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释》CC+笔记 返回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释》CC+笔记

日月心 今日当精进 2021-10-12


 



课前开示

1.传讲的因缘:

①汉地净土五经之说:

以前汉地只有净土三经的说法,分别为:《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清朝的时候,有一位叫做魏默深的居士将《普贤行愿品》加在净土三经之后,理由是《无量寿经》开篇就说“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他的这种做法得到后来高僧大德们的认可,于是便形成了净土四经。到了民国年间,印光大师又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加在净土四经之后,形成了现在的净土五经。

②学习的必要:

A.《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总共只有两百四十四个字,是《楞严经》的一部分,相当于净土宗的《心经》。自从印光大师以来,净土宗的高僧大德们都非常重视这部经典。

B.前辈高僧大德们如此重视此经,这里面肯定有甚深的缘起。

C.在汉传佛教界,历来有“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之说,《楞严经》内容确实非常殊胜,通过学习《圆通章》,也算和此经结上善缘。

③由于藏文《大藏经》中没有《楞严经》,所以上师没有《楞严经》的传承,此次传讲是和大家共同学习。汉地讲解《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很多,课后可参考其他书。

2.殊途同归的解脱法:

①到底哪个法门最殊胜?

A.在《楞严经》中,佛问诸大弟子:你们最初发心悟十八界以何为圆通(圆满通达),以何方便得入三摩地?随后,二十五位圣者依次向世尊汇报了各自的修道过程,这些圣者包括小乘的舍利子、目犍连、大迦叶、富楼那、须菩提尊者以及大乘的弥勒、大势至、观世音菩萨。这二十五位圣者所修之道就是以六尘、六根、六识(合为十八界)和七大为方便而趣入解脱的法门。虽然这些圣者都提倡各自的法门,比如有的圣者认为观火大最殊胜,有的圣者认为观水大最殊胜,但实际上殊途同归,每个法门都能让众生获得解脱,我们不能说某个法门合理、某个法门不合理。

B.虽然有些净土宗大德经常说,在所有的法门中以大势至菩萨的念佛法门最为殊胜,但这是相应特定根机众生而言的,实际上每个法门都非常殊胜。

引申:藏传佛教有各大教派,汉传佛教也有各大教派,每个教派的行者都认为自宗最殊胜,虽然对于根器相应、信心强烈者来说,自宗确实是最殊胜的,但千万不要因此而排斥其他法门,否则就是不通达佛法的表现。

净土法门是大多数人的解脱捷径。

A.在当今时代,由于许多汉藏高僧大德的强调,尤其依靠法王如意宝的加持,很多人都对净土法门有极大信心。

B.净土三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令对往生极乐世界满怀信心。

a.不管学密宗还是学显宗,都应该好好学习《观无量寿佛经》。

◇只要临终时没有遇到特殊的恶缘,往生极乐世界应该不是很困难的。

◇娑婆世界虽然有些暂时的安乐,可是这些安乐终究不离痛苦的自性,所以很想往生极乐世界,但内心深处总是觉得往生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就像一个穷学生虽然想到大城市读书,可是知道自己没有条件一样。通过学习,应确信——只要自己付出一些努力,不谈上品往生和中品往生,至少下品往生是可以的。

C.《观经》遣除对往生的疑惑:

很多藏地的佛教徒,一方面对净土法门信心很大,一方面又觉得往生需要较高条件,真正要往生有一定困难,《观经》恰好可以遣除这种疑虑。上师发愿:只要自己的生命没有出现无常,一定要把《观经》译成藏文!



经题讲解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1.经题因缘:

在《楞严经》中,二十五位圣者分别汇报了各自的圆通法门,其中大势至菩萨是第二十四位圣者,他修持的是念佛法门,他是通过念佛而圆满通达证悟的,所以这段经文便叫做“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2.【念佛】:

所谓的“念”,有心念和口念,而且二者之中以心念更为重要。

A.以前很多道友认为只是口念佛号。

B.大势至菩萨不一定是口中不停地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应该也是以内心忆念佛为主。

②心念和口念是相辅相成的。

A.不必口念、只需心念吗?

