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跨入《中观庄严论》的空性之门 返回

跨入《中观庄严论》的空性之门

五论论文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9-06-01
 

文|西饶桑姆


世俗中色彩纷呈的显现究竟源于何处?《中观庄严论》将为您揭开谜团——一切的显现皆源于空性。此论不仅以确凿有力的理证智慧抉择出万法皆空之道,并且也以中观四步境界指出了实修的途径。闻思修行此万法实相的空性功德无量无边,略述有“极致所知”“彰显万法”“大悲无量”等。


关键词:中观庄严论;微尘;空性;缘起;四步境界



大千世界,色彩纷呈,包罗万象;生命之旅,苦乐相随,跌宕起伏。这一切究竟因何而生?人生的旅程何时停止寻觅的脚步?我们的生命何去何从……如果您想解开这所有百思不得其解的疑团,那么《中观庄严论》这座无量殿无疑是您必趋之所。在这里,您将目睹器情世界一切万法的本来面目。


01

迈入中观的殿堂

《中观庄严论》由印藏两地赫赫有名的大阿阇黎、对藏地雪域赐予无比恩德的大亲教师——静命论师撰著。藏地无与伦比的大智者麦彭仁波切,遵循上师蒋扬钦哲旺波之命而为其作注。可见,由两大文殊珠联璧合、倾力打造的这部论典定然不同凡响。


的确,这部堪称旷世奇珍的宝典具有不可思议、无量无边的功德力和加持力!她似灵丹如妙药;像甘霖同密咒,是驱散末法时代众生重重黑暗的璀璨日轮,是能够源源不断地赐予我们一切所求的摩尼宝珠,是一座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的无量宝殿!



02

初探中观理论

1. 认识微尘

也许您不屑一顾——微尘也是宝?没错。所谓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奇迹往往发生在微不足道的事物上。此处的微尘,是指组成粗大物体的最小单位,它小到连肉眼都无法看到,但至关重要。


为什么呢?请先观察它究竟是有还是无?


也许您有它存在的一万个理由:房子由砖砌成、人体由细胞构成、物质由各种元素组成……因此,不可分割的极微(无分微尘)应该存在,也必须存在,否则我们的世界不就销声匿迹了吗?您说的似乎有合理的一面,以小乘有部宗为主的极微派便是这种观点的执持者,然而真相并非如此。

 

请思维:如果它真实存在,那么以时方所摄的无量诸识去缘,它还一成不变吗?显然,它已有了与无量诸识数量等同的分类。再者,心假立的其本身的所知——是粗、是细、是方、是圆——有多少,其上便又有了多少的分类。


这还仅是从肯定方面观察的结果,否定方面也同样:首先,以时方所摄的无量诸识有多少不缘此微尘,那么其上便具有多少的分类。倘若您不承认,也就是认为不缘之识在此微尘上不存在,那么这等于是承许如此之“不缘之识”是“缘之识”了。


其次,非瓶、非柱等非此微尘的所知有多少,其上便又有多少的分类,理由同前。如是,您能说它是实有存在的吗?毋庸置疑,它已成为众多分类的聚合体了。因此,所谓的一体实有唯是分别心的假立。

 

倘若您仍固执己见,一口咬定这实一之尘必须存在,否则就无法组成粗大的色法。那么,非常不幸的,时方所摄之无量诸识,以及是此尘非此尘的无边所知都只能让位而灰飞烟灭。这样一来,还有什么识来缘此茕茕孑立的它?而如果无有所缘之识,又凭什么说它是存在的呢?


