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论典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 >> 入大乘论讲解28 返回
字体: A- A A+

第28课

荣素班智达·造论

仁波切·翻译

那我们继续讲《入大乘论》。

《入大乘论》总共有六品,现在我们正在讲第五品——大圆满品。大圆满品不是特别好懂,大家也知道,所谓的大圆满实际上只是圣者的行境,所以一般凡夫人以分别念的观察,或者说修行,很难得到一个真实的境界。不过,大家通过这种分析,也应该知道,其实大圆满非常非常的殊胜。

这一品当中,前面讲到大圆满的十几种不共特点,其中现在正在讲三十个歧途和障碍,从名称上分为三十个,从实体上分为十个,从根本分为两种。从实体上分的时候,从世间到声闻、缘觉、菩萨乘、外续部,以及内续部当中包括大圆满阿底瑜伽的部分观点,也被荣索班智达列在他的歧途当中。

昨天事部和行部为什么列入歧途的道理已经讲了,今天开始讲瑜伽。我们讲九乘次第的时候,首先讲声闻、缘觉、菩萨乘,这叫外三乘;内三乘——事部、行部、瑜伽部;密三乘——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宁玛派把所有的乘归纳在这九乘当中。

按照大圆满《入大乘论》的观点来讲,前面的八乘实际上都是抉择究竟意义过程当中的一个歧途,甚至大圆满的部分观点也属于歧途。法王如意宝在《忠言心之明点》当中也说过,“浊世非常黑暗,八乘的星光很难摧毁,一定要依靠信心启程迎接日光。星星的光很难遣除黑暗,大圆满的日光才能遣除黑暗。”说的原因也是这样的,按照上师的教言,其他乘相当于星星的光一样,这个意思。

四种瑜伽,以内心瑜伽而相同,内在的差别是,瑜伽续行为也具有取舍,观想也有本尊与自尊两者,玛哈约嘎与之相反。阿努约嘎称为随同瑜伽,由于承许法界与本智无二的觉性一刹那就圆满一切见行,因此随同于阿底约嘎,少许远离勤作而没有完全超越,因此称为随同瑜伽。密宗的这些差别也从承许二谛无别的第一事续开始至大圆满之间究竟。自尊真如与本尊真如视为自性平等,从第一事续开始至大圆满之间究竟,随着平等见解越来越增上,不平等见解变得越来越减少。总之,只是有实见的贪著逐渐减少而已。

今天继续讲四种瑜伽。名词上稍微有一点点……以前我们没有说“瑜伽”,一直说的是“约嘎”,但瑜伽和约嘎其实是一样的。我昨天也想了一下,本来说“最极瑜伽”“大瑜伽”“随同瑜伽”,好像将大圆满称为“最极瑜伽”感觉上不是那么殊胜。瑜伽,大家都知道现在到处都有瑜伽馆,我们说“最极瑜伽”的密法好像有点……习惯性地称为“阿底约嘎”大圆满,阿底约嘎好像很殊胜的样子,但实际上意思一样的,到时候可以放在括号里面。瑜伽,约嘎,瑜伽真正的意义是与法性相应的心,心相应法界。瑜伽的意思是这样的,心相应法性。

昨天说瑜伽分四,但是这个分法是在这里(《入大乘论》)的分法,如果按照九乘的分法,瑜伽部实际上属于外续。那外续,他以内心瑜伽而相同,内在的差别是,瑜伽续行为也具有取舍,其实从整个瑜伽开始,后面所有的四个瑜伽在内心方面都比较相同,但瑜伽续的行为还是不像我们无上瑜伽一样,他们是有取舍的。

他们观想也有本尊与自尊两者,这两个是分开的,有两尊,这是讲的瑜伽续。从瑜伽续以上,众生内心方面比较相同,但是瑜伽续毕竟有行为取舍,尤其是像瑜伽续他们经常做沐浴、清洁,这些非常重视,他们也没有双运的修法,不能直接接受五肉五甘露,所以瑜伽可以属于外续部当中。

刚才是外续部里面,无上瑜伽可以分为玛哈约嘎——大瑜伽;阿努约嘎——随同瑜伽;阿底约嘎——最极瑜伽。我记得《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的密宗部分将无上瑜伽分为父续、母续和无二续,父续《大威德》和《密集金刚》,母续是智慧续,包括《喜金刚》《真实续》,无二续是《大幻化网》,也有一些地方说是《时轮金刚》,你们方便的时候可以看一下。

一般无上续,在藏传佛教当中,按照《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来讲,格鲁派、萨迦派也属于玛哈约嘎和阿努约嘎,萨迦派着重修行《喜金刚》,格鲁派着重修行《密集金刚》,他有前译,其实大圆满的宁玛派也很重视。所以无上续,藏传佛教当中是有的。大家也知道,藏传佛教不管是格鲁派、萨迦派、噶举派、觉囊派,比较大的这几个派系,他们的寺院当中的本尊、菩萨都有双运像,比如时轮金刚,密集金刚、大威德,全部有忿怒金刚,也有寂静尊,好多都有双运像。

只有无上密续以上才有双运像;无上密续以下,显宗就不用说了,外密包括瑜伽续、事续、行续都是单身像。而且观修的时候,智慧本尊和誓言本尊分开来修,如果要融入的话他过来给我加持一下就走了,是这种观修方法。基本的原理大家也应该知道。

藏地,尤其是宁玛派有这样的说法,如果一个人非常通达《入大乘论》,那宁玛巴所有密乘的次第和大的框架就能完全明白。学其他的很多论典不如学一部《入大乘论》,学完《入大乘论》以后,基本上密法到底是什么样会明白的。其实文字看起来不算特别多,但实际上隐藏着很多很多非常深奥广大的密宗教义。