👉如果一个人心里能念佛,口中自然会念佛;如果心中不能念佛,口中自然不会念佛。

事例:心情比较堪能时,对诸佛菩萨会很有信心,口中念什么佛号或者咒语都没问题;如果心处于贪嗔痴的状态,口中就很难念出佛号或者咒语。

B.不能因为心念重要就轻视口念。

只要一有空就念佛的习惯特别好。

A.应取:手中经常拿着念珠,只要一有空就念佛。

B.应舍:即使有空也不念佛;只在某些特殊场合不情愿的念一点;身体坐在念诵的场合,可是嘴唇还是难得一动。


译者介绍

天竺沙门般剌蜜帝

般剌蜜帝法师是中印度人,将《楞严经》从印度带到中国,于唐中宗年间在广州将此经译为汉语,由乌苌国沙门弥伽铄佉译语,居士房融笔受,沙门怀迪证义。

据说《楞严经》为古印度的国宝,印度国王严禁将其携带出境,所以这部经很久以来没有传到中国。隋朝的时候,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根据《法华经》经义发明三止三观学说,当时有一位印度高僧对大师说,三止三观学说与《楞严经》的意义颇为相似。智者大师听后,在天台山筑了一座拜经台,日日夜夜向印度方向礼拜,希望《楞严经》早日传到中国。智者大师一直拜了十八年,直到圆寂也没有见到这部经。到了唐代,般剌蜜帝法师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将此经带到了中国,并将其译成汉文。据说般剌蜜帝法师好几次想将此经带到中国,但都在边境上被截获,后来他将此经抄写在细绢上,然后用利刃割破胳膊,将细绢藏在胳膊内,等到伤口长好后才出境。从那以后,《楞严经》便在中国弘扬开来。


经文讲解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1.释义:

大势至法王子和他的志同道合的五十二菩萨从座而起,顶礼佛足并呈白佛说(向世尊汇报自己因地的修行状况)

2.重难点:

①【法王子】:大势至菩萨是一切诸佛之子,按照中观的说法,像他这样的大菩萨是诸佛的意子,所以称为“法王子”。

②【同伦】:就是志同道合者,此处的“同伦五十二菩萨”就是五十二位志同道合的菩萨。(按照有些大德的说法,“五十二菩萨”也可理解为修道的五十二个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大势至菩萨的同伦就不止五十二人了,可以有非常多的菩萨。)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1.释义(有两种解释)

①我回忆往昔恒河沙劫以前,有一位名叫无量光的佛出世,那一劫中相继有十二位如来出世,其中最后一位佛名叫超日月光,这位佛教我念佛三昧。

②我回忆往昔恒河沙劫以前,有十二位如来在一劫中相继出世,名号分别为: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这十二位佛的名号分别为阿弥陀佛的十二个名号),这些如来教我念佛三昧。

2.重难点:

①【彼】:按两种释义,“彼”分别指最后一位如来或十二位如来。

②【念佛三昧】:

A.所谓念佛三昧,有不同的方法,每个人可以视自己的根机采取相应的念佛方法。

a.实相念佛,利根者安住于远离四边八戏的境界中,这是念法身佛。

b.观想念佛,中根者观想如来的身相。

c.持名念佛,下根者口中持诵佛号,如念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释迦牟尼佛”。

B.念佛三昧很重要。

a.如果没有修持念佛三昧,我们就无法与佛相应,佛的加持也就无法融入自相续。

b.作为佛的追随者,我们心中要经常有佛,否则,虽然佛的慈悲无量无边,虽然佛的威力无与伦比,我们也不一定能感受到。

引申:《释迦牟尼佛仪轨》很重要,如果大家每天念诵一遍此仪轨,一定能与释迦牟尼佛结上殊胜的善缘。


👇大势至菩萨以2个比喻来说明念佛的重要性。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1.释义:

譬如有两个人,有一个人专门忆念第二个人,第二个人总是忘记第一个人,如果是这种情况,这两个人将来或者相逢或者不相逢、或者相见或者不相见。如果两个人互相忆念,两人之间的忆念辗转深入,在这种情况下,乃至从此生至他世,这两个人都如同身体和影子一样不相乖离。

2.重难点:

双方互相思念非常重要,如果不具足双方的因缘,就无法凑合不相分离的缘起。

事理:比如一对男女,如果一方天天想着另一方,而另一方却从来不想对方,以这种缘起他们不一定会相遇,即使相遇也无法发展关系。这种情况在世间经常可以看到,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就是如此。相反,如果有些人经常发愿:愿我们今生今世如何,愿我们生生世世如何。以此因缘,这些人在漫长的生世会形影不离。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1.释义:

十方如来就如同母亲忆念儿子一样怜念众生,如果儿子逃离了母亲,即使母亲忆念儿子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儿子忆念母亲就像母亲忆念儿子一样,母子多生累世都不会分离。

2.重难点:

佛陀平等慈悲一切众生:

A.佛对任何众生都是恒时思念,他对众生平等关心,无有任何偏袒,不会有“这个众生对我好,那个众生对我不好”的分别。

B.佛对众生的慈悲心是非常深切的。

【教证】《菩萨念佛三昧经》:“慈心观众生,如母念一子。”

【教证】《大般涅槃经》:“佛见众生烦恼患,心苦如母念病子,常思离病诸方便。”(释义:佛对众生就像母亲对独子一样,当看到众生罹患烦恼疾病时,佛就像关心病子的母亲一样苦恼,他经常思考如何让众生远离疾病。)

②念佛得加持:

A.正说:如果众生天天念佛、观想佛,一方面佛恒时忆念众生,一方面众生忆念佛,众生就会得到佛的加持。

B.反说:如果众生从来不忆念佛,那也不可能得到佛的加持。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1.释义:

如果众生心能忆佛念佛,则现前当来必定能见到佛,这种人离佛不远,不需要借助其他方便,自然就能心开悟解。

2.重难点:

这一段文字很重要,《念佛圆通章》的核心就在此。

①大家不仅要在理论上掌握它,还要在修行中经常运用——忆佛念佛。

A.如果我们经常忆念佛,不要说来世能在净土见到佛,即生中也会不同程度地见到佛,有些利根者能在清净的境界中见到佛,根机差者也能在梦中见到佛。

B.作为佛教徒,忆念佛很重要。

【教证】《华严经》:“一切威仪中,常念佛功德,昼夜无暂断,如是业应作。”

👆佛教徒应该于行住坐卧等一切威仪中恒常忆念佛的功德,最好是昼夜六时都不间断。

C.所谓的念佛,跟内心的忆念是密切相关的。

a.《阿弥陀经》中说“一心不乱”,《无量寿经》中说“一向专意,乃至十念”,《观经》中说“一心系念谛观彼佛”,这些“念”都是从心上安立的。

b.如何念佛?

最好安住在与阿弥陀佛的智慧无二无别的境界中。

♦应该按照《观经》所说的阿弥陀佛身相来观想。内心这样安住或者观想的同时,身体也要经常礼佛,口中也要念诵佛号。

对初学者来说,身口的这些行为可以提醒内心安住于佛念。

对于有境界的人来说就不一定需要如此了,他们身口虽然行持世间法,可是内心依然在念佛。

【公案】清朝的时候,杭州某寺院有一个和尚,因为他喜欢吃冬瓜,所以人们都叫他冬瓜和尚。冬瓜和尚平时行为不太如法,他整天在街巷和市场上转来转去。有一天,冬瓜和尚对邻寺的慧照法师说:“来年正月初六我要离开世间,到时候你要来送我。”慧照不太相信,但还是答应了。到了正月初六,慧照来找冬瓜和尚。冬瓜和尚问:“你来干什么?”慧照笑着说:“你难道忘记了吗,我是来送你的呀?”冬瓜和尚说:“要不是你提醒,我差点忘记了这件事。”于是他沐浴礼佛,之后口述一偈:“终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都不识,别有一天堂。”说罢就怡然而终。从表面上看,冬瓜和尚整天在外面闲逛,别人都觉得他怪怪的,可是人的相续很不好说,实际上他是一位真正的成就者。

引申:观清净心确实很重要。

【教言】法王如意宝带僧众朝拜五台山时教诫说:“文殊菩萨经常示现各种形象,甚至示现残疾人、疯狂者、乞丐、妓女等不如法的相,你们要小心。”

c.相比外在的行为,内心忆念佛是最重要的。

【教言】汉地古德:“念佛不在嘴,参禅不在腿”。

【教言】憨山大师:“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并非口中念佛没有任何功德,身口所作的任何善法都是有功德的,但如果念佛时内心散乱,这个功德就不大了。)

