观里讲的一样,空性中也可以差别种种显现。若能了解这样的意义,就可以称之为佛身,也可以叫做胜义谛,还可以叫做菩提涅槃或解脱知见,等等。

麦彭仁波切在相关论典中也讲,如来藏、光明、明空无二、大乐不坏明点等等,这些都是一个意思,在不同的经典和续部中有不同的名称而已。

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什么是见性?禅宗经常说“明心见性”,但真正的见性之人,在他的见解上、修行上、行为上一无所得,立也得不到,不立也得不到,破立都没有。

《定解宝灯论》中也讲,破和立都要遮止,真实义中一切破立都没有。

去来自由,无滞无碍:一切的来去都自在,“亦如日月不住空”,对获得这种境界的菩萨来讲,他生也好,死也好,来去都是自由的,他在任何六道中,去来没有任何阻碍。

应用随作:他做任何事情都随缘、随意,不像我们世间人一样。世间人不但来去没有自由,做很多事情也不能成功。现在很多世间人,这个工作推进不下去,那个工作没有进展,很多人特别挂碍、特别执著,到一定的时候,好像对人生也无可奈何,最后走投无路时,就从高楼大厦上面跳下去了,很多大学生也跳,领导也跳,因此高楼大厦对现在人来讲,是去往“净土”的最好途径。

但实际上,真正的见性者,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随缘,运用自如,没有什么执著,比如说他今天所做的事情,能成功,他欢欢喜喜,即使没有成功,他也不会以此而伤心欲绝,一个菩萨,更不会因为一件事情没有做成而自尽。

菩萨应该没有自杀的吧?如果有,肯定就不是菩萨了,自杀的都是凡夫人,在显现上菩萨有没有自杀的我不知道,好像在佛菩萨的传记中,从来都没有。

应语随答:不管是任何问题,面对采访,凡夫人恐怕都特别不自在,觉得好像自己说也不对,不说也不对,万一说错了怎么办?因为有一个我执在作怪,如果没有我执这种阻碍,那说什么都可以,作为菩萨,对世间中的一切苦乐显现都非常随意、自在。

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在世间中,他会显现各种各样的化身,就像波涛没有离开过大海一样,他没有离开过自性。

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漏尽通等五通,自由自在,并且在世间中无有执著,没有把它当真,而是像玩游戏一样,一切都当作游玩的现象,这就是真正的见性者。很多人自认为自己是明心见性者,但是他遇到一些事情时,有自相的烦恼,这样的人确实不一定是见性者。

原来我们学院里有一个老乡,有一次到我这里来,哭诉他家里发生的事情,说他与敌人之间的事时,边伤心边哭。我身边有一个堪布,那时他身体比较好,他听了一会儿说:“唉,这些可怜的世间人,他们怎么会如此执著啊!太可怜了!”后来他自己心脏不好,也有点儿心情不好,我对另外一个堪布说:“唉,这个堪布如此执著啊!太可怜了!”后来他显现上哭起来了。

我们有时候看到别人确实很可怜,本来不应该执著的东西却特别特别执著,我们自身没有遇到痛苦,没有遇到伤心事的时候,看别人好像修得很差,没有境界,觉得怎么会这样哭?怎么会那样执著?但是一旦这个问题落到自己头上时,如果没有一定的修行境界,可能自己也同样会将游戏执著为真实,会哭、会伤心,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产生。

所以,我们应该内观自己的修行。快乐的时候,修行人应该怎么做,可能大家都说得来,但是当你真的痛苦了,尤其是遇到了特别不如意的事情时,看你能不能淡定、镇定,这时要靠自己的境界。我们不能说大话啊!有些人自认为自己是见性者,到处说“我已经通达了什么什么”,但自己要再三观察,如果见到了心的本性,那临死之前也会继续积累资粮,自己也有把握,不会堕入恶趣的。

志诚再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

志诚再问师父:“刚才前面不是说‘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吗,那么不立的意义是什么呢?”

