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大学演讲 >> 32 当文化遇见佛学 >> 知识与文化的差异-问答-中国传媒大学 🎬 返回
字体: A- A A+

中国传媒大学问答

『2015年6月7日』

(一)问:我是在北京读大学的藏族学生,出生在拉萨,很荣幸从小就是一名佛教徒,而且很可能会终生信仰佛教。我想请问堪布,您觉得我们藏族青年应该向汉族朋友学习哪些东西?同时也希望堪布能送给我们藏族青年一句勉励的话。

答:不管是藏族青年、汉族青年,哪怕是中年人、老年人都可以信仰佛教,也可以信仰其他宗教。

我们生活在多元文化的时代,身边更是充满了各种媒体,我们有必要采取各种方便来充实自己。你刚才提到,可能有生之年中不会舍弃自己的信仰,我非常高兴。这是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负责。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深入到人们的骨髓里、血液里、脑海中,这种宝贵的财产是无法用钱买到的,更无法用地位和知识换到。你们生活在大都市中,但没有舍弃自己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这非常值得赞叹。

我也见过一些藏族学生,在大城市里面生活一段时间后,该学的文化知识没学到,不该学的不良习惯倒是学到不少。有些海外的留学生也是这样,西方文化的优点没学到,倒是学到不少缺点。这非常可惜,对我们来讲也是一种损失。

我去过汉地的很多大学,见到过很多对藏传佛教颇有研究的老师和同学。我觉得作为一名藏族学生,既没有语言的障碍,又没有传统的隔阂,学习藏族的传统文化和藏传佛教应该是更容易的事。所以,藏族学生可以向汉族朋友学习这种对藏传佛教虔诚的精神。

前不久,我们佛学院召开了金刚萨埵法会,也有一些来自汉地的虔诚佛教徒,很多人即便不认识藏文,但还是可以念藏文的念诵。反观一些藏族领导和学生,很多人都不太会念。有一个藏族领导跟我说:“我特别惭愧,特别不好意思!汉族人都会念《大自在祈祷文》《八吉祥颂》,还有课前课后的念诵,我却不会念。我作为一个藏族人连《大自在祈祷文》都不会念,太可笑了!我回去一定要好好学习!”极个别的藏族领导、学生的确有这种情况。当然,藏族中也有很多人在致力于保护民族文化,甚至世界文化。

我希望在汉地的藏族青年不要忘记自己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母语。汉族人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我去过一些西方国家,发现汉族人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汉语。我没听说有哪个汉族人留学回国后只说英语,不说汉语。当然,如果他只说英语的话,和父母沟通起来估计会有点麻烦。(众笑)总之,我也希望藏族青年,不论在汉地还是国外,都不要忘记藏语。此外,不论到哪里去,多学习当地优秀的知识和传统,尽量不要去不好的地方,不要学习不好的知识。

我听说传媒大学可能有二三十个藏族学生,我特别希望你们能认认真真地学习,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不必要的事情上。同时,不要忘记藏族的高尚品德。

认真学习和不忘品德,就是我对各位藏族学生的希望。扎西德勒!

(二)问:我是一名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大学生。我觉得学习和生活中有太多烦恼和修行阻碍,所以我有时候会有想要出家的想法。但顾及父母肯定舍不得,而且他们年事已高,我要好好地赡养他们,所以,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能不能请您为我开示一下?

答:在人生中体验到痛苦、烦恼是正常现象。我以前写过一本书叫《苦才是人生》。刚开始很多人都不同意这个书名,但大家慢慢就理解了。

生活中确实有许多痛苦,但我不建议大家一遇到痛苦、烦恼就出家。刚才我也讲了,大家受到影视剧的误导,以为遇到烦恼、痛苦就应该出家,其实我出家的时候,不是这样的。

年轻人在生活中遭遇各种烦恼是常有的事,我们要对此提前准备:一旦遇到各种痛苦,我该如何面对?如何保持坚强?如何战胜困难?心的力量不可思议,如果我们心里对贪嗔痴等烦恼有所准备,依然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乐趣。

我不论在学校里,还是在一些佛教信众当中,都经常这样讲:遇到痛苦不要马上出家。出家是一件大事,有很多人在出家后又选择还俗,尤其是那些因为失恋、失业而出家的人。《毗奈耶经》中就有这样一则公案:佛陀时代有一个人,因为丈夫死了,心里特别痛苦,于是就出家了。在过了一两年之后,她心里的忧愁慢慢平复,心情逐渐变得快乐的时候,又还俗成了在家人。

