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大学演讲 >> 28 穿越千年的智慧 >> 佛教的物质世界观-演讲-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 返回
字体: A- A A+

佛教的物质世界观——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演讲

『2014年10月16日』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晚上好。非常荣幸我们能邀请到索达吉堪布仁波切,首先我代表组委会欢迎堪布来到悉尼大学。

堪布今天为我们带来的演讲是“佛教的物质世界观”,这个主题最近很受关注,而且非常贴近生活,因为物质世界观会影响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以及价值观的选择,还会影响我们人生的其他方面。

现在有请悉尼大学佛学社主席艾莉森致欢迎辞。

艾莉森主席:

尊敬的各位老师,以及各位同学,我谨代表悉尼大学佛学社向索达吉堪布仁波切致以最热烈的欢迎。我们都非常感恩您今晚能来到这里!也感谢各位加入这个美好的夜晚。

今天是周四,对吗?我知道在座有些人最终选择牺牲购物时间来到这里,但要是今晚没有你们的参与,这个大厅不会如此充满活力,也不会有这样共同学习佛法、将堪布的智慧融入自心的绝好氛围。

如主持人所讲,今天索达吉堪布将与我们分享一个非常有趣的题目“佛教的物质世界观”。对世上的每个人而言,没有一天不与物质世界打交道,但是我们是否真正认识了物质世界?它将来会变成什么样,我们知道吗?当然不知道,所以我用了万能的谷歌搜索了“物质世界”,因为我确实不太明白这个题目。这是谷歌搜索的结果:物质世界是指由人类创造、改造的物品、理念和实践,其本体为物质。

有意思的是我们创造了这些没有生命的物质,然而它们却拥有影响和控制我们思想、感受和情绪的能力。

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中,让我们关闭手机、合上电脑、放下杂念,打开心扉,抛开尘世中的琐事,步入宁静的心灵世界——

今天跟大家探讨“佛教的物质世界观”,也就是从佛教的视角看物质。

其实对于这个世界,不论用佛教的方法还是科学的手段,只要能揭示它的真相,就是值得关注与追求的,因为获得幸福、远离痛苦是每个人最为关心的,而只有认识世界的真相,才可能真正实现这一目标。

也许今天在座有些人对佛教不太了解,也没有信仰,但是如果你真正去研究它,就会发现:两千多年前,人类东方的思想竟然如此成熟,智慧竟然如此先进,丝毫不滞后于现代科学的脚步。

世间的很多知识都在不断更新,比如在我的家乡,学校里的教材几年后就会翻新,一些国家政策、名人言语,一段时间后也会过期;而古老的佛教却不是这样,不论它的何种理念——慈悲、智慧还是平等、和平……直至今天都依然散发出新鲜的活力。

一、佛教眼中的物质

那么今天我们就了解一下佛教对物质的观点。

首先我们要知道,佛教有四个宗派——有部、经部、唯识宗和中观宗,这四个宗派对物质的看法不尽相同,依次是一个比一个高超,上上的见解可以驳斥下下的观点。不过不论哪个宗派都认为:未经观察时,我们见到、听到、接触到的事物是存在的;一旦详加观察,就会发现它们并不真实,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美好或实在。

刚才我听到佛学社主席说物质世界由人类创造,但却控制了人类的心。这听起来很稀奇,不过却是事实。而对于稀奇之事,佛教是最愿意剖析的。大概六百多年前,有一位佛教大师龙钦巴曾说:一切法虽然不存在,却可以无欺显现,这非常稀奇。这句话很值得大家思考。

那么物质世界还有什么稀奇之处呢?今天我会一一介绍佛教四宗的看法,同时结合现代科学的个别观点,作一些阐述。

有部与经部

首先是处于佛教宗派最底层的有部和经部,他们认为物质世界由地、水、火、风四大构成。这四大并非一般人所谓的大地、海水、火焰……而是四种所触:地大是坚硬性,水大是湿润性,火大是温热性,风大是动摇性。