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

什么是不立呢?不立的意思就是说,心的本性,一切万法的自性,本来都是“无非、无痴、无乱”的。

无非:没有不净和过失等,这就是戒定慧里的戒藏。

无痴:自性中没有愚痴、无明,这就是智慧。

无乱:自性中没有散乱、沉掉,这就是戒定慧里的定。

念念般若观照:自性中没有戒定慧的违品,念念都在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般若境界中。

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常常远离一切有相的相,这样的境界中,来去、生死都自由自在,一切苦和乐对他来讲是无利无害、自由自在的,上下或者纵横都能得到。白和黑也好,上和下也好,前和后也好,对我们一般的凡夫人来讲,纵横完全平衡的话非常困难,大小没办法平等,上下也是很难平等的。很多事情,我们认为是不公平、不平衡、不平等的,不快乐的因缘全部都因我们没有认识到自己心的本性,真正认识到心的本性时,哪里有不平?全都是平等的。这种平等,并不是我眼睛看到的平等,或者我心里所谓的虚假的一个平等,真正平等的境界,我已经自己得到。

有何可立:这时有什么可立的呢?我们所谓的“立”,都是用分别念来立的。其实禅宗的很多道理,非常适合用大圆满的《法界宝藏论》或者《实相宝藏论》的见解来摄持,禅宗里个别的词语没用大圆满的教义来解释的话,恐怕也比较难。所以,这次我虽然没有《六祖坛经》的传承,但是我觉得,如果它与宁玛巴无上密法大圆满的见解相结合,很多地方都是不谋而合。

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自性自悟”,可以说是一念顿悟、一闻千悟。当你内观时,自己可以顿然开悟,那时一切的修行自然而然圆满。在这种境界中,没有所谓的前行、正行、后行,或者生圆次第,或者通过因明、中观推理观察,这些都不需要。

不要说像禅宗或者密法的根基,中观应成派的利根者,当下就可以破除一切相,破除一切虚妄相时,一切不立。所以不立一切法。

诸法寂灭,有何次第:《中观根本慧论》里也直接抉择一切万法,直断,本来清净中也是直断,当下断开。在真正的本性中,不需要任何次第法门。当然,这种根基的人不是多数,但是有没有呢?肯定有。因为不需要弯弯曲曲的路,他就直接有能力爬到山顶去,直路上去也完全可以。

现在很多人,尤其是西方人,对大圆满的直断非常有信心,只不过有些上师担心,基础没有闻到,就直接给他传授,效果不是很好。但完全依靠信心而自己领悟的现象非常多,禅宗就是如此,这种境界面前没有次第,禅宗没有次第的原因也在这里,六祖的不共特点也在这里。

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

志诚开始对祖师顶礼膜拜,发愿一辈子当他的侍者。本来他的师父派他来得法,结果他都不走了,一直日日夜夜不懈怠,而且是当非常精进的侍者,不是懈怠的侍者。

有些上师很勤快,侍者特别懈怠,天天都是上师叫他起床,“你快起来,快起来。”弟子却说:“不行,我还要再睡一会儿,我昨晚上身体不好,我再睡一会儿,睡两个小时可不可以啊?”不能这样。当然,上师们的显现不同,当时神秀让他去,也不一定真的是需要他从六祖那里得个传承,通过这种方式,他可能愿意去,如果没有这样说,他不一定去。因此当时让他去的目的,不一定是要依靠他来为自己得法,如果依靠其他人去得传承,我想神秀大师不一定愿意,不一定需要。所以,神秀当时也是为了度化他,让他到六祖那里去的。

僧人志彻的公案

下面讲的是另外一个人,这个故事也很有意思。

僧志彻,江西人,本姓张,名行昌,少任侠;

僧人志彻,江西人,俗姓张,名字叫行昌,少年时做维护正义的侠客。

好像以前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人,小说中也常这样讲,比如他为了保护官员、僧人,不惜自己的一切,全力以赴做有意义的事情,是这样的一个人。

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

自从南宗和北宗两大派分化之后,整个禅宗的教义已经变成了南宗和北宗这两大宗派,一个是渐次者的宗派,一个是顿悟者的宗派,这两个教主、大师之间,虽然彼此没有竞争和矛盾,但他们的弟子或教徒们,互相都有攀比,各种竞争,也产生爱憎。

自古以来,各大教派真正的高僧大德们是没有矛盾的,但是下面没有懂得如来密意的人,有很多分歧,争执不息,最后也发生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教主、上师们的密意同体,教徒们不知道上师们教派的密意,私下争来争去,造成非常大的分歧。其实这样的分歧、争论,如果是世间人可能情有可原,但是我们希望佛教徒不能缘自己的上师和教派,花大量的时间说过失,这样不合理。

