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 >> 第十 菩提品 返回
字体: A- A A+

第十 菩提品

虽然以上九种成熟主要是针对信解行地而言的,但一般来说菩萨地与根性成熟究竟十地末际获得大菩提,因此继成品熟后宣说果大菩提。

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分三:一、略说;二、广说彼之自性;三、摄义——缘无上菩提而教诫发心。

丁一、略说:

无量百难行,积累无量善,

历经无量时,灭尽无量障。

无有诸障垢,得一切种智,

如开珍宝器,真实现佛陀。

百劳难行积众善,大劫久时尽众障,

摧毁地属细障佛,如开大力珍宝器。

无量百般勤于布施身体受用等六度的难行,所谓“百”是多数词,这样的难行声闻缘觉不具有。佛在经中说:“我为利有情所施眼睛若积累,则高过须弥山,所施血液多于四方海洋”等。同样,如经中提及以持戒安忍等行持无量难行。以波罗蜜多、地、菩提分法等积累无量善法,无量的长久时间中精进,灭尽无量的障碍。因此,无有一切障垢,获得了知一切所知相的智慧,如同打开装满种种珍宝的器具时直接显现种种珍宝般,真实显现究竟果位的佛陀。如果归纳其义,则以他者不能做到的百般艰辛,极其众多种种苦行,为难行无量。地、菩提分法、波罗蜜多并没有相似数量,圆满积累超越声缘之善根无不齐全善法的缘故为善无量。时间无量是怎样的呢?并不是小劫、中劫而是大劫,大劫也并不是一大劫、百大劫等,而在三阿僧祇劫中修行,时间漫长,平凡人的分别心不可估量。障碍无量是怎样呢?一切众生相续中具有的缘故为众生之障,从无始生世以来烦恼障与所知障以所缘境等来分无边无数无量,这一切障碍均已灭尽的缘故。无有诸障垢之理:依靠十地智慧次第摧毁诸地各自所属的所断障碍,细微所知障无明习气障也以金刚喻定摧毁而成佛,断圆满、证究竟,那就如同开启具所需功用之大力的种种珍宝器一般,现前力、无畏、不共法等果法的究竟功德。

丁二(广说彼之自性)分二:一、以十功德差别总说;二、以具彼功德之菩提体因果等六安立而宣说。

戊一(以十功德差别总说)分十:一、不可思议之功德;二、二利圆满之功德;三、成第一皈依处之功德;四、转依之功德;五、周遍之功德;六、事业无分别任运自成之功德;七、甚深难测之功德;八、法界真如无迁变之功德;九、无量自在之功德;十、成熟有情之功德。

己一、不可思议之功德:

诸法本正觉,法者皆非有,

彼虽白法性,依彼非诠彼。

佛陀无有所取能取或者无有有无二法,因此不可思议。成佛时,断除所取能取,所取能取遍计所执性并不存在,以圆成实法相存在,因此超离有无。也就是说,所谓佛陀,是远离二我的真如客尘清净,如《智光庄严经》云:“恒无生法即如来,一切诸法如善逝。”佛陀法身远离生灭,因此《金刚经》中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视佛即真如,引导为法身,法性非所知,彼等不了悟。”若就真如实相来衡量,则一切显现法自性本是佛,因为真如法界以外的法均不存在,原因是:假设有,那诸法就不是无自性无生了。或者也可说,如异生凡夫遍计的任何法都不存在。佛陀以(十)地、(十)波罗蜜多、菩提分法修行所生,成佛时,虽然是地、波罗蜜多、菩提分法、力、无畏等无漏白法的自性,但并不能依靠波罗蜜多等具所取能取二法遍计缘取的那种行境来诠说“佛陀就是如此”。比如虽是布施的自性,但缘于施者佛陀、受者、所施之物此三者那样二法的相状是不存在的,所以佛陀并不是遍计二现心识思维之境。如此佛陀是以无二之法相不可思议的。

己二、二利圆满之功德:

珍宝法因故,犹如珍宝源,

善庄稼因故,许彼如雨云。

佛陀的威力任运自成圆满二利,是怎样呢?因为佛陀宣说教法,证法有十力四无畏等无量珍宝法之因缘的缘故,佛陀如同种种珍宝之源泉或来源般获得自利圆满。因为能使一切众生善法的庄稼成熟的缘故,承许佛陀如同雨云,具足他利圆满的威力。

解说上面之义:

佛具一切法,亦离一切法,

生广大法宝,故如宝法源,

于众降善说,无尽大法雨,

极增白稼因,故彼如雨云。

佛陀具足一切所知法,也远离一切法,因为与诸法法性真如无别,所以具足一切法,这是从尽所有侧面衡量。再从如所有侧面衡量,远离一切法,因为真如无有任何所取能取二法之相。如是无二的佛陀能出生珍宝般极其博大的大乘教法与(十)地、(十)波罗蜜多、(十)力、(四)无畏等无量广浩的证法,因此如同珍宝法之源泉或来源。为一切众生降下初中末皆善妙的善说,如果一次证悟其义,则至轮回际也不穷尽,或者降下法门无穷尽的大法雨,是极其广大增长一切众生大种如庄稼般无尽趋至彼岸纯净善法种子的因,所以如同雨云。

己三(成第一皈依处之功德)分三:一、成就自利;二、成办他利;三、由彼二因证成无比皈处。

庚一、成就自利:

佛陀恒普救,所有烦恼聚,

一切罪恶行,及与诸老死。

如果皈依了佛陀,那么并不是偶尔时间的救护,而是恒常普皆救护无明、爱等烦恼聚,十不善五无间等一切有漏业恶行及老死。佛陀根本不会产生烦恼、业与寿或生三染污法,因此皈依他时便获得果皈依,圆满自利,说明了自皈依。被世间畏怖所逼者逃到高山、洞穴等处寻求救护,皈依世间君王、世间小天神、梵天、自在天等都不能如是救护。

庚二、成办他利:

救护诸损恼,恶趣非方便,

坏聚小乘故,为第一皈处。

佛陀对众生有五种救护:1、救护世间中凡有的一切损恼,如来的加持中使盲人复明、聋人听声、疯人获得正念,种种疾病天灾等只要趋至佛城就会止息,谁如若祈祷佛陀,也能灭除一切罪过。2、如来放光接触地狱等恶趣,即刻能止息他们的一切痛苦,使他们转生到善趣。在地狱等中忆念佛陀或听闻佛号也能从中解脱。3、外道等行非解脱方便的恶劣苦行及禁行,将他们从其道中唤醒,安置于善趣解脱道。4、对视为我与我所的坏聚见者,宣说人无我而将他们安置于声闻缘觉涅槃中来救度。5、欲求趋入声闻缘觉道的不定种姓者,令入大乘,从小乘中救护,因此佛陀是他众之第一皈依处。

庚三、由彼二因证成无比皈处:

许佛皈处无比胜,救离众怖坏聚乘,

恶趣多苦非方便,生死烦恼诸恶途。

上述的意义归纳,承许佛陀与世间皈依处及声闻缘觉寂灭一方涅槃的出世间皈依处相比更为超胜,佛陀这样的皈依处无有其余可比,是一切皈依处之最,为什么呢?因为佛陀在此轮回成为永久救离种种畏惧损恼、坏聚见等种种恶见、小乘、恶趣众生痛苦、趋入非解脱方便、生死及其因烦恼业的皈依处。按有些版本中提到业之代替用恶趣,必须理解转生恶趣的无间业及十不善业等是业之染污。

