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佛经讲解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解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解6 返回
字体: A- A A+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第6课(临时版)

仁波切传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正式宣讲

我们继续学习《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以前有人说这部经叫做《弥勒菩萨请问经》,在《大藏经》里面另外有一个比较短的《弥勒菩萨问本愿经》。虽然里面有弥勒菩萨和佛陀的对话,但我们通常叫做《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这部经典前面讲了佛陀宣说的所应行持的四种辩才,今天讲到佛陀宣说的应遮止的四种辩才,从这里开始讲。

弥勒。云何名为四种辩才一切诸佛之所遮止。所谓非利益相应。不与利益相应。非法相应。不与法相应。烦恼相应。不与烦恼灭尽相应。生死相应。不与涅槃功德相应。弥勒。是为一切诸佛之所遮止四种辩才。

佛告诉弥勒菩萨:一切诸佛所遮止的四种辩才是什么呢?佛陀不开许的、加以制止的四种辩才是什么呢?第一个所遮止的辩才是,所谓非利益相应。不管做什么事、修什么法,对众生和自己今生来世没有任何利益,不与利益相应,甚至可能有损害的法,这是佛陀所遮止的。

第二、非法相应。不与法相应。与经教里面的正法不相应,与非法相应,不与法相应,与断除烦恼的正法一点都不相应,与各种造恶业的杀盗淫妄的非法相应,这是第二个辩才。

刚才讲到不与利益相应,世间当中确实有一些人辩论、演讲、口才特别好,甚至可能像美国选总统的时候要看这个人口才,看他演讲的表达能力。但是虽然演讲得特别好,实际上任的时候是否能做到很难说。即使做到了,很难说内心对众生是否有利益。从全世界各个国家来看,凡夫人自私自利的心都很重,虽然口才很好、辩才很好,但与众生的利益毫不相干,与正法毫不相干,反而增长烦恼,在轮回中不断地流转。通过今年的疫情,很多国家比较丑陋的一面也暴露出来了,像美国的民主党、共和党,以前大家都觉得他们自由平等,但现在看来各方面却不怎么样,有时候很多自私的面目暴露无遗。东西方都差不多,尤其如果没有真正的利他心,虽然依靠言论、势力等等,打造的团队特别大,但可能作出各种事情,结果对全球有没有利益很难说。

第三、烦恼相应。不与烦恼灭尽相应。从整个全球来讲,如果众生相续当中没有这么严重的贪嗔痴烦恼,没有对自方的贪心、对他方的嗔恨心、不会做事情的愚痴心,而是大家都能和睦相处、资源共享,这样的话,在地球上生存的众生都会快乐。像今年那样的疾病来时,大家都很难面对,这是众生的共业所现。但除此之外的很多痛苦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比如说本来一家人有吃有喝,家庭平和的话还算可以,但是天天吵架、天天打架,有何快乐呢?不会有的。我们看到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有很多烦恼导致的冲突、矛盾、不开心,甚至连最珍贵的生命也会失去。

所以,佛陀所遮止的这些辩才,与法不相应的,与烦恼相应的,不与烦恼灭尽相应的。像你的宣传、你的辩才,是增加烦恼、增长自私、增长嗔恨心,与灭尽烦恼不相应。

第四、生死相应。不与涅槃功德相应。与生死相应,与不断流转轮回比较相应,永远在轮回里出不来,而不与涅槃功德相应。

佛告诉弥勒菩萨,这是一切佛所遮止的四种辩才。尤其是现今不懂因果、不承认前后世的人很多,会说各种似是而非的道理,但其实只是世智辩聪,只是盲目的世间聪明而已,对整个人类、对所有众生的今生后世、对自他有多少利益呢?后人可以判断分析。自古以来的人类历史也是如此,翻开历史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某一段时间人与人之间如何冲突、如何争斗。可能这个比喻有点过分,所有人听了都不会高兴——但人有时候确实像一种特殊的群体,从某种意义上看,人也比较可怜。

所以,佛陀遮止这些辩才。很多成功学讲如何赚钱、如何超越别人,但很难说到底是出于善良的心还是恶心,还是需要好好思考人的价值观的定位。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若有辩才增长生死。非诸如来之所宣说。云何世尊。说诸烦恼。能为菩萨利益之事。又复称赞摄取生死。而能圆满菩提分法。如是等辩。岂非如来之所说耶。

弥勒菩萨白佛言:按照佛陀所说,如果有辩才增长烦恼、增长生死,那就不是如来所宣说的。因为您刚才说,如果跟增长轮回相应则不是如来所说,是如来所遮止的,如果这样的话,为什么世尊说烦恼能令菩萨得到利益?