我们一方面应该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闻思修行,这是短暂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还有一个,我们应该用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将佛法如意宝、佛法甘露与有缘的众生分享,在这方面下功夫。如果我们要说话、做事,应该将大量的时间用在这里,但可惜的是,现在末法时代,尤其是佛教不太兴盛的大城市,在佛教的教育方面去探讨、辩论和互相了解的人并不多,而为了自己的利益,有些把佛教当作商品来买卖,有些把佛教当作奢侈品,有些把佛教中传教的上师们,当作私有财产,然后产生各种各样的争论和分歧,这是非常不好的。

其实,佛陀在《大宝积经》里已经讲过,“戏论诤论处,多起诸烦恼,智者应远离,当去百由旬。”因此,有戏论和争论的地方,真正的修行人不一定会呆在那里,作为智者,应该会远离的。远离什么呢?比如说我们在一个城市里,上师之间,道友之间,或者上师与道友之间的争论、矛盾,个人没有必要参与,最好是远离,远离一百由旬以外,去听也听不到的地方,这是很合理的。

如果我们没有特殊的必要,大家应该以和合为主,否则,现在末法时代,每个上师都有自己所谓的道场、中心、寺院,然后把弟子分成我的弟子、他的弟子,弟子们争来争去,这样徒生很多是非,该弘扬的佛法不弘扬,不该说的是非一直传来传去。有些个别的上师们,不管是真正的自相烦恼也好,显现也好,可能会有的,但主要的,教主之间本来没有争论,教徒却产生了各种憎爱、贪嗔。

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第六祖,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乃嘱行昌来剌师。师心通,预知其事,即置金十两于座间。

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第六祖:这时,北宗门人认为他们的秀大师才是第六祖,虽然没有得到衣钵的传承,但是他们自行推立。因为当时神秀的威望、眷属等各方面的能力,可以堪称禅宗一代祖师,因此他的弟子们都如是认为。

其实,弟子对上师过于赞叹,不是很合理,以后不管是哪一派的行人,对自己上师的赞叹,最好不要夸大其词,你根本没有亲见,不要用其他的故事加在自己的上师身上,你看到老鹰飞的故事,认为上师也拿着披单飞来飞去;看到老虎跳的故事,认为自己的上师也会跳得很远,从山这边跳到那边去了。把其他的故事安立在自己的上师身上,如果他没有这些功德,反而对他的事业造成障碍。

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当时秀大师的弟子们把他当作六祖,他们特别忌惮那些说五祖把衣钵传给惠能的人,特别担心这件事情天下人皆知。

乃嘱行昌来剌师:他们特意嘱咐张行昌,来刺杀六祖大师。

师心通,预知其事:六祖大师本来就有他心通。但就此事而言,他是因为他心通而知呢,还是因为当时的情况比较复杂而做了准备不得而知,可能有各种情况吧。也许他真的有他心通,也许他觉得应该随时做好准备,不然可能有点危险,各方面的信息不太妙,所以,他可能预知迟早会发生这件事情。

即置金十两于座间:他即准备了十两黄金,放在自己的床边,随时等待着。

时夜暮,行昌入祖室,将欲加害,师舒颈就之。行昌挥刃者三,悉无所损。

有一天晚上,张行昌入于六祖大师的屋室里面,准备杀死六祖大师。六祖大师的确是大成就者,他伸出自己的脖子靠近他,让他砍,行昌挥舞宝剑砍了三下,但是丝毫也没有损害到祖师。

乐行王的儿子曾用剑砍龙猛菩萨的头,结果龙猛菩萨说:“我用刀砍人的异熟业早已清净,如果你真的想杀我,我以前割草时杀虫的业还没有清净,所以,你用吉祥草来割,也许会断掉我的头。”就像这个一样,他当时用宝剑怎样砍都没能砍伤六祖。

师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

正剑不邪,邪剑不正:此处用剑来说明,正的邪不了,邪的也正不了,真理永远都是纯净的。所以,他想用剑来杀害六祖是不能成功的;用“邪剑”,也不可能伤害到真正的大德。意思是,纯净没办法染污,而染污也不能变成清净,从两种不同的角度来解释。

