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找回最初的你·二规教言论》法师辅导|第11课 返回

《找回最初的你·二规教言论》法师辅导|第11课


01

何人若不报恩德,则彼无智无稳重,

有愧谨慎正直等,其余诸德亦无有。


一、总说

如果一个人不了解、行持知恩报恩,他也不会有其余的功德。“则彼无智”,取舍的智慧是没有的,也没有稳重、知惭有愧、不放逸、谨慎和正直的功德,也没有誓言坚定的功德。“其余诸德”都不会存在,“等”字,就是其他的功德,比如前面我们刚刚讲完的誓言坚定,这些功德都没有。


二、分说知恩报恩的功德与过患

1、为什么不知恩、不报恩,其余的功德就都没有了呢?

因为第一个无智,没办法明白谁对自己有恩、谁对自己无恩,也没办法明白不知恩报恩的过患以及知恩报恩的利益和必要。这样一个人就没有智慧可言,也没有稳重的功德,是不可靠的。为什么不可靠呢?因为别人给他帮助了,他不会去了解,不会知恩报恩,也没有有愧的功德,也没有惭愧心,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看到恩人来的时候,也没有任何的表示。这就是不知羞耻的人。


2、应如何取舍呢?

一个公平正直的人肯定恩怨分明,对自己有恩的人需要去报答。如果对自己有恩的人,不了解、不报恩,我们还说这个人很公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3、不知恩、报恩之行为会有什么过患呢?

不知恩报恩的人,一旦受到更大的利益的诱惑,是绝对会舍弃誓言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不可能有任何的誓言可言。那么其它的功德会不会有呢?也不会有。后面要讲到的利他、信心都不会有,后面功德所得到的果也不会有。

所以一个不知恩报恩的人,就会出现很多过患,很多的功德都没办法获得。把这个问题看的很透彻,就是诸佛菩萨圣者们,尤其是全知麦彭仁波切,他把很多的内容归结在一起告诉我们:如果你们内心中缺少了知恩报恩的美德,那么其它的功德都不可能具足。


02


若是知恩报恩者,共称彼人聚天德,

以此德行能推知,彼人圆满余美德。


一、总说

一个知恩报恩的人,“共称彼人聚天德”,大家共称,这个人一定具足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天”和“德”与前面所讲的一样,“天”是出世间的福德,“德”是世间的福德。“以此德行能推知,彼人圆满余美德”,通过知恩报恩也可以推出,这个人内心中肯定具有明了取舍的智慧等美德。


二、知恩报恩的法相与功德是什么呢?

1、智慧稳重:不一定是通达世间的所有学问,或者对佛法的甚深大论都完全明了,但了知道理、明了取舍的智慧一定有。对于自己有恩的人,知道的很清楚,这是作为一个人来讲必须的一种基础。所以这个人一定是有智慧的,也是很稳重、非常可靠的人。帮助了他,他一定会回报对自己有恩的人。

2、不放逸:他对于因果的取舍非常小心谨慎,知道报恩绝对是一种善法,不报恩、忘恩负义就会引发很多的过患。所以他恒时地观察自己的身语意,恒时安住在善所缘中,具有正知正念、不放逸的功德。

3、具有惭愧心:如果不报恩的话,他知道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对方,也对不起上师、诸佛和天神。


三、我们在修习佛法的过程中为什么难以上进?生不起菩提心呢?

1、知恩报恩是菩提心之所依,世间人的知恩报恩和修习菩提心的知恩报恩的深度不一样,广度也不一样。

2、我们生不起菩提心,就要观察自身,是不是在人品方面有所欠缺?前面讲到的智慧、稳重、知惭有愧、不放逸等等,这些功德是不是有所欠缺?如果有欠缺,我们还是应该想方设法地,一方面自己努力,一方面祈祷上师三宝的加持,让我们欠缺的部分,能够迅速地充盈自相续,这方面是非常关键的。

