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料理黑暗,引发光明|《楞严经》第1课 学习笔记 返回

料理黑暗,引发光明|《楞严经》第1课 学习笔记







学习笔记  第1课 

发心师兄:定解C62

审核师兄:定解B09




一、藏传体系的《楞严经》及传承

1、前弘时期时的藏传《楞严经》

(1)按照布顿大师在藏文的《布顿佛教史》和有些资料,前弘时期有完整的藏文版。

(2)朗达玛灭佛之后,就只留下第九品和十品,其他部分丢失了。

2、上师得到的传承

(1)只有第九品、第十品的传承。

(2)到现在为止,前面部分仍没有得到正式的传承,所以也在寻找。

3、现有藏文《楞严经》完整版的由来

(1)布顿大师(1290-1364)曾授记,再过五百年,会有人把《楞严经》由汉文翻译成藏文,成为完整的藏文版。(记载于《乾隆大藏经》之《楞严经》藏、汉、蒙、满四语合订本之前序中)

(2)第三世章嘉国师若必多吉,由汉文翻译成藏文,并且作了注译。

(国师当时译为满、蒙、藏三种文字,译成后刊为满、蒙、藏、汉文四体合璧本。翻译时间有些历史说于乾隆17年到28年之间,有些历史说于1772年到1779年间翻译,说法不一。)


二、上师传讲《楞严经》的缘起

1、早期

(1)很早就想讲。

(2)大概二十年多年前,很多法师和居士想请上师讲《楞严经》。

(3)但各方面的因缘不具足。

2、近期

(1)大概2017时,几种不同的因缘促成。

(2)上师在日记中提过三四次:“我一定要讲《楞严经》。”

(3)到处寻找各种各样的资料,听传承等,做了很多方面的准备。

(4)2018年基本上已经确定。



三、学习本课所参考的《大藏经》

1、参考版本

(1)参考的藏文版,出自土登尼玛大师建立的藏学研究中心(研究了大概二、三十年的时间,汇集了藏地所有《大藏经》的版本),比较可靠。

《楞严经》收集在108卷当中的第100卷,这个算是最好的参考书。

(2)汉文的《乾隆大藏经》以及其他的《大藏经》都非常有必要参考。

2、参考的原因

(1)参考诸多智者们认可的《大藏经》,大家不会有什么怀疑。

(2)即使有怀疑,现在人也不一定能有智慧和能力遮破。



四、《楞严经》的各种语言版本及在世界各地弘扬的情况


在汉地流传的非常广,在其他的民族、国家的弘扬,不像其他的有些经论,推广不是特别大。

1、在汉地的弘扬情况

(1)在汉地流传的非常广,很多人非常有信心。

(2)从大德们的历史看,或是从佛教的整个历史上看,尤其是从唐朝以来,每个朝代都有特别多的大德在宣讲、弘扬、做注疏,各种不同教派的大德们都在弘扬。

2、日文的版本与弘扬情况

(1)早期有些古文版,现代文比较少。

(2)也有一些学者在研究、弘扬。

(3)在学术界也有一些不同的观点。

3、韩文的版本与弘扬情况

(1)当时受中国的影响,早在公元1235年时开始有翻译,到现在有大概七十多位不同的现代以及古代大德们的讲解、解释。

(2)他们比较重视禅宗,所以不同的教派,把《楞严经》当作特别重要的禅宗的书来进行弘扬。

4、蒙古文、满文的版本与弘扬情况

蒙古文,满文的版本,有是有,但是弘扬的不是特别广。

5、英文的版本与弘扬情况

(1)上个世纪70年代,宣化上人的一些弟子有所翻译,因为宣化上人当时特别重视,现在他们也用英语来翻译。在西方部分的国家,包括当时的西班牙等也有不同的国家有所弘扬。