可见,很多人在遇到痛苦的时候,都会产生出家的想法,但这种想法往往不可靠。如果你在开心的时候,对轮回产生了真实的出离心,这个时候出家才是最好的。

此外,以前人们有兄弟姐妹,一个人出家了,兄弟姐妹还能照顾父母。八零后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如果独生子出家了,很多父母也是很难过的。可能再过二三十年,情况会好一点。所以,我觉得出家这件事要慢慢观察,不要一遇到痛苦就出家,其实出家后也会遇到痛苦。

(三)问:我是一名传媒工作者,近两年也开始对佛教有一些了解。我觉得佛法真的是可以对治生活上的一些问题。我接触过一些上师,不同的上师让我念不同的经文、咒语来解决生活中的不同问题。我相信念咒、念经的确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我同时有一个疑问: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如何才能保持正信,避免迷信呢?

答:念诵佛教的咒语、经典确实能起到作用,但更重要的是理解佛教的教义,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道理。诸佛菩萨的咒语、名号的力量、经文的加持不可思议,对生活中的一些违缘和痛苦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呢?也很难说。就像一服药,不同的病人吃了,有些人的症状的确能缓解,但有些人却未必,这取决于病人自身。

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到不同的仁波切、上师,只要他们是真正的善知识,那我们就可以依教奉行,修行的过程中不要带有排斥心理。

你刚才提到了正信和迷信。“封建迷信”这个词在七八十年代经常使用,那时有很多人都把佛教看作封建迷信,甚至现在还有一些老人这么说。但到了今天,很多人已经不再认为佛教是封建迷信了,因为不论是在西方还是东南亚,很多高等知识分子、科学家也开始纷纷加入佛教团体,想要通过修行达到佛教里面不可思议的境界。像爱因斯坦、罗素等人,他们对佛教的了解还是很深刻的。所以,如果大家还是一味把佛教当作迷信是不合理的。

迷信指的是迷茫、盲目的信仰,而佛教则是一种智慧的信仰。也许极个别佛教徒比较盲目,对佛教、科学都不是很理解,确实有些迷信,但还有很多人都是正信的佛教徒。总而言之,我觉得大家应该先对佛教的思想加以了解、认真学习,这是很重要的基础。

(四)问:大乘佛法如何与世间法圆融?

答: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利益天下的一切众生。所以,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融合佛法,利益众生。我看到一篇关于日本的文章,里面说日本人特别不喜欢给别人添麻烦。我们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说任何话,心里也可以这样想:“我要尽量为别人考虑,不给对方添麻烦。”如果能把这样的信念用在生活当中,那就是大乘佛教的行为。

学习大乘佛法不一定要出家,外在的形象和仪式都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哪怕是在坐电梯、坐车的时候,给别人让一个座位、留一点空间,就是把大乘佛法融入了生活,是大乘菩萨的行为。

(五)问:我对佛经里面所描述的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有一些质疑,这会不会不如法呢?

答:佛陀的加持、咒语的加持的确不可思议,一般人很难相信,这也情有可原,但我们通过系统地闻思学习就会明白,原来佛的智慧真的是不可思议。我并非因为自己是佛教徒才这么说,更不是在给你们洗脑,做梦都没这么想过。我是站在客观的立场跟大家交流,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和权利把我所感受的佛法加持分享给大家。这种加持经得起观察,经得起推敲,并不是一种感性、疯狂的迷信。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超世间的智慧,这种智慧收录在浩如烟海的《大藏经》中。如果我们能去翻阅、研究,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利益。

佛教的智慧非常深奥,可能大多数人都因为工作、家庭、生活等种种原因,没有机会接触,但大家很有必要静下心来,认真地看一下佛陀到底说了什么,佛陀的追随者们,如古印度的龙猛论师、无著论师等二胜六庄严究竟说了什么,如果我们能在这方面花一些时间,会非常有意义。

(六)问:我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博士后。我发现,最近一二十年,东亚地区的基督教人口增长得非常快,同时,我也关注到西方人对佛教非常感兴趣。我想请教上师,您对佛教的国际传播现状和未来趋势有什么样的展望?