我们经常说“烦恼即菩提”,《维摩诘经》里面也说“一切烦恼为如来种”,烦恼是如来的种子,烦恼即是如来之一体,或是如来的舍利,也有这样的说法。为什么说烦恼对菩萨来讲是有利益的?下面也会讲,比如说甘蔗田当中粪土对它有利,对菩萨来讲烦恼也是有利的等等,为什么这样讲呢?

还有,佛陀您也在不断赞叹摄取生死、摄取轮回,轮回不用放弃,在不舍弃轮回的同时而能够圆满菩提分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轮回没有什么所舍的,轮回的本体即是涅槃,轮回即涅槃,心即是心性,所以你就接受轮回,不能抛弃。如是等辩。岂非如来之所说耶。刚才说增长轮回不是如来所说,现在又说接受轮回、烦恼对菩萨有利是如来所说,那这两种说法是否自相矛盾呢?一会儿说烦恼和轮回不能相应,一会儿又说烦恼和轮回对菩萨来讲是有利益的,这难道不冲突吗?弥勒菩萨代表我们很多没有闻思的凡夫人而发问:有时候说"证菩提要断烦恼",有时候说"烦恼的本体就是菩提",那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有这样的疑惑。

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弥勒。我今问汝随汝意答。若有说言。菩萨为欲圆满成就菩提分故。摄取生死。又复说言。以诸烦恼为利益事。如是说者。为与利益相应。非利益相应。为与法相应。非法相应。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正说者。则与义利相应与法相应。能令菩萨菩提分法得圆满故。

这个时候,佛陀告诉弥勒菩萨摩诃萨:弥勒,我今天反问你。通常说是同等理反问,在没有正式回答之前先问一问你,随汝意答,你可以按照你的想法随意回答。如果有人说,菩萨想圆满正等觉的菩提分法、想圆满菩提的功德而接受轮回,菩萨经常不放弃轮回,转生到轮回里就像入花园一样;又说诸烦恼对菩萨而言是对自他相续有利益的,认识烦恼本性的时候,烦恼确实对菩萨有利益。那么这两种说法,到底跟利益相应还是非利益相应?与法相应还是非法相应?如果对正等觉有利,轮回要不要舍弃?如果对自他有利的话,烦恼要不要舍弃?我反过来问你,你怎么回答?

佛教的反问,基本上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对方提问的方式反过来问:那你对这件事情是怎么回答的?这个时候弥勒菩萨白佛言:您说得对,刚才我好像考虑的不是很对。世尊,若正说者,如果按照正确的方式来说,我不得不承认与利益相应,如果能结束轮回、得到菩提,那肯定与义利相应;如果烦恼对菩萨真的有利益,也可以说是与利益相应、与法相应,因为能令菩萨圆满菩提分法的缘故。弥勒菩萨跟佛陀辩论失败了。

佛言弥勒。若说菩萨为欲圆满菩提分故摄取生死。说诸烦恼能为菩萨利益之事。如是辩才诸佛如来之所宣说。何以故。弥勒。此诸菩萨得法自在。所起烦恼无有过失。是为菩萨善巧方便。非诸声闻缘觉境界。

下面佛陀开始宣讲原因。佛告诉弥勒菩萨:如果说菩萨想圆满菩提分法接受了生死轮回,一切烦恼如果对菩萨利益众生有利益,如是的辩才实际上是所有的佛陀所宣说的。这里是佛陀真实回答:烦恼对菩萨有利,轮回对圆满正等觉有利,那这样的辩才是佛陀所宣说的。

刚才你不是说是所遮止的吗?为什么现在又说是佛陀所宣说的呢?何以故,原因是什么呢?弥勒菩萨你好好听一下,因为诸菩萨获得了法自在,初学者的菩萨跟智慧行的菩萨不同,得到刚才这种境界的菩萨是慧行菩萨,慧行菩萨实际上是得到法自在的菩萨。这个很重要的。我们讲十种自在时,菩萨已经对法获得自在了,已经对所有的万法了如指掌、通达无碍。所起的烦恼无有过失,真正烦恼转为道用的菩萨,获得法自在,贪嗔痴等烦恼对他而言根本不成为过失。是为菩萨善巧方便。非诸声闻缘觉境界。就像孔雀吃毒对它身体没有任何损害,而乌鸦吃毒药会当场死亡。同样,菩萨行持烦恼之事,不但没有损害,反而获得更多力量,而这些不是声闻缘觉的境界。

