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大学演讲 >> 33 重建“心”家园 >> 心灵的绿色家园-问答-南京农业大学 🎬 返回
字体: A- A A+
« 上一课 下一课 »

南京农业大学问答

『2015年6月28日』

主持人:

感恩堪布的慈悲开示!信仰宗教可能需要很多因缘,但是懂得生命的平等观和因果观,我想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接下来,同学们可以和堪布展开交流。

(一)问:堪布您好,您说要认识自我,知道自己是谁,那我该怎么知道呢?问身边的人吗?还是说问自己?

答:自己寻找自己。你都不知道自己是谁,别人又怎么知道?(笑)

问:可有些时候,自己的心是迷茫的啊……

答:可有些时候不是啊。(笑)

(二)问:我去年到过喇荣五明佛学院,曾经在坛城附近的一个觉姆家聊天。我问她为什么来这里学习佛法,她说,因为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来生。可我觉得,如果你连这辈子都过不好,只是片面地想通过学佛追求来世的美好,到底有没有意义?请问您对这件事的看法。

答:这个问题,你应该当场问她比较好,不过我也可以回答你。

首先佛学院的觉姆区,一般情况下男众是不能去的。觉姆是女众出家人的意思,女众区男众不能去,男众区女众不能去,你到了女众区,跟女众问话,这和我们佛学院的纪律有一点违背。(笑)但也不要紧吧,坛城附近有一些公共区域,或许你是在那里。

你问这样学佛有没有意义,那要看她有没有利他心。如果有利他心,不管这一生有钱没钱、长不长寿、在人前风不风光,都可以活得非常有意义;反过来,如果出家学佛,目的只是为来世的美好做准备,按照大乘佛教的观点,这并不是很圆满,因为毕竟有自私的想法。

不过,很多人连自己有没有来世都不知道,相对这些迷茫的人来说,这样想也可以。就像原本有今天明天、今年明年,有一群人只承认今天不承认明天、只知道今年不知道明年,而另一些人懂得了未来的存在,并且为之奋斗,这也不是愚昧。

所以对那个觉姆的观点,要看从哪个角度理解。站在利他心的高度,她还有一种自私心、片面性,并不圆满;但跟不承认后世的人群相比,她对此深信不疑,真的想在生命中为之做一些准备,这也很有意义。

包括前面第一位同学的问题,到底“我”是什么?其实很多人都不了解。虽然在座各位受过高等教育,和社会上大部分人相比,应该更加高尚、有智慧,但从某个层面来讲,如果对生命的来龙去脉、对人生的真实意义还不了解,尤其对自我的本来面目浑然不知,那可能需要在这方面努力完善。

按照佛教的方法,就是观察“我是什么”。人们都习惯了说“我我我”,认为这副躯体是“我”,存活在这一世的生命是“我”,一旦躯体死亡,“我”也随之烟消云散,除此之外,从来没有关心过是否有“从前”和“以后”。

这不怪大家,因为我们受到这个时代很多思想的牵制。但不管怎样,还是要经常想想这些问题:“我”到底是什么?生存在世间,要完成怎样的事业?……到某个时候,可能就会明白生命的意义所在。

(三)问:您今天多次提到利他心,提到要为社会创造价值,但现在有一种现象是,老人摔倒了,大家都不敢去扶,或者类似的好人好事也不敢去做,因为怕得到不好的回报,让自己委屈。请问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我们要如何遣除内心的疑虑,去创造社会价值?

答:利他思想,我不是今天才在这里讲,不管在什么场合,只要跟当时的话题稍微有一点关联,我都会提到。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利益多少人,与自己的缘分、福分有关,但只要有一个人受益,就值得去做,因为人生成功与否,的确跟利他密切相关。

我一直认为,没有利他心是非常可惜的,而利他心的培养并不难,如果从小对孩子有这样的教育,对周围的朋友能传递这样的思想,很多人都可以生起利他心。

但现在有一种倾向,觉得利他、慈善好像只是有钱人的事,只是个别人的爱好,并没有把它看做人类需要共同努力的理念。

看到某个慈善家热衷于捐助善款,大家会说:“他还是可以啊,肯做这样的事。”但这丝毫不影响自己继续做一个利己主义者,不会想到自己也去付出爱心和行为。很多人觉得,利己才是生存的价值。

