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大学演讲 >> 31 解“密”现代生活 >> 你也可以是菩萨-演讲-第四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 🎬 🎬 返回
字体: A- A A+
« 上一课 下一课 »

你也可以是菩萨——第四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演讲

『2014年8月5日』

主持人:

大家好,这里是第四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

在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人物》杂志“年度面孔”活动中,索达吉堪布被评选为“在时代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宗教人物”;他写的《苦才是人生》是畅销不衰的佛教书籍,无数人因为读了这本书,从此改变命运;堪布还成为《南方人物周刊》的封面人物,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很重视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虽然我们感兴趣的点不一定相同,但有些深层次的智慧,跟知识分子进行碰撞,可以迸发出很多有意思的想法。”

下面掌声有请索达吉堪布,他演讲的题目是“你也可以是菩萨”。

很高兴能跟大家一起交流。在座各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很有水平的。我看过今年的参会名单,所有人中间,我应该是文凭最低的一个,因为大家的学历都在本科以上,而我在中专最后一个学期,还没有得到毕业证的时候就出家了。所以严格说,我没有资格在这里演讲。这不是谦虚,而是事实,但不管怎样,我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来。

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已经开到第五天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很多知识,从佛教角度讲,这也是一种修行。我一直认为我们在开一个法会,因为每一天,现场不管是大学教授还是在读学生,都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有用的知识,帮助人们趋向善法,这在一般的世间团体中非常难得。

所以这几天,无论对现场还是网络上看直播的学者们,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希望这段经历,能让大家在将来的人生路上,放下一些自我的保护、执著,潜心学习对自己更有意义的知识。这样你会过得特别快乐,对社会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藏传佛教的“菩萨”

今天我想讲的话题是,人人都可以做菩萨,“你也可以是菩萨”。

这个话题,我会用藏传佛教的道理来讲。因为大会这几年探讨了各种主题,包括可持续发展、环保、心灵与科学等,但每年都保留了一个藏传佛教版块,我是今年这个版块的主讲嘉宾。本来每个嘉宾都有60分钟时间,但我只要了40分钟,因为想多听听其他学者们讲。这是我自己请求的,不是组委会对我不公平。

在这个版块中,所有发言者都会围绕藏传佛教的主题或框架来跟大家分享。我要分享的,是其中关于菩萨、佛子的概念。

昨天,哈佛大学的亚历山大·伯金教授讲了一个故事:基督教、伊斯兰教、藏传佛教、儒教,以及一些世间学者,这些不同宗教、思想的人,同时被困在南极冰川的一艘船里,他们齐心协力,最后渡过难关,以此来比喻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和出路。

但我有点好奇,为什么其中只说到藏传佛教,不说南传佛教、北传佛教?当时很想向教授提问,可能手举得比较低,主持人没有看到。

后来,我私下找翻译问他:“故事里的每个宗教都有代表,为什么提到佛教的时候,只说藏传佛教?那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的人听了会不会有意见?”

他说:“一个原因是,这个世界青年佛学研讨的活动跟藏传佛教有关;另一个原因是,我自己这辈子学得最多、感受最深的就是藏传佛教,故事这样讲应该没有问题。”

“那其他的佛教怎么办?”

“那就在其他佛教举办的活动和场合中,继续讲这个故事。”(笑)

我思考了很久,觉得他这么讲也有深远的意义。因此今天这个场合,我就讲一个藏传佛教中“菩萨”的概念。

我为什么要做菩萨?