对此,我看了一下其他前辈大德们的解释,都基本上没有解释。以我的解释,因为当时六祖大师是真正的传人,他们想通过宝剑把真正的传人杀掉,让不是真正的衣钵传人,也就是秀大师作为六祖。但其实正剑不可能邪,而邪剑也不可能变成正。秀大师当六祖是不现实的,六祖有他度化众生的因缘,这是没有办法用宝剑来革掉的,这其中有很多甚深的意义。

只负汝金,不负汝命:六祖说,我只对你有金钱的负债,我欠你黄金,而不欠你的命。可能六祖的前世对行昌有金钱的亏欠,需要还债,但是没有命债。所以,宝剑没有将六祖砍伤,而且后来六祖是通过黄金把他打发的。

行昌惊仆,久而方苏,

行昌很害怕,因为当时他砍了三次也没能砍断,特别惊慌,倒在地上,很长时间才苏醒过来。

求哀悔过,即愿出家。

醒过来之后,他就开始忏悔,他说自己想在祖师面前当一个出家人。

什么人!来杀祖师,还想当出家人。

师遂与金,言:“汝且去,恐徒众翻害于汝,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

师遂与金:祖师很慈悲。本来他拿着宝剑准备砍祖师的头,砍了三下没有砍掉,他还想出家。祖师把十两黄金都给了他,他已经发财了。

言:汝且去,恐徒众翻害于汝:祖师说:你现在暂时离开,因为我的弟子们特别爱我,如果这件事情被他们发现,我担心他们会把你杀死。你虽然没有砍掉我的头,但你自己的头恐怕有点危险,你的宝剑砍你的头可能比较容易,你还是暂时离开这里吧。

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易形而来”是改变一种形象再来。“你现在是在家人,是拿着宝剑的凶手,以后你变成一个非常慈悲的穿着袈裟的光光头,这样易形而来,我可以摄受你。”他当时是这样说的。

其实六祖大师确实悲心很重,我们也可以反观自己,我刚才还没来之前看了一下,我也在想,如果别人准备杀我,之后不杀了,要出家的话,我的态度是什么样?肯定很不好,你们中的很多人也许像我一样。我们与六祖的境界还是相差得比较远。

行昌禀旨宵遁,后投僧出家,具戒精进。

行昌听到六祖的指示之后,当天晚上已经离开了,到其他地方去剃头,现出家相,并且受具足戒,修行也非常认真。

有时候人会扮演各种角色,拿着宝剑准备杀六祖,没有成功,又跑到别的地方去出家、修净戒,而且他后来变为成就者、开悟者。大家以前在家没学佛时的有些罪业,通过佛门来好好忏悔,也有清净之日,这是对我们的一种指示。

一日,忆师之言,远来礼觐。

有一天,行昌想起了六祖的教言,六祖当时说:你暂时离开,以后改形而来。这句话他想起来了,然后就从很远的地方来到六祖这里,进行顶礼。

师曰:“吾久念汝,汝来何晚?”

祖师说:“我特别想你,等了很长时间,你怎么来得那么晚呢?”

六祖还可以哦。(众笑)

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其惟传法度生乎?

张行昌现在是个出家人了,不知道他的法名是什么。他说:“以前我对和尚做得特别过分,您原谅了我的罪行,非常感谢您。按照您的要求,我已经现了出家相来到您面前。出家之后虽受苦行,但是怎样苦行也难以报答您的恩德。当时确实因为无明愚痴而准备杀您,但后来自己懂得了一些佛教的道理之后,觉得您的恩德特别特别大。那么我现在能报答您恩德的方法,唯有传授佛法、度化众生。”

行昌的悟性还是比较高的,我们上师如意宝见到麦彭仁波切的时候,仁波切也说,真正报答上师的恩德,唯一的方法就是传法和度化众生。其实我们后学者,在自己的生命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上师,这些上师们对我们的恩德,用金钱、财富或者通过身体的承侍,都不一定能报得了。当然,有些人通过对上师的利生事业做贡献,这是对上师报答恩德最好的方法。这里也是这样讲的,“其惟传法度生乎”。我们以后也应该这样想。