接下来我们讲无上密续。无上密续实际上就是玛哈约嘎,也就是大瑜伽。玛哈约嘎与之相反。与外续部的瑜伽是相反的,怎么相反呢?因为他的行为没有取舍,跟那个恰恰相反。原来在这里第一次开世青会的时候,有一个人就经常说“恰恰相反”,那天我看照片,那个时候参加第一届的好多人都是现在家相,什么“恰恰相反”啊,还有什么其他的这些……

所以,玛哈约嘎恰恰相反,怎么恰恰相反呢?因为他的行为有取舍,观想本尊和自尊的时候也是有双运的、无二无别的等等。所以他的修行、见解和这些方面都有差别,见解也有差别,修行也有差别。为什么叫玛哈约嘎呢?玛哈约嘎比外续部大,我估计是这样的,因为从玛哈约嘎开始,跟外续和显宗不同,与他们恰恰相反的很多道理就大起来了。

阿努约嘎称为随同瑜伽,由于承许法界与本智无二的觉性一刹那就圆满一切见行,就像“前念迷、后念觉”,一刹那间当中就可以在你的法界和智慧无二无别的觉性当中圆满所有的见和行,因此随同于阿底约嘎,因为阿底约嘎是刹那性的,最大的大圆满他是一刹那间就能通达万法的本性。为什么叫阿努约嘎呢?阿努约嘎跟阿底约嘎比较相应、比较随顺,阿努约嘎是阿底约嘎的“粉丝”……这样不行,不然网上肯定很多人批评我。少许远离勤作而没有完全超越,或者还没有完全确定,勤作有一部分远离了,但还有一部分没有完全确定,这个意思。因此称为随同瑜伽。阿努瑜伽说的原因是这样的。阿底约嘎这里没有说。

密宗的这些差别也从承许二谛无别的其实密宗从事续部开始都承许二谛无别,从第一事续开始至大圆满之间究竟。所以,跟显宗有点不同,显宗表面上说是二谛无别,但实际上真正的二谛无别只有密宗的见解才能圆满究竟。密宗的见解也有次第,从外密事续开始逐渐逐渐往上去,到了阿底约嘎大圆满窍诀部的时候,二谛彻底融汇一体。前面刚开始讲到苦空无我、无自性、无生、平等,最后无二,到了最后的时候真正二谛无二,这个二谛无二并不是仅以世俗谛的见解来区分的。

《定解宝灯论》中云:故以二谛各自分,不能区分续高低,然于二谛双运义,如何诚信修跟随。这是很重要的。因为有个别教派说,外续到最无上续之间的差别应根据世俗的清净观来分;但是麦彭仁波切说这个肯定不行的,不是这样的,主要是二谛双运的意义有不同的见解。比如说事续部对二谛双运的见解并没有特别地诚信或者通达。行部比他好一点,再上去瑜伽续更好,无上瑜伽层层向上,因为二谛双运才是宗派高低真正的差别。有些人认为与胜义谛没有什么关系,要以世俗的见解来分差别,你们学过《定解宝灯论》的人都知道,各个教派为什么有些见解高,有些见解低,原因是对二谛双运的认识度不同,到了最后就像那天讲的一样,真正二谛双运无二,那个时候才真正如同智慧老人看黑蛇的影像一样,不取不舍,那种无二才是真正到达最高的境界。

所以,自尊真如与本尊真如视为自性平等,从第一事续开始至大圆满之间究竟,随着平等见解越来越增上,不平等见解变得越来越减少。从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外续三部、内续三部……从整体上讲,各宗派可以说都是佛教,没有差别,各自都有自己的解脱道。但是最究竟的,只有无上大圆满的时候才能究竟,随着我们的平等见解越来越上去,不平等的见解越来越减少、降低。

其实并不是学了大圆满就真的懂了,也不一定,这个大家也要明白。是不是我们学大圆满的这些弟子们很厉害,我们应该站在高山上,其他学什么声闻乘的、中观或者外续的那些人,是不是他们是很低的,我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其实也不是这样的。虽然我们得过灌顶,我们得过教授,我们修行过,如果自相续当中这些实有的执著越来越淡化,最后好像真的是一切万法如梦如幻的话,那个时候你不管是什么样的宗派,实际上你的见解是最高的,因为你完全通达了二谛无二。到了最后确实像智慧老人一样如梦如幻,没有任何担忧和希求,达到这种境界可以说到了最高。如果你没有这样,虽然你加入的是最高的宗派,但你的相续可能连声闻乘或者连唯识宗都不如,因为唯识宗和声闻乘他们确实有非常高的境界,我们也应该非常清楚。

总之,只是有实见的贪著逐渐减少而已。这句话很重要,看我们实有的耽著是不是逐渐逐渐减少?如果没有减少,反而一年比一年执著,不管对钱财也好、对地位也好、对感情也好、对事物也好,你没有学的时候基本上能看得破;越学执著越来越强烈的话,那你可以说只是在相续当中种下善根而已,实际上不一定学得很成功。

以前萨绕哈巴在《前行》里面也说:贪执纵有芝麻许,竟引痛苦无边际。有点点的像芝麻许的执著也带来无边的痛苦。我们对任何一个东西——比如我特别喜欢这个茶杯,那对我各方面带来很多痛苦。我以前在有些书里面说我喜欢花,后来花给我带来很大的痛苦。现在我的小院子已经成了英雄烈士馆一样,花全部堆在那里,扔的话有点舍不得,都是新鲜的;不扔的话有一些臭味,有各种各样的。所以有时候对任何一个法,只要我耽著它,那背后就带来各种各样的痛苦。确实是很真实的,不管什么样,你只要执著某一个法,执著某一个东西,对自己会带来很多痛苦。

