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中论广释13 访问量: 514 切换至听传承页面 返回: 密法基础课程内容
字体: A- A A+
第十三课
思考题
1、有些世人认为佛经中所讲的“不来不去”等仅是一种教条而已。作为一名佛教徒,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2、一切万法若无来无去,那么于我们世间所摄的有来有去这两者是否相违?
3、本品是从哪五个方面破来去存在的能立?请分别以理说明。
《中论》共有二十七品,第一品已经讲完了,现在正在讲第二品《观去来品》。
世俗当中,我们可以承许来去存在,比如,可以说一个人今天从某处来,明天到某处去;众生今世是从六道的某一道转生而来,来世又会投生到某一道去等等。但胜义角度讲,来去并不存在,就像本品开头引用的教证“色法无来亦无去”所说的一样。其实,不仅六尘80中的色法无来无去,声香味触法,以及五蕴81所摄的一切万法都无有来去。
(80六尘:佛教语。即色、声、香、味、触、法。与“六根”相接,便能染污净心,导致烦恼。
81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又作五阴、五众、五聚。蕴乃积聚、类别之意,即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色蕴,即一切色法之类聚;受蕴,即苦、乐、舍、眼触等所生之诸受;想蕴,即眼触等所生之诸想;行蕴,即除色、受、想、识外之一切有为法,即意志与心之作用;识蕴,即眼识等诸识之各类聚。)
万法在胜义中无来无去、在世俗中有来有去,两种情况是否相违呢?并不相违。因为,世俗的一切皆为假立,在如梦如幻的显现当中,可以承许来去的假象存在,在胜义当中,即观察万法实相的时候,来去并没有真实的本体,根本不能成立。
这不是以强迫性的语言宣说来去不存在,也不是以镇压的方式让别人承认不存在,而是任何人通过中观理证推断,最终都会得出无来无去的结论。这是万法的本来实相,究竟的真理凡夫人由于相续中具有迷乱的因---烦恼障和所知障,所以认为来去真实存在,但在胜义中来去根本不能成立。这并不是仅仅依靠教证来建立,依靠龙猛菩萨无与伦比的智慧---中观理证,也完全能够抉择。
对于《中论》所阐释的空性道理,任何科学家、文学家等都不得不承认,因为它是以严密的推理来建立的。如果道理成立仍不承认,那世人都会称其为愚者。所以,通过中观理证来抉择空性非常重要!但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对此并不了解,认为空性理论只是佛教徒自己的说法而已,不一定有确凿的证据。这种疑惑只有通过学习中观才能彻底遣除,所以弘扬中观法门非常有必要
这一品主要观察去,对来并未观察,前面解释过原因,因为来和去是方向上互相观待的法,去不成立,来也不可能成立。
现在正在观察去者不成立。对于昨天讲的颂词“去者则不去,不去者不去,离去不去者,无第三去者。”有些道友可能会产生疑问,认为去者应该有去,就像一个人去色达或成都,他作为去者肯定有去的行为。但实际上这种想法只是分别念的假立而已,并不能成立。下面还会对此分析。至于不去者不去,大家应该都明白,因为不去者不具足去的行为,所以不可能去,就像石头放在这里肯定不会去一样。既非去者也非不去者的第三种去者有没有去呢?谁也不会承认这种去者存在,既然不存在,就不可能有去。从三个方面观察之后,去的行为根本无法安立。
为什么去者不能去呢?因为去的行为仅此一次。比如一个人去色达,他去的行为只有一个,不可能有两个。既然如此,这个行为是与去者有关联,还是与去法有关联,或是与两者都有关联呢?或者说,去的行为是在去者身上体现,还是在去法上面体现,或者在这两者上面都体现呢?
