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丨《亲友书》第18课
智悲学子1.暇满人身是最好的修行所依。
①三恶趣众生感受的痛苦太强烈,心相续一直被苦受所转,根本没有心思修行正法。
②天人前世往往是行持十善业道之人(虽然没有希求解脱,但也能够奉行善法,属于佛教里面下士道的标准),甚至有可能是三宝弟子。他们转到天界后,因为五欲妙的生活过于享受,心思就全都耽执在享受欲妙之中,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思去佛陀或者高僧大德面前听闻佛法。从这方面来讲,天界众生并不自在。
③修行要把握中道。
A.有些佛教徒特别偏向于苦行,甚至刻意在身体上摧残和折磨自己,这一点像外道的思想。依靠刻意吃苦不一定能得到解脱,佛教认为心相续中的烦恼才是轮回之因,要通过正法的力量予以遣除,真正的解脱需要在心上面调整,只有在心上面断除烦恼、无明、迷乱才有可能获得解脱的机会。
B.有些佛教徒特别耽著于欲妙享受,这也不是佛教赞同的,因为除非是相续中完全获得自在的大菩萨,一般的修行人面对欲妙的吸引时很难把控自心。
C.如果本身经济条件很好,并不需要刻意地过贫穷的生活;如果因为害怕消耗福报,就过得像平民窟里的人一样,福报也不一定能留存得住,按现世所感果报过相应的生活,关键是在学佛修行的过程中,在自然享受已经成熟的福报同时,还要懂得去培积福报。舍利子尊者曾经发愿:“不生过富家,不转贫穷家,唯生中等家,恒常得出家”。生于中等家是最好的修行所依——不会因为过度贫穷而使修行的资具都难以具足,也不会因为过于富贵而将自己束缚于巨大的财富权势当中,没有办法自由自在、心无挂碍的修行正法。
D.福报能否存留住不能用外在的表现去衡量,而在于自心以及如何运用手中的财富。如果是以烦恼心摄持过生活,即便不花钱,善根也会损耗无余,就像阿巴贡(莫里哀喜剧《悭吝人》中的主人公),表面看来他非常惜福,但按照佛教的思想比量推知,以他这种悭贪之心应该会堕入饿鬼道。我们的心相续要有掌控力和约束力,以智慧和善巧方便运用自己的财富,这样才能够留存住自己的福德,乃至于培积到更大的福报。
2.天人五衰之相的启示。
①天人出现五衰相皆因前世偷盗、失毁戒律,说妄语,杀生、邪淫等果报成熟所致。
②在无始劫轮回中,我们的阿赖耶识中留存了无量无边习气的种子。这一世转为天人只是转生天界的善根先成熟,并不代表相续中的十不善业全部消失殆尽。
③六道轮回无有实义,就像在密封瓶子里的蜜蜂一样,始终也出不了瓶子。
④名词解释。
死兆:预示即将死亡的征象。人类众生死前一般会有一些死兆,只不过有时我们的心比较粗大,意识不到。
暖兆:修行人即将获得成就的预兆。缘于靠近火的时候,身上会有温暖的感觉,说明已经离火很近了,因此用“暖”字形容即将获得成就的相。
3.真正的出离是对轮回的苦乐不再耽执。
①以合理的心态祈求三宝。
大部分学佛之人虽然也都希望自己通过修行最终能获得解脱,但其最主要的希求还是让自己的亲人都能够平安幸福、工作顺利、不出现任何让心不堪能的违缘等。如果我们缘于耽执轮回有漏安乐而祈求三宝,一旦出现问题时就会非常痛苦,甚至会怀疑“为三宝做了这么多事情,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依旧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并不是佛教徒不能有这些渴求,若能以慈悲心摄持,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暂时的安乐,这就属于大乘修行人的心态。
②轮回本性即是苦。
佛经中从来没有讲过学佛之后,一定不再感召痛苦。第一转法轮中佛陀就告诉我们四谛法门:轮回是苦性的本体(苦谛),苦性的原因(集谛);通过修行的方便法门可以获得解脱(灭谛);具体的修行方法(道谛)。
③利用违缘去修行。
生活中违缘的起现不一定是坏事,最起码自己可以有反思的机会,虽然修行之路走的可能不太平稳,信心会产生动摇,但是好的事情会过去,坏的事情同样也不会持久,事情过去之后就会有反思的余地,否则一直以为自己很好,等到临命终时才意识到并非如此,到时再后悔就晚了。如果通过违缘发现自心起现了种种分别,我们就能意识到自己的心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诚实——以前总觉得自己是想出离轮回,不会耽执于轮回有漏的安乐,但实际上还是这些有很深的留恋。意识到自心的问题之后,再慢慢地去调整、去对治,这就是最好的修行机会。
