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之重要性》-法师辅导 返回

学习笔记|《前行之重要性》-法师辅导


第一次法师辅导——2011版


主要从修前行必要,谴除普遍疑惑,前行修行次第及磕头具体修法,四个方面来讲。


必要


1、要学习大圆满法,必须要修前行,从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来修,按照严格的修行次第,必须要圆满五十万加行,它是藏传佛教中一直保持的非常严密的修行次第以及清净的传承。


2、对于利根来说不排除当下就可以按上师指点开悟。但对于大多数修行者来讲,是要讲根基和次第的,所以打好基础就要修前行,让无始以来刚强难化的根基得以调柔,保质保量地修。


3、共同前行部分,都是好的修行方法,可以调柔我们的心相续,可对治我们对今生来世的贪恋,使自相续中真实产生厌离心,认识并看破轮回本质,才可以真正走入解脱道。


4、不论是共同外前行还是不共内前行,不仅对藏传佛教的修行人,乃至对汉传佛教中修净土或禅宗的修行人念佛或修禅也有很大的帮助。实际是涵摄一切显密修行的道次第,其中有专门的观修方法,可以让相续中快速生起真正的验相,对修行非常有利。


5、宁玛巴的传承上师中从华智仁波切,到他的弟子纽西龙多,以及阿琼堪布乃至我们的法王如意宝的上师,托噶如意宝等祖师大德都非常重视前行的修行,乃至在国外的一些高僧大德这些上师都不会显露一些外在神通,他们弘法利生事业中都没有受任何违缘影响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都奠定了非常稳固的前行基础。


6、在共同外前行中,观修人身难得会非常珍惜修行机会,观修无常会精进勇猛地修行,了知了轮回的过患才会对轮回生起厌离心,明白了因果不虚的道理才会有智慧的眼目去正确地取舍。


7、作者华智仁波切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但在他造大圆满前行时,并不是跟他的上师修习一遍就记录下来的,而是在上师如来芽尊者前,闻思修二十五遍才记录下来的。由此更可以证明前行的重要性。


8、大德顶果钦哲仁波切在他的《成佛之道》中也教诫我们,不要以为前行是初学者的一种简单修法,不能认为前行不如大圆满大手印深奥殊胜,而去直接趋入正行的修法,不给自己的修行奠定好基础的话,没有把自己的相续调柔就去修正行,则如冰上建筑等到天气暖和建筑必定会倒塌。由此可见修前行的重要性。


9、不修前行而修高法大法,境界很容易不稳固而逐渐下跌乃至于产生邪见。现在这个时代发展快速,人们急功近利,所以切勿以好高骛远的心态对前行不以为然,如果没有真正生起出离心,是不可能趋入解脱的,根基没有到就想求高的境界就是美好的愿望而已。


疑惑


1、加行的诸多修法?

按华智仁波切的普贤上师言教来说,主要分为共同外加行六方面和不共内加行五方面。


(1)共同外前行分为: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解脱利益,依止上师。

(2)不共内前行分为:皈依,发心,集资,净障,上师瑜伽的五十万数量的加行。

(3)通过次第性圆满清净的修加行,可以打下非常好的基础,关键是在完成数量的同时,一定要排除散乱的因缘进行观修。没有观修不可能体会到佛法的甘露法味,只有真正观修了才能融入到自己心相续的,所以不修无法真实获得佛法利益。

 

2、为什么不共内加行每个要修十万遍?

一方面是传承上师的规定,一方面每做一次都带有观想内容的修,可以让刚强难化的相续得以调柔,达到数量的同时,尽量在修的时候让自己的身口意做到专注,质量逐渐能上去。

 

3、修加行并不是藏传佛教传统?

