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大学演讲 >> 31 解“密”现代生活 >> 你也可以是菩萨-问答-第四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 🎬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四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问答

『2014年8月5日』

(一)问:您将很多藏语经论翻成了汉语,就是为了让汉族人能更好地学习藏传佛教。但现在汉地又掀起了一股学习藏语的风潮,有些人说,如果要真正学到藏传佛教的精髓,必须学习藏语。您对此怎么看?

答:这个说法,可能要从两方面理解。

一方面,要学会另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短时间内恐怕不容易成功。我看到很多学藏语的人,刚开始有一种好奇和热情,但到了中间会半途而废;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一直没有放弃努力,一直在坚持,也收获了很好的成果。像今天在座的一些教授,他们都在学习藏传佛教,学习藏语,从藏语上能懂得一些佛经的意义,这非常好。

另一方面,通过已经翻译的经典、论典、续部,同样可以学习。

每个人的根基不同,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但这两种方式都是可以的。如果你非常勤奋,不但通达自己民族的语言,还能对其他民族的语言下功夫,那也可以学习藏语。但我看见学藏语的人里面,成功率并不高,有这种情况。

(二)问: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就是菩萨了呢?是从发自内心地想帮助众生开始,还是要真正做了帮助别人的事?因为现实中,很多事并不是想帮就能帮的,只能先有一个好的念头。

答:菩萨其实有很多含义。按照大乘佛教比较严格或者高层次的说法,就像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说的那样,获得一地,也就是“极喜地”之后,才可以叫菩萨。但这个标准,在座的人都很难达到。

而菩萨的另一种说法,就是能生起真正的利他心,并且付诸行动。想要帮助别人的心,佛教中叫“愿菩提心”;在生活中去实践、去做,叫“行菩提心”。如果今天看到一个可怜的人,你去帮助他,这就是菩萨的行为。

比如,最近在云南发生了地震,在座的人也都有同情心、悲悯心,大家用佛教的方式来祈祷,一起念念观音心咒好吗?

嗡玛呢贝美吽,嗡玛呢贝美吽,嗡玛呢贝美吽……

像这样,就包含了善念和善行。虽然用一两分钟做个祈祷,对我们来说很简单,但实际上,这是对遇难者的吊唁,也是一种善业的回向。

在以后的生活中,当别人遇到灾难,你会不会伸出援手?家人遇到困难、痛苦,你会帮助,因为这是人类的天性,出于自私也好、责任也好,都觉得义不容辞;但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当他遇到困难、痛苦,你会不会帮助?包括昨天讨论“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时,我看同学们的观点、心态也不一样。大家都可以扪心自问。

总之,按照第二种说法,如果真的有一颗利他心,并且采取了实际行动,就可以称为名相上的菩萨。

(三)问:我来自加拿大,是佛光山的弟子。在星云大师提倡的人间佛教里,很强调在人间“行佛”,也就是实践佛法。所以会有很多入世的活动,比如加入义工团体,去学校、老人院等等。但我也有一些修藏传佛教的佛友,他们说,最好先花时间去“学佛”,去研究藏传佛教,等自己有了一定的佛学基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之后再去利益众生。但是,人的时间有限,在家人的工作、学习都很忙,那在学习佛教理论知识和实践佛法、利益众生这两方面,您觉得我们的精力应该怎样分配?

答:我认为学习、修行、帮助有缘的人,应该是可以同时的。

当然每个人的精力、智慧、能力都不一样。如果能力强,就可以既学习、研究,又帮助别人;如果暂时没有这样的能力,就先自我完善。这一点,藏传佛教也好,人间佛教也好,应该是一致的,都符合佛教的观念。

其实说“没时间”的人,不一定真的没时间,而是把时间浪费了。现在的很多“大忙人”,工作也只是忙的一部分,还有很多时间在忙睡觉、忙吃喝玩乐。如果把这些碎片时间都捡起来,一部分用来修行,一部分用来帮助别人,每个人都应该有时间。

所以这个问题,并不是藏传佛教跟人间佛教有差别——藏传佛教中除了修行人,也有利他者;人间佛教中除了利他者,肯定也有修行人——而是自己要经常想到,人身非常难得,应该在修行中发心、在发心中修行,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把其他的事完全放下。

在藏传佛教中,这一点是做得很好的。藏族人随时带着念珠,不管在放牛、耕地还是上班,都不会停止念咒。包括在茶馆里,如果你们有机会见到,就会发现藏族老人在聊天的过程中,到他说话的时候他会说话,说完就继续拨念珠念咒,下次轮到他,又开始发言。这是他们的修行方式。

这方面,其他地方的人也可以想一想。很多人觉得,参加法会的时候才念咒,举办活动的时候才做善事,除此之外“我没有时间”。其实是有时间的,坐车也好,上班也好,包括在工作的过程中,只要你方便,这些都是时间。茶余饭后,都可以看书、学习、修行。

修行不能离开生活。大家没必要一直等着,要么出家,要么把所有的工作停下来,这个时候才开始修行或者研究,其实不需要。学会在生活中利用时间,每天都应该有机会。

(四)问:佛教为什么要分胜义谛与世俗谛?对二谛有没有一种简单的说明方法?二谛的道理,如何运用在生活中?明白二谛后,怎样去帮助、利益别人?

