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戒律 >> 赞戒论讲解 >> 赞戒论讲解01 🎬 返回
字体: A- A A+
« 上一课 下一课 »

第一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宣讲戒律之前,首先要知道守戒的功德和破戒的过患,为了了知这些道理,下面开始宣讲《赞戒论》。

我们原来说要讲《赞戒论》颂词,后来我想了一下,决定讲《赞戒论浅释》,因为这部《浅释》是法王如意宝的上师托嘎如意宝造的。托嘎如意宝一生虽然一直在讲经说法,但留给后人的只有这一部论典。这部《赞戒论浅释》比较略,但其中引用非常多的教证和理证,宣说了持戒的功德和破戒的过患,甚至对身穿红黄法衣的功德,也引用非常好的教证作了说明。

宣讲这部论典可能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法王如意宝在2000年讲过一次,在座的很多人有没有传承也不知道。当时法王每天讲得比较多,但有时候没有详细解释。这次我也不一定在讲义上作详细解释,只是大概指点一下,希望对你们以后自己理解有帮助。

大家都知道,《赞戒论》颂词的作者是邬金丹增诺吾,他是华智仁波切的四大弟子之一,也是讲经说法最绝妙的一位大弟子。以前我作过一个邬金丹增诺吾的略传,相信大家看了以后一定会对他生起信心,他一生中宣讲《入菩萨行论》二百多遍、《入中论》十九遍、《经庄严论》三十九遍……我们有些人可能看这么多遍也是很困难,《赞戒论》的颂词就是他老人家作的。

而《赞戒论浅释》则是托嘎如意宝作的。对于托嘎如意宝,现在的历史书当中介绍得不多。以前我们讲的时候,我曾到法王如意宝面前亲自询问过,之后对如意宝当时的年代以及他老人家的教言,大概作了一个略传。

希望大家首先对作者是什么样的人有所了解。法王如意宝前段时间也讲过:不管念什么经学什么法,首先应该认识作者。没有认识的话,也就无法了知是凡夫的语言还是圣者的语言。这方面的确有差别,因此,希望大家一定要看一下两位大师的简介。

大家都知道,在座的人虽然有机缘在法王如意宝面前听经闻法,但在上师的上师面前从来没有求过法,如果真有这种机会,可能大家会特别高兴。但实际上师的上师来也是传这些法,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加持和摄受的方法。为了结上善缘,这次还是讲托嘎如意宝的教言,这也是法王如意宝给我们亲自口传的,中间只间隔了一个人,所以我想还是学习一下这部《赞戒论浅释》。

作为凡夫俗子,尤其现在末法时代,很多人可能在戒律方面守得不是很好,有些虽然没有破大戒,但是自己在一些详细取舍上非常模糊;有些虽然别解脱戒还算不错,但对菩萨戒和密乘戒守起来非常困难;有些菩萨戒和密乘戒守得稍微好一点,别解脱戒守持不一定很好。末法时代的众生,真正说起来,的确是生起厌烦心的对境。希望所有的四众弟子,相续中有戒律不清净的地方,尽量在上师三宝面前忏悔,发愿得以清净。

有一个喇嘛说:我现在不想听戒律,戒律当中这也不行那也犯戒,心里一直生厌烦心,干脆我断了传承……。有些愚笨的人,自己有些地方做不到的时候就生起厌烦心,根本不想忏悔,既不想学也不想听,这样不好!

众生的根基各不相同,真正用别解脱和菩萨戒来衡量时,可能与其他法稍有不同,尤其讲菩萨戒和密乘戒,戒条非常多,好像这也违犯、那也违犯。所以,现在虽然有很多人受戒,但受戒以后很可能生起厌烦心。不管怎么样,希望未受戒的人不必害怕,以前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讲沙弥十戒呢?因为讲比丘的二百五十三条戒时,很多人特别害怕,不愿意受戒,于是释迦牟尼佛说:你们不用怕,先守沙弥的十条戒也可以。所以,有些未受戒的人不敢受,受了戒的人特别伤心……这些都没有必要。大家先知道如何取舍,像我们的上师托嘎如意宝和法王如意宝都是戒律非常清净的。作为我来讲是非常惭愧的,不知道你们怎么样?不论如何,我们一方面应该发愿生生世世成为清净戒律的修行人,一方面以正知正念守护自己的三乘戒律。以这样一种目的,大家如理如法地听受。

“十方刹土之中佛佛子,印藏贤哲根本传承师,一切本尊护法如海众,恭敬顶礼祈祷赐吉祥。”在所有十方诸佛菩萨、印藏的高僧大德、传承上师以及如海般的本尊护法众面前,恭敬、顶礼、祈祷,希望赐予一切吉祥!