所以有了知恩报恩,其他的功德都能够具足圆满,否则就很困难。


03


若于他众勤饶益,此人自臻圆满因,

广大财富胜妙德,皆从利他而出生。


一、总说

如果对于他众能够精勤地饶益,那么此人就会自身圆满,自己趋向于自利圆满的因。得到什么呢?“广大财富胜妙德”,得到广大的财富和很多胜妙的功德。其实都是从利他这个正确的正因中产生的。


二、利他是最核心的修行要素

利他也是很关键的,十一个内容中每一个都是非常清净、非常关键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利他心的话,在世间中,可能也不是一个非常贤善的人,在修习佛法的过程中,也是缺少了最基本、最核心的修行要素。


三、世间中也有利他

这里面提到的利他,不单单是大乘佛法中的利他,其实在小乘的教义中也有利他,在世间中也有利他,只不过利他的范围、理念有深有浅而已。整个大乘最主要的思想就是利他。


四、修行窍诀是什么呢?

大恩上师曾经讲过,整个大乘最主要的思想就是利他。在《现观庄严论》的总义、窍决的修行方面,也是说大乘真正的终极目标不是成佛,而是利他!为了利他,自己发誓成佛。


五、利他的功德是什么?

如果我们生起了利他心,在这个基础上就很容易和大乘相应;如果我们在修大乘的时候,总是自私自利的心占上风,利他的心很少的话,那么这个因不对它的果,一定没办法顺利相应。


六、我们为什么要发利他心?

1、佛通过智慧已经看到了万法实相、利他之功德,世间的智者也能看到一部分。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这个论典中把这个问题归纳的很清楚。

2、所以我们一定要放弃自私自利的心,产生他爱执、打破我爱执,对于他众精勤地饶益。方法有很多种,能力也有大有小,但是我们利他的心要不断地培养,让其越来越增上,越来越圆满。因为只有有了利他心,才会有利他心所引发的利他的行。如果没有利他的心,表面上看起来是利他的行,但是也不一定是真正对他人有利益的殊胜的善法。所以我们要下功夫。

3、“广大财富”

以布施为例,布施就是利他,把财富布施给他人、利益他人。通过布施的善因会得到广大的财富。你布施的越多,回报的就越多。布施的心越清净,回报的时候也是越清净。所以像这样辗转地布施,就会获得更多、更巨大的财富,这是广大财富的殊胜的因。

4、“胜妙德”

这是很多出世间的功德。内心放下执著,或者产生非常殊胜的证悟,都是因为有利他的心做基础而产生的。利他的心是很开放的心态,而自利的心是内收的、自我封闭的,把很多功德挡在门外了。

5、“广大财富胜妙德,皆从利他而出生”

这种法则,一般的凡夫人通过自己的分别念没办法了解,只有通过佛陀的殊胜智慧看到之后宣讲,所以缘起是很奇妙的事情。当我们越来越考虑自利的时候,自己反而越来越多地丧失自利。当我们越来越多地放弃自利而考虑他利,很多的利益都纷纷而来了。这是非常奇妙的缘起。


04


恒常希求自利者,初时虽能居高位,

其后逐渐趋衰落,犹如陡山水下泻。


总说:从反方面讲,如果没有利他会怎样呢?

“恒常希求自利者”,一般的凡夫都是恒常希求自利的。“初时虽能居高位”,在刚开始的时候,虽然暂时能够得到一些比较高的位置。“其后逐渐趋衰落”,后来逐渐就越来越衰落。如陡山上面的水下泻一样,在山顶上的水完全没办法留住,全部跑掉了。我们的心就像陡山一样,留不住善妙功德的水,一个恒常希求自利的人也绝对不可能得到善妙的利益的。


05


恒时精进利他者,初时虽为贱奴仆,

此后逐渐至高位,犹如苍龙腾空中。


“恒时精进利他者”,如果一个人恒时精进地利他,“初时虽为贱奴仆”,虽然刚开始的时候,身份很下贱、财富状况也非常糟糕、长相等都不如人意,但因为他很精进地发起高尚、清净的利他心,并且在利他心的基础上,有着真实精进的利他行,则可以摆脱所谓贱奴仆的身份,并逐渐至高位。


