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大学演讲 >> 25 在心里种朵花 >> 佛学之生态思想-问答-南京林业大学 🎬 🎬 返回
字体: A- A A+

南京林业大学问答

『2013年12月6日』

(一)问:我是做药物研究的,这种研究是为了治病救人,但是往往要杀死很多动物。通过杀死动物来救人,到底是对是错?

答:现在的很多科学实验确实比较残忍。不仅在中国,西方很多实验室里也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这类实验,如果以佛教的词来评判,就是“造罪”。当然,科研者不会这样认为,也许觉得依靠实验已经获得了种种成果。

不过你有一种敬畏生命的心,这是比较好的,1952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施韦泽就曾提出“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思想。

其实,人类和动物从生命的角度而言,应该是平等的——人类怕死,动物也怕死;人类有痛苦的感受,动物也是如此。既然这样,我们如果做出了违背这种“平等性”的事情,就需要承担负面的后果。

就你而言,要更换专业恐怕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一定要作些忏悔,佛教中有一个咒语“嗡班匝萨埵吽”,能够减轻罪业,可以常常念诵。

(二)问:有种说法是“医生只能治病不能治命”,那么如果一个病人的死亡已经命中注定,医生的救治是否还有意义?

答:佛教中讲病人的生命能否延续有三种情形:有一类病人注定会死的,那怎样医治也无济于事,即便是药师佛亲临也爱莫能助;有一类病人必定会康复的;还有一类病人,如果予以救治就不会死,否则就会死掉。这也是因缘不同结果不同。

面对病人,医生应该怎样做呢?

一方面,治病是医生义不容辞的职责;另一方面,如果面对的是第三种人,医生的良好治疗会起到延续生命的作用。所以作为医生,对病人尽力进行救治是应该的。

佛教认为老师和医生是最容易利他的两种职业。释迦牟尼佛传记中也记载,佛在世间利益众生时,就是选择从事老师或医生的职业。

(三)问:世界思想领域中存在着的不同流派,如何才能和睦相处?这些流派能否走向大同?

答:在人类历史上,不同宗教流派之间发生过一些冲突,甚至流血事件。不过如今随着“各教派互不相违”理念的倡导,教派之间的冲突也已得以改变。

未来这些不同教派是否会完全融为一体呢?我觉得不太可能,因为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思想,有些思想可以融合,有些却难以统一。

虽然存在着种种差异,但是教派之间也会有共同之处,此时可以将分歧暂置一边,从共同处入手来构建和睦的关系,这也是21世纪人类合作的一种模式。

也就是说,各个教派一方面守持自宗的观点,另一方面增进了解、互相学习、彼此尊重,以此就可以实现和平共处。

(四)问:修行与工作如何平衡?

答:修行与工作是可以融合的——在修行中工作,在工作中修行。舍弃工作而专门修行,对很多人是不现实的,所以要学会将二者结合起来,这样就能一举两得。

我接触的人里,有些工作特别努力,但是将修行完全抛之脑后,结果时间长了自己也生厌烦心;有些修行十分精进,工作都置之不顾了,结果最后需要面对很多问题,付出的代价更加惨重。

所以,培养一边工作一边修行的能力,对于很多有信仰的人以及将来愿意修行的人,都是很重要的。

具体而言,如何将修行与工作很好地融合呢?

有些人认为修行跟工作形同水火、完全对立,其实并非如此。某些修行可能跟工作相违,比如打坐,但修行不完全是打坐,看经、念咒都是修行。跟别人交谈也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也是一种修行。

在藏文中,“修行”被称为“竹巴”或者“贡”,意思是“串习”,将佛教的理念在生活中不断串习,就叫做修行。南传佛教中,修行是在正知正念上安立的——正知是时刻观察自己的身口意,正念是念念不忘善法,具足正知正念就是修行。

所以,很多人所理解的修行是有偏差的——认为修行就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闭目打坐,跟谁都不接触。其实不是这样,真正的修行人可以将修行贯彻于任何时间、任何场合之中。

我有时觉得:作为出家人,自己整天在城市里跑不太好。但有时又想:我坐飞机时可以念功课,坐车时可以持咒,还是在修行。

所以,如果自己能利用好时间,那么除了个别情况之外,大多数时候都可以修行。甚至跟家人吵架时也可以修行——家人不断地批评我时,我就修安忍、修安忍,等他批评完,我的修行已经成功了。

(五)问:现代社会的信仰教育是缺失的,请问这会带来什么后果?