关于这个概念,藏传佛教中有一部家喻户晓的论典,叫《佛子行》。明年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的论文大赛,也会用它作为大家研究、辩论、写论文的课题。这部论对我来讲可能比较简单,因为已经学习了三十多年。和前两届论文大赛中大家学过的《金刚经》《心经》相比,它的字数不算多:《金刚经》常用版本是五千多字,《佛子行》是一千两百字左右,《心经》是260个字。

而要学习《佛子行》,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佛子,或者菩萨。有些人看到“你也可以是菩萨”,会想:“做一个成功人士多好,为什么要做菩萨?”这其实是不了解菩萨的含义。人们对菩萨通常会有两种想象,一种是寺院里金碧辉煌的塑像,一种是漫长历史中留传下来的神话人物。基于这些想象,人们会认为求菩萨保佑是一种无奈、无助的选择。但事实并非如此。

菩萨,是印度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通达了万物的真相,叫菩提;帮助一切众生的勇猛智慧,叫萨埵。自己有所觉悟,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无条件地帮助别人,这样的人就是菩萨。

其实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讲“这个老菩萨”“这是活生生的菩萨”,虽然带着一些民间的理解,但也有它甚深的意义。

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必要扮演菩萨的角色。当我们看到社会的各种现象:道德下滑、环境污染、人心混乱、生活浮躁……此时没必要怨天尤人,像菩萨那样,用和谐、智慧、慈悲的态度来观照社会,才是当前重要的一环。

人生很短暂,有些人非常成功;有些人马马虎虎,但也有自己谋生的技能;有些人特别失败,不明白生活为什么如此倒霉,老天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公平。面对不同的际遇,一方面,每个人要调整心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毕竟你还是这个地球上的一员;另一方面也要思考,我们的社会、家庭、生活到底需要什么?

人的第一本能,会希求自己的生活目标,这是理所当然的,大乘佛教也不否认这一点;但与此同时,应该关心别人的快乐,这更重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的说法,但我经常引用,希望大家能够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自己的角度都想一想,如何看待世界上的各种生活方式,我们需要的又是哪一种,是自私的,还是利他的?归根结底,应该需要利他。这个问题值得所有关心生活的人重视。

译讲《佛子行》的缘起

而利他心,正是《佛子行》所讲述的内容。

这是藏传佛教中一部无人不知的小论典,没有研究过佛教的人,可能会觉得难懂,甚至看不下去,学着学着就半途而废。但藏传佛教的思想精髓的确就在这部小小的论典中,它非常重要。

1987年,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去汉地的时候,汉传佛教还很不兴盛。当时我刚开始接触汉地,也刚开始用汉语讲法,对汉语的表达方式非常生疏。在五台山菩萨顶,法王要求我给大家讲《佛子行》,为了不破坏缘起,我只好勉为其难地译讲。从那时候起,就一直用汉语弘扬《佛子行》。

有些人可能听说过法王晋美彭措,他对今天这个时代的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的复兴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辈子都把《佛子行》看得很重,无论去哪个国家、佛教群体,经常会讲一遍,或者念一遍。

我也受他影响,无论去哪里,有时间就给大家全部讲解,没有时间就念个传承。藏传佛教非常重视传承,在我自己的感觉中,通过这种无形的加持和力量,即生当中也跟很多朋友结上了大乘佛教和藏传佛教的殊胜因缘。

这对我来说,应该是非常殊胜的缘起。

《佛子行》的三个层次

今天在座的部分人,可能跟我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因缘,如果你们能接纳我的观点,希望将来能把这部论当作一个重要的课题。有学术知识的人可以研究,有修行经验的人要去读诵、修持。因为这其中的甚深意义,如果只是研究,恐怕这辈子也难以通达。

比如《佛子行》的前面部分讲,获得难得的人身时,应该远离恶劣的环境、朋友,好好闻思修行等等,这些是前行的道理。

中间部分,讲到人生要希求的三种安乐:下等是自己小心谨慎取舍因果,希求今生的平安、快乐,这是下士道;中等是从世间苦海中出离,希求自我的解脱安乐,这是中士道;上等是不顾自己的痛苦,为了众生可以付出一切,希求众生的解脱安乐,这是上士道。上士道中又包含了自他交换、自轻他重、自他平等等很多佛学专用的修法。

最后部分,则讲到一些甚深的道理:世间一切显现,实际上都是由心所造,而心的本性远离四边八戏,只有泯灭了能取、所取,才是真正通达《佛子行》的奥义。

在专业的佛法面前,非佛教徒或者从来没有深入研究过的人,会容易打瞌睡、心散乱,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但要研究这部论典,大的框架就是三种层次: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这在藏传佛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大圆满前行》《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讲法都是一致的。