“犹如苍龙腾空中”,苍龙据说是住在水潭很低的地方,我们知道水潭越低的地方越容易积水,苍龙腾空的时候就是从很低的水潭中,一下子到达了空中。“此后逐渐至高位”,最后逐渐到达高位。所以苍龙是由低而高的,通过这样的比喻也可以了解,有些人刚开始时非常下劣,就像我们现在,既没有出世间的功德,也没有世间善妙的功德,身心都是非常下劣的。但只要能够在内心引发殊胜的利他心,并在利他心的基础上,让利他行更加圆满坚固,自然能摆脱下劣而达到高位。


06


愚夫贪图自利益,唯有精勤谋自利,

然难成就自利益,即或成就亦微小。


为什么凡夫人没有成就?

“愚夫贪图自利益”,因为愚夫没有清净的智慧、没有深远目光的缘故,看不到今生后世种种因缘成熟的果报,所以愚夫非常贪图自利。由于愚夫无始以来的每一分钟、每一刹都在串习自利,所以对自己的利益是非常贪图的,这就是“愚夫贪图自利”。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想要改变自己、丢掉自利心困难的原因所在。因为这样恶劣的习性,是我们无始劫以来养成的,想通过修行一下子转变确实很难实现。


“唯有精勤谋自利”,所以只是很精进地去成办自己的利益,或者小圈子的利益。“然难成就自利益”,但因为心量和善妙的因不具足的缘故,很难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利益。


“即或成就亦微小”,即便有时有一些成就,但所获利益也是非常微小的。因为大的利益、大的心、大的善根来自于大的转变。如果内心的格局很小,只是考虑自己的利益,自然没办法达到让自己非常满意的状态。


07


智者虽亦贪自利,然其着重利他众,

设若精进利他众,间接自利亦圆满。


一、总说:

有智慧的人虽然也贪著自利,但着重还是利益他人,利他即是利己。“设若精进利他众”,如果能够精进地利益众生,间接自利也能够圆满。这不是针对菩萨,而是针对普通凡夫而言的。凡夫中的智者虽然是凡夫,但是他明了取舍,对于这样的道理,智者知道得很清楚。尤其是作为菩萨,他“精进利他众”,虽然不考虑自己的利益,从因缘果报来看,他也会得到利益他人所带来的殊胜善妙之果。


二、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决。

就像法王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讲到:“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决。”其实这也是一种世间智者的做法,他虽然也想利益自己,但是暂时利他就是殊胜的窍决。


08


若欲今生或来世,成办广大自利者,

精勤利他胜方便,此乃诸佛菩萨道。


实践中最殊胜的窍诀是什么呢?

诸佛菩萨通过殊胜的慧眼观察到,实践中最殊胜的窍诀就是利他。只不过凡夫人在利他的时候,并没有发起佛菩萨一样的菩提心。但是逐渐这样去利他的话,内心中利他的思想也会更加地深入。当深入到一定层次,他的利他观念到达一定量,需要再进一步增长的时候,佛菩萨就会在他面前出现,宣讲更超胜的大乘的利他道。


09


若于具德之三宝,以及苦集灭道谛,

无欺因果之法则,生起信解谓信心。


信心有对于世间正道的信心,还有对佛法出世间道方面的信心。这里主要是宣讲对于佛法产生的信心。


一、什么叫信心?

1、首先宣讲对于具有功德的三宝、苦集灭道的四谛以及无欺的因果法则生起信解叫做信心。

2、第一部分讲到了生信心的对境。大概讲了三类:第一类,对于具德三宝产生信心;第二类,对于四谛的法要产生信心;第三类,对于无欺的因果法则产生信心。信心的所缘、对境就是这三类法。

3、对于这三类对境生起信解就叫做信心。相信三宝的功德、无欺因果的法则、自作自受的原理等等。“解”就是胜解,能够了解。一方面是信心,一方面要了解。所以通过信心来了解,通过了解更加生起信心,这个就叫做信心。


二、信心有哪几种?