答:广义而言,每个人都有信仰——有些人信仰宗教,有些人信仰钱财,有些人信仰权力。当然,通常我们所谓的“信仰”,就是信仰宗教。

确实现在的年轻人是缺乏信仰教育的一代,这是比较可怕的。为什么呢?因为宗教中倡导人要有敬畏心——敬畏天地、敬畏因果,这种心非常重要,人一旦没有敬畏心,行为就会无拘无束,最后做出很多可怕的事情。

当今社会中,为什么贪污腐败屡禁不止?为什么各类犯罪事件层出不穷?这和人们因信仰缺失而缺乏敬畏心有一定的关系。

我希望在座的有些年轻人不要一提起宗教就生厌烦心,“宗教跟我没关系,我只关心就业……”其实宗教里的很多道理对你非常有帮助。所以,即便你现在不信仰宗教,也不要轻率地予以否定,因为常常我们年轻时所排斥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会心生后悔的。

(六)问:很多人从小就被教育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佛教对于理想如何看待?

答:我以前读书时,老师也常让我们讲自己的理想,当时一个同学说他以后要开飞机。二十多年后,有一次我在山路上看到他骑着牦牛过来,因为以前的关系很好,我就跟他开玩笑:“记得你以前的理想是开飞机,这牦牛是怎么回事呢?”他笑着说:“这是地行飞机。”

然后他又反过来笑我:“你以前的理想是当老师,现在怎么出家了?”我说:“出家也是在当老师,我的教课一直没有停过。”(众笑)

现在很多人的理想,是在这一生取得一种成功——财富充裕、事业有成等等。而按照佛教的观点,远大的理想不应仅着眼于此生,而应当放眼来世、来世的来世,乃至生生世世;并且不应当只围绕着自己的利益,而要多想想如何帮助他人,这样的理想才有意义。

(七)问:我是南京大学的学生,老师曾经这样跟我们讲:科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要上升到哲学中寻找答案,哲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要上升到宗教中寻找答案。为什么科学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宗教中可以找到答案?

答: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

实际上,对人类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往往是信仰宗教的。这不是传说,我曾经了解过,你也可以去了解一下。

比如牛顿就是有宗教信仰的,这在传记中有清楚的记载。爱因斯坦也对宗教有一定的了解,而且他是神秘主义者。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素,则纯粹是一个宗教徒。还有荣格,他对佛学也有很深的研究。

这些科学家或哲学家,在宗教中找到了许多富有价值的奥秘。这些奥秘也成为他们很多卓越成果的源泉。

德国的哥廷根大学涌现了4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这所大学所在的哥廷根城只有十二万人。我曾经跟这所大学的教授有过交流,他们说这里的科学家几乎全部都信仰宗教。

科学是近几百年才诞生的,主要研究外在世界。而宗教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着重对人心进行探索。所以,大家可以想想为什么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宗教中能找到答案。

我并不是因为自己是佛教徒就赞叹佛教,自赞毁他的做法在佛教戒律里也是不允许的。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上进行观察,确实可以发现:如今科学家无法解决的诸多难题,甚至是他们眼中的“奥秘”,佛陀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经给出了圆满的答案。

鲁迅先生在看了佛教的《瑜伽师地论》《贤愚经》后,感叹不已。他对朋友许寿棠说:“释迦牟尼真是伟大的圣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伟大的圣哲。”

曾有一种说法是,人的追求是有层次的:一般人追求金钱;层次高些的追求艺术和哲学;再高的追求宗教。

确实是这样,一般大多数人只为了钱财而忙碌;有些境界的人对钱财看得比较淡,而热衷于追求艺术、哲学,虽然这些不一定赚钱,但他就是喜欢,这也让他获得比追求金钱更多的快乐;层次再高的人会追求宗教,它的确会让人受益匪浅。