媒体舆论也在宣扬个人主义:老人摔倒了没人扶,孩子被车撞了没人救,环卫工人满身是血坐在路边,没有人施以援手……各种新闻报导,让人感觉这似乎是一个冷漠的社会。

但不管别人如何,我个人遇到这样的事,还是会倾尽全力去救、去帮助。而且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哪怕十个人、一百个人,力量也是有限的,需要更多人有这样的信念。

演讲中我也说过,当你有了改变世界的信念和志向时,一定可以做成一些事,尤其是年轻人,应该都有这个能力。但生活中,很多人贪的是物质、自我享受,整天只关心吃什么。像一些人聊天,无非是“你今天吃了吗?”“我吃了火锅,你呢?”虽说吃也是一种生活意义,但更重要的应该是:你今天利他了吗?

我见过很多成功人士,生活、事业各方面都经营得不错,但这种“成功”只代表他有钱、有地位,如果没有用来利益社会,我并不觉得这是真正的成功。见到老人摔倒不扶、见到别人有难不帮,再多的财富、权势、地位、能力,又起到了什么作用?甚至对某些人来说,反而会成为害人的资本。

古人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种传统是顺应自然之道的,是人生在世的基本准则,无论对人类、动物,都不害、不争,尽量帮助、利益。但今天已经反过来了,变成“害而不利,争而不为”。一个只想自己,不考虑别人的人会怎样?做了领导就会以权谋私,经营企业就会唯利是图。

这并不是中国才有的现象,全世界都是如此,从股市到科学实验室,都有利己主义的市场,这些人的所作所为非常可怕,我们置身其中,也会忐忑不安。

所以要从小培养利他的精神。即便扶起摔倒的老人,可能会遭受误解、谴责,甚至被要求赔偿,但不管怎样,还是要果断去救,毕竟那是一条生命。

这样做了,才算是高尚的人;不这样做,我又算是什么?对此,每个人都可以扪心自问。

(四)问:堪布您好,我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您在讲座中说,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应该杀生,不应该随意破坏自然,这让我有了深刻的了解。但您特别提到玉林狗肉节,我不是佛教徒,从一个普通人的价值观来看,不太明白同样是养殖的肉类,吃狗肉跟吃猪、羊、牛肉有什么区别?包括吃素和吃肉又有什么区别?佛教当中是否有具体的解释?

还有一个问题是,现在信佛的人越来越多,尤其一些明星、名人,信佛的现象很普遍,很想知道佛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吸引力?

答:我的意思,不是只反对吃狗肉。吃其他动物的肉,同样是不好的,只不过狗肉节的现象比较特殊,为了这么一个“节日”,杀害那么多狗,所以特意说一下。其实,吃狗肉的传统很多地方都有,从东北、广东到广西,屠杀之残暴,大家可能不太了解。赵薇、杨幂等明星都曾经直接反对,呼吁公众抵制。

实际上,狗肉只是一个代表,吃其他动物的肉同样不合适。大家可能没有和这些动物相处过,如果有机会跟它们一起生活,你会有更深的感触。

肉确实好吃,我以前也吃过,特别喜欢吃牛肉、羊肉,这方面的习气肯定有。不过藏族人不吃狗肉,因为民间有种说法是狗肉晦气,吃了会沾染不吉祥的因缘,其他一些民族也有不吃狗肉的传统。

但总的来说,倒不是因为有晦气就不吃,没有晦气就可以吃,而是当我们看过这些动物正常生活的样子,看到它们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吃草、喝水,如此欢快,再想到它们如何被屠夫砍杀,但凡一个有悲悯心的人,都会觉得太残忍。尤其当你亲眼见过屠宰现场,这种感觉会更强烈。

大多数人是从超市里买回包装好、加工好的肉食,确实觉得跟蔬菜、瓜果等植物没什么区别,但你要知道,肉食的背后,是以生命为代价的,包含了宝贵生命被剥夺的完整过程,包含了大自然中那些天堂般生活的美好回忆。可是很多人对此毫无感觉,就是因为没有跟活生生的动物相处过。如果有一天,你能感同身受地想到,假如自己变成了狗,或是猪、牛、羊,而你吃过的动物变成一个人,提着屠刀来杀你,你会有怎样的恐惧,会如何垂死挣扎,会有什么程度的痛苦……你才会明白,原来肉食的背后,是一出出异常恐怖的悲剧,正在活生生上演。吃到你嘴里的每一块肉,都流淌着生命的鲜血,吃肉就是在吞噬生命。