大家应该这样观想,我最近也非常担心:在讲经说法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违缘?其他违缘我们也不在乎,但闻思修行不能善始善终是一种最大的违缘。因此从今天开始,大家一定要好好地祈祷护法神,多念一些“智波格热”,希望遣除自己闻思修行的一切道障。

“此处当尽己慧以略语,明释三戒律仪之要义,如理取舍鲜明之教言。”托嘎如意宝说:在此处,当尽己之智慧,简单宣说三律仪的要义,以及如理取舍的教言。

下文当中,实际主要以别解脱戒为主,其他内容讲得不是很广,只对密乘戒中毁坏明点等几个道理作了一些宣讲。

“因吾劣意浅学之过失,若有未证邪证之词句,本尊智者师前诚忏悔。”托嘎如意宝很谦虚地说:因为我的智慧低劣浅薄,释文中若有未能真正通达或者理解错谬的词句,我在智者本尊面前诚心忏悔。

以上分别作了礼赞、立誓、忏悔三个方面的偈颂。接下来在这里宣说所讲之法,也即一切诸佛之遗迹、一切善妙功德之基础、所有二障垢染之对治、珍爱佛教及欲使闲暇人身有意义者之无上津梁——赞戒论。

此论分三:甲一、题目及造论分支——初善首义;甲二、着重赞颂二种福德与劝勉守戒——中善论义;甲三、祝愿祈请造论者暂时与究竟一切所愿称心如意——尾善末义。

甲一(初善首义)分二:乙一、宣说题目;乙二、造论分支。

乙一、宣说题目:

“赞戒明辨取舍论”,其中对“取舍”二字讲得非常清楚。

下面解释它的含义:高度赞扬一切功德之基础戒律如意宝,使智者心目中明确了知应取持戒之功德、应舍破戒之过患,这就是本论所讲的内容。

所谓命名的必要,总的来说,佛经云:“若不取名称,世间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诸法立异名。”分别来说,利根者依靠名称即可了知意义,中根者依此可知所讲的大概内容,劣根者也可以通过名称了知法本放于何处,具有诸如此类的诸多必要。

乙二(造论分支)分四:丙一、唯有善知识方可开示断绝暂时与究竟恶行之圣道而主要赞其慈悲功德;丙二、思维利害颠倒、愚昧无知之众生而断除傲慢;丙三、颂扬无垢律经为本师与教法而心生欢喜;丙四、以欲学净戒之发心宣讲摄集一切善妙功德之戒律而立誓。

丙一、唯有善知识方可开示断绝暂时与究竟恶行之圣道而主要赞其慈悲功德:

只有善知识才可以开示如何取舍的道理,所以首先赞叹上师及其相续中的慈悲功德。

慈悲主尊一切上师知,愿速救脱非理作意途。

唉自无始熏习邪道者,如我浊人之行心生厌。

所谓的上师知,也就是藏文中经常说的“喇嘛钦”,现在国内外都翻译为上师知、上师知。实际这种翻译有一点问题,因为“知”仅仅是一种了知的含义,真正在藏文上,祈求上师您一定要观照我、一定要垂念我、我的所作所为全部由您老人家来指挥,有这样一种含义。喇嘛钦中的“钦”字,有他动和自动的差别,汉文中的“上师知”不具备这种强大的力量。

颂词中说,慈悲的怙主上师,您老人家一定要垂念我们,希望在很快时间中,从一切非理作意的途径中获得解脱。为什么呢?无始以来熏习邪道的这些人,如我一般浊世之人的行为,真的很让人生起厌烦心。