所以,我们自认为“我是大圆满,我现在学《入大乘论》,你们其他显宗的、其他小乘的法跟我没办法相提并论,我的见解就像智慧老人一样”,但到底自己是不是智慧老人?实际上你不仅怕蛇的影像,可能连看都看不得。但这种境界,确实文字上是这样说的,但实际上我们还没有到达这种见解。在这方面,每一个人也要观察自相续。

同时也希望各位堪布、堪姆,在自己下面的群体当中经常要观察,哪些人真正有一些境界,哪些人没有境界。你不一定有他心通,不一定完全知道,有种说法,“人的花花绿绿在里面,老虎的花花绿绿在外面”。所以,日久见人心,慢慢才能看得出来,但至少也是通过考试,通过平时的行为也能知道一些。

堪布、堪姆们,希望大家讲的时候不仅仅是走个过场,只是形式而已,而是真正对每个人的相续,他的烦恼、他的智慧,了解这些方面很重要。其实作为堪布、堪姆不是高高在上,就像去学校里面演讲一样,想来的时候来一下,不想来的时候不来,不能这样的。现在学院当中有些堪布、堪姆稍微出名以后,邀请的人也多,喜欢的人也多,那个时候对弟子们想看的时候看一下,平时说得很好听,“今天我要去哪里,明天我要去哪里”,这样的话,我们作为一个求学者来讲,得不到真实的利益。

所以,你要带班的话,真正要想到下面的人,不管是有几十个人、几百个人,一定要负责任。有些人一个小小的事情也是太严了,这个也是放不开的。有些法师也有差别,有些一个很小的事情特别严,大的事情又特别松,这种管理方式也是不对的。有些只是埋着头讲讲讲,讲完以后就走了,下面怎么样都不管,其实这样很不好。

为什么有些学员特别喜欢有些法师?还是有原因的,因为有些人很负责任,对法义也好、对词句也好,平时的管理也好,一方面有善巧方便,另一方面自己也是很重视大家得到法的利益。这个大家也要关心,你是站在这里光是完成一个任务呢,还是确实是想为大家带来利益?

所以,不管是辅导员也好,堪布、堪姆也好,还有其他人,应该是静下心来。讲课一定要先备好课,然后讲好,讲好以后有时间应该尽量考试,考试以后知道哪些人优秀,哪些人不是最优秀。其实人多的时候应该培养出很多很多优秀的人,像我们以前人也不太多,那个时候培养非常多的、优秀的人有一定的困难,但如今这个情况不同。而且我们还有很多方便方法,现在虽然不是特别方便,但也有一些各种各样的方法,这种方法也要会善于利用。

总的来讲,大家学着学着,有些人可能就像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当中讲的一样,短短的时间当中把自己的智慧提升得特别快,原来不平等的变成平等,平等之后超越,特别快。有些以前刚来的时候好,然后慢慢下来。

其实我建议:每一个人,你刚开始当法师的时候不要那么勤快,稍微留点空间。刚开始特别积极,因为是一个新鲜的东西,有些领导也是这样的,刚刚上来的时候管理得特别严、特别认真;但是时间是漫长的,过一段时间遇到各种碰壁的事情,然后失去信心,也没有方法,因为刚开始所有的力气都用上了。就像有些运动员,刚开始不会用最快的速度、最强的能力,而是慢慢提升速度,最厉害的运动员到最后跑得比较快。

有些法师刚开始太用力了,最后已经奄奄一息了,现在什么都搞不动。“那可以吧,没事吧,我最近身体不好,心态也一般般。行吧,那你们怎么样都可以,就自学吧,自己听听录音吧。”想出很多很多懒惰的方便方法,这样不好。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的话,自己懒惰也没事;如果人很多,一个人懒惰,他带动所有的人睡懒觉。

表面上看,你们法师我也不是特别清楚,但实际上我对每个人的情况私下一直在了解。有些堪布、堪姆特别勤快,而且这种勤快并不是一天两天,一天两天谁都都会早起晚睡,但是长时间当中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包括辅导……其实有些时间是自己挤出来的;但有些如果每次都打分的话,也不是特别高。

总体上当然是可以的。确实,在我们这里大家都有这样闻思修行的气氛,这样的方便方法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佛教徒;否则天天光念个咒语也不行。要么变成一个特别观清净心的,每天都念咒语、修本尊,如果真的变成那样我都很随喜。

我经常想起阿克意洛,我小学两年多都是住在他的屋檐下。他的信心我真的很羡慕,他晚上还没有睡之前一直念,然后慢慢在祈祷当中睡着了;中间两三点钟稍微醒过来又开始念、开始祈祷,“喇嘛钦喇嘛钦喇嘛钦……”就这样睡着了;早上起来第一个自然而然念“喇嘛钦……”。这种修行人,他一点名声都没有,只是一个普通的出家人。以前是出家人,我在那里读书的时候他不敢穿出家衣服,穿一个黑色的长褂,但是我在那里的两年当中,看到他所有的时间都在念观音心咒、念上师瑜伽。

我有时候真的想,如果我们的生活,晚上睡的时候也是在祈祷的声音当中睡下去,中间起来也是这样,早上起来也是这样,白天全部是这样的……当时因为政策,他被批评过很多次:你为什么天天嘴巴一直动着?他说:“我有点麻风病,嘴巴一直抽,没办法。”他们有点害怕,不敢接近他。这种修行人即使你没有闻思修行我也很随喜。

