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大学演讲 >> 18 智慧比金子还贵 >> 一个女人和她的钻石项链-演讲-上海佛学文化高峰论坛 🎬 🎬 返回
字体: A- A A+

一个女人和她的钻石项链——上海佛教文化社会化传播高峰论坛演讲

『2013年10月3日下午』

今天,我们在此欢聚一堂,认真而有兴致地探讨和交流佛法,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感谢大家的到来!

由出家人谈这样的题目,似乎有点不太适合,不过,一直以来,我对世间人的信仰、情感、苦恼等各类问题也相当关注,关注多了,便想谈谈自己的认识。

先讲讲这几天的感受吧。这几天的“高峰论坛”让我受益颇多,我想在座的也一样,开放包容的聆听,让我们都学到了不一样的知识:延参法师的“参话头”很超越,看似不循常规,还是让人有所领悟;海涛法师以开放、国际性的理念,引导我们学习如何调心、弘扬佛法……

总之,这是不同思想的汇聚、智慧的碰撞,让我们很轻松地感受到了佛教的力量。气氛很好,要珍惜。

在和谐气氛中弘法利生

如今的社会需要佛法,但佛法传播得如何,还有赖于佛教徒的彼此团结,出家人与出家人、在家人与在家人、在家人与出家人之间,都要和睦、和合,不能破坏和谐。

昨天我偶尔听到有人说:“这三位法师千万不能在茶馆碰面……”

也许这是开玩笑,也许是认真的,但我自己观察下来,我和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乃至其他宗教人士,没有谁碰不得谁的,相反,我们互相学习,恭听对方的课,了解对方调心修行以及利益众生的方法;这么多年我们发现,这样做既符合佛教的包容理念,也有利于佛法的弘扬。

因此,希望大家对修行人及弘扬佛法者不要有太多的分别,不要看不起甚至诽谤哪个人,这与当前的开放环境不和谐,没有必要。除非你真的发现那是邪法,弘扬它对社会人心有害,可以抛弃,否则,我们最好一起聚集正能量。

以前我也参加过很多论坛,说实话,我感觉有些论坛的目的不纯,不是在弘扬善的、真的、利他的理念,背后好像隐藏着各种私心。但这个论坛不是,你们也看到了,我们自始至终就一个想法:介绍佛教知识,向社会各层面推广好的、向上的理念,都是今天人们最需要的精神食粮。

记得曾经有人这么说,如今这个时代自然科学很发达,不过人们把它当成了全部,忘记了精神科学的发展,以致现在“几乎快要成为思想白痴的时代了”。

我倒并不认为现在完全没有了精神科学,但在西方工业革命和科学文明的冲击下,东方的传统思想和行为规范也确实在渐渐远离我们,这时候我们必须做的,就是共同维护、发扬我们自己的文化,提升我们本有的善良品性。我想,这应该也是本次论坛组委会弘法利生的初衷和责任。

说到弘法利生,这应该也是在座每一位的责任。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所谓弘法,就是弘扬真理;而利生,就是帮助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生命。从这一点看,不管你有没有信仰,是不是都有一份使命、一份责任呢?

这几天是国庆假期,到处人山人海,有的在享受娱乐活动,有的去了藏地,在座诸位,包括法师、文化先锋们,我们一定是为了一种共同的追求——对佛学文化传播的兴趣,才来到这里,既然来了,就有弘扬真理的责任。

要弘扬真理,首先要学习真理。真理是让人清醒的,佛教的真理也好、其他思想中的真理也好,学了之后你会看到,我们身边竟然有那么多人一直生活在不合理甚至颠倒的价值观、审美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里,可谓千千万万,这时候你就知道该做什么了:传递正见,并用善的引导转变他们。

女人与钻石

回到今天的主题。莫泊桑在小说《项链》里,描写了一个女人和她的钻石项链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这个女人家境不富裕,但人长得漂亮,所以她常常觉得委屈,很想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为了在一次舞会上掩饰寒酸、炫耀一番,她向一个女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结果她成功了。但不幸的是,回来的路上项链丢了,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她和丈夫四处借钱,买了一串一样的,还上了。

项链是还上了。但为了还债,她们开始省吃俭用、打苦工,过起苦日子。随着时间一年年过去,她失去了美貌,人也变老了。十年后,债还清了。

有一天,很巧地,她碰到了她的那位朋友,带着孩子,还是又年轻又漂亮。她想,反正债也还了,不妨提提那事,于是上前打招呼。但对方根本没有认出她。

她一说出自己是谁,那个女人便惊呆了,因为她和以前完全是两个人,实在认不出来。于是她说起当时借项链、丢项链,然后借钱买了一串同样的还上,之后打苦工到现在的所有经历。正当她颇感轻松、略显得意的时候,朋友很伤心地告诉她,那串项链是假的,不值几个钱。