佛法圆满身,妙法化情智,

悲众至彼岸,许佛胜皈处。

佛是殊胜皈依处的原因:自利他利究竟的缘故,如此成佛时,是力等一切果法功德极其圆满的三身,自利究竟。为利他而相应界性、根基、意乐宣说十二契经等妙法能令他众相续解脱的智慧无碍,即是智慧,何时也不舍弃一切众生的慈悲达到彼岸,即是大悲,由这两者使他利究竟。具足二利究竟功德的缘故,承许佛陀是此轮回中最殊胜的皈依处。

尽除诸世间,众生之损害,

富足诸圆满,许佛大皈处。

佛陀是大皈处:完全遣除及永久寂灭时方所摄的所有世间界中一切众生的所有损害,富有世间出世间一切圆满的威力,为此承许佛陀是大皈依处。

己四(转依之功德)分二:一、解说转依;二、宣说彼超胜之理。

庚一、解说转依:

烦恼所知障,种子久恒具,

断除极广大,诸相尽摧毁。

心识相续中烦恼障、所知障及习气或种子,从长久轮回无始时以来未曾离开而恒常连续具有。断除:从一地至十地之间出世间微妙智慧由广大二资所生,无分别等同虚空极其广大,每一地也有上上品智慧等九类,具足一切相之自性,以这样的一切相完全摧毁或断除三障,对境五蕴转依为法界极其清净的自性,有境心识转依成无分别智慧之自性,或者,诸法转依成空性真如清净法界,八识聚转依成四智,这五者称为转依。总之,显现处的器、显现外境的八识聚连同显现身体的不清净一切显现本来自性安住于真如中,但由二障所遮而没有如实见到其自性,以道断除,以清净为差别的浩瀚无边显现就称为转依,就如所有而言,无有所取能取法而于平等性中不动的同时,以尽所有无杂显现一切所知如幻,但无有偏颇相而平等。

获转依白法,最胜德即佛,

极净无分别,大境智道得。

如此转依力、无畏等无漏白法的功德,声闻缘觉不具有,因此,获得具最极殊胜者就是所谓佛陀的体性,菩萨入定中以无分别最清净或极清净证悟诸法如虚空般无缘,后得中虽然显现无边所知,但见如幻等大对境智慧,或清净世间智,这两者是凭借修道获得。成佛时入定后得无别,以自然本智或不可思议大智慧一时照见一切如所有、尽所有诸法。

庚二(宣说彼超胜之理)分二:一、解说佛之转依超胜声缘之理;二、解说彼之十分类。

辛一、解说佛之转依超胜声缘之理:

佛住彼见众,如居山王上,

尚悯乐寂众,况于喜有人?

以如实安住如是通达或趋至法界如来佛陀安住地转依无漏的法界中,如同须弥山王高于一切山川,在它的上方看十方,可见近远好坏一切色法。同样,如来超胜高于声闻缘觉的转依,佛陀的圆满转依如同处在高高的山王上,以大智慧照见一切众生,对于喜乐自利寂灭涅槃的众生声闻缘觉也起悲悯或生大悲心,因为那些声闻缘觉不利益从无始轮回以来成为亲人的众生舍弃了大悲心,远离了证悟法无我的大智慧而不能断除所知障,由此未获得遍知智慧,所以佛陀对他们尚且也生起悲心,那么对于喜爱痛苦之处三有的其他轮回众生悲悯就更不必说了,因为他们没有脱离三苦。

辛二、解说彼之十分类:

依入极入非趋入,舍离普入二不二,

平等超胜遍行性,承许如来之转依。

所谓依——佛陀的圆满转依有超胜的功德,是什么呢?1、佛陀恒常唯利众生,为此趋入他利。2、佛陀的转依是世间出世间声闻缘觉转依等一切法之最,因此是极入。3、异生凡夫生烦恼之因是对境在近前、非理作意及没有断除烦恼的随眠三者,佛陀的转依何时也不趋入生烦恼之因。4、获得那种转依后永远不可能趋入烦恼与不善行,因此为舍离。5、一次获得转依,乃至轮回际之间不可能退失,一切时不间断而趋入,因此为普入。或者,趋入染污之对治的一切法,故称普入。6、所谓二,是指趋入初始真实示现证觉及最终示现涅槃二者,因为成佛后于十方一切世间以佛陀殊胜化身调化,一切时示现大菩提相。7、胜义中无有趋入彼二者,证悟轮涅二者平等性而趋入不二。8、从仅断除烦恼及种子之解脱的角度与声闻缘觉同分或平等。9、分别而言,佛陀的转依以断除所知障与具足力、无畏等功德超胜声闻缘觉。10、遍行是指相应一切众生各自的种姓、根基、信解而宣说三乘法,因此是乘遍行的本性。如是所解说的十种差别之理,承许为如来的圆满转依。由此可知,佛陀的转依,具最上功德,趋入一切对治法,因此趋入广大。

己五(周遍之功德)分二:一、真实;二、遣除疑惑。

庚一、真实:

虚空恒遍行,许佛亦如是,

虚空遍行色,佛遍行众生。

周遍时方一切法之理:如同虚空三时恒常随行瓶子柱子等一切事物。同样,法界无漏佛陀的转依也是于过去未来现在时恒常随行彼时的一切法,三时所摄的一切法均不超越真如,并且法界是自性清净,因此成佛时及前面分位从本体而言无有差别。犹如虚空无别周遍普行远近白红贤劣中等一切色法,同样,佛陀的法界也周遍贤劣中等一切众生相续,并随行其法性的自性,因为佛陀是法界客尘最极清净的自性,一地证悟法界普行的法相时就获得了自己与一切众生平等心,是自己也是众生,是众生也是自己,因此通达无别等性,于十地次第修行圆满至获得佛地时,圆满通达一切众生与一切法本性是真实圆满菩提的自性。为此,称遍行一切众生。

庚二、遣除疑惑:

犹如水器破,月影不显现,

恶劣有情前,佛影亦不现。

若问:如果佛陀的自性随行一切众生无有差别,那么一切众生自心的法性也应恒常见到佛陀的自性,为何却不见佛陀色身呢?

