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佛经讲解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解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解4 返回
字体: A- A A+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第4课(临时版)

仁波切传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课前开示

下面我们讲《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末法五百世时,作为讲经说法者要怎样清净地说法?作为一个末法时代的众生,我们如何清净地接受佛法?这个很重要。前面讲了2个四种法,2个二十种法,一共48种法,基本上都是讲正面的。下面有一部分是从说法者、听法者的角度,以杂有名闻利养的心来宣说,这算是负面的,当然也有正面的部分,我这里不一一分析。

(师感冒了)刚才有个堪布说,那您现在这样感冒不舒服,待会怎么讲经?我说应该没问题,(师流鼻涕)看来还是有点问题~

正式宣讲

今天继续讲:

佛告弥勒。汝观未来后五百岁。有诸菩萨甚为无智。行法施时。若有利养生欢喜心。若无利养不生欢喜。

佛告诉弥勒菩萨:你观未来后五百世的众生,如果有菩萨甚为无智,没有取舍的智慧,讲经说法、做法布施时,一旦有利养就产生欢喜心。利养,指供养、财富、名声,即世间八法中的名闻利养。后五百世作法布施的菩萨,只要有利养就特别欢喜,遇到了比较有福报的大施主,既有信心又有钱财的信士,就愿意摄受;如果没有利养、长得也不好看、钱财也没有、供养也没有、什么利养都没有的话,就心不欢喜,觉得摄受他没有意义。因为他的目标不是一心一意利益众生,最主要的目标是财富。确实也是这样,人们很现实,讲经说法的居士、出家人中,也是难免的,佛陀时代也有,现在也会有,这种人他不是要解除众生的痛苦、困惑,主要是为了得到利养,得不到的时候就不欢喜。

彼诸菩萨为人说法。作如是心。云何当令亲友檀越归属于我。复更念言。云何当令在家出家诸菩萨等。而于我所生净信心。恭敬供养衣服饭食卧具汤药。如是菩萨。以财利故为人说法。若无利养心生疲厌。

这些菩萨为人说法时就这样想:为什么这些亲友、施主不归于我?所有的大施主、有财富的信士都归于我该多好。又想:怎么让所有的在家人和出家菩萨都对我产生清净的信心,恭敬供养衣服、饭食、卧具、汤药等等?一方面,他希望:所有有财富的信士都归我管,不要跑到别的地方去,如果跑到别的地方去,就产生嫉妒心、懊悔心、不开心;另一方面,他觉得:出家、在家的菩萨,应该对我产生清净心,给我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现在很多人不一定缺吃的穿的。对我供养房屋、车辆,以及各种电器设备等等,这是他的目的。

这样的菩萨以利养的缘故为人说法,而没有利养则会产生疲倦心,觉得没有意思,多累啊。他们认为:如果有一些盼头,有一些供养、利养会很好。

现在大城市里比较有福报的信士,认识很多各种各样的大法师,如果自己有信心,在这方面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有些人因为福报不足够,很难遇到善知识,现在也不是没有这种情况。像中国这边比较有福报的城市,好多善知识都在那里云聚,以前听说朝阳区有30万“仁波切”,当时也许是为了对藏传佛教的个别僧人做一些整顿,也许有一些其它原因。30万倒是不一定有,那个地方也不算很大,如果有30万“仁波切”,当地的原住民都不知道怎么居住了。我们也不能完全说在外面弘法的、自己看不习惯的都是假上师,这样说也不对。自古以来,很多大上师在不同的民族、区域讲经说法。包括历代的大翻译家们,他们不辞辛劳地来到异地弘法,此译本的译师菩提流支也来自于异乡。他们刚到这些地方时,语言、风俗等很多方面有一些困难,那时也有一些功德主支持他们。如果没有这些人进行翻译、弘法,今天的我们哪能品尝到这么好的佛法美味佳肴?因此,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一说就全部都是假的,“30万仁波切都是假的”。

有些上师能影响很多人,有些则没有影响很多人,但他们同样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在座的各位刚开始对各种法一窍不通,如果刚开始没有上师们各种不同的显现和摄受,不一定有今天闻思修行的机会。我们应该用不堕两边的方式来对待。自古以来,不管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施主和善知识之间的因缘和关系就比较微妙。不得不承认,依靠信士的无私奉献、慷慨布施、欢喜供养,因缘具足后,有些地方的寺院修得很好,佛学院做得很好,僧团的建立也非常好,包括吃的住的、闻思修行等各方面也非常好;上师们也是无私奉献、无私利众,做法布施,各种因缘具足,才有如今的佛法兴盛,如日中天。

当时佛陀在世时对某些为利养而说法者有所呵斥,这一点大家应该清楚。

下面讲到:

弥勒。譬如有人志乐清净。或为死蛇死狗死人等尸。脓血烂坏系著其颈。是人忧恼深生厌患。以违逆故迷闷不安。

佛告诉弥勒菩萨,譬如有人很喜欢清净,藏译本是这个意思。这些人如果被死蛇、死狗、死人的尸体系在脖子上,这些尸体都是被脓血染污的,那这个人特别忧恼,生起极大的厌患心,因为这些违逆的缘故,他迷闷不乐、郁郁寡欢、不开心。死蛇,藏译本中是死猴,两个汉译本都是一样的说法,是“死蛇”。本来自己喜欢干净,但如果死蛇、死狗的尸体挂在脖子上肯定不开心、不欢喜,会远远离开。

弥勒。当知于后末世五百岁中。说法之人亦复如是。于诸一切无利养处。不顺其心无有滋味。便生厌倦弃舍而去。彼诸法师作如是念。我于此中说法无益。何以故。是诸人等。于我所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不生忧念何缘于此徒自疲劳。

佛告诉弥勒菩萨,你应该知道,于后末世五百岁中,说法之人也是一样,因为他需要利益,如果讲经说法的地方没有利养,不顺其心无有滋味,不顺他的心,觉得没有滋味,就生起厌烦心,舍弃而去,像脖子上挂尸体一样。

这种法师其实是很不成功的法师,其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利养,一旦没有利养就不开心。以前有一个人,现在比较出名了,他跑到城市里面去,给我打电话让我介绍一个施主。我说,没有什么可介绍的,我没有特意留施主的电话。他说,不可能的,如果给我介绍一个施主,对你也没有什么害处,但对我帮助很大。我说,你应该有施主吧,没有施主为什么到那里去?他说,我身边有一个老太太,但是她什么能力都没有、很烦。我说,那再看吧。最后我也没有介绍。所以,希求名闻利养的人也是有。

《大宝积正法经》云:“虽复具多闻,坠堕于不净,名闻利养中,诸天及人民,而不生爱敬。”即便是广闻博学的人,如果堕入于不清净的名闻利养当中,那人们不会长期供养他,诸天更不会保护和支持他。如果自己真的以利养心为别人讲经说法,这是很不好的。原来法王如意宝讲过,有一次他去某地灌顶,想起了供养的事情,产生了一个不好的分别念。从此以后,法王说:凡是我要灌顶、传法时,你们千万不要给我任何供养,这是我的一个发愿。他显现上是惩罚自己。后来法王在灌顶和传法时,要求连哈达都不要供养。本来像以前的大班智达,在求法时经常以黄金供养。这并不是说法者贪执财物,以黄金供养是为了表明法的尊贵性和重要性。但法王说,为了传法自始至终得以清净,所以我不收供养。后来,学院的人出去弘法时,基本上都要求不收供养,即便收的供养也都用在弘法利生上。如果纯粹为了利养而讲经说法,大家都不会认同的。因为大家都会慢慢知道:这个人不管在哪里讲经说法,目标不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是为了得到财富。

在座的很多人,以后都有讲经说法的机会。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动机,如果是为了供养、出名、别人对你的尊敬,还是希望你们放弃。我个人也有过这样的情况,虽然对财富供养没什么贪着,有财富也没有什么用,但有时候也确实会为了名声,想:这个学校去一下,听起来会比较好一点。但心不清净的时候,我会选择放弃,因为出去讲法最好自始至终清净意乐、清净行为、清净结行。这一点很重要。

这些希求名闻利养的法师是这样想的:我在传法过程中没有利养的话,没有意义,为什么?这些人对我必须的衣服、饮食、卧具、药物一点都不思考、不关心。一点都不思考我吃的穿的,那我为什么要给他们传法?这样不是徒劳无益吗?这样的心真的很不好,我传法一般无有任何需求,只要对别人有利益,我就要传。但是这些人想:我需要的你不给解决,那就没有什么意义。这种传法很不清净。

《优婆塞戒经》中讲了五种清净的说法和五种不清净的说法,其中:“不清净者,复有五事:为利故说;为报而说;为胜他说;为世报说;疑说。”也就是:1、为了利养;2、为来世的果报;3、为了胜过别人而辩论;4、为了世间的财富、名声;5、本来自己没有定解,对法没有信心,自己疑惑重重,以怀疑的心态给人说法。这就是不清净的五种说法。

自己认为给别人说法没有用,我们自己确实也没有这样的心,因为上师如意宝刚开始给我们讲得比较清楚。因为这个原因,不管到哪里,觉得自己再怎么累,只要对别人稍微有一点利益就可以。为了利养、为了果报、为了胜过他人、为了名声等,我个人知道这些都没有意义,这样不清净的心态几乎没有。唯一有意义的就是,能不能对别人带去一点点解脱利益,这还是很重要的。