搞懂两个要点,疑问迎刃而解

如果没有分清这三种层次,即便是佛学研究者也会遇到很多难题。

我接触过很多提问者,他们对佛教的疑问集中在两个地方:第一,不懂大乘和小乘的关系;第二,不懂胜义谛空性和世俗谛显现的关系,从而觉得矛盾重重。比如“佛教说看破一切,为什么又要精进成就、利益众生?”“佛教说一切都是空的,为什么会有眼前的这些景象?”实际上,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对这两种关系不懂。如果在佛学方面稍微研究一下,你会发现这些问题并不难。

刚开始人有自私自利,希求自我的快乐、解脱,这种心态很正常。那些去寺院拜佛的人,就是想得到诸佛菩萨的保佑,祈祷自身离开烦恼,获得清净的解脱,对这一部分人来讲,非常合理。

而佛教讲的看破和放下,是到了最后,抉择究竟的见解和意义时,承许一切都不存在。如果学过一些中观论典,比如龙猛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月称菩萨的《入中论》、寂天论师的《入菩萨行论·智慧品》等,会更明白这个道理。

前一段时间,在座的很多嘉宾,包括美国和德国的一些教授,都非常认真地学习了藏传佛教的中观、因明和修行次第。我也呼吁学者们,如果有兴趣研究藏传佛教,不但要学习它的广大行为方面,比如发菩提心的方法、利益众生的六度万行等,更要学习甚深见解方面,比如中观思想和般若空性的智慧,相信对你们的人生,会带来显著的变化和利益。

对于弘扬真理,我会站在公平的立场:只要是这个世界的真理,都应该去追寻、获取,这个途径肯定是多种多样的。而我一辈子以研究藏传佛教为主,因此会建议大家多学一些藏传佛教的窍诀和理论体系,平时的许多焦虑、疑惑,在闻思的过程中就会迎刃而解,以后再慢慢学习更深层的空性智慧方面的道理,进一步放下执著。

菩萨特别悲悯的人

《佛子行》里还会讲到,在生活中遇到违缘、挫折时,怎样转为道用。这对现在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比如有人诋毁你,让你感到痛苦,此时如果能有大乘佛教的心态,把对方当作自己的善知识、父母、老师,痛苦自然会消失。这是比较高的一种境界,一般人很难做到。

世间的思想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但佛教的思想不会这样。小乘沙门四法中讲,别人害我,我不害他,做到这一点就可以了;而在大乘佛教中,不但不害他,还要帮助他。到了这一步,很多学者会想不通:“那太不讲道理了,明明他在害我,为什么要帮他?”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要这样做,看你的心达到什么境界,如果境界比较高,像菩萨那样,就会特别悲悯那个害你的人。

印度的著名论典《中观四百论》中,有这样一句偈颂:“如是诸菩萨,特意悯恶者。”意思是说,真正的菩萨,特别悲悯那些极其恶劣的人。希望大家能记住这句话。

月称论师在《中观四百论》的讲义中,还讲过一个小故事:有个母亲生了五个孩子,其中四个孩子都正常,生活得很不错;唯独一个孩子没有生存技能,无法独立生活。但母亲最关心的,就是她这个最无能的孩子。

可能大家将来也会这样,在自己的孩子中,对最没有能力、脾气最大、心眼最坏的那个,会更加关爱。大乘佛子就是这样,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恶劣的人,会更加着重地度化他。

但度化众生并不容易,所以大乘佛教会开许一些行为,这种行为不一定符合小乘佛教的戒律。有些大乘佛教徒为了利益众生,会放下对自己有利的言行举止,由此可能招来别人的讥嫌、辱骂,在生活中遭受很多痛苦,但他愿意。只要对身边的人有帮助,只要能将一个人从苦难中解救出来,他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这是大乘佛教的精神。

不要忘了今天的发愿

今天在座的人,百分之八九十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人生往往充满信心。我听过很多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包括昨天发言的一些同学也在说,“不当银行顾问,去偏远地区当老师”“要做新闻记者,说出这个时代的真相”等等,总觉得自己可以改变世界。有这样的信心,很值得随喜,但到了将来的某一天,你还会不会记得?