那是因为众生相续由障碍所遮蔽而不是见佛的法器:比如,空中虽然已有月轮,但水器破了无有水时,月影不会显现。同样,众生的相续未积累福德智慧资粮,具有烦恼不善业障碍的恶劣者,如同水器破裂无水般无有信心等持的净水,就不会显现佛陀自性与色影,梵语“热巴”涉及自性与色影二者。

如火依他燃,亦依他熄灭,

如是亦当知,佛陀现不现。

为此,见不见佛陀色身并非因为佛陀不遍一切,而是何处有积累见佛资粮的所化,佛就显现,若无有这种所化,则不显现,如同火当其他燃料存在就燃烧,无有其他燃料火则熄灭不燃。同样可知,佛陀色身也是于有些所化众生前显现成佛及住世,于无有所化之境与时间则涅槃不现。

己六、事业无分别任运自成之功德:

以四偈说明说法、示现种种事业、不间断、显现生减相:

如鼓未擂击,普皆出音声,

如来无造作,普皆出善说。

声闻们精勤于自利,至涅槃时所为相续中断,佛陀行他利是无有勤作分别念任运自成不间断,因此超胜。如同天人福报所形成的天鼓,何时帝释天要享受五欲妙,谁也未曾擂击,而发出随应欢喜享受五欲妙的声音,何时要从五欲妙中退出,它就会发出退出五欲妙的声音,克胜非天时发出胜利的声音,于放逸者前发出无常等声音。同样,圆满的佛陀也是安住于无漏法界中,无有分别念,无有想“对此人宣说此法”之分别念的造作或勤作,普遍传出随应各自意乐的种种正法善说。

犹如摩尼珠,无勤显自光,

佛陀无造作,定显诸事业。

如同如意宝珠无有勤作而显现自光遍照诸方,同样,佛陀也无有当行此等众生之利益的动机造作或分别,而如宝珠般以任运自成利益所化的方式必定显示身语意的种种事业。

犹如虚空中,世事不断现,

如是无漏界,佛业不间断。

如同虚空中,器世界成住坏、有情的行住等事不间断显现,同样,佛陀虽然安住于无漏法界清净处,但于其中如如不动而于十方未来际间他的事业一直连续不断。

犹如虚空中,事恒有坏生,

无漏法界中,佛业有生灭。

虽然是不间断,但以所化众生的原因,佛陀的事业显现入不入的生灭,就像这个虚空中恒时显现内外事物生住,有些事物坏灭,诸如森林、房舍等失火焚烧、有情死亡之类以前有的毁坏,也有内外事物重新产生。同样,无漏法界中,佛陀色身于世间幻化等事业也因所化而有显现重新产生,以前有的毁灭。

己七(甚深难测之功德)分三:一、法相甚深;二、处甚深;三、事业甚深。

庚一(法相甚深)分四:一、清净之法相;二、胜我之法相;三、非应授记法之法相;四、解脱之法相。

辛一、清净之法相:

前后虽无别,无有诸障垢,

真如许佛陀,非净非不净。

自性清净的真如,从异生凡夫位至佛陀之间,前后虽然无有差别,因为空性自性光明何时自本体也无有变化,但将无有一切客尘障垢的真如,承许为佛陀,具有客尘时,不称为佛陀界,自性清净原本清净,既不是重新清净也不是因客尘而不清净,因此清净之法相甚深。

认为“如果原本无垢清净则众生为何不成佛?如若后来垢染清净时才是佛那就不是原本自性清净”的智慧浅薄者难以通达此理。

辛二、胜我之法相:

空性即清净,无我得胜我,

佛得净我故,成大本性我。

空性自性光明就是自现客尘清净时,获得无有人法二我,因此获得诸法的自性或实相殊胜的我或自性或体性,诸佛获得了最极清净的本性,因此名为诸法无误实相真如本性大我。执著二我的耽著境是我,因为有实法上无有的缘故,无有二我的真如远离有无边,即是无误实相,因此现前它就是最殊胜的我,称为大本性我。

辛三、非应授记之法相:

是故佛非有,亦不说无有,

问佛如是语,许为无记理。

因此,佛陀不是以人、法之自性相而存在,真如超越戏论的自性中也不说无有,依于二法之心于名言中将补特伽罗相似相续执为佛陀,向佛询问佛灭度后再生不再生?佛灭度后有还是无?如此分别二边,对此承许是佛未授记之理,因为佛陀超离有无二边,无有生不生的名言。

假设问化身再不再现世间?在有所化的地点时间会反复出现,乃至众生际都存在,但与众生死后出生形式不同,对方是像询问众生死亡后生不生想成普通众生死后受生那样询问佛陀再不再生的,佛陀无有真正自相的生、现,因为是真如本性。

辛四、解脱之法相:

譬如铁热息,眼翳已消除,

佛陀心与智,不说有与无。

以真如本体安住,解脱也与之相同甚深,如同火烧之铁的热性消失、眼翳消除一样,不会说凉铁有要消的热性,铁凉的同时,如果当时热性先前已灭而无有,那又怎会有它消失呢?如同石女儿一样,不会说热性无有消失,因为如果当时热性没有消失,那就成了有热性。再者,有无眼翳也与之相同。与比喻类似,佛陀之解脱的心如铁,贪欲之火如热性般寂灭,佛陀慧解脱之智如眼,无明如翳般寂灭,既不说有也不说无。何时,心解脱、慧解脱,则贪欲之热与无明之翳先前已灭现今无有的缘故不说有寂灭,也不说无,因为心解脱与慧解脱随前而有。从不清净清净阶段心相续的角度而称为断除、解脱,但以真如本体衡量,本来解脱在佛地现前时,无有重新解脱的。以见修远离了所断烦恼,称为心解脱,对解脱真正了知是解脱,称为慧解脱。这是《注释》中宣说的。也可说断除所知障名慧解脱,实际就是解脱二障的本智。

庚二、处甚深:

无漏界中佛,无身如虚空,

随从前身故,非一亦非多。

安住于无漏界中的佛陀如虚空般唯是真如法身,无有偏颇各自的身体,也无有我所执的缘故佛陀并不是不同多体。随从先前信解行至十地之间行持菩萨行时有的各自不同多种身体而安立得果的佛陀名言,为此佛陀也不是一体。由于佛陀安住于无有一多漏法的法界中的道理难以证悟,因此是甚深。

庚三(事业甚深)分十一:一、菩提分法如宝源事业;二、成熟众生事业;三、趋于究竟事业;四、说法事业;五、幻化等事业;六、智入事业;七、无分别事业;八、顿见种种事业;九、智不入事业;十、相应解脱也属智慧事业;十一、摄义。

辛一、菩提分法如宝源事业:

力等佛陀法,菩提如宝源。

起到十力、四无畏等佛陀之法其源泉的作用,因此大菩提如同种种珍宝之源泉。

辛二、成熟众生事业:

于众善庄稼,亦许如密云。

能使众生相续中成熟六度善法的庄稼,也说如同从密云中降雨一样。

辛三、趋于究竟事业:

福智圆满故,承许如满月。

佛地福德与智慧资粮圆满究竟的缘故承许如同满月,就像满月无有丝毫不圆满的部分而完全圆满一样趋至究竟的事业。

辛四、说法事业:

智慧放光故,承许如大日。

佛陀遍知一切所知的智慧放射说法的光芒,照耀十方众生心相续见真实义的缘故承许如同大日,一个四洲世界中只有一个太阳,它无有大小,但佛陀的日轮能普照十方无量世间界,因此说这样的大日是前所未有的比喻。

辛五、幻化等事业:

犹如日轮中,无量光融合,

恒常行一事,亦能照世界。

如是无漏界,无量佛融合,

同行一事业,显现智慧光。

犹如日轮中出现的无量光辉无二无别而融合为一,恒时无二无别而行成熟庄稼、干燥淤泥等同一事,那光芒也能照耀世间界。同样,安住于无漏法界清净随顺前身说法的无量佛陀于真如法身本体中无别一味而相融合,行持调化所化的同一事业,作为显现十方一切众生智慧的光明。一位佛陀幻化并行持成熟有情的事业等时,因为于法身中无别的缘故,就是无量诸佛行持同样的事业,这就是融合,能作所作智慧一切是一体无别的缘故,依此说明幻化、说法成熟所化、示现神通等佛陀的一切事业也是一切佛总集的事业。

