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益西彭措堪布 >> 为何称佛一声的灭罪力超过了闻受经名? 返回

为何称佛一声的灭罪力超过了闻受经名?

  


观经四帖疏 43

善导大师 撰著

益西彭措堪布 讲解

十六、下辈生想观

【△十六、就下辈观善恶二行,文前料简,即为十一门:

一者总明告命;

二者辩定其位;

三者总举有缘之类;

四者辩定三心以为正因;

五者简机堪与不堪;

六者明受苦乐二法不同;

七者明修业时节延促有异;

八者明回所修行向所求处;

九者明临终时,圣来迎接不同,去时迟疾;

十者明到彼华开迟疾不同;

十一者明华开已后,得益有异。

上来虽有十一门不同,总料简下辈三位竟。】

这一整段与上、中辈所开示十一门基本相同。

只有在第六门加了“受苦乐二法”,也就是相对于下辈,区分为受苦、受乐二法不同。

这是因为下辈纯是造恶之人,所以在他没遇法以前都是在受持苦法。之后遇到善知识劝导,在临终的时候受持乐法,有这样的不同。

(七)下品上生

【次就下品上生位中,亦先举,次辩,后结。即有其九:】

 1.正明告命 

【一、从“佛告阿难”已下,正明告命。】

 2.辩定其位 

【二、从“下品上生者”者,正明辩定其位,即是造十恶轻罪凡夫人也。】

 3.简机,举造恶轻重之相 

【三、从“或有众生”下,至“无有惭愧”已来,正明第五门中简机,举出一生已来造恶轻重之相。即有其五:

一、明总举造恶之机;

二、明造作众恶;

三、明虽作众罪,于诸大乘不生诽谤;

四、明重牒造恶之人,非智者之类也;

五、明此等愚人,虽造众罪,总不生愧心。】

 4.造恶人等,临终遇善闻法 

【四、从“命欲终时”下,至“生死之罪”已来,正明造恶人等,临终遇善闻法,即有其六:

一、明命延不久;

二、明忽遇往生善知识;

三、明善人为赞众经;

四、明以闻经功力,除罪千劫;

五、明智者转教称念弥陀之号;

六、明以称弥陀名故,除罪五百万劫。】

(经中说的是“五十亿劫”。古文中的“亿”有时指十万,有时指万万,也许这里是指十万。)

【问曰:何故闻十二部经名,但除罪千劫,称佛一声,即除罪五百万劫者,何意也?

答曰:造罪之人障重,加以死苦来逼。善人虽说多经,餐受之心浮散。由心散故,除罪稍轻。又佛名是一,即能摄散以住心。复教令正念称名,由心重故,即能除罪多劫也。】

 

 5.临终化众来迎,去时迟疾 

【五、从“尔时彼佛”下,至“生宝池中”已来,正明第九门中终时,化众来迎,去时迟疾,即有其六:

一、明行者正称名时,彼弥陀即遣化众应声来现。

二、明化众既已身现,即同赞行人。

三、明所闻化赞,但述称佛之功,我来迎汝,不论闻经之事。然望佛愿意者,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如此经及诸部中,处处广叹,劝令称名,将为要益也。应知。

四、明既蒙化众告及,即见光明遍室。

五、明既蒙光照,报命寻终。

六、明乘华从佛生宝池中。】

 6.到彼华开迟疾不同 

【六、从“经七七日”已下,正明第十门中到彼华开迟疾不同。】

 7.华开已后得益有异 

【七、从“当华敷时”下,至“得入初地”已来,正明第十一门中华开已后得益有异,即有其五:

一、明观音等先放神光;

二、明身赴行者宝华之侧;

三、明为说前生所闻之教;

四、明行者闻已,领解发心;

五、明远经多劫,证临百法之位也。】

 8.总结 

【八、从“是名”已下,总结。】

 9.重举行者之益 

【九、从“得闻佛名”已下,重举行者之益。非但念佛独得往生,法僧通念,亦得去也。】

【上来虽有九句不同,广解下品上生竟。】

 

(八)下品中生

【次就下品中生位中,亦先举,次辩,后结。即有其七:】

 1.总明告命 

【一、从“佛告阿难”已下,总明告命。】

 2.辨定其位 

【二、从“下品中生者”者,正明辩定其位,即是破戒次罪凡夫人也。】

 3.简机造业 

【三、从“或有众生”下,至“应堕地狱”已来,正明第五第六门中简机造业,即有其七:

一、明总举造恶之机;

二、明多犯诸戒;

三、明偷盗僧物;

四、明邪命说法;

五、明总无愧心;

六、明兼造众罪,内心发恶,外即身口为恶,既自身不善,又见者皆憎,故云以诸恶业自庄严也;

七、明验斯罪状,定入地狱。】

 4.终时善恶来迎 

【四、从“命欲终时”下,至“即得往生”已来,正明第九门中终时善恶来迎,即有其九:

一、明罪人命延不久;

二、明狱火来现;

三、明正火现时,遇善知识;

四、明善人为说弥陀功德;

五、明罪人既闻弥陀名号,即除罪多劫;

六、明既蒙罪灭,火变为风;

七、明天华随风来应,罗列目前;

八、明化众来迎;

九、明去时迟疾。】

 5.到彼华开时节不同 

【五、从“七宝池中”下,至“六劫”已来,正明第十门中到彼华开时节不同。】

 6.华开已后得益有异 

【六、从“莲华乃敷”下,至“发无上道心”已来,正明第十一门中华开已后得益有异,即有其三:

一、明华既开已,观音等梵声安慰;

二、明为说甚深妙典;

三、明行者领解发心。】

 7.总结 

【七、从“是名”已下,总结。】

【上来虽有七句不同,广解下品中生竟。】



QUESTIONS

思考题

1、下品上生者是什么样的根机?

2、为什么在他临终闻十二部经名时,只除罪千劫,而称佛一声就除罪五百万劫?

3、净土经中,佛广赞称名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修行净土有何启发?

4、下品中生者是什么样的根机?临终往生情形如何?


REVIEW
往期 精彩 回顾

观经四帖疏 01

观经四帖疏 02
观经四帖疏 03
观经四帖疏 04
观经四帖疏 05
观经四帖疏 06
观经四帖疏 07
观经四帖疏 08
观经四帖疏 09
观经四帖疏 10
观经四帖疏 11
观经四帖疏 12
观经四帖疏 13
观经四帖疏 14
观经四帖疏 15
观经四帖疏 16
观经四帖疏 17
观经四帖疏 18
观经四帖疏 19
观经四帖疏 20
观经四帖疏 21
观经四帖疏 22
观经四帖疏 23
观经四帖疏 24
观经四帖疏 25
观经四帖疏 26
观经四帖疏 27
观经四帖疏 28
观经四帖疏 29
观经四帖疏 30
观经四帖疏 31
观经四帖疏 32
观经四帖疏 33
观经四帖疏 34
观经四帖疏 35
观经四帖疏 36
观经四帖疏 37
观经四帖疏 38
观经四帖疏 39
观经四帖疏 40
观经四帖疏 41
观经四帖疏 42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