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贝叶写经到VR道场|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广长舌相”
文 / 刘文欣
来源:第八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二等奖论文
“
佛法传播之所以数千年生生不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与科学技术,与时代文化保持着密切关联。这一文化基因使佛法在2500多年的传播中一直保持着技术上的创新、精神上的引领和文化上的整合。尽管我们处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初期,但佛法传播方式较之过去已经呈现出新趋势,无论是AlphaGo,还是机器僧贤二,无论是APP线上修法,还是虚拟的新型道场,新的传播方式正以活泼的生态以及鲜活的生命力,使佛陀的“广长舌相”在新的时代呈现新的特征。
本文重点梳理了人工智能时代初期佛法传播所出现的媒介及特征,运用例举法进行一定的描绘和展现。提出佛法传播者要紧紧拥抱人工智能时代,都要打破以往壁垒,学习并运用新技术使佛法传播更具方便,并以众多方便接引众生早证菩提。
关键词:广长舌相;佛法传播;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技术;碎片化阅读
作为佛陀三十二相之一的广长舌相又被称作广长轮相。此相指诸佛之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如赤铜色。
《大智度论》中对此相的解读为“若人舌能覆鼻,言无虚妄,何况乃至发际?我心信佛必不妄语。”广长舌相指在佛说法时言必真实。
《阿弥陀经》共六次称佛“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此句经文可以理解为佛讲法时能发出又广、又长、又深、又远的声音,广长之音,不仅在空间上传遍了三千大千世界,在时间上也从2500多年前一直流布到了今天,而且还要继续流布下去。
《维摩诘经》称赞佛陀的广长舌相具有“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的功德。此功德不仅使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泽被佛音,而且各类众生都能听懂理解。
根据对以上经文的理解,广长舌相指佛法能够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尽未来际,无有绝期地传播流布。自佛法入中国以来,历经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和正在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佛法的传播一直随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而通过不同的方式传播着,生生不息,慧及众生,度化众生。
1
佛法传播与科学技术和时代文化密切关联
在传播学看来,信息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渠道和载体,也就是说,信息的传播要通过借助一定的物质形态来完成。
佛经自白马西驮入中国之后,其传播一直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的。农业时代通过贝叶写经、竹简木刻经文传播佛法。由于印刷术的普及,到了工业时代佛经以印刷品的形态保存并传播,这种方式也一直影响到现在。各寺院的藏经楼中,经书典籍全部以文字的形式存在着,这被认为是佛法传播最稳固的媒介。
法师于寺院经堂里讲经传法在人工智能时代之前,几乎是唯一的传播途径。在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交汇时期,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媒体崛起,佛法传播也进入了声像时代,这期间很多法师通过广播电视载体传播佛法。电视台的弘法频道亦是广大信徒学习佛法的渠道之一。
到了信息时代,以网站、博客、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传播方式,成为了与寺院讲法为主体传播方式的有效补充。
可见,佛法这一古老的智慧,在它的传播过程中,总是能与本时代最先进、最现代的科学技术融合,以种种表现方式作为弘法的方便。
2
智能时代佛法传播的特征
以推荐算法、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三大领域搭建起的人工智能传播平台,在当下的信息传播中正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温斯顿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这一看法反映了人工智能学科的基本思想,即让计算机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胜任的工作。
在人工智能技术得以应用的今天,传播学框架中的信息从生产到传播有了新的内涵和意义。
2017年,中国第一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制作了MGC(机器生产内容)一条时长2分8秒的视频新闻,制作耗时只有10.3秒。
不仅信息制作环节可以由人工智能完成,在其传播过程中,人工智能的推荐算法实现了信息对受众群体的精准传播。如果你是一个对佛教阅读有兴趣的人,那么《今日头条》会根据你阅读过的“痕迹”,利用算法和推荐功能给你推送与佛教佛法相关的信息,这样就实现了信息爆炸时代下的精准阅读。
1. 人工智能时代佛法传播出现的新趋势
APP成为手机传播的主体。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一种APP(第三方应用程序)能替代传统的纸质书籍实现佛法传播。
据相关部门统计,2015年APP下载量达到1827亿,这其中包括了一定数量的佛教APP,它们对越来越多的城市青年、信徒群体发挥作用。例如,由腾讯团队开发的一款叫《普德佛学词典》的APP,其中压缩进去24本佛学词典和超过12万个词条,是学习佛法的基础工具。《手抄佛经——大悲咒佛教音乐书法手写输入法》,这款APP可以边听佛经边在手机上模拟毛笔字体抄写佛经。更多的APP兼具线上学习、线上修行、线上供佛等功能。
音频成为传播的重要渠道。佛教认为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三联生活周刊》策划的一项市场调查发现,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几乎所有的线上付费APP均采用音频教学。音频教学解放人的手脚,即使在开车的时候都可以学习。
佛教听经闻法的有效的方式就是“谛听”。根据这一点,一个著名的“大众阅藏”APP录制了174部佛经,供修行人进行“语音抄经”。大藏经典以音频的形式进入尘世,与过去被束之高阁的佛经相比,流传了两千五百年的圆融智慧,在人工智能的平台中,滋润着每一个众生的生命。
虚拟现实技术下的新型道场。《楞严经》说:“众生洞视,不过分寸。”人工智能中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虚拟出实时动态的三维立体逼真图像以及听觉、触觉、力觉甚至包括嗅觉和味觉等多感知。作为一种方便,这一技术可以让人体验在2500多年前于菩提树下听佛祖讲法,或与六祖慧能参禅悟道的虚拟场景。
人工智能可以复活重大法会的历史情境,呈现佛法所描述的奇妙圣境。2017年人工智能AI模拟人声首次为纪录片《创新中国》配音成功,说明人工智能完全可以复活已经逝去的高僧大德的声音,让他们在当下乃至今后继续讲经说法。
目前依靠人工智能平台,可以建立起适应时代佛教修学体系的新型道场,以喇荣佛学院为例,从法师现场讲法到同声翻译,再到听众线上同步听经闻法,智能技术渗透到了方方面面。
人机对话机器僧。能够实现人机对话的机器僧贤二,是由出家法师创造出来的第一代智能机器人,他会念经、懂佛学,具有一定感知能力和对话能力,被誉为“充满灵性与人性温暖的文化符号”,也是全球第一个双语机器僧。目前这个智能机器僧只是以个案的形式存在,尚没有广泛普及于寺院谈论佛法,但它的出现却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使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和了解佛法,乃至实践佛法。
人工智能推进古籍电子化。通过汉语文字识别、大藏经汉字字符图像智能识别等技术,将大藏经电子化,数据化,使藏经校勘这一自古以来就是佛教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变得简易。运用InDesign(一个专业排版领域的设计软件)可以实现编辑校对以及复杂格式的自动排版。
这么一个小小的芯片重储存着如此浩瀚的大藏经典,不正是《楞严经》所说的“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的境界吗?