如此一来,整个世界的一切所知都将荡尽无余。试问:还有什么比此实一之尘更具危害力?正如颂云:“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

 

2. 空尘威力

如果您想问:纵然一尘实有不存在,那了知它又有何用?这个问题很有意义。请再思维:若一尘无存,那由其所成之粗大可有容身之地?答案不言自明。因此,平常看得见摸得着、自以为是顽固存在、令人得之欢喜失之忧的物体,无非是一个空,犹如梦境与幻影。

 

进一步思维:万法可分为两类,无情与有情,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的所知与能知,如是,若所知之无情法为空,能知之识又岂有可得之理?因此,所知万法皆不离空之本性。

 

可见,一尘之空不可小觑,它就像多米诺骨牌之端,借由它,我们窥见的是一切万法了不可得的本来面目。如经云:“何者得以生,彼法皆不缘,无生之诸法,凡愚许彼生。”

 

3. 显空无二

对此,您如果还有疑问:若谓万法为空,为何还有诸多显现?其实,这是您把二者对立起来的缘故,此处的显与空并不相违。由前分析可知,此显现并非在观察下变为空,而是它本身就伴随着空。因此,是在显现的当下即为空,二者是圆融无别的一体,而非如同水与火般。


故而,空不离显,显不离空,现空无二,即为实相之大空。反之,若无有显现则非空,“无”存在故;显现不灭亦非空,“有”存在故。故而,究竟之空远离诸边戏论,如《中论》云:“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相,是则不能见,灭见安隐法。定有则著常,定无则著断,是故有智者,不应著有无。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若人见有无,见自性他法,如是则不见,佛法真实义。”

 

倘若以上分析还不足以遣除您的疑惑,那么请您再从有无观待的角度来观察:前面我们已经抉择了万法之“有”是了不可得的,这一点非常关键,请依于此推进思维:倘若这“有”法不存在,那么“无”可有栖身之所?有无二者是相互观待而安立的,如是,若“有”无存,“无”亦定亡。如同兄弟二人,因为有兄才有弟,若唯一子,则无兄弟,实与空二者也是如此。


正如龙猛菩萨云:“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

又云:“有若不成者,无云何可成?因有有法故,有坏名为无。”

既然有无二者皆无,那么还有二者皆俱或不皆俱的法存在吗?显而易见,二者都是无源之水。

 

此外,《楞伽经》亦云:“有之对立无,有亦无对立,是故莫说无,亦不假立有。何者皆不生,不将有灭亡,见无世间相,彼无有与无。”由此可见,有无、生灭等一切显现之法,相互观待故,皆无有任何实有自性可得。因此,诸法实相远离四边戏论而自性寂灭。


在此我们务必还要明确:这样的法并不是针对某法,而是适用于一切所知——常与无常、净与不净、有为与无为等等,故而从色法乃至佛智之间,诸法皆无生无灭而一味平等。这既是所知万法的究竟实相,也是究竟一乘之内涵所在。

 

这就是《中观庄严论释》这座无量殿中的至宝。当然,获此至宝的途径,此无量殿还包含多种,如观察因灭果生是否合理、分析外道与内道其余有实宗观点是否合理,等等。


总之,任何粗细的有实观点,在静命论师强有力的理证智慧下,都显露出了离戏空(即缘起性空)的实相。



03

中观四步境界

空性实相之宝虽灿然可观,然而一旦离开此无量宝殿,珍宝也将从眼帘中消失,那么怎样才能随时随地拥有此宝?关于解决这一问题的妙方,全知麦彭仁波切赐予了我们中观的四步境界。她不但能普益上中下不同根基的有缘者,而且是一条稳妥、快捷之径。以柱子为例:

 

第一步:空性。以离一多因等理证,抉择柱子的存在根本了不可得,以此遮破“有”边,获得显空轮番的空性境界。但此空有三特点:

①空而不显,故而是单空;

②并不遮破世俗中自相成立的有法;

③是“柱子”的空。

 

第二步:双运。思维单空的来源、去处、本体等,从而抉择在空性的同时即是显现的道理,以此遮破“无”边,获得“显即是空,空即是显”、显空无违的双运境界。这样的双运有两个特点:

①次第性:先抉择显即是空,再抉择空即是显,如是显空二者轮番次第而呈现;

②不离有法的耽著,是“柱子”的双运。

 