辛六、智入事业:

如出一日光,是集诸光辉,

当知诸佛智,出生亦如是。

犹如出现一束阳光时,照亮其他方向的一切光辉无有前后同时出现。应当了知,一切佛陀中,一位佛陀起现随应利益所化所问而授记的智慧时,其余无量佛陀的一切智慧同以那一智慧无有前后同时趋入、出现为同一意义。

辛七、无分别事业:

犹如日光辉,照耀无我所,

如是佛陀智,入亦无我所。

犹如日光照耀何处,无有“入此照此”的我所。同样,佛陀之本智为利乐所化众生而趋入,也无有我与我所,因为于无分别中任运而趋入的缘故。

辛八、顿知种种相事业:

如射一日光,能照诸众生,

如是佛陀智,顿现诸所知。

犹如一日光射于某地,能顿时照亮彼地所有的一切色法。同样,佛陀之智慧能顿时显现三时十方所摄的一切所知,一时了知一切,并不是像前面了知一些后面了知一些、了知有些时不知其他那样的相似智慧,而是一刹那间了知一切所知,如同明镜中顿然映现处于行境中的一切色法而无有先后。

辛九、智不入事业:

犹如许日光,云等作遮障,

如是佛陀智,众生过遮障。

如同人们认为太阳光虽然放射,但以云、舍宅、洞穴等作遮障而不显现光芒。同样,佛陀的智慧光芒虽然普照,但以众生罪过作遮障而不显现,不堪为见佛化身及闻法等之器那些过失导致佛智不入。

辛十、相应解脱也属智慧事业:

犹如以结牵,染衣艳不艳,

如是引力牵,众智显不显。

虽然声闻缘现前了解脱轮回苦的无漏法界,但就像白衣打结煮在染料里,没有打结之处以染料改变,打了结之处白色图案更鲜艳,所以一件衣服有色彩鲜艳不鲜艳之别。同样,由以往学道中宏愿与二资粮的引力所感,于解脱界中智慧也有明显不明显,虽然声闻缘觉灭尽了轮回苦的根本烦恼,是解脱,佛陀也是灭尽烦恼障及习气而解脱轮回,但由于获得了永断所知障及宿愿、二资圆满的大智慧,因此不间断示现能成熟众生界的智慧事业幻化等,而声闻缘觉不具有这种。

辛十一、甚深之摄义:

说此无垢界,佛陀之法相,

处事业甚深,空中画图案。

安住于无垢法界一味,佛陀的法相四甚深、处甚深、事业十甚深,如同用色彩在虚空中绘画难以办到一样,寂灭戏论的法界如同虚空,以分别表示如此就像用色彩在虚空中绘画不会染色一样,但是应当了悟对不可思议处诚信,如同于虚空能画上色彩图案一般极为稀有。以上解说了甚深的功德。

己八、法界真如无迁变之功德:

真如于一切,无别然清净,

即是如来故,众生具彼藏。

一切法的法尔真如法界于一切众生的心中无有差别本来具有,但客尘清净的真如就是如来,为此一切众生也都具有真如自性光明藏。如来藏无漏法界三时远离迁变盈亏,因此如来智慧身完全清净究竟就是恒常稳固寂灭无有迁变,以此理由也可成立。

己九(无量财富之功德)分二:一、财富之差别;二、彼之分类差别。

庚一、财富之差别:

声闻之财富,胜伏世间财,

辟支佛地者,亦胜声闻财,

彼者之财富,不及菩萨财,

菩萨之财富,不及如来财。

声闻的福德、智慧资粮与神通之财富,超胜世间人的二资与仙人的神通等财富,缘觉地者的财富又胜过声闻的财富,也就是比声闻超胜广大。缘觉的功德财富又不及菩萨的二资、神通等财富的百千分之一等。以比喻、数量与因都比不上。菩萨之财富又不及如来二资圆满与神通、力、无畏等无量功德究竟财富的一分。菩萨的功德财富虽然极其无量,但与佛陀的功德财富相比,如同一微尘与无边世间界的差别一样有悬殊差异。

为什么呢?

佛陀之财富,为何何如何,

几何何时入,无量不可思。

因为真实圆满佛陀的财富,行持补特伽罗利益也是无量,并不是为了一个百个等有数的补特伽罗,是为利一切众生而行的缘故。趋入处也是无量,趋入周遍虚空的世间界,因此无量。趋入方式也是无量,因为工巧、投生、殊胜化身与种种方便游舞依于所化界性无有限量。趋入多少,也是无量,利乐一切众生其饶益不可定数为多少。何时趋入也是无量,只要众生无尽,就行持他利,众生不可能有边际。如此承许佛陀的财富为何趋入、趋入何处、如何趋入、趋入几何、何时趋入,均超越声闻缘觉之境界,甚深的缘故不可思议,广大的缘故不可分类或无量无数。

庚二、彼之分类差别:

五根转依时,照了一切境,

生千二百德,获得妙自在。

眼等五根转依即清净时,每一根都能照了一切根的对境,生起见一切境相的十二种百数功德,获得微妙自在。以前根没有转依时,眼根只能见色法而不能确定声等其他根的行境。已经转依时,眼根能取色声香味所触一切,因此能照了一切根境。对于一千二百功德,安慧论师的《注释》中说:一根也具有一千二百功德,参阅《陀罗尼王经》、《妙法白莲经》中所提及。有些人承许妙相、随好合计一百一十二,有些人承许是地的功德等而不是根的功德。这些说法与此处无关联,决定要按照前面所说的观点。再者,从分为六方而言,一一也分为十方的五境,以眼为例,眼见色法,非差别法,不算它,取声香味触者,因此眼根有二百四十功德,五者合计共一千二百功德,显然也可算成十二百。虽然《妙法白莲经》中有受法之福德所生肉眼取诸方色等一切的说法,本该再详细根据经而分析,但因此时忙于入座而没有写成。

有人说:对此按照唯识宗的观点有色根、对境色等如果没有两个,则根如何转依?

如云“于自之种子,识起彼显现,处者有二种,佛说彼彼等。”阿赖耶识中有所取能取的习气,从中显现外六外及内六处,成为生眼识之所依的内种子,所谓眼是能取,眼识中起现所取境色相,称为色,其余根也是如此。如是从显现侧面分为内外二处,何时无有颠倒的智慧断除了颠倒贪执就是转依。

意者转依时,则随自在行,

无分别智净,获得妙自在。

所谓意,声闻宗说是六识灭尽无间的阶段,为意根。但大乘不把它叫意,承许染污意称为意,它是意识的所依,如眼识的所依是眼根。这样的染污意没有转依时,是有我见,一旦远离了我与我所执而转依成平等性智时,随着转依的五根自在而行,意没有转依时,也像根共同趋入一切对境一样。不分别所取能取的智慧无有烦恼障所知障之垢,获得微妙自在。

根识转依时,如愿显受用,

清净佛刹土,获得妙自在。

取色等五境的有境能取五根识转依时,根识的行境随心所欲显现受用,随其意愿显示极乐世界等清净刹土,获得微妙自在。安慧论师的《注释》中说:“色至法之间六境及五根识转依。”不清净各个根识只认知自境,当转依时一一都认知一切对境。