有人认为修加行是藏传佛教的传统,与汉传佛教有很大差别,实际上其中内容所涉及的内涵并不仅是藏传佛教的。只是在汉传佛教中没有系统地归纳强调过。


并且在藏传佛教中也有不同的宗派,但也没过度强调宗派只能修自宗的法,只是在不共的修法中可以修自宗的法,所以加行中的殊胜性和窍诀性对修行是有非常大的利益的。


而且不论汉传还是藏传都有证悟的高僧大德,华智仁波切则是藏传佛教中获得证悟的修行人,如同汉传佛教中的六祖等诸多高僧大德。我们现在有福分和缘分来学习,只会对我们相续中有利益有加持,不会有任何的副作用。

 

次第


共同的和不共同的


(1)修共同外前行时,最好以入定方式进行观修,并非是什么也不想,而是要以思维修、观察修的方式。每天时间按堪布阿琼的传授为四座(早晨,上午,下午,晚上)每座半小时到两小时之间。城市中的人时间不够至少每天两座(早晚各一座)。观修过程中要专注,观修前排除散乱因缘,比如电话关机。尤其是正行中要一缘专注。可能一开始脑海中一片空白,这时可以看法本之后再观修,这样反复几次思维法义必定融入自己的相续。整个观修过程要以三殊胜摄持。


(2)不共内前行这里上师观察城市中的人时间有限,为了避免在家人修加行拖的时间过长,所以安排从上师瑜伽磕头开始修,通过祈祷法王如意宝,观修上师瑜伽,获得法王不共加持力使我们修加行得以圆满,我们作为弟子也要有一定的毅力坚持把加行修圆满。

 

磕头

 

1、观想皈依境两种

(1)华智仁波切传承:本体是自己的根本上师,形象是莲花生大士或本师释迦牟尼佛。

(2)乔美仁波切传承:把自己的上师观为顶礼的对境。

 

2、顶礼方式

按华智仁波切传承的皈依境进行观修:

(1)首先观想自己周围环境是清净悦意的刹土,观想前方是一棵具有五个枝干的如意宝树。中间枝干观作本体是自己的根本上师,形象是莲花生大士,以国王狮子游舞坐式于中央端坐。右边是大乘的八大菩萨及眷属,左边是小乘弟子及眷属,前方的枝干是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的十方三世的佛陀,后面的枝干上是以大圆满续部为主的法宝。


这棵树简单说:中间和前面是佛宝,左右是僧宝,后面是法宝。以此对应佛法僧三宝,作为观想和皈依对境。


(2)顶礼时观想一身可化无量身,观想前方冤亲债主、大仙魔王等跟自己一起顶礼,右边父亲,左边母亲,周围围绕六道众生,并同样观想化无量身进行礼拜。做礼拜合掌时双手像莲花苞一样做合十放在自己头顶上进行磕头顶礼。


(3)按无垢光尊者传承合掌观想

首先是在心间,代表对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恭敬之心。在头顶发髻处合掌观想顶礼佛陀身金刚,清净身体所造罪业,获得佛陀身金刚加持。在喉间往下合掌观想顶礼佛陀语金刚,清净语罪业,获得佛陀语金刚的加持。在心间合掌观想顶礼佛陀意金刚,所造意罪业得以清净,获得佛陀意金刚加持。


(4)在头顶、喉间、心间依次合掌然后五体投地地顶礼,五体投地指自己的额头,双手和两膝五体投地,观想自己的五毒得以净除获得五身,获得身语意的加持。


(5)三门专注,身口意要如理如法礼拜,站起来身体要直,磕下去五体投地,身要如理如法,语言要念法王如意宝的祈祷文,意要如是做观想。不要东张西望,左思右想的,特别要注意自己的发心一定要专注。

 

3、功德

(1)可以获得身体到金刚大地之间覆盖的微尘数量的转轮王位。

(2)一刹那修上师瑜伽胜过千百万劫中观修本尊的功德。

 

4、共修

要珍惜一起学习佛法的因缘,一方面要有一定量的闻思,另一方面要在一起共修,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违缘多时容易半途而废,一起学习有一定的督促作用。

 

5、祈祷

(1)这次修加行是按宁玛巴传承,通过祈祷法王如意宝加持自己修加行能够得到善始善终,在现今五浊恶世的时代法王的加持浩如烟海,要意念法王的恩德以法供养报答法王。

(2)五十万加行得以圆满的话,对我们生生世世修行道路做了非常好的开端,是非常殊胜的缘起。无论修任何法脉的人都应当重视前行。


第二次法师辅导——加行教材2014版


修前行有何必要?


