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俱舍 >> 俱舍论讲解 >> 俱舍论讲解102 🎬 返回
字体: A- A A+
« 上一课 下一课 »

第一百零二课

思考题

1.四种梵天福德分别是什么?怎样了知四种福德之量?其他经论中所说的三种无量功德是什么?

2.法布施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根据各大经教观点,详细说明法布施的功德利益。

3.诸经论中所说的传法、闻法应具足的四种愿力分别是什么?《幻师妙贤请问经》所宣说的法布施者需要具足哪四种条件?

4.《俱舍论自释》中所说法布施者的条件,以及《善解密意疏》中闻法者和说法者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5.什么是随福德、随解脱、随抉择分善业?佛经中所说的如理善业是什么?

6.经中对烦恼和善业分别安立了哪些不同的名称,其中最顶峰的是什么?

下面继续宣讲《俱舍论》第四品,现在讲四种梵天之福德。

感数劫住善趣故,四种梵天之福德。

法施非为染污性,如实开示契经等。

四种梵天福德的果报,会于四十劫感受善趣的快乐。在作法布施的时候,意乐一定要清净,也就是并非以名闻利养的发心来传法,而是如理如实地开示契经或论典等。

若问:经中云:“四种补特伽罗生起梵天福德,于以前未做之处造如来灵塔,此乃第一补特伽罗生起梵天福德……”四种梵天之福德,这里只引用了佛经中的第一个福德,即以前不存在佛塔之处,修建如来灵塔,此人相续中会获得梵天福德。此处未引用的,还有于十方僧众欢喜园中建造经堂、调解声闻分裂、修慈无量心,分别可以与第二、第三、第四梵天福德相对应。

造佛塔的功德相当大。上师如意宝有一次也是要求大家造佛塔,因为有佛塔在的地方,对于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有很大的帮助,功德相当大。哪怕一个小小的佛塔,里面没有装藏,只是放了嗡啊吽的文字和缘起咒,作开光后安放在那里,对众生也有相当大的利益。但仅仅从形象上仿造一个佛塔是不行的,一般造佛塔都有一些要求,比例一定要如法,比如上层、下层分别有多少尺寸,整个大小的比例必定要如法,否则会有很大过失。

现在有很多人在这个地方造佛塔、那个地方造佛塔,但最好是会造佛塔的人去造好一点,因为在造佛塔的时候,有很多要求,包括不同的位置也有差别。现在很多人不太懂,有些地方,人住在上面,佛塔放在下面,这是不合理的;另外,有些地方可以造佛塔,有些地方不一定适合造佛塔。不过造佛塔也不是很容易,请几个小佛塔放在佛堂里面也可以。如果没有其他装藏的圣物,只是用嗡啊吽、缘起咒装在里面,如果是像芒果大小的佛塔,里面再放个像针一样的咒根,依靠缘起咒来开光也会有很大功德。这是第一个梵天福德——造佛塔。