以前有个问卷题目是“当初你为什么选这个?”很多人都回答“不知道”。所以不要忘了今天的选择。

人生的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不要停留在大学的某个理想,或者脑海中的某个理论中,以为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社会、环境,乃至前世的积累,众多因缘聚合的时候,你才会成功。包括将来到底能不能做菩萨,也是靠自己。

有人会想菩萨的境界是不是很难达到?也不是。实际上,菩萨的含义并不复杂,按照寂天论师《入菩萨行论》的观点,当你发自内心地想要帮助一切众生,从生起这颗心开始,就可以算是菩萨了。你的名字不再是“凡夫”,你的人生意义也从此不同。所以,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从身边做起,谁都有这个机会。

德国有一个女孩,12岁的时候眼睛就看不见了。在波恩大学读书时,她发愿学习藏族的盲文,也有说法是她开创了藏族的盲文。后来她到了拉萨,发现那里有一两万盲人,却没有盲人学校,于是在拉萨建立了第一所盲童学校。

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就想,自己虽然有正常的双眼,但如果去一个陌生国家创办学校,恐怕也很困难。而那个女孩据说已经在筹备印度的盲人学校了。

的确,心的力量在人生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而且生命短暂,如果不努力争取,很多该做的事就会错失机缘。

这次大会结束后,大家在最初几天可能会有一种热情,觉得效果很好,但就像我在大会第一天说的,你们要好好记录,如果不记录,再过一段时间可能会忘记。人的记忆有限,再过十年、二十年,今天学到的很多知识还能不能用得上,不好说。

抓住机缘,行动起来

前两天的热点话题环节,我们也探讨了低碳与低贪、就业、道德等社会问题,当时台上台下互动得很好,大家都很关心,找到了切入点;但回去之后,在你的现实生活中,能不能至少做到其中的一点?理论上框架再大,实际中不一定能实现,因此希望大家能行动起来,哪怕帮助一个孩子,或者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和发愿。佛教说“愿大力大”,每个人都可以在正能量方面,发自内心地做一些事情,影响这个社会。只要是善的,并不一定非要带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性的意味。

这几天,阿维夫教授、伯金教授等各个学者,都认真探讨了许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光听一次就可以了,应该延续下去。可持续下去,这是关键。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做几件事,去帮助一些人:

第一件事,是启动《弟子规》的传播,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这在大学中很有必要。今年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将成立“学仁社”,针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建立强大的团队,推广《弟子规》为主的传统经典,通过各种方式,在各大高校培养、培训一批老师。请把这个信息传递出去,这是交给大家的一个任务。

你们明天就会离开这个地方,但是学到的东西,如果没有去做,会比较可惜。在座有这么多的智者,希望你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用善巧方便弘扬传统文化。现在有很多的机缘,如果没有抓住,以后不会有。

第二件事,你们如果有兴趣,可以研究大乘佛教的《佛子行》,我以前也讲过这部论。大乘佛教浩如烟海,值得所有的智者去探索。如今有很多人到藏地去拍照,其实拍风景不重要,要拍内心的照。如果拍藏地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这种照片很快会消失;更重要的是,找到大乘佛教唯一完整保留至今的传承——藏传佛教,它源远流长,希望更多人能感受到。

最后,我简单讲一个佛教中的比喻:上等马,不用主人鞭打,看见鞭子的影子就会跑;中等马,要被鞭子碰到才会走;下等马,怎么打也不会走。学习也像这样,有些人稍微得到一点表示、提醒,就会领悟很多道理,并且付诸行动;有些人,再怎么讲也不一定起作用。

不管怎样,我们能相聚在这里,就是一个殊胜的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