答:藏传佛教大概是在六七十年代开始向海外传播,在法国、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以及澳大利亚等三十多个国家中,都成立了不同规模的佛教团体、寺院、中心还有学会。藏传佛教的确在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主的西方国家非常受欢迎。

我去过海外的一些佛教道场,发现佛教的传播方式还有待改进,因为很多佛教中心好像并没有着力于佛教的精髓——讲经说法。如果我们能将释迦牟尼佛以及历代大德所传下来的智慧结晶传播到人们的心里,这才叫做佛法兴盛,否则修再多金碧辉煌的道场、精舍或中心,恐怕也不能代表佛教兴盛。

我认为真正的宗教应该是心灵的宗教,而只有深入人心才能长住世间。我也留意到,有些宗教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传播,甚至在一些大学里面设有专门的神职人员,经济实力也非常雄厚,传播速度比较快。但这样的传播方式能否让教义传承下去?仅仅让个别人皈依或者成立一些家庭道场究竟有没有意义?这都很难说。

我认为,佛教很有可能在世界上越来越受到认可。我看到很多西方的佛教徒,原来非常虔诚地信仰其他宗教,后来却对佛教心悦诚服,因为他们认为佛教更经得起智慧的观察,以自己的智慧无法驳斥中观、因明中的理论。而其他的个别宗教,好像是完全建立在信仰之上,很多人都对此难以接受。佛教是一个智慧的宗教,如果因缘具足,将来可能会在世界上发展得更好,但这也要看因缘,有些因缘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

(七)问:我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毕业后,在北京的一所高校任教。我们在教授传统文化中遇到了一个问题。就像您刚才说的,文化需要传承,但由于种种原因,传统文化的传承断了,我们现在可以说是在进行文化重塑,而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我在教学生的过程当中发现,很多人根本不关心文化的问题,也不关心智慧的问题,他们只关心文凭、证书和工作。能不能请您分享一下,佛教是怎么教育弟子的?能不能给我们传一个能启发学生善心的窍诀?

答:从佛教而言,尤其是藏传佛教,目前不存在断传承的现象,但儒家就不一样了。我翻译《弟子规》的时候说过,虽然现在有不少有识之士都在想办法恢复传统文化,但这有一定的困难。

可能有些人已经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觉得它非常珍贵,不应该让它在短短的几十年中毁于一旦,而且觉得我们正在面临文化危机、历史危机、传承危机。虽然大家都感觉到了这样的危机,但好像也无能为力。就像佛教里面讲的那样,断臂母亲的孩子落到水里,母亲在岸上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哭喊。

很多人觉得,在现代社会里,传统文化并不是百分百有用,但至少百分之七八十都能对人心、生活有所助益。有了文化,人才像一个人,如果没有它,我们就像考试机器、知识机器,没有人情味。

藏传佛教虽然也经历了特殊历史时期,但有相当一部分灵魂人物一直没有放弃延续传承。拿我自己来讲,我特别感谢我的上师,如果我年轻的时候没有遇到他,我可能也会出家,但不一定清楚什么是佛教。因为刚开始时我认为,出家就是换上庄严的僧服,把头剃得光光的,在寺院里面天天敲锣打鼓。因为我的嗓音非常洪亮,我还觉得自己可以在寺院里当维那师。我以为这就是我的价值。但遇到上师之后,他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一名佛教徒,一定要有知识,更要有震撼心灵的智慧。在藏传佛教当中,确实有很多大德,一生之中都在践行这样的使命,使藏传佛教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我们佛学院培养了一些堪布,有些人确实学得很好,他们可以继续往下传,一两代内都不会有断传承的可能性,因为文化掌握在人的手里就比较容易延续。

我认为,作为一名老师,不管是弘扬传统文化还是传递现代知识,都要有一种坚定的信心,不放弃,坚持下去!藏地的很多老师一开始发心非常好,但到最后迫于买房子、还贷款的压力,对文化传播逐渐失去兴趣,甚至转到一些更赚钱的行业里去。原来的使命感慢慢淡化,不要说传统文化,连传播现代文化的勇气都没有。老师是非常伟大、非常光荣的职业,虽然经济回报并不是特别丰厚,但这份工作非常有意义。佛教讲“善有善报”,只要坚持,善的果报会出现的,你的付出不会白费。

总而言之,我觉得老师应该持之以恒地为学生们传播一些善的、健康的、真善美的智慧,这一点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