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俱舍 >> 俱舍论讲解 >> 俱舍论讲解033 🎬 返回
字体: A- A A+

第三十三课

思考题:

1.什么是沙门?沙门八果和沙门四果分别是哪些?

2.预流果和阿罗汉果分别以几根得?各是哪几根?

3.一来果和无来果分别以几根获得?各有几种不同情况?请分别阐述。

4.《入智论》说“阿罗汉以十一根得”,与此处说的阿罗汉以九根得是否相违?为什么?请详细说明。

世亲论师所造的《阿毗达磨俱舍论》共有八品,第一分别界品已经讲完了,现在宣说第二分别根品。分别根品分为根之安立和有为法产生之理两个方面,第一个根之安立分六个方面,现在讲第五个问题——沙门四果以几根而得。

沙门是梵语,翻译过来就是行持善法者,它的直接意义就是小乘声闻果,如果广说有沙门八果,即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无来向、无来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沙门四果每一个都分向和果,因此共有八果。若归纳而言,可以包括在沙门四果里面。

那么,二十二根当中,沙门四果以多少根获得呢?

乙五、沙门四果以几根而得:

始终二果以九得,中二依七或八九,

因会故说有者以,十一根得阿罗汉。

从大乘来讲,通过修道会获得菩萨和佛陀的果位,按照小乘观点,修持人无我之后,会获得沙门四果。

沙门四果以多少根才能得到呢?

世亲论师回答说:“始终二果以九得”,始终二果是指最初的预流果和最后的阿罗汉果,这两个果以九根来得到。“中二依七或八九”,中二指一来果和无来果,一来果当中,有些以七根得,有些以八根得,有些以九根得,无来果也是同样。有关这几根如何获得的道理,注释中会宣说,这里不必多说。

下面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世亲论师在颂词中说,阿罗汉果以九根得,那么,《对法七论》之一的《入智论》里说,阿罗汉果以十一根得。这两种说法难道不相违吗?

世亲论师对此回答说“因会故”,因为会有这种现象的缘故,《入智论》中才会说,阿罗汉果以十一根得。但这十一根并不是同一时间获得的,阿罗汉如果退失,比如首先依靠四禅获得阿罗汉,退失后依靠三禅再获得阿罗汉,又退失后依靠二禅再获得阿罗汉,这样一来,九根加上二根,就是十一根,这种情况只是存在而已,并不是所有阿罗汉都是以十一根得。

所以,世亲论师在颂词中,前两句讲到以多少根获得四果,后两句则答复了一个问题。也就是说,阿罗汉一般是以九根得,但与《入智论》里所讲的十一根获得阿罗汉果位不相违,因为以九根获得是指一次性得的角度,而以十一根得阿罗汉果是从渐次得的角度而言。

在分别根品中要讲述根的所有特法,沙门四果也是以根获得的。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获得沙门四果只有根这一个因,其他因不存在。大家不管闻思任何一部论典,在解释的过程中,不要认为获得沙门四果的唯一因缘就是根,其他的积累资粮、证悟人无我等等,都是获得沙门四果的一种因缘。这里只是主要讲沙门四果以多少根来获得。

那么,沙门四果以多少根获得呢?

始终二果即是指预流果与阿罗汉果,它们是四果的初始与终末,也即四果当中最初是预流果、最后是阿罗汉果,这两个果位以九根获得。

大家都知道,所谓的预流果,从大乘菩萨的角度来讲就像见道,完全告别世间凡夫阶段、获得圣者地位。有些论典里说小乘见道,实际就是指预流果。那么见断是在什么时候断完呢?在获得预流果的时候,所有见断会断掉。

小乘断除见断的方法与大乘有点不同。虽然《现观庄严论》里面有一些辩论,但大乘《六十正理论》等中所讲的大乘见道,都是承许为一刹那性,比如苦集灭道四谛,每一谛都有四个行相,共有十六行相。这十六行相,在一刹那间完成并获得见道,这是大乘观点。小乘则有点不同,他们认为:先证悟欲界苦谛,然后是色界、无色界的苦谛,集谛也是同样,先证悟欲界集谛,然后证悟色界、无色界的集谛……十六行相次第性出现。

因此这里说,获得预流果时以九根获得,是哪九根呢?心的前十五刹那是未知当知根。这里的刹那是从四谛十六行相来分的,并不是平时所说的一刹那、二刹那,四谛十六行相中,每一行相安立为一刹那,经论中经常称灭谛的最后刹那为无间道;获得真正修道的时候,叫做解脱道。在十五刹那以前,还是一个凡夫,现在这十五刹那时已经获得圣者果位,以前未见过的现在已经了知,这种根叫做未知当知根。到第十六刹那时,通达十六行相并获得修道,这时具足已知根。在未知当知根和已知根群体中存在的意根、信等五根,以及因欲界中尚未远离贪欲而由一禅未至定所摄的舍根。这里所说的舍根,是指在欲界中的烦恼尚未断除、还未得到第一禅加行——一禅未至定,在这时获得预流果,因此五受用根当中只有舍根。

大家都知道,信等五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意根、舍根,这九根全部具足,所以,预流果用九根而获得。这一点是成立的,以什么理由成立呢?

未知当知根引出断除见断之离得。小乘经常提到“离得”,但也只是一种说法而已,真正离得的实体并不存在。但他们认为:相续中见断烦恼全部断除的这一部分实体存在,称为离得。这种离得,相当于大乘经常所谓的空性,它是由未知当知根引出来的。

已知根作为断除见断之离得的所依。到十六刹那时就获得了已知根,已知根起什么作用呢?成为断除见断之离得的所依。意思是说,从此以后,已知根已经成了离得的所依。当然,所谓的离得并不存在一种实体,但小乘认为离得应该存在,如果离得存在,没有依处是不行的。这个依处是什么呢?依处就是已知根。

这可以说是一种宗派的说法,但有时候从道理上说似乎也可以说得通,因为见断已经全部断除了,见断断除以后的空性部分或者清净部分,应该存在。比如我以前做过坏事,今天我诚心诚意地忏悔,忏悔以后相续清净,清净的部分有没有呢?应该有。小乘认为,这个清净就是离得。原本存在的一种过患,现在已经舍弃,舍弃的同时自然而然出现了远离过患的一种得法,这种得法应该存在。这种离得的依靠处,就是所谓的已知根。

上述二者依次可以用驱除盗贼与关上门来比喻。未知当知根如同摒弃盗贼一样,而已知根相当于关上门一样,盗贼从此以后再也不来了。

阿罗汉果也是以九根获得,哪九根呢?

依靠金刚喻定所摄的修道已知根。不管阿罗汉还是佛陀,最后都会入于金刚定,阿罗汉最后所入金刚定由修道所摄,因此具足已知根。无学道尽智所摄的是具知根。最后获得无学道时的灭尽智慧,是指所有有漏法全部灭尽时现前的智慧。由此尽智所摄的是具知根。此二根也相当于前面所说的遣除盗贼和关门一样。在这里,无间道的时候是已知根,由修道相续所摄,之后在一刹那间获得无学果位,此时已经获得了无学道的根,也就是具知根,因此已经具足了两个根。已知根、具知根以及此二根群体中存在的意根和信等五根,与上述无有差别,在此基础上,心乐受根、意乐受根和舍根不可能同时存在,而是以三根中的任一根,加上前面的八个根,共有九根来获得。

心乐受根、意乐受根和舍受根,为什么只能具足其中之一呢?原因是,阿罗汉果位如果依靠初二静虑的正禅获得,则是意乐受根。前面也讲了,一禅二禅存在的根是意乐受根,因此,以初二禅的身份获得阿罗汉的话,在前八根的基础上,加上意乐受根。依靠第三静虑正禅,则以心乐受根获得。如果依靠其他无漏定,如四禅、无色定等,则以舍受根获得。

成立之理由:依靠已知根引出无余断除修断之离得,以具知根来受执无余断除修断之离得。因为是阿罗汉果位,已知根成为无间道,具知根则成为阿罗汉离得的所依,如同前面所说的比喻一样,已知根就像遣除盗贼,具知根就像关上门。

以上已经讲了预流果和阿罗汉果以九根得的道理,下面讲中间的两个果。

中间二果是指一来果与不来果,一来果是指还要来欲界一次,不来果是指再也不用来欲界。此二果以七根或八根或九根而获得。

无论利根还是钝根的渐次一来果者,均可依七根获得,如果以前行持寂止较多,则以世间道息粗相而获得。这里不是说出世间道,而是指世间道。以前修寂止比较多,认为上界细微、欲界粗大,则依靠信等五根、意根、一禅未至定所摄的舍受根而获得。这里是没有已知根的,为什么呢?以世间等持获得的缘故,首先具足信等五根,意根也是具足的,再加上依靠一禅未至定所摄的舍根来获得,因此具足舍根。

渐次一来果钝根、利根者也可依八根获得。以前如果修持胜观较多,则因喜爱出世间道谛相,而以已知根与前七根获得。见道时是未知当知根,而一来果和无来果,小乘中一般属于修道当中,还未获得无学道,因此是已知根。由于喜欢修持出世间道,作为一来果应该是已知根,再加上信等五根、意根、舍根这七根,共有八个根。

也有以九根获得的,那就是离贪一来果。怎样获得呢?离贪一来果的九根与获得预流果的九根相同。前面讲了,获得预流果时,前十五刹那和第十六刹那,分别有两种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这里也是以同样的方式获得。为什么呢?是离贪者的缘故。不同点在于,见道前断除还是未断除六品欲惑。欲界烦恼分为九品,一般预流果还没有断除第六品烦恼,而一来果已经断除了第六品烦恼。

中间二果里的不来果,也有以七根或八根或九根获得的情况。

讲《俱舍论》的时候,必须通过很多的语言来说明。但你们讲的时候,一两句就已经讲完了。我可能是特别啰嗦、特别笨……不然实在没办法表达。蒋扬洛德旺波尊者的注释虽然浅显易懂,但是没有运用很多语言的话,好像还是讲不清楚。你们不是这样的,不管颂词还是讲义,特别快就读完了,好像自己非常了不起一样,其实真正从道理上解释的话,可能需要多讲一点,因为《俱舍论》与其他论典不相同,需要非常细致地分析。

《俱舍论》不像中观那样,表面上看来空性很好懂,实际真正去观察的时候,所谓的空性是越寻找越找不到。而《俱舍论》是一开始不太敢接触,感觉很难,真正花点时间去研究的话:“原来就是这样。”只不过语言要多一点,不然说不清楚。因此,以后讲的时候稍微详细点可能好些,这一点很重要!

既然说不来果有七根、八根和九根获得的不同情况,第一个以七根获得是怎样的呢?渐次不来果钝根者以世间道获得不来果。世间道和出世间道有点差别,小乘宗承认以世间修道远离一切欲贪可以获得不来果,这时以信等五根、意根、舍受根获得。这里的舍根也是一禅未至定所摄的舍根。

也有以八根获得的,渐次不来果钝根者以出世间道获得不来果时,以前七根与已知根获得。不来果和一来果属于修道,所以是已知根,再加上信等五根、意根和舍根,以八根来获得。

以九根获得不来果的现象也存在,是什么情况呢?离贪不来果以能获得预流果的九根而获得,也即与预流果以九根得的方式相同。不同的是,预流果只能以舍根获得,而不来果有三种不同情况:依靠初二静虑正禅是以意乐受根、依靠第三静虑正禅是以心乐受根、依靠第四静虑正禅是以舍受根而获得

再者,渐次不来果利根者如果以前着重行持寂止,则喜欢观世间道息粗相。所谓的观息粗相,比如欲界的心很粗大,这里观想色界并获得色界等持,这时修行者又想:色界的行相也很粗大,应该观想无色界。就这样越来越向上作细微的观修,叫做息粗相。这种着重行持寂止、喜欢观世间道息粗相的渐次不来果利根者,以意根、信等五根、舍受根、意乐受根八根获得。

利根者如果以前行持胜观较多,则因喜爱观出世间四谛相,而以前八根加上已知根九根获得不来果。

这时有人提出疑问:如果阿罗汉是以九根获得的话,不是与《入智论》中所说的“阿罗汉以十一根获得”相违了吗?

不相违,以九根获得阿罗汉的说法,是就一次性而言的。《入智论》里面的密意,是指有些钝根者反复退失,又恢复时会以十一根获得。一般大乘没有这种说法,但小乘宗认为,钝根阿罗汉会有退失的现象。这类钝根阿罗汉退失之后又重新获得时,是通过十一根获得。

比如依靠第四禅的舍根获得阿罗汉果位,具足信等五根、意根、已知根、具知根,再加上舍根,共有九根。那么,这位阿罗汉从四禅中退失,依靠第三静虑正禅重新获得阿罗汉果位,则以心乐受根获得。如果从三禅中退失,则依靠第二静虑正禅,以意乐受根获得。这时,在前九根的基础上,加上心乐受根和意乐受根,共有十一根。

即使多次退失,也绝对不会以更多的根获得阿罗汉果,因为如果再退到欲界,依靠欲界自己的根是得不到阿罗汉果,最起码要获得一禅未至定,那么一禅未至定所摄的舍根,可以包括在上述十一根当中,所以没有更多的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