1、在藏传佛教的教派当中,在学习正行密法之前都必须要修持前行。


2、前行和加行是一个含义,加行主要是指加功用行。

(1)有时加行也指正行,比如《现观庄严论》中的一些加行都是修行的方法,其实都是正行。所以有时加行是指真正开始实践的一种修行方式。

(2)有时加行是指前行,此处的加行就是前行。

(3)这里的前行也是我们要修行的内容,从这个意义来讲,它也是一种正式的修法。


3、必须加行圆满,否则没有资格听密法。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加行其实是积累资粮、清净罪障,让我们的心相续成熟的一系列完整的修法。通过这样的修行,我们就可以成为一个法器。

 

4、修行次第:

(1)修学佛法目的:解脱。修学佛法的终极目标是佛果,或者说为了利他必须要成佛。

(2)解脱方法:必须依靠修学的次第。

(3)以比喻理解修行的次第:就像上楼梯,如果没有楼梯就没法达到目的。

(4)处于凡夫位的修行次第:首先要修前行,再修正行。所有前行的修法就是一种梯阶,通过这种梯阶逐渐达到最高目标。

(5)上根利智的人通过很简单的教义就可以成就。我们大多数人的根基都是属于中下根。修学的次第非常重要。

 

5、前行的缘起:

(1)学习的主要是宁玛派的道次第修法。

(2)华智仁波切造的《大圆满前行》最早源头是无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后来智悲光尊者开创了龙钦心髓的法脉,这个法脉中也有这样的前行。

(3)第一世多竹钦仁波切晋美成利沃色写了一个前行的仪轨,龙钦心髓的前行主要是依靠这个仪轨。

(4)后来华智仁波切就依靠这个引导造了《大圆满前行》。是一个记录,一种引导的笔记。

(5)《大圆满前行》的主要内容:是华智仁波切依靠龙钦巴无垢光尊者的传统所造的次第的修行方式,主要偏重在前行方面。前行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共同前行,另一部分是不共同前行。

 

6、与法相应:

(1)五浊恶世,不修前行,不通过前行积累资粮、调伏自心、成熟自相续,直接去修正行大圆满的话,会非常难以相应。

(2)只有通过前行,把自相续成熟,福德、智慧、信心都有了,再去学大圆满,大圆满的殊胜性就可以体现出来。

 

7、态度“三不”曲:

(1)不要轻视前行:大恩上师也引用了顶果钦哲仁波切在《成佛之道》书中所讲到的,不要以为前行是很低等的、很初级的,完全属于初学者的简单修持。其实把前行法放在最前面的意思,就是为了说明它具有很关键的重要性,是所有修持最重要的基础。

(2)不要想得很简单:有些时候我们觉得得灌顶、得窍诀就可以成就,把修法、成就想得特别简单。有时为了得一些殊胜的灌顶,便放弃现在所学习的内容。因为没有坚实的基础,就会使所得到的灌顶、引导与窍诀对自己的相续很难产生调伏的作用。

(3)不要急于求成:密法固然成就快,但对根基的要求也很严格,必须要有很深的福报,能够驾驭教法、密法,能够真正相应,这些才是很重要的。冒进、急躁对于修行人来说是一种毛病,是一个很大的违缘。

 

8、战胜违缘,坚定信心:

(1)摧毁违缘:如果有了前行的基础,有了很深的福德,内心中有很多前行的境界,即便遇到违缘,不会退失修行,在这个基础上,修行才会越来越高深。

(2)在世间修学佛法的违缘是很大的,有的违缘障碍来自于内心,有的来自于外境。如果没有通过前行把心调伏得非常柔顺,没有让心相续成熟的话,遇到违缘的时候几乎是没有抗击力的,很容易退失。

(3)必须要通过法要,成为合格的佛弟子。合格佛弟子很殊胜的标志是有一个很坚固的信心。有的人刚开始学佛时,心中有一种高涨的热情,这种信心的基础不牢,信心就很容易退失。如果是通过学习教理,信心就会非常坚固,或者通过观修加行,心中升起非常稳固的出离心、菩提心等,那时信心就会很坚固了,不会被违缘所摧毁。

(4)了解无常:世间中很多事情用佛法来看,不管世间发生什么事情,都是无常的。连自己的生命也是无常的。了知之后,在遇到挫折违缘的时候,就不会太过于被它所牵引,不会被它打败。

 

9、修行是内心中的收获:

(1)改变自己的心,会深入到很深的层次。最后是要证悟超越分别心的实相。必须要通过不断地闻思修行佛法,并与佛法不断相应才能够达成。要把自己的心彻底转变是有相当难度的。

(2)必须要全面认识修行的原理,不要把修行想得太简单了。如果是没有得到感应、没有证悟,就开始抱怨,抱怨教法、抱怨上师、抱怨道友等,不但得不到利益,反而会堕落。

 

10、需要长期修行:

(1)在学习佛法过程中,遇到佛法、信仰佛法,或者皈依、修学、出家等等,是非常不容易的。既然选择了佛法的修行,就要让佛法的理念永远留在心中,根深蒂固的和我们的心成为无二无别,这就需要长时间的修行。

(2)佛陀、菩萨、传承上师纷纷出世,弘扬、阐释佛陀教法的意义,无论词句的意义还是蕴含的深刻含义,以及调伏烦恼的原理、方法,都讲得非常完备和圆满。通过不断的学修才能够掌握,学习的时间越长,得到的利益也越大。

(3)殊胜的智慧,非常难得,所以我们要下功夫去学习它,修证它。不单是几年当中学加行,或者一辈子当中学加行,乃至生生世世对于很殊胜的法要都要学修。


遣除普遍之疑虑



1、第一个疑虑:为什么不修持其它的法,而是先修持加行的法?

(1)首先作为凡夫,想要获得解脱,这种心在佛法中被称之为出离心。出离心是所有修学佛法的根本。现在我们的心是属于世俗心,根本就不想出离。转换成修行人的身份,必须要产生出离心,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特别关键的。

(2)生起出离心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修共同四加行,可以帮助我们生起出离心。

(3)首先要观想人身难得,人身之所以难得,就是因为可以用它来修持很多对今生来世有利的佛法,可以帮助获得解脱。要将主要的时间、精力都放在修学佛法上,而不是放在追求世间八法上。

(4)第二是寿命无常。人身虽然得到了,但是人身是无常的,而且无常不知道何时就会出现。

(5)第三,业果不虚。死亡之后还会继续轮回,造了善业,转生三善趣;造了恶业,转生三恶趣。这种因果是丝毫不会虚耗的。

(6)第四,轮回过患。不管堕入恶趣还是转生善趣,都是痛苦的自性,整个轮回没有丝毫值得留恋的地方。

(7)不共五加行要修皈依、发菩提心、金刚萨埵、曼茶和上师瑜伽。首先,不皈依佛就不会有导师。不皈依法就没有方法,是我们获得解脱的殊胜方便。皈依僧,就是修法的助缘、助伴。皈依是内道和外道的区别,皈依是我们进入佛门的标志。

(8)发菩提心区别大小乘。因为我们修行的法是大圆满,是大乘的法要,要进入大乘必须要发心。我们的目标就是成佛利益众生,方法就是必须要经由六度才能达成。

(9)违缘要遣除:这就需要金刚萨埵的修法,这是扫除违缘、去掉障碍最殊胜的方式。净除业障最快的方法就是金刚萨埵。

(10)成就顺缘方面的方法:积累资粮。成佛需要很大的福报和很深厚的善根,这就是顺缘。最殊胜的顺缘就是供曼茶罗,这是所有积累资粮最迅速、最快的方法。

(11)最后通过上师瑜伽的修法,直接和上师相应,直接得到上师的加持力。

 

2、第二个疑问,为什么每个加行都要修十万遍。

(1)十万遍是传承上师通过智慧观察来规定的。

(2)只要你没有真正圆满成佛之前,就说明你的资粮还不够,如果资粮不够,就要去修,去圆满资粮,而这些法都是很圆满的方式。


3、第三个问题,加行带有很浓厚的藏传佛教味道,汉传佛教根本不需要修持。

(1)主要是修持方式不一样,原理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大乘佛教徒、小乘佛教徒,都要生出离心的。四加行在整个佛法中是重要的,因为它是生出离心的方便。