这方面,现代科学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世界依靠地水火风四种元素而形成。

有部和经部还有一个重要观点,认为物质有一个不可分的最小单位——无分微尘或极微。他们认为极微必须存在,否则整个物质世界就无法显现。

爱因斯坦在有些著作里说:物质不断分割,变成分子、原子,再细分,变成原子核、质子、夸克等,最终几个夸克粘连在一起的细微事物必须存在。现在也有些物理学家认为场或能量必须存在,否则粗大的事物无法呈现。这些观点跟有部、经部的观点有些接近。

讲到这里,有些人可能心生疑惑:世界怎么会是这些细微的东西?我明明看到瓶子、桌子、房子……

当然,佛教也不否认这些粗大现象,但是这些现象经不起智慧的观察,只是一种虚假的存在。比如眼前的瓶子,一般人都认为它存在,但是用锤子打碎后,就只剩下一堆玻璃片,瓶子在哪里呢?继续把这些玻璃片打碎,就变成一堆粉末,再不断分割下去,就变成一堆微尘。如果瓶子真的存在,在这堆微尘中,哪个是瓶子?由此就知道:所谓的瓶子并不真实存在。

外在的任何事物,如果用以上智慧去剖析,都会发现它们本质上只是一些微粒,由组合方式不同而导致形状与颜色的差异。因此真正去观察很多美好事物时,人们会失望的。

按照有部与经部的观点,不仅物质有一个最小单位,心识也不例外。心识的最小单位是无分刹那,它是粗大心念存在的基础。

唯识宗

比有部、经部更高一些的是唯识宗。这一宗派认为无分微尘并不存在,为什么呢?唯识宗论典中这样分析:

无分微尘组成粗法时,它的东南西北上下必定要围绕六个无分微尘,那么中间的微尘与周围的微尘是否接触?如果不接触,就证明它们之间有空隙,那么空隙中还可以继续放入无分微尘,因为无分微尘没有体积(不可分之故),乃至放入无数无分微尘也无法填满,最终须弥山都可以放在两个微尘之间,这显然不合理。如果承许中间的微尘与周围的微尘接触,那么是全分接触还是部分接触?如果全分接触,六个微尘就融入中尘,无法形成粗法;如果部分接触,中尘就变成可分——接触的部分与不接触的部分。通过这种观察就知道无分微尘是不存在的。

听懂了没有?今天我们上“物理课”。(众笑)

刚才说无分微尘不存在,那么有些人认为应该存在一种能量作为最小单位,对此也可用上述的方法破析。

我曾经也跟德国、美国的一些数学家、物理学家,就物质的最小单位做过探讨,了解到科学界目前对此并没有存在或不存在的定论。

按照佛教唯识宗的观点,物质世界看似是无情法,实际却是心识的体性。《华严经》对此有形象的描述:“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我们的心就如同一位画师,他的画艺非常精湛,甚至可以绘画出整个世界。《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也讲:“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

其实唯识宗的观点非常相应于生活,在生活中每个人的习气不同,对于美丑的认知也不同,这一点在唯识宗的眼里,就是所谓的“万法由心造”。正因如此,整个世界跟梦境没什么差别——昨天以前的事是昨晚的梦,明天以后的事是明晚的梦,大家现在也正在做梦,没有任何理由说这一切不是梦。

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尔曾深有感触地说:“我怎么知道我不是在做梦?我又凭什么将梦境和现实区分开呢?世间上包罗万象、形形色色的东西,虽然一个也不成立,但却能在眼前无欺显现。因此,完全可能有一个魔鬼,一直在欺骗我,让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是真的、什么时候是假的。”

其实万法由心造的观点,在科学界可以找到很多证据。

英国天文学家、数学家爱丁顿,曾于1919年撰作了“重力的相对理论报导”,第一次向英语世界介绍“广义相对论”,而他一生撰写了多本著作,比如《物理世界的本质》(The Nature of the Physical World by Arthur Eddington),其中非常明确地指出外在世界是人的念头,书中说:让物理学家接受每个事物的基础都是心灵,是困难的,但是没人能否认心灵是我们经验中最初和最直接的东西,所有其他一切都是遥远的推断。此书在当时的科学界引起极大轰动。

爱丁顿的观点跟传统物理观念可谓天壤之别,但是跟唯识宗的观点却不谋而合。这值得大家思考——人们一直认为“物质在先、心识在后”,为什么20世纪的科学家却打破这种观念,提出“物质源于心识”的观点?