当初读了这则小说,我很有收获,知道虚荣的可怕,为了一时的荣耀,那个女人付出了青春和美貌。这个故事或许有些偶然,但现实中也有卖肾买手机的例子,而更为普遍、更难以觉察的是,为了表明自己生活有档次,人们一生在车子、房子上攀比,并因此放弃了真正的生命意义。

这些都是为了什么?虚荣。虚荣让人活得又苦又累。

就一个人的基本需要来看,就算生活在城市里,有饭吃、有床睡、有衣穿也就可以了,一件衣服一二十年穿不坏。但问题是,人们不是在愁简单的吃、穿、住,而是要追求高消费、高档饰品,例如钻石之类的。据说自从玛丽莲•梦露唱了那首《钻石是女人的好朋友》之后,全世界刮起了一股钻石风,女士们都以佩戴钻石为荣。

我知道钻石有祛病的作用,但是,人们热爱钻石,可能不是这个目的,多少有些虚荣吧。

慈禧的夜明珠

让我们感到虚荣的东西很多,钻石、车、豪宅,甚至是传世之宝,可是要知道,这种可以传世的财富一直在变换主人,就像河流穿过一座又一座城市,没有人能真正拥有它。

而且,人是会死的,你再执著的东西,即便像慈禧太后一样拥有那么多珍宝,一旦入了土,哪一样用得上呢?

慈禧太后不是女皇,但她在三代皇帝的统治中握有重权,相当于女皇。她生活奢侈,一顿饭要摆一百多样菜,而死后的陪葬品,也价值一亿两白银。她嘴里含了一颗夜明珠,据说可以让尸体不腐烂,按1908年的价值算,这颗珠子值一千多万两白银,折合现在的数目是八亿多人民币。

1928年,慈禧死后第20年,军阀孙殿英带领军队花七天七夜时间盗了她的墓,棺木一打开,尸身完好无损,有如生前一般。这就是夜明珠的作用。但他们不管这些,把她的嘴撬开,取出宝珠,连同其他珍宝一起偷走了。

有历史学家分析,这颗夜明珠原本是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宝物,史称“莫卧儿大帝金刚石”,后来被阿富汗国王抢去,朝贡给乾隆皇帝,之后便流传下来,到了慈禧手里。

这颗夜明珠分开时是透明无光的两块,合拢时是一个圆珠,它射出的光,在夜晚可以清晰照见百步之内人的头发。

孙殿英把夜明珠献给了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宋美龄把它镶到了鞋子上,可能是为显示自己的尊贵,慈禧太后含在嘴里的东西,她却拿来装饰鞋子。在一次舞会上,她让灯都熄了,所有人都看到了夜明珠的光,明亮异常。然而奇怪的是,自从她把夜明珠镶到鞋子上,蒋介石处处战败,诸事不顺,于是宋美龄认为,是那颗珠子的问题,它不吉祥。

不过,我的分析是,凡事都有缘起,对夜明珠或三宝这类珍贵的、尊贵的事物或对境,不应该故意轻视或践踏,否则对自己不好。你不信佛没关系,但对佛像、经书、咒语等神圣和纯洁之物,要懂得尊重,不要动不动就毁佛像、拆佛堂,这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不吉祥。所以,她的做法可能有些过分了。据说去台湾时,她没有带上它,留在南京了。

慈禧太后入殓时还盖着一条陀罗尼被,前几天的一则新闻说,当时孙殿英没有偷这个,可能觉得不值钱,但后来发现,上面所有咒语都是金线织成的,当然也是价值不菲。

那颗夜明珠今天在哪儿,还在不在?我不清楚。但有一点我是清楚的:富贵的本质不是别的,就是无常。

富贵虽乐,一切无常

不管在任何时代,慈禧时代、宋美龄时代或是今天的时代,人们对富贵的执著是一样的,但当你了解了它的无常性,就不会那么执著了。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富贵虽乐,一切无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轻躁不定。”财富虽然可以给人带来快乐,但这是暂时的、无常的,终将被他人享用;而且,钱财总是让人心思散乱、心神不宁。