像丹增诺吾那样大智者的行为,可能没什么生厌烦心的,但是现在浊世众生的这些行为,比如对我来说,口头上给大家讲经说法,实际自己不论悲心、智慧哪方面的功德都没有,这种人讲经说法的话,自己也对自己生起厌烦心。有时候我也想:还是到寂静的地方修行,像我这样的人给别人讲经说法……。但有时候也觉得:现在的人喜欢一些假的,通过这种讲经,他们会不会逐渐明白一些佛理?如果能够明白也是可以的……

此处,尊者非常谦虚地说“如我浊人”,实际以他老人家来比喻非常不值得,我们每个人观察一下自己的行为,也许真正会对自己生起厌烦心。

诸佛初中后一切功德之因——菩提心之根本大悲心,从心坎深处对待一切众生如同独子之母,令其相续中真正生起增上生和决定胜的根本慈悲大主尊,如善妙亲友般的一切三恩德殊胜上师,一定要垂念我、观照我,我以恭敬诚信之心一缘专注祈祷。

悲心是初中后一切善妙功德之因,《入中论》云:“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长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月称菩萨说,悲心是广大佛果之因,最初如种子,中间如水,最后可以成熟一切善根,所以我不赞叹诸佛菩萨,而是赞叹诸佛菩萨的因。当然,对因作赞叹,实际也是在赞叹果。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自释》里面引用了很多教证来说明,有些婆罗门教在满月时不会顶礼,在三十号却会对月亮顶礼,所以,赞叹因也可以得到中间所有的功德。

如何慈悲呢?颂云:“如母于病儿,特别觉疼爱,如是诸菩萨,特意愍恶者。”就像母亲对患病的儿子特别慈爱一样,菩萨对可怜的众生更加慈悲。凡夫众生一切罪过的根源,就是净乐我常的非理作意。因此,我们应祈祷诸佛菩萨上师,急速救护自他一切众生摆脱颠倒劣道,以及想要解脱者从魔障违缘唯一之门非理作意的歧途中获得解脱。藏文中的“让”字只是一种附加义。也就是说,去除净乐我常和祈祷获证菩提是一个意思。《宝性论》云:“净乐我常者,究竟功德果。”

对于总的三有、分别的一切器世间的所有显现,从内心深处生起厌离而发出感叹:“唉……”见到无始以来以恶习熏染自相续、像我这样浊世众生的行为,真是生起厌烦心。作者首先用“唉”的悲悯语气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

法王如意宝以前讲过:托嘎如意宝根本没有参考任何书,很多文字都是直接写下来的。他老人家的智慧很不可思议,对于每句话都引用了非常适合的教证进行说明。下面又运用教证讲到了心生厌离的含义。

如颂云:“于凹凸器世生厌离,于谄诳有情生厌离。”见到凹凸不平的器世界——经堂中满是灰尘生起厌离心,对于具有谄诳心之有情的行为也生起厌离心。

如何生起厌离心呢?自己及与自己相同的众生,从无始以来不断漂泊于轮回当中,因无明、邪见而于层层黑暗笼罩的三有中反复熏染恶习。《百业经》的很多公案都讲过:众生无始以来一直漂泊在轮回当中。《俱舍论》当中也是这样讲的,轮回中的众生在无色界中入定过八万劫,之后又开始转生,具有十分强烈的分别念。

有些人说:“我现在一直坐禅,不想念咒,可不可以?”这样的坐禅没有一点意义,就像无色界一样。我以前说过很多次,有些人对该修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念咒语等根本不愿意做,整天都是所谓的坐禅、坐禅……无色界众生在八万劫当中一直入定,还有些修持灭尽定、无想定,出定之后,分别念还是与以前一样。

所以,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我们以前已经转生过无色界,现在还是同样的……你们有些根本不具备禅定窍诀的话,光是这样入定到底有没有意义?想到这些的时候,真是生起厌烦心。

正如略疏中所说“惑时寿见众生浊”,这里讲到烦恼、时间、寿命、见解和众生五浊,也即烦恼非常深重,时间越来越不好,寿命越来越短,见解都是一种邪知邪见,众生的根基也是越来越差,所以称为五浊。思维如我一样的五浊恶人之行为,犹如狂风暴雪般炽盛,从而自心生起厌离:从现在起乃至菩提果之间,诚心诚意完完全全唯一依靠究竟皈依处上师您。