答:并不是佛教非要讲一个二谛不可,而是二谛特别适合我们的生活。生活离不开“现相”和“实相”:显现上是这样,实际上是那样;人也有扮演的角色和实际的角色。一切万法都是如此,在显现上如理如实地存在,但实际上,它的本体并不存在。

就像我们的心,过去的心已经消失了,未来的心还没有生起,现在的心也是刹那生灭。在显现上,没有说心不存在,我们都有起心动念,都有分别念;但实际上,真正的心的确找不到。

所以实相和现相、胜义谛和世俗谛,这些并不是佛教的特殊说法,任何一个科学工作者或宗教人士,如果没有分清二谛,都没办法开展自己的研究。

我前面也讲过,大家关于佛教提得最多的问题,一是源于对二谛的道理不精通,觉得佛法有很多矛盾;一是源于对大乘和小乘的见解、修行、行为、结果不明白,觉得佛教也有很多矛盾。只要学懂了这两个大问题,很多疑问就能自然解开。

所以趁年轻,应该多学习、多研究。佛教的中观思想是怎样的?其他宗教也有一些经典,它们在说什么?

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宗教之间也需要相互学习。其他宗教可以来学习佛教,佛教徒也要了解其他宗教,不要什么都不敢碰。在小乘戒律里,对初学者的确有一些约束:不能学外道、不能跟外道接触等;但在大乘思想中,为了利益众生,你必须精通世界上的所有知识,包括各宗教的教义、世间的学问。这一点都不矛盾。

当你明白了大小乘的关系,就会发现佛教没有问题,而且佛教知识特别适合当前的社会。大家也能看到生活中,很多人的心态是怎样,在这个时候,特别希望年轻人能早一点遇到真理、学习真理,这对心态的调整很重要。

如果真的被困在南极冰川的一条船上,想要调整心态,还是需要窍诀的,这种窍诀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它只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如果现在就努力争取,应该会有因缘得到。靠你自己。

(五)问:您之前说到,作为一个真正的菩萨,会特别悲悯非常恶劣的人,并且尽心尽力地度化他。这让我想到《圣经》中,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时候,也是祈求上帝宽恕那些钉死他的人。可见宗教对世界和平负有非常大的责任。而当今世界,宗教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在对话的时候,是要相互破斥对方的理论,还是活出自己的信仰就好,不去过多评论对方的宗教?

答:各宗教之间的对话,或者说和平共存,既需要相互的学习、了解、尊重,也需要一些理论上的冲突,我觉得这非常合理,也很有必要。

藏传佛教自古以来就特别喜欢辩论。这几天我跟参加辩论赛的同学说:“和藏传佛教的辩论相比,你们这个还有点差距。”后来有几个同学来跟我“算账”:“我们的辩论不精彩吗?你们藏传佛教比这还精彩吗?你能不能教我们一些最厉害的招?”(笑)

藏传佛教的各教派之间,比如格鲁、萨迦、宁玛、噶举等,乃至和其他宗教之间,的确会经常举办理论层面的辩论或对话,这是很有意义的。没必要因为宗派或信仰不同,就你不能碰我,我不能碰你。

现在有很多宗教徒,不敢面对和其他宗教在教义上的分歧。其实有因缘的时候,大家应该在教义上进行探讨。有些分歧属于历史、传统上的问题,不一定能解决;但有些分歧,一定能找到双方的契合点。

其实很多宗教的教义,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思想,当你真正去了解,就会发现并不是外面传说的那样。我自己也是,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很重视皈依,觉得其他宗教的教义都不能学;但后来慢慢看到,世界上的很多宗教领袖和大德并不是这样,他们很开明,既然如此,我想这背后肯定有甚深的意义,于是就改变自己的心态,去研究它们;在研究过程中确实发现,每个宗教都有它独一无二的生存价值,有对人类非常重要的贡献。

今天这个时代,不是各宗教互相抵触的时候,我们需要互相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有辩论,但这并不是对教义或真理的轻蔑。真正的智慧经得起辩论——真金不怕火炼,它不会因此而被削弱价值。

所以,如果因缘条件具足,各宗教很有必要互相辩论、探讨。但如果眼下,大家都被困在同一条船上,也可以暂时不辩论,先渡过难关。(笑)

(六)问:如果遇到社会中的负能量,比如受了欺负、被人羞辱,年轻人是应该以牙还牙,还是拿起念珠念“阿弥陀佛”?或者说,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些负能量,同时也能让更多年轻人对佛法有信心?