当然,我并不是反对你们吃肉,要求所有人从此吃素,不是这个意思。只是对于人类的一些行为,如果不去详加观察,难免会跟着习俗、传统随波逐流。就像狗肉节这样的庆典,它背后那些不可逆转的残杀,规模已经相当于一场战争,这些可怕的事情,从过去到将来一直会发生,你要对此有清晰的认识,才能有所取舍。

相对而言,吃素当然更好。虽然从世间生物学的角度,把植物也称为“生命”,但在佛法中讲,这两种“生命”是截然不同的,我在其他讲座中已经分析过很多次,这里就不广说。总之,认为动物和植物有相同的生命,是一种错误观念,事实上,动物和人类的生命才是一样的,都有苦乐感受,都有希望和恐惧。

看到包装好的肉食,我们可能只想到这块肉是否新鲜、口感如何,但你还可以了解得更多一点。十几年前,我曾经专门去一些屠宰场采访、拍摄,也跟很多人了解杀生现场的情况,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因果报应的情节,后来写成一本书,叫《悲惨世界》。因为投入了多年时间在这方面研究,或许我的感受会更强烈,但你们也可以多留意、多思维:到底动物的血肉承载着什么?

至于第二个问题,现在学佛的人确实比较多,尤其进入21世纪后,学佛群体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年轻化,跨越了80后、90后,乃至00后;一是学历高,知识分子当中,教授、老师、学生都对佛学感兴趣。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第一个原因,是现在的人思想比较空虚,通过信仰、皈依佛教,可以获得归宿感、安全感。很多人的生活原本漫无目的,但学习佛法,至少让心有了归宿。这是从自身来看,在寻找生命意义的过程中,佛法可以体现出一种价值。

第二个原因,是一些名人,包括领导、企业家、明星等,他们往往有思想,有认真的生活态度,当他们从佛教中得到智慧、慈悲方面的感悟,就会更加投入佛法的学习。而他们的粉丝、追随者也会受其影响、带动。

第三个原因,是佛教可以给出一些科学无法给出的答案。很多人认为科学是万能的,的确,科学有它的功用、价值、意义,但在某种层面上也存在欠缺,因为它是一种经验主义。对于世界上看得见、摸得着、可思维的部分,它能借助仪器、公式、原理等简单化的途径交代清楚,而对于看不见、摸不着、无从思维的那些甚深、抽象的因缘,科学会变得盲目,在盲目的状态中,信仰科学的人有可能否认这些因缘的存在,认为“这不可能”“这是迷信”,但事实并非如此。

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比如有人拼命挣钱,结果不但没发财,还越发困窘;有人远远没他努力,却轻轻松松大挣一笔。又比如两个同学,就像南农大的两个毕业生,原本是同一个学校、专业、老师,也同样认真、努力,但再过十年来看,可能一个人顺风顺水、风光得意,成了人生赢家;另一个人却饱受挫折、痛苦不堪,最后一败涂地。这其中的缘由,科学分析不了,佛法却可以给出很多解释,为你揭示一条看不见摸不着,但真实起作用的因果之线,这也正是命运的奥秘所在。这些解释并不盲目,它是适合所有人的法则,依照这个法则,我们都能找到生命的规律,可以在各自的人生中对号入座。即便科学暂时不承许,真实的人生经验也不由得我们不承认。

人生并非只有一个眼睛能看到、耳朵能听到的外在物质世界,还有一个更加广袤深远的内在精神世界。对于内心的探索,科学中的最高层次应该是心理学,但这门学科也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萌芽,跟佛教两千多年的思想相比,差距还是比较悬殊的。因此我想,真正有智慧的人,在寻找生命意义的过程中自然会明白,仅仅依靠现代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生的重大问题,而佛学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往往能给出令人恍然大悟的答案。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是出于盲目的信仰,这种现象肯定有。“别人在学佛,我也学;别人去烧香,我也去。”自己没什么想法,人云亦云,跟着别人跑的大有人在。

