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大学演讲 >> 34 做出你的价值 >> 佛法智慧与智慧人生-问答-南京大学 🎬 返回
字体: A- A A+
« 上一课 下一课 »

南京大学问答

『2015年6月29日』

(一)问:您今天的开示围绕着“智慧”,但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可能更看重的是“聪明”,比如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会夸这个孩子很聪明,却很少夸他智慧。智慧和聪明到底有怎样的关联和差异?

答:大多数家长的确比较关注孩子是否聪明,不仅在亚洲国家是这样,西方的很多国家也是如此。但我们也知道,聪明跟智慧是有一定差别的,聪明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一定显得很聪明。相对聪明而言,智慧需要长时间的积淀,更为厚重。

一个智慧的人,不一定能马上展现出他的优势。比如考大学的时候,那些考得最好的学生,凭着自己的聪明和运气,进入顶尖大学,但随着他们毕业,开始工作、创业,在各方面不一定还能保持这样的辉煌;相反,有些虽然没考上名牌,但之前积累的学识,让他们在后来的整个人生中,慢慢显现出亮色,达到很高的造诣。

今天我们的价值观,普遍看重孩子的聪明,却很少关注他是否具备另外一些品质,比如听话、有爱心、乐意帮助人、坚强、勇敢、有耐心等等,但这些才是人生中更重要的功德。如果我们把孩子将来是否有前途,全部用聪明的标尺来衡量,做父母的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分数排名,在某些层面上,可能会是个错误。

因此在孩子的教育上,我觉得父母一方面要培养他的聪明和技能,但更重要的是,应该教他如何为人处世,让他有一颗善良的心。从小灌输一种理性和慈悲的教育,对他的成长很有意义。否则,老师和父母关心的都是他的成绩好不好,其他方面再差劲也不管,即便将来也许能考上一个好学校,找到一份好工作,暂时比较顺利,但越往后走,可能会适应不了,会一败涂地。

这是很有可能的,我们都需要关注。

(二)问:我学的是物理,非常想领悟这个宇宙的真理,也很想为别人做一点事情。以前读爱因斯坦的传记,里面有句话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是联系在一起的,我对此深感信服,并由此读了一系列的相关书籍。后来在老师的指引下,我领会到了一切都是心的游舞,觉察到宇宙与自己其实并无太大的差别。我很想更进一步,当然老师也说过,要获得即身成就是不能求快的,但我现在生病了,生了很重的病,应该算是气脉紊乱吧,感觉自己的心没办法安住下来,尤其是最近五个月,修法一直比较停滞,内心有点焦急,毕竟世事无常、人生苦短。今天见到您,我很激动,希望能得到您的传法。

答:爱因斯坦的传记,我也很喜欢。但爱因斯坦说的宇宙同体,实际上是在微观理论中说的——万事万物源于同一个磁场,或者同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在佛教中来讲,就是“空”,空中能产生一切,但这个空不是无,而是明空无二。

想要证悟这种境界,在佛教中需要经过长期的修行,到那时,的确可以轻松了悟万法的本质。在修行过程中,最初可能会有相似的顿悟,随着不断的修持,最终也能获得真正的大彻大悟。我相信有这样的境界。

关于你的病,密宗当中有气脉明点的修法,比如,为什么我们的心像猴子一样刹那都不能安住,原因就是气脉一直在运行,如何调整气脉,在显宗当中几乎是没有提及的,但在密宗当中,依靠圆满次第的一些修法,就可以让气脉的运行平缓下来。

这里所说的气,既有呼吸的气,还有身体中运行的一种力量。通过调整身体坐势、调节每一个脉轮,控制好这种力量,我们的心就会渐渐安静下来。

关于起心动念跟气脉的关系,密宗里有一些特别好的修法和窍诀,在显宗当中确实找不到。

然后在对抗疾病的时候,心的作用很重要。十多年前我也得过严重的病,当时很多医生跟我说,可能只有六个月的生命。我就想这六个月要做点什么,因为也许会死,也许不会死,但假如真的只有六个月生命,我还是想在临死前翻译一本有意义、有代表性的书。

有天下午,我在成都一个书店里找到了藏文版的《释迦牟尼佛广传》,那本书很厚,有500多张,一千多页,我想,这个翻译完之前,自己肯定已经离开人间了,但不管怎样,还是发愿把它翻译出来。