被美国《发现》《财富》《时代周刊》等传媒极力赞叹的生物科学家罗伯特·兰札,与著名天文学家鲍勃·伯曼,合著了书籍《生物中心主义》(Biocentrism by Robert Lanza & Bob Berman),提出这样的观点:这个宇宙是以意识为中心的,意识创造了宇宙。围绕这一观点,书中罗列了七个原理,其中一个这样说:“没有意识,‘物质’就处于一种不确定的概率状态中。任何可能先于意识的宇宙,都只存在于一种概率状态中。”书中还讲到:宇宙的结构、定律、力量等都是为心识服务的。

《生物中心主义》中的观点,跟佛教万法唯心的道理有接近之处,你们感兴趣的话,可以翻阅这本书做进一步了解。

总之,按照唯识宗的观点,物质世界并非无情法,而是心识的自性。

中观宗

站在中观宗的角度,唯识宗承许的实有心识或万法唯“心”,也是了不可得的。

《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心已经灭尽、未来心尚未产生,所以都不存在,那么现在心是否存在?很多人认为存在,但如果去观察它的本体,也找不到任何实法。所以,三时的心都得不到。

物质不存在,心也不存在,那是否成了一无所有?对此中观宗做了完美的解释:不论任何事物,仔细观察时都不存在,是空性的;但是空性的当下又可以有种种显现。也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楞严经》中也讲:一切万法剖析到最后是邻虚尘,对它进一步剖析,就是空性;虽然是空性,又可以显现色法。

其实真正观察时,不论外面的物质还是内在的精神,都会化为空性。那空性是否实有呢?也不实有,并没有一个实在的空性存在。所以,万法的实相就是佛教所讲的“远离四边八戏”。什么人证悟了这种境界,就是成就者、开悟者。

对于空性,科学迄今也无法企及,基本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究其原因,这跟它的研究方法不无关系,科学研究主要借助各种仪器与实验,这些很难真实触及人的内心。内心的证悟不必借助什么仪器,而是静下心去观察:“事物的本质是什么?有还是无?或者非有非无?”这一点并不难,不需要任何信仰,只需要用心觉照,就会有所发现。

万法虽是空性,但空性中积聚因缘,又可以显现一切。

对于这个道理,古印度龙猛论师在《缘起藏论》中以八个比喻进行描述:如同念经、明灯、明镜、印章、火晶、种子、酸味以及声音,任何因生果的过程中,因没有迁移到果中,果也并非不依因而生,只要因缘和合万法就会呈现。所以,这个世界不是常有的造物主创造,不是无因生,也不是非因生,而是因缘和合而生,也即缘起生。

缘起生的理论非常有趣,蕴含的义理极为甚深,也是佛教的独特观点,不过因为时间关系不能详述,你们如果想深入了解,可以参阅相关书籍。

二、两个希望

前面我对“佛教的物质观”作了简单介绍,下面提两个希望。

在座的同学都非常年轻,希望你们不断地学习。我总觉得任何一个人,不论处于何种环境——学校里、工作中或家庭里,对于有益于今生来世的知识,都要有一种渴求心,不断汲取、不断探求,要活到老学到老。人一旦停止了学习,其实跟死掉也差别不大。

还有一个希望是,大家要学会面对痛苦与挫折。人生的路并非坦途大道,而是弯弯曲曲、坎坎坷坷,所以要具备应对的能力。

我听说这里有种现象:小孩子走路时摔倒了,父母不会特意去扶,而是让他自己学着站起来。其实这包含着很好的教育理念。人不应该事事依赖他人,而应培养出坚强的毅力、独特的智慧,这样人生才能走得稳当、活得快乐。

三、结语

这里的很多人没有什么生活压力,也不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过得非常悠闲、自在、快乐,这是值得羡慕的;不过作为人,都需要面对生老病死,所以眼光不应仅仅停留于短暂今生中的舒适生活,而应力图从生死中求得解脱。

最后我把自己很喜欢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共勉,这是心理学家荣格所说的:若向外走,你会做梦,若向内走,你会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