但不管是哪种层次,未来信仰佛教的人可能还会更多,特别是年轻人,通过学佛懂得一些道理,对自己的人生应该大有裨益,面对得失成败,会更加随心自在。比如失恋了、失败了,懂得佛法中无常观的人就知道,这是正常的,不要太执著;从来没学过这些道理的人,则会深陷在痛苦中无法自拔。听说这几天股市大跌,已经有人跳楼了,如果能懂得“财富都是无常的,谁也无法掌控”,应该不会这样。

佛法的利益就在这里,只是知道一个“无常”,至少不会跳楼,这也是修行的一种“大成就”。

(五)问:我是在读研究生,平时对宗教也很感兴趣,想请教堪布一个跟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idduKrishnamurti)有关的问题。

您肯定也知道,他的观点是任何信仰,包括信耶稣、信佛陀,都是让别人的思想占据自己的心灵,用别人的思考替代自己的思考。像您刚才说,很多人信仰佛教,是因为有一种归宿感和安全感,而他的观点恰恰是,人生本来就没有安全感,寻找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只能陷入无明,你应该去觉知和这个世界的真实关系,这个真相只能自己寻找,找到之后,就能达到真正和谐、安宁的境界。他是反对依靠信仰耶稣、佛陀等来获得安全感的。请问您如何看待这种学说?

答:我对他的学说,有时候觉得不太理解。因为他反对一切学说,自己却又建立了一套学说。我看过他的很多文字,他的确反对任何的信仰,耶稣也好、佛也好,说这些都不存在,却又认为自己直接观实相的思想是合理的、存在的。如果真像他所说,一切都是假,那在假的世界中又有真实的建立,这可能并不合理。

我认为,如果他在破除一切观点的时候,能把自己的观点也包含进来,那就很好:“释迦牟尼佛、耶稣和我的观点,都是假的,都不存在。”就像佛教所说,在实相中,他方和自方的观点都要破除;在现相中,以如梦如幻的方式都可以建立。

佛教有很多层面的建立方法,既有如梦如幻的,也可以在实执重的人面前,暂时以实实在在的方式来建立,但这些都可以破除,都是假的、空的,到最后,连“假”和“空”也要破掉,统统不成立。

每种观点都有它成立的层面和场合,这些要说清楚,否则,破掉所有人的观点,却间接成立自己的,并不合理。要破,就连别人和自己的一起破,在生命的究竟实相上,确实一切观点都不存在。但他可能做不到,因为还需要在不同场合建立自己的学说,让大家安住于一种如何如何的境界。

他的书里,会讲到类似佛教安住于实相的方法,包括其他宗教中,其实也有很多类似的解说,这一点谁都可以讲。所以我们不如换个角度思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他承许的方式就能攻破他的承许:“既然一切观点都是假,那你对自己的观点承认否?”

(六)问:我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个人不信仰任何宗教,但对所有宗教会怀有敬畏。

前阵子我看过一部藏传佛教的纪录片,里面讲到一对亲兄弟,他们是虔诚的信徒,平时住在简陋的山洞里;花很少的钱,维持最低的生活需求;没有任何社交关系,不和其他人接触;唯一的工作是读经,除此之外不做任何语言交流,认为那是对信仰的一种染污。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在看片子的时候不太理解,但对他们的这种信仰特别尊敬,很想问问您,当信仰达到这样一种程度的时候,他们的人生价值在哪里?

答:首先,就像我前面讲过的,每个人追求幸福的方法不同,有些人是在大城市里,通过宏伟的事业来展现自己,获得快乐;有些人则是在这样的山谷、溪流边,过着极其简单的生活,尽此一生。但即便从世间来讲,这些修行人所感受的快乐,也许比我们更加特殊。像以前生活条件比较差的时候,为了一颗糖、一件衣服、一顿好吃的,人们都会一直盼着、等着。这方面,年轻人不一定有体会,那个年代的人可能更有感触。所以人的幸福感是不同的,同一件事,烦躁的人体会不出其中乐趣,但是一个清净的人,就能感受得到。

你没有信仰也正常,不可能所有人都过同一条河,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路。但是你对自己不了解、不牵涉的学说和宗教心存敬畏,我觉得这非常好。