1、清净信:

当看到清净的所依,庙宇、佛像等时,自然而然产生一种信心,有种不同的感觉。

2、欲乐信:

当了解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是因果的道理或者修行成佛的道理之后,也产生了一种信心,相当于产生一种意乐,即想要灭除所讲的过患、得到宣讲的功德,这方面叫做欲乐信。

3、胜解信:

对对境产生非常坚固的定解或者信心。

4、不退转信:

在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中观庄严论》注释中讲到了三种信心。胜解信和不退转信是一个本体中的两面。胜解从正面来讲,对于自己所生信心的对境产生了非常坚固、清静的认知而生的信心;不退转信是从违缘不存在的角度来讲,它是很清净的,永远不退失的。


10


信心乃为佛法根,信心能增福资粮,

具有福德之士夫,自然具足高尚行。

信心能除诸衰损,信心即为如意宝,

若具殊胜之正信,则必成就诸所欲。

信心的功德与利益是什么?

信心是佛法的根本,能够增上福德资粮,具有福德的士夫自然而然能够具足高尚行。信心能够遣除一切的衰损,就像如意宝一样能够满足众生的所欲。如果具有殊胜的正信,这个人一定可以迅速成办一切所欲。以上讲到了信心巨大的功能和殊胜的利益。


“信心乃为佛法根”,《华严经》中讲了,“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所谓的信心是道源,即修道的根本,它是一切功德的母亲。如果有了信心,就有了绵长的修道,所有修道的来源都是信心。


“信心能增福资粮”,如果有了信心,对于比如顶礼、供水、听法等修行的功德,通过学习之后都能了解、生起信心。如果对于这些功德能够生起信心,就会愿意趋入这些修行。信心本身是一个很清净的善心所,所以信心能够增上福德资粮。


“具有福德之士夫,自然具足高尚行”,如果一个人的福报很深厚,自然而然能够具足高尚的行为。在米拉日巴尊者的道歌集中也有一段这样的教诲,如果我们励力修忏悔法,就会发现内心中的烦恼越来越微薄了。

 

“信心能除诸衰损”,这样的信心也能够消除一切的贫穷、衰损等等。比如我们在世间财富不足够,就可以通过信心的方式去积累资粮,或者通过修道逐渐遣除世间的衰败。


“信心即为如意宝”,信心就像如意宝一样,如果有了信心,所有世出世间的功德都能如意获得。不像如意宝只能满足世间的愿望,信心能够满足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愿望。


“若具殊胜之正信”,如果具有了殊胜的正信,“则必成就诸所欲”,一切的所欲都能够成就,连佛果都能现前,大圆满的本性都能证悟,世间的一切更加不用说了。


11


佛宝法宝及僧宝,始终无欺皈依境,

彼具无量之胜德,故当恒时起敬信。


一、修行人最究竟的皈依处是什么呢?

最究竟的皈依处是佛法僧三宝!地位、家庭、父母、儿女等等,都是暂时的皈依处,在短时间中,可以为我们提供某些庇护。因为这些毕竟也是有漏的有为法,都不可靠,所以不可能作为我们永久的依靠处。


二、皈依是内外道的分水岭

佛法中讲,“大小乘以发心别,内外道以皈依别”,内外道以皈依别,就是说内道和外道的差别主要是以皈依来区分的。如果我们皈依三宝就成了内道,修持内道才可以成就解脱;如果没有皈依就不是内道,不是内道也没办法获得内道中的证悟和解脱。


三、不皈依会有什么过患呢?

外道即便再有智慧、悲心,因为没有皈依三宝的缘故,也没有办法获得殊胜的解脱,“始终无欺皈依境,彼具无量之胜德”,三宝本来具有无量的胜德,我们要产生信心。


四、皈依最关键是什么呢?

皈依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信心。皈依的时候需要有坚定的誓言,誓言的根本是什么?就是发誓永远不舍弃三宝。其实发誓的本体就是信心。因为我对于三宝有信心,所以可以相信,如果我永远不舍弃三宝,生生世世中都能得到庇护。在这种前提之下,就会宁愿舍弃生命也不舍弃三宝,这是清净的信心导致的。


12


一切黑业白业果,始终不虚并成熟,

是故凡若自爱者,取舍业果当细致。


一、总说:什么是黑业白业?如何取舍?

