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讲堂 >> 半部《论语》安天下,孔子的世界了解一下? 返回

半部《论语》安天下,孔子的世界了解一下?

对儒家思想,一向都有很大的兴趣。不仅是《弟子规》,这几年以来,我还学习了《论语》、《中庸》、《大学》、《三字经》,并将个别论典译成了藏文。我非常欣赏儒家的理念,比如,怎么为人处事、怎么孝顺、怎么恭敬……不过可惜的是,这些传统现在基本都没有了。

——上师仁波切



你对孔子是什么样的印象?

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


 有着卓越的智慧

威仪端庄而安详

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强求

他一生颠沛流离,壮志未酬

他好像有点贬低女人

他豁达开朗乐天知命

他的个子非常高

他热爱音乐,超级喜欢唱歌!



作为中国人,不可不读孔子。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贯穿了中华2000多年的文明史。常言道,半部《论语》安天下,这种压倒性的盛赞不免让人好奇心爆棚。上师仁波切也已正式开讲《论语》。


那么就一起来进入孔子的世界吧!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张载




汉地,据史料记载:佛陀于周昭王24年降生,周穆王53年入灭。而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则是在六百多年后的汉明帝时期。佛教既然如此殊胜,为什么这么晚才传到中国呢?公元67年,摄摩腾和竺法兰驮经书来到洛阳,汉明帝在为他们建造白马寺后,也问了同样一个问题。摄摩腾尊者回答说:“其实在佛法传入中国之前,佛陀早已派遣三位菩萨先来中国,结合此方众生的根基意乐作善巧度化,为将来佛法正式传播、弘扬尊定了基础。这三位大菩萨就是:迦叶菩萨化现的老子,儒童菩萨化现的孔子,光净菩萨化现的颜回。”

——上师仁波切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春秋后期),那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从全球范围来看,该时期涌现的圣人也是空前绝后的。



“如果说整个西方哲学史主要就是对柏拉图哲学的注脚,那么整个中国哲学史主要就是对孔子和老子哲学的注脚。”哲学这门学科,就这样在2500年前见顶,此后任凭各类学科如何爆发式发展,哲学领域再没能前进一步。



孔子的《论语》中,没有讲轮回思想,没有讲微观世界和宏观宇宙,也没有讲空性。他主要讲授了为人处世和待人接物等世间法的道理,包括:如何说话?如何做?如何管理事业?如何经营家庭?


世间法是佛法的根本,我们修行人如果连世间的好人都做不到,则不可能生起佛法的任何境界。所以要想修行佛法,先要做一个好人,而《论语》正能教我们这一点。中华文明也正因为沿袭了这种仁爱、守信、勤奋、知礼的儒家文化,才能长久屹立于东方。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论语》的三个方面:


01

礼:各安其位,和谐社会

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

孔子是倡导积极入世的,这与老庄或小乘独善其身的出世态度截然相反。


儒家倡导礼乐。“礼”是指人际关系的准则,是伦理道德与国家制度。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讲,“礼”就是指和谐、和平。


儒家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溢着“群”的精神。“群”的最基本存在方式有两个:家和国。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我们一出生,就天然生活在各种关系之中:家庭、组织、族群、国家。儒家非常重视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关系,“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认为:孝,不只是家庭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君子的修行次第应该是:先修身、后齐家、再治国、最终平天下,每一层次都以前一个层次为基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译:领导人有领导人的道德,干部有干部的风范,做父亲的符合父亲的标准,做儿女的尽到儿女的本分。



02

仁:亲民爱物,宽厚利他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


译:樊迟问什么叫仁,孔子说,能够爱一切人就是仁。


孔子在里仁篇写道:“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一个人如果通达了仁的修养,就会明辨是非、爱憎分明。与此同时,他也就不会厌恶别人了,因为对他来说,没有一个人是可恶的。面对好人他会爱护有加,面对坏人他会怜悯、慈悲和感化他们。


孟子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处在社会关系之中的人是一体的,万物也是一体的,每个人都是整体世界的一部分,世界也是每个人的一部分。


这就是儒家的“仁”,是基于智慧和利他而生起的,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大爱。爱人、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爱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推己及人,心怀全天下人的福利。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译:子张问仁,孔子说五个原则都做到的,可以称为仁。子张问哪五个原则?孔子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诚实可靠、勤劳机敏、真诚布施。自律则不会遭受侮辱,宽厚则会得到民众的拥戴,诚实就会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则能出工作成果,真挚恩惠能够与人结交,互助共济。



03

学:见贤思齐,博学笃志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


学习,到底是向内的活动还是向外的活动?柏拉图认为是向内的,学习的过程其实是灵魂回忆前世认知的过程。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就是说,学习是把自己丢了的心找回来。儒家认为,学习的目的不是成材,而是成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做学问是为了现见自己的本心,端正家风,达到最高的思想境界。


孔子的治学精神非常值得学习:“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永远觉得自己还不充实,还需要改进,所以能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好学不倦,随时有新的境界。


此外,孔子认为,学问不等同于知识,而是一种心灵上的体会。所以要“学而时习之”,随时随地在生活中进行串习。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保持觉知力,时刻以正念鞭策自己。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


译:做学问好像追逐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还生怕丢掉了。

(曾国藩总结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总而言之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


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圣贤的世界确与凡夫不同。“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孔子操心着这个世界,担忧着这个世界,时刻把社稷和百姓放在心上。对我们凡夫人来说,圣人的境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众生本具如来藏,我们要树立信心,好好学习,日积跬步,终至千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佛藏经》中说:“当勤精进,如救头燃。”跟着上师仁波切好好学习《论语》,从做一个好人开始,终成佛果。




| 闻法内容 |


2019年9月7日(星期六),北京时间19:30-21:30,上师仁波切将传授儒家经典《论语》第4课。


| 闻法途径 |


电脑、手机、平板访问下述链接

http://zblive.ml


扫码访问



  新浪show  


智悲讲堂一(房间号:491755)

智悲讲堂二(房间号:491338)

智悲讲堂九(房间号:491337)



   YY (音频) 


网络开示三(频道号:78569736)

网络开示四(频道号:72383501)



 《论语》电子法本 


http://cloud.zhibeifw.com/s/6fnuokht





摘录自

《厦门大学问答》


《前行广释4——为什么学佛?》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