第二个梵天福德就是在僧众的欢喜园里造经堂。欢喜园一般指僧众的花园。这个功德也相当大。以前最早的时候,我们维修过几次经堂,法王如意宝说:造经堂有很大功德,与梵天福德相同。当时有一次在课堂上,法王说:《俱舍论》里面讲到造经堂与梵天福德相同,到底梵天福德是什么样的?让很多堪布回答。当时我刚来不久,原来的经堂正在维修,天天都在背石头。法王如意宝1990年从印度回来,才修建了大经堂,上师如意宝当时在课堂上也讲过造经堂的功德,后来我们所有的僧众到藏族居士林那个地方背石头,不像现在的很多僧众,条件稍微好一点,可能让他们背石头是不行的……这次修大经堂的时候,我们商量了:除特殊事情以外,一般不需要僧众去参加劳动。不过现在还没有批,不知道最近会不会批?大家一起念个“智波格热”……不管批不批,还是尽快解决完。如果不批,有些墙还是要稍微维修一下;如果批的话,基本上按照申请的重新维修。不管怎么样,虽然上师已经不在,但这里是很多人求法的道场,可能有些人以后纷纷离开这个地方,如果这里也变成黄土的话,我们每一个弟子可能连回忆都不想回忆了。因此,前段时间再三地商量,不管学院还能存在多久,经堂对于每一位四众弟子来说,都是智慧甘露的源泉,不应该放弃,还是要重新维修。如果用现在的建筑方式来建修,以后留存的时间也会比较长……那天跟有些设计师讨论的时候,他们说按照可以留存一百年的建筑来设计。我看在座的人一百年以后,可能灵魂都不知道跑到哪一个趣当中了,身体一定是不在了,骨灰可能也没有,但是我想:每个人心目中都会记得自己根本上师的道场,在喇荣也喝过很多甘美的泉水。所以不管怎样,今年可能要重新维修,该补的地方肯定要补,如果正式批复,重新修建比较好。大家一起念:“智波格热灿嘉当,智波仁真钦波嘉,向森涅沃哲嘉当,哲钦嘎恰拉措拉,所瓦得索辛吉洛,协囊桑沃瓦恰索,三巴耶因哲巴当,巧当顿门欧卓哲。”

四种梵天福德当中,其中一个就是修造经堂。当初我最早来的时候,这个经堂正在维修,上师在课堂上也讲过,修经堂与梵天福德相同。跟附近的老乡也讲过:《俱舍论》里面说修经堂与梵天福德相同,但是你们可能没听过《俱舍论》,实际上功德非常大。当时是我刚来的那一年,法王老人家刚讲完《俱舍论》颂词,我在法王面前没有听到,后来在其他几位堪布面前得的传承。这里有些新来的人可能也有这种感觉,有些法没听到的话,就觉得自己来晚了,特别可惜!当时我来的时候,《俱舍论》等好多法都已经传过,虽然当时人不多,但是印象比较深,我想《俱舍论》有这么多的道理,为什么我没有听到?我福报那么浅。当时我借了一些书,都是红色油印的。很多人在辩论场所里面,也经常针对《俱舍论》里面的很多问题进行辩论。所以我想,既然上师如意宝经常讲修经堂的功德,我们现在修经堂的时候也应该讲这个功德。

还有调解声闻的分裂,也就是指僧众与僧众之间,如果有一些分裂的现象,对其进行调解,功德是相当大的。然后就是修持四无量心当中的慈无量心,也是功德相当大。这些分别与佛经中说的第二、第三、第四梵天福德相同。

这里指的是什么梵天福德呢?这样的梵天福德与梵辅天的寿量相应。比如造经堂,其福德的量与梵辅天的福德、寿命完全相应。想要于数劫中感得善趣,而在以前未有佛塔之处建造佛塔……同样的道理,在以前没有的地方造经堂、调解声闻分裂、修习慈无量心,如是四种补特伽罗会生起梵天福德。

此处的梵天是指梵辅天。这里有几种论师的说法,有些论师说这里的梵天指梵辅天,有些论师则认为不一定指梵辅天,只是与梵天福德相同。前面讲过住定菩萨,他的福德和妙相是怎样成立的呢?三十二相每一相都是由一百福德中产生,在整个三界的所有有漏善法当中,福德相当大,一個福德的量,就与梵天福德相同,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的。

按第一种说法,也就是说与转生在梵辅天的福德相同,梵天的福德是在欲界善趣中延续寿量,这里大概用比喻来说明,梵辅天的福德是怎样的呢?他的福德在欲界当中来讲相当大,可以于四十中劫期间享受安乐。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造了一个经堂,在欲界当中会活四十中劫,只是相当于这种福德。当时上师问很多堪布,有些堪布能答上,有些堪布答不上。当时课堂上上师首先背了一遍颂词,之后说造经堂的福德与梵天福德相同,梵天福德是不是与梵辅天的福德相同?梵辅天的福德到底是什么样的?上师一直问,很多堪布好像都想不起来。现在格热堪布可能身体不太好,一直没有讲《俱舍论》,但我刚来的时候,因明方面是慈诚罗珠堪布最好,《俱舍论》方面是格热堪布最好的。当时格热堪布在课堂上说,《俱舍论大疏》里面说梵天福德主要从寿命的角度来讲。我刚来的时候听得比较认真,听到一个新的学问就马上拿笔记下来,呆了五六年以后,不管听什么法,记也不想记,反正就是“听过、听过、见过、见过、吃过、吃过、喝过、喝过……”有这种感觉,所谓的作学问也有一种老态龙钟的心态,到了一定的时候,逐渐逐渐变成法油子了。