弥勒。是诸法师。自求供养给侍尊重。摄受同住及于近住。不为于法及利益事。而摄受之。是诸法师自求饮食衣服卧具。诈现异相。入于王城国邑聚落。而实不为利益成熟于诸众生。而行法施。所以者何。

佛告诉弥勒菩萨:这样的法师是自求供养,希望自己获得尊重,摄受同住者和近住者,同类的、共同居住的,或者接近自己的亲朋好友相关等人,为了利养而摄受。

现在的人为了打造自己,很会建立团队。原来我写过一本《苦才是人生》,有一位上师的弟子跟出版社联系时说,我们唯一的目的是销售量,要超过索达吉堪布的《苦才是人生》。出版社直接跟我们这边讲,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超过你。我觉得很可笑:“超过我有什么用呢?”有些上师不一定有这种意乐,但是下面的弟子对世间法也不太懂,出世间法也不懂,闻思的基础也比较差,唯一对上师有一颗特别温暖的心,他一心一意帮上师弘法利生。这些人不但不一定对上师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反而有些时候因为自己的愚痴行为,令众人对上师产生了邪见。有智慧的人连外表的行为都体现出他清净的传承。有人在远远的地方看到米拉日巴磕头时,便知道他是噶举派玛尔巴上师的传承。外表如理如法,说法如理如法,其他人自然而然对寺庙、对道场、对上师产生极大的信心。

有些人自求利养,摄受同住者时,不为法、不为利益众生。凡夫人很容易犯,打造个人利益,但实际上能不能弘扬佛法?能不能利益众生?如果这个没有考虑,即便你有无私的热情,但最后有没有功德也很难说。

这些法师自求个人的饮食、衣服、卧具,诈现威仪,为了得到自己的衣服、钱财、车辆,装成自己有功德,入于王城、国邑、聚落。意思是入于一些像北上广深等比较大的城市,还有比较中等的城市,或者地级城市,或者县城,目的是去化缘。

以前我们那边好多人都去化缘,为了回来修寺院。这还算好一点。但有些人确实为自己的利养做准备,外面装成一个修行人的团队,其实不是修行人,去不同的城市、聚落、大的王城、中间的城市、小的村落当中,实际上不是为了利益众生、成熟众生而去,但刚开始的初学者看不出来。此处跟藏译本稍有差别,隋译本当中也是:这些法师口口声声说利益众生,但实际上没有利益众生的心,诈现威仪,到城市聚落里面去,到处说我要利益众生、我要去弘法,但实际上没有半点利益众生的心。现在有一个地方的人经常去城市里,去年说一个寺院里面多少人全部都跑到城市里去,他们各显神通,有些说打卦,有些说装藏,有些说是活佛,有些说是大成就者,有些说是空行母、瑜伽士。作为佛教徒,不注意的话很容易上当受骗,自己的信心也会退失了。初学者很容易产生信心,也很容易退失信心、产生邪见。一般学的时间长一点也不容易产生信心,也不容易退失信心,看见一些行为,不一定马上认同或反对,会想“这可能是显现吧”。

这些人应该值得注意,不然说是利益众生,但实际上不是为了成熟众生的相续而入城市。我们只是对外面这样说,反过来自己会不会这样?比如说,放假的时候我要下去讲经说法,就像《札嘎山法》中说的,先观察自己的心:如果是为了名声、得到供养而出去的。这种心态很不好,最好别去了。心态不妙。奔公甲去别人家里偷茶叶时,以正知正念发现了自己的动机、行为不好,大声地喊:过来,拿兵器来砍断我的手。施主莫名其妙,奔公甲说:我想偷你的茶叶,你先把我的手砍断。施主可能都不知道什么意思,会认为这个人可能精神有问题。奔公甲就是这样,无论什么时候以正知正念发现自己的问题,便马上惩罚自己。我们有没有这样很难说,凡夫人心里什么样的分别念都有可能生起。

为了得到名闻利养听法的情况比较少,但有些听法者依止上师并不是真正为了法,而是为了其他各种目的。原来在一些佛教团体当中,有些人不是真正以学习为目的加入的,是为了找各种资源,依靠佛法打招牌,并不是虔心学法。其实这些都是意乐不清净的行为,我们应该清楚。

弥勒。我不说言。有希求者为法施清净。何以故。若心有希求则法无平等。我不说言。贪污心者能成熟众生。何以故。自未成熟能成熟他。无有是处。

佛告诉弥勒:我不说言。有希求者为法施清净。为什么呢?若心有希求则法无平等。藏译本当中每一个都有“我不说”,汉译本里面前面有,后面都省略了,省略的话比较难懂些。佛陀说,我不说这些有希求、有名闻利养目的人去弘扬佛法叫法布施,这不叫法布施。为什么?你只要有希求得到利养的目的,那法就不可能平等地传给所有众生。你为了利养去城市里弘法,穷人来求法不一定开心,如果富贵的人来了你可能给他传最好的法、最妙的法、最无上的法,甚至是大圆满、大手印。如果一个穷人来的话,“不行,你因缘不成熟。”(众笑)因缘谁知道?只有他老人家才知道。根基没有成熟,什么时候根基成熟呢?你说了算,“哦,你现在根基成熟了。”