(2)很系统的五加行修行,净土、禅宗里面可能是不太明显,但是每一个修行都是一样的。



前行之修行次第


(一)共同前行


1、修共同前行时,主要是通过入座、打坐的方式来修。通过入座打坐的方式观修,是把法义收摄内心当中最殊胜的方法。


2、打坐有很多种,有些是修寂止的,有些是修胜观的。我们大部分时间都要通过它的法义去观修,这要通过分别念去观。这就是观察修,很重要。最后回向的时候,不执着而安住。


3、每天修四座是最好的,或早晚各一座。最少,早上保持一座。所有的事情该处理处理完,一心一意开始打坐。


4、观修的方式:入座时首先是皈依、发心。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也可以用《三处三善引导文》显宗部分的九十二个加行进行观修。结座时要回向。起座后做世间事情时,也要把修法的感觉带到生活中去,走路、吃饭的时候,尽量安住在正知正念和法义中。

 

(二)不共加行


1、顶礼和上师瑜伽合修。是以法王如意宝的上师瑜伽祈祷文做念诵修行的仪轨。如果这样修,就能得到上师的加持,能够让上师的加持入于心。法王如意宝是现前佛位的殊胜圣者,不是一般的成就者,而是很殊胜的证悟佛果的人。


2、这样观修得大加持。能不能观为现在有信心的上师?其实一样的,法王如意宝也好,大恩上师也好,是无二无别的。


3、为什么在修加行前要修上师瑜伽呢?因为我们学加行、学佛法时障碍也很大,出现障碍如果没有加持,有可能中间就会中断,所以通过顶礼和上师瑜伽合修,容易得到圣上师的加持,让我们在修加行的过程中顺利圆满。


磕头之具体修法


1、按照皈依境的观想,可以把自己的上师做为观想顶礼的对境。我们的皈依境是莲花生大士。莲花生大士和根本上师是无二无别、没有分开的。不管怎么样都是自己的上师。可以把上师观为莲花生大士,释迦牟尼佛、金刚萨埵、阿弥陀佛,只要有信心也可以。


2、观想时依靠皈依境的唐卡或图片。观完以后,不管观得清楚还是不清楚,有一个唐卡放在前面,看着唐卡观想也是可以的。然后自己的身体幻化为无量无边,前面有怨敌和魔鬼等,左侧是今生的母亲,右侧是今生的父亲,周围是浩瀚无边的一切众生,无始以来曾经做过自己父母的六道众生,和自己一起顶礼皈依是非常重要的,这相应于大乘道,是让我们的心量很宽广的训练方式。


3、合掌的方法: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合掌时掌心要空。这里我们讲的是宁玛派的传统,依照《大解脱经》的教义来讲的:掌心要空,掌跟要接触,指尖要接触,中间要大概放进一个鸡蛋的空隙,这是咱们这个传统比较标准的合掌方式。


4、顶礼动作:首先在心间合一下掌,代表恭敬之心。然后就在头顶上合掌,第二步是在喉间合掌,第三步是在心间合掌,合掌之后就是五体投地。五体投地下去之后,可以磕长头,磕长头就是把自己的身体伸直;也可以磕短头,长头短头都可以,看自己的身体和时间。


5、顶礼观想:合掌在头顶时,对佛身顶礼,观想自己身体的业障全部清净,得到佛陀身的加持。合掌在喉间时,观想对佛的语顶礼,清净自己语的业障,获得佛的金刚语的加持。合掌在心间时,观想对佛的意智慧顶礼,自己内心无始以来的贪心、嗔心、邪见等意的罪业全部清净,获得佛金刚意的加持。三门合掌之后,三门清净,遣除三门罪业,五体投地趴下去顶礼的时候,自己的前额、两个手掌、两个膝盖接触地面,清净自己的五毒,获得五身,获得佛陀身、语、意、功德、事业的五种加持。


6、在修行的过程中遇到违缘应该要坚持,一定要祈祷上师三宝加持我们,一定把它圆满。心力大的人不管怎样他都可以圆满的。最好中间不要放弃,不要间断,一间断再捡起来,很困难很困难。


7、我们在修行时,一方面要认清自己根基相续,另一方面对修法方面必须要修习的必要性,必须要了知得很清楚。刚开始不很着急,也不懈怠,以很平和、中等的方式来修持,按照世间的说法,细水长流。以比较平稳的方式把自己的修学计划安排好,每天按照这个去做,不要中断,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


8、修加行时发心要正确。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这就是我们最清楚的目的。

 

编写师兄:定解B07,定解B14

审核师兄:定解B07

【档案编号B0101-定解B06-002】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