答:我刚才也讲了,《佛子行》中有很多这方面的道理。比如,我一心一意帮助的人、像亲人一样对待的人,却无缘无故来抢我的财产,害我的性命。这个时候,我不但不以牙还牙,还要把最好的财富送给他,甚至把他当作自己的父母和善知识,这就是大乘佛教的精神。

但我们其实很难做到。尤其在这个时代,人的嫉妒心特别强,就算你没有害别人,别人也可能因为嫉妒来害你,平白无故地骂你。

前几天《香港商报》的记者过来采访,他们问:“你有没有受过别人的侮辱或者诽谤?如果有,你是怎么对待的?”

我说:“其实没有出家之前我很坏,经常欺负小孩子、跟人打架。(笑)但出了家之后到现在,三十年当中,确实不记得害过谁。即便这样,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惯我、批评我。有人说我的时候,我就想,即便这辈子没害他,也可能是前世害过他。所以会默默发愿,虽然没有念‘阿弥陀佛’,但也是希望将来能帮助他。”

刚开始会有点难,但这种心态是很有用的。人在冲动下,难免会做出错误的选择,而一旦心态调整好,你会发现也没那么严重。

地球上一个小小角落的一个人给我一次谩骂,有什么呢?全世界有七十多亿人,哪怕一百个人在骂我,也还有那么多人没有骂我,对我来讲已经很幸运了。(笑)

(七)问:您刚才讲到的一点,我很有共鸣。人生的路是要一步一步走过来,在大学里,我们可能有很好的发心、愿望,以后怎样去利益大众、奉献社会,想法非常多。但是踏出校门之后,会发现现实跟理想不一样,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会冲击自己善良的心、美好的愿望。我想问,该如何将这样一颗心,在社会上继续保持下去?

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做菩萨,去帮助别人,要怎么区别于救世主心态?因为做大、做强,救这个世界,无形中可能有一个歧途,就是养大“自我”。

答:在现实生活中,的确,美梦往往不能成真。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容易把愿望、目标定得太高。好比一个跳高运动员,本来身体素质一般,还把横杆放得特别高,那他肯定跳不过去,非常痛苦。

刚才听一位名人在讲,香港前段时间在招聘,岗位是操作电脑的售货员,每个月工资有一万多元港币。起初报名的大概有六百多人,但因为单位没有空调,结果只有11个人愿意留下来。其实在香港,月薪一万对毕业生来讲是很不错的,但大家都不愿吃苦。

前两天的辩论赛上,正方说社会应该多给机会,反方说自己应该从低处做起。后来反方胜了。虽然在辩论场上,“从低处做起”的人赢得了胜利,但在人生的赛场上,你会不会被“没有空调”打败?其实没有空调也很好,我这次出来,不管在汉地还是香港,都没有开空调,感觉非常舒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刚毕业、刚工作的人,更应该一步一步地做。虽然你有美好的愿望,但如果眼光放得太高,会很难实现。

你们可以看看俞敏洪、马云的创业史,还有一些明星、名人,包括宗教人士,他们都不是一夜成名,而是在很多年,始终不放弃努力,到了一定时候,自然会有成效。

为什么很多大学生走上社会之后,就把之前的梦想放弃了?这跟自己的心态很有关系,有些人是自暴自弃,有些人是不想再努力。

至于第二个问题,任何时候,我们都会对“自我”有所执著、完善,尤其在经济社会中,对此更加倡导。但自我的过度膨胀是没有必要的,这是重点。

佛教并不是要大家抛弃家庭、工作,全都去寂静地出家,全都去念“阿弥陀佛”,或者全都去做慈善,不是这样的。不管是研究佛法的人,还是研究其他宗教的人,对佛教的理解都不要极端。现在有些人,要么完全不学,对佛教嗤之以鼻;要么学得太痴迷,把其他事情全都放弃,结果造成很多社会问题。

大家应该有一种理性的抉择。在这个推崇成功学的经济社会,不要把自己太理想化了,否则,一旦你达不到那个境界,会非常痛苦。因此,先要掌握立足于社会的能力,同时也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要为之奋斗。

佛教中也是,并没有要求一开始就放弃自我。作为凡夫人,要先发菩提心,一步一步做,才会慢慢有一些境界,而不是所有的境界,一天就修出来了。

(八)问:我在生活中遇到两种情况,不知道怎么办。第一种是,修习佛法之后,我们想发善心普度众生,就去帮助一些比较穷苦的人,但对方因为本身的性格,或者说一些劣根性,受到帮助之后反而更加不思进取,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还有一种是,对于身边不相信因果轮回的人,想跟他介绍佛法,又怕他对佛不恭敬,这又怎么解决?