现在很多人认为科学与宗教是对立的,学校教育中也常常宣扬宗教是迷信、是麻醉药。实际上,这些观念是不合理的。

前段时间我在一所马克思学院也讲过:马克思把宗教比喻成“鸦片”,实际上这是一个正面的比喻。因为在当时的英国,鸦片能给人带来精神安慰、消除痛苦。但在中国,由于鸦片战争的缘故,这个比喻就有了负面的意思,由此导致人们对马克思的话有了误解——认为宗教是个坏东西。

(八)问:有句话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那么如果一个人信佛,却既喝酒又吃肉,他是不是真的信佛?他的品格值得信赖吗?

答:如果这个人有济公和尚的境界——“帽儿破,鞋儿破”,那么“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应该没问题,因为像济公和尚那样的成就者,已经没有了我执,对于吃穿都远离了取舍。

但是我看很多后学者往往和济公和尚相反——帽子没破、鞋子没破,我执更没有破,只是嘴上喊个漂亮的口号。这些人根本不是真正信佛,只不过为了便于喝酒吃肉而找一个说词,佛祖也并没有留在他的心里,只是留在了他的嘴上。

其实,济公和尚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一个人如果没有成就者的境界,却去做成就者的行为,只会误入歧途,也难逃因果的“惩罚”。

(九)问:修行过程中,先度己还是先度人?

答:佛教中讲菩萨的发心有三种:

一种是牧童般的发心,牧童把牛赶在前面,自己走在后面,这种发心就是发愿先度化众生,之后自己再成佛;

一种是船夫般的发心,船夫把他人和自己一起渡过河,这种发心是希望自己和众生一同成佛;

一种是国王般的发心,国王自己先登上王位,之后再度臣民,这种发心是自己先成佛,然后再度众生。

在佛教看来,“先度众生,再度自己”的发心是力量最大的,像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都是这种发心。尽管众生无有边际,难以度尽,但是依靠这种强大的发心,这些菩萨却可以迅速成佛。

对于一般人来说,发愿“先度自己,再度众生”是最现实的。当然,个别人心力比较强,发愿“等众生成就后自己再成佛”,这也是有的。

(十)问:富人可以用丰厚的财物供养高僧大德,以此亲近善知识学习佛法,这是否说明富人的学佛条件优于普通人?

答:对善知识的供养中,财供养不是最重要的。

佛教的《华严经》中讲,供养善知识时,上等是法供养,中等是承侍供养,下等是财供养。

法供养,是自己如理如法地修学佛法;承侍供养,诸如帮助善知识做一些弘法利生等的事情;财供养,是供养善知识一些钱财物品。

一个人实在没有能力做上等、中等的供养时,再作财供养,供养几百万、几十万都可以,但这是供养中最下等的。供养钱最多的人,也许获得的功德是最微小的,甚至可能没有功德。

佛教中讲,虽然没有钱财但是有真诚的信心,这种人依止上师的条件是最优越的;相反,虽然腰缠万贯但是缺乏信心和正见,也不能守持清净的戒律,这种人即便供养上师很多钱,也不一定有功德,并且对自己的修行也不一定有很大的作用。

有人认为:“我非常贫穷,要让上师欢喜很困难。”实际上,真正的上师不会喜欢钱财,而会看重法。这些上师即使接受钱财,也是用于弘法利生。所以作为弟子,做财供养并非主要,如法修学才是关键。如果对于上师所宣讲的法认真地思维、修行,把这个功德汇报给上师,比供养多少钱都好,真正会让上师高兴的。

(十一)问:世间的很多事都需要用到钱,为什么佛教还提倡知足少欲?

答:知足少欲是需要的,放纵贪欲对自己不一定有利。

每个人的因缘不同:有些人因为没有前世的福报,虽然颇具才华和能力,而且非常勤奋,但也得不到多少财富;有些人因为有前世的福报,无需怎样努力,钱财就滚滚而来。但是不管怎样,富有的人不要再过分地膨胀欲望;不太富足的人,在拥有一定财产时也要有满足感。把握好分寸才会过得比较开心。

(十二)问:灵魂真的存在吗?