如果承许第一种情况,去的行为只在去者身上体现,这样去法就会因没有去的行为而变得毫无意义,但没有任何去法的去者,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怎样寻找也不可能得到,因此,这种说法并不合理。
如果承许第二种情况,去的行为只与去法相联,这样去者就会因没有去的行为而无法成立。为什么称一个人为去者呢?只有当此人有了去的行为,才能叫去者,否则就不能叫去者。如果去者不成立,那没有去者的去法在这个世界上也不可能存在,所以,第二种情况也不合理。
如果承许第三种情况,去的行为既与去者相联又与去法密不可分,就会出现两个去的行为和两个去者。这样一个人去色达就会具有两个去的行为,一个与去法有关,一个与去者相联。如果有两个去的行为,那去色达的人也应该变成两个,因为去法与去者互相观待之故。但实际上,去色达的整个过程,只有一个去者、一个去的行为,不可能有两个去者、两个去的行为。这明显违背了现实、违反了一般规律,现量和比量都不能成立
以上三种情况分析之后便可了知,去者去的说法完全不能成立。既然去者不去,不去者也不去,除了去者、不去者以外的第三种去者更不可能有去,那所谓的去者和去就根本不能成立。
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在解释无来无去的时候,经常提到提婆达多。看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总用提婆达多82举例呢?后来想,可能因为他比较调皮吧,所以大家都很关注他。我们学院的人也会经常关注比较调皮、喜欢乱跑的道友。每次开完法会后大家都会问:那个人在不在?因为他特别喜欢乱跑,所以道友们都比较关注他。如果他在,那其他人应该也会在。以前我放牦牛的时候也是这样,有的牦牛特别不听话。每天早上我起来之后,先会看那头牦牛在不在,如果它在,那其它牦牛肯定也会在。
经常用提婆达多举例是不是这个原因也不知道,我是开玩笑说的,不一定真的如此。藏文当中提婆达多是天授的意思,可能也像说慈氏一样,天授是随便取的名字,不一定是大家总关注提婆达多去不去。
对于无有去的问题,宗喀巴大师在《理证海》中说:名言中假立的来去并不是此处所要推翻的,这里要推翻的是万法实相中的来去。虽然人们经常说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些都是假象,万法真正的实相中并没有来去,也就是说,在中观真实见上,所谓的来去完全找不到。
(82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佛堂兄弟,阿难的亲生兄长,略称提婆、达多,意译作天热、天授、天与,随佛出家后犯五逆罪,破坏僧团,与佛陀为敌。) 
如果认为有去,就应该拿出证据来,是去者去、不去者去,还是除了去者不去者以外的第三者去?若认为去者去,那这个去是和去者有关,还是与去法有关,或是与两者都有关?这样观察之后,所谓的去根本不能成立。
以上回顾了昨天最后一个颂词的内容。下面开始讲今天的颂词。麦彭仁波切和果仁巴大师的分析方法稍微有点不同。
壬三(别破去者去)分三:一、若去法有去则去者无去;二、若去者有去则去法无去;三、若有二去则极过分。
麦彭仁波切是观察去者和去法一体、异体而破:如果认为去者和去法是无二无别的一体,则不合理,这样去者就没有了单独的去法;如果认为去者和去法是他体,也不合理,这样就没有了安立去者的去法,由此去者就不能成立;如果认为去者和去法是分开的,但两者之间有一种密切的关系,则更不合理。对下面的三个颂词,麦彭仁波切分别是从一体、非一体,以及虽是他体但有密切关系三个方面进行观察。
果仁巴大师是从去的行为方面观察(前面已经分析过):去的行为是与去者有关,还是与去法有关,或是与两者都有关?如果与去者有关,去法就变得毫无意义;如果与去法有关,去者就无法安立;如果与两者都有关,那就太过分了!
两位尊者的分析方法比较细致,每个颂词的不同意义都可以体现出来。下面我按照麦彭仁波切的分析方法解释。
首先观察去者、去法一体而破
癸一(若去法有去则去者无去):
若言去者去,云何有此义,
若离于去法,去者不可得。
藏文译本颂词:
若离于去法,去者不可得。
若言去者去,云何有此义?