后来我带着这本书去厦门治病——昨天在厦门我就想起了这段经历:那时候住院四个多月,每天打吊瓶,上午几瓶,下午几瓶,一边翻译《释迦牟尼佛广传》。最终用了五个月时间,翻译了三十多万字,圆满完成。

记得刚开始翻译的时候,医院后面正在建楼,我还在日记里写:这栋大厦正在修建中,我心中的智慧大厦也在修建中;这栋大厦应该会落成,而我的大厦却不一定能完成……

结果六个月之后,那座大厦已经竣工了,我的身体也基本恢复了健康。

所以我觉得,面对疾病,心的力量很重要。我们对病不用太执著了,找一件自己喜欢的、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做下去,借助三宝的加持也好,自己的努力也好,各方面因缘会慢慢好转的。

(三)问:在大学的教育计划中,一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需要四年时间。由此我很好奇:一个众生从凡夫位到佛位,是不是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虽然每个人的根基不同,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会不会还是有一个大致的定数?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我很好奇生命的起源,想请您开示一下如来藏光明的问题,因为搞不清楚从如来藏光明里怎么会突然衍生出生命的。

第三个问题是,如果说生命来自如来藏的一念妄动,那成佛以后,证得如来藏光明以后,会不会因为一念妄动又堕落成凡夫呢?

答:第一个问题。成佛的确有一个过程,按照显宗的基本观点,就像学校里这样,大学读四年,研究生、博士生读三年甚至七八年,这样的定数在佛教里也是有的。佛经中讲过,根据众生根性的不同,有些三个劫成佛,有些要七个劫,有些要三十三个劫。有一部论典叫《三戒论》,也讲到整个成佛的过程,需要三大劫、七大劫或者三十三大劫。而最常见的讲法是“三大阿僧祇劫”。

而无垢光尊者在著作《遣除心之黑暗》中说,以上都是根据众生心力的不同,按照最底线设置的“定数”而已,实际上如果是利根者,在短短的时间内也可以成佛。他引用《中般若经》中的一句话:“获得现见诸法清净法眼之大菩萨,若欲求正果,则七日亦可现前无上菩提圆满佛果。”利根菩萨想成佛的话,七天就可以了。对于这些教证,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成佛快慢之所以有差别,是因为众生在断除分别念的窍诀运用上,有利根和钝根的差别。

第二个问题。我们的心最开始是光明的,后来怎么出现无明,或者说关于生命的起源问题,第三世噶玛巴自生金刚专门写过一部论典叫《宣说如来藏》,噶举派的一位大德为它写过注疏,我也想翻译这部论典,但不知道有没有时间。这里面就讲到如来藏的本体像虚空、大海一样,虚空中会突然起现云雾,大海上会突然涌现波浪,用这些比喻来解释如何从如来藏光明中出现生命的起源。其中还讲到了更细微的,包括每一个无明、每一种因缘产生的过程。

第三个问题。虚空中的云,是很可能再次起现的,但证得如来藏光明之后,心为什么不会再退返呢?对这个问题,法王如意宝写过一部论典,叫《本基当中显现基现》,大概有三十多页,是法王所有著作里最重要的一部。论中就直接讲了在最初的第一刹那,众生是如何迷乱的,普贤王如来又是如何获得佛果的,对这方面的分析非常透彻。其中用了一个比喻:就像水银经过消毒之后,不会再有毒性;同样的道理,如来藏彻底遣除障碍之后,也不会再次迷乱。法王的这个比喻说得很清楚,获得成就之后是不可能再退返的。

不仅是法王的论典,因明的《释量论》中也讲了这方面的道理。它用的比喻是:就像烧坏的种子不会再发芽;如来藏上面的污垢一旦被净除,也不会再回到原来。或者说,成佛后所显发的果位功德,跟基位还是有所差别的。

这是专业性比较强的问题,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懂。

(四)问:我想问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人活着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因为我感觉越活越累,越活越不开心,越活越迷茫。按照现在世俗的观点,大概都奔着能当大官、有房有车、有漂亮老婆……但我觉得以后真正得到了这些,自己也不会很快乐。就像以前拿到本科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是相当开心的;拿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已经不那么开心了;等拿到了博士录取通知书,我就只是看了一眼,直接放进抽屉里,真的一点也不激动。所以我想问一下,人生的终极目标到底应该是什么?