前面也讲了,有部宗认为一个业只能引一世,不能引很多世,所以按照有部宗的观点,所谓的与梵天福德相同,首先是成为妙相之因,不一定能引四十中劫。这里主要以经部宗的观点来讲,无论修经堂、造佛塔还是修慈无量心,必定会在这么长的时间中享受福报,这里仅仅从寿命方面比喻。因为在一切有漏法当中,想要延寿一百年也需要相当大的福报。人们经常认为:他的福报太大了,你看他活了七八十岁,真是了不起。所以,寿命达到四十中劫的话,没有福报是不可能的。

另外,其他经论讲到三种无量功德,是指什么呢?以前益西彭措堪布的注疏里也引用过,我在有些论疏中也引用过,不知道大家忘了没有。第一个是发菩提心,第二个是宣说大乘佛法,第三个是观修空性。以前讲过,可能在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时引用过。

这里讲到的梵天福德,功德相当大。看到僧众不和合的时候,尽量调解,自己也经常修慈无量心,这些大家应该能修得来。

下面讲法布施,这也是具有无量功德的。附带讲述一下法布施,所谓的法施是指意乐等起不是为了名闻利养与恭敬爱戴等染污心。发心为他人传法或者念经,第一个条件就是观察自己的心。以前噶当派等很多高僧大德也是这样,有人请求传法的时候,先看一下自己的心清不清净?如果心不清净,这次的传法暂时放下来;如果心清净,可以进行。因此,是不是为了名声?是不是为了获得供养?是不是为了获得恭敬?如果是为了这三个,那么传法的发心不清净。《自释》里说:“故有颠倒或染污心求利名誉恭敬辩者,是人便损自他大福。”按照《自释》的观点也好,此处所讲的观点也好,第一个一定要观察发心,传法之前的动机到底清不清净?当然,作为凡夫人想要断除相续中所有的贪嗔痴才传法,恐怕有点不现实。每一个凡夫人都有不同的烦恼,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一地菩萨还有所知障、烦恼障,只有八地菩萨以后,烦恼障才能断除。如果只有第八地菩萨以上才有传法资格,这是不现实的。但是,自己到底是不是为了名闻利养来传法?这个一定要观察一下。

行为上也是如理无误地讲解十二部契经或三藏。行为是什么呢?如理如实、无误地讲解。作为一个凡夫人,可能会有未通达的地方,但是不要不懂装懂,随随便便用妄语欺骗别人,这叫做不如法。如果不明白的地方就直接如实说,明白的地方就如实讲,这样不会有过失。假设自认为已经明白了,实际并没有真正通达,虽然不属于妄语,但还是会有过失。

什么叫做颠倒说法呢?意思就是说,自己明明不懂却随随便便给其他人讲。世间上的有些人,自己对佛法一窍不通,但是要给别人灌顶、传法,这样肯定不合理,过失也很大。但是,哪怕只懂得出离心的功德,原原本本宣讲这一点也可以,不会有任何过失。

有些人说:我没有资格讲法,我的烦恼这么深重,整天都是贪心、嗔心,怎么会有传法的资格呢?我天天要吃饭、走路……好像传法的人不吃饭、不走路,就像一块石头一样。《幻师妙贤请问经》里面讲到传法者的四种条件,具足知足、少欲、性格贤善、利他之心。具足这些条件的人就可以去传法。