今天在座的有很多是两岸商会中的有钱人,所以我想提醒大家:在你死之前,最好对财富的分配有个准备。

人什么时候死很难说。有法师说:“我们暂时不会死。”这是不了义的。禅宗里是有“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境界,一切都是鸟语花香,开开心心、快快乐乐,但在了悟这种境界之前,谁能那么洒脱?我们要真切地面对死亡。然而,当你死的那一天,再一条条去安排,可能就来不及了。

前段时间李开复在微博上说:“世事无常,生命有限。原来,在癌症面前,人人平等。”乔布斯也说:“记住,你即将死去。”他确实把每天都当最后一天对待。可能绝症就有这种作用:你知道活不久了,你醒了,于是理性地看待生命。

其实理性不一定要在这时候才开始,越早越好。

我们不是钢铁制成的,我们身体里有的只是血、肉、骨头,哪一样都不坚固。到时能不能烧出舍利?很难吧,要修行。但这个无所谓,最重要的,就是你活着时有没有找好接班人?有没有发现更有意义的事情?说这些也没什么不吉祥的,因为我们一定会离开,而且,说不定非常突然。

我觉得马云做得很好,他提前把有些位置让了。我不知道他是考虑到哪一种无常才这么做的,但这对企业的长期运作的确有好处。人什么时候死是不好说的,很多大企业的总裁就是年富力强时离开的,突然离开了,均瑶集团总裁死的时候只有38岁,留下了39亿。当时人们都觉得突然,但佛教认为这很正常,因为一切法的存在离不开因缘:

因缘聚合了,生;因缘离散了,灭。

这就是无常,客观事实,任何人都无法颠覆。对于这种事实,我想,我们认识它不难,但要正视它,很难。

我们只是生命的过客

现在大家每日为钱奔波,有多少都不知满足,甚至到了要钱还是要命的关口上,有些人还是放不下钱。

今年一月份,上海一个农产品中心发生火灾,有个店主不听消防人员劝阻,非要冲进去抢出他的钱,“我五六百万在里面,我一定要去拿!”结果,当他抱着钱出来时,人死了。

这种悲剧处处在发生,所以我希望,人人都能早一点接触佛法,并透过佛法学会取舍,避免无谓的痛苦。

佛法是最实用的真理,从这个角度讲,那些被普遍认可、对生存有益的知识,也是佛法;同样,佛教的十善——不杀、不偷、不邪淫,不说妄语、粗语、绮语、离间语,不生嗔心、贪心、邪见,也是人类基本的道德底线,是在任何国家、社会或文化背景下生存的人,都需要的价值理念。

既然是大家需要的,我们就应该尽力弘扬。不论你是什么身份,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都应该去弘扬。

出家人也是人,和大家一样生活在这个社会里,来城市也正常,但有意思的是,也有人不理解。前天我们到机场时,有个小女孩好奇地看着我们,“出家人怎么也坐飞机啊?”她妈妈说:“出家人为什么不能坐飞机啊?”

好像出家人是怪物,不应该出现在这些场合里,一出现,比妖魔鬼怪来了还让人惊讶。这是社会教育的问题。

其实我们出家人讲佛法,最大的受众还是在家人。

出家人在佛教理论上花的精力多,研究的时间长,从我们自身的受用以及传播的经验来看,现在和以往不同,是特别需要信仰的时代。所以,希望大家好好学习佛法,这种机缘很难得,能保持多久很难说;而我们的生命也有限,诚如如藏传佛教的修心窍诀《当日教言》中所说:我们不是以主人的身份生存于世,我们只是生命的过客。

请大家记住:我们是客,不是主,百年之内都会离开的,不可能永远住下去。我今天最想强调的就是这个道理:无常。然而遗憾的是,现在大多数人还没有这个理念,他们只知道为现世的利益忙碌,不知道为后世做些准备。

其实应该早做准备,因为死亡和后世随时会到来。

光有信仰是不行的

今天来的多数都有信仰,但是,光有信仰是不行的,信佛就要学习佛陀的教法,学显宗可以,学密宗也可以,学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都可以,但是你一定要学。

关于皈依

现在不少人以为,有了皈依证就是佛教徒,还自以为虔诚得很。其实也不尽然,有没有皈依戒很难说。

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皈不皈依都一样,心里有佛、心地善良就可以……”但是你所谓的善良,是个什么标准呢?符合自己的想法就是,还是符合真理才算?值得商榷。其实皈不皈依有很大差别,你皈依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有底线,功德也大;不皈依,可能口头上说得好听,但要确实做到佛教所认为的善良,是很难的。