显宗经典当中也有烦恼转为道用的道理;密宗最高的境界当中,在行为上有双运、降伏等把贪心、嗔心直接转为道用的方法。

《大宝积经》里面讲大悲商主的公案,佛经里也称为大悲导师,他当时杀害了一个短矛黑人,这里黑人是恶人的意思。当时,大悲商主为了救五百个商人的命,以强烈的悲心把短矛黑人杀了。看起来杀人的罪业应该很严重,但由于他怀着强烈的悲心,没有嗔恨心,不但没有罪业,反而超越了好多劫的生死轮回。

《大宝积经》里面还讲到星宿婆罗门的公案,他又叫宿提,他在寂静地方住了好多年修持梵净行,后来为了一个贪欲特别强盛的女人,与她一起共同生活了十二年,最后这种行为没有成为道障,反而积累了很多劫的资粮。

原因是什么?因为这两位是智慧行菩萨,没有自相的贪心和自相的嗔恨心,他们的心完全是利他的心。

其实,显宗《大宝积经》中也有讲述杀生和双运行为的公案,只不过这样的道理不是很明显的开许,比较隐蔽。汉传佛教以前对藏传佛教的行为不太接受,这也情有可原。因为藏传佛教虽然有很高的境界,但很多人并没有如此高深的境界,完全是地地道道的凡夫,却装成有境界的人,做各种非法行为——这是经典和续部都不允许的。不过,我们也不能断定所有这些行为全部是非法的,否则大慈大悲的佛陀在显宗里讲到的这些道理也无法解释,所以应该明白这些取舍。

如果菩萨获得了法自在,那起现烦恼就没有任何过失,全部是以善巧方便来摄持。

弥勒。若有烦恼。不能为他作利益事。亦不能满菩提分法。而发起者。不与义利相应。不与法相应。但为下劣善根因者。菩萨于中宁舍身命。亦不随彼烦恼而行。何以故。弥勒。有异菩萨得智力故。于诸烦恼现有攀缘。有异菩萨无智力故。于诸烦恼增上执著。

佛又继续告诉弥勒菩萨:如果有烦恼,不能为他作利益之事,也不能成为菩提分法的因,那这样的烦恼叫做凡夫人的自相烦恼,与义利不相应,与法不相应,甚至不能成为下劣善根。但为下劣善根因者,藏译本当中有一个否定,是“甚至不能成为下劣善根之因”,隋译本当中也有一个否定,这里“但为”,可能是“不为”,有个否定词会好一点。因为真正的自相烦恼连很微小的、很下等善根的因也不能成为。就像《三戒论》当中所讲,如果是自相烦恼,大家共同会遮止,不能以任何密宗为借口而行持真正的自相贪心、嗔心、愚痴、傲慢、嫉妒。你看看《俱舍论》里面,嗔心的定义是什么?贪心的定义是什么?如果你自相续产生真正的烦恼,那么你以什么样的美好来包装,也不会成为菩萨的方便方法,也不会成为密宗的方便方法。

所以,菩萨在这当中宁舍身命,不应该随着烦恼而行。如果没有认识烦恼的本性,没有成为菩提分法的因,宁可舍弃生命,不要被烦恼转。舍弃生命只是一生一世的事情,如果被烦恼所转、堕入恶趣则是千百万世,它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因此作为菩萨,如果没有智慧摄持,宁可舍弃生命,不要随着烦恼而转。

这是为什么呢?佛告诉弥勒菩萨,有异菩萨得智力故。于诸烦恼现有攀缘。有异菩萨无智力故。于诸烦恼增上执著。这两个稍微难懂一点。前面讲了,不相应的不要接受,相应的要接受。这是为什么呢?有另外一些具有善巧的菩萨,有证悟空性的智慧力量,对这些烦恼显现上进行攀缘,看起来他有攀缘、有缘取,但实际上因为善巧方便、智慧摄持的缘故,不会遮障菩提。看起来这个菩萨确实有贪心、有嗔心、有各种不如法的行为,但实际上不会对他的修道造成障碍。还有另外一些不同的菩萨,无有智力,跟下面会讲到的初学菩萨一样,对这些烦恼增上执着。烦恼容易产生,贪嗔痴容易产生,如此增长烦恼,没办法对治。

净空老法师解释"攀缘"时说是示现烦恼,但是如果菩萨有善巧方便,因为有智力的缘故,看起来有攀缘,但是可以转为道用。比如眼前显现各种纷纷扰扰、眼花缭乱的现象时,有些大德回答说,青色归于青色,黄色归于黄色。禅宗经常讲,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看起来攀缘,但实际上有智力的缘故,不会成为道障。这样理解比较好一点。

今天学习这部经的内容,涉及到很多重要的道理,大家最好不要忘记,不管是自己修行,还是对别人宣说,都很有意义。很多人在修行当中遇到的问题,佛陀这里直接给你回答,自然解开相续中的疑惑。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若诸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乐欲离诸业障缠缚。自无损害而得解脱。是人当于菩萨行中深生信解。于他过失不生分别。志求如来真实功德。佛言如是如是。弥勒。是故当于诸菩萨等方便行中。深生信解。何以故。慧行菩萨方便之行。难信解故。