分别转依时,智慧诸事业,

恒常无阻碍,获得妙自在。

分别即意识转依时,一切时分恒常对一切所知无碍的智慧与示现幻化等一切事业无有阻碍,获得微妙自在。

所依转依时,佛陀无垢处,

不住之涅槃,获得妙自在。

所依阿赖耶识转依时,安住于佛陀无垢之处,不住轮涅之边的涅槃,获得这样的微妙自在。

欲染转依时,安住佛大乐,

见女无烦恼,获得妙自在。

男女根交合的欲染转依时,安住于佛陀无戏等持安乐中,见到女子也无有贪爱的烦恼,获得微妙自在。

空想转依时,想事得降临,

行走驾驭色,获得妙自在。

虚空之想转依时,获得如其心想的一切事物从虚空中得以降临的虚空藏等持,能无碍行走于虚空、山岩等处,驾驭色是指,如果想显现,则能从虚空中显现任何色法,如果不想显现,则以灭身等持使一切如虚空般不现色相,获得这样的微妙自在。

佛陀无垢处,转依无有量,

成办无边事,自在许无量。

以如此宣说为例,显现处所、显现身体、心识、对境色等无边无际尽其所有显现完全清净转依也是尽其数无量的缘故,佛陀无垢之处,有无量转依,成办利乐所化众生不可思议之所为,承许功德或威力的自在无量。

以上宣说了佛陀证得无量自在之功德。

己十(成熟有情之功德)分七:一、成熟之所为;二、所成熟之补特伽罗;三、成熟之种种方便;四、成熟无分别;五、无偏堕成熟;六、辗转成熟;七、无厌足无增减不间断之理。

庚一、成熟之所为:

世间诸方所,如来之善说,

增善世间者,清净至最胜,

未曾积善者,增善至最胜,

如是未熟熟,恒行非无余。

若问:成佛时如何于众生所化界成熟有情?于无边无际世间而不是个别方所,是于十方一切浩瀚方位。是谁来成熟呢?佛陀。以什么方便成熟?以善说经典妙法。如何成熟呢?对于从信解行至十地之间六波罗蜜多善法增长的诸世间者,以令越来越清净至最上大涅槃来成熟。对于没有发心没有入道的众生——以前没有积累善根的世间者,以令他们发心入道直至善根越来越增上到最殊胜的方式来成熟。如是未成熟的众生令成熟,如此成熟众生的事业永时不间断恒常行持或行进,但也并不是无余成熟众生后穷尽,因为众生无边故无减、法界无生故无增,诸法虽无自性但有显现,因此染净现相不可能灭尽。

庚二、所成熟之补特伽罗:

世间诸方所,坚稳恒诸时,

难得大菩提,胜德具足胜,

常坚成无依,依怙大稀有,

由行妙理故,亦非大稀有。

如是成熟无量众生使所有世间处处成熟的补特伽罗坚稳菩萨们每一天中当时刹那间也恒常不间断于一切时获得极难得的无上大菩提,具足力等殊胜功德,超胜世间者与声闻缘觉,乃至轮回存在之间恒常永时无有退失,故为坚稳。得以作为被轮回痛苦所逼迫无依怙者获得寂灭一切痛苦之涅槃的依怙,如刚刚所讲,许多补特伽罗平时次第每一天的刹那中获得那种功德,实是大稀有的,成熟的菩萨行者由从发心起行持六度所摄的二资深广道妙理中获得这样的果位,也没有什么大稀有的,因为由殊胜因中生殊胜果是自然规律的缘故。

庚三、成熟之种种方便:

佛顿时有前,转数百F轮,

有前不现生,有前异生行,

有前现证觉,有前示涅槃,

彼处中不动,同时行一切。

佛陀顿时无有前后于有些对境前转不同数百种法门的F轮,蕴界处缘起真谛、(十)地、(十)波罗蜜多等所诠义多种,能诠句偈颂等数百种。与其同时,在有些刹土,示现从兜率天降下投生到赡部洲。在有些刹土不显现,不示现十二相而示现菩萨相;在有些刹土示现生世之种种行,菩萨本生行为,布施种种身体受用成办他利。如是示现行持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多,示现贤劣中等种种生处。于有些刹土示现无上大菩提,于有些刹土也示现获得缘觉菩提,有些也示现获得声闻菩提相。由调化所化示现所有三菩提。安慧论师的《注释》中说:所谓“示现大菩提”是指于有些刹土示现涅槃相。那所有事业无有前后一时示现,但佛陀于无漏处真如清净法界中如如不动,无勤任运自成行持这一切。

庚四、成熟无分别:

诸佛无是想:此为我成熟,

此当余今熟,然于诸方所,

恒常以三门,善法成熟众。

诸佛并没有此种想“这个有情是我以前成熟的”或“这个有情是未来要成熟的”、“另外这个是现在成熟的”现行勤作分别念,但于不是相似方位而是无边诸方所中,乃至未来际时间中,恒常以三乘门无漏之善法成熟无量众生。

庚五、无偏堕成熟:

如日无勤中,光芒照诸方,

无边众光明,成熟众庄稼,

如是具法日,寂灭法之光,

无边照诸方,成熟诸有情。

犹如太阳无勤中光芒照耀一切方位而不是照一方,以无边光明成熟众多庄稼。同样,具足十二契经无量法的佛陀日,指示寂灭一切痛苦之涅槃道的法光,浩瀚无边照耀无量诸方,无有偏堕成熟众生。

庚六、辗转成熟:

犹如一灯燃众灯,无量无数彼无尽,

一者成熟化众熟,无量无数彼无尽。

犹如一盏灯点燃的众灯极多,以分别心无法估量,无可计数,但前面的那盏灯并不会因增多而穷尽。同样,成熟究竟的一位佛陀成熟的会众菩萨极多,每一位菩萨也成熟诸多有情,他所成熟的他们也接连不断辗转直至未来际之间成熟,虽然出现无量无数成熟的众生,但佛陀成熟无有穷尽,如此成熟相续永不穷尽。

庚七、无厌足无增减不间断之理:

如此大海不餍水,百川流入彼不增,

佛界趋入恒不断,不餍不增最稀有。

犹如外界的大海,虽然各方的种种大江小河恒常不间断流入,但大海不厌足水,恒常为百川流入提供机会,也不会因为许多大河尽情流入而变得越来越增多。同样,佛陀界或无漏真如法界,虽然清净障碍的无量声闻缘觉菩萨涅槃者恒时不间断趋入,但它既不厌足也不增长,这是最稀有最稀奇的。

以上以十种功德差别宣说了大菩提。

戊二(以具彼功德之菩提体因果等六安立而宣说)分二:一、真实;二、别说分类之义。

己一、真实:

诸法之真如,二障清净相,

缘性缘彼智,无尽自在相。

这(一科判)四颂的意义归纳,是讲极其清净的法界,因此首先宣说此,其后宣说大圆镜智等四智,圣者佛地中,佛地由五法归摄,即所说法界清净与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本论中归纳其义作抉择。