我们不要以为皈依只是一种形式,有也可、无也可,如果是这样,我曾开玩笑说过:“那你们不用结婚办证了,结婚也是形式,心里有爱就可以。”但事实是,结了婚才有法律效力,同样的,皈依后才会有皈依的功德。

我们要尊重形式。佛陀也要求弟子遵循世间规律,他说,世间承认的,我也承认;世间不承认的,我也不承认。

还有人认为,皈依就行,学不学理论没关系。这也不对。因为皈依只是入门,入了门就要系统学习,像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这些基本道理要学;什么叫皈依,皈依后守什么戒,也要学;怎么发菩提心,菩萨戒有哪些,怎么入密宗,密宗有什么理念……这些都要学。

让我比较难过的是:在今天的社会里,有相当多的人承认自己是佛教徒,甚至皈依了很多年,但却不懂佛法。

关于闻思

修行佛法很讲究次第,那些不按次第来的人,看了几句禅宗、密宗教言便高谈阔论,好像自己就是佛,什么“酒肉穿肠过”、“无因无果”……吓唬人,没什么意思。

在这种次第当中,最重要的就是闻思。藏传佛教也好,汉传佛教也好,在所有教授佛法的传统中,僧人们都要透过严密的逻辑去获取正见,但这个过程非常漫长。不信你们去一些正规佛学院看看,他们即便花上一二十年甚至三四十年夜以继日闻思,还是很难通达佛法的甚深奥义。

世间学问没有这么难的,不论是在哈佛、耶鲁、哥伦比亚还是哪所大学,读三四十年还完不成的,有没有?没有吧。

所以,不要小看佛教,不想研究的另当别论,想研究佛法的话,就要转变一些旧的思想和态度。

关于态度

那些旧思想就像杯子里的脏水一样,你要倒掉它,把杯子洗净,才可以盛新的、干净的水,否则没有机会。

我们的心是要洗涤一下了。受先入的思想影响,很多人怀疑前世后世,对众生没有慈悲心,对三宝没有恭敬心,心里充满这些,怎么能装入大悲、智慧和信心这些新能量呢?

所以,要做一个真正的佛教徒,首先要有去旧迎新的态度,不论你那些理念得自父母、老师或其他什么人,如果是错的,又何必固守?不过欧美也有这种现象,很多思想明明老化了,但就是不改,这样是很难接受新思想的。

我很欣赏今天的年轻人,70、80、90后,他们的思想比50、60后开放得多,哪里有真理,就真诚接受。这种态度是很有智慧的,不死守老套,活跃、理性而又不缺乏诚恳,从微博、微信上一眼就看得出来,的确充满朝气和活力。

总之,我们只有抛弃旧的、不合理的思想,才能进入一个遍布慈悲能量、清净而纯洁的世界。那要什么时候开始这段新的旅程呢?我认为,越早越好。

莫待老来方学道

有些事拖一拖无妨,但学佛最好从当下开始。

学佛不能等。“等孩子读了大学再说”、“等退休了再学”……但那时你就老了,老了,身口意都不行了。

我们看看那些老公公、老婆婆,连起来坐下都困难,更不要说磕十万大头了,两三个就不行了。人老了说话都说不清楚,吞吞吐吐,听别人说话也要很大声才行,这样怎么闻法?更严重的是,人上了年纪心就迷糊,连简单的人名、名相都记不住,更不用说分析那些深细的道理了。

所以,“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老的时候是要学、要修,但这得从年轻时就打好基础才行。学佛也不是非要出家,对大多数人来讲没有必要,出了家再还俗,变来变去更不好。出家人的因缘不同。你就在家做个居士,有正见、有正信、有智慧、有慈悲,既通达佛理又会做人,做这样的一个佛教徒,不是很好吗?

而且,在家利他也方便,你学了佛,有菩提心,这时候要多想着去帮助他人、社会和国家,乃至为整个世间的所有生命做些奉献。不要老想着自己的痛苦,烦恼都是从自私自利心起的,眼泪都是为自己掉的,谁真的为别人哭了?很少很少。记住这两天法师们的话,多为别人想,人就快乐。

希望大家不要自寻烦恼,如果活在饥荒年代,吃不饱、穿不暖,那你整天想着吃的、穿的也可以;如果被关在监狱里,那你总想见见阳光、和亲人说说话,谁都理解,但现在这些都有了,吃穿不愁、自由自在,有什么可烦恼的?

要有满足感、欢喜感,这样活着才有意义。

当然,也要有紧迫感。今天讲了财富和生命的无常,其实一切的一切都是无常,如果你真的懂了无常,该放的放、该做的做,那其价值不用别人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