这个时候,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按照我所理解佛陀宣说的意义,如果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年当中,想离开这些障碍缠缚,自己不会受到任何损害而同时得到解脱的话,是人当于菩萨行中深生信解。是不是菩萨不管在任何菩萨行业当中,一定要对所有初学菩萨、慧行菩萨,全部生起信心、不生邪见、不生怀疑?藏译本当中有几个不生怀疑。于他过失不生分别。志求如来真实功德。以后遇到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菩萨、任何一个行者,不管显现什么样,尽量对他产生信心,不要找他的过失,即便是我们看到他的过失,也不去评价,因为我希求的是如来的功德、菩萨的功德,这样是不是最合理的?

确实修行当中这是最如法的。最近很多道友也在发愿,觉得以前造的业太多了,从现在开始要非常谨慎自己的语业。《大宝积正法经》中也说:“他罪实不实,终不而言说,设覩诸过犯,如同不见闻。”不管他人的罪真实与否,我始终不说出来,跟我没有关系,是也可以、不是也可以,即便我已经亲眼目睹别人的过失,我要像没有见到一样,一方面保护自己,另一方面也是保护别人。这个真的很重要。现在网络时代,说别人过失的现象特别多。大家如果看到有一些说别人的过失,不应该转发,直接删除,这样会好一点。但有些人不愿意转别人的功德,一说别人的过失就在朋友圈分享。出家人也一样,《大宝积正法经》云:“若有出家者,恒见他人过,覆藏于自罪,此二大过失。”出家人有两种过失:见别人的过失,隐藏自己的罪恶。这二者,对于出家人而言是特别大的过失。所以,作为出家人观察自己的相续很重要。

弥勒菩萨根据佛意进行这样理解后,佛陀说:如是如是,弥勒,你说得对,就是这样,不要看别人的过失。是故当于诸菩萨等方便行中。深生信解。这些菩萨他们可以有一些方便行,应该深生定解,为什么呢?慧行菩萨方便之行。难信解故。这句话很重要。今天会讲到两种菩萨,一种菩萨证悟了空性,他要摄受各种众生,他要到众生当中去。有些众生是以烦恼而摄受,有些众生是以各种业力现前而摄受的,有些众生以其他行为而摄受……所以,这种菩萨需要有方便行,境界比较高。后面说的初学者菩萨,自己先好好修行,不要去弘法。对于前面这种慧行菩萨的行为,我们很难以接受、很难以了解。佛陀也说过,我以及和我一样的人才能衡量众生的相续,其他人很难。

《宝星陀罗尼经》当中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大梵天为了供养佛陀,变化成一个非常庄严的美女,出现在无量寿佛面前。当时,大众都集聚在那里,她跟无量寿佛靠得特别近。帝释天看到这个女人在佛陀面前显得特别不庄严,觉得不太合理,就去告诉她,让她不要太靠近佛陀,因为佛陀远离一切戏论,境界如虚空一样,等等讲了很多佛陀的功德。这时,无量寿佛呵斥了帝释天,说你要观察清楚,如果没有观察清楚,随意这样说,就犯了很大的罪,这位其实是大丈夫,修行非常好,他在无量劫佛面前种植了善根,这次为了供养佛陀、积累资粮才显现为女身。帝释天听后有点害怕,有点后悔了,马上到梵天那里去忏悔:善男子(这里他没有叫成善女人),我错了,你能不能好好摄受我,不要不高兴,要产生欢喜心。此时,在整个众会当中,有一菩萨问佛陀,虽然他是好心好意,但因不清楚大梵天的情况,而造下了罪业,如果他没有忏悔,那以此诽谤的缘故,将来会如何?佛说,如果没有忏悔,他会在将来八万四千世当中变成驴,受到轻贱。后来,佛说:“常须慎意,护此口业。”必须常常谨慎自己的意识,常常护持自己的口业。有时候也会有好心的居士提醒周围的人:这是出家人,你别接近他,别过去。别人也许是梵天的化身,也很难说。这句话我们也要记住,经常谨慎自己的分别念,用正知正念观察自己,平时在大众当中、在生活当中,要护持好自己的口业,否则不小心会造很多业,因为很难了解菩萨的行为。