“若离于去法,去者不可得。”如果去者和去法是不可分割的一体,那就只能成立去者,而没有单独的去法;若离开了单独的去法,则去者也了不可得,因为去者和去法指的就是作者和他的行为,两者互相观待,不同时具足就不能安立去的意义
“若言去者去,云何有此义?”既然去者并没有单独的去法,若还说去者去成立,那你们是如何成立此意义的呢?根本无法成立。比如一个人去色达,他必须要有去的行为,如果此人连去的行为都没有,那么他去色达就不可能成立。
下面是《中论释》对颂词的解释:
【(下面,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来进行观察:)去法与去者究竟是一体,还是异体呢?】
首先,我们观察去法和去者究竟是一体,还是异体。
【如果承许第一种情况,即在离开去法的情况下,去者也不可能成立。】
如果去者和去法是一体,那么去法就不可能单独存在,这样去者就没有了单独的去法,在离开去法的情况下,所谓“去者去”怎么可能成立呢?根本无法成立。如果想成立去者去,去者肯定要有一个去的行为(去法)。所以,去法与去者无二无别的情况并不合理。麦彭仁波切的这一分析方法非常尖锐。
从吃饭方面也可以观察。如果一个人说要吃饭,我们就可以问:“吃者和吃的动作是一体还是异体?”如果对方认为是一体,那么除了吃者以外,就不会再有单独吃的动作。如果没有吃的行为,那一个人吃饭是如何安立的?根本不能成立。
【既然如此,所谓“去者去”的说法又怎么能成立呢?因为(去者的)去法并不成立的缘故。】
既然去者没有去的行为,那所谓的“去者去”就不可能成立。因此,去者和去法无二无别只是一种说法而已,并不能成立
对想抉择空性的人来讲,中观的观察方法非常重要当今时代人们的分别念纷繁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具有认识诸法实相的中观见解非常重要
由于中观义理契合万法实相,所以自古以来任何一位智者,无论怎样观察也不可能将其推翻。我们可以开诚布公地和一些知识分子交流。当他们听说去不成立时,可能会大吃一惊,认为我们是不是精神有问题,去怎么会不存在呢?但如果他们是比较公平正直的人,能够接受真理,我们就能与其展开真正讨论。不过他们若从未学过中观,也不一定能懂得这些推理,就像小学生很难明白高中物理公式一样,交流起来可能会有些困难。但如果对方态度比较公正,也略微懂一点,那在这样的理证面前,他们也无法否认。所以,在一些唯物论、无神论等人面前,运用中观理证来抉择空性非常重要
很多佛经都讲过空性方面的教义,像《华严经》83、《般若经》84等释迦牟尼佛第二转法轮的经典,对空性阐述得非常多。虽然有这么多殊胜的教言,但人们却很难真正通达其中内涵。很多人认为,所谓的空性,就像没有水的空瓶子一样。之所以这样理解,是因为凡夫人领悟的层面只能达到这个极限。若想抉择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就必须依靠中观理证了知这一点非常重要
(83《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要典之一,系如来成道后之第二个七日,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上位菩萨所宣说之自内证法门,此一华严经教乃教法中之根本法轮,故称‘称性本教’。又因本教法属顿教法门,故亦称初顿华严。内容记述佛陀之因行果德,开显出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华严经》虽出于印度,然尚未发挥本经玄旨,直至我国华严宗成立,才充分发扬其真谛奥义。
84《般若经》:说般若波罗蜜深理之经典总名。《般若经》的中心思想就是“性空假有”。即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实在的自性,故称为“性空”。但“性空”并非虚无,虚假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虚假的现象就称作“假有”。“性空”和“假有”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以上是在去者和去法一体的情况下,对“去者去”不成立的分析。下面将分析第二种情况,去者和去法他体的情况下,“去者去”也不成立。