答:真的存在。这一点在佛经中多有宣说,我在有些书里也讲过。

可能有些年轻人对此不一定相信,但我希望你们不要轻易地加以否定,可以保留着这个怀疑,继续研究,因为毕竟目前你所接受的教育、所学到的知识都是很有限的。

泰国的朱拉隆功大学是皇家学校里最出名的,最近我去泰国时遇到这所大学里的一位教授,听他讲述了一段亲身经历:

有一次他生了重病,灵魂就出来了。这时他看到自己躺在病床上,医生们正在抢救。他心里想:“为什么要抢救我呢?我现在很舒服、很快乐。”他在天花板以及医院的里里外外穿来穿去,然后再回来看时,医生们还在竭尽全力地救治他。

后来他看到上面有一条很光明的路,另外一边有一些黑洞。他考虑着是去上面还是去看一下黑洞,后来还是打算回到自己的身体里。这个念头一生起,他一下子就迷惑了。不一会儿他就活了过来。

这段经历历时大约五分钟。他说:“因为我有这种亲身体验,所以任何人说灵魂不存在,我都不会相信的。”

在我们这里,很多人不相信有来世。比如有人会这样问“如果存在来世……”,很多电影里也是“如果有来世,我会怎样怎样”,都会加上“如果”这个词。而在泰国,每个人都觉得来世真实不虚地存在,他们会说“如果来世不存在,怎样怎样”,把“如果”加在另一面,而且非常害怕,“如果来世不存在,那我怎么办?”

还有一位老师告诉我他的朋友有个儿子,这个孩子得了白血病,后来去世了。一个月之后,孩子的父亲买彩票得了两百万泰铢,他说是这个孩子晚上托梦跟他讲:“‘111’的那个号会中奖,赶快去买”。第二天他按照儿子说的去做,果然中了两百万。

心识的存在是非常奇妙的,对此希望大家进一步研究、了解。

(十三)问:我是一个十二岁孩子的妈妈,请问如何能让孩子身体好、学习好,性格等方面也好?

答:这些要全部圆满实现是很困难的。但是在他小的时候,对他进行人格教育至为关键。而这方面的教育,父母负有第一责任。如今很多父母把对孩子的教育全部交给老师,这是没有尽到为人父母的职责。

现在的有些年轻人,已经在学校学了十几年,应当对很多人生道理了如指掌,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可能连基本的做人原则都一无所知。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父母没有教过。

在中国古代,父母都会尽职尽责地教育自己的孩子。确实为人父母者应当付出时间和精力教导孩子,告诉他: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语言可以说,什么语言不能说……这种家庭教育非常重要。

俗话也说“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妈妈教给孩子的知识,会成为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思想。除了缘分特殊的人在人生摸索中形成另外一种思想,其他人基本都是如此。

那么,如何对孩子进行人格教育呢?就是要培养孩子的善心,因为善良是做人的根本。

另外,要让孩子多背诵,尤其四到十六岁的孩子记忆力非常好,虽然他不一定能很好地理解,但是可以让他先把一些重要的道理背下来。

(十四)问:您怎么看待素食?

答:素食是非常好的一种饮食方式。不仅仅是从信仰的角度,即便完全从营养学,或者说身体健康的角度,素食都是明智的选择。有一部纪录片叫《面对肉类的真相》,里面还讲了素食带来的巨大环保利益。

(十五)问:我看到一篇报道说您做过一次手术,当时您因为慈悲众生而坚持不用麻醉药,完全靠佛力加持而完成了手术。请问是这样吗?

答:说我做手术没有打麻醉,这是一种虚传。现在网上对人的好或不好的报道都有一定的水分。我经常被有些人当作“试验品”——根本不会飞,被说成是飞过来的;根本没有他心通,被说成有。

我是得过强直性脊椎炎,做过一些小针刀手术,这不算什么大的手术,也并非没有麻醉。事实上因为我经常祈祷,大概七八年中一直坚持诵咒,才使得这个病慢慢好了。

所以,你所提及的情形,可能是有些人的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