按照大乘说法,知足少欲、心善良、有利他心,这是传法者的基本条件。并没有说一定要证悟大圆满的境界,一定要通达万法无碍、通达中观空性的境界。甚至按照《地藏十轮经》的观点,哪怕是破戒者,为了清净破戒的罪障,对众生有利,也可以为众生传法。以前在文革期间,藏地佛教受到很大损害,在藏地几乎找不到清净戒律的人,但也有个别人,在那种暗无天日的情况下,悄悄守持清净戒律,还有些人虽然行为上破了戒,但是为了利益众生,不断地在传法;为了恢复佛教的慧命,一直在传法。但这是从大乘角度来讲的,按小乘来讲,戒律不清净的话肯定不允许讲法的,这在《毗奈耶经》中讲得非常清楚。

有关这方面的利益功德以及损害等方面应该明白,在传法的时候也好,或者在听受佛法的过程中,希望大家应该重视。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所有布施中,法布施最殊胜。一般的财布施,在有关经典当中也讲过,不是那么重要,为什么呢?财布施只能利益这一世,即使布施很多财产给他,也不能解决他生生世世的利益,而法布施可以在人的心相续中起到熏染的作用,乃至生生世世也不会脱离。有关经典中已经讲了,财布施和法布施二者之间的差别,而且法供养也是供养当中最殊胜的,想要报佛陀和上师三宝的恩德,最殊胜的就是法布施。

当然想要作法布施,有些人有资格的话,还是在方便的情况下多多传法。这里讲到法布施功德的时候,有些人也许会想:那我都有资格,为什么不选我做堪布啊?实际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接触以后,才知道哪些有资格,哪些没有资格,依靠肉眼和分别念来抉择的也有。但不管怎样,以后遇到任何一个众生,只要是真正有信心的人面前,可以传法。对于无有信心的人,则没必要传法。真正有些大菩萨,不一定每天有无量眷属在身边,在城市里面,如果没有其他机会的话,经常到菜市场、屠宰场去,念一些观音心咒,在这些旁生的耳边念“嗡玛尼叭咪吽、嗡玛尼叭咪吽”,这也是法布施,可以说是大法师……这样对自己也比较好,否则,每天坐在高高的法座上,很有可能会生起傲慢心,但是在旁生面前念观音心咒,不会有傲慢心生起来,这种法布施也是相当殊胜的。

既然法布施有这么大的功德,听法有没有这种功德呢?佛经里面说,听法有相当大的功德。比如听法之前听到海螺的声音,前往经堂,还有听法过程中的呼吸等,一切所作所行都会成为功德。从《俱舍论》的角度来讲,这种一呼一吸只是无记状态当中的一种气息,不可能有什么功德,但是佛经中讲过,为了到经堂里面去听法,开始穿衣服前往,或者在家里坐着,一边呼吸一边恭恭敬敬地听闻,这也是有功德的。还有随喜他人闻法和赞叹他人闻法,全部是有功德的。佛陀在经中讲过很多闻法的功德。

宗喀巴大师在《善解密意疏》前面,讲到闻法者和传法者应该注意的几个条件。传法者需要注意的是什么呢?第一,不为名闻利养而传法;第二,如理如法教授。这一点与《俱舍论》基本上相同,传法者在传法过程中,不应该掺杂名闻利养的心,要如理如法地传达经论所讲的意义。听法者也应该无有染污心,对于法义不颠倒而受持。有时候我在课堂上说的事情,个别人往往会颠倒理解,根本没有说的认为已经说了,比如我今天说“空性的功德很大”,个别人就说“不要修空性,应该好好学习《俱舍论》”;我说“《俱舍论》很重要”,个别人就说“不要学《俱舍论》,没有意义”。这就是颠倒受持,是不合理的。

总的来讲,听法和传法都有无量功德。另外很多经论中说,传法和听法的时候一定要发愿,发愿也需要四种条件,首先要具足意乐,比如现在讲经说法或者听法,将来要弘法利生,要具足这样的意乐;在具足意乐的同时,要发善妙的愿。以前汉地有很多法尊法师那样的法师,千辛万苦地来到藏地求学,法尊法师可能是发愿很清净,前世的因缘也具足,翻译了很多有关藏传佛教的五部大论之类的论典。但是也有个别法师,后来在动乱期间,没有利用精通藏文和汉文的优势去弘法利生,而是帮助一些人翻译无神论的资料等。这一方面可能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当时的发愿不善妙导致的。