弥勒。譬如须陀洹人示凡夫行。如是凡夫。与须陀洹位各差别。凡夫愚人。以贪嗔痴之所缠故堕诸恶道。而须陀洹于贪嗔痴善能了达。终不堕落三恶道耳。

佛告诉弥勒菩萨:为什么慧行菩萨的行为难以理解呢?下面讲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很好,大家应该记下来。昨天不是要求大家写日记吗?明年有奖励。我看有些人写得比较简单:我上午传法,下午开会,今天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坐车,一天只吃了两个饼干——这样也可以。或者“我今天学法,学法的内容是……这个教证对我来讲很受益,所以我记下来了。”总之,每天不间断。其实,并不是因为你很忙的原因写不出来,只是因为没有习惯,就像这个比喻也可以作为日记写下来:今天我学到这个比喻,很有收获。以前我写《旅途脚印》,回来后有点忙,就写“我今天什么都不想写了,太累了,太忙了。”这也是一天的日记,看你一天的正知正念怎么样。我的日记每天三四百个字,有时候少一点。我看慈诚罗珠堪布写的日记比我短得多,他就写“我今天一天只吃了两个月饼,其他什么都没有吃。上午放生,下午讲课,今天见了一个客人……”这样语言比较简练。我比较啰嗦一点,每天都讲了一些感受,比如开会的话,开会的内容也会稍微提一下。道友们还是要习惯写日记,这是一个要求,如果特别忙、比我还忙,那可以不写;如果不是那么忙,写几个字不会很困难。有时候可以写得稍微广一点,这对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很有帮助。我刚开始写的时候很费劲,觉得不通顺,但后来习惯了以后还可以。下面的这个比喻也很好,怎么说的呢?

佛告诉弥勒菩萨:弥勒,譬如说有一个须陀洹人,他的烦恼已经断了,绝对不会堕入三恶道。须陀洹,断除了见惑,是小乘的见道,即预流果。《俱舍论》中,自宗的观点也是这样的。如果他示现凡夫行,但真正的凡夫跟须陀洹有很大的差异,一个是须陀洹装成凡夫,一个是真正的凡夫,他们两个做的事看起来一样,但实际上有差别。凡夫愚人如果因贪心、嗔心、痴心所缠绕而行事,最后一定会堕落,而须陀洹于贪嗔痴善能了达,烦恼已经断了。到底有没有贪嗔痴呢?虽然没有粗大的烦恼,但按照大乘所说,须陀洹应该还存在细微的种子。这样的话,他终不会堕入三恶道当中。

我为什么说这个比喻好呢?部分显宗的修行人觉得密宗有些行为不如法,其实也不是这样的,因为每个人的境界都不同。按照小乘自宗的观点,须陀洹也造业,凡夫人也造业,但是结果完全不同。同样的道理,境界高的菩萨表面上看他做的事情,和世间凡夫初学菩萨者一样,但内在的境界、最后的结果完全不同,你可以这样理解。

弥勒。慧行菩萨亦复如是。于贪嗔痴习气未断。彼亦别余初业菩萨。何以故。其心不为烦恼所覆。不同初业诸菩萨等。钝行菩萨无有善巧。同诸凡夫不能出离。弥勒。慧行菩萨一切重罪。以智慧力悉能摧灭。亦不因彼堕于恶道。

佛告诉弥勒菩萨,慧行菩萨也是一样,虽然其贪嗔痴的习气没有断,比如一地菩萨已经断了粗大的烦恼,但习气还没有断,尤其是细微的所知障,七地以上才会断,但还是与初业菩萨有很大差别,初业菩萨连粗大的贪嗔痴烦恼都没有断。为什么呢?因为其心不为烦恼所覆。不同初业诸菩萨等。钝行菩萨无有善巧。同诸凡夫不能出离。跟凡夫没有什么差别,如同凡夫不能出离。所以,在这方面还是有很大差别。有些成就者的行为不太如法,对他自己不会有障碍,而真正的凡夫人造的业就是业。

佛告诉弥勒菩萨,慧行菩萨所造的杀人、邪淫等世间当中的一切重罪,以他智力的缘故悉能摧毁,依靠智慧的力量也不会堕三恶道。

弥勒。譬如有人。于大火聚投以薪木数数添之。如是添已。其焰转炽弥更增明无有尽灭。弥勒。慧行菩萨亦复如是。以智慧火烧烦恼薪。数数添于烦恼薪木。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转更增明无有尽灭。弥勒。如是如是。慧行菩萨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难可了知。

佛又讲了一个比喻。佛告诉弥勒菩萨,比如有一个人在大的火堆当中不断扔木柴,一把又一把地添加,木柴越来越多的时候,火焰越来越炽燃,不会依此而灭尽。因为火上加的干柴越来越多,那火焰肯定越来越盛,不可能熄灭。同样的道理,慧行菩萨也是一样的,以智慧的火可以烧烦恼的薪柴。本来有一些烦恼,菩萨的智慧火完全把烦恼烧尽无余,在这个过程中,数数添加烦恼的薪柴,越增加越多,不但火不熄灭,相反智慧火越来越旺盛,更加明显,没有尽灭。