我不能先太广了,不然到最后你们又跟不上,尤其是翻译的人更痛苦。

本尊与自性平等的这种见解,在了义经藏中也有宣说,但只是提及而并没有宣说如何修行平等的方便。比如,声闻宗也有稍稍宣说菩萨们的传记及长久行众生利而修行菩提,但是其中并没有解说如何修行菩提行的方便。这些歧障也是依靠《金刚萨埵大虚空续》而解说的。前辈论师们可靠的教典中也共称“不没胜幢《大虚空续》如同空中升起太阳般,分别宣说了歧障。”那些歧障也如围墙一样不超越那一范围。

本尊与自性平等的这种见解,在了义经藏——显宗的那些经典中也有宣说,前两天我好像说过这句话,但只是提及而并没有宣说如何修行平等的方便。像《华严经》《如来藏经》《妙法莲华经》当中只是提及,包括《维摩诘经》中,关于自尊、本尊自他平等性的这种道理,和密乘里面说的几乎是一样的,但是修法没有讲。比如,声闻宗也有稍稍宣说菩萨们的传记及长久行众生利而修行菩提,像显宗的经典《贤愚经》,现在《大正藏》中把它列为小乘的经典。舍身喂虎,释迦牟尼佛喂老虎、以身体做布施的这个故事,其实小乘的很多寺院当中都会讲。

我们那天在泰国的哪个寺院,在一个寺院的门口有一个石板上的花纹,画着舍身喂虎的故事。什么寺?记得吗?当时我去了泰国的一个寺院,那个寺院在外面的门口上专门画了这个画。不记得,是吧?这个我一定要找到。(众笑)双龙寺?在哪个地方?(弟子回:泰国清迈。)好像是,当时在那里拍照,在那个石板上有,到时你们再了解一下,应该好像是。是不是啊?笑一笑的话,说明不记得。但如果有人记得的话,站起来。

小乘的里面也讲了一些菩萨的传记,包括《俱舍论》当中也会讲一些传记,还有利益众生的一些故事也会讲。但是其中并没有解说如何修行菩提行的方便。

这以上讲到了密宗的殊胜性。

现在正在讲的是歧障,这些歧障也是依靠《金刚萨埵大虚空续》而解说的。其实上面的三十种歧障,下面一个一个都会说。前辈论师们可靠的教典中也共称“不没胜幢《大虚空续》——永远也不会泯灭的、不没的胜幢《大虚空续》,就是刚才的《金刚萨埵大虚空续》,如同空中升起太阳般,分别宣说了歧障。”前辈的大德有这样的说法。《金刚萨埵大虚空续》,实际上是大圆满心部的一个续部,应该是贝若扎那前面译的五个续之一。后来,布玛莫扎也译了十三个心部的续,贝若扎那后来又翻译了三个续。那些歧障也如围墙一样不超越那一范围。“不超越”,因为这些歧障已经包括了大圆满的所有歧障,就像围墙一样不会超越。所以,这个歧障再不会超越,也可以说没有更多的了。这三十个歧障好像关在院子里一样,再不会超越,也可以说全部包括在这当中。这个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也可以这样解释。意思是,《大虚空续》当中已经讲了三十个歧障。

下面引用了很多教证,这些教证的来源不是很清楚。从整部《入大乘论》的格式来看,下面的教证应该是来自《大虚空续》,说是《金刚萨埵大虚空续》中的教证比较好一点。但是我最近得到一本书,是关于《入大乘论》里教证的对应,有藏文的、也有梵文的。书里说下面好多来源不明的教证是《普作续》里的,但是从字面上看,好像和《普作续》的风格也有点不同,《普作续》中全部是“菩提心什么什么”,或者是“普贤王如来我宣说”,像这样的比较多一点;再加上前面说了:这些歧障也是依靠《金刚萨埵大虚空续》而解说的……

我也没有时间特别详细地核对,如果你们懂藏文、懂宁玛续部的一些内容,看看下面那些教证到底是《金刚萨埵大虚空续》里面的,还是我刚才说的《普作续》里面的。书里都已经讲了关于《普作续》里的页数和《入大乘论》里的页数对应、方法,但是我今天找了半天《普作续》……《普作续》,我们以前印过,以前石渠的一位大德做了一个注释,但是今天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有两本书。所以,有时候找东西也是困难的,现在如果电脑上全部有的话比较方便,但藏文好多都没有入系统,尤其是密法和续部方面很少,所以查资料还是比较难的。

不管怎么样,下面的教证也许是《普作续》的,也许是《金刚萨埵大虚空续》里的。如果你们在《普作续》,或者《金刚萨埵大虚空续》中找到的话,跟我说一下。当然只有懂藏文的人可以找,汉文里面肯定没有,这些以前都没有翻译。

归纳而言,有二十三种歧途,七种障碍,共三十种。

前面也提过,总共有三十种歧障。

其中二十三歧途,前十种是,菩提果的三种歧途、禅定的三种歧途、法性道的四种歧途。第二类十种是,贪著本智大乐相的一种歧途、安住希愿边的两种歧途、圣教的三种歧途、因的一种歧途、获得等持果的三种歧途。法的三种歧途是,法中不生法、法不观待法、法不证悟法三种。总共二十三种。七种障碍是,染污遮障菩提果自性的三种障碍、没有以瑜伽行义所摄而以烦恼束缚之疾所困的三种障碍、增损圣教所摄的一种障碍。