佛陀又说,我不说贪污心者能成熟众生。因为自己没有成熟想要成熟别人是无有是处的。贪污心指贪执自己、贪人、贪财、贪名声。自己有非常肮脏的自私自利的贪执心,这样想要成熟众生、想要度化众生很难的,自己平时的烦恼、自私自利的贪执心都没有压制,那你怎么可能成熟众生呢?无有是处。我们经常讲,自己都没有超越轮回,怎么能超度别人呢?不能超度。当然这是以最高的境界来讲的。你要度众生,至少自相续比较清净,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自己。我们的要求不是很高,并不是说一定要所有的能取所取、贪嗔痴消于法界时才能给别人传法,不是这个意思。想要成熟众生、利益众生的话,至少先把自己放得比较低,不要为了自己而装出利益众生的行为。有些真的会这样。原来法王如意宝说过,为了成办弘法利生的事业,他从来没有爱惜过自己的身体和寿命。བསྟན་དང་འགྲོའི་དོན་ཆེན་རབ་སྒྲུབ་ན།།ལུས་སྲོག་གཅེས་འཛིན་བྱེད་མ་མྱོང་།།བསྟན་འགྲོའི་དོན་ཆེན་སྒྲུབ་པ་ལ།།ལུས་སྲོག་གཅེས་འཛིན་བྱེད་མ་མྱོང་།།我们不一定有这样无私广大的心,但至少不要把利益众生作为工具,实际上另有目的,像我们常说的“心里想的一件事,口上说的另一套”,这样不合理。这样无有是处。

弥勒。我不说言。尊重供养安乐其身。贪著摄受不净物者。为利益事。何以故。为求自身安隐丰乐。摄受众会。不能令其安住正信。

这部分内容比较难,你们听课时稍微认真一点,不然有些时候比较难懂。

佛告诉弥勒菩萨,我不说言。尊重供养安乐其身。通过尊重、供养、自身获得快乐。而贪著很多不清净的财物、名声,我不说这样是为了自己快乐,因为摄受很多不清净东西的行为不是利益众生,这不叫利益众生,这是自私自利。如果你人很直的话,你可以直接说,我很想为了自身的利益出去传法。不过这样,也许更没人去听了,但至少说明你这样的人比较直。如果你是为了利益众生,但实际上你是为了自己获得快乐,那这不叫利益众生,这叫损害众生。

为什么呢?为求自身安隐丰乐,摄受众会,不能令其安住正信。这些众生不可能产生信心,不可能得到教化。其实人心是什么样,结果也是什么样。讲经说法的法师,如果心真的很清净,不管讲得好不好,对众生多多少少有利;如果你的心一直为自己想,表面上讲得再怎么好,实际上下面的人得不到利益。这是一种规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弥勒。我不说言。矫诈之人住阿兰若。薄福德者而为少欲。贪胜味者名易满足。多求美膳以为乞食。

佛告诉弥勒菩萨,我不说狡诈的人住于阿兰若,有些狡诈者住在寂静的地方闭关九年、十年,实际上他并没有安住在境界中,因为他是一种假装。佛陀在《成实论》当中说,佛陀看到在城市里面闭关、坐禅的时候不太赞叹,如果在寂静的地方睡觉的话比较赞叹,因为在城市里,即便你会打坐,但是打坐完了以后可能被环境所扰,不一定成功。反过来说,有些人在寂静的地方装着闭关,但实际上这不叫寂静者,因为他是狡诈的行为。有时候真的看不出来。听说山洞里的有些修行人很富裕,每个人得到多少供养,当然这样说的话会不会很多人产生邪见,我也有过失,但确实会有这样的情况:别人来朝拜的时候自己装着入定,平时没有人来朝拜时很放逸。人来了就马上入定,再看看那些人走了没有(师模仿,众笑),这叫狡诈者。

薄福德者而为少欲。我不会说福报浅薄的人是少欲者。我们刚来的时候条件很差,那个时候不得不知足少欲。有些人福报很浅薄,前世没有积累福报,却装着我知足少欲,其实是没有福报,不是知足少欲者。《大庄严论经》中也说:“形虽作苦行,而心怀贪着,希求无厌足,不名为少欲。”虽然行为是一种苦行,但心里始终怀着一种贪欲,没有厌足心,这种人不叫知足少欲。什么叫少欲者?真正有福报有钱财,但是不耽执。没有福报不可能叫知足少欲者。这一点也反观自心。有些真正是知足少欲者,自己拥有很多钱财,修行人当中真的有,自己家里各方面还是很有福报的,但是吃的住的特别简单,这真正叫知足少欲。有些因为前世没有福报,即生当中一直很困难,但装着我是知足少欲者。其实是不得不知足少欲,没办法。