《成实论》中说:“智者心中不生烦恼。若生即灭。如一渧水堕热铁上。”一般有智慧的人不会产生烦恼,一旦产生烦恼,也马上会摧毁,就像一滴水落在热铁上一样。《大庄严法门经》亦云:“譬如猛火于一切草木不生恐怖,如是智慧行菩萨于诸烦恼不生恐怖。”而我们凡夫人对烦恼会产生极大的恐怖,“我今天又产生分别念,又产生嗔恨心,那怎么办呢?嗡班杂尔萨埵吽、嗡班杂尔萨埵吽……昨天我又犯了,今天跟这个道友本来想好好修个安忍,结果他对我不客气,我也对他不客气……”凡夫人经常对有些人产生嗔心,对有些人产生贪心,对有些人产生嫉妒、傲慢等等。烦恼越来越多的时候,自己也知道这些烦恼对自己的修行不会有帮助,马上产生后悔心,又产生各种各样的痛苦。但是作为菩萨,烦恼越来越多的时候,产生的智慧越来越多——我们很羡慕这样的菩萨。无垢光尊者也说,一天产生一百个分别念,就是产生了一百个法身智慧。对这些慧行菩萨来讲,遇到逆境时,不会被痛苦而转,应该是快乐而转,任何对境都成为修行的顺缘。

《大幻化网·光明藏论》当中有一个教证:“如城士夫不净粪,彼乃有益甘蔗田,如是菩萨烦恼粪,彼乃有利成佛法。”ཇི་ལྟར་གྲོང་ཁྱེར་སྐྱེ་བོའི་མི་གཙང་ལུད།།བུ་རམ་ཤིང་པ་རྣམས་ཀྱི་ཞིང་ལ་ཕན། 跟《大宝积经》里的差不多,但《大宝积经》里的教证是长行文。就像城市里人们的不净粪,对甘蔗田有利,同样作为菩萨,烦恼的粪对菩萨成佛特别有用。但这是对慧行菩萨而言的,不是对初学菩萨而言的,我们不要搞错了,自己认为自己是慧行菩萨,认为贪嗔痴越多越好,这样的话,最后会毁坏自他。

佛告诉弥勒菩萨,如是如是。是这样的,是这样的,慧行菩萨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难可了知。慧行菩萨的智慧力在众生面前有各种各样善巧方便的行为,这些我们一般人很难揣测,很难知道其中的意义。

这以上讲到了慧行菩萨,大家要记住,如果真的有证悟,可以成为慧行菩萨,这种人不会怕烦恼,而且烦恼越多越好。我希望在座的人都变成慧行菩萨。如果自己不舒服、不开心,贪嗔痴烦恼越来越多的时候,你就应该开心:"我现在像火上越加木柴越盛燃一样,修行越来越好了,今天跟这个发脾气,明天跟那个发脾气,刚来的时候我比较调柔,修行不太好,但现在我修行就不错了。"当然这是有引号的,大家要好好想一想。

下面是初学者菩萨,更应该要重视了解。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卷下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当舍何法。当修何法。未生慧力能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

这个时候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慧行菩萨讲完了,离我们比较遥远,那作为初学者菩萨,已经出家后,没有得到的智慧想要得到,该修什么法?该断什么法?没有产生的智慧如何产生?已经产生的智慧如何增长?

有些人刚刚出家的时候说:我头发已经剃了,那现在应该修什么?要想没有产生的智慧令其生起,已生的智慧让其不断增上,我应该修什么?下面佛陀告诉你。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欲令慧力而得增长。当于利养知其过失。应须舍离。