其中二十三歧途,分了前十种和后十种,前十种是,菩提果的三种歧途、禅定的三种歧途、法性道的四种歧途。总共十个。第二类十种是,贪著本智大乐相的一种歧途、安住希愿边的两种歧途、圣教的三种歧途、因的一种歧途、获得等持果的三种歧途。这样加起来有十种,前后二十种。在这个上面加上,法的三种歧途是,法中不生法、法不观待法、法不证悟法三种。这样的话,刚才的二十加三,总共有二十三种,这些下面都会讲,所以我在这里不解释。七种障碍是,染污遮障菩提果自性的三种障碍、没有以瑜伽行义所摄而以烦恼束缚之疾所困的三种障碍、增损圣教所摄的一种障碍。这样总共有七种障碍,二十三加七,总共是三十种歧障。下面每一个都简单地讲一下。

首先第一类十种当中,分别是三种、三种、四种。

其中,菩提果的三种歧途:

第一、法性菩提心菩提果的自性,远离显现的一切法相,希求现行法性而以勤作误入歧途,如云:“无现之法性,无勤安住修,彼彼若勤作,不生真如性。”因为菩提果的自性远离显现的法相,如果无所勤作,则是修行。想现前而勤作就成了歧途。

第一、法性菩提心、菩提藏或菩提果的自性,远离显现的一切法相,真正的菩提远离所显现的一切法相。希求现行法性而以勤作误入歧途,如果希求一个现行的法性,真正有一种行为去造作,那就因为勤作而误入歧途。

我找到的资料当中说,下面的每一个教证都是《普作续》里的。但是突然来个《普作续》有点……因为前面说是《大虚空续》,前辈大德都说是《大虚空续》,好像《大虚空续》就特别适合。《普作续》是不是也叫《大虚空续》?有没有这样的说法?先暂时用《普作续》吧。

如《普作续》云:“无现之法性,无勤安住修,彼彼若勤作,不生真如性。”无现的法性在无勤当中安住而修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在法性当中安住,而以各种方式勤作,那不会产生真正的本性。因为菩提果的自性远离显现的法相,如果无所勤作,则是真正的修行。想现前而勤作就成了歧途。大圆满当中,勤作是很严重的。不仅是大圆满,汉传佛教当中也有吧,以前的来果法师说:念一句佛,要七天漱口;还有赵州禅师也说:念fo一声,漱口三日。与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他说:如果我念一句“阿弥陀佛”,那我在三天当中要天天漱口,“嗡班匝萨埵吽、嗡班匝萨埵吽……”;连“佛”这个字都不想听。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这样的话,是很可怕的事情;但实际上真正安住于他的禅定当中,或者无勤作的境界当中时,所有身口意的造作全部要断除。

《上师心滴》和《空行心滴》中都提到,修大圆满正行时,需断除身语意的九种事,那个时候,所有的包括念诵、磕头、转绕等这些都要放弃。当然,我们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的时候,还是比较适合先做一些勤作的,然后逐渐逐渐到达这种境界,这个很重要。不然,刚开始觉得“哦,我所做的这些都是不好的”,于是把善事全部停下来,恶事还在不断地做,那可能不行的。真正达到那种境界时,善和恶、所有的勤作全部消失。

这样的道理,大家也要注意,不然也有一些危险性。学禅宗也是这样,学大圆满也是这样,确实是直接讲法性的境界,我们行者如果不能和这种境界相应,很容易变成狂禅或者断空派,特别可怕,这方面要注意一下。

双龙寺,是不是双龙寺?好像是。去双龙寺是什么时候?2017年,是不是?好像你们现在也老了。当时去完五台山后去的,应该是2017年。那里有没有佛舍身喂虎的图案?如果知道的话,可以举手,可以发奖……好像没有。

第二、菩提果不随他改变,众生以业役使抉择而成为歧途:如云:“等同一切法,说业所抉择,若随业所转,无有自然智。”不管现行种种分别如何显现,但菩提果的自性法相是无别平等的,只是众生由迷乱遍计善业恶业而已。这种道理与《毗卢遮那幻化网续》中所说“有情无知痴,分别网成愚,彼等则遍计,善恶之二蕴。此法自性净,无垢如虚空,有情识增故,是业种种理”一致。如此,在现行的当时,是自然本智自现,并不是其他。如果业成立实体,那么自然本智就成了不成立,比如,旋火轮自明,假设旋轮的法相自明成立个实体,那么旋火轮的自性光明就根本不成立。

第二、菩提果不随他改变,众生以业役使抉择而成为歧途:一般来讲,如果认为业因果不空也是一种歧途。也是《普作续》中讲的,如云:“等同一切法,说业所抉择,若随业所转,无有自然智。”等同一切所有的法,如果以业来决定……现在很多人什么都是“你的业力现前”:看病的时候也是“你的业力现前”;现在有些部门打饭的时候,本来是厨师没有做好,做得很难吃,“这是你的业力现前”(众笑),他不说“是我的手艺不好”,而说“这是你的业力现前”——本来是他自己做得不好,别人才提的,但“也许是业力现前,你也做的不好”。很多事情全部是业力现前,这样说的话,如果全是业力现前,这个人是没有自然智慧了。以后如果有人说“你的业力现前”,“哦,我的业力现前,但是你没有自然智慧了。”你可以这样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其实没有不空的法,这种人没有自然智慧的机缘。