答:我写过一本书,叫《苦才是人生》(众笑)。

为什么不开心,我想可能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呢,如果我们把生命看成只是几十年人生的这么一个载体,不看前世,也不看后世,那么最初你会对那些没尝试过的人生感到好奇,比如没有钱、没有车的时候,就向往有钱有车的生活;而一旦你得到这些,其实会越来越没有感觉。这就是轮回的本性。

《金刚经》里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你真正得到时,可能会发现很多东西仅此而已。比如没有一百万的时候,觉得做个百万富翁应该很幸福;后来真的有了一百万,会不会开心呢?也许刚开始会,但接下来就不见得。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因为轮回的本性如此。

如果我们缺少对前后世的基本认知,看待人生是会有些悲观。这是我分析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现在的人不太关注对内心的修养,由此感到的快乐也比较少。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的价值观都是赚钱、成家,觉得这才是活着的意义,而当物质拥有得越来越多时,人们却发现心灵还是空虚的。就像我刚才提到的,跟物质相比,内心其实更重要。如果我们的内心有一种自我平衡的能力,起初可能会像很多人一样,也想得到物质,觉得它是生活中的必需,但慢慢会意识到,让内心得到调整和满足,更重要。

其实你在读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时候,也可以培养内心的信仰、慈悲等,当你在这些方面付出努力,就不会只执著那几张文凭,同时也收获了自身的修养。

比如藏地很多信仰佛教的人,也看重成家、赚钱这些事,但他们很清楚,人生还有其他的目标:“我要积累资粮”“我要行持善法”“我生生世世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在心里占有更重要的位置。一个有信仰的人,会把这些看得很重。

所以我们可以给自己确立两方面的目标,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也有,在物质上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上的满足也会随之而来。

第三点呢,关于人活着的真正意义,前面我也讲了,其实不仅仅是自己成家立业,更重要的是,要想着对社会做一点什么。如果刚进大学、刚参加工作,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就有这样的理念:“有房有车虽然好,但这不是我关心的重点。”经常想着怎样对社会有利、怎样能帮到别人,在这些方面考虑得比较多,你也许不会感到无聊的,因为觉得还有很多事没有完成。

比如我做一个企业赚了一百万,能不能至少把其中的五万捐助给其他众生?说五十万有点太多了,可能我还没有这样的心量,但从一百万里拿出五万,这样的比重还是可以接受的。用这笔钱为别人做点事情,可能自己会更加充实。

今天的很多人好像越活越没有感觉,越活越迷茫。但如果我们既懂得前世后世的存在,也懂得利他的价值,当自己获得成功的时候,会有一种自豪;遭遇失败的时候,也不会特别悲观。因为你有了最重要的事业,对此不会轻易舍弃。

(五)问:在我没开智慧、不信因果之前,种下了很多恶因,我确信会得到恶果,应该怎么做才能弥补这些过失?

答:确实,在我们还不知道因果取舍,不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之前,或者说即便知道,但是因为种种的原因,生活所迫、身不由己等,会做很多不该做的事。但不管怎样,按照佛教的观点来讲,这些都是可以忏悔的。

佛经里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指鬘王受到恶师的迷惑,认为七天内杀一千个人就能获得梵天果位,于是到处杀人。杀到第999个人的时候遇到佛,连佛也想杀,后来在佛的点化下,他意识到自己造下了弥天大罪,非常伤心,于是精进忏悔,最终净除罪障,成就了圣果。

米拉日巴尊者也是这样,起初为了报仇,他杀了很多人,后来为了忏悔,他前往寂静地方,依止马尔巴罗扎精进修行,即生已经成就。

所以我想,人难免会在无知的情况下,或者因为种种原因造下严重的罪业,但如果能够虔诚忏悔,还是有清净的机会。

尤其是金刚萨埵的修法,对忏悔罪业非常有用。在我们佛学院,每年都召开金刚萨埵法会,参加的人非常多。今年我下山的时候,法会还没有开完,人山人海,小小的喇荣山沟根本没办法承载,我也累得不行。为什么人这么多?虽然很多人不会公开说,但其实大家都知道,作为凡夫人,有心无心、起心动念间,都会造很多罪,这些罪业需要我们真诚的忏悔,才有清净的时候。

(六)问:最近跟我的MBA同学圈交流佛法的时候,说到佛法的闻思修,一个同学说,不需要,心中有佛就可以了。我想问,您认为什么样才算心中有佛?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梦的。我小时候经常做梦,有时候梦里知道自己在做梦,醒过来就可以了;有时候又不知道。我想问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原因让我在梦中时而明白是梦,时而又不明白呢?