上师就是最殊胜的福田,《密集续》云:“十万劫佛陀,当知不比师, 诸劫一切佛,皆由依师成。无有上师前,成佛吾未说。”十方一切佛陀也不能与上师相比,因为所有佛陀都是依靠上师而成就的,无有上师也就无有所谓的佛陀。这里是分别而言的,并不是从总的角度宣说。每一位佛陀都需要依靠善知识,最初当然有自然成佛的,但后来所有的佛,比如释迦牟尼佛以前是如何依止上师的,大家都非常清楚。

丙二、思维利害颠倒、愚昧无知之众生而断除傲慢:

具相师前已受利乐源,如同珍宝璎珞美饰戒,

然换一碗豆粉许骤乐,如此严重愚昧诚可笑。

在具有法相的善知识面前,虽然已经受了如意宝般一切利乐功德之源泉的戒律,但愚昧无知的众生将它换成一碗豆粉般暂时的安乐,如此严重的愚昧行为真是非常可笑!

每位上师讲经说法的传统各不相同,有些上师大概讲一讲总说,有些上师详详细细地讲。比如宗喀巴大师经常会对每个字一一解释,无垢光尊者完全不同,他经常引用一个教证之后,根本不解释;解释讲义也只是讲一下大概的意义。麦彭仁波切在专门解释《如意宝藏论》的一个概要中说:全知无垢光尊者虽然在解释方法方面比较略,但在真实本意上与普贤如来无有差别。

托嘎如意宝在这里,就像宗喀巴大师一样,解释得比较详细。

下面首先解释颂词中所说的“具相”。对于上师的法相,在别解脱、菩萨乘以及密乘中,法王如意宝曾分别讲过是如何安立的,大家应该记得很清楚。

一切经续中所宣说的具相引导者善知识的法相:别解脱中《三百论》云:“具戒了知律仪轨,悲悯病人眷清净,勤以法财饶益众,如此上师当依止。”小乘上师的法相,具有戒律、了知戒轨,慈悲病人、眷属清净,经常作财布施和法布施。其中财布施不是很重要,最主要是法布施。对于这种上师应该依止,也可以在他面前求戒律方面的法。

菩萨乘《二十颂》云:“具戒慧力上师前,应当受持菩萨戒。”具有清净菩萨戒律、智慧和摄受弟子能力的上师面前受菩萨戒。密宗《道次第论》云:“示道具藏圆灌顶,具传精通续事业,窍诀暖相共八种。”具有示道能力;相续中具有大悲空性藏,也即已证悟者;灌顶圆满;传承清净;精通续部;精通事业;具足摄受弟子的窍诀;自己有一定的成就暖相,总共讲了八种上师的法相。

依止这样的上师做什么呢?应该在这样的堪布上师面前受持一切功德之基础的戒律学处,之后谨慎护持如精美的珍宝饰品一般。

释尊也说:“净水沐浴商主子,瞻匐花鬘涂妙香,系于彼者之头上,极其悦意倍庄严。如是具足净戒者,多闻净戒皆圆满,具有功德诸佛子,身着袈裟更庄严。”王子沐浴以后,于颈项上佩带花鬘非常庄严,具有清净戒律、广闻多学之人,穿着袈裟也是非常庄严。

《起现经》中云:“世尊赐教言,戒为我庄严,涂上戒芳香,金宝之耳饰,愚者有何用?”佛陀说:在我的佛教中,最庄严的打扮就是清净戒律,如果具足清净戒律的芳香,普通的金银耳饰、鼻饰等,只是愚者的一种行为,有什么用呢?世间人特别喜欢用金银珍宝等作为首饰,而出家人对这些都应该舍弃,只有清净的戒律才是出家人最庄严的饰品。

又经中说:“如于尸头顶,装饰金花鬘,无戒着袈裟,见后不生信。”比如在一具尸体的头上用各种花鬘来装饰,一点也显不出庄严,同样的道理,不具足戒律的人穿着袈裟,见到以后也不会生起信心。华哦论师说:“所谓离患胜庄严,净戒乃为胜庄严,如此庄严无遗失,无畏无夺之庄严,故当护持此净戒。”《辩答宝鬘论》中说:“何为最胜美妙之庄严?即是清净圆满之戒律。”因此说,戒律是自他一切众生暂时利益与永久安乐的殊胜源泉。