不管现行种种分别如何显现,但菩提果的自性法相是无别平等的,不管业力如何显现,实际上,菩提果、菩提藏都没有分别,只是众生由迷乱遍计善业恶业而已。因为一直执著善业和恶业,就出现这些。这种道理在其他续部当中,比如《毗卢遮那幻化网续》中也是这样说的。《幻化网续》,有《文殊幻化网续》《金刚萨埵幻化网续》《毗卢遮那幻化网续》。好像在我们学《幻化网》时,共有八种《幻化网续》,但我现在记不得了。小的时候所有这些数字全部死记硬背,但是现在全部消失了。其中,《毗卢遮那幻化网续》所说的也是一样的。与《毗卢遮那幻化网续》中所说“有情无知痴,分别网成愚,彼等则遍计,善恶之二蕴。此法自性净,无垢如虚空,有情识增故,是业种种理”一致。有情因为无知的愚昧、愚痴,入于分别的网当中成愚昧,一直遍计这些,遍计什么呢?善和恶的两种业。这样的话,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事情。其实这些法的自性是清净的,就像虚空一样无有垢染;不过有情依靠他的分别识不断增加,这样的话,在我们的世间中显现业的种种理。就像一些小乘论典所说,有情世界器世界,种种显现由心造。像这样的道理会出现的,所以这个道理是一致的。

如此,在现行的当时,是自然本智自现,并不是其他。现行的当时,做任何事情,不管是说话、还是正在造恶业,正在显现的这个时候自然本智是自现的,并不是其他的。包括妓女、屠夫正在做恶事时,自然本智从来都是无增无减的。如果业成立实体,那么自然本智就成了不成立,比如,旋火轮自明,假设旋轮的法相自明成立个实体,那么火烬的自性光明就根本不成立。前面讲旋火轮的时候也是这个意思:如果旋火轮成立,那火烬的自性光明肯定不能成立;如果旋火轮不成立,那火烬的自性成立;如果业因果成立,那么自然本智不成立。

以前讲《维摩诘经》的时候,当时让优婆离去维摩诘那探病,优婆离说:我不敢去。为什么呢?当时两个比丘破戒了,来找优婆离。优婆离说:“你们破戒很严重,肯定会下地狱的。”正在这个时候,维摩诘居士来了:“你闭嘴,不要这么说!所谓的业,外面也不在、里面也不在、中间也不在。”这样说了以后,维摩诘居士让两个比丘观自性清净,最后两个比丘都得果了。

优婆离尊者本来特别好,但是他不敢去,其中的原因当时已经讲出来了,在《维摩诘经》中有。所以这里说:如果业成立,不管善业、恶业,那自然本智就不成立。但这是不可能的,《维摩诘经》中说得很清楚,在这里以旋火轮的比喻也讲得很清楚。

今天上午有一个堪布专门到我家里来说荣索班智达的旋火轮的比喻,刚好我这几天在学,讲得还比较不错,他觉得我智慧好厉害哦,其实我是刚刚在学,不然也忘了。刚刚在讲的时候比较不错,正在讲、正在学的时候,两三天的温度是有的,过了以后不知道怎么样。有些人还是学得很好,以前学过的一直不忘,这个确实很重要。不管公案也好、教证也好,这种道理一直记得特别特别清楚。这个方面,各个班里面有没有这样的?如果有的话,有时候堪布、堪姆也应该赞叹一下,不要糖也好、牛粪也好,全部一样平等观待也不好。这些人现在毕竟也是凡夫人,稍微安慰一下也有必要。

这是第二个。

第三、菩提果非以因缘成就,想以因缘成就菩提而勤作,结果成为歧途,如云:“因缘如金刚,无生故无灭,本来菩提果,勤作不行性。”就是说“显现为因缘的法相如同金刚般是无别的法相,无有生灭,无有以因缘勤作动摇之处”。

第三、下面讲因缘。菩提果非以因缘成就,想以因缘成就菩提而勤作,结果成为歧途,刚才主要是从业等角度,这里是因缘,反体上稍微有点不同,实际大体上相同。如《普作续》云:“因缘如金刚,无生故无灭,本来菩提果,勤作不行性。”本来因缘是无常的,但这里说因缘像金刚一样无生无灭,本来的菩提果也没有任何勤作。就是说“显现为因缘的法相如同金刚般是无别的法相,无有生灭,无有以因缘勤作动摇之处”。显现为因缘的这些法相,实际上像金刚一样,无有分别的法相,没有产生、也没有灭,也没有任何因缘的勤作、动摇,这是第三个歧障。

禅定的三种歧途:

讲完了禅定的三种障碍,我们可以休息。如果这个没有讲完,你们不要想休息啊,(众笑)一定要讲完、讲好、讲细。

第一、大功德之禅定,也就是以“禅定本身无所思,不思不修如法中,分别念中生本智”等性藏中不遮破一切现行福德,一切不清净业也自寂灭,就是大功德之禅定,没有证悟此理,而以想净化烦恼、真实成就功德的意乐安住禅定处,以患上取舍之疾所束缚。如果不观待思维与修行勤作而安住于无改的境界中,那么分别念本身就成了光明本智。

第一、大功德之禅定,也是《普作续》中讲的,也就是以“禅定本身无所思,不思——无所思:所取方面没有思维;不思:能取方面不思维。不修如法中,分别念中生本智”也不修。在这样的如法的修行当中能产生本来的自然本智。等性藏中不遮破一切现行福德,在我们修禅定平等性的大悲空性藏无二无别的境界当中,其实也没有必要特别遮破。“这样的话,不行啊”,特意去遮止一些福德,也没有必要。一切不清净业也自寂灭,一切不清净业也没必要特意去遮止,它就自然而然寂灭。就是大功德之禅定,一般来讲,大圆满修得比较好的话,不会堕两边,比如一个座位,有些人说“不坐这么高,不行、不行、不行,我害怕,不好意思”,这是一个边;有些人“我特别喜欢这个高座,我要去坐一坐”,这也是一种戏论。人达到一定境界时,对一件事情不会特别在意。一般世间人的戏论性特别明确,但这里是没有的。所以,我们以前……不说吧。