第三步:离戏。进一步思维显空二者虽于分别念或词句表诠中是他体存在的,但于柱子的本体而言却是不可分割、无二无别的,对此生起定解,从而使显空二者彻底消于法界,以此遮破“二俱”边,获得远离破立的离戏之境,并安住于其中。


但对此离戏,我们应了知:名为离戏,实非究竟之离戏——仍带着有法法性的执著,是“柱子”的离戏。

 

第四步:等性。对第三步离戏长久串习,最终使有境对有法法性的耽著得以清净,以此遮破“非二俱”边,并对诸法的自性等性生起殊胜定解。

 

对此四步境界,我们还务必了知:应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如是后后境界藉前前之力将易于生起。

 

麦彭仁波切曾说:“铲除轮回根本、建立解脱与遍知之因就是分析二谛的无垢妙慧。”其中所提到的“无垢妙慧”就是指于最后一步所生起的诸法离戏等性之定解。


那么,此定解何以具“铲除轮回根本”等非比寻常的威德呢?这就涉及到《定解宝灯论》中所阐述的修行三次第了。

 

最初:以中观四步境界观察而引生定解。

中间:此定解若生起即安住于此,如起平庸分别心则再度观察,如是观察、安住轮番而修。

最后:反复串习,若定解已经自然而然生起,则无需观察,直接于定解中自然安住。

 

于此无垢妙慧中安住,就会成为生起菩萨根本慧定的真正智慧之因,而“一旦无有轮番,同时遮破一切戏论之边,即获得法界明相的境界。”因此,此殊胜定解虽属分别,但由于是无垢正量,故而依此便可生起真正现见无谬法性的智慧——见道之智。此智慧不仅能直断轮回,获得解脱,而且能轻易地经由十地而抵达究竟的佛地。


正如《密严庄严经》云:“所有任何见,凡众生所具,正为断彼等,而说空性理。虽闻空性见,有见若未灭,具无可救见,如药导致病。如焚干薪火,薪无火不存,如是见薪焚,空性火亦灭。见解灭尽时,生起正智火,能焚诸烦恼,焚惑极庄严。”

 

因此,反复串习中观的四步境界,使离戏空性的定解能自然稳固地生起,才能称为真正获得了无量殿的至宝,或者说,真实地跨入了《中观庄严论》的空性之门。



04

空性的功德

麦彭仁波切于《中观庄严论释》的开篇作顶礼句:“宣说稀有缘起道,无与伦比殊胜者,令解三有之束缚,佛陀释迦狮前礼。”此偈在赞叹本师佛陀的同时,也赞叹了缘起性空之道,可谓是对其功德妙力的高度概括。现略加广述:

 

1. 极致所知

众生欲求尽管千差万别,但皆与离苦得乐相联,而由实执所牵的众生哪里懂得苦乐的取舍?“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是他们的真实写照。然而,在空性的探照灯下,苦乐岂有藏身之地?若了知其毫无实质,您还会被其伤害吗?

 

另外,空性亦为十方三世诸佛度生之精华,如《般若摄颂》云:“ 过去未来十方佛,道皆般若非余者。”何以故?《心经》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正因如此,缘空性之功德无与伦比——哪怕缘她而生邪见,听闻文殊菩萨宣讲空性妙理的一百比丘的公案即是明证。因此说:“任何一个众生,只要遇到波罗蜜多空性法门,就说明他已经靠近轮回苦海的岸边了,已经接近涅槃了。”

 

“无比的释迦牟尼佛陀,为了悟到深奥空性,多次跳进火坑,献出首级和手足等,曾千百次这样做。”此世临近涅槃时,亦告诫阿难说:“即使你把我所讲的法全部忘失,般若的只言片语也绝不能忘,当以对如来知恩报恩之心,受持此般若,切莫失毁。这一点理应铭记于心!”