现在有些人,对自己不相信、不承认的事物,就嗤之以鼻,特别排斥、厌恶,但其实也说不出什么理由,这并不明智。我很想在这里提醒大家,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尤其是流传几千年的这些宗教,还是不要轻易否定。

我对佛教比较了解,这么多年一直在研究、学习,对其他宗教,相对而言比较陌生,但当我进入其他宗教的殿堂时,还是很有敬畏感的,毕竟它们已经走过那么悠长的年月,相当于一位智慧老人,生存在不同的时代、社会和文化当中,至今没有衰败,没有被推翻,这说明它们有顽强的生命力,有不过时的价值。今天的人们对这些宗教应当有一种敬仰和尊重之心,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

你问两兄弟从信仰中得到了什么价值,或者说他们在追求什么?在佛教看来,人生除了饮食、睡眠,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就是完成“觉悟”大业。这个过程中,他们每天想的应该不是吃好、睡好、过得快乐,而是早一点觉悟内心的光明。当人越来越有所觉悟时,人生种种事,对他来讲也会越来越容易。

比如孩童时代执著的玩具,等我们长大再看,就会觉得很可笑。同样,在生命历程中,有着不同的智慧层级,普通人的执著放在证悟者面前,也会显得可怜、可笑。

总之,修行人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就是完成“觉悟”这件大事。对佛教没有信仰,或者信仰还不足够的人,想要马上理解这些也很困难。你所说的纪录片,只是呈现出他们外在的部分状况,而内在的生命长河,像阶梯般一步一步的进程,很难以外化的、纪录片的方式展现给世人。这是一个渐趋圆满的内心世界。

(七)问:我是MBA的学员。人类有与生俱来的恐惧,我想它主要来自未知,比如每个人都必然要面对死亡,当我们一想到死后的世界是怎样,就会感到恐惧。对于这类未知,您刚才说到,科学是经验主义的,不一定能给出答案,我非常赞同这一点,也相信一些超自然现象的存在。但是回过头来,很想请问堪布,佛教关于轮回和前生后世的说法,又是基于什么依据,可以让我们深信不疑?

答:佛教前世、今生、来世三世轮回的道理,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完的,但事实上,如今也有一些真实的案例存在,你们也许相信,也许不相信。

前段时间,央视就专门报导过一个新闻——不过他们对这件事的态度比较神秘和微妙——是在湖南一个侗乡,有很多人可以清楚地回忆前世,许多新闻记者也去采访过。这是现在发生的事,还没有人能推翻和否定。

当然,前生后世并不是个别人的说法。以前我在南京大学博士论坛,也分析过前生后世为什么存在,当时用佛教教义结合现代科学的研究发现,讲得比较广。记得我站了三个多小时,因为他们疑惑比较多,我也引用了很多。

我还翻译过一本书,叫《前世今生论》,里面有大量佛法方面的论证。

在西方,很多科学家也在研究来世和轮回。我去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讲课的时候,那里有一个塔克尔博士(JimTucker),他和老师史蒂文森博士(IanStevenson)都在致力于搜集轮回转世的案例,这些案例遍布全世界,其中有一些是毫无信仰的人。他们对这些人回忆的前世细节,本着科学的态度调查、核实,一一搜集。我在采访中,听他讲述了很多这方面的亲身经历。

我们受大环境的影响,从小接受的主流教育都在说前生后世不存在,从小接触的世界就不承认有前生后世。在这样的氛围中生活、长大,现在听到轮回、来世,难免会感到惊奇,产生怀疑、排斥,这是情有可原的;但我们也要看到,在藏地、不丹、印度、缅甸,在周边的很多地方,和你们年龄相仿的孩子,如果听到有人说前生后世不存在,他们也会惊讶,觉得这个人很奇怪、这种观点很迷信。

关于轮回转世的案例,我以前讲过很多,像佛教中第三世噶玛巴自生金刚的传记,对前世的回忆就非常精彩;还有不变金刚,讲述过自己长达两百世的转世过程。这些内容我已经翻译出来了,正在校对。

希望你们能在这方面专门花一些时间研究,自然就会明白,不承认前生后世其实是很荒谬的。

(八)问:前几年网上流行一篇博文叫《世上有没有神仙》,争议颇多。我想请问堪布,您作为资深的佛学上师,对道家的修炼,比如通过辟谷治疗各种疾病之类,是如何看待的?