没有证悟此理,而以想净化烦恼、真实成就功德的意乐安住禅定处,以患上取舍之疾所束缚。因为你无取舍,不用特意去做福德,不用特意去遮止,不用特意去寂灭烦恼——当然这是你的境界已经达到这样了;并不是有些人好像无所谓的状态,大大咧咧的,也不是这样的。如果你特意想要净化烦恼、得到禅定,这样特意去造作,那已经患上了取舍的病而束缚,这样会入于歧途。

如果不观待思维与修行勤作而安住于无改的境界中,那么分别念本身就成了光明本智。其实最主要的是,达到这样的境界是最好的。以前也讲过,显现即解脱,显现的当下都已经得到解脱,那不管怎么样都很随缘。有些人境界真的好一点的时候,不管接触什么人——当然不一定到达大圆满的最高境界,但至少自己的相续完全已经放松。有一些老的修行人经常有这种话,“看这个人放松了没有”,“这个人闻思好像越来越绑得紧,不行”……私下很多人在分析,分析的时候,“哇,这个人特别执著,肯定不行。他可能讲得好,但修得不好,因为他遇到一件事情时绑得特别特别紧,那这样的话,他肯定修得不好”。如果有些修行很好的话,以前可能特别执著、特别在意、斤斤计较,但是到后来的时候很放松。

虽然《定解宝灯论》里说不能劝放松,三界轮回的众生都已经放松了那么长时间,你现在不用再劝。但有时候在大圆满中放松,在见解、修行、行为很多方面有一些放松,是很重要的。这里也是说不用特意去思维、修行,分别念本身就成了自然光明的本智,非常好。这是第一个。

第二、细微之歧途,取名为细微之门,如云:“以心远离寻觅道,于寂静处执远离,如若思择修分别。”所谓的细微一词,涉及两种意义,在此也如是类推运用,以染污而细微,是指无有对境而执为对境,将心远离对境视为解脱道,身体远离愦闹视为解脱道,如果用心详细思择,那么就是修行分别念本身了。细微结合甚深一词,修行无分别的教典中说“若修无分别,心不贪著所依,不缘于任何对境,就是修无分别”,承许获得无有三过的本性,实际上这是有细微的取舍部分,如欲求心离有实相状之道而寻求身体远离愦闹,若用心详细思择,则只是修分别念本身而已,虽然后面这种观点是大圆满的歧途,但认定为共同乘的所取。

第二、细微之歧途,取名为细微之门,也是《普作续》当中这样说的,如云:“以心远离寻觅道,于寂静处执远离,如若思择修分别。”以心要远离所寻觅的道,在寂静的地方执著要远离其他的,如果这样思择的话,实际上是修分别。

嗯,什么东西?“应该是双龙寺,您第一次在泰国开世青会时,我也有点印象,见过好像是这样的。”他也是有点糊里糊涂的,光有点印象不行。我也觉得是这样的,好像是双龙寺,但是到时候再看一下泰国双龙寺有没有,应该是2016年,对吧?(座下有人说:是双龙寺和帕辛寺。)两个都有,是吧?对对对,双龙寺和帕辛寺,是吧?我们很多人禅定的时候想睡觉的那个,是不是?可以,那这个地方确实有当时释迦牟尼佛舍身喂虎的画,而且那个壁画特别栩栩如生。

下面讲教证的意义。所谓的细微一词,涉及两种意义,在此也如是类推运用,首先第一个,以染污而细微,是带有染污的细微的意思,是指无有对境而执为对境,因为他执著在对境上面。《入行论》中说,修安忍的时候要远离散乱的对境、散乱的环境,对对境、环境或者心识的对境特别要着重重视。将心远离对境视为解脱道,他认为远离色声香味等这些对境是得到解脱了,身体远离愦闹视为解脱道,如果用心详细思择,那么就是修行分别念本身了。

有些人一直禅修,那禅修的话,《般若经》里说,自己一直想在有些闭关的地方禅修,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其实这也是傲慢——傲慢是大圆满的一个歧障。我们现在也是,“我是博士生、我是研究生、我是五论毕业了的、我是法师、我是某部门的负责人”,每个人有一种“我是什么什么”,这也是一种歧途;还有,“我已经闭关一年了、闭关一百天了”“我的心远离了散乱的对境,身体远离了散乱的愦闹”……如果你这样想,这也是一种歧途。

刚才讲了,《般若经》里面说很多闭关的人有细微的傲慢心,但不会有粗大的。当时华智仁波切有一次在一个山洞里面见到一个闭关的人。

那个闭关人问:“你到哪里去?”“到前方去。”

“从哪里来的?”“从后面来的。”

“你叫什么名字?”

华智仁波切说:“我叫无所事事的瑜伽士,没什么事做的瑜伽士。”又问那个闭关者:“你在这里干什么?”