所以大家在学习《俱舍论》的过程中,一定要发善愿:我现在学习《俱舍论》,将来生生世世以此利益众生。不要想着自己得到一点蝇头小利,这样没有任何实义,应该发愿生生世世对众生有利。

第三个条件是要诚心祈祷,希望诸佛菩萨、十方大德上师们加持、垂念我,让我一定要成熟、实现善妙的愿望。第四个是要发坚定的誓言,在弘法利生的事业中永远也不退失。

大家不管学《俱舍论》还是学大乘佛法,每天发的愿一定要具足这四种条件,经常想:即使我即生当中没有利益众生的机会,乃至生生世世当中也一定要弘法利生,做对众生有利的事情。在这方面发愿相当重要。

这一点,在座的人一定要注意。当然修学没有成功的话是非常危险的,尤其仅仅了解一点佛法却没有究竟的时候,很容易被一些邪分别念利用,最后成为毁谤佛法的因,将很多佛教徒引入邪道,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此平时发善愿、祈祷相当重要。否则有些人以后很可能出现失坏见解的事情。就像《四百论》里面所讲的一样,如果见解没有失坏,哪怕毁坏了戒律,也有恢复的机会,一旦见解毁坏的话,一切都成空谈了。因此,大家不管遇到任何事情,见解和菩提心不能损害,在这方面发坚定的誓言相当重要。

丙十四、宣说三随分:

随福德分随解脱,随抉择分三种善。

经中宣说了随福德、随解脱、随抉择分三种善业。其中在轮回中的悦意果报是随福德分,比如善趣的人天福报,或者长寿、身体健康、发财等。个别人认为:善根很小的,只不过是随福德分而已。但大多数人所作的,只是希求眼前一定要发财……这些可能连随福德分都不一定包括。一般来世想要转生到人天当中,善根是很微小的,但可以属于随福德分。

在资粮道中向往涅槃的善业为随解脱分。一般小乘从真正生起出离心开始,大乘从发起菩提心开始,所作善法都可以称为随解脱分善根。密宗当中,无垢光尊者在有些教典中说,获得灌顶,真正生起等净无二的见解以后造作的善业,才是随解脱分善根。因此,对于随解脱分,各乘的说法都有不同,实际在自相续中,按照各乘的要求,只要真正生起了见解,这时的善根就称为随解脱分。

因为不论小乘还是大乘,只要真正生起随解脱分之心,你的善根都必定成为涅槃之法。对于具有这种善业的人,通过宣说轮回过患与解脱功德,从其生起强烈信心以致汗毛竖立等外相中就可以了知。

比如给有些人讲轮回过患和解脱功德的时候,她眼泪簌簌地就流下来:我要出家了,轮回太痛苦了,解脱的功德这么大,我一定要出家……。个别人可能连第二天都等不了,一定要今天出家,认为无始以来就是头发害了自己,一定要把头发剪了……头发剪了没过三天:“听说我的丈夫出了一点事情,上师您开许我回去一趟吧,我要跟他好好谈一下……”这种行为可能不算是随解脱分,当时她也有汗毛竖立,但只是暂时有点激动而已。但有些人从外相上的确可以看出来,就像《入中论》、《十地经》等经论所讲的一样,自相续中生起随解脱分善根的时候,可以从外相上看得出来。

什么叫随抉择分善呢?随抉择分善是指暖位等四加行道。

以上所说的就是所谓的三种随分善。下面讲佛经所说各种业的差别当中的第十五个。

丙十五、宣说如理而入之业:

如理三业具等起,次第乃为书字印,

计算诗歌与数目。有覆下劣与具罪,

此等染污法异名,无漏善业为善妙,

有为善法当敬依,解脱乃为最无上。

佛经当中宣说了如理的三业,包括等起在内,按照次第分别指身口意三业,身体所做的书写、印刷等,口中所说的算术、诗歌等,心里面计算数目等。经中讲到了染污的各种不同名称,如有覆、下劣、具罪等,还有无漏法叫做善妙,有为的善法也应该恭恭敬敬依止,在所有的善法当中,抉择灭的解脱是最无上的。

世间中所谓的书写文字、刻印、计算、诗歌、数量,它们的自性是什么呢?以方便的差别,如理而入的身语意三业及其引发相应者,即是五蕴之自性。按照小乘观点,身语意所引发的三业也是五蕴的自性,因为小乘无论语言还是文字,都包含五蕴的成份在里面。它到底是怎样的呢?比如用手书写嘎、咔等文字,进行刻印等即是身业,还有画佛像、佛塔等。

《宝积经》里面说,出家人不能画佛像,否则会有很多过失,在家人可以绘画佛像等。后来有弟子问释迦牟尼佛:以前您给波斯匿王讲教言时,赞叹了很多画佛像的功德,为什么现在却说画佛像有如此多的过患?释迦牟尼佛说:在家人为了培积福德,绘画种种佛像也是可以的,出家人如果绘画佛像等进行买卖,会损害他的道心,因此出家人不能画佛像。不过藏传佛教当中,画佛像的全部是出家人,当然出家人画佛像作为买卖的用品,这肯定是不合理的,但如果以善心和恭敬心绘画庄严的佛像,也有很大的功德。这也是佛经的密意,高僧大德们是这样解释的。

计算一个物体等以及诗歌是语言的善业。有些人觉得《俱舍论》一直在讲五界、二十二根……不如念咒语的功德大一点,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在善法方面,计算地狱的痛苦、寿命等,还有念诵赞叹佛菩萨的赞颂文等,都是语言的善业。

十乘十等于一百等的数量合计,这是意业。《前行》里面讲到与米拉日巴同宿的一位出家人,一晚上都在盘算牦牛的头卖多少钱,牦牛脚卖多少钱……这也是一种意业,有没有功德不知道,因为这里全部是从善业方面来讲的。

上述身语之业属于五蕴的自性,而意业属于四蕴的自性。如是可以依次而了知。

另外,此对法比较简略,因而对《对法七论》中《法蕴论》当中出现的名词进行宣说。

由于烦恼具有遮障的作用,因此叫有覆,由于具染污而呈现黑色并遭受圣者呵责,所以也称下劣,与烦恼同住,故又称具罪。具有烦恼的人是很下等的人,圣者也经常用“愚蠢、笨蛋”等来呵责,因为不论自性罪还是佛制罪,圣者对于这种行为都是非常厌恶的。这些均是具染污性法的异名。无垢的善法最为清净,故称善妙,所谓的善妙实际是无漏善法的异名。烦恼绝对下劣,无漏善法绝对善妙,因而除了这两者以外的他法称为中等。世间上的人也是如此,认为行持善法的人是好人,行持恶法的人是坏人,不行善也不行恶的属于比较中等的,比如每天好好睡一觉,比较听话的人,就是中等人。

从相续中生起的角度来说,应当恭敬依止有为法中一切有漏无漏善法。除此之外的无为法、不善法、有覆无记法并不是该依止的,因为无为法是不观待因缘的,不可能有在相续中生起、反复串习的概念,无法依止,并且修行是为了得果而宣说的,无为法不具有果;不善法和有覆无记法是染污性的,无有悦意的果报,不应该依止。

不善业与有覆无记法、有为无覆无记法、有漏善法、有为无漏法、无为无覆无记法的虚空、非抉择灭以及解脱的抉择灭,前前比较低劣,后后殊胜,这些法按次第而言,无有悦意的异熟果报、非为染污性、具有悦意的异熟果、不是有漏法、既常有又是善业。其他所有的法还有居其上者,而解脱涅槃的抉择灭已达顶峰,再没有其他更殊胜的,因而至高无上。


〖俱舍论第四分别业品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