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大学演讲 >> 17 寻觅失落的文明 >> 宗教与现代生活-问答-德国哥廷根大学 🎬 🎬 返回
字体: A- A A+
« 上一课 下一课 »

德国哥廷根大学问答

『2013年4月12日下午』

(一)问:您刚才提到了人和动物的平等,反对禽流感时对飞禽的扑杀。但如果要维护平等,不扑杀,那应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答:如果在人的眼里,所有生命都很可贵,包括动物也是如此,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

试问,人若是得了禽流感,为防止传染扩散,把其中一拨人杀掉,这合理吗?

从生命的价值来看,动物跟人完全一样。为了保护人的生命,把动物的生命不当回事,显然有点说不过去。

当然,只站在人的角度,把动物看作是低等生物,那就不同了。

(二)问:您谈到佛教是关于心智的宗教,但人都是有色身的,佛教对维护身体健康有何帮助?

答:佛教认为,维护健康有两种途径。一种不符合自然规律和道德,另一种则符合这些。

佛教同样注重身体健康。尤其在显宗的一些经典里,常会提到白天要如何饮食,晚上要如何睡眠……关于健康的行为和疾病的疗法,讲得相当细致。

不过,佛教更加强调,自己的快乐不能建立在众生的痛苦之上。否则,通过杀生来滋养身体,依靠因果的反射,到头来,自己也不一定能获得健康。

(三)问:现代有些科技不需要伤害别的生命,就可以让人活到八九十甚至一百岁。只不过在生命最后阶段,许多人身心越来越衰弱,并不快乐。对这种纯粹依靠高科技延长生命的办法,佛教如何看待?

答:只要不伤害众生,佛教并不反对这种做法。每个人都希望活得长一点,这无可厚非,佛教也有关于健康长寿的祈愿词。

不过,我觉得,这方面不能过于依赖科技。科技虽能暂时解决问题,但副作用非常大,从长远看是有害的。比如,现在许多人喜欢整容,虽然能变得好看,但会影响健康和寿命。所以,科技的运用要有个“度”,不能为了一时利益而付出长远代价。

(四)问:您刚才提到,东西方的宗教有许多共同点。不过最近二三十年,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却开始信仰佛教。您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答:的确,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如今藏传佛教越来越兴盛。以前信众多是老年人,而现在,年轻人、尤其知识水平高的人比较多,还有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如明星、企业家等,也不乏其数。

原因可能是,其他有些宗教比较简单,只有仪式、概念、故事或行为要求等,缺乏相关的理性分析。现在的人,追求真理的心很切,如果只讲那些,他们不一定能信服。

对年轻人而言,喜欢仪式的比较少,喜欢研究的相当多。为什么佛教对他们有吸引力?除了少数人是因为一时热情,更多人则是源于对佛教智慧的认可。

尤其是学藏传佛教,必须通过长时间辩论,提出各种尖锐问题,不断地探索,才能得出可以说服自己的结论。这种寻求真理的方式,很多年轻人特别喜欢。佛教中有极为丰富的教理,这方面也有各种文字记录,通过深入了解,人们会发现佛教并不是一种传说,也不单单是一种信仰。

信仰如果只是简单的信心,很容易变质,但若能涉及智慧,谁也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信仰一旦建立起来,什么时候都不容易动摇。所以,很多人对佛教的信仰,应该来自于对真理的抉择。

像哥廷根大学的学者们,爱好哲学,爱思考探索,思维方式相当严谨,这与藏传佛教的很多大德有相似之处。比如,学过因明逻辑的人,思维就非常深细,哪怕是一个小问题,也可以挖出来甚深道理,最终令对方折服。佛教中运用的,就是这种智慧。

(五)问:为什么佛教一谈到幸福,就一定要谈死亡?苏格拉底认为,所谓的幸福只是某一阶段的体验。还有些观点认为,感受快乐的当下即是幸福,之后再遇到什么都无关紧要。为什么幸福不能只涉及当下,还必须考虑将来的死亡?