也就是说,如此所知有为无为有漏无漏的一切法自性空性远离一切边,称为真如,因为是无误实相真实际与胜义的缘故。真如自性虽然无有任何差别,但以种种有法而称为法。佛陀众生的真如虽然无有不同差别,但自现颠倒具有客尘众生相续的真如称为有垢真如,是可断除的客尘障碍,法性是永无迁变的,一旦各自众生相续中的烦恼障与所知障完全清净时,就是法界极其清净之法相,称为佛菩提。以此说明真如转依。菩提也是于入定中,缘于清净法界真如实性无分别智慧获得无尽自在,以后得智慧缘于无分别智慧获得无尽自在,也就是说,后得无误了知无分别智慧之理。按照安慧论师《注释》的译文说:“‘知实性缘彼’,实性阿赖耶识依他起法相转依的无分别智慧,以后得智慧真实了知,‘缘彼’是指无分别智慧缘于法界。”虽然字面解释方式不同但意义相同,因为获得两种无尽自在,即是讲入定、后得的智慧。总之,佛地,无有入定后得轮番,以一智慧照见如所有是无分别,照见尽所有是一切种智,因此是获得这二者无尽自在的法相。如此由于法性与有法无别的缘故,究竟转依时,如实照见法性不动摇的同时也无勤任运了知尽所有的二智自在的本性身或法身即是大菩提的法相,所以是大菩提的本体。

知真如一切,由修真实生,

诸时令有情,生二无尽果。

能获得或能现前大菩提之因:依照大乘经中所说空性,以闻思修抉择真如后于信解行地通过积累二资粮修行,从而现量了知真如,最初生起出世间智获得一地后,至十地相续末际之间,以一切种种方便门修行,从中真实产生。菩提之果:使无边一切众生一切时分产生暂时与长久利乐二者,也就是乃至轮回存在之间,具足无尽之果。

身语意幻化,加行方便事,

等持总持门,具足二无量。

如是身体显现一切、以语言说法、以智慧加持的幻化事业或加行方便的事业,在佛调化者前示现佛陀,直至幻化天龙等种种身体。如是以语言直接说法,或从虚空、墙、树等中传出法音,或者以意加持愚者也证悟甚深法义,或加持舍利子、须菩提等令说般若。所谓加行,是指幻化事业,所谓方便是指能幻化的方法,或者方便是指幻化事业,调化众生的方法。具足首楞严虚空藏等无量等持、无尽宝箧无边门等无量陀罗尼门及无量福慧资粮,就是具足之义,具足无量总持等持二资粮。

自性法受用,幻化相异入,

此者即名谓,佛陀法界净。

菩提之分类:从本体而言为自性身或法身,从显现而言为圆满受用大乘法之身,从行他利事而言以幻化身相异趋入,以六安立宣说,这是说明佛陀法界清净,因为法界清净的大菩提以本体等六种来抉择的缘故。

己二(别说分类之义)分二:一、解说所依三身;二、解说能依四智。

庚一(解说所依三身)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辛一、略说:

佛陀身类别,自性及报身,

别者即化身,初为二所依。

佛陀身的分类,自性身即法身,断除了阿赖耶识上具有的二取之垢成为如实照见法界的大圆镜智时。从真如分而称自性身或本性身,从智慧分称为法身,因为这两者是有法与法性无别,所以不管如何说都需要认定为现前最为清净的双运实相,而不可理解成现分空分脱离,就是一切经论的密意胜义。受用圆满身:染污意转依成平等性智、意识转依成妙观察智、入地的菩萨圆满受用大乘法之时。与它们不同的是化身,五根识转依示现从兜率天降下等成熟赡部洲的有情等时。初者法身是后面二色身的所依或根本,因为由最清净的大菩提中显现清净不清净两种身。

辛二(广说)分二:一、分说三身;二、宣说归摄平等恒常三者。

壬一、分说三身:

报身于诸界,摄眷刹名身,

圆满受用法,事业悉相异。

自性身平等。细微与彼系,

随意示受用,许是报身因。

佛无量幻化,承许为化身。

一、受用圆满身:于诸清净世界,摄集眷属菩萨不同,也就是菩萨相众多相异的眷属不同;刹土也是有水晶、纯金、琉璃等不同颜色、不同行相;名号也不同,如毗卢遮那佛、无量光佛等;身体也不同,有些是白色、有些黄色等;圆满受用法也是不同,有些讲般若、有些讲十地等种种大乘法门;相也是不同,以所化的意乐,有些见身大,有些见身小,还有颜色等;法也是宣说随同所化意乐的大乘法。诸如此类显现不同相,而不完全固定。

二、自性身法身:,一切无别一味平等,具二清净法界最清净自性中无有不同显现。所谓细微,不成为声闻缘觉等的行境。报身与其相联,因为法身是显现报身之因。是怎样的呢?由法身等流因中产生报身,令入地菩萨随意受用大乘法,为报身,承许法身是菩萨们自在或能够圆满受用大乘法之因,因为眷属菩萨们之意圆满受大乘法的报身由它造作。随意享受外受用刹土清净及内受用大乘法二者之义,以报身而行。

三、佛陀化身,应机无量幻化的一切都承许为化身,不仅仅指殊胜化身,幻化为天等众生各自的形相也称化身。

二利圆满者,一切相住二,

恒示工巧生,大菩提涅槃,

佛陀此化身,解脱大方便。

自利圆满与他利圆满,如是二利圆满,一切行相或一切种相住于报身与化身二者中,佛陀的自利究竟后于清净刹土清净眷属中散布大乘法喜宴的行相恒常安住,色身究竟就是报身,化身能成熟其他不清净众生,所以行持圆满他利,这是就主要方面讲的。法身是自利他利不可分割为异体,因为是出生二利圆满的二身之所依。化身行他利之分类:恒常示现工巧、投生、大菩提,涅槃四种,尽未来际示现,佛陀此化身是一切众生解脱于涅槃法界的大方便。安慧论师说:“示现工巧,指木匠、陶师、乐师等工巧师;示现投生,从兜率天降下投生到国王种姓与婆罗门种姓等中;示现大菩提是成佛;究竟示现涅槃。”

壬二、宣说归摄平等恒常三者:

当知以三身,摄集佛陀身,

是说三身者,自他利所依。

所依及密意,事业平等性,

自性不间断,相续恒常性。

应当了知,以三身可摄集一切佛陀之身,也就是说,三身,行持自他利的是报身化身二者,它们的所依是法身,因此归集于诸佛的一法身中,无量报身均归集于报身中,无量化身均归集于化身中,无不集于三身中。

宣说一切如来平等之义:佛陀有三平等,所依或依处平等是指法界清净法身中平等无别;密意平等是指一切法身密意无有大小贤劣,一切均是利乐有情的一密意;一切化身事业调化有情平等,一切均由佛陀的一幻化中出现,如前所说。

宣说一切如来身恒常之义:有三种恒常,法身是自性无生无灭,故是本体或自性恒常;报身永不间断说法故为恒常;化身相续恒常,在有些众生前虽然不显现,但尔时于有些众生前显现,以这种方式乃至众生存在期间相续出现故为恒常。为此,佛陀三身是恒常性。

庚二(解说能依四智)分四:一、略说;二、广说各智;三、宣说能得此等智之因;四、宣说一切道究竟为佛智。

辛一、略说:

镜智不动摇,三智依于彼,

平等妙观察,成所作唯此。

阿赖耶识转依的大圆镜智,是于清净法界中恒常不动摇,乃至轮回存在之间无有出入而安住。三智安住于或依于大圆镜智,有出入故为动摇。三智是指什么呢?染污意转依的平等性智、意识转依的妙观察智、五根识转依的成所作智。如此八识聚转依的智慧唯有这四种。

辛二、广说各智:

大圆镜智:

镜智无我所,恒具不偏堕,

所知皆不昧,恒非偏向彼。

诸智之因故,如智大源泉,

即是报身佛,现智影像故。

大圆镜智虽然显现一切所知相,但无有所取能取分别、我与我所分别及现行勤作,因此无有我所。比如,镜中虽然映现许多影像,但它们不成立,对它们不会有分别与现行。它并不是像于有些境域趋入有些不趋入一样,而是不偏趋入一切对境,故为不偏堕。它是三时中均产生,故为恒具,远离烦恼障所知障故为于一切所缘所知均不愚昧而如实证悟。行相,恒时于彼彼所知,不以分别耽著执著为如此,因此于所缘中无有偏向,虽显现但不分别偏颇相,它是其余一切智之因的缘故,如同一切智慧珍宝源泉大海,它称为报身佛,因为是它的究竟设施处。为何名为大圆镜智呢?犹如明镜中映现一切影像般,此智中显现凡所有的一切所知相,证悟它们如所有等性,证悟尽所有法不相混杂,任运利益所化众生的三智影像或行相的法相事相均依于它而出现,因此名为大圆镜智。

平等性智:

平等性智者,许修有情净,

不住而寂灭,许为等性智。

彼于一切时,具足大慈悲,

依有情信解,定示佛陀身。

一地时证悟我与众生平等性,至十地间修行,我与我所的细微习气也予断除后承许成为清净佛地的平等性智。不住有寂方或边轮涅无别等性,也就是寂灭缘于有寂二者承许为平等性智的本体。一切时分,具足大慈心与大悲心,随众生各自如何信解而必定示现佛陀的身色形状等种种,此为作用。

妙观察智:

妙观察智者,所知恒无碍,

唯是如等持,总持之宝藏。

于诸眷属中,示现诸自在,

斩断诸怀疑,普降大法雨。

妙观察智是对一切所知的所有自相与共相恒时无碍了知的智慧。唯有它如同无量等持与无量陀罗尼门的宝藏一般。其作用,于佛陀的眷属坛城中,示现外妙欲圆满、大地由珍宝所成的净土、如意树、甘露河流、无量宫布局庄严,无漏色声香味触聚合的云层密布等一切圆满自在。内法圆满,无误真实宣说深广一切法自相共相,斩断一切眷属众的所有怀疑,普降大乘大法雨。

成所作智:

成所作智者,诸界以种种,

无量无边化,成办众生利。

佛陀彼幻化,恒行成作别,

数刹于诸时,当知不可思。

成所作智于无边一切世间界,以身语意不同种种幻化——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的幻化成办一切有情之利。刚刚所讲佛陀的幻化是种种无量、不可思议的理由:由恒时行持不同界性、根基、信解的众生之利或成办所作的差别而显现各种各样,于佛陀能调化者前幻化为佛陀相,如是幻化成声闻缘觉菩萨等一切众生而利益有情等,总之示现千差万别的无量幻化,所以为种种。幻化也超越了百千等计数,所以称无量。所谓刹土,调化的刹土不是一个百个等相似刹土,而是示现幻化超越恒河沙数的十方浩瀚无边刹土的游舞,应当了知佛陀的幻化一切时处均不可思议。

辛三(宣说能得此等智之因)分二:一、异熟之因;二、清净能得之因。

壬一(异熟之因)分二:一、真实;二、引申义。

癸一、真实:

受持平等心,尽宣真实法,

成办所作故,真实生四智。

异生位,依止善知识以闻思修行而受持大乘法等,是获得大圆镜智之因,因为依靠此因次第使阿赖耶转依成大圆镜智,应当了知由受持正法的缘故生起大圆镜智,其余三智也依此类推。异生位修炼对一切众生与自己平等慈爱之心,由修习平等心的缘故生起平等性智。信解行位,依照所听真实法无误为其他众生宣说的缘故生起妙观察智。如是自己成办众生之所作的缘故生起成所作智。由这四因真实产生四智。为此,在异生位,为获得此无上四智,发殊胜菩提心尽力修行四因并为获得彼等而回向,则以因果无欺的缘起必定成为终有一日获得彼智之因。

癸二、引申义:

若想:如此不同众生获得这样的无上智时,如果成了多种不同自性的多位佛陀,那么佛陀就成了自相的补特伽罗,他的蕴界处成了多种自相的法,由此就成了有为无常的法,这样一来,说圣者以无为而安立、不是以有为而安立如何合理?假设成佛时无有不同,那么各个有情修道得果难道不成了无义吗?

乃至有人执与法执之想,期间不同相续的人与其蕴界等法就现为不同多种,而胜义中法与人体性不存在,是二无我自性空性光明,因此现前真如时,远离执著人、法自性,于佛地诸佛法界自性智慧身是不可思议一切种相,因此也无有任何以平庸的心所执取自相的法、人这样的相状,所以说诸佛胜义无别,名言安立有不同。

种姓别有义,圆满无始故,

佛非一净住,无异故非多。

有些人说:于一个世界一位佛陀现前成佛,当时十方其余世界中其他佛陀不生不现,因此一切世界只有一位佛陀,他于其他世间以幻化行利益。

有些人说:从无始时以来只有一位佛陀,这一位佛陀于一切佛刹利益有情而行佛陀的种种事业。

有些人说:获得究竟地的佛陀也不是一位,断除分别我与我所远离二障的法身也有多种不同。

实际一概而承许佛陀是一是多这两种情况都不正确,原因是什么呢?世间界中有可成佛之种姓的无边有情,由于种姓有差别的缘故果不应该唯有一尊佛,比如一大堆粮食中不应该唯有一粒可生苗芽而其它不生苗芽。如同烹调好的食物谁吃饱谁有利一样,谁积累二资粮都有获得佛果的意义,假设只有一位佛,那么许多人为获得佛果而积资粮就成了无义,但那是不合理的,因此佛陀非并只有一位。诸佛最初发无上菩提心时立誓“我得大菩提而将一切有情安置于菩提”至佛地圆满。如果唯有一位佛陀而无有其他众生成佛,那么那位佛陀就连一个有情也没有安置于佛地,因此最初立誓就成了未圆满,但那是不合理的,因为诸佛利益有情的誓言已经圆满的缘故,佛陀并非仅有一位。

这以上遮破了声称世间界只有一位佛陀而其余世间无有其余佛陀的说法。

所说转轮王与佛陀二者不会同时出现在一个世界,那是指一个四洲世界,诸如殊胜化身释迦王,他一位佛在具有百俱胝四洲世界的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同时于尽其所有的世界中幻化尽其所有数一一示现入胎等化身佛,这是《摄乘论》中宣讲的。那是就时间而言,遮破声称从无始时以来只有一位佛陀的说法。

没有积累福慧资粮不可能成佛,那二种资粮也是无有其他传教的佛陀而不会随便产生,因此在前前佛陀之前,有其他佛陀,如同轮回无始一样佛陀也是无始的缘故,从无始以来只有一位佛陀的说法不合理,成立接连不断相继有许多佛陀出世。

以刚刚所讲的理由,说明佛陀不是仅有一位,佛陀有众多无量。

然而,由于获得法界无有二障之垢最极清净无漏的微妙界时,安住那种境界中也丝毫无有异体的缘故,佛陀是以具二清净真如的无为法而分或安立的,为此佛陀也不是众多,因为一切于法界真如无相自性光明中一味,如前文也已宣说。