贪胜味者名易满足。多求美膳以为乞食。佛告诉弥勒菩萨,贪着胜味的人不叫易满足者。藏译本和隋译本把这两句连在一起,是一个内容:弥勒,我不说追求好饮食者为行乞食。意思是,我不说贪著殊胜味道的人名为满足者,多求美食的人为乞讨者。化缘者一家一家挨着去,遇到什么吃什么。而你是贪执这些美味,这家去吃一下,那家吃一下,这不叫化缘者,因为你是贪着食物。真正的乞食者不是因为贪着食物,而是随缘行乞。以前富楼那尊者经常去富裕的家庭,为了对治他们的吝啬;迦叶尊者经常去贫穷的人家里化缘。佛陀得知后制止了,像富楼那尊者天天去富人家里,或者迦叶尊者天天去穷人家里,都不太好。以前比丘化缘的时候,走到哪里,直接就在那里化缘就可以,不是因为这个饭店做得很好。有些道友经常“听说这里有一个新的食物,我去尝一尝。”其实这里很多人都舍得花钱,尤其是分了念经钱后,好几个餐厅的生意也比较好;没钱就没办法,不去消费。这样也可以,你有这个能力也是可以的。但是天天特别贪着美食也不是很好,尤其是住在山里的修行人,偶尔关心吃的还是可以的,但是每次都特别在意味道,发心人员、工作人员也有一定的困难,众口难调。作为修行人不要太过分地要求很高,只要有健康卫生的食物,要有满足心好一点。

希求胜味的人不叫易满足者,希求美食的人不叫乞食者。虽然看起来像,一家一家地走,但他特别贪着食物,不是真正的化缘者。

弥勒。我不说言。乞求种种上妙衣服。谓如是等持粪扫衣

佛告诉弥勒菩萨,我不说乞求种种上妙衣者是持粪扫衣者。本来佛要求出家人穿粪扫衣,但有些人心里没有断除贪欲,希求特别好的衣服,这样的话,不管行为上如何,都不叫穿粪扫衣的人。

主要还是心态上有一定的差别。《大宝积经》里面有一个沙弥叫周那,有一次出门时,在粪坑里找到了一件衣服,他就拿回来在池子里洗干净后自己穿。天人对沙弥恭敬供养,当时他洗衣服的水天人作沐浴。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这个沙弥的心很清净,他觉得要惜福,没有贪执心,粪坑里的衣服洗完后自己穿。天人本来很爱干净,但因为沙弥心很清净,天人对他踩的地进行顶礼,留下来的不清净的水用来沐浴。而有些心不清净的人,虽然外面穿很好的衣服,但天人也不愿意接近他,远远离开。

有些人心里求的是上妙衣服,但行为很不干净,装着是穿清净衣服,这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得到的供养、财富,大多数是信财,背后也是信众流汗流泪而积累的,如果没有惜福的心,天人不一定对你恭敬。

不知道我们这边怎么样,觉姆这边好一点,但喇嘛这边经常把比较好的衣服全部扔在废弃房里,这是很不好的现象。以前像汉地的印光大师、弘一大师,他们都特别惜福。藏地的高僧大德,包括法王如意宝也经常讲惜福。藏族老乡也有这样的说法:吃完饭以后碗里的东西一定要舔干净,不然浪费财富、消损福报。戒律里也讲了,衣服要穿得圆满,到最后实在不能穿了,要与泥土混合在一起,补佛塔的裂缝,如此,供养衣服的人资粮能圆满。

吃的东西、穿的衣服等等,我们最好不要浪费。现在喇嘛、觉姆中有些年轻人有不好的习惯,今天有一个新的布料,一个人穿上以后,另一个人就问“你在哪里买的?我也去买。”穿了几天以后觉得不好看就扔掉了。我们这边还有另外一个极端,有些人特意穿一些比较破烂的、肮脏的旧衣服,自己认为自己是济公的弟子,觉得很有成就感。其实我们不用特意非要穿旧的衣服。原来有一个道友,衣服穿了好长时间没洗,我就用指甲在他衣服上面写“很脏”,他自己都不知道我写了。当然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应该没有。女众稍微好一点。人的心态不同,有些人非要穿旧的衣服觉得有成就感,而有些人每天换一个,像西方有条件的人一天换三四次,一会绿色、一会红色、一会白色,这也是他们的打扮方式。

