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大学演讲 >> 28 穿越千年的智慧 >> 当上帝遇到佛陀-问答-新西兰奥克兰大学 🎬 返回
字体: A- A A+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问答

『2014年10月4日』

主持人:

下午好,我是Mark R Mullins,日语学院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授,接下来是问答环节,将由我主持。我邀请了哲学系的同事Joghn Biship教授首先做一个简短的总结,并从他开始提问。如果时间充裕,我们会把话筒传下去,其他朋友可以接着提问。

Joghn Biship教授:

非常感谢堪布给我们带来的演讲,您告诉我们宗教是人类的宝藏,保护这个宝藏非常重要,特别是当我们有幸信仰宗教,能够学习其珍宝般的教义,则是更加难得的,同时您也呼吁宗教之间要相互交流与学习。

我是一名基督教徒,如果能学习一点佛法,也许我会成为更好的基督教徒。我也想尝试一下,因为我手上就有一本您的书《旅途脚印——爱上生命中偶然的遇见》,中英双语对照版本。这本书是以日记形式书写的,现在我想为大家朗诵其中的一段:

“人在生病之时最容易意念死亡……

且记一首南宋宏智正觉之语以自勉:

‘法喜为食,慈悲为舍,

信佛是归,视身如借。

住正念以唯勤,趣外尘而无暇。’

将法喜作为食物,将慈悲作为房舍,将信佛作为归宿,将身体视为借物,精勤地住持正念,无有闲暇趋逐尘世。勿涉足名利,勿贪恋外境,时刻视生命如风中之烛。”

当我看到“慈悲为舍”这句话时,感觉这与基督教的教义非常相似。《约翰一书》第四章第16节中说:“神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神里面,神也住在他们里面。”当您讲“当上帝遇到佛陀”时,列举了基督教与佛教之间的很多联系和相同点,并没讲述太多有关上帝的内容。不过我想,您并不需要讲述太多,因为您对上帝的看法,在您讲述托马斯·默顿的故事时已经表达出来了。上帝是我们所安住的爱意,只要我们实践这样的爱,也许上帝便与我们同在。

所以我的问题是:基督教中讲的“神就是爱”,可以成为基督教与佛教的桥梁吗?

答:可以的。佛教非常著名的论典《释量论》中说:佛的境界是大悲之极。也可以说,佛就是一种爱,爱或者慈悲达到顶点就是佛。

因此,不论佛还是上帝,都是爱达到究竟的状态。不过,这种境界不是一般的语言所能描绘的,也不是平常的思维所能揣测的。

(二)问:曾经有一个基督教教父问我:“佛教说有六道轮回,上帝应该放到哪个层次?”如果是您,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答:如果是佛教讲到的圣者或凡夫,可以用佛教的观点去衡量,而作为基督教里的上帝,应该用基督教的教义去解释。这就好比到了新西兰就遵循新西兰的法规,美国的规矩不一定适用。

总之,各个宗教提及的人或事物,最好用自宗的教义诠解,这样比较合理。

(三)问:大多数宗教有着2000-4000年的历史,而现代科学只有400年的历史,但是现代科学的发展非常迅速,由此导致很多人相信科学而不相信宗教,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答:虽然现代科学诞生以来,发展突飞猛进,但是它主要研究外在物质,而宗教是探索内在心灵的一门学问,这种学问不论在人类的哪个历史阶段,都有存在的必要。

人的心灵通过宗教方法的修炼,可以达到一种至高的境界,而科学对此则无法企及。所以,宗教的教义不需要改革或更新。不过,弘扬宗教的方法可以与时俱进,比如借助一些科学手段。

另一方面,即使科学再发达,宗教的很多内容依然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准则,比如佛教中讲的不能杀人、偷盗、邪淫、妄语,是现代人也需要遵守的。

所以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宗教依然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四)问:每当我们打开电视或Internet,就会看到世界各地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各种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这让人感觉生命如此脆弱。请问该如何面对这种现象?

答:人的生命确实非常脆弱,不论乘车、坐飞机还是走在路上,都有可能突然遭遇危难,前一分钟还在人间,后一分钟就命丧黄泉。

所以,佛教经常教导人观修死亡无常——要常常想到每时每刻都可能是生命的最后一刻,活着时该做的事应该尽量做,而一旦死亡降临,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应对无常方面,如果进行一些系统学习,会更好。

(五)问:人真的有前生后世吗?

答:人确实存在前生后世。关于这个问题,如果要详细分析,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我以前在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的演讲,以及其他一些课程中,也引用过很多佛教教理与科学依据进行阐述。我还翻译过藏传佛教一本很著名的书《前世今生论》,其中运用教典、理证以及真实可信的案例证实了前后世的存在。

所以,如果你有这方面的疑问,可能需要花时间深入研究一下。

(六)问:今天的这个演讲题目很吸引我,但是我的想象力不够,所以想请堪布帮着想象:如果上帝真的遇到佛陀,会发生什么?

答:如果上帝真的遇到佛陀,我想他们不会有任何的利益冲突,不会生起任何的嫉妒心、嗔恚心,会是一次非常美好的际遇,充满慈悲与智慧,远胜一般人之间的相处。

我以前在中山大学曾讲过耶稣的一些经历,实际上他曾去喜马拉雅山求学,接受过佛教的思想。所以,当基督教的思想与佛教的思想融为一体时,也即真正的“上帝遇到佛陀”,此时会怎样呢?我觉得世界上会减少很多哭泣与哀号。

因此,我非常希望宗教大家庭中的所有兄弟姐妹能够有一种凝聚力,非常融洽、和睦地共处,这样也会使得这个世界更加温暖。

(七)问:耶稣是替罪人赎罪,佛陀是宽恕罪人。对一个没有信仰的有罪之人,哪个更有吸引力呢?我们应该去相信谁?

答:其实不论基督教的思想,还是佛教的思想,都是宽恕与救赎所有罪人,而且面对伤害自己的人,都以智慧与爱心对待。这一点,不论从佛陀旷劫的菩萨行——为了利益众生,布施头目、脑髓也在所不惜,还是耶稣自我的牺牲——在十字架上示现圆寂,都完全可以体现。所以,佛教与基督教都倡导一种无私、无条件的爱,而这种爱能够吸引芸芸众生。

在这个世界上,唯有无私的爱能带来快乐,而最可怕的就是自私地占有,或者有目的地去霸占别人的权利和财富。

如果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世间的很多爱,本质上是为了自我的利益;而出世间的爱,也即很多宗教所提倡的爱,则是一种无条件的奉献,完全为他人服务。这种究竟的爱,不论在佛陀、耶稣还是其跟随者的身上显现时,都会令人感动。

主持人:

不得不告诉大家,问答部分结束了。我想如果再继续的话,还可以持续几小时,因为还有人在举手,不过我们不得不结束了。

非常感谢堪布的演讲,感谢堪布耐心地回答了这么多问题。很高兴看到普贤净苑的发心人员以及其他参加此次演讲的听众,有这么多人来聆听这个演讲。真希望我学的日语能让我听懂中文,这样就能更好地参与今天的活动了。不管怎样,非常感谢大家的到来,请与我一同再次感谢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