(2)在此之前,斯里兰卡有一些居士将《楞严经》翻译成英文在弘扬,但弘扬的不是特别的广,不像其他的经论这么有影响。

(3)甚至后来有些西方人受当时民国时期有些学者的影响,也有一些不同观点。

6、藏地的弘扬情况

(1)藏地传法历来以论为主,讲经相对较少,有别于汉地。

(2)《楞严经》在藏地不像《金刚经》、《贤劫经》,《金光明经》等特别出名。

(3)好像只有个传承,很少以藏文传讲过(像《弥陀经》、《百业经》等有很多大德一直在讲)。

(4)有些历史说摩诃衍来藏地时,带着《楞严经》、《金刚经》等禅宗典籍,本来想在当地弘扬《楞严经》,但是当时因缘没有成熟,很多人没有接受。(据《顿悟大乘正理决》记载,摩诃衍曾依止《大佛顶首楞严经》修行)



五、《楞严经》传入中国的艰辛历史

(上师讲解这段历史的目的:为了表达一种因缘,以及求法的难得。 )

1、智者大师以诚挚发愿力种下的因缘

(1)公元580年,来到中国的印度僧人拜会天台宗非常有威望、被称为“小释迦”的智者大师并交流时:

  • 印度僧人说,智者大师从止观、三摩地修行方面提出的问题,实际上都在《楞严经》里。

  • 智者大师所证悟所得到的境界,特别像《楞严经》中所讲的楞严三昧的有些内容。

  • 智者大师请教自己在研读《妙法莲华经》时关于六根功德来源于心方面的疑念,印度僧人据《楞严经》中的法理一一作答,并解开了智者大师的诸多疑惑。

  • 僧人还告诉智者大师,《楞严经》关于这方面的义理,阐述十分详尽。

  • 僧人说,《楞严经》在印度来讲,特别的珍贵。

“据历史记载,《楞严经》最早在第五层天——化乐天,被天人所保护。因其深藏着如来的密意,包含着最甚深的密法内容,天人不愿意在人间弘扬,就将其带到天界去了。此外,《楞严经》还藏于龙宫,传说龙猛菩萨到龙宫时,曾想带回此经,因受到阻挠,菩萨便把经典通篇背诵下来,才得以带到人间。于是,《楞严经》首先在印度流传开来。”

  • 交流的过程中,智者大师越发的渴求,心心念想要获得这部法,便交代印度僧人:“无论如何你都要想想办法,令我们东土得到这部法。我会在此一直祈祷、顶礼,你看能不能将此经带到东土来?”印度僧人可能也承诺了,会想办法将来将此经带来,随即返回了印度。

(2)公元580年,智者大师在天台山的华顶建造了拜经台,面向西方的印度方向顶礼拜求此经,十八年不间断,殷切地盼望《楞严经》能早日传到东土。但遗憾的是,一代佛门龙象的智者大师,直至公元597年圆寂,也无缘见到这部经的真颜。


2、印度僧人般剌密谛不惜身命带到中土

公元705年年初(神龙元年,武则天被迫退位,她的儿子唐中宗继位。)印度非常了不起的比丘沙门般剌密谛(译为极量,也有智慧高的意思),终于历经千辛万苦,漂洋过海来到广州。可能是前世因缘,或是佛菩萨的化现。总之,他经历了种种苦行,远渡重洋,令此经来到了东土,其行为甚为伟大,确实感人至深。我们今天能够学习这部经典,完全都得益于这位大菩萨的发心和愿力。

(1)发愿

般刺密谛法师被东土的“小释迦”智者大师十八年不畏寒暑、精进不懈,礼拜、祈请《楞严经》而深深感动,无比钦敬,觉得这部经必定与东土众生有殊胜的法缘,于是发下大愿:一定要想尽办法,将此经带到东土!

(2)第一次行动

  • 抄录《楞严经》,打算藏匿带到中国。

  • 过境时,被驻守边境的官吏搜查,并直接没收(因为这部经书被视为印度国宝,不准带到境外,也不准对外流传),并勒令其原路返回作为惩罚。

  • 但般刺密谛并没有死心,他继续探寻其他办法。(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因一时违缘气馁,而会持之以恒地寻找可行的途径。)