答:你的第一个问题,应该让那个说“心中有佛就可以”的同学来回答,因为是他说的。(笑)不过我可以替他回答。

这种说法,其实是对佛教不太了解。很多人觉得心中有佛就可以,但他们心中到底有没有佛呢?很难说。心中有佛的时候,的确就像济公活佛说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间留”,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接下来还有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这种观念,跟六七十年代一些武打片的引导也有很大关系。如果心中真的有佛倒是可以,但你能不能观得起来?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是很难的。那些说心中有佛的人,往往同时在造各种恶业,喝酒、吃肉,但佛不可能让你去造恶业。所以这些人只是说起来好听,如果心中有佛,应该时时刻刻都能观佛,但我们大多数人,一年365天,能想起佛的时间可能只有几秒、几分钟,除此之外的所有时间,都在贪嗔痴里,都在昏昧中。

一般来讲,现在的人对佛教或其他宗教都不是太懂,因为没有好好地闻思修行、潜心研究过。但他们却自认为像代言人一样权威,对其他更不懂的人指指点点,“你不用学习,不用闻思修行,什么都不用……”而很多人也把这些没有发言权的人当作权威,言听计从。这个时候,如果自己受过佛法方面的教育,懂得一些理论,各方面智慧有所提升,你就不会迷惑。

目前这个阶段是比较混乱,混乱的原因在于,很多人虽然有了信仰,但不懂什么是正信,什么是迷信,于是就出现形形色色的“佛教代表”。包括在藏传佛教里,的确有一些很好的上师,但也有一些别有目的的人,跟你讲一些似是而非的“法”。特别像江南一带,各方面的条件还不错,也许来的上师比较多,如果自己没有取舍能力,就会听到什么都“很好很好”,全然接受。这是在很多佛教团体都可能发生的情况。

其实就像世间的商品,如果买家不识货,假冒伪劣产品就会纷纷涌现于世;如果大家能懂一点基本的鉴别,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什么样的质量比较有保证,很多假货就不会有生存空间。

文艺复兴或者工业革命刚开始的时候,有很多非常复杂的情况发生;今天的社会在信仰方面也是刚刚开始复兴,既有正信,也充斥着各种情况。我始终认为,你不信仰佛教就另当别论,但如果想要信仰,最好能系统地闻思修行,要大量地学习,只看一两部论典是不行的。

听有些老师说,你们正在提倡读诵百部经典。我想问,只是读诵,还是要学?其实学习的话,从经典开始可能比较困难,因为经典的内容很复杂,会有内外密不同层面的含义。如果只是读诵,念念《地藏经》《金刚经》都很好,但如果要学,建议大家从论典入手,系统地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你会明白佛教到底是怎样。

我也经常要求佛教徒要学习,对一些形式化的佛教不要很重视。虽然供灯、磕头、烧香也是佛教的行为,也有各自的功德,但这不是佛教的核心精神。听说有些企业家,把佛教看成仅仅是在寺院里拜个佛、在功德箱里放几块钱、给出家人作个供养,培一点福报——这些也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佛教的核心精神:慈悲和智慧。我们怎么去修,怎么去学,对这个体系一定要了解。但了解的过程是比较辛苦的,不那么容易,要把它当作一门课程那样去学,你才会发现关于佛教的说法,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我认识的一些企业家,心很善良,常常去做布施、供养,但都不太懂什么是佛教。他们看到弥勒佛是笑眯眯的,一进寺院就对自己笑,可能代表我生意兴隆;释迦牟尼佛是很威严的,可能要我好好做人做事。我今天给弥勒佛交了50块钱,给释迦牟尼佛交了100块钱,已经跟“领导”搞好关系了,以后他们一定会时时关注我,如果我遇到了什么难题,他们会派四大天王来帮我解决……把佛教信仰跟民间说法都混在了一起。当然,这么理解也不是完全不行,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自己才不会盲目。