弥勒。我不说言。在家出家无识知者为离愦闹。

佛告诉弥勒:在家人也不认识、出家人也不认识,我不说这种人叫离愦闹者。是他自己无能,所以谁都不认识,默默无闻。

我原来说过,看破红尘和生活没有着落不要混淆。有些人自己没什么能力,谁都不认识他,这是不是远离愦闹的寂静修行人呢?不一定。

原来霍西的曲恰堪布讲经时说:有一天来了一个色尔坝的老喇嘛,这个老喇嘛已经牙齿都没有了,可能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不然如果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我们听说这个人来了,僧众都会排队迎接,但这个人已经老了,我们都不认识,他还活着,肯定是一个无能的。说得比较尖锐。有些人在家人也不认识,出家人也不认识,是不是远离红尘的成功者呢?也不一定。自己躲在角落,默默无闻的,可能他不是特意远离愦闹,也即不一定修行很好的意思。

弥勒。我不说言。谄曲之人值佛兴世。求他短者为如理修行。多损害者名戒蕴清净。增上慢者为多闻第一。

佛告诉弥勒:有些狡诈的人装得很像,我不会说他是值佛兴世。有些人遇到了一个假上师,认为自己遇到了佛陀,好幸运。不一定,也许你的上师是狡诈者、谄曲者,他装得很像,但他不一定是佛陀,我不说是佛真的出世了,住于世间,福报很大。不是这样的。

求他短者为如理修行。求别人过失的人我不会说他是如理修行的人,天天讲别人是非,我不会说这个人修行很好,经常观察别人的过失很好,不会这样说。

多损害者名戒蕴清净。我不会说损害别人的人是戒律清净者,有些译本说是嗔怒他人。

《大般涅槃经》中也讲:“归依于法者,则离于杀害。”皈依佛法的人,已经断除了杀害众生的行为。如果你要损害别人,那说你戒律清净是不可能的,无有是处。

增上慢者为多闻第一。有些人是增上慢,认为自己特别了不起,我不会说他是广闻博学的人。

弥勒。我不说言。好朋党者名住律仪。心贡高者名尊敬法师。绮语轻弄为善说法。与俗交杂。能于僧众离诸过失。

佛告诉弥勒,我不说言。好朋党者名住律仪。拉帮结派、偏袒执着的,这种人我不会说他住在清净的律仪当中,或者我不会说他是一个很好的律师、戒律的大师。特别偏执、极端、拉帮结派,对于建立自己的团队特别执着的人,佛不会说你是一个戒律清净的律师。

心贡高者名尊敬法师。心贡高者,我不会说他是尊敬的法师,藏译本中是说法师。心很贡高我慢的人,我不会说他是说法的大上师。真正说法者心很调柔,不会贡高我慢,如果贡高我慢,我不会说他是值得众人尊敬的法师。你们看看,如果有些人比较傲慢,你们就可以当面说:佛陀说了,对于贡高者,我不说他是大法师。你肯定不是大法师,因为心贡高之故。

绮语轻弄为善说法。有些人特别会摆弄一些绮语,说各种是非、说别人的过失,讲得特别津津有味,会不会说这是善说佛法的人呢?不会。有些人特别爱讲世间的天文地理……是不是真的是善巧说法者呢?不一定,他自己爱说绮语而已。

与俗交杂。能于僧众离诸过失。特别爱与世俗人交往,在僧众当中不说是离过失的。戒律里讲了,如果亲近在家人,自己会受到很多障碍。经常交往世俗人、在家人的话,在僧团中不一定很清净,还是有一定的问题。

弥勒。我不说言。简胜福田为施不望报。求恩报者为善摄诸事。求恭敬利养为志乐清净。多妄计者以为出家。

佛告诉弥勒,我不说言。简胜福田为施不望报。简,选择的意思。有些人特别爱选择殊胜的福田,我不会说他是不求果报的法布施,因为他可能是选择性地对大施主说法,不愿意给其他人讲。只要你有选择,法布施就不会清净。真正清净是为一切众生作法布施;有选择性的话,叫做市易、市场的交易,不是真正的法布施。

求恩报者为善摄诸事。求果报者不会说是善于摄受者,只要求果报就不是很好的四摄,善于摄受是以不求果报的、无有任何回报的方式为别人讲经说法。

求恭敬利养为志乐清净。求恭敬利养的人,我不会说他的志乐清净。特别喜欢利养,一看到金钱的时候状态都变了,这样他的心肯定不是清净的。

多妄计者以为出家。有些里面说是没有信心的人,没有正信的人我不会说是真正的出家人。妄计,分别念特别重,没有正信,这样的人,我不会说他是一个真正的出家人。一般来讲,从烦恼的家当中出来叫出家人,从世俗的家里面出来也叫出家人。但如果对三宝没有信心,分别念特别重,没有从烦恼的家中出来,不能叫真正的出家人。