佛告诉弥勒菩萨:弥勒,初学者菩萨既然已经出家了,想要令智慧得以增长,一定要了知名闻利养的过失,了知以后应当舍离。

作为初学者来讲,这还是很重要的,如果自己有一些利养,刚开始可能看不到其过失。我最喜欢《大智度论》中的一个教证:“恭敬供养,虽不生恚,令心爱着。是名软贼。”对于恭敬利养,自己虽然没有很大的嗔恨心,只是一种爱,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它是一个软贼,意思是我们发现不了的一个贼。自相续当中的智慧、信心等已经被名闻利养断了,但初学者根本看不出来。希望刚刚出家的人,最好自己不要有很多名闻利养。我很看不惯有些半路出家的,真的不是很好,他们可能是自己的习气,刚刚出家就到处找施主,以前也没有很好地闻思。我认识一些居士,他们的福报很不错,以前做大生意、做大官,但是出家了以后,依然不好好闻思,不好好修行,只不过是换了一个衣服而已,减少了头发而已,除此之外基本跟以前一模一样。所以,如果不是特殊的发心人员,刚刚出家,建议四五年当中先放下一切,好好闻思,因为刚刚出家时有一个热心,那时的心比较迫切,有一点动力,错过了这个阶段,可能以后永远都不一定再有这种机会。我以前认识一些很有福报的人,刚开始出家很高兴,但后来,以前是商人、出完家以后还是做商人。如果做寺院的主持,整个闻思修行的制度,若能建立起来那很好;但是他自己没有闻思修行,只是每天跟政界谈判。另外,在寺院建筑方面,自己有些福报,可能好一点,但是真正的智慧很难增上。所以,如果你是初学者,最好还是像一个初学者一样好一点。

若好愦闹世俗言话。耽著睡眠广营众务。乐诸戏论。如是过失皆应远离。是故应舍利养。修于少欲。舍诸愦闹乐于寂静。舍诸世话观于实义。初夜后夜远离睡眠。观察思惟随行修习。舍于众务及诸戏论。修出世道慈念众生。

下面有广说,此处是略说。如果喜好愦闹、爱说世间的语言、耽著睡眠、经常做一些无聊的琐事、喜欢戏论,这些过失应该舍弃。知道他们的过失后,舍利养、修少欲、舍弃愦闹、住在寂静的地方,应该舍弃世间的语言,观真实义,初夜和后夜远离睡眠,要观察和思维修行。藏译本中没有分两部分,一次性讲的,汉译本当中分了两部分,前面是略说,后面是广说。舍于众务及诸戏论。修出世道慈念众生。舍弃各种各样的事情、戏论,应该修出世间道,对众生修慈悲心。这是略说,下面再作比较广的宣说。

弥勒。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是法应舍。是法应修。何以故。弥勒。彼诸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不舍利养。不修少欲。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无有是处。不舍愦闹。不住寂静。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亦无是处。不舍世话。不观实义。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无有是处。初夜后夜。耽著睡眠曾不觉悟。系念思惟不舍众务。好诸戏论。于出世道不能修行。于诸众生不生慈念。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亦无是处。

佛告诉弥勒菩萨,初业菩萨出家以后,没有得到的慧力想要得到,应该舍的法要舍,该修的法要修,为什么呢?佛告诉弥勒菩萨,作为刚出家的菩萨,没有得到的慧力想要得到的话,如果不舍利养、不修少欲,未生的慧力想要产生,已生的慧力想要增长,无有是处。

这里分了四个阶段来讲。第一方面,讲他的生活:作为初学者,没有产生的智慧要产生,已生的智慧要增长,不舍利养。不修少欲。首先生活上不要求利养,尽量知足少欲。

昨天说没有福报的人不得不知足少欲。在世间而言,穷人很可怜;而佛教徒当中,富人很可怜的,大家都说财富不好。穷人会说:“我就是知足少欲的人,我就是穿粪扫衣的人。”

此处第一步,如果没有知足少欲,天天追求利养,那你的智慧无有是处。这里讲初学者的生活。初学者不要特意装穷,这样也没有必要。现在很多装着富裕的人实际上很贫穷,装着贫穷的人实际上很富裕,但也没必要。

作为出家人,初步的生活知足少欲,少利养。这是第一个。

第二方面讲出家人的环境,不舍愦闹。不住寂静。如果不舍城市的愦闹,也不住寂静,每天跑到各个地方去。我们这边稍微好一点,不是稍微有点钱就跑到县城去,偶尔大家共聚一下可以,但不要跟世间人一样,经常今天跟这个一起会餐,明天跟那个一起聚餐,这样没什么意义。如果不舍弃愦闹,不住在寂静的地方,那未生的智慧没办法产生,已生的智慧没有办法增长,无有是处。作为出家人,环境上要注意,是这个意思。

刚刚学佛、刚刚现僧相的人,环境很重要。初学者肯定会受环境染污,光是换个衣服没什么用,至少在寂静地待上几年,等自己的境界稍微有点稳固。尤其是出家人,各个部门中,各方面条件具足的话,也应尽量维护他们。本来他自己刚刚现僧相,只是看起来办事能力强一点,就马上把他提升为管家、负责人,而他对出家的生活一点都不懂,你让他管什么家?很难的。管家的话,至少戒律、智慧等各方面有经验的人才能管得住僧众,不然可能有点困难。而且一开始就让那些人当管家的话,他们很傲慢,认为自己很了不起,都不知道自己是刚出家,还以为跟大比丘一样。