所以你的第一个问题,有些人的语言如果是出于好心,我们也不用否定他们的观点,但作为企业家,还是应该把佛教真正的核心问题跟它的部分仪式分开,抓住重点很重要。

至于第二个问题,梦的情况是各种各样的。按照密宗的观点,的确可以在梦中认识梦,像宗喀巴大师的《集密意续》讲义等,就有很多认识梦的方法;而按照显宗因明学的观点,梦是一种迷乱的意识状态。

所以对梦没必要特别执著,因为现在就是一场梦,你在梦中问问题,我也是在梦中回答。梦里见过你。

(七)问:要怎样踏上资粮道,怎么去发广大的慈悲心、菩提心?我觉得我们的菩提心都不够大。

答:佛教讲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资粮道是最开端的。其中资粮道又分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和大资粮道。加行道又分暖、顶、忍、世第一法。

资粮道的修持就是了解空性、积累资粮、净除罪障。通常认为,从我们相续中真正生起菩提心开始,就进入小资粮道了。那怎样生起菩提心呢?可能先要懂得众生的痛苦。因为无量无边的众生在轮回中所感受的三大痛苦为主的一切煎熬,是非常难以忍受的。

而在修菩提心之前,还要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没有修好之前,菩提心是很难观起来的。在藏传佛教所有的菩提心修法前面,都会讲到四无量心。当中最根本的修法,就是从“我的父母”开始,这是我最关心的人,所以不能跟他们吵架;然后是和我有关的周围的人;最后扩大到我的怨敌,把他们观想在我的前面,直到不再讨厌他们。修菩提心也是如此,逐步逐步把心不断扩大、再扩大,而不是今天刚开始修,就要去帮助天下所有的众生。这样说起来很舒服,但其实只是一句虚辞,要脚踏实地的话,就是从父母开始,一步一步扩大到所有众生。这样慢慢修,有些人在短短的时间内也会生起真实的菩提心;有些人则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每个人的根基和次第不同。

(八)问:善恶往往在一念之间。如果碰到不开心的事情,或者身处负面情绪中,应该怎么做才能把它转变成正向的情绪,让大家都处于正能量的环境中呢?

答:我们的负面情绪,在佛教里讲,有贪心、嗔心、痴心、傲慢、嫉妒等等。其实这些情绪,你不认识它的时候,可能并不知道它是负面的。尤其在这个崇尚开放、自由、浪漫的时代,很多人会觉得负面情绪挺好,爱恨情仇,才是人生。尤其是一些80后、90后的心态,确实不知道怎么说,我刚才也在问一些老师,现在的年轻大学生到底在想什么?很多观念在60、70年代的人看来,确实没办法认同。他们把这些负面情绪当作正面的东西,认为是一种生命活力的代表,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很棒”“很酷”“很自我”。

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负面情绪并不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通过反复实验发现,负面情绪会在人体内产生毒素,这种毒素对身心健康都有害。很多心理学家也认为,世界上70%的人都有负面情绪导致的心理疾病。

佛教讲,众生皆有分别妄念。从大的方面看,分别妄念就是一种负面情绪。正常情况下,这些是不严重的,但现在看来,很多负面情绪的产生,确实已经对人们的健康、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一定危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学会把它转化为正面情绪。

怎样转化呢?首先要懂得负面情绪对自己的害处。比如你特别嗔恨、大发雷霆的时候,说出的话不可能有理智,做出的行为也不可能很正常。我看过一本书叫《一生气你就输了》,每次生气过后,你可能会想起当时说别人、骂别人是不对的,但在负面情绪的驱使下,你就是控制不住。

所以,不管别人是怎么说,尤其西方人的观念更加开放,很多人也会受到影响,但我们还是要认清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在本质上的差别:一个是药,一个是毒。

对这些负面情绪,年轻人一定要重视。今天在座有很多都是大学老师,也希望你们能跟学生多讲一讲负面情绪的危害。

现在吸毒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次我去了四个监狱,了解到监狱里的很多犯人都是因为吸毒而堕落的。佛教里把贪嗔痴叫做三毒,说烦恼像毒药一样,会损坏自己的心灵。但是很多年轻人不觉得这是毒药,还认为它很有意义。

吸毒者往往最初只是好奇,听说吸毒很舒服、很快乐,就想试试看,结果吸着吸着上瘾了,很难再戒掉。我也了解过毒品的化学成分,会对神经造成永久性损伤,到最后谁也无法控制。