弥勒。我不说言。分别彼我名乐持戒。不尊敬者名为听法。乐著世典咒诅言论。以为受法。

佛说,我不说言。分别彼我名乐持戒。我不会说分别彼我的人为清净的持戒者。这是你的,这是我的,非常贪着我和你的区分,有人相、有我相,这样的话,戒律不可能清净,严格来讲叫破戒者。你和我分得非常清楚的话,肯定有大的执着,有大的执着不叫清净持戒者。

不尊敬者名为听法。无有尊敬的人我不会说他是听法者。མ་གུས་པ།ཆོས་སྦྱིན་པ།不尊敬的人不要给他说法,因为他对法师没有尊重心、对法没有尊重心,这样的人,我不会说他是真正的听法者。对法师也不尊敬,对法也不尊敬,听法有什么用?没用的。

乐著世典咒诅言论。以为受法。他喜欢世间的经典、论典、咒语、言论,我不以为他是爱法。这里不是受法,是爱法。龙藏、藏译本、隋译本都是"爱法"。他特别执着世间的各种邪论、分别念,整天看世间的各种论典、技术,这样的人不是爱法,他不可能真正爱法。法是出世间的。

弥勒。我不说言。于诸空性无胜解者。能出离生死。多执著者为离诸行。

佛说,对空性法没有胜解的、不精进的,对空性法门没有精进、没有兴趣,没有了解,一知半解,这种人我不说他是出离生死者。

要出离生死并不只能有口头上的空性,《大智度论》云:“邪见人虽口说一切空,然于爱处生爱。瞋处生瞋。慢处生慢。痴处生痴。自诳其身。”有些人口口声声说是空性,但实际上空不了,他爱的地方还是去爱,嗔的地方还是生嗔,生傲慢的地方还是产生傲慢,生愚痴的地方还是生愚痴,这种人是自己欺骗自己。你如果真正对空性有胜解,行为上也会有一定的约束,不然口口声声说空性,实际上对空性一知半解,这样的行为我不会叫出离生死、证悟空性。

多执著者为离诸行。多执着者,我不会说他是离诸行者。离诸行,指行为清净。有些执着者,我不会说他是行为清净的。

弥勒。我不说言。于菩提分住有所得。名为证智。

佛又告诉弥勒菩萨,我不会说住在菩提分当中有执着相的人已经证得了智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要对三十七道品有执着,不是证悟了真正的智慧。

弥勒。我不说言。无势力者忍辱成就。无娆触者被忍辱甲。少烦恼者名律仪清净。邪方便者为如说修行。

我也不会说无势力者忍辱成就。有些人别人骂他,他也没有反抗的能力,无能为力,我不会说他忍辱修得很好,他只是很脆弱而已。有些胆子比较小的人,他说我今天忍了,但只是因为他没有胆子,无势力,这不叫安忍。无娆触者被忍辱甲。没有遇到冒犯你、触犯你的人,也不会说你修的忍辱盔甲很好。

以前,华智仁波切遇到一个人在山洞住了二十年,他说自己忍辱修得很好,华智仁波切故意说了他几句,结果那个人大发雷庭。华智仁波切就说:“你二十年修得很好!”

因为他没有遇到对境,这样的话,不能说安忍修得好。

少烦恼者名律仪清净。藏译本当中是少贪欲者。有些人本身贪欲很少,与自己的生理或心理有关,这个不叫清净戒律的修行人,因为本身在这方面能力比较弱。

邪方便者为如说修行。邪方便者,聪明伶俐的,我不说他是如理修行人。有些人看起来是很好的修行人,只不过是一个邪方便。

弥勒。我不说言。爱言说者为一心住。好营世务于法无损。志乐清净堕诸恶趣。修习智慧为愦闹行。

佛说,我不说言。爱言说者为一心住。特别爱说的人会不会修行很好,有些人特别爱说“我白天安住得很好,我晚上做梦很好……”,是不是真的如他所说,心能安住、修行很好?也不一定。有些人特别会说,完全可以写一个小说,写一个电影剧本。但实际上他从来没有什么修行,只是知道一两个修法就到处讲。我以前认识一个人,他到处讲不净观,其实他只是从理论上知道怎么修,会说而已,实际上自己不会修,但是给别人讲的时候,让人觉得他不净观修得特别好。