2. 人工智能时代佛法传播特征
亲和性。目前利用人工智能平台传播佛教思想,在表现方式上采取了以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的叙事方式,赋予佛教一种亲和力。
比方贤二机器僧是一个外表呆萌可爱、爱“吃”冰激凌的小家伙,尤其是爱“吃”冰激凌这个程序的设置,更是有意接近年轻人的喜好,这也与传播学中“相似便于传播”的理论不谋而合。所以贤二成为了网红,深受当代青年的喜爱。
趣味性。为广度众生,让更多的人接近佛教,更多的智能平台采取了把正统的佛学内容与大家喜闻乐见的游戏结合的方式。
“佛学智慧GO”App是台湾“中华人间佛教联合总会”推出的线上游戏。这款游戏使年轻人通过闯关悉达多太子诞生、出家生活、降魔悟道、弘法初期等关卡挑战来了解佛教历史,通过趣味问答来学习佛法。
互动性。佛法在人工智能时代之前,其传播基本上是单向式的,即以传播者为中心。纸媒时期的传播,传播者占绝对的主动地位,受众群体只能是接收信息。博客、网站之后,即使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有一定的互动,但传播者仍然占据主动。人工智能时代佛法传播则完全以接收者为中心,传播者与接收者在双向互动中完成传播。
碎片性。从信息的传播角度看,我们所接受到的信息往往是被编码的信息,这是信息传播的规律。在碎片化时代,把精深的佛法编码成通俗易懂,并加入一些娱乐元素,让普通大众很容易理解。
显然,这种被扁平化、娱乐化、流行化的佛法,仅仅方便接引初阶者。而真正系统而完整地学习佛法,则还应该回归本源,沉静式的思考、修行,而非快餐式地被喂养。
人工智能时代改变了佛法的存储和传播平台,但仅仅依靠浅阅读或碎片阅读,而没有系统性的闻思,不能达到证悟空性的智慧。
3
人工智能传播下的几点思考
我们应该从人工智能是一种人工方便的角度来理解人工智能。在这个时代,既然可以运用新技术广开方便之门传播佛法,作为佛法传播者要以“去经验”化来眺望未来,拥抱新技术,要打通界限隔阂,对佛法传播进行创造性改革。
而这要求佛法传播者首先是一名高度复合的跨界僧才:既有经律论三藏丰富的底蕴,又有一定的文化和科技水平,既有能力运用大数据传播佛法,又有能力完成人机共生下的新型寺庙建设,为社会大众提供有效的帮助。
业届专家认为人工智能技术还是处在导入期,也就是研究阶段,没有进入到成长期。尽管这样,我们依然要以“去经验”化来看待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N代的机器僧贤二,相信贤二不仅能接引初阶佛教徒,还会具备更高的智慧与慈悲。
所以,我们更主张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技发展一定要以佛法作为引导,人工智能只有在单纯的技术升级中,不断地融入人类心灵的觉悟和慈悲的开显,才能对这个伟大的时代有终极把握。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在2500多年后的末法时期里,芸芸众生能借助人工智能时代科技的方便之门,在世尊“出广长舌相”的法音覆盖下觉悟起来,这是我们的善根和福德因缘。
恰如《华严经》所言:“佛演妙音无障碍,周遍十方悉无余,分别广演一切法,因缘方便具足说。”相信佛法能够在人工智能时代,乘科技和慈悲的双翼,传十方界,度无量众。
- END -
注:原文标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广长舌相——浅谈人工智能时代佛法传播方式及特征》,内容略有删改。
关于“大会论文奖”
智慧无关种族,慈悲不分国界。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为年轻学者、大学师生提供一个“开放、包容、求真、利他”的平台,鼓励他们在各领域不断探索,培养内心的慈悲和智慧。参与者围绕研讨会的主题进行深入思考、撰写文章。“大会论文奖”则旨在奖赏一切真知灼见和智慧结晶。我们期待文字背后的智慧星火能灯灯相传,让更多的人投入到对真理的探索、对心灵的认识中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