虽然国家有各种戒毒所,但很多时候这些机构也没有办法。有个吸毒者已经第三次进监狱了,每次放出去又开始吸毒贩毒,让监狱长都特别头疼,一方面他不断回来,给狱方带来很多麻烦;另一方面又确实很可怜。

很希望学校、老师都能重视起来,多了解这些情况,研究一下怎么从教育上帮助年轻人。今天社会的最大威胁,并不是杀人放火,而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各种青少年犯罪,这些现象越来越严重。但实际上,很多都是不应该发生的。

(九)问:今天非常高兴,又一次聆听您的开示。我想最后代我所有的学生,和在场第一次见到您的学生,祈请您给他们一点智慧的加持!

答:很多上师、堪布、活佛,用自己的身体或者其他方式给大家灌顶、加持,这很重要,但我觉得更重要的,可能是用智慧做加持。

我经常讲,如果能给大家什么“加持”的话,就是到处去讲一讲课。在讲课的过程中,有些人可能会有一点点转变;有些人可能觉得没什么;有些人可能从头睡到尾,最后大家鼓掌,才突然醒过来——我不是说今天啊,今天好像没有睡觉的,大家都很认真、专注。我有这样的毛病:台下人很专注,我就能把想讲的都讲出来;台下有一个人不专注,就讲不下去了。所以今天我的“智慧加持”应该已经都给完了。

如果还要我再“加持”一下,那就提一点希望。希望你们每个人从现在开始,既要发挥人生中的潜力,做好你的工作和事业,这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要花一定的时间,去探讨人生中最关键的问题,包括生老死病、调整心灵等等,这些或许更加重要。

我们每个人都在绘制人生的蓝图,但有时候,人生不会是你最初设计的那样,不会沿着预期的路走。乔布斯说,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确实如此,我们对人生有很多大致的规划,比如二十岁之前读书,三十岁之前成家、创业,等等,但到了某一个节点,可能会发现人生不是自己想的那样。原本想走的路走不下去,再换一条路走又有点困难,有时候还出现第三条路,在无从选择的时候,不如听从内心的声音。等到了人生终点,回头看,就会看到这条路有很多转折点,有些是成功的亮点,有些是失败的痛点。

但不管怎样,每一段经历都是你的人生,都是增长智慧的机会。不要对负面经历就排斥、否认,对正面经历就夸大、宣扬,不用这样。每个人都有负面和正面的经历,有些可能负面的多一点,有些可能正面的多一点,但它们都是你的真实演出,一段一段连起来,才铺成了完整的人生路。这条路走起来很不容易,但我们总会走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平衡对内在心灵和外在世界的关注,无论遇到什么,你也能够应对。

前不久我发过一个微博:“每个人都有顺利的时候,也有挫败的时候,达到顶峰不要太趾高气扬,跌到谷底也不要太垂头丧气,因为这些都会过去,都会成为你的精彩经历。”

对这些道理稍微有一点概念的人,也知道一切都会过去,但更多时候还是需要一种智慧。这种智慧怎么得到呢?一方面按照佛教的传统,比如念“嗡阿热巴匝纳德”祈祷文殊菩萨,或者念“嗡玛呢叭美吽”祈祷观音菩萨,这两位是智慧和大悲的象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相续中种下善根。

另一种方式,是自己不断地学习,学习的过程中,要坚强。刚才有位同学说他的身体不好,其实身体不好也没什么,这个肉体肯定有不好的时候,内心也经常会烦恼,连拿到博士文凭都没感觉。

假如是我拿到博士文凭,肯定很高兴。你实在不想接受的话,这个证书给我用,我去别的学校到处介绍自己是博士。现在那些学校一般叫我堪布,有的叫教授,有了你的博士证书,我就很高兴地拿给他们,“看,我是南京大学的博士!”——开玩笑。(众笑)

所以,有很多办法可以调整心态,让自己开心。但总的来讲,需要智慧,也需要悲心。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我在想,堪布讲他第一次来南京大学的时候是四年前,也就是说,我们的每一次相遇,其实都是一段不可重复的缘分。

相信今天课堂内的你们,特别是南京大学的年轻学子们,也许在今天的讲座上没有感觉到什么,但若干年后,当你回想起曾经在中美报告厅听这位大堪布讲到的某一句话,可能对你的人生会是一种点醒。

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堪布的智慧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