答:按照佛教观点,我们的幸福观需要观察。

现在这个时代,人人每天上班、努力工作,就是为了幸福。但如果不知道人身存在的意义,苦苦追求今生的名利,不一定能得到幸福,甚至后世可能更加痛苦。

比如,很多人在追求幸福时,没有满足感,要求不断攀升,一直达不到自己最满意的状态,就痛苦万分。而佛教告诉我们,该争取的可以争取,但没必要过于贪求,追求自己力量以外的东西。

我本人来说,对每天的生活都很知足。知足不是懈怠和消极,而是在努力的同时,对结果并不强求,有一种满足。若能如此,每个人都能得到幸福。要知道,幸福就是内心的满足。

与此同时,幸福又不得不谈到死亡。因为人都会死,对于死,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怕。如果提前知道死是怎么回事,就会早做准备,死亡来时也能从容面对。如同军人先要操练,上了战场,才能游刃有余地面对敌人。

遗憾的是,许多人对死亡不仅没有准备,反而掩耳盗铃,一听到“死”就不高兴。前不久有个96岁的老人,医生说“你可能不行了”,他火冒三丈去打医生,嫌他说话不吉利。

回避死亡,其实没有任何意义。有生必有死,对死应该有个正确态度,尤其要明白死亡并不意味着终结,它只是今生的结束,却是来世的开始。

基于这一点,佛教在谈论幸福,尤其是来世的长远幸福时,不得不谈到死亡。

(六)问:在21世纪的今天,佛教会面临什么挑战或者机遇?比如,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以现代语言进行诠释,也不可避免地要借助高科技设备,这对佛教有何影响?

答:这个问题很好。佛教需要面对时代,既要保持传统,也要与时俱进,这是任何一种古文化都面临的问题。在我来看,二者并不矛盾。

佛教的个别内容,如出家人的戒律、仪式,以及密法中仪轨、法义等,不能因为要迎合时代,就轻易外传或随便更改,否则,如同古建筑全部毁掉,代以高楼大厦一般,虽然漂亮,但已不是原来的东西了。所以,这些法应该保持传统风格,让它原汁原味地存在。

那是不是佛教就不能与时俱进呢?不是。佛教是心灵的科学,非常博大精深,并不是仅限于寺院的小文化。

我今天参观了哥廷根历史图书馆,据说大概有800万册图书。而佛教的书籍,在美国图书馆收藏了不少,藏地印经院等也保存了很多。这其中蕴藏的甚深智慧,超越了种族、国界和历史,能让天下一切众生得到利益。

佛教本质上是一种智慧,适用于东西方任何领域,非常有必要广泛传播和弘扬,在此过程中,一定要用到高科技。尤其到了21世纪,任何文化都与互联网相连,有份报道说:“未来的强势文化,其强势主要体现在互联网上。如果能在互联网立足,才有生存的机会,一旦在互联网上没有生存空间,这种文化就会消亡。”

因此,佛教也要利用网络来传播,对此不必有太多顾虑。不过,部分思想与行为最好不要完全世俗化,假如一味迎合世间人,佛教的本义就全变了。

总之,佛教对于传统和现代,两方面都要考虑。若失去一者,会非常可惜。

(七)问:藏传佛教有独具特色的医学传统,这在现代社会能否传播开?

答:医学是藏传佛教的“五明”(即五种学问)之一。藏医有独特的理念和治疗手段,临床效果也非常好。虽然历经沧桑,可是它的传统不仅没断,反而日益兴盛。

在许多寺院、民间甚至高校,藏医都在不断传播。如今的藏医不仅继承了古代传承,还有不少创新,许多成果在国际上都得过奖。现今藏医已走向世界,不仅在雪域高原,在东西方国家,也受到普遍欢迎。

对于藏医的未来,我持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