他当时特别感恩六祖,六祖对他不但没有舍弃,而且还开许并加持他来到这里。但是这时如果被弟子们发现,他的处境还是会比较危险,因为他之前的行为特别可怕。

好像《六祖坛经》另外一个注释里,也引用了佛经的教证:“若不传法利众生,毕竟无能申报者。”如果没有传授佛法、利益众生,对佛的恩德和上师的恩德,我们都没有办法报答。

我原来作《想念上师》这首歌时,后面主要是自己内心中的想法,因为上师现在已经不在身边,我现在想要报答上师的恩德,再怎么样也是没办法的,在我的生命中,虽然有很多很多的恩人,但是所有的恩人中,上师给我的法恩,是乃至生生世世都有价值的,其他的很多知识也好、财物也好,只是短暂的几年或几十年的利益。因此歌词中也是内心的感悟和呼唤。

我们平时能通过佛法来利益众生,这对众生来讲更重要,其他金钱的利益也好,地位的利益也好,或者平时有些人特别伤心的时候,给他说两句安慰的语言,他都会感慨:“啊,对我利益特别大,我最困难的时候,他对我说过一句安慰的语言。”但这也只是暂时止痛而已,真正的利益是用佛法来利益,这非常重要。

《佛本行经》中说:“传佛之典籍,最利益于世,受者蒙大庆,润及一切生。”传授佛的典籍利益最大,它的接受者也蒙受最大的利益,不是暂时心里的一种快乐,而且它永远滋润一切生命。

乃至有生之年中,我们每个人的能力和缘分都不相同,有些人确实有弘法利生非常广大的因缘,有些人不一定有。但总的来讲,在我们的生命里,短暂的时间中,哪怕对一个人有一点点利益的话,这也非常有必要。我们在坐车的过程中,旁边的人从来不信仰佛教,让他念一句“嗡玛呢巴美吽”,这也是一种度化众生的方法。但这需要一种善巧方便,我们也不能看到谁都让他学佛,有个别人看到谁都说:“啊,你学佛,你学佛。”全部拉来,这也不合理,需要一种途径,不然,我们佛教徒太过于拉拢人也不是很好。

有些人认为,闻思和修行很重要,当然,闻思和修行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我经常对这里的发心人员讲,现在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在现在这个科技化、信息化的时代中,我们大乘佛教徒全部都只管自己的修行,可能很多弘法利生的机会就没有了,保护佛法、利益众生的许多机缘,我们在电脑上、网络上稍微动一动指头,有成千上万个人会得到佛教的利益,我想,这种利益,在以前科学不发达的时候,多少个时代中,千百万劫中,恐怕不一定能达到。现在是特别特殊的幻化世界,在这个幻化世界中,我们用佛法来饶益,在某种范围内,确实超越了我们独自的修行。

《地藏十轮经》中讲过:“千俱胝劫中,智者勤修定,所生胜觉慧,不如护我法。”在千百万劫中,有些智者修行禅定,他所产生的觉智和功德,根本不如短暂的时间中护持释迦牟尼佛的教法。

我们护持、弘扬或者传播佛法,现在有特别好的方便方法。有时候我觉得:我身边的有些发心人员特别辛苦,但我有时候又想:只要能利益众生,他们辛苦一点值得,我辛苦一点也值得。因此,五六年前的一些光盘、法本,现在打开一看,哇!不管怎样,确实这里面所讲的都是纯正的佛法,这些佛法如果让愚昧的众生看到,会对他的身心、对他的生活有所改变,这就是我获得人身的核心价值!

现在世间上经常讲人生的核心价值,什么叫核心价值呢?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是不是为了吃饭呢?不一定,为了吃饭而活着,可能与乞丐没有多大差别。只不过是我们比他执著的目标高一点,标准不同而已,痛苦都是一样的。比如说乞丐中午的一顿饭,他是很苦恼的,而有钱人也是为了这一顿饭而活着的话,那他就只有一个乞丐的理想了。

因此我们要真正有利他的精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可以以有限的生命来做无限的事情。我们每个人不是非常伟大的人,但是,我想我们每个人依靠一种利他的伟大之心,即使做一件特别微不足道的小事,最终因为我们以利他的发心所摄持的原因,它就会成为一个诸佛菩萨才能做到的非常伟大的事业。