由此可见,般若空性实为万法之最,难遭难遇,我们如今得闻,理应百般珍惜,切勿止于言谈,而要藉由闻思修之径而生相似或真实的体验,如《因缘品》所言:“若虽具理多言谈,放逸之人不奉行,如放牧者数他畜,彼等不得沙门缘;设若具理寡言谈,然随法而奉行法,终能摈弃贪嗔痴,彼等获得沙门缘。”

 

2. 彰显万法

正是因为真实中无有一法可得,故而千差万别、形形色色的所知得以显现,如颂云:“万法无有成实故,无边所知了分明。”因此,五彩斑斓的生活画卷籍空性而展开、气象万千的自然风光籍空性而饱览;沧海桑田的巨大变迁籍空性而呈现……一切的一切无非是空性妙力的游舞。

 

显现之基为空,这是万事万物的实相本面,是无法逆转的自然法则,所谓万物之灵的人类要想获得生存与发展,也唯有遵循此理;反之,若背其道而行则自取灭亡。


因此,在强烈的三毒之心驱使下,诸如杀生、偷盗、邪淫等行为,所带来的将是长劫难忍的痛苦;相反,淡泊名利、虚怀若谷收获的将是人生的丰盈与幸福,社会的和谐与安宁。这一切好比手中之沙,抓得越紧,漏得越多;学会放手反而能牢牢地置于手中。

3. 大悲无量

我们应当了知,究竟的空性并非顽空。“曾有人问帕单巴仁波切:‘若证悟了空性而造罪业,有害还是无害?’尊者答言:“若证悟了空性,便不会造罪业,因为证悟空性和生起大悲心是同时的。”正是因为如此,佛陀以三乘之道引导众生悟入究竟一乘;静命论师创立瑜伽行中观,以三步观察导示大实空。智者们也同样重视因果,引导众生普结善缘,种下菩提心种,盛开六度之花,生长无二之果。

 

4. 了生脱死

由于性空,故有显现万法的无欺缘起——无因不生果,因若俱全,则果必生。那么显现内外万法的因究竟是什么?是我们心相续中,执著万法实有存在的习气种子,诚如颂云:“故无始有续,执实无实等,同类之种子,以比量推断。”此颂词还告诉我们:由习气种子成熟而显现轮涅万法的道理,可由明知因与俱缘定因来证成。

 

了知这一真相对我们来说极具意义:既然一切果皆由因缘和合而成,那么此处的习气种子之因也须借助俱有缘的力量才能成熟自果,因此,了解并运用俱有缘便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中观庄严论释》中说:“在死亡的时刻,作为因的根本我执以及由其所造的业与烦恼这些齐全,并且无有证悟无我的障碍,为什么不结生于三有中呢?”由此可见,烦恼是投生轮回的俱有缘。


那么如何令此俱有缘不生?《俱舍论》中说,对境现前,烦恼种子未断,具足非理作意,随之烦恼就会产生。因此,我们如果能够制止非理作意,则必能断除烦恼,从而跳出业因果报的规律,今生具足安乐,进而于来世截断由烦恼牵引而带来的生死流转。为此,我们务必要时时刻刻观察自相续,随时随地保持正知正念。

 

5. 圆证佛果

尽管众生相续皆有烦恼习气种子,为此而流转轮回,但另外一点我们也必须铭记:众生皆具光明如来藏种子。因此,若缘具足,其果亦必将成熟,而此果即是我们所向往的佛果。


任何粗细的善恶都会在我们的阿赖耶上留下习气的种子,成为推动或障碍我们成就佛果的因。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在这方面用功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我们必须牢记的准则,如《法华经》云:“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尤其是今生值遇般若空性法门,若能闻思修并进,则于心相续中种下了习气的种子,有朝一日必成长为获证佛果的直接助缘,因此,如来藏成熟为佛果也就不再是梦想。

 


结语


饮水思源,有幸跨入《中观庄严论》这座无量殿,目睹至宝的您,在尽释疑云、吮吸妙法的清凉甘露之时,怎能忘怀静命论师、麦彭仁波切两位祖师,以及诸传承上师们的深恩厚德?又怎能置仍在无量殿之外漂泊的热恼众生于不顾?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菩提道上,让我们携手同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