答:道教、佛教,包括儒教,这三大宗教的现状是:佛教还保留着教法的传承,也有信教群体——皈依的四众弟子;儒教只是一种思想,并没有特定的传承,比如从某位儒教大师开始,他的观点或仪式被弟子们一代代传下来——没有这样;道教也没有传承,但在部分信徒中,还是保留了一些特殊行为。

至于道教的教义,我在其他学校遇到一些道长时,也当面请教过。按照他们的观点,这个世上确实有神仙,修炼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仙了道,这在道教历史中也有很多记载。

几个古老宗教都有各自的修行和成就,在世人眼中,它们神秘、奇妙,但历史上这样的成就者的确存在。所以我想,道教应该也有修行的最高境界,只不过在不同的教义体系中,对此有不同的称呼。

(九)问:我是国贸专业的学生。前面那个哥哥问了关于来生的问题,我想问问关于今生的。

您之前讲到生命的意义,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本书——《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它讲述了一个印度女人死而复生的经历。当时因为淋巴癌恶化,医生已经宣告她死亡,但在濒死期间,她以自己的意志选择重返人间,重生之后,淋巴癌也不治而愈。我想知道这是偶然现象吗?您有没有见过类似的例子?如果这种事情不是偶然,可以被复制,那我们是否不用再害怕绝症,可以在濒临死亡的时刻,用自己的意志创造生命奇迹?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哥哥问来世,妹妹问今世。(笑)

按照佛教观点,生命中确实有很多奇迹。像西方流行的对濒死体验的研究,有些案例中,病人躺在手术台上,看起来已经死亡,但他的神识离开身体后,还能看到在场的抢救过程,后来神识重新进入身体,呈现“死而复生”。这方面我也了解过,虽然有些案例可能稍微带一点主观色彩,但大部分是比较真实的。

那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创造这样的生命奇迹呢?也不一定,如果平时对死亡根本不关心,更谈不上好好修行,这是很难的。

在藏地,一些修行人从小都在练习面对死亡,想着死亡时要怎样祈祷,怎样把握自己的心识,佛教在这方面有许许多多教言、窍诀。因为活着的时候修炼过,一旦死亡真正来临,也会有一定的把握。

但是大多数人对生命如何终结,是不去关心、研究的,只会随着生老病死,离开这一世,结生于下一世、再下一世。这种自然规律必然存在。

而那些不负责任、为所欲为的人,正是因为不懂前生后世的道理,不懂这种自然规律,认为人只活一辈子,既然如此,活得光荣还是失败又有什么差别?有钱就好,得过且过就好,今朝有酒今朝醉。这种思想是不对的,佛经里讲:“不知后世,无恶不造。”如果不承认后世的存在,人会造各种各样的恶业。

有一本书叫《生命的真相》或者《前世今生论》,是我们学院一位堪布造的,他把现代科学和佛教观点结合得很不错。我把它译成了汉语,它在全世界也有多个国家的译本,你们可以去认真地看一看。现在很多人比较浮躁,看书不细致、不深入,连作者的真正意思也把握不了,这恐怕是不行的。所以我建议大家如果看的话,最好不要敷衍了事,至少看五六遍、十几遍,才有资格说前生后世到底存不存在。如果到那时仍然认为不存在,你也要举出确凿的依据,讲出清晰的理由。因为书中用各种道理论证了前生后世的存在,要反驳,也应该同样来论证。

可能对在座的年轻人来讲,前生后世是心中最大的疑惑,那不如先把这个问题解决掉,当你承认了生命的循环,再去修学佛法,就会比较容易。否则,即便学佛多年,可能也抓不住根本。

因此,不管是哥哥、妹妹,还是姐姐、弟弟,都值得在这方面下功夫。(笑)

主持人:

能现场聆听堪布关于“心灵的绿色家园”的开示,是一个非常吉祥、殊胜的缘分,相信大家也都从中有所体会、有所启发。

在今后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如果我们能够践行这样的价值观、因果观,一定会增长智慧,受益终生,乃至利益来来去去的每一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