在法王如意宝的传记中说,他老人家在印度时曾转生为阿罗汉萨革拉。萨革拉所作的《花鬘论》,是现在学院戒律班的主要课程,以前益西彭措堪布可能给你们讲过。其实我一开始想重新翻译《花鬘论》,但是里面对比丘尼的戒条讲得不是很广,再加上内容比较多,又不牵涉菩萨戒和密乘戒。我想作为学大乘的人,不仅小乘戒,还有菩萨戒和密乘戒都应该比较圆满地学习,所以戒律方面,主要以《三戒论》为主。

萨革拉在《花鬘论》中说:“极赞财圆满,转生妙天界,获等持出离,此戒果广大。”如同珍宝璎珞一般的戒律极为难得,最初应恭敬受戒,得戒后则应如同守护如意宝般,以正念正知不放逸护持,以恭敬心恒常精进守护。然而,末法时代的形象出家人,将如意宝一样珍贵的戒律,换成无有实质、容易毁灭的,犹如一碗豆粉一样瞬间欢愉感受的境识乐触,如此严重的愚昧无知者,实在应该感到惭愧,这种行为也是十分可笑。

如颂云:“某地愚牧童,无价如意宝,兑换三碗饭。”有些地方的愚童在得到如意宝的时候,因为饥饿而将之换成三碗饭,非常可惜。所以不管出家人还是居士,想要获得功德,必须具足清净的戒律,应该了知戒律的功德和破戒的过患。

此处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行为感到十分遗憾,间接也指出,现在这些众生非常难以调伏。

对于男女不净行之乐触无有实义之理,通过佛经教证可以说明。经中说:“依靠贪欲不净行,如同罗刹食肉女,以及丑女皆能作,一切黄牛与驴马,豕犬狐狸及骆驼,大象羊只悉亦可,智者断除诸贪欲。”这样的不净行,即使非常愚笨的众生也可以行持,吃肉的罗刹女以及丑女等都可以做,一般的旁生如骡、马、猪、狗、狐狸等也可以做,所以诸位智者应该断除贪欲。“依贪摧毁清净戒,广闻布施苦禁行,恒时放逸增罪业,故欲解者舍女人。”依靠这样的贪欲,清净的戒律、广闻博学以及苦行禁行等,全部都会失毁。

作为男众出家人,首先应该舍弃女人,不然,作为凡夫人遇到这种对境的时候,非常难以制止。作为女众出家人和女众守戒者,也应该远离男众。托嘎如意宝当时的很多弟子,主要以男众为主,因此下面专门引用很多无垢光尊者的教言,讲了女人是祸害之根本因。这里面的教证,以前益西彭措堪布在《走向解脱》里面也引用了。当时我想不翻译,怕很多女众生邪见,不愿意学。后来我想:这一点都不能接受的话,还算什么出家人。你们女众可以把女人改成男人,因为从身体和贪心的本质来讲,二者没什么差别。我有一次对女众有点不高兴,当时说:“你们女众特别特别坏,为感情自杀的现象也是非常多……”但是昨前天,听说90年代非常有名的张国荣也是为了感情自杀了,所以说男人也有很多过失。

托嘎如意宝当时的所化众生,主要以男众为对境,说了很多女人的过失。像真正托嘎如意宝和法王如意宝那样戒律清净的话,恐怕很困难,但是自己通过这次听闻戒律,该忏悔的应该忏悔,该恢复的应该恢复,以后一定要守持清净的戒律,这一点非常重要。

又说:“贪欲无常恒受责,极其痛苦灭安乐,在家诸恶趣之因,愚者恒时依贪欲。”弥勒菩萨也说:“莲花出淤泥,最初极悦意,后不欢喜彼,喜贪亦如是。”莲花在淤泥中刚刚绽放的时候,令人非常欢喜,但所谓的莲花也是有为法,逐渐枯干以后,谁都不会喜欢。同样,人们最初觉得感情的乐受非常美好,随着年龄或者智慧的逐渐增长,所谓的贪欲也如同莲花一样,会渐渐衰败。《四百论》云:“犬等亦所共,恶慧汝何贪。”对于不净行等,是猪狗等愚笨旁生也可以行持的,你们这些无有智慧的人,为什么还要贪执世间这些低劣的行为呢?对这些道理应该好好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