癸二(若去者有去则去法无去):
若去者有去,则有二种去:
一谓去者去,二谓去法去。
藏文译本颂词:
去者去何处,彼去者将成,
无去之去者,许去者去故。
如果只是看颂词,那么很多人,尤其从未学过宗派的人可能都会感觉很难懂。但讲义已经为我们做了非常好的阐释,这样颂词的含义就能很容易明白。此颂是从他体方面遮破“去者去”
颂词意思是,如果去者和去法是他体,那么一个去者在去往任何一处的时候,此去者自身将变成一种无有去法之去者,因为对方承许去者去的缘故,承许离开了去法的去者成立,并且可以去之故
比如我去拉萨,如果认为我和我去拉萨的行为是他体,即分开的法,那我这个去者就没有了去法来安立,如此一来,我已经成了一种不观待去法的去者
总而言之,如果对方承许去法和去者是他体的法,那么去者本身就没有了去法来安立,如果仍然认为“去者去”存在,那就等于承认了有一种没有去法的去者存在。但这是完全不合理的。
下面是《中论释》对颂词的解释:
【如果承许第二种情况,则去者本身与去的行为已经分离。无论去者去往何处,如果认为去者具有去法,这就会导致没有去法也是去者之过。】
如果对方承许第二种情况---去者和去法是他体的法,即两者已经分离,这样去者本身就没有了任何去法如果还认为“去者去”存在,那么没有去法的去者便已经出现了,但这根本不合理,因为一个人若没有去的动作,他就不能叫去者。比如,当一个人手上拿着包,他才能被称为拎包者;如果他本身不具拎包的动作,则不能叫拎包者。对方这样承许,就会导致没有去法的去者出现的过失
【因为你们承许的所谓“去者”并没有去的行为,】
因为对方承许去法和去者是独立分开的法,就像牦牛和瓶子一样,牦牛不是瓶子,也不具有瓶子,彼此完全分开。
【而是(在成为“去者”)之后,才有去法的缘故。】
对方可能认为,未去之前自己就是去者,当自己去了之后,去的行为就会随之出现,这即是去者去。但这种想法不能成立,因为,未去之前并没有去的动作,这样去者怎么能成立呢?不可能成立。虽然后来有了去法,但若承许去法与去者是毫不相关的他体,那么去者还是没有去法来安立。没有去者,去者去也不能成立。
对方又辩解说:去法和去者虽然是他体,然而之间存在一种关系。这种说法也不合理。下面即是对此做观察
癸三(若有二去则极过分):
若谓去者去,是人则有咎。
离去有去者,说去者有去。
倘若对方说:去者去应该成立,因为虽然去者和去法在本体上是他体,但两者有一种互相观待、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这样承许,此人则会有两种过咎。哪两种呢?一是去者去法他体的过失---离开了去法却能有去者;二是去者去法一体的过失---没有去法却还说去者有去。由此可见,对方去者和去法既是他体又是一体的说法根本不能成立
下面是《中论释》的解释:
【如果承许即使其二者为异体,但去者与去的行为却不能分离,】
对方认为:虽然去者和去法本体上是他体,但两者不能分开,需要互相观待。
中观宗驳斥说: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已,并不合理去者和去法如果是异体,那本体肯定要分开;如果是一体,本体就不可分割,除了这两种情况以外,并没有你们说的这种关系。
在与中观宗辩论的过程中,对方实在无法辨别清楚,感觉去者和去法好像既是一体又是异体,于是便提出了这一观点。但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已,世间根本不存在这种关系。
【也即成为去者去的话,则有使去的行为成为两种的过失。为什么呢?因为,首先使去者成为现实的行为,乃为第一个行为;】
若对方这样承许,就会有两种过失:
第一种是去者去法他体的过失:离开去法(去的行为)的去者已经存在了。虽然讲义说的不是很明显,但意思应该也是这样,即虽然一个人被称为去者,但实际并没有去的行为来安立他。
对方可能认为,一个人未出发时也叫去者,这时他是没有行为的去者;当他真正出发后行为就出现了,此时他是有行为的去者。
虽然在名言概念当中,可以这样言说,但若真正观察,则并不合理。因为如果一个人没有去的动作,他就不能成为去者用未来的去来安立现在的去者并不合理,因为未来的动作尚未产生,既然如此,那现在的他怎么可能变成去者呢?完全不可能。