这里对于因果的取舍作了一些殊胜的教诫。“一切黑业白业果,始终不虚并成熟”,“黑业”当然是指恶业,“白业”就是善业,它们的果报是始终不虚的,而且在因缘具足的时候,一定会成熟。“是故凡欲自爱者”,凡是想要利益自己,对自己负责的人,在取舍业果方面一定要非常细致,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自爱”就是真正喜爱自己、利益自己、想要对自己负责的人,他应该了解业因果的道理,产生定解,然后做最为细致的取舍。在修空性的时候对业果的取舍也要非常细致。莲花生大师说,越证悟空性,对业果的取舍越细微,见解比虚空还高,取舍因果比面粉还要细。


二、业果是法界的规律

不管对任何人,最公正的就是因果律,它超胜一切世间的法律。世间的法律再公正也是人定的,在执行的时候有时也要跟随人的好恶。业果是最公正的,没有任何人操控、贿赂。它有一种自作自受的原理,如果你做了就决定会承受,不做就决定不会承受,所以业果律是非常清楚、公正的。在整个世间,业果律不是谁编的,也不是谁创造的,是法界的自然规律,即业果不虚。这个地方讲“始终不虚并成熟”,小因成熟大果,善业成熟善果,恶业成熟恶果,始终不会混杂。


13


现今即是业世界,此后乃为果世界,

故今自由自在时,应播善法之种子。


一、总说

“现今即是业世界”,现在对于后世来讲,今世就是造业的世界。“此后乃为果世界”,造了业之后在下一世就是成熟果的世界,或者成熟果的阶段。“故今”,现在我们还自由自在、没有成熟非常严重的苦果的时候,“应播善法之种子”,应该在这个世间播下善法的种子。


二、今世就是前世果,来世之果今生因。

今生我们正在承受前世所造的业果,所以针对前世来讲,今世就是果世界。对于后世来讲,今世就是业世界。今世的果就是前世的业因的成熟,今生我们的行为就是后世果的因,所以很关键的时候就是现在。


三、在业果的世界应如何智慧抉择?

现在我们自由自在的时候,应该抓紧一切机会去听闻、思维、修行佛法,念咒语或者观修这些善法等,这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的今生是很短暂的,后世是非常广大的。像前面的颂词所讲一样,如果想要自爱、对自己负责的话,应该多思考业因果、多在善法上做取舍、多播下善法的种子,尤其是菩提心、出离心、空性慧等,一定要多播下善妙的种子。


14


当观众生异苦乐,彼等之因皆为业,

此乃佛陀之善说,何人不思彼业果?


观众生之苦应如何智慧取舍?

“当观众生异苦乐”,应该观察现世中很多不同的苦乐,“彼等之因皆为业”,这些很多苦乐的因都是业,这个是佛陀的善说。“何人不思因果?”,任何人都应该去思维业因果的道理,这是非常必要的。在世间中可以看到很多人,有的富裕、有的贫穷,有的庄严、有的丑,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快乐、有的痛苦,有的一直很健康、有的一直生病,各式各样。这么多不同的差别,都是因为前世的善业或者恶业而导致的。


要马上反思业因果,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到底是善业还是恶业,该改正就改正,该增上就增上。最为慈悲的佛陀通过遍智观察到业果不虚的道理,我们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对佛陀的智慧、大悲、人品难道还有怀疑吗?


15

若于三宝及四谛,生起坚定信解心,

嗨呀则彼终获得,殊胜贤妙之福果。


对信心品的归摄总结就是:“若于三宝和四谛”,如果我们对三宝、四谛还有业因果生起坚定的信解心,“嗨呀”,是麦彭仁波切的惊叹。啊!这个人一定可以获得殊胜善妙的福果。


引用龙树菩萨的《中观宝鬘论》中的教证,如果生起了世间的正见,即对世间中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产生信心,此人绝对不会堕恶趣。如果对三宝、四谛产生信心,他可以得到非常广大的福德。在这个基础上去供养、祈祷、顶礼三宝,功德就再再地增长。如果对四谛的法要抄写、听闻、读诵、修行、依照其做取舍等,这样的福报也是非常大的。

编写师兄:定解G01

审核师兄:定解G09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