第三方面主要讲出家人的行为,不舍世话。不观实义。未生的慧力怎么会生起?已生的慧力怎么能增长?无有是处。意思就是,初学者的出家人,开口闭口都是讲世间的战争、爱情,也不好好观自己的心,整天忙来忙去、跑来跑去,这样怎么能变成一个很好的修行人?所以,不舍世话很重要,尽量放下世间的各种绮语,修行比较好的人不会有特别多的废话、世间的语言。以前托嘎如意宝除了佛法相关的语言以外,基本上不太说话,不太和别人讲,只要一开口,要么是教言,要么是出世间跟佛法解脱有关的。有些人每天讲吃饭、睡觉、天气、买菜,“饺子多少钱?”“包子多少钱?”“这个好吃吗?”……全是这些,听了半天也没有实质的意义,讲了半天自己也不知道说了什么,这叫做世间的语言。很多人无始以来的习惯就是这些,完全断掉可能有点困难,但世间方面的语言少一点,这就是真正的修行人,没有产生的智慧能产生,已经产生的智慧不会消失、会增长。这是第三个方面,讲出家人的行为,应该经常观心、经常观实相。

第四方面,初夜后夜。耽著睡眠曾不觉悟。系念思惟不舍众务。好诸戏论。于出世道不能修行。于诸众生不生慈念。最后一个教言讲作息时间和修行内容。一般初学者,初夜和后夜尽量不睡觉,不要天还没黑就睡了,太阳已经出来了,好多麻雀和乌鸦都在唱歌的时候,你还在“呼噜呼噜”睡觉,初夜和后夜也不思维法义,那也不好。一般真正的修行人,中夜可以睡,像《亲友书》《大圆满心性休息》里面都讲过。如果初夜、后夜都睡觉,也不思维法义,不舍弃世间的琐事,好诸戏论,特别喜欢看电视、玩手机,那也无有是处。现在的手机真的是一个魔,有了它,一会发一个信息,最后自己的修行也没有了,自己的眼睛很快也毁了。所以,如果不是发心人员、工作人员,尽量少用手机,不然这是真正的戏论,看半天也没什么意义。没有它的时候,信心和智慧可能更坚定。于出世道不能修行,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等等,都不好好修行;于诸众生不生慈念,对众生没有好好修慈悲心、菩提心,那么未生的智慧也没办法产生,已生的智慧很快会消失、不会增长,无有是处。

这几种法,如果有人觉得自己是慧行菩萨,那这一段对他而言没什么用;如果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初学者,那要清楚初学者的修行是什么。刚才有些人讲,我来这里学了一段时间,但是学得不好,你给我讲个教言、讲个窍诀、题个字,好不好?但这些都是戏论,没有什么意义。你如果真的想好好修行,今天这部经里,佛陀为我们末法五百世的众生留下了特别殊胜的教言,四个无有是处,如果没有好好修行也是很可惜的。

弥勒。是故菩萨。未得慧力而欲得者。应舍诸法。当须舍离。应修诸法。当须修习。何以故。菩萨智慧从因缘生。若无因缘终不能生。因缘和合尔乃得生。

佛告诉弥勒菩萨,所以菩萨没有得到的慧力想得到的话,那该舍离的法该舍离,该修行的法应该修行,没有修行可能得不到什么意义,为什么呢?菩萨的智慧是因缘而产生。在座各位的智慧和境界都是因缘而产生,不是无缘无故突然变成大智者、突然变成开悟者,不是这样的,每个人的成功都是通过自己勤奋努力得来的。为什么我们的智慧需要闻思修行?菩萨的智慧也是通过闻思修行的因缘而产生的,如果没有因缘,菩萨的境界永远都不可能产生。因此,初学者怎么样修,慧行菩萨怎么样修,这些因缘具足,我们才能真正变成修行人。

如果听不到很多法,那今天讲的初学者和慧行菩萨的道理,也可以在一生当中受用无穷。没有因缘不可能产生菩萨的境界,像出离心、菩提心、无常观,以及刚才讲到的不相应烦恼、相应正法、相应利益、相应涅槃的法,这些都是依靠因缘而产生。因缘和合的时候才可以生起这些境界,因此大家要尽量勤奋努力,初学菩萨学初学菩萨的法,慧行菩萨学慧行菩萨的法。大家都这样认真,那对自己的相续是非常有利的。

在这样特殊的时代当中,我们能听闻佛法很好,在座的因缘都还不错。有些西方国家封城五个月,中间稍微开放了一下,然后第二次封城,现在还要第三次封城。在这里,暂时来讲,大家有因缘共同修行、共同闻思很难得,尤其在今年,有这样的因缘很难得,大家应该根据自己的信心、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好好地修行。

好,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