好营世务于法无损。我不说因为他特别喜欢世俗的琐事,而对法没有损害。比如说刀、兵器,如果在泥土里面经常捣,不会锋利的。同样,一个修行人如果经常开会、忙于世俗法,那出世间修行肯定会有损害的。一般来讲,一个人的修行跟工作、环境都有关系。不管怎么样,你也不是圣者,经常跟世间人打交道,经常忙着世间的琐事,做生意……不能这么说,不然现在的发心人员全部退了,到时候各部门的负责人又来和我算账“因为你那天的一句话,我们现在找不到发心人员,那怎么呢?”我就说:“我错了,我错了,我在课堂上再说一下发心的功德。”(众笑)确实有些人为了僧众不得不发心。

志乐清净堕诸恶趣。我不说志乐清净的人会堕入恶道当中。

我不会说修习智慧为愦闹行。为了闻思修行、增加智慧、弘法利生,你不能说这个人很愦闹,每天散乱、聚集那么多人。我们听课也是好几个人一起去,有人想:“不行,这很散乱,班里50多个人,每天面对不同的面孔,像热闹的城市一样,和我以前读大学的时候一模一样,我好烦恼。”这样说不行,你现在是修行智慧,不能叫愦闹。这个还是有差别的。

弥勒。我不说言。方便相应名为谄曲。不求利养而为妄语。无执著者诽谤正法。护正法者而惜身命。所行下劣为无胜慢。如是弥勒。于后末世五百岁中。当有菩萨。钝根小智谄曲虚诳。住于贼行。汝应护之。

佛告诉弥勒,我不说言。方便相应名为谄曲。有时候利益众生需要方便行,善意的谎言不叫谄曲。宋朝时有一个跟宋文帝关系很好的大法师,叫求那跋摩,宋文帝说我很想受个斋戒,但是我在皇宫里没有条件,法师说你作为国王,劝大家行持斋戒、行持善法,是最好的持斋。这句话实际上也是对国王的方便法,但这不会成为谎言,不成为谄曲的言语。

不求利养而为妄语。真正的妄语,佛陀也是遮止的。有些人认为“他说不求利养肯定是假的,不可能的。”不是这样说的,因为你不求利养,佛说这不是妄语。

无执著者诽谤正法。我不说没有执着者是诽谤正法。没有执着的话,在空性的境界当中什么都没有,就像以前喝佛骂祖、丹霞劈佛,这些大德确实没有执着。有人可能会说“因果当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这样不行”,其实不是,到了这个境界确实可以,不是诽谤正法。

护正法者而惜身命。我不会说为了护持正法要爱惜生命。有些人为了弘扬佛法他要保护自己的身体,并不是真的爱自己的生命,而是为了佛法。如果他住世一天、住世一年,佛法会弘扬得更好,表面上特别耽著,经常吃药、看病,但实际上我不说他是爱自己的身体,他是为了弘扬正法、护持正法。有人说有些大德为什么那么执着自己的身体,经常住院?真正的大德哪怕住世一天,对众生是有利的。有些大德显现上贪执自己的身体,但实际上他了知对众生有利。

所行下劣为无胜慢。藏译本中,指胆子很小、很怯懦的人,不意味着无有傲慢。本身胆子小,不是没有傲慢、修行很好,你是不敢惹别人,不是安忍修得好,不是没有傲慢心。本身自己比较低劣,心态怯懦,你不是修出来没有傲慢心的。

所以,这里有些教言也要分析,有两种情况。

于后末世五百岁中。当有菩萨。钝根小智谄曲虚诳。住于贼行。汝应护之。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年当中,当知有些菩萨确实比较钝根,智慧不太好、低劣,谄曲、虚诳,住于贼心,在僧团当中很多行为不太如法,像贼一样。佛陀告诉弥勒菩萨,汝应护之,你一定要保护,在菩萨当中不一定全部都有智慧,也有行为不如法的,但佛法要保护所有的众生,这些菩萨暂时来看智慧没有成熟,行为不如法,要保护他、饶益他,他们以后慢慢也会变好的。

有时候遇到自己身边的一些人,他们确实因为前世福报的原因,烦恼比较深重,行为比较不如法,看起来特别可怜、脆弱,有菩提心的人更加要维护他,而不是把这些低劣的人、不如法的人全部抛弃,不能这样的。真正有爱心、有菩提心的人,会保护他们,他们将来也会成佛,他们也会有成熟的时候,因为现在他们也有佛性的种子。有些部门的法师很有善巧方便,慷慨布施,经常买一些糖,悄悄找这样的人谈话:“我今天给你一颗糖,你要好好的。”这时候,他就会说:“好好好,我以前本来不想理你,但以后可以跟你达成共识。”其实法师们对于行为不如法的人,如果有时间,个人谈话很重要,可以跟他直接说,或者旁敲侧击地说:“听说你经常在上课的时候打瞌睡,这个我也理解。我以前刚来的时候,也特别特别喜欢打瞌睡。我记得有一天我睡过去了,在睡的过程中,我做了一个美梦……”这个梦就不说了,我是编的。(众笑)

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