壬二、清净能得之因:

是无真如者,许为有之最,

不缘一切相,许为缘之最。

修行不观相,许为修之最,

无见获得中,亦许得之最。

能获得具无二法相的大菩提自然本智一切种智之因是,五度尤其是能清净其余波罗蜜多最主要的般若波罗蜜多,因此说能获得究竟大智慧的因是般若波罗蜜多。无有所取能取等遍计二法相所缘的它就是胜义圆成实或真如谛,承许为真实实相中有之最,这是从对境侧面讲的。一切时处不缘任何戏论相,无分别智慧承许是缘之最,因为是如实抉择真实际的智慧,真正的无缘智慧在一地时获得。无缘远离一切戏论相,就是大乘的清净见,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多中不见任何所缘即是见之最的意义。修行不观所取能取相的缘故承许为修之最,随同实相与真如而修行的缘故,真正不缘修者、所修与修行三轮,从二地至十地间生起,随同的修在信解行地也有。因为果位佛陀之诸法也是自性无缘,所以不见以真正成实相获得的得也承许是得之最,乃至没有断除执著所得法的耽著期间不得佛果,由了悟无得的法相才得成佛。《般若经》中也说:不住是第一住,无得是第一得。

视为上远相,我之精进胜,

菩萨我慢者,名为远菩提。

如是诸宣说,视为唯分别,

菩萨无分别,名定得菩提。

如是宣说以了知基道果一切法于远离一切戏论相的真如中一味平等而获得佛果之大智,如果行有相想,则远离而不会获得果般若,如果证悟无相,则不久迅速获得之理:对最上佛法执为实有与相状,或者革日一词涉及沉重,按照安慧论师的《注释》,视为沉重、久远、以相状精进,认为具有无上菩提力等稀有法也是难以修行,因此视为(上)沉重。需要于三大阿僧祇劫之间修行,视为漫长久远,所修的对境相,认为我为无上菩提的精进超胜他人,有这种见的菩萨是住于所缘的我慢者,称为远离无上菩提者,因为没有离开所缘与我慢之前不会真正获得菩提道。

如刚刚所讲,一切有缘的见,仅是假立,只是自己的分别念外,真实本体不成立,由此证悟诸法唯自心,那个心也视为或见为不分别有实与相状,这样的菩萨无有相状耽著的分别,称为必定获得无上菩提者,因为依靠无分别将迅速获得无生法忍。

辛四、宣说一切道究竟为佛智:

如河非地下,处异水亦异,

水少作用异,微小水生用。

入海则一切,处一水一大,

用一水群生,恒常大受用。

未入佛坚稳,依异慧亦异,

证小自作异,少众常受用。

入佛则彼等,依一大证一,

事业合为一,大众大受用。

众生,以各自分别念所感显现不同相续及不同种种法,这是无可否认的,但诸法仅是以分别念安立或者分别念假立,实际各自本体或自性无有任何成立,分别念以无分别智慧次第净化,寂灭法、人等种种相戏论的真如清净所取能取障越来越超胜时,获得真如法界中无有不同平等性之理:比如,河流不是行于地下入于大海,当时东方等境域各自所分,依处不同,河水也有恒河、信度河等大河及小河的不同类别,观待大海,那些河流的水也是少量,各自所起作用也不同,有些产生风、有些产生胆、有些产生涎等、有些灌溉田地、有些用于清洗等,对种种不同众生起到所享用的不同作用,成为住于水中的青蛙蝌蚪等细微或微小含生的受用。如果水流入于大海,则一切于一大海中融合而依于金地,所有依处均无不同而是一体。海水也是广阔无垠、深不可测,所以同是广大,所有海水同为咸味,水流散收同一所行,成为居于海水中体积庞大的巨鳖、大鲸鱼等及种种小生灵——众多含生恒常的大受用。与此比喻相同,没有入于佛地的坚稳菩萨们各自的五蕴所依也是不同,智慧利钝贤劣也是不同,未断除所有障碍而无有遍知智慧,因此证悟观待佛陀也是极其渺小,各自的布施等何时相应趋入多少的所为也不同,他们利益成为各自所化的少量众生,因此为那些所化所受用。而并非像佛陀一样利益十方无量无边众生。所有菩萨最终趋入佛陀之清净法界具足大圆镜智等四智自性真如时,所依或依处也是一个,因为一个清净法界中以蕴相续所分,因此所依无别。全部都是现量了知一切所知相的大证悟,无有根基利钝等不同分类,同为遍知智慧。一切事业无别合一,永不间断故恒常,也就是利乐尽十方虚空际的广大众生无量无边不可估量事业的大受用无有穷尽。所谓大众,是指最大量的众生。

丁三、摄义——缘无上菩提而教诫发心(以赞叹大菩提教诫发心而总结本品):

佛具无比白法故,亦是利乐之因故,

安乐善妙无尽源,具慧应受菩提心。

如是所说的佛陀从自身而言具足波罗蜜多、菩提分法、力、无畏等无比无漏白法的缘故,也是利乐其他众生之因的缘故,果是永久解脱痛苦的安乐,是永久解脱痛苦恶行之善妙永无穷尽的源泉,为此教诫具智慧者自相续理应真实取受发无上殊胜菩提心的善法。

大乘经庄严论中第十菩提品释终


总结:

初成皈种姓,发心自他利,

真如义威力,成熟及菩提。

总结归纳上面几品,初者是成为经庄严之理品,共五颂。证成大乘是佛语以十五颂宣说。其后,皈依十二颂。种姓十三颂,如是发心二十七颂,修行自他利中,三颂宣说自利,六颂宣说他利。真如或真实义以十颂宣说。威力以十颂宣说。成熟自己与众生以二十颂宣说。菩提以八十七颂宣说。如此十品之后宣说了它们的总结,即五无上圆满义理中前四理,以证成大乘是佛语、基种姓、道之根本皈依、大乘道之差别意乐发心、加行修行、殊胜能修的威力与成熟,修行之果菩提的总类别说明。了知所修学大乘道果差别后,首先解说道奠基之理,接下来宣说如何获得所修学果无上菩提真如的方便菩提分法体性,第五无上圆满义理,这以下宣说,首先总结科判,以上以总类别宣说了所入大乘之理,从而使道无歧途,如奔驰的马一般无有怀疑而趋入的缘故,宣说所建立等四者,菩提不可思议如开启宝箧,但五义理中,也是所获得所思维,因此如喜讯之理。如直接打开宝箧是佛地,但能现行如直接打开般的方便或因是菩提分法道,所谓菩提分法,是总称别用,而不要执为单指三十七道品,需要理解成信解至行为之间。为了知菩提是什么,其同品是什么,菩提是证悟圆成实究竟义各别自证,以第十品宣说了,十品以下是能修它的方便或道,因此是菩提同品的体性,实修菩提分法经行十地获得功德差别,直至现前佛陀的四无量、解脱、尽处、胜处、十力等究竟功德之间,即是第五义理,因此应当了知。如此宣说菩提分法的体性时,以信解至行为品之间剩余的十一品宣说。于此表示,相似对应瑜伽五地,从信解至教言之间五品是基,方便至菩提分间四品是发起,功德品如镜,行为品的十地连同总结偈,是显现,究竟果法偈是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