②这段经文和密宗的“上师相应法”是相通的。

A.密宗认为,上师与诸佛菩萨恒时垂念一切众生,如果我们经常观想上师,上师的加持就会融入自己,自己的心就会与上师的慈悲和智慧相应,自己最终就能开悟。

B.净土法门其实就是“阿弥陀佛相应法”,阿弥陀佛像慈母一样恒时垂念众生,如同《百业经》所说的那样——“即便波浪离开大海,佛陀对众生的大悲心刹那也不会离开”,因此,只要我们能忆念阿弥陀佛,就能与阿弥陀佛相应,最终就能心开悟解。

事例:有些人口中经常念佛,手里也经常拿着念珠,从外在行为可以看出,他们的心与佛是相应的。对这种人来说,佛并不遥远,佛就在眼前。

C.释疑:为什么不能与佛相应?

虽然佛的加持无处不在,但因为有些人自己不精进念佛,所以始终无法与佛相应。这不怪佛没有加持,也不怪法不灵验,只能怪自己业障深重。

有些刚强难化的人离开善知识和佛教的团体后,经常说:我灌了什么顶,修了什么法,可是没有任何加持。其实,他们从来不想想:自己有什么业障?自己到底修了多少法?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1.释义:

如同染香人的身体有香气,这就叫做香光庄严。

2.重难点:

①【香光庄严】汉地大德经常将净土法门称为“香光庄严”,这是比喻念佛的人既能庄严自身又能利乐有情。

A.对自:

a.如果一个人身上有香气,这对自己会带来快乐;

b.心中有佛的人,经常处于快乐中,不会像其他世间人一样整天处于忧愁、焦虑或者恐惧中。尤其是认识到心佛无别的修行人,遇到任何违缘都无所谓,不会胆战心惊。

B.对他:

a.如果一个人身上有香气,不管到哪里都能给别人带来快乐;

b.不管大法师还是普通修行人,只要心中有佛,到哪里都能利益众生,甚至说一句话都能利益众生。

事例:由于高僧大德内心有修行的境界,他们不仅即生中弘法利生事业非常成功,甚至离开世间后,他们的精神依然像阳光一样普照世界。相反,如果一个人内心污秽不堪,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名闻利养,以前世的福报或者今生的因缘,暂时他们可能有一些财富名声地位,但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这种人最终会落到非常可怜的境地。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1.释义:

我在因地以念佛心入于无生法忍,如今在此世界摄受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何法最为圆通,我没有其他选择。收摄六根不散于外境,令念佛的清净心念相继不断,如是获得三摩地,在所有法门中,这就是第一。

2.重难点:

净土宗来说,大势至菩萨的念佛法门是第一。

②众生的根机不完全相同,不一定所有人都是念佛的根机, 有些人则对其他窍诀有信心。

A.每一个法门都是不可缺少的。

《楞严经》经中讲了许多殊胜的法门,二十五位圣者修的法各不相同:有些以六尘入无生法忍,有些以六根入无生法忍,有些以六识入无生法忍,有些以七大入无生法忍。

B.在禅宗和大圆满的历史上,很多高僧大德开悟的因缘都不同。

念佛重要的是内心的忆念和观想。

A.所谓的念佛,不只是口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忆念和观想。

B.从念佛的本意来说,除了口念佛号,还包括内心忆念,而且后者力量更大。

C.从下品往生来讲,尤其对不太了解佛法的老年人和没有闻思基础的人来说,将念佛解释为口念非常好。

④成就净业的殊胜窍诀【摄六根,净念相续,得三摩地”】:

A.《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篇幅虽短,列入“净土五经”就是因为它非常重要,其中宣说了成就净业的殊胜窍诀——“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得三摩地”。

B.如果我们的六根一直散乱于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很难成就净业的,因此大家应该收摄六根,以清净心不断地忆念佛,这样很容易获得三摩地,有了三摩地,获得成就就不难了。

【教证】《诸法集要经》:“若人心寂静,诸根不散乱,决定趣菩提。”

教诫:希望大家今后依照大势至菩萨的窍诀好好念佛。

(层级序号顺序:1 ;① ;A ;a ;)

(根据分别念整理,仅供参考)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