“我在这里闭关二十年了。”

“你修什么法?”“我修安忍。”

华智仁波切说:“哦,听说这里有一个骗子,骗了很多信众。”他就大发雷霆,气得:“我骗了谁?你必须给我说清楚。”

华智仁波切笑着说:“你不用那么生气,你不是修了二十年的安忍吗?你安忍修得真好!”(师笑)“我是开玩笑的,你应该不会骗人,但是你修得不好”,是这个意思。

所以,有些闭关的人还是很容易生增上慢。

每个人自己稍微有点特长的话,像有钱的人,他自己走路的姿势都不同;长得比较好看一点的——有些倒是长得不好看,他自己觉得自己长得很好看……反正各种各样的人,只要自己有特色,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这叫染污的细微的歧途。

细微结合甚深一词,也可以说是甚深细微的歧途。那这个是什么样呢?修行无分别的教典中说“若修无分别,心不贪著所依,不缘于任何对境,就是修无分别”,其实在修无分别的过程当中,一不注意的话,就会染上过失,比如承许获得无有三过的本性,像明乐无念,我们在禅定中的过失。如果没有这样的过失,是非常好的无分别,那实际上这是有细微的取舍部分,如欲求心离有实相状之道而寻求身体远离愦闹,若用心详细思择,则只是修分别念本身而已,你一直安住时,像明乐无念这些都没有,但你在一个静虑的本性当中,“我身体远离了愦闹,心远离了分别”,但这个时候,如果你没有观察得很细微,可能有一个很细微的分别念在打扰你,会有这样的。虽然后面这种观点是大圆满的歧途,但认定为共同乘的所取。虽然后面的甚深细微是大圆满的歧途——这个在大圆满中是歧途;但是在显宗当中,这样的无分别念的禅定在共同乘中是可以接受的。

第三、因果之歧途,如云:“命名因与果,遣除善与恶,名出此世间,取舍生喜胜。”将因果法、善恶业视为于真实义中存在,而厌离世间轮回的痛苦,想要出离这个痛苦的世间而达到解脱的干地,安住于取舍之喜乐。这基本上是小乘行持的。所谓的“遣除善与恶”,一方面,要遮止善恶二者,诸位声闻与缘觉修行遮止业寿,为了遮止寿而修行灭业,为了灭业而修行遮止烦恼。如果遮止了烦恼,就出离了唯是苦蕴的这个世间而到达涅槃的干地。因此说“取舍生喜胜”。

第三、因果之歧途,刚才讲了,这几个稍微从不同的反体安立为歧途。《普作续》当中是这样讲的,如云:“命名因与果,遣除善与恶,名出此世间,取舍生喜胜。”下面有解释。将因果法、善恶业视为于真实义中存在,而厌离世间轮回的痛苦,想要出离这个痛苦的世间而达到解脱的干地,安住于取舍之喜乐。在这里,因果法也好,或者善恶法,视为真实义当中是存在的。如果因果法视为在真实义中存在,善恶法也是视为在真实义中存在;这样的话,就厌离世间轮回的痛苦,要想从痛苦的世间中解脱出来,到达解脱的干地,这样就安住于取舍之喜乐。可能这是大多数声闻乘的观点。

其实这里有些观点是密宗的观点,有些是声闻乘的观点,有些是显宗的观点,并没有一个一个地分析属于哪一个宗派的歧途,没有这么说。但实际上,昨天说了实体只有十个,这十个歧途分别涉及到这里面所讲到的三十个歧途,这个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一般来讲,声闻乘、世间人,大家都觉得:善恶因果是存在的,轮回的痛苦是存在的,解脱的彼岸是存在的,那我一定要好好取舍因果。那像这样对取舍因果特别有喜乐心的话,这也是大圆满的一个歧途。

现在讲到《入大乘论》的时候,可能有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做,修也好、不修也好:好像不修也不行,我们是修行人;修的话,这个歧途、那个歧途,那我们天天入歧途当中的话,是不是有点矛盾?

但其实没事,我们这里抉择的是究竟的见解,究竟的见解中肯定有很多歧途。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这么高的境界,所以现在暂时处于散乱的状态,或是歧途,也是合理的,但是我们不能认为自己……完全是一个歧途,但是自己认为这个永远是真的,那就是不对的。我们讲显宗的时候,也说过了河以后,船就不需要了;如果这个时候你还执著船,那在陆地怎么划船?这是一个无知的行为。

所以,我们这里讲论的时候,一定要分析在哪些地方讲的、哪些地方不是歧途,这个很重要。现在我们还没有更高境界的时候,取舍因果、修出离心、修菩提心这些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就像《现观庄严论》里讲的一样,圣者的贪执是细微的,到最后的时候,要么是所知障、要么是烦恼障,凡是执著都是这样的。但在这之前,如果路没有走偏,肯定是合理的。这个道理,大家也要搞明白。

哦,对,这基本上是小乘行持的。我好厉害哦,刚才讲的时候,我真的没看到这些文字啊。

这里有“一方面”,藏文当中有“一方面”,但下面没有说“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也可以吧。意思是,所谓的“遣除善与恶”,指的是要遮止善恶二者,诸位声闻与缘觉修行遮止业寿,如果修善、修恶,会在轮回当中不断转生,但是声闻、缘觉到了一定境界的时候,不愿意转生到轮回当中,愿意寂灭很长时间,所以他会遮止业寿——在《俱舍论》中经常用到“业寿”,依靠业力而产生的寿命。为了遮止寿而修行灭业,为了灭业而修行遮止烦恼。声闻、缘觉为了得到寂灭也想了很多办法。如果遮止了烦恼,就出离了唯是苦蕴的这个世间而到达涅槃的干地。因此说“取舍生喜胜”。他们所承认的涅槃也好、寂灭的果位也好,或者灭尽定也好,是这样的。刚才教证中说,遣除善与恶,名出此世间,他遣除了善和恶,才得到阿罗汉果位,得到出世间的寂灭果位。那么这样的取舍呢,他就生欢喜心,这样的欢喜心极其殊胜,特别地,“哇,我现在修得很好”。虽然这是一种取舍,也是一种执著,但他还是很会修行,因此说取舍生喜胜。

好,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