人活了一辈子,当我们离开世间的时候,有些人是:“啊,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没有做,今天我这样离世,非常灰心、伤心。”但其实我们如果真正饶益一部分众生的话,那即使我们没有做什么其他非常大的丰功伟绩,实际上也有意义。这是我的想法,希望将来每个人的价值观不要停留在口头上,应该在实际行动中做一些事情,这是很重要的。否则,我们修行人天天讲得特别特别漂亮,但做的时候,自己不做,也不让别人做,什么机会全部都失去了,因为很多机会,它只现于一时,你没有抓住它就转瞬即逝。

我前几年对贫困学生做了一些资助工作,虽然在做的过程中很辛苦,但是我好像每年都很有兴趣,我想,如果我没有做,来到这个世界就没有机会帮助这些人。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抓住利他的机会,没有抓住机遇,以后就不复再来。

行昌当时讲,怎样报答祖师的恩德呢?传法和利生。

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

他可能出家以后常看吧,以前不知道看不看《涅槃经》。

他说:“我经常看《涅槃经》,我对《涅槃经》中所讲的常和无常的意义不是特别明白,希望和尚给我讲述。”

《涅槃经》中说:一切有为皆是无常,虚空是无为法,佛性也是无为法,所以它是常有的,关于常和无常这方面讲得比较多。但是他好像不是很懂常和无常的意义,因此让大师给他“略为解说”,不知略为解说他能不能懂。

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

祖师说:“所谓的无常,就是佛性如来藏;所谓的常有,善、恶,我们的心和心所,分别念,这些都是常有的。”

这时弟子已经懵了,啊,怎么是这样?他可能大概懂一点,有些人是试探性地问问题,不是真的不懂,有些人是最理解的问题去问的。

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

他说:“大和尚慈悲,您所说的与佛陀的佛经大有相违,这是根本不合理的。”

他还是懂的,因为他经常阅《涅槃经》。

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

六祖说:“我已经获得了佛的意传,佛的心印加持、佛的密意我还是懂的,怎么敢违越佛经的甚深密意?不会违背,我这样说非常合理。”

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

他辩驳说:“《涅槃经》里说如来藏、佛性都是常有,今天和尚您老人家不是说无常的吗?佛经里说善、恶,包括我们的悲心、慈心、菩提心,全部都是无常,大和尚您刚才不是说,一切善恶,包括分别念全是常有。”

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

他说:肯定是相违的,我刚才引用了一切有为皆是无常的经文,虚空是无为的,佛性也是无为的,是故为常有。《涅槃经》的原文也是这样讲的。

佛经里明明讲佛性是无为法,是常有的,一切万法是无常的。但是您说的这两个完全相违,本来我有一点迷惑,现在您这样一说,弟子更加糊涂了。

我不知道怎么办,我干脆没有问好一点,您这样一说,我现在不知所措了。然后六祖大师说:你不要伤心,没事。

师曰:“《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

前面也讲过,六祖大师最初听过《涅槃经》。

六祖说:《涅槃经》这部经典,我曾经在一个叫做无尽藏的比丘尼前听过,无尽藏来读,读完以后她不知道其中的意义,我不认识字,她边读,我边为她讲过一遍。当时一个字、一个意义也没有不合经义,我说的全部都非常符合经义。

乃至为汝,终无二说。”

今天我给你讲,如来藏是无常的,佛性是无常的,而其他万法是常有的,这个说法也完全符合经义,没有什么不合义的。

他这样一说,弟子就更加迷惑了。

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

他说:“弟子的确孤陋寡闻,见识非常浅薄、愚昧,愿和尚您将整个原委、密意再详细地给我讲出来。”

不然,现在这样一讲,确实有点不懂。如来藏是无常,佛性是无常,一切善和恶全部是常有,这个说法恐怕不合理吧。

佛性如来藏是常有还是无常?(问大众)你们怎么讲的?常有。那你认为六祖不懂吗?观待的常是什么?名言中的常还是无常?如来藏常有,是名言中的常有还是胜义中的常有?胜义中还有常有的东西吗?第三转F轮中的如来藏常有,是在胜义中常有还是世俗中常有?第三转F轮还有一个胜义中的常有,第三转的胜义是什么?

再次思维一下,广告以后讲。

好,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