【其次,在去者成立以后,还需再有去的行为则为第二个行为。】
第二种是去者去法一体的过失:如果去的行为(去法)与去者一体,即去法用来安立了去者,那么去者就没有了单独的去法,如果他再有一个去法,就会有两种去法的过失
【因此,去者与去法等只不过是相互观待而假立的,除此之外,如果对其本体进行观察,则了不可得。】
通过以上观察就会知道,去者和去法只是互相观待的假立法。然而,世人却常把这样假立的概念视为一种真实存在。若想破除所有这些执著,就要依靠中观理证。以上是麦彭仁波切对三个颂词的解释。
果仁巴大师是通过观察去的行为与去法相联,还是与去者相联,或是与两者都相联的方式来遮破他对第一颂的解释是:如果去的行为与去法相联,那么去者就没有去法来安立,这样就会出现只有去法而没有去者的过失。第二颂:如果去的行为与去者相联,那么单独的去法就没有了,这样就会出现去者没有去法的过失。第三颂:如果去的行为既与去者相联又与去法相联,就会有两种去的行为、两个去者的过失。
这三个颂词的观察方法与前面的观察方法基本相同。前面主要从去法方面观察,这里主要从去者方面观察。根据人的理解不同,从哪个层面理解其实都可以,因为这是圣者的金刚语,从哪方面理解都具有价值
也可以从去的行为与能作相联,还是与所作相联,或是与两者都相联的角度破:若去的行为与能作(去者)相联,则所作(所去道路)就没有了意义;若去的行为与所作相联,则能作就没有了意义;若去的行为与能作、所作都相联,就会有两种行为、两种作者的过失。这种观察方法也非常好,大家可以参考。
辛三(破有来去之能立)分五:一、破来去之因---发;二、破来去之业---道;三、破来去之对治---住;四、破来去之果---返回;五、破住等具有存在之能立。
壬一(破来去之因---发)分二:一、承许作业也不成发;二、不承许作业也不成发。
【庚二、遮破能立:】
对方又辩白道:因为去的能立存在,所以去也必定存在。
怎样遮破对方这一观点呢?萨迦派果仁巴和其他一些中观论师是从五个方面破:首先破“发”,是以来去之因不存在而破;第二破“道”,是以所去道路不存在而破;第三破“住”,是以最后安住不存在而破;第四破“返回”,是以退不存在而破;第五破“住”,是以住的能立不存在而破。
首先从去的因--出发不存在方面破。虽然人们经常说:“我今天出发去什么地方”“我一会儿出发去某地”等等,但实际上,所有这些去的因--出发并不存在
鸠摩罗什大师在翻译的时候用了“发”这个字,这样表达比较合适。因为无论在现代还是古代的语法当中,“发”都有去的动作马上开始之意
对方认为去肯定存在,因为出发存在之故他们将发作为因,去作为果,认为若出发这个因存在,则去这个果也肯定存在。(宗喀巴大师在《理证海》中也这样分析了对方的观点;演培法师讲记里的解释方法也与此基本相同。)
中观宗驳斥说:你们所谓的出发,是指过去的出发、现在的出发,还是未来的出发?通过观察三时的道路或行为,出发根本不存在,而除了三时以外,并不能安立别的出发。
下面就要对此做详细观察。
癸一(承许作业也不成发):
已去中无发,未去中无发,
去时中无发,何处当有发?
中观宗驳斥说:已去的道路中没有出发;未去的道路中也没有出发;正去的道路---去时中同样没有出发,既然三时的道路上都没有出发,何处还当有出发呢?
此处用三时的道路来解释比较好懂。脚尚未踩的道路就是未去的道路,上面不可能有出发。已踩的道路就是已去的道路,上面也不可能有出发很多人认为,正踩的道路上应该会有出发。但这也不合理。实际上,所谓的出发在哪里安立都不合理。
为什么三时道上没有出发呢?因为,如果脚的微尘与地面已经接触完了,则接触完的地面上出发的动作、出发者和出发的道路都已灭尽,不可能再有所谓的出发;如果两者尚未接触,则未接触的地面上,出发的动作、出发者和出发的道路尚未产生,也不可能存在出发;而除了已接触和未接触以外,根本找不到一个正在与地面接触的微尘,因此,所谓正去的道路根本不能成立,既然如此,说上面有出发就完全不合理
我们也可以从行为方面分析:如果去的行为尚未启动,就不可能有出发,比如一个人早晨在家里睡懒觉,虽然已经八点半该出发了,但他还没有起床,既然他并没有去的行为,就不可能有出发;如果已经去完了,那去的动作已经灭尽,也不可能有出发;正在去的过程中,同样不可能有出发,虽然我们的分别念会 认为,一个人正往那边去,这就是出发,但所谓的正在去,如果一一观察动作的前刹那和后刹那,则动作或者已经做完,或者尚未做,除此之外,根本找不到一个正在做的动作。另外,对方认为出发是去的因,即出发先存在,然后才有去,这样正去的时候,出发实际已经灭尽了,这时只能叫去,不能叫出发