(3)第二次行动

  • 他花了一定的时间,把这部经典全部背下来,并再次向边境出发。

  • 经过千山万水、长途跋涉后,接近边境时,想自己对自己复述一下,觉得如果没有把《楞严经》完整带走,即使人过去了,也没有意义。

  • 由于一路奔波劳碌、历尽艰难,加上体力不支,以及过境时心情紧张、害怕,发现自己好多词句都忘了,又试了好几次,结果仍然不尽如人意,只得再次返回印度。

(4)第三次行动

  • 把《楞严经》全部以非常细的字写下来,之后卷起来,打算埋在身体里面。

  • 他把左臂上的肉割开,把经卷全部放在肉里,然后封上。

  • 伤口基本上好了以后,第三次顺利的过了海关,可能是从海路进入的中土,据说是从广州登陆。

(5)到达广州

  • 当时广州当地最大的官员前宰相房融(武则天执政期间被贬至广州)接待了般剌密谛法师,非常恭敬的迎请到广州制止寺。

  • 在寺院里取出《楞严经》后,由于路途上长时间耽误,加上当时没有其他技术,刚从血肉中拿出来时特别模糊,很难看清楚字。

  • 据说有个哑女看到此情形后,突然说话,说涂上人乳后也许会显的很清楚,结果用了人乳之后,每一个字都显得非常清楚。


3、大德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甚深经典

“我有时候在想,像这样的般剌密谛,对素不相识的国家的人民,有那样的悲悯心,那个时候也没有麻醉药,自己在身上割肉,当时肯定取出了很多的肉,不然他没办法,有时候这些菩萨的精神真的是难以想象,不可思议。我们自己带几个法本到其他国家,或者受一点艰难困苦或者寒热的时候都受不了,有时候看到我们对弘扬佛法的心,和这些大德们对弘扬佛法的心,真的是有非常大的差别。”


“其实前辈大德们不管是求法也好,得法也好,给我们留下来的甚深的经典,确实非常珍贵,我刚才备课的时候都是有点很伤心,哭了好几次,现在的话还是应该可以的,不过我们后代人也应该有一个虔诚的心,难得的心,要想到前辈这些大德,他们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这些珍贵的经论,我们现在有现成的书也好,电子本也好,很多都是非常非常的方便,可能不懂佛经教义的人的话,觉得这是一般的一本书,但是对真正懂得其中甚深意义的人来讲,应该怀有非常感恩的心。”

六、《楞严经》翻译成中文的过程

从公元705年5月开始做艰辛的翻译,由不同人做主译和证译:精通四国语言的般剌密谛法师,精通梵汉双语的汉族法师怀迪,印度法师弥伽释迦,房融居士等,一起建立了翻译团队。(详见第二课)



 七、《楞严经》在汉地的弘扬

1、翻译完成后,房融拿到朝廷皇宫里,但当时没有受到特别大的关注。

2、后来北传禅宗的神秀大师,很喜欢这部经,在朝廷当中开始弘扬。

3、后来全国各地兴盛起来,一直到今天,在各个地方受到特别的关注,尤其是很多汉地人,对这部经典的因缘更是不可思议。

4、汉地的高僧大德们特别重视:

(1)印光大师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放在了净土五经当中。

(2)百丈禅师把“楞严咒”放在了汉传佛教的早晚课当中。

(3)清僧祖观有名句曰:“自从一见《楞严》后,不读人间糟粕书”。



八、圆瑛法师对《楞严经》的研究精神

民国时期的圆瑛法师是近代的中国佛教协会的第一会长,他的研究精神很厉害。

1、发愿

24岁时第一次看到这部经典,就产生了非常大的信心,发愿从此一定要研究、学习《楞严经》,要开悟(他也依止过一些上师)。

2、对《楞严经》的研究

(1)每次出现一个问题的时候就贴在寮房中,一边祈祷一边禅修,通过感应来解开这个问题。

(2)从24岁一直到68岁之间,一直思考、研究、思维、分析、祈祷、禅修等等,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到了68岁时,满屋子都贴着《楞严经》各种不同问题的纸条。

(3)68岁时,全部问题都没有了,便开始着笔,写了《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3、参考资料:

圆瑛法师自序:于是信愿益坚,精心研究,竟达十载,于经中疑义深奥难解之处,遂一一书条,贴于壁上,逐条静坐参究,既明白一条,即扯一条,如是者八年之久,一房疑义,扯尽无余。所著经论讲义,已出版流通者,十有余种,惟此经讲义,迟迟著述者,何也?以楞严妙义,丰富深藏,每讲一次,则有一次发明,多究一番,自有一番进步,意欲掩关,专著是疏,机缘未凑,致延时日。迨年六十有八,深感老病之躯,风前残烛,若不速偿斯愿,恐悔莫及。遂于圆明讲堂,创办愣严专宗学院,有欲造就僧才,续宏大教,谨择四月八日,开演斯经,日更躬亲授课,余时編著讲义,每夜辄至三更乃止。



九、《楞严经》的重要性

1、指点修行的成就

(1)憨山大师说过:“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 (如果没有读到《法华经》的话,我们根本不知道佛陀对众生的苦心怎么样。如果我们没有读《楞严经》的话,不知道修行的成就。)

(2)“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这个说法可能来自于这里。

2、囊括所有的修行窍诀

很多大德认为,《楞严经》讲了从凡夫到佛之间的所有的修行窍诀,应有尽有,相当《前行》,从凡夫到佛的所有窍诀都圆满其中。

3、决定着佛法入灭还是很好的弘扬

(1)因为里面讲了很多魔众的境界,如果《楞严经》弘扬的很好,很有可能魔众会不高兴,甚至对他有一定的影响。

(2)很多大德常讲,一旦《楞严经》在世间灭了,就意味着佛法即将入灭;一旦《楞严经》在这个世间弘扬的很好,如来的教法和证法也会弘扬的很好。

(3)这种说法并非没有根据。

教证:首楞严经  般舟三昧先化灭去  十二部经寻后复灭  尽不复现  不见文字  沙门袈裟自然变白    ——《法灭尽经》

(《乾隆大藏经》中《法灭尽经》说:佛法灭的时候,《首楞严经》、《般舟三昧经》这两个法先灭,然后《十二部经》逐渐会灭而不复,不见文字;沙门的袈裟到佛法真灭的时候,会自然变白,红黄的颜色很难染上。像法时期,会有这样的现象。 )



十、要想到如来教法的人,一定要想到弘扬《楞严经》

1、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在佛法不太兴盛的地方,用“遍地开花”的方式弘扬《楞严经》。(上师原话)

2、可以遍地开花之理

《楞严经》可以令汉地众生获益,当然也可以使其他地方的众生获益。

比如一味药,不会只对某个地方的人有效,但对其他地方的病人就无效。中药也好,西药也罢,不论在何地,用于哪类人群,都具有相同疗效。

3、愿佛法遍地开花

(1)希望各个经典都能遍地开花

 “我们这里现在有个(分组讨论)叫“遍地开花”,我想这个缘起很好的。我希望我们以后遍地开花的这种精神,应该不管是《楞严经》也好,《维摩诘经》也好,这些经典在我们这个世界范围当中,大家要发愿遍地开花。而且这样的话,我们这个佛法有希望,佛法可以长久于世间。“

(2)希望以各种语言、文字来遍地开花

“所以我也希望以世间当中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字来弘扬,因为每个地方有不同的文化,因此用他们的语言、他们的方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只用汉语、只用藏语、只用英语的话,那还是不足的,应该是各个地方。”

4、楞严三昧的加持力

 “如果各个地方这样来弘扬的话,以楞严的三昧的加持力,外面的邪魔外道,根本不会摧毁到的。”


十一、关于楞严三昧

龙猛菩萨的《大智度论》里面讲了楞严三昧的一些概念:

“首楞严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别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深浅,如大将知诸兵力多少。复次菩萨得是三昧,诸烦恼魔及魔人无能坏者。譬如转轮圣王主兵宝将,所往之处,无不降伏。——《大智度论》“

1、名词解释:“首楞严三昧”

《大般涅槃经》云:“首楞者,名一切毕竟,严者,名坚,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已是故言首楞严定名为佛性。”

(1)“首楞”是一个词,是“一切毕竟”的意思,有些翻译是“非常”。

(2)“严”是坚定、勇健、勇猛、英勇、勇敢的意思。

(3)“首楞严三昧”意思是说,得到这样一个三摩地,实际上非常的坚固。

(4) 按照藏语和个别译本中,“首”是指佛顶,比喻佛的成就当中最究竟的境界,这种三摩地最为勇猛、无上。

2、解释“秦言健相”:

以当时秦国的语言,即汉语,“首楞严三昧”叫做“健相”。

3、关于楞严三昧:

(1)一旦我们有了这种无上境界,就分别了解三摩地的各种行相有多少,深也好,浅也好,全部都知道。

(2)譬如大将,知道他手下士兵的各种能力。同样的道理,如果菩萨得有这样的楞严三摩地的话,一切烦恼魔以及魔众无法损害于他。又比如一个转轮王七宝中有个将军宝,能摧毁一切敌方。同样,我们有了楞严三昧地,能摧毁一切魔障。

4、我们应该得到这种楞严三昧

因为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或者是弘法的过程当中,有很多事不知辨别的话,很容易会造成一些修偏了,修错了,修不成功等等情况。但是我们有了这样非常好的一种修行方法,就不会被魔所持。



十二、如何对待违缘

1、什么样的法容易遇到违缘?

在求学、讲法的过程中,出现一些违缘也很正常,尤其是在弘扬如《法界宝藏论》这样特别殊胜的法要时,魔众肯定更不欢喜,但总的来说,我们不会遇到太大的违缘。

2、什么样的人容易遇到违缘?

(1)有些佛教徒心力脆弱,魔王波旬便专找这种人麻烦,因为他们看起来特别好欺负。

(2)比如非洲野狼狩猎时,它们专门攻击牛群中最弱小的那只,而不会自不量力地去挑衅那些健壮的公牛。

(3)同理,那些易生邪见、邪念,平时修行不精进的人,则更容易遭遇违缘。

3、如何遣除违缘?

(1)这种人应当时常祈祷莲师,并多修菩提心。

(2)遣除之理:

  • 我们依靠传承上师和莲花生大师的加持力,以慈悲菩提心对待那些给我们制造违缘的魔众,一定能改变它们的相续并令其生起真正的利他心,但如果实在无法转变,就只能依靠莲师的忿怒修法来降伏这些鬼魔了。

  • 世间法方面也是如此,能友好合作时就以调柔的方式沟通,万不得已时,也只能用其他方式解决了。



十三、关于圆满传讲《楞严经》

1、上师的发愿

“对于显宗,《楞严经》应当是比较甚深的法了,往昔许多汉地大德都曾宣讲过,弘扬得非常好。虽然我算不上什么大德,但对我而言,不论是这次宣讲《楞严经》,还是以往讲授显宗、密宗等其他经论,遭遇一些小小的违缘我是绝对不会低头的。只要我还活在这个世间,哪怕最后只有五个人、十个人听闻,我也会将该讲的法讲完,除非生命出现谁都无法控制的无常,没有的话,我也不会中间停下来。”

2、特殊的缘起和殊胜的加持

(1)里里外外各种复杂的因缘,每个人传法的时候,不是所想象的那么简单。

(2)一直以来,因上师如意宝的加持和一些特殊的缘起,在护法神加持下,许多法都已经传讲圆满了。

(3)相信这次也不会有什么大的违缘,即便有,比如没有直播视频、音频等,也会用光盘、网络等其他方式利益大家。



十四、如何圆满学习《楞严经》

1、调整心态,发愿圆满

(1)如果我们仅凭自力学习,很容易半途而废。大家应当珍惜这次共同学习的机缘,也希望各位能够圆满听闻这部经典。

(2)各方面来说,大家也是一直在努力,所有发心人员,大家也是一起努力。

(3)大家一起来学习大德们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的法,如果不愿听,不圆满学完的话,我们真的还是不是佛教徒,可能只有问自己了。

(4)希望大家还是用很真诚的心、很认真的心来对待。

2、忏悔业障,供养祈祷

(1)不论是讲《楞严经》还是《宝性论》等课程,我们都会继续祈祷、供养护法神。因为这些法都是极为甚深的。

(2)如果有些人自己觉得业障深重的话,多念诵金刚萨埵心咒、莲花生大师心咒。

(上师课后带大家一起念诵了莲花生大师心咒和忿怒莲师心咒并回向。)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