答:这两个问题,我一起回答。

不管是学习佛法,还是学习任何宗教,都要有一种善巧方便。智慧很重要,没有智慧的人在世间法、出世间法当中,都很难成事,更不用说做成一些有意义的事。如果有了善巧方便,懂得分清时间、场合,找准对方基本的爱好和根基,就可以应机施教,这并不难。

在座的年轻人,有时候是出于个性,对自我的一种信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以为在任何环境中,自己的思想一定会被别人接纳,但实际上不是这样。一个家庭中都可能有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可以办“跨宗教”的活动,将来在其他环境中更加可能遇到这种情况,甚至可以开我们这样的研讨会。所以大家要分清场合,真正懂得真理的含义。

有没有非宗教徒或者其他宗教的人提问?

(九)问:我没有信仰什么宗教,这是第一次跟佛教接触。

我以前看过一部电影,讲一个聋哑学校的老师对学生进行性侵,有好心人想帮助那些学生,但是因为警察、律师、法官的各种利益纠结,最后恶人并没有得到惩罚,反而是一个受害的孩子,选择了跟侵犯她的老师同归于尽。电影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请问您对这句话有什么看法?如果一个人坚持自己的内心不被世界改变,是否也是一种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这样的人能不能成为菩萨?

答:你问得很好。可能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希望坚持初心,但是往往到最后,世界会改变你,因为环境的力量很强大,人群的力量很强大。

特别是年轻人,刚开始可能过于激情化,觉得改变世界、改变家庭、改变生活都很容易。但我经常对一些大学生说:“等你毕业了,工作两年之后再看看,如果当时的心还在,说明这个理想可能会实现。”

但有些人一毕业,还没开始工作,自己就先变了。

我认识一个藏族学生,他在大学的时候天天拿着念珠,说将来一定要弘扬佛法,复兴传统文化。毕业之后,他去了一个单位,里面的人都喜欢喝酒、抽烟。后来我在街上碰到他,他喝了酒,对我态度不是很好。我故意说:“你不是要复兴传统文化吗?”他就特别不高兴。当时他工作的时间还很短,但是到了社会上,周围这些人的影响力是很强大的,你想改变他们,但不一定有这个能力,所以我们要努力。

我也发过愿,帮助一些众生,虽然在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还是希望有生之年不要放弃当初的愿望,哪怕对一个人,也尽量去帮助。可能社会会改变我,但如果自己的内心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应该不会被改变很多。

(十)问:我知道佛教中有两种对待烦恼、情绪的方法:假如你有一个困惑,一种方法是去击碎它,而另一种方法是,只管看着它、接受它。那我本人就有一个毛病——一天要睡12个小时。如果正常人的睡眠是6个小时,那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每天喝6个小时的咖啡让自己保持清醒,还是选择接受,“好吧,那就睡12个小时”?

答:你这个喝咖啡的故事,我没太听懂。

问:其实就是大乘的方式和金刚乘的方式。

答:你对佛教很有研究嘛,讲得这么高,又是大乘,又是金刚乘。(笑)

对于烦恼,大乘佛教的方法,是尽量转为道用。像前面说到的,别人诽谤我的时候,我把他当作善知识,或者用其他方式,像毒药可以变成良药一样,将烦恼变成智慧。而密乘的方法,是在烦恼产生的当下,观它的本体。至于用哪种方法,要看你是哪种根基。

比如有人骂你,你特别不高兴,生起了嗔恨心,此时你是通过思考一些道理,让嗔恨烟消云散,还是能当下观嗔恨心的本体?后者就是禅宗讲的“烦恼即菩提”,金刚乘中所讲的,也是这个。

其实最给力、最容易、最快速的方法,就是直接观心的本体。但这种根基的人不多,大部分人“当下”是来不及的,因为嗔恨已经爆发了。你可能会事后懊恼:“刚才应该用上这个方法,可惜已经失态了。”很多人都是这样,在不该吵架的场合跟人吵架,过了一两天,又觉得特别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