4.《法句譬喻经》中帝释天公案的启示。
帝释天在最后一瞬间专注祈祷、皈依佛陀,从而避免投到旁生界,这体现出忆念三宝的功德不可思议。大家对三宝要有信心,对三宝的功德要有信心,应有强烈的皈投三宝的意乐,同时也要经常串习这些善法,这样一定会产生很大的福德。哪怕现在看起来自己还是一个经常充满烦恼的凡夫,但依靠三宝的加持,自己依然会有往生的希望。
5.非天(阿罗汉)之不可信赖之理。
非天嗔恨天福故,
心中生起大痛苦,
虽具智慧以趣障,
无法现见真实谛。
《俱舍论释》解释说非天有天人之福而无天人之德,所以叫非天。非天具有与天人相同的福报,具有各种神通神变,可以自在享用欲妙;但是他们在德行上面比不上天人——嫉妒心特别强,争强好胜,心态没有天人那么温和和贤善。而且天界的如意树还扎根在非天的天宫中,如意树的果报却由天人享受,这让他们更加嫉妒发狂,天天找天人作战,还打不过。
由此可见,万法由心现,这些众生喜好嫉妒,反而会转生于容易生气的环境中。我们不要总是认为“自己很好,外境特别恶劣”,自己之所以会遇到这样不好的对境,与自己的心乃至于前世的业缘都有一定关系。
6.我们应把握自心。
非天因为嗔恨天人福报,心中生起极为强烈的痛苦,使其无法现见真实谛。贪、嗔、痴、慢、疑、嫉妒等全都属于烦恼,如果一个福报浅薄之人生起强烈的烦恼,就会直接堕入三恶趣;如果一个人具有大福报,但是嫉妒心特别强烈,就会转到非天当阿修罗;此外,一些福报大的人也会因为没有守持清净的戒律而堕入旁生界。
修行人一定要把握好心态,心量要大,要让自心经常处在愉悦的状态,把自己的心调整在善所缘上,学会把跟同参道友之间隐藏的这些争斗、傲慢、嫉妒等心念转成随喜心、善心、信心和慈悲心等,否则,如果只是培福而不会调整心态,当某一种烦恼的力量起现,加之自己的福报不足时,很有可能就会转生为非天,甚至堕为旁生、饿鬼。
调心时也要大气一点,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能调一分是一分,即便调整了一分自己也要很开心,只有身心放松,处于一种正常健康的状态时,才容易品尝到佛法的甘味。在家居士本来在社会中的压力很大,要想办法借用佛法的力量和方便使自己过得更开心一点,如果连自心都调整不好,整天都是愁眉苦脸,又怎能让家人朋友乃至所有众生感受到快乐?当然,最终的目标还是要利他,而不能仅仅是为了自己获得开心,否则就变成了希求人间自在快乐的因缘,这不是我们学佛的目的。
7.精进的正确打开方式。
我们已经了知轮回没有丝毫安乐、暇满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的道理,但因现在还不具有超离轮回的自在力,所以学佛的目的不能仅仅是为了获得有漏的安乐,或是为了解决生活、家庭及工作中的烦恼,应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趋入涅槃之果的修行当中,要像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所讲的一样:“未得成就之前永精进”发愿在没有获得成就之前,生生世世不远离修行正法的精进。
修行需保持恒常精进,但也不要操之过急,不能在了知道理后心里面就开始着急,全然不顾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每天只是捧着佛书或是拼命的打坐、念佛,这不叫精进。精进的相应该是“精即喜于善”,即心相续当中对善法有好乐心和发自内心的欢喜。作为在家居士,不能一精进就把世间的一切统统丢掉,这不是佛教的内容,而是一种偏见。生活中的每一个当下都能用善去所缘,把佛法的方便、发愿的方便变成修法的方便,这才是精进的体。
8.善入清净品之理。
①“品”,指处所、地方。意为我们要趋入到清净的状态或阶位。
②我们要诚信:通过修行最终可以获得解脱之果,戒定慧是获得涅槃之果的因缘。佛教中 “趣涅槃”的果超离了外道所认为的四大日月果,是真正的超出三界轮回的涅槃之果。
涅槃不会像有漏业一样有穷尽之时;它的功德也不像轮回当中有漏的福报一样会耗尽;生老病死属于轮回所摄,是苦的本性,涅槃已经远离了痛苦地自性,没有这些相。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编辑:定解G11
审核:定解E01
定解E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