对于这个颂词,有些论师是从道路方面分析,有些是从行为方面分析,麦彭仁波切从两方面都作了分析。和前面比较起来,这部分内容稍微容易一些。
下面是《中论释》对这个颂词的解释:
【如果对方又提出,如果天授在舍弃停顿之后,有出发的行为,则去法也就应该存在。如果去法不存在,则出发也就不可能存在。就像“如果乌龟没有毛,则不可能用其毛制成衣服”的说法一样。(但是,出发是存在的,所以去法也就应该存在。)】
对方认为:如果去的因--出发不存在,那么果--去法不存在也是可以的,就像乌龟毛并不存在,由它制成的衣服也不可能存在。但实际上出发是存在的,所以去法也应该存在
【如果“出发”的行为存在,则应该经得起以三时加以观察。(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在去的行为已经过去的情况下,则不存在出发,因为出发是现时之法的缘故;】
中观宗驳斥说:如果出发存在,则它应该经得起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观察,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如果去的行为已经过去,就不能叫出发,因为所谓的出发,是从现在的角度而言,就像人们经常会说:“我正出发去往……”所以,从过去的角度安立出发并不合理。
【其次,如果去的行为发生在未来,也不存在出发,因为时间相违的缘故。尚未生起的所依之法[去法]不存在,(则出发的安立)也不合理;】
其次,如果将来才会去,则出发也不能成立,因为去的行为尚未产生,所去的道路、去者也未成立,由此,出发也无法安立
有人可能会想,虽然去的动作尚未产生,但去的道路却是存在的,道路上应该可以有出发吧。但这种想法并不合理,因为虽然有一片将要去的地面,但如果一个人并没有在这上面去,那所去道路就不能成立。也就是说,所去之路是观待去者和其行为而安立的,如果上面没有去者去的行为,那所去道路也不能成立。反之,如果去者已经去完了,那所去道路也会随之灭尽
【而对现在的去时而言,也不存在出发,因为不是过去(去)或者未来(去)二者的去时,其本身的体相根本就不存在。】
正去当中也不存在出发大家对这方面的疑惑可能稍微重一点,会认为一个人正在去的时候应该存在出发。但实际上,正在去自己都不能成立,那所谓的出发就更不可能成立。
汉文“发”和藏文“索”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藏文这个字可能更容易理解。印顺法师用的是“发动”这个词,这样表达应该也可以。
总之,正去的时候也没有出发,因为正在去本身并不存在。一个人如果具有去的动作,那么他或者尚未去,或者已经去完了,而所谓的正在去,从刹那的角度观察,根本无法安立。对此前面已经观察过,这里就不多说了。
【而且,如果出发存在的话,就会有两次行为的过失,并由此导致两个作者的过失。】
而且如果承许出发存在,也会像前面所分析的一样,会有两种行为、两个作者的过失。
以上是从行为方面观察,下面是从道路方面遮破。
慈诚罗珠堪布的《慧灯之光》主要从道路方面分析;其他一些论师的讲义主要从行为方面分析;麦彭仁波切从道路和行为两方面都做了分析,这样更容易理解。
【因此,在已去的道路上没有出发,因为去法已经灭尽的缘故;在未去中也同样没有出发,因为未来与现在相违的缘故;现在正在去的过程也不存在出发。如果(三时中)都没有出发,那么,又在哪条道上出发呢?即使道存在,出发的存在也不合理。】
为什么即使道路存在,出发的存在也不合理呢?因为所去道路(去业)必须与去者的行为相关,若与去者没有任何关系,就不能叫所去道路,只能叫地面。这样的地面虽然存在,但与出发没有任何关系,因此,说上面存在出发根本不合理。
人们经常说,自己从这里出发去往那里。未观察时,我们都会将出发当成因,去当成本体,抵达那里当成果(其它一些讲义说,发是因,去是果),但实际上,无论在